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作者:李俊义胡廷荣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1989年版)等文献,考知顺治七年,多尔衮赴边外冬猎路径:出京师城东侧朝阳门,经通州河、沙甸、汤河、遵化、三屯营、喜峰口、宽城、老哈河(音译作刘汉河,平泉市西北部)、黑里河上游区,因急病迁喀喇城(今宁城县黑城)并死于此。其柩车返京师也经此松亭关路径(经石门)。更正学界关于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一说。

关键词:多尔衮;出喜峰口;死于喀喇城;宁城黑城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65-03

学术界普遍流行清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之说:较早的是1980年《承德避暑山庄》{1}一书,后来有新型工具书《中国事典》、{2}《〈清代纪事本末〉白话精评》对喀喇城的注释、{3}纪连海的《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多尔衮》一书等,此说甚值得商榷。1989年出版的重要清初文献新书《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4}(下简为《满档译编》),记述顺治七年多尔衮边外狩猎路径颇详,有助于揭开多尔衮此行路径及其死亡地之谜。笔者对其这次冬猎路径和真实死亡地作考证。

一、多尔袞顺治七年边外狩猎路径考

《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五十一载:“(顺治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三日),摄政王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5}

此文献未记其路径。率诸王等“猎于边外”的相关记载与其他文献合。《满档译编》则较详记述了此行路径,下面按日引出(楷体字)],{6}并作疏证:“[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故率和硕郑亲王、和硕巴图鲁亲王、多尼亲王……前往围场。”

“巳时起程,出齐化门,宿通州河。”

此“口外”,即“口北”。泛指今长城以外或以北地区。清代多以去塞外者经行道路过长城的关口代称之,如出古北口外、出喜峰口外,二者路径明显有别。此“围场”,泛指多尔衮此行狩猎之地,与此后33年的康熙二十二年才出现的“木兰围场”并非一地。齐化门,元代京城大都东城墙之中心正东门名,明代更为朝阳门(今沿用),但齊化门作为曾用名清初还有沿用。多尔衮一行当日“宿通州河”,即宿今北京市通州城区北部一带(在通州河西南侧)。此通州河指

温榆河汇入北运河即两河衔接的这段(北运河是南北大运河的起始段)。此日巳时出发,即9时至11时启行。齐化门到通州40里。伴随多尔衮此行的朝官和地方蒙古诸旗官员等有二百余人。

“十四日,宿沙甸。……”

此“沙甸”,明代有“夏店铺”称谓,也称夏店(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2105页)。“夏店”可能由“沙甸”地名谐音演变而来。今已由谐音再演变成“夏垫”,在今大厂县境内。此日行50里。

“十八日。宿热河。是日赏和硕郑亲王、巴图鲁亲王备鞍辔之马,赏……。”

“十九日。宿遵化。是日,赏遵化都堂杨兴国、……”

“二十日。宿三屯营。是日,赏三屯营副将张真蟒缎面貂皮袍一,……”

1989年前,由于《满档译编》未面世,学界广为流行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一说,从未有人对此质疑。这就导致不熟悉遵化地区清代地名的专家,很容易把此“热河”判定为“承德热河”。因此也就出现《满档译编》1989年问世后25年内,学界仍无人关注多尔衮这次冬猎真实路径的考证。

多尔衮十八日宿热河,此“热河”是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直隶幅(7-8页)在遵化西40里所标注的“汤河”。此汤河东侧有一著名温泉,即古今著名的“遵化温泉”。多尔衮很自然要到此温泉洗浴。“汤”即“热水”之义,此“热河”是对“汤河”满语的意译。

多尔衮宿热河之前的十五至十七日这三天宿地缺记。自沙甸到汤河(《满档译编》译作“热河”)驻地180里,其一行用四日行程于十八日到此热河,日均45里,这与此前后单日行程(实为日行约半天路)很相近,符合其以野游、散心为主的安排。

多尔衮十九日驻遵化,二十日宿三屯营。沿此古道再北前行50余里即是长城喜峰口关,其二十一日驻喜峰口无疑问。可惜《满档译编》自二十一日至腊月初四日,多尔衮这14天的驻地缺记。

“十二月初五日,宿刘汉河。是日,向皇父摄政王进贡:喀喇沁部多罗贝勒杜棱马七、……”

