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文化建设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湖北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对于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泛普及,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活跃,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文化“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湖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湖北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加深,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现代传播技术广泛运用,文化消费方式日益多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文化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适应,保障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未完全到位。必须牢牢抓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把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创新创造激发湖北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湖北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与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相适应的文化强省,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方针原则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湖北文化“走出

去”,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幅,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升,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一流文化人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到2015年,湖北文化整体实力力争领先中部,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风推动学习、专题解决问题、成果检验效果,每两年开展一次全省先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评选表彰活动。健

全省市县理论宣讲网络,构建理论宣讲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

构筑“精神高地”。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省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和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紧密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湖北跨越式发展实际,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和基本经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组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扶持一批研究基地和宣传阵地,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加强重点社科理论期刊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名刊。加大对社科出版阵地的支持力度,扶持优秀社科学术著作的出版。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崇尚道德模范、学习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加强企业、社区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省级以上爱国主义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

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以评选湖北美德少年为载体,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命名表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在全省建设50个左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和500个左右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立完善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网络体系建设,设立并丰富廉政书柜,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进模范、知识分子、社会公众人物、新社会阶层等重点人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作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三)深入推进“文明湖北”建设

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面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文明城市群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别山试验区文明示范创建。开展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提升湖北文明形象。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征信系统,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连线联片推进文明新村创建。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创建表彰奖励机制,力争“十二五”期

末,使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2-3个全国文明城市、一批示范性强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200个以上省级文明乡镇、5000个以上的文明新村试点村。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城市注册志愿者达到常住人口6%以上。办好中国社区网,支持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开展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注册、管理、运行、奖励机制,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为社会的良好氛围。

三、繁荣文化事业

(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推动完善具有湖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推进学科体

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实施学术精品扶助战略,打造学术精品。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出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建立推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在农村、企业、社区建立若干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基地,为社科工作者搭建科研教学、考察调研的平台,实施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实际工作部门和基层挂职锻炼制度。发挥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省委重大调研成果奖、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的导向作用,资助和重奖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性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重大课题委托研究和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库,建立应用性成果直达党政决策机关的“绿色通道”。加大哲学社会科学新理论、新观点、新成果的传播推介力度,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优化整合。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整合机制,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学术交流机制,发挥研究学会功能,推动社科研究机构与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鼓励社科研究机构为社会各界提供有偿科研服务。理顺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引导各类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健康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探索新形势下构筑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的新途径、新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广泛吸

纳海内外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立重大项目招标制度,形成科学的人才竞争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一批优秀学术团队。加大对社科名家的表彰宣传力度;加大创新咨询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理论骨干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青年社科骨干;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实践工作部门理论骨干的培养,定期组织对各类理论骨干的培训;注重加强老专家队伍建设,发挥好老专家的作用。

建立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经费、省社会科学普及经费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事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和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荆楚文化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项目。

(二)壮大新闻出版事业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彰显社会主流和本质。推动重大主题宣传创新,发挥主流媒体导向作用,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湖北省舆情应急指挥中心,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网站和重要出版社建设,推进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之声、荆楚网等主流媒体创新,做大做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形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集团。优化媒体结构,不断提升主报、主刊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打造一批党报党刊和都市类报刊品牌,努力把湖北日报办成“中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省级党报。强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龙头地位,推进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打造若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强势频道。支持湖北卫视以“立足湖北、中部窗口、全国一流、国际影响”为目标,在新一轮发展中进入全国强势省级卫视行列;巩固提升湖北之声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办好垄上电视频道,服务“三农”;创办湖北少儿频道。培育2-3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社,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出版品牌。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栏目(频道)。

加强新闻精品生产。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新闻作品。开展创“五名”(名专栏、名专刊、名专题、名评论、名作品)、拍“四片”(优秀纪录片、政论片、文献片、科教片)、争“三奖”(中国新闻奖、中国优秀新闻人物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活动,以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和大量精品力作,凝聚起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

