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740.6公里,南北宽470.2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7位。湖北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以及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岗地占24%,平原湖区占20%。200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720万人,城镇人口2631.2万人,占46.0%。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4个县级市(包括3个直管市),40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个市辖区。

(一)自然资源丰富

光热水资源充足。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2200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由于南北纬度相差4度多,东西跨度较大,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使得湖北气候不仅南北有别、东西迥异,而且兼有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中温带、南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湖北已发现的矿产有150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81%,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92种。除煤炭、石油、天然气比

较贫乏外,其他矿产储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化工、建材及部分冶金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化肥用橄榄岩、碘、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铌、泥灰岩、磷等17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2~3位;铁、铜、石膏、金、汞、锰、钒、镍等3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4~10位。主要矿产资源具有品位高、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采等特点。

水能资源丰富。湖北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193条(不包括长江、汉江),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宜昌三斗坪,设计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湖北植被既具南北过渡特征,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植物资源有3800余种,其中许多属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的珍稀品种,如:1亿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水杉、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稀有名贵药材—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小丛红景天、飞龙掌血等。土特产品多,鄂西的坝漆、房县的木耳、咸宁的桂花、罗田的板栗、秭归的脐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动物种类达700余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0多种,特有的珍稀动物有白鳍豚、中华鲟和武昌鱼等。尤其是神农架有“绿色宝库”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旅游资源丰富。湖北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和名胜

古迹众多,境内驰名世界的自然风景名胜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古奥莫测的原始森林神农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的武当山及明显陵。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成员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4A 风景区4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古战场遗址及陈迹140多处。湖北还是炎帝神农、华夏始母嫘祖、医圣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爱国诗人屈原和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大自然的沧桑变化、鬼斧神工,加上数百万年来人类的嵌珠砌玉、涂红抹彩以及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湖北境内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二)交通通信发达

湖北是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京九、京广、武广高铁、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连接武汉、黄石、鄂州、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将富庶的江汉平原和鄂西、鄂东南、鄂东北山区连成一体。境内有机场7个,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班,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流程1062公里,占干流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一。内河港口163个,其中,500~1000万吨港口2个。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可直航港澳和日本、韩

国、新加坡等国家。北京至广州中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现代通信网络。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三)科教实力雄厚

湖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唯楚有才”之美誉。2009年,湖北有普通高校86所,在校学生124.9万人,在校研究生9.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5%。2009年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364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4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强,2009年来,全省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0项,应用技术成果693项,软科学成果27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69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7.9亿元,增长24%。我省在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3C”和“3S”软件、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若干领域技术实力位居全国领先地位。武汉科教优势十分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四)产业基础较好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中部地区居领先地位。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96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5.90亿元,占13.8%,第二产业增加值6038.08亿元,占46.6%,第三产业增加值5127.12亿元,占39.6%。

农业方面,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2009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27.50千公顷,养殖水面670千公顷,已具备粮食2500万吨、棉花1000万担、油料6000万担、蔬菜3000万吨、肉类300万吨、淡水产品300万吨的生产能力;常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万吨以上、油料2000万担、生猪1000万头、淡水产品60万吨。2009年,粮食总产量2309.1万吨,比上年增产81.87万吨,增长3.7%;棉花总产量48.05万吨;油料产量314.05万吨,增产28.31万吨,增长9.9%;生猪出栏3735.49万头,增长6.8%;水产品产量达338万吨,增长7.9%,再创历史新高。

工业方面,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以众多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轻纺、建材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9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14027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224家,东风、武钢等6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74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工业综合配套能力比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和全国三大纺织基地之一。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等为核心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光纤、光通信设备、无线通讯设备、

石英晶体及器件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2009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3332家,比上年增加334家,增长11.1%,占开发区工业企业的21.4%。全省1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占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服务业比较发达。省会武汉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近年来,湖北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物流企业改革重组,培植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各种现代营销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物流中心地位不断增强,商品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达120多家。