多尔衮腊月初五所宿营的刘汉河,不见于其他文献和工具书。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避暑山庄大辞典》执行主编之一、原《承德晚报》副刊老主编、特别熟悉承德地区地名的安忠和先生认为:“古北口和喜峰口外及承德地区古今皆无此汉文‘刘汉河’地名。”笔者发现,喜峰口以北的平泉县境北部恰有“刘汉河”的谐音“老哈河”,清初即有老哈河这一称谓(见《中国历史

大辞典》)。《满档译编》把后金时的满文老哈河译成“刘汉河”是可以理解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清初满文档案的记载较原始,出现满文地名记述欠准之事不罕见,如《满档译编》把“老河”误为“辽河”等;二是当代译者江女士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地名不甚熟悉,译此满文档案时也可能出现音译汉用字不当的问题。

多尔衮一行出喜峰口后经今宽城,到平泉县境西北部老哈河,这一带(尤其松亭关大通道西部)多山林野兽,是狩猎的较理想地域。故笔者推断其间多尔衮一行必有多次狩猎活动,因其以散心为主狩猎规模可能不大。后来康熙帝近十次出喜峰口冬猎也是行此路径。

多尔衮自三屯营到平泉县境西北部老哈河300里(到柳溪乡约350里),如无特别情况,即使多些狩猎,用近十天也可完成这300余里的大段行程。推断期间可能另有一些天于某驻地留滞,留滞的原因很可能是文献所记多尔衮坠马摔伤膝盖一事(但皆未记清何时),经过一些天的留滞休息和治疗,其膝盖伤缓解后,于十二月初五日到老哈河(刘汉河)畔行帐,接受蒙古王公等迎拜、进贡。此行帐可能设在老哈北岸今柳溪乡驻地附近。从这里沿此河谷向上游西北行,走当代宁城人所称的八沟道(即宁城西南部黑里河上游地区通往八沟之路,八沟是平泉的旧称),到与今宁黑里河川的分水岭有40里。

多尔衮一行腊月初六日的活动和驻地,《满档译编》《清实录》皆无记载,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北游录·记闻下》摄政王条,连再结合《满档译编》,可知他初六日狩猎活动的一些细节:

“庚寅冬,摄政王薨于□。初,政王膝创,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谓其非宜。是日围猎,值一虎,须尊者射,而众从之。时王创甚,勉发三矢,度不自支。退召英王语后事,外莫得闻也。”{7}

《满档译编》记述多尔衮宿喀喇城的文献:“初七日。宿喀喇城。是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戌时,皇父摄政王猝崩。”{8}

谈迁比多尔衮晚八年去世,其记此事与多尔衮死亡年份接近,故可信度較高。这两条文献相结合,即可知初六日围猎,正是多尔衮“勉发三矢,度不自支”之日。初七日多尔衮已转移到喀喇城“病重歇息”。据此可推断初六日,多尔衮一行向老哈河河源山谷上游行进,中午前即可过分水岭进入今宁城县黑里河川支谷八沟道山谷(有今国内著名的油松林区),下午在这里射虎时摄政王发病。此日宿地应在八沟道河支谷谷口(与黑里河主山谷交),即今黑里河镇驻地大营子,其东沿黑里河谷走70里大道即到大驿道上的喀喇城。

假设初六日上午多尔衮在平泉县(今为市)的老哈河川上游射虎发病,那按原路就近返至古驿道上的黄土梁子附近最快捷、最方便。故其初六日射虎发病在黑里河川的八沟道山谷,毫无疑问。黑里河林区至今还是七老图山林区中林相最好的地带(今有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当时很自然成为喀喇沁王公为多尔衮和后来的康熙布设围场的重要选地。

初七日,多尔衮被沿着黑里河川送到东面70里的宿地喀喇城(宿行帐),此地名属蒙汉语混写,全蒙语汉写作喀喇和屯或哈喇河套(明初),意为青城或黑城(汉人即用这两个地名)。该废城位于关内京师通向塞北最重通道之一即松亭关路上。这里曾有燕国防御东胡的城堡,汉代大量屯兵抵御匈奴的要塞之城(平冈城),明太祖时修筑新城、屯兵积粮,是对抗北元蒙古的北边重镇。这里也是多尔衮“病重歇息”及其就近返京都很方便的地方。此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承德避暑山庄还未策划,其附近的喀喇城小地方还在小山谷中默默无闻(其有知名度,是在此后50年建了承德避暑山庄,这里建行宫后),更不是狩猎的理想之地。但由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直隶幅(7-8页)只在滦平下括注“喀喇和屯”,对今宁城县境内南部的黑城却未括注,“喀喇和屯”或“喀喇城”,只用此图就导致学术界普遍认同多尔衮死于承德附近(滦平)喀喇城。此误说已被学界沿用近四十年。