强化新闻媒体管理。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强对都市类报刊的调控和管理,加强对子报子刊、期刊图书的管理,提升格调和品位。完善媒体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定期向各级党委、政府报告舆论动态的机制,促进舆论引导工作常态化。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新闻阅评工作。充分发挥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作用,完善自律机制,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三)繁荣文化艺术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建设省广播电视基地、省图书馆新馆、省博物馆三期、荆楚文苑、湖北文学馆、湖北戏剧牡丹园等重点文化工程。加强市州“三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和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美术馆、音乐厅。全省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力争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支持文物大县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及民间博物馆建设。加大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支持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

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全省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工程进行普查,科学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开展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

务的品种和内容。引导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基层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做好流动舞台车、电影放映车、图书车等配送和利用工作。鼓励和吸引文化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推进全省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办好湖北艺术节、中国社区网络春晚、农民春晚,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家庭读书看报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看电影看演出难等问题。组织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的群众文化活动。承办好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等全国性文艺活动。鼓励各类文化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落实《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实施办法(试行)》,推出10个左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县域文化品牌。

加强文化产品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群众为对象的创作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文艺创作资金扶持力度,出台湖北重点影视剧(动漫)资金扶持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公益性电视文

艺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湖北省长篇小说创作扶持计划,湖北省女作家群、青年作家群、农民作家群创作扶持计划以及湖北优秀少儿文艺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等,加大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推出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打造“荆楚文化长江系”品牌。鼓励创作原创性文艺作品,支持《长江文艺》等原创性文学期刊发展,鼓励知名文艺家设立创作室和流动工作站。加强文艺产品的宣传营销,利用文化博览会、项目洽谈会等平台推介优秀文艺作品,提高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进文艺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力,充分发挥全国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楚天文华奖的表彰激励作用,多出精品力作。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倡导主流价值,引领创作导向,抵制低俗之风。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保护和维修力度,加大对各类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好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遗址、革命旧址及文物,加快建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湖北旅游名街。建设好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中山舰旅游区等工程。引导规范民间收藏,保护和利用好民间文物。保护湖北古籍。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预防性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对近现代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制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及保护规划,制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继续推进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建设。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中国旅游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论坛及咨询服务。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实施互联网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办好湖北省网络文化节,鼓励创作生产适合在网上传播的文学、影视、娱乐等网络文化产品。支持各类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站。发展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

加强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电子商务、招商引资、交通安全、健康保健、金融理财等服务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有效运用互联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积极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清理整顿有害信息专项行动、防范和杜绝网上虚假新闻信息专项活动。加强社交网络、微博客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加快网站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建设,推动网站新闻编辑资质认证工作。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省网络文化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推动全省互联网业界加强自律,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网站的公信力。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组织网上正面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倡导党政干部、专业骨干上网发声,着力优化网民结构。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引导,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凝聚民心。建立完善省、

市、县三级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网上信息发布工作。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网上引导的时机、节奏和重点,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传播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湖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围绕鄂港粤(珠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鄂沪(长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鄂京津(环渤海地区)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对外宣传。支持省内主流媒体到海外落地,加强与境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通畅的对外交流渠道。抓住国家建设国际传播力的机遇,在中央涉外媒体、境外重点媒体搭建一批湖北窗口。定期举办媒体高层对话互访活动,每年邀请外国友好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港澳台媒体、中央涉外媒体、各兄弟省市主流媒体记者团来湖北采风采访。借助各种文化交流平台,组织荆楚精品剧目海外展演活动,办好海外湖北文化周、湖北电视电影周等活动,推动湖北优秀剧节目、

优秀出版物、优秀艺术品、优秀影视节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走出去”,提升湖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制作反映湖北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对外宣传品,建设“灵秀湖北”图片库。

四、发展文化产业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统筹规划全省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区,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形成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支撑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重点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生态文化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以改革创新力推文化强省建设