(五)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全省共有开发区124个,其中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3个省级开发区,对外开放城市3个,开放机场1个,保税仓库15个,对外开放口岸13个,其中一类对外开放口岸3处(即武汉港、黄石港、武汉天河机场),二类口岸10处(即宜昌港、沙市港、鄂州港、黄石港、武穴港、江岸铁路口岸、汉西铁路口岸、十堰铁路口岸、襄樊铁路口岸、麻城铁路口岸)。武汉海关是国家设在湖北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在湖北地区拥有7个隶属海关机构。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主管进出口商品检验和进出口动植物检

疫工作的机构,在湖北有8个分支机构。

利用外资逐年增多。2009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68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4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58亿美元,增长12.7%;外商其他投资9.7亿美元,增长11.6%。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6.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53.3亿美元,分别增长73.1%和60.8%。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66家在湖北投资兴办企业,有9家外国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代表处,法国兴业银行和香港汇丰银行等在武汉设立了分行。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009年,湖北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72.29亿美元,其中,进口72.5亿美元,出口99.78亿美元。出口商品种类较多,除纺织品、服装、大米、生猪、矿产品、钢材等传统商品外,还有光纤、船舶、火车机车等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目前湖北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往来,其中欧盟、日本、美国是湖北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2009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2个,群艺馆、文化馆111个,公共图书馆107个,博物馆111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111个,放映单位1705个。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803.43万户。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7.76亿份,各类期刊2.65亿册,图书1.45亿册(张)。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卫生机构10826个,卫生技术人员23.4万人,病床床位17.7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5个(其中:专科疾病防治所(站、中心)88家,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防疫站)107家),卫生防疫技术人员7473人。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省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县级医院传染病区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提高了对重大疫病的防治能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实力较强,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皮划艇等优势项目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涌现了李小双、伏明霞、乔红、肖海亮、高崚、李婷等一批世界冠军。全省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17项次、亚军18项次、季军16项次,其中奥运会项目最高水平比赛冠军6项次、亚军3项次、季军1项次;在各类全国比赛中,获冠军56项次、亚军61项次、第三名57项次,其中,全运会项目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中冠军14项次、亚军12项次、第三名23项次。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七)资源和环境

2009年末全省耕地面积3323.4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4.13千公顷,增长1.0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和3.9%,可望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1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Ⅰ~Ⅲ类的占100%。与上年相比,长江水质总体无明显变化。

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中,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神农架林区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占重点城市的5.9%;11个城市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占重点城市的64.7%;5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占重点城市的29.4%。全省达到一级、二级标准的城市占70.6%。

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63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0.6万公顷。

湖北省情

湖北省情 湖北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湖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中南部是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 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山地面积占50%,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水面面积约占全省的1/10,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全省土地总面积28111万亩,土地利用状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88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柘榴子石、累托石粘土等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金属矿产中,黑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主要有铜、铝、锌、铅、镍、钻、钨、钼、汞、金、银等,其中以铜矿资源为主。 省内众多河流源出边缘山地,成向心状,水流急,落差大,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3308万千瓦以上。除长江汉江干流外,全省可供近期开发的小水电藏量达400万千瓦以上。建设中的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楚文化杰出代表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高峰的铜绿山古矿冶炼遗址和越王勾践剑等分别出土于鄂东及江汉平原;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秦代竹简首次在云梦出土;古三国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在楚地广为流传;具有土家族特色的巴文化也在鄂西南地区延续和发展。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鸿忠 (2012年6月9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现在,我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砥砺奋进、蓄势勃发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明显加快,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

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们继续深化省情认识、逐步完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湖北的战略支点功能稳步提升。注重从湖北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省情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发展战略。坚持以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适时把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统筹集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战略支点建设迈出新步伐,支点构架不断完善、实力不断增强、功能有效发挥、作用更加彰显。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湖北在区域发展中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生产总值继2008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1年接近2万亿关口,达到19594亿元;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7年的3.51%提高到2011年的 4.16%,在全国的排序由12位上升至第10位,跨入全

湖北省省情介绍

湖北省省情介绍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全省总面积18.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0多万人。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 湖北资源丰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1公里,省内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素称“千湖之省”,有大小河流4000余条,总长达 6万余公里,水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量3133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其中三峡工程发电量居世界各大水电站之首。现已发现的矿藏有138种,其中磷、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湖北是全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兼备。 湖北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省会武汉“九省通衢”,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纵贯南北东西。公路四通八达,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19公里。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空港。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工业形成了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等八大产业支柱,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两大农业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棉、油、淡水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全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7所,科研机构1300多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8名,均居全国前列。光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天、激光、数控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的