诸文献对多尔死前两三天的记述无歧义,只是详略有别。多尔衮死亡时间在顺治七年腊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晚7时至9时之间(戌时),享年39岁。

二、多尔衮柩车返京路径考

多尔衮柩车的返回路径对探索其死亡地颇有帮助,特予考证。《满档译编》记多尔衮猝死后之事云:“[初九日]是夜,和硕郑亲王等议,派众固山额真向皇上报丧。十日,哭送灵柩回府。沿途州县官皆迎于道旁,跪哭候过。”

“十七日。未时,入东直门。”{9}

上述与《世祖实录》相关内容(详些,略)同。多尔衮柩车于十二月十日从喀喇城出发,十七日下午1至3时之间达京,共行7天半。关于柩车回京师所行路径,《清实录·世祖实录》卷52载顺治八年正月甲申,议英亲王阿济格罪时,谈及此前多尔衮柩车途中过石门事:“[柩车]至石门之日,郑亲王见英王佩有小刀,谓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按,此句以上几人名未做断开)等曰:‘英王有佩刀,上来迎丧,似此举动叵测,不可不防。’{10}”

此石门,古代俗称“石门口”,后多称石门,在今遵化市西45里石门镇。柩车经此地是多尔衮柩车走喜峰口路回京的直接可靠证据。自喀喇城(宁城县黑城)起行沿此路到京师730里,柩车用了七天半(白天),日均行近百里,这是深冬腊月中抓紧赶路的行程安排结果。

假如多尔衮死于承德府治西南35里的喀喇城,则柩车回京,走古北口大驿道为近四百里。(《承德府志·卷七疆域》称承德府治“西南至京师四百三十里”,{11}今里程221公里,{12}再减承德至喀喇城的35里。)按每日行近百里,只用4天半即可到达。而此柩车实际所行是七天半,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佐证柩车的出发地,即多尔衮的死亡地不是承德附近的喀喇

城,而是宁城县清代的喀喇城,即位于宁城县原甸子镇(今已更名为右北平镇)境内的黑城遗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口外狩猎路径是出喜峰口的松亭关路,其狩猎主要在平泉县西北部和相连的宁城县境西南部的七老图山林区。其死亡之地是宁城县清初的喀喇城(今黑城),这与清代承德附近的喀喇城毫无关系。

附记:承蒙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周凤玉先生于2014年春为笔者提出本文选题,谨致谢意!

——————————

注释:

{1}承德市文物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承德避暑山庄[M].承德:文物出版社,1980.66.

{2}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国事典?清朝[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2321.

{3}袁闾琨.《清代纪事本末》白话精评[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68.

{4}{6}{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149-150,149-150,151,151.

{5}{10}清实录·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电子版)(下),403,408.

{7}(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德府志》校点组.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卷七疆域[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488.

多尔衮一行腊月初六日的活动和驻地,《满档译编》《清实录》皆无记载,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北游录·记闻下》摄政王条,连再结合《满档译编》,可知他初六日狩獵活动的一些细节:

“庚寅冬,摄政王薨于□。初,政王膝创,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谓其非宜。是日围猎,值一虎,须尊者射,而众从之。时王创甚,勉发三矢,度不自支。退召英王语后事,外莫得闻也。”{7}

《满档译编》记述多尔衮宿喀喇城的文献:“初七日。宿喀喇城。是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戌时,皇父摄政王猝崩。”{8}

谈迁比多尔衮晚八年去世,其记此事与多尔衮死亡年份接近,故可信度较高。这两条文献相结合,即可知初六日围猎,正是多尔衮“勉发三矢,度不自支”之日。初七日多尔衮已转移到喀喇城“病重歇息”。据此可推断初六日,多尔衮一行向老哈河河源山谷上游行进,中午前即可过分水岭进入今宁城县黑里河川支谷八沟道山谷(有今国内著名的油松林区),下午在这里射虎时摄政王发病。此日宿地应在八沟道河支谷谷口(与黑里河主山谷交),即今黑里河镇驻地大营子,其东沿黑里河谷走70里大道即到大驿道上的喀喇城。