以改革创新力推文化强省建设 方新海郭明玉 2012年第10期——文化建设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为进一步实现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要求,我省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改革,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大突破。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我省及武汉、襄阳、黄石等12个市州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获奖数量、获奖面均居全国前列,跨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方阵。 1、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着眼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全省图书、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和新华书店,省直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单位,市县67家电影公司和34 家电影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省100家国有文艺院团按要求如期完成改革任务。非时政类报刊第一批70家改制任务全部完成,第二批12家改制工作已启动。全省有136种报刊转企。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分别组建发行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剥离经营性资产,授权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公司经营。省广电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湖北广播电视台依法设立,省级广电宣传经营两分开顺利实施。 2、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员工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内在活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3、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顺利实现全省一网。武汉地区历史性地实现省市有线电视同城同网和电视节目互传,市州县按期完成广电网络剥离和分公司挂牌任务,全省广电网络实现经营管理层面上的整合,全部并入省网,初步达到“全省一网、全程全网、垂直管理、三级贯通”的目标。 4、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完成。全省17个市州、林区、直管市和74个县(市)全部组建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起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全部到位。全省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划转顺利完成,各级文化部门承担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市场监管等职责划入各级广电部门。

在视察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视察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文化基础设施进行视察并围绕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行座谈讨论,建言献策,这既是一次视察活动,也是一次专题协商会议。这是市政协换届后开展的第一次这样的活动。组织这次活动的动因,一是中央开了会;二是文、教、卫三方面工作中,文化往往被忽视;三是市政协委员鲁云华同志反映市艺校建设问题。刚才,委员们实地察看了市图书馆、博物馆、市体育艺术学校,欣赏了市艺校楚剧新苗班学员的汇报演出;丁局长作了工作情况介绍,总结工作客观、实在,体会深刻,问题找得准,措施针对性强,讲得很好,很全面。几名委员和文化工作者从不同侧面,围绕我市文化建设作了发言,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进行圆满成功。 这次活动得到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

持。王芳副市长自始至终陪同视察并参加座谈听取意见,刚才,讲了十分重要的意见,对近年来,文化工作的成效作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查找,并分析了原因,对下步全市文化发展明确了思路和工作方式,讲了六个方面的重要意见,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很强,这些意见认真落实一定会有好的成效。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孝感日报社、市文联的负责同志应邀参加了座谈。市文体新局为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向王市长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 去年10月,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的高度研究部署了文化建设,年底,下发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随后,省委根据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于今年4月出台了《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市第5次党代会也提出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更好

文化部“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解读

文化部“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解读 转载自政策百科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新鲜出炉,与年初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比,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此次发布的规划有哪些亮点?细分领域发展现状和预期如何?记者选取其中9个广受关注的话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关注一 国家艺术作品引导发展工程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规划》中提到的国家艺术作品引导发展工程包含11个项目,具体是: 1、新剧目扶持计划。继续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等。 2、部分艺术品种引导性扶持计划。 3、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重点扶持计划。 4、国家艺术院团发展扶持计划。 5、民营艺术院团建设发展计划。每年评选和表彰10部优秀作品、10家有突出贡献的民营艺术院团和10个懂管理、善经营的民营院团优秀管理者等。 6、重大艺术活动实施计划。 7、优秀艺术作品普及与推广计划。调动一切手段,不拘一格,开展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广泛培养新一代观众群体。 8、当代音乐艺术发展计划。扶持儿童歌曲、校园歌曲等的创作、交流等。 9、国家美术发展计划。建立国家近现代及当代美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美术档案、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实现国家美术资源共享等。10、文艺理论与批评扶持计划。11、优秀艺术人才资助扶持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艺术人才的专业(行当)平衡和区域平衡等。 关注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规划》提出,到2015年,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系完善。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第二,覆盖有效。逐步完善以固定文化设施、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第三,供给充足。初步形成需求为牵引、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第四,服务规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规范基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五,保障有力。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完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关注三 博物馆免费开放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耀申:“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将国有行业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支持范围。在数量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从现在的1804座增加到2500座左右。同时,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绩效考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 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内容、形式和手段,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推

十二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化产业部分) 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促进民营文化内容企业发展的对策思