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 湖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湖北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长起一大批革命干部,仅红安县就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将军。 一、基础设施和交通 机场:湖北省现有大中型机场7个,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武汉-台湾直航包机也于2008年12月25日开通;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港口:湖北省共有内河港口163个,其中500-1000万吨港口有2个,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从以上港口可直达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中转航线还可与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719公里。京珠、沪蓉和宜昌-黄石、武汉-十堰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铁路:京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 电讯、互联网:北京至广州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形成了湖北辐射全国的现代通信网络。 二、高等教育和科研概况 湖北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7所,独立学院31所。截止到2008年年底,湖北省在校大学生已达126.8万人,其中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18.5万人、研究生8.3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居全国第三位。 湖北省现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300多个,其中: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

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是湖北的一个重要省情

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是湖北的一个重要省情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程启竞 根据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的要求,讲一讲湖北洪涝灾害的有关情况。我想分成四个问题来介绍,这就是湖北水系概况、洪涝成因、水灾次数和分类,以及应高度重视抗洪救灾工作。讲得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湖北水系的简要情况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东西长约72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第十六位。就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库星罗棋布,构成了庞大的、十分发育的水系。 1、大江:有长江和汉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经青、藏、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省、市、自治区流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拉丁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我国的长江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同为世界著名的四大河流)。长江分上、中、下游三段,江源至我省宜昌南津关为上游,长4583公里,南津关至江西省鄱阳湖口为中游,长938公里,鄱阳湖口至上海长江口为下游,长876公里。 长江进三峡,经重庆市巫山县进入我省巴东县官渡口乡,东行144公里,过西陵峡,在宜昌市南津关结束上游流程,进入开阔的长江中游平原。继续东行902公里,结束湖北省内的流程,

在黄梅县刘佐乡出境进入安徽省宿松县。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境内流经27个县市,流程1061公里,为长江全长的16.4%。 江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下游又称襄河。发源于秦岭南慧陕西省田坝县,干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龙王庙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根据国家水文年鉴编印规范规定,郧西县金钱河口(白河水文站)为上游与中游分界点,金钱河口至钟祥县滶河口(皇庄水文站)为中游与下游分界点,钟祥皇庄到武汉为下游。为统计方便,又以丹江口(黄家港水文站)为界分中游上段和中游下段。汉江上游段河段长709公里,中游河段长484公里(其中上段长223公里,下段长261公里),下游河段长384公里。汉江由陕西省白河县进入湖北,流经13个县市,在省内河长878公里,为汉江全长的54.8%。 这两条大江横贯全省,是湖北水系的骨干。 2、河流:全省有5公里以上河流共4228条。 这些河流属长江流域4190条,流域面积1845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9.3%;属淮河流域38条,流域面积1378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7%。如按河流的分布:长江上游256条,总河长3542.6公里;长江中游2296条,总河长33137.4公里;汉江上游60条,总河长688.9公里;汉江中游1295条,总河长17251.3公里(其中上段600条,总河长7693.1公里;下段695条,总河长9558.2公里);汉江下游221条,总河长3333.5公里;淮河38条,总河长501.5公里。全省4228条河流总长59204.3公里,河网密度0.32公里/平方公里。 按河长分级,各级河流数量为:河长10公里以上河流1707

湖北省情资料

湖北省情 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06-08-11 14:24:12 字体显示:大中小 行政区划 湖北省现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樊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单位辖区县市名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

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春秋两季因地而异。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资源 土地:湖北省土地面积为18589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人均土地4.79亩。湖北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人均耕地0.87亩。 生物资源: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湖北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湖北省的1/3,其