假设初六日上午多尔衮在平泉县(今为市)的老哈河川上游射虎发病,那按原路就近返至古驿道上的黄土梁子附近最快捷、最方便。故其初六日射虎发病在黑里河川的八沟道山谷,毫无疑问。黑里河林区至今还是七老图山林区中林相最好的地带(今有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当时很自然成为喀喇沁王公为多尔衮和后来的康熙布设围场的重要选地。

初七日,多尔衮被沿着黑里河川送到东面70里的宿地喀喇城(宿行帐),此地名属蒙汉语混写,全蒙语汉写作喀喇和屯或哈喇河套(明初),意为青城或黑城(汉人即用这两个地名)。该废城位于关内京师通向塞北最重通道之一即松亭关路上。这里曾有燕国防御东胡的城堡,汉代大量屯兵抵御匈奴的要塞之城(平冈城),明太祖时修筑新城、屯兵积粮,是对抗北元蒙古的北边重镇。这里也是多尔衮“病重歇息”及其就近返京都很方便的地方。此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承德避暑山庄还未策划,其附近的喀喇城小地方还在小山谷中默默无闻(其有知名度,是在此后50年建了承德避暑山庄,这里建行宫后),更不是狩猎的理想之地。但由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直隶幅(7-8页)只在滦平下括注“喀喇和屯”,对今宁城县境内南部的黑城却未括注,“喀喇和屯”或“喀喇城”,只用此图就导致学术界普遍认同多尔衮死于承德附近(滦平)喀喇城。此误说已被学界沿用近四十年。

诸文献对多尔死前两三天的记述无歧义,只是详略有别。多尔衮死亡时间在顺治七年腊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晚7时至9时之间(戌时),享年39岁。

二、多尔衮柩车返京路径考

多尔衮柩车的返回路径对探索其死亡地颇有帮助,特予考证。《满档译编》记多尔衮猝死后之事云:“[初九日]是夜,和硕郑亲王等议,派众固山额真向皇上报丧。十日,哭送灵柩回府。沿途州县官皆迎于道旁,跪哭候过。”

“十七日。未时,入东直门。”{9}

上述与《世祖实录》相关内容(详些,略)同。多尔衮柩车于十二月十日从喀喇城出发,十七日下午1至3时之间达京,共行7天半。关于柩车回京师所行路径,《清实录·世祖实录》卷52载顺治八年正月甲申,议英亲王阿济格罪时,谈及此前多尔衮柩车途中过石门事:“[柩车]至石门之日,郑亲王见英王佩有小刀,谓吴拜苏拜博尔惠罗什(按,此句以上几人名未做断开)等曰:‘英王有佩刀,上来迎丧,似此举动叵测,不可不防。’{10}”

此石门,古代俗称“石门口”,后多称石门,在今遵化市西45里石门镇。柩车经此地是多尔衮柩车走喜峰口路回京的直接可靠证据。自喀喇城(宁城县黑城)起行沿此路到京师730里,柩车用了七天半(白天),日均行近百里,这是深冬腊月中抓紧赶路的行程安排结果。

假如多尔衮死于承德府治西南35里的喀喇城,则柩车回京,走古北口大驿道为近四百里。(《承德府志·卷七疆域》称承德府治“西南至京师四百三十里”,{11}今里程221公里,{12}再减承德至喀喇城的35里。)按每日行近百里,只用4天半即可到达。而此柩车实际所行是七天半,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佐证柩车的出发地,即多尔衮的死亡地不是承德附近的喀喇城,而是宁城县清代的喀喇城,即位于宁城县原甸子镇(今已更名为右北平镇)境内的黑城遗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口外狩猎路径是出喜峰口的松亭关路,其狩猎主要在平泉县西北部和相连的宁城县境西南部的七老图山林区。其死亡之地是宁城县清初的喀喇城(今黑城),这与清代承德附近的喀喇城毫无关系。

附记:承蒙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周凤玉先生于2014年春为笔者提出本文选题,谨致谢意!

——————————

注释:

{1}承德市文物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承德避暑山庄[M].承德:文物出版社,1980.66.

{2}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国事典?清朝[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2321.

{3}袁闾琨.《清代纪事本末》白话精评[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68.

{4}{6}{8}{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149-150,149-150,151,151.

{5}{10}清实录·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电子版)(下),403,408.