促进民营文化内容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陈少峰 【内容提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中小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内容创作与生产的主力军。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对内容为王的必然要求,需要大力扶持民营文化内容生产企业。本文提出了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企业自我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确立新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化内容产业和传媒产业方面,前者的主体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后者主要是国有传媒企业。文化内容产业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然而,就目前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形势而言,依然存在着两个较大的瓶颈。一方面是在文化内容上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总体上缺乏市场化程度高的品牌化精品,尤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容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内容提供的主体,而它们一般缺乏较好的利润收入和企业整体化的经营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资金实力,难以满足打造产业链的要求和制作精品的实力。可以说,中小民营文化内容生产企业的弱势是造

成文化内容产业发育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不仅要从整体政策上更加重视如何扶持文化内容生产的民营企业和品牌产品,也需要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积极思考和探索商业模式,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不久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并提出“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其中,重视民营文化企业的意识相比以前有所提升。 但是,“规划纲要”中并没有将民营文化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来扶持,显然还是“国进民退”的意识在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特别是促进和扶持民营文化内容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通过动员所有力量来丰富、发展和提升文化内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文化内容不仅是繁荣我国文化的核心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建设国家示区,提升战略地位 一、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区 二、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典型示区 三、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第四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章提升城市功能,建设智慧城市 一、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二、完善市政设施网络 三、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 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六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二、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第七章完善区域功能,优化城乡总体布局 一、有序推进空间开发 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三、加快区级经济发展 四、加强功能区开发建设 第八章彰显滨江滨湖特色,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四、保护和修复生态 第九章实施科教兴市,打造人才强市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五、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六、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第十章推进文化强市,提升文化竞争力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推进文化创新 三、繁荣文化事业 四、发展文化产业 五、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第十一章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所有制改革 三、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四、加快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 第十二章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加强对开放合作 第十三章发展社会事业,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一、努力扩大就业规模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五、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六、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四章健全保障机制,推进规划实施 一、扩大消费需求 二、保持投资增长 三、加强政策引导 四、健全实施机制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9)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9)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9)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9) 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9) 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10)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10) 六、和谐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 (10) 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11)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 (12)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12) 三、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12) 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期 (12) 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 (12) 六、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期 (12)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主要目标 (14) 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16) 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16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16)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16)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 (17)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17)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18)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8)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18)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19)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19)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19)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19)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19)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0)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0) 三、新材料产业 (20) 四、生物产业 (20) 五、节能环保产业 (21) 六、新能源产业 (21)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21) 第八章制造业 (22) 一、汽车产业 (22)

详细版“湖北省十二五规划”

详细版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八章制造业 第九章建筑业 第十章现代农业 第十一章服务业 第十二章旅游业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第十三章城镇化建设 第十四章新农村建设 第十五章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六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十七章县域经济 第十八章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第十九章开发区 第二十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第二十一章综合交通运输 第二十二章水利基础设施 第二十三章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十四章能源产业 第七篇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 第二十五章自主创新 第二十六章教育 第二十七章人才 第八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十八章创业就业 第二十九章收入分配 第三十章社会保障 第三十一章医疗卫生 第三十二章住房保障 第九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三章资源节约利用 第三十四章循环经济

第三十六章环境保护 第三十七章应对气候变化 第十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十八章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九章文化事业 第四十章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第四十一章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十二章对内对外开放 第四十三章发展民营经济 第四十四章培育市场主体 第十二篇建设和谐湖北 第四十五章民主法制与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六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十七章体育事业 第四十八章社会管理 第四十九章国防动员与双拥工作 第十三篇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第五十章保持投资增长力度 第五十一章扩大消费需求 第五十二章强化政策支撑 第五十三章破解生产要素制约 第五十四章优化发展环境

2012年国家、省、市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对口及相关部门政策性资金争取办法条

2012年国家、省、市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对口及相关部门政策性资金争取办法条件及 吴桥杂技大世界拟争取项目资金 措施、重点工作思路谋划 根据县委办通知要求,我们经过认真梳理,并联系省市相关局、厅部门,现将2012年国家、省、市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对口及相关部门政策性资金争取办法条件及吴桥杂技大世界拟争取项目资金措施、重点工作思路谋划归纳如下: 一、国家支持旅游业的宏观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中涉及旅游支持政策方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支持海南等重点旅游区建设。 《纲要》指出,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鼓励对工业遗产、文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纲要》提出,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