深化省情认识 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深化省情认识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 叶福生董树平付春晖叶跃 一、新视角:深化省情认识是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要求 (一)湖北地位的历史变化:从“曾经的辉煌”到“尴尬的被超越” 从发展的历史看,湖北在改革开放前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此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和多次错失发展机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度放慢,以致被沿海和中西部部分省市如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超越。 “一五”到“六五”时期,湖北创造了发展的辉煌。经过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重点投资和“三线”时期国家在鄂电力、铁路和汽车等项目建设,湖北形成了以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基础原料工业和机械、电力、通讯等基础装备工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崛起了一批像武汉、黄石、十堰、沙市等工业城市,同时还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间湖北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1984年全省GDP为328.22亿元,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各省市区汇总数,下同)的4.6%。地方财政收入42.12亿元,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的4.3%。 “七五”到“八五”初期,湖北经济发展步伐放慢。1989-1991年GDP增速年均5.2%,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1991年GDP总量为913.38 亿元,仍居全国第9位,但占全国比重仅为4.3%,比1984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其间,浙江GDP在1985年超过湖北;上海在1990年退居湖北之后。 “八五”中后期到“九五”前期,在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神鼓舞下,湖北通过系列制度创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总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1997 年GDP 达到2856.47亿元,上升到全国第8位。其间,上海在小平南巡的1992年重新超过湖北,其后几次与湖北的位次交替变化,1996年再次退居湖北之后;四川因重庆直辖于1997年被湖北反超。

湖北省省情概况

湖北省省情概况 一、省情概况 (一)地理位置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处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而得省名。湖北界于东经108 度21 分至116 度8 分、北纬29 度2 分至33 度16 分之间,东西长约740 公里,南北宽约470 公里,总面积18.59 万平方公里。 湖北省有大小河流1,193 条,总长度3.5 万公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 1,061 公里。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形成“江汉湖群”,是全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故湖北省又以“千湖之省”著称。 湖北省主要有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宜昌和襄樊等15 个省辖大中城市、1个民族自治州和1 个省辖林区,省会为武汉市。 (二)气候特征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雨充沛,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7-29℃,平均日照 1,150 -2,245 小时,无霜期在230-300 天之间,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 毫米之间。 (三)人口与民族 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1 万人,城镇人口2,627.8 万人,农村人口3,388.3万人。湖北省居住着汉、土家、苗等50 个民族,少数

民族人口257.97 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苗、回、侗等民族。 (四)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 机场及港口湖北省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等7 个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湖北省内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湖北省共有内河港口163 个,500万-1,000 万吨港口有2 个。武汉港客运总站,是中国内河最大的客运站。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从以上港口可直达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中转航线还可与世界130 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公路湖北省共有通车里程89,673公里,高速公路1,353 公里。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连接武汉、黄石、鄂州、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将富庶的江汉平原和鄂西、鄂东南、鄂东北山区连成一体。作为华中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公路网可直通8 省195 个城镇。 铁路京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 电讯、互联网北京至广州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形成了湖北辐射全国的现代通信网络。湖北长途光缆线路总 长度19,847 公里,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36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01 万户,电话普及率为43.9 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92.8 万户。

2021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1)

2021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 在历年的湖北省省直事业单位的试卷中,关于湖北省省情概况的题目均有所涉及,本文从两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湖北省省情加以分析,考生需要把握重点,注意识记。 一、社会概况简介 1、行政区划 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恩施州)、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3个直管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24个县级市,39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38个市辖区。 2、民族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7.7万)、苗族(21.4万)、回族(7.8万)、侗族(7万)、满族(1.5万)和蒙古族(1.1万)。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现有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2个民族乡镇。 3、宗教 湖北省宗教五教俱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 4、交通运输 1、航空 湖北省拥有的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民用机场。还有在建的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以及规划的武汉第二机场(和鄂东机场。) 2、铁路 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及宜万线)高铁:武广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 3、公路 “四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 4、水运 “九省通衢〞、湖北水运兴旺,居全国第6位。 二、历史文化简介 1、湖北历史 古时湖北称楚国,春秋战国成霸主。秦朝统一设楚郡,西汉三国制荆州