{7}(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德府志》校点组.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卷七疆域[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488.

清代皇帝传略之摄政王多尔衮

清代皇帝传略之摄政王多尔衮 李鸿彬 多尔衮,姓爱新觉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子。崇德八年16 43年八月,皇太极猝死,年甫六岁的福临即位,由多尔衮及济尔哈朗共同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率大军进关,同年九月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称皇父摄政王。实际上享有皇帝的权威,是清朝入关后的实际创业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病死。 父死母殉的不幸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他统一女真诸部,形成新的满族共同体;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保卫满族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后金政权,为清入主中原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他个人和家庭却是不幸的,如胞弟舒尔哈齐投敌叛逃被幽死,长子褚英阴谋夺权被处死,宠妃富察氏窃藏金帛被勒令离弃,爱女穆库什婚姻不幸遭受凌辱等,在这一幕幕家庭悲剧中,多尔衮的生母乌拉纳喇氏,亦遭到不幸。 乌拉纳喇氏,名阿巴亥,她是海西乌拉部贝勒满泰之女,满泰死后为其叔布占泰收养。乌拉部在吉林乌拉街一带,辖区辽阔,人口众多,又有貂参之利,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实力最强者。当时努尔哈赤为了统一海西女真,对乌拉部采取团结拉拢的联姻结盟政策,将自己的侄女和女儿许给布占泰国为妻。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布占泰亦运用同样的手段,以缓和乌拉与建州的矛盾,亲自把年方12岁的侄女送往建州费阿拉城,嫁给比她大3l岁的努尔哈赤为妻。 阿巴亥,聪明美貌,强大的乌拉部为其后盾,因此努尔哈赤不敢轻视慢待,到来后便立为地位较高的侧福金即侧妃,在诸福金中最受宠爱,二年后就由侧福金晋为大福金即大妃。到了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她被告发与大贝勒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比阿巴亥大七岁之间有不正当的暖昧关系。努尔哈赤对代善这种欺君蔑父的行为十分痛恨,不久就废除他作为后金汗的继承人。而对阿巴亥,怕丑事外扬有失自己的名声,虽然暂时没有追究,但是夫妻间出现了很深的感情裂痕。一波未平,另波又起。紧接着阿巴亥私匿财物的罪行被揭发,努尔哈赤对她更加愤恨,地位一落千丈。努尔哈赤当众宣布她的罪恶说:“此福金存心奸诈,险恶,是一心狠虚伪的贼徒,凡是人们所有之凶恶心肠,她全都具备。我以金、珠装饰你的身体,使你不胜其用,以人所未见的绸缎使你穿用,加以恩养。而你不爱为汗的丈夫,背着我的眼睛,将我放置于一旁,越过我而去看视别人,如此罪行不杀怎么可以?”然而,他又想到阿巴亥所生三子年龄尚小,无人照顾,当时阿济格16岁、多尔衮9岁、多铎7岁,所以没有把她处死。可是努尔哈赤从此和阿巴亥分居,即被“休弃”,并且宣告:“今后无论这福金给任何人东西都不要收取,此福金无论说的什么话,任何人都不要听闻。如此命令,如有任何男女以后违背此令,听了大福金的话,被我知道了,或是任何人接受了她给的财物时,即将那人问斩”。 尽管母亲阿巴亥失宠,多尔衮在诸贝勒中受到歧视,但是其父努尔哈赤仍然很喜爱他们兄弟三人。同年九月,努尔哈赤提出不再立嗣子,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多尔衮兄弟三人皆为和硕贝勒。后来努尔哈赤又将两黄旗的大部分牛录分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子,并且“使领全旗”,多尔衮年龄虽小,却受到努尔哈赤的钟爱器重。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死于瑷鸡堡。由于努尔哈赤对大妃阿巴亥深恶痛绝,早有处死之心,所以在他临死之前的遗诏中命阿巴亥殉死。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阿巴亥“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日俟终必令殉之”。这段话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看法,诸王是很理解的。因此,当阿巴亥向诸王哀求不死时,诸王皆不同意,执意要她从诏殉死。阿巴亥说:“吾自12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26年。吾不忍离,故相从地下。吾二幼子多儿哄即多尔衮、多躲即多铎,当恩养之”。诸王回答说:“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阿巴亥挂弓悬弦上吊身死,“与帝同柩”。 此时多尔衮只有15岁,父死母殉对这个少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家庭悲剧使他深深感到人世间的冷酷无情,故养成孤僻、放荡、任性、残暴的性格,这对他一生的成长和政治生涯,都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作者:李俊义胡廷荣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1989年版)等文献,考知顺治七年,多尔衮赴边外冬猎路径:出京师城东侧朝阳门,经通州河、沙甸、汤河、遵化、三屯营、喜峰口、宽城、老哈河(音译作刘汉河,平泉市西北部)、黑里河上游区,因急病迁喀喇城(今宁城县黑城)并死于此。其柩车返京师也经此松亭关路径(经石门)。更正学界关于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一说。 关键词:多尔衮;出喜峰口;死于喀喇城;宁城黑城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65-03 学术界普遍流行清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之说:较早的是1980年《承德避暑山庄》{1}一书,后来有新型工具书《中国事典》、{2}《〈清代纪事本末〉白话精评》对喀喇城的注释、{3}纪连海的《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多尔衮》一书等,此说甚值得商榷。1989年出版的重要清初文献新书《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4}(下简为《满档译编》),记述顺治七年多尔衮边外狩猎路径颇详,有助于揭开多尔衮此行路径及其死亡地之谜。笔者对其这次冬猎路径和真实死亡地作考证。 一、多尔袞顺治七年边外狩猎路径考 《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五十一载:“(顺治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三日),摄政王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5} 此文献未记其路径。率诸王等“猎于边外”的相关记载与其他文献合。《满档译编》则较详记述了此行路径,下面按日引出(楷体字)],{6}并作疏证:“[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故率和硕郑亲王、和硕巴图鲁亲王、多尼亲王……前往围场。” “巳时起程,出齐化门,宿通州河。” 此“口外”,即“口北”。泛指今长城以外或以北地区。清代多以去塞外者经行道路过长城的关口代称之,如出古北口外、出喜峰口外,二者路径明显有别。此“围场”,泛指多尔衮此行狩猎之地,与此后33年的康熙二十二年才出现的“木兰围场”并非一地。齐化门,元代京城大都东城墙之中心正东门名,明代更为朝阳门(今沿用),但齊化门作为曾用名清初还有沿用。多尔衮一行当日“宿通州河”,即宿今北京市通州城区北部一带(在通州河西南侧)。此通州河指

【满清十二帝的故事】顺治(一)

顺治(一) 天资聪颖却年少气盛 顺治皇帝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 少年天子性格上有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按理说应当母慈子孝、关系融洽。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关于顺治皇帝和母后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仅有四句话的记载:第一句是“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这是例行公事;第二句是“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这也是例行公事;第三句记载:“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这仍是例行公事;第四句记载:“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仅仅以上四句话、60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他祖母关系的则有715个字,从中隐约透露出顺治同母后的关系并不太协调。 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册为皇后。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顺治皇帝并不喜欢。虽然勉强成了亲,但婚后经常发生口角。顺治不顾母后和大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皇后。直到顺治病危的时候,被废的皇后想要见他一面都不被允许。第一位皇后被废八个月后,孝庄太后又将自己娘家侄子绰尔济的女儿、自己的侄孙女选聘为顺治妃,后立为皇后,史称孝惠章皇后。不到四年,皇帝又要废后,但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没有被废掉。 在立后问题上母子产生了不小的矛盾,按照常理,不喜欢皇后冷落也就是了,后宫粉黛,佳丽如云,并不一定非要闹到废后的地步,这样大家面子上也都不好看。从这里也反映出顺治皇帝性格上的偏执成分。 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底,皇太极出猎叶赫一带,携他前往,当行猎于噶哈岭时,福临曾“射中一麅”,那时他年仅五岁。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绝说“此非汝所宜乘”,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随着年龄的增长,福临愈益感到现状对他的这种尊严实际上受到很大的挑战和侵害。当时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竟以朝廷自居”。“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盖造府第亦与宫阙无异”,“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实际上造成了“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面。 顺治与叔父多尔衮的关系也是双重的:没有多尔衮的支持,他无法登上皇帝宝座;但是