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二)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根据国务院国发[2009]41号文件和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32号《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 《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要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根据《意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对于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从严审查。 《意见》同时提出,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已上市旅游企业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再融资或者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文化建设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湖北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对于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广泛普及,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活跃,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文化“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湖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湖北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加深,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现代传播技术广泛运用,文化消费方式日益多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省文化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不适应,保障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未完全到位。必须牢牢抓住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把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创新创造激发湖北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 划纲要》正式发布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近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正式发布,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互联网、三网融合与新媒体等迎政策利好: 提出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发明显。互联网、新兴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等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并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确201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明确要完成的具体要求等。 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在政策扶持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以重点工程为抓

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尤其是,明确将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称,除了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之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我国将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还表示,将推动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国有、民营企业上市。 将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三网融合则成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D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主要目标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网络逐渐形成;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逐步形成;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逐步改善,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围绕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作品,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讲活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抓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加强学科和教材建设,全面完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规划,

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方案模版

总分馆体系建设方案 XXX县图书馆 海恒智能 2021年5月31日

目录 1.项目定位 (3) 2.项目背景 (3) 2.1政策背景 (3) 2.2实施背景 (4) 2.3现有问题 (5) 2.3.1购书经费不足 (5) 2.3.2业务不规范 (5) 2.3.3人才队伍匮乏 (5) 3.项目必要性分析 (5) 4.建设纲要 (6) 4.1总分馆定义 (6) 4.2总分馆运营模式 (6) 4.3建设原则 (6) 4.4建设目标 (6) 4.4各级图书馆职责 (7) 4.4.1总馆——郧西县图书馆 (7) 4.4.2分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主题图书馆等 (7) 4.4.3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社区)基层服务网点 (8) 5.建设内容 (8) 5.1基础硬件配置 (8) 5.2信息化系统建设 (9) 5.2.1自动化管理系统 (9) 5.2.2读者综合服务平台 (10) 5.2.3大数据云平台 (11) 5.2.4人脸识别系统 (11) 5.3自动化系统 (12) 5.3.1自助办证借还一体机 (12) 5.3.2配备防盗门禁系统 (12) 5.3.3馆员工作站 (13) 5.3.4电子标签 (13) 6.运营管理 (14) 6.1统一标准 (14) 6.2运行模式 (14) 6.2.1基本原则 (14) 6.2.2运行模式 (15) 6.2.3分馆建立流程 (15) 7.实施步骤 (15) 8.建设清单 (16)

1.项目定位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必备的基础设施,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为打造与郧西书香社会要求相适应、相配套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根据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在县文旅局的指导下由郧西县图书馆实施“书香郧西”项目,建立郧西图书馆总分馆制。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统一组织的原则,通过总分馆体系建设,实现图书馆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发展目标。 2.项目背景 2.1政策背景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9月13日颁布)提出:“——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馆藏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2年5月7日颁布)提出:“(三)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推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提出:“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鄂办发〔2015〕62号),对湖北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县域内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加强村(社区)及薄弱区域的公共图书借阅服务。” ♦2016年12月29日,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文公共发〔2016〕38号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点

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3.01.14 •【文号】文公共发[2013]3号 •【施行日期】2013.01.1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文公共发〔20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国家文物局,各直属单位: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已经文化部部务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文化部 2013年1月14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制定本纲要。 序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现阶段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及制度体系的总称。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政策法规建设取得重要突破,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科技创新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成为保障全体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底蕴深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纲要-湖北发改委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 前言 《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以《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的目标予以具体化、阶段化。它是“十二五”期间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包括长江干流湖北沿线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 本规划的时限为2011年~2015年。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1)《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4)《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发展环境 2008年12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同时,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开发,并于2009年7

月正式出台《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以下简称《决定》)。“两圈一带”战略是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0年8月,《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正式发布,标志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一五”时期发展概况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自提出至实施以来,各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流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省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沿江地区聚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0年,湖北长江经济带人口达2745.09万人,占全省的47.9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58.38亿元,占全省的59.84%。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