南北唐宋大开展,北宋定名于湖北。元明湖广地位高,晚清已是屈辱地武昌起义第一枪,多年封建了终结。二三二七大罢工,抗击日寇主战场经过多年抗战后,荆楚大地迎曙光 2、文化遗产 1.民间文学(4项) 孝感市——董永传说 ;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 宜都市——青林寺谜语 ;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 2.民间音乐(4项) 兴山县——兴山民歌 ;宜昌市夷陵区——宜昌丝竹 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 ;十堰市——武当山宫观道乐 3.民间舞蹈(1项) 长阳县——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 4.传统戏剧(5项) 武汉市——汉剧 ;湖北省——楚剧 ;潜江市——荆州花鼓戏 ; 黄梅县——黄梅戏 ;潜江市——江汉平原皮影戏 5.曲艺(2项) 荆州市——鼓盆歌 ;汉川市——汉川善书 6.杂技与竞技(1项) 十堰市——武当武术 7.民间美术(1项) 黄梅县——黄梅挑花 8.民俗(2项)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神舟会

湖北公车改革方案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条例全文.doc

2019年湖北公车改革方案及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实施方案条例全文 湖北公车改革方案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条例全文 全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湖北省立即就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作出部署。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强调,公车改革是一项重大改革,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扎实工作,有序推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公车改革各项任务。 王晓东指出,推行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看到中央的坚定态度以及改革政策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务必认真领会,立即行动,积极跟进,确保公车改革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王晓东强调,公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按照“省里带头,作出示范,分级实施,大力推动”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车改革各项工作。要吃透中央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入开展省内调研,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供科学可靠依据;要按照符合中央政策和省情实际、兼顾厉行节约和保障正常公务出行的要求,抓紧制定我省公车改革方案,省直机关改革方案必须于今年年底前出台;要着力在科学指导上下功夫,健全完善检查督办、联络沟通、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尽

快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公车改革领导小组,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舆论引导,确保公车改革改成改好改出实效。 按照新方案,我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150%。 新的车改方案出炉后将带来哪些新变化?补贴多少合适?各地一把手是否保留用车?如何规避既拿补贴又坐公车现象的出现? 官员估计:裁去90%公车,每年省下1500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53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近六成。 巨大的公车开支从侧面反映出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上书,建议“公车改革”。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初步分析,我国目前大约有公车200万辆,我国全年的公车开支在3000亿元以上。“还有人估计我国公车费用为每年4000亿~5000亿元,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我说的3000亿是10年前的数据。近几年光油价上涨就决定了这个数据会突破3000亿。”叶青说。 贵州省一位县级官员的司机赵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己每天忙得很,领导上下班、领导家人朋友出行都得用车。因为工资不高,他偷空出去会跑些私活。据赵飞介绍,自己所在单位

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地处长江上游,位于西南腹地,与西部7 省市区接壤。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总人口8750万,居全国第3位,辖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约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军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是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省会成都是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自然资源:四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之一。已知矿产资源130种,天然气远景储量7.2万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仅天然中药材就达4500余种,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森林面积19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境内野生大熊猫占全国的近80%。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四川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863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07.1亿元,增长26.6%;粮食总产量预计3247.7万吨。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年增长14.8%。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10.2亿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90家,同比增长16.7%,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12.5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125家。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基础设施:四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1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5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009公里,已形成3个进出川主要通道。现有机场10个,国际国内航线150多条。邮电通信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光缆长度达到20.3万皮长公里,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到90.9万路,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4145万门。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8%,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8.3%。2005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72万千瓦。