缔造大清的一代皇后大玉儿

缔造大清的一代皇后——大玉儿 纪念孝庄文皇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涌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其中有一位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钦佩的,那就是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姓博尔济吉特氏,为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寨桑之女。天命十年(1625)嫁给努尔哈赤第八皇子皇太极为妻。翌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号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顺治元年(1644),她的儿子福临即位称帝,尊生母为皇太后。康熙元年(1662),其孙炫烨嗣位,则尊亲祖母为太皇太后。她谥号孝庄,因儿子、孙子都即帝位,故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自幼“无他玩好,而独嗜图史”,她从小就对政治比较感兴趣,懂得许多治理国家的方略。她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此时正是政局动荡不安,斗争十分激烈的年代,也是由乱到治的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殊地位,辅佐了三代皇帝,对清王朝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都起过积极作用,实是清朝开国的一名功臣。 崇德八年(1643)八月,清太宗皇太极患脑溢血突然身亡,因为他未立太子,所以那些被封为诸侯王的兄弟们和太宗的儿子们,都野心勃勃,觊觎皇位。当时争夺皇位最激烈的是在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弟弟)和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这对叔侄之间。而在八旗

中属于白旗的两支力量支持多尔衮;属于黄旗的两支力量则支持豪格,双方厉兵秣马,拔剑相向,大有火并之势。眼看一场争夺皇位的内部流血斗争将不可避免,这时聪明过人的孝庄文皇后,从满清正确的根本利益考虑,也为了避免满族贵族内部出现的这场血腥的自相残杀,同时也想乘机扶立自己的儿子福临。于是她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笼络各方力量,首先取得八旗旗主中最具权威的礼亲王代善的许可;继而又得到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赞同。这时,多尔衮虽然想做皇帝,但是深感自己力量不足,只好暂时被迫让步,接过两黄旗诸贝勒大臣“立皇子”的口号,提出要立年方六岁的福临为帝,并提出又自己和右真王济尔哈朗左右辅佐少帝,待其年长后,即归政皇帝。这时个折中的方案,多尔衮和豪格都能够接受。孝庄皇后的愿望得以实现,不仅阻止了一场内讧,而且是自己的儿子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尽管福临即位了,但是争夺皇位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一威胁主要来自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后,多尔衮由于功劳巨大,权势也不断扩大,想做皇帝的欲望也日益增加。他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独专朝政,当时“关内外咸知有睿王一人”。(《清世宗实录》)由此可见多尔衮此时已经是权势熏天,势力发展达到了顶点。此时孝庄文皇后深知多尔衮随时都可能发动宫廷政变,夺取皇位。为了应付这种危急的形势,保住儿子的皇位,她依照蒙古族和满族父死则妻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多尔衮。这这一场政治婚姻。孝庄文皇后企图以下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 1、礼亲王:代善 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代善是最长寿的一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只活了36岁,三子阿拜64岁,四子汤古代56岁,五子莽古尔泰46岁,六子塔拜51岁,七子阿巴泰59岁,八子皇太极52岁,九子巴布泰64岁,十子德格类40岁,十一子巴布海48岁,十二子阿济格47岁,十三子赖慕布36岁,十四子多尔衮39岁,十五子多铎36岁,十六子费扬古21岁 2、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3、睿亲王: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卒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第一代睿亲王,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助皇太极成大业,功劳卓著。清朝入关,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高领导者。 360年前,多尔衮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360年后的今天,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宫戏中,他仍旧是最令观众感慨系之的人物。多尔衮的人生短暂,在历史的时空中却得到了永恒。他无疑是清朝王爷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4、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1649年)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与阿济格、多尔衮都是大妃乌拉纳喇氏阿巴亥的同胞兄弟。多铎秉性刚毅,能征惯战。14岁时,随兄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此后屡破明军。21岁为帅,攻锦州击溃大明一代名将祖大寿。努尔哈赤死后,1636年皇太极当了皇帝,封他为和硕豫亲王并掌管礼部。此后又出征朝鲜,掌兵部事。1642年在著名的松锦大战中,他俘获明总督洪承畴和辽东巡抚丘民仰,威震八方。1644年他随多尔衮率兵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建立大清王朝,封定国大将军。紧跟着他率军至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大胜。5月攻破南京,在芜湖俘获福王,一举扫平了刚刚建立不久的南明弘光王朝。得胜回京后顺治帝晋封他为德豫亲王,赐冠服及

多尔衮传奇一生

多尔衮传奇一生 他这一生,为了一个情字,搭进了太多。 说起马景涛这个人,很多人最难忘怀的角色,还是《孝庄秘史》中痛失爱情的多尔衮,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咆哮,让小马哥至今都难以摆脱“咆哮帝”的称呼。 很多人说,多尔衮带红了小马哥,让他在影视圈迅速蹿红,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是小马哥成就了多尔衮,让这个备受争议的悲剧枭雄,再一次走入寻常百姓家。 谈起多尔衮这三个字,有人竖起大拇指表示钦佩,也有人吐口唾沫,觉得他理应遗臭万年。听过很多人讲历史,也看过不少有关他的电影,回到当下,我还是喜欢百家讲坛中纪连海给予他的评价: 多尔衮的一生是传奇般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在多尔衮的一生中,充满的就是江山和美人,在江山和美人之间,多尔衮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异母弟弟。然而,这种优渥的出身地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处。 在多尔衮少年时期,父亲努尔哈赤去世,随即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那一年,他也不过15岁。 很多人对多尔衮的标签是:雄才大略,少年得志,是个十足幸运的少年。然而,事实的背后却是:在父母均辞世后,一瞬间突然长大的残忍。 生活的苦难教给了这个少年一个处世的道理——在还未稳定的大清王朝,要做的就是学会夹缝中求生存。 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与信任,如履薄冰地生存着,而又处处不让皇太极看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他在战场上显示出了超人的勇气与才智,为能带给他安全感的江山做着誓死的努力。 自古英雄无好的下场,用在多尔衮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清朝一共有十二个皇帝,后人记住了顺治、康熙;记住了雍正、乾隆;甚至连傀儡皇帝咸丰、溥仪都耳熟能详,但这个在马背上征战一生的多尔衮,却早已跳出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趣谈:他是摄政王却娶太后为妻 死后还被追封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是摄政王却娶太后为妻死后还被追封皇帝 导语:孝庄文皇后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崇德六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封她为永福宫庄妃。两年后 孝庄文皇后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固伦雍穆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崇德六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封她为永福宫庄妃。两年后,生皇九子福临。福临在多尔衮等拥立下,即皇帝位,博尔济吉特氏尊为皇太后。康熙即位后博尔济吉特氏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去世后谥孝庄,因此,史称她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精明能干,工于心计,颇有智谋。太宗皇太极暴病身亡时她曾痛不欲生,想以身殉情,但念及子女尚幼,便决意抚育和保护子女。年方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她更加看出了宫廷争夺皇权的险恶,便不惜一切,竭尽心力的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幼年的皇帝。福临即位是折中妥协的产物。福临即位,并不能阻止多尔衮独有天下的野心。 顺治元年,顺治皇帝来到北京,成为坐上龙椅的第一任满清皇帝。多尔衮自通州接顺治入宫以后,一直坐镇北京,控制着整个政局。多尔衮雄姿英发,心里很得意,这皇宫和天下,实际上不就是自己的? 顺治帝福临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进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势焰熏天,权倾朝野,朝臣无不惶悚。随即众臣尊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大权在握,俨然以天子自居,哪里会把小小的皇帝放在眼里?多尔衮自由出入宫禁,结果和皇嫂博尔济吉特氏私通,最后明媒迎娶。 当时的博尔济吉特氏虽然生下了几个子女,但正值盛年,风华正茂,楚楚动人。博尔济吉特氏的姿色和才华早就遐迩闻名,最典型的便是感化了绝食寻死的明大将洪承畴,使他归顺满清,以至成为满清铁骑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多尔衮塞外猝死之谜 可能因为其体弱多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尔衮塞外猝死之谜可能因为其体弱多病 导语:塞外猝死之谜多尔衮摄政7年后突然死去,关于他的死因,官方史书记载含糊。满族早先是娴于骑马射箭的民族。贵族酷好放鹰围猎,一则游乐,一 塞外猝死之谜多尔衮摄政7年后突然死去,关于他的死因,官方史书记载含糊。 满族早先是娴于骑马射箭的民族。贵族酷好放鹰围猎,一则游乐,一则习武,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多尔衮从小也乐此不疲。顺治元年(1644),一群日本人乘船遇险,漂流到今图门江口一带,辗转来到北京,居留一年之久,被清政府礼送回国。在他们的报告《鞑靼(dádá)漂流记》中写到:“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亲眼看到九王子(多尔衮)出城打猎,后面跟随着很多人马,带上很多大鹰,足有一千多只,实在是太多了。”多尔衮每年多次出猎,有时在郊区,有时往塞外