省情省况

补充知识省情省况 一、省情概况 (一)地理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古为齐鲁之地。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重要城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二)矿产能源概况 金矿、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 菱镁矿、金刚石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 晶质石墨等9种矿产居全国第三位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山东原油产量占全国1/3。山东省微山湖稀土公司位于山东省微山县郗山,为我国第二大稀土矿。 (三)交通概况 1.高速公路 山东高速公路在山东省境内组成一个密集便捷的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4039千米,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中居于首位。山东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93年建成的青银高速公路(山东段),连接青岛与济南,全长318千米。现有网络是以南北向的京福、京沪、沈海三线与东西向的青银、青兰两线为骨架的"三纵两横"网。全省多数城市之间可在半日互达。 2.境内铁路 2015年8月11日,济青高铁先期工程青阳隧道破土动工,这标志着济青高铁工程建设正式开工。济青高铁项目由山东省、中国铁路总公司分别出资80%、20%,是国内第一条由地方为主导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自铁路投融资改革以来,济青高铁是国内诞生的首个以地方投资占绝对控股的高铁项目。 3.航空机场 主要机场有:济南遥墙机场、青岛流亭机场、临沂机场、济宁曲阜机场、烟台莱山机场、威海大水泊机场、东营永安机场、潍坊机场、烟台潮水机场(在建)。其中,临沂机场为山东省最早的民用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是山东省第一个年吞吐量突破千万的机场。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为国际空港。 4.水运港口 主要海港有:青岛、日照、岚山、烟台、威海、东营、龙口、潍坊、滨州、羊口。青岛港,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枢纽型综合大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北方港口首位。日照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中国第八大港口。烟台港,是沿海重要港口之一,烟大轮渡是连接华东和东北的桥梁。河运主要有京杭运河、小清河、卫河和南四湖等支流。主要内河港口有:济宁、台儿庄、微山。 二、山 (一)泰山 人都说山东的旅游,就是“一山一圣”。这一山就是泰山。古称岱宗,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现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泰山刻石有2200多,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 ――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区域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加速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过大,而且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9229161.html, 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作者:未增阳华晶晶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基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当前湖北省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现状,指出了其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健全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完善县域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发展路径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关乎到国民经济的持续、有效、健康发展,关乎到“三农”问题的解决。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县域经济”这一时代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成为稳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县域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共有67个县(市),县域总人口4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以上,县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多年来县域GDP一直占全省GDP的百分之50%以上。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当前湖北省县域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日渐增强,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协调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县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扎实落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县域经济的蓬勃快速发展,对金融资金及其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但是受县域先天条件的制约,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金融机构设置不足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文化建设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湖北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对于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泛普及,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活跃,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文化“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湖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湖北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加深,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现代传播技术广泛运用,文化消费方式日益多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文化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适应,保障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未完全到位。必须牢牢抓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把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创新创造激发湖北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省情概况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740.6公里,南北宽470.2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7位。湖北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以及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岗地占24%,平原湖区占20%。200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720万人,城镇人口2631.2万人,占46.0%。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4个县级市(包括3个直管市),40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个市辖区。 (一)自然资源丰富 光热水资源充足。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2200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由于南北纬度相差4度多,东西跨度较大,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使得湖北气候不仅南北有别、东西迥异,而且兼有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中温带、南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湖北已发现的矿产有150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81%,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92种。除煤炭、石油、天然气比

较贫乏外,其他矿产储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化工、建材及部分冶金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化肥用橄榄岩、碘、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铌、泥灰岩、磷等17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2~3位;铁、铜、石膏、金、汞、锰、钒、镍等3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4~10位。主要矿产资源具有品位高、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采等特点。 水能资源丰富。湖北境内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193条(不包括长江、汉江),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宜昌三斗坪,设计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湖北植被既具南北过渡特征,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植物资源有3800余种,其中许多属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的珍稀品种,如:1亿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水杉、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稀有名贵药材—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小丛红景天、飞龙掌血等。土特产品多,鄂西的坝漆、房县的木耳、咸宁的桂花、罗田的板栗、秭归的脐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动物种类达700余种,其中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0多种,特有的珍稀动物有白鳍豚、中华鲟和武昌鱼等。尤其是神农架有“绿色宝库”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旅游资源丰富。湖北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和名胜

湖北省省情省貌介绍

第一节湖北概况 一、基本概况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万人。全省设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省辖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市,1个恩施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城市为武汉市。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 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 二、自然地理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为湖北。湖北全省设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3个省直管市(仙桃、天门、潜江)、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还有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省会设在武汉市。

《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研究》立项申请、课题论证、研究计划

《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研究》 内容提要: 立项申请、课题论证、研究计划、技术路线、研究现状、研究方案 《加快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立项申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团队提出《加快湖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以期为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探索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查分析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研究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分析现有政策的成效和不足,以及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3. 结合湖北省情,探讨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4. 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检验。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决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等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包括: 1. 一份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报告,详细描述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一份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研究报告,深入分析现有政策的成效和不足,并提出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议。 3. 一份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研究报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4. 一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检验。 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来看,本研究将为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发展。从实践方面来看,本研究将为政府决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等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湖北省更快地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期限为两年,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调查分析阶段,将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和资料;第二阶段为政策研究阶段,将对现有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议;第三阶段为路径研究阶段,将结合湖北省情,提出适合湖北省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路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第四阶段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阶段,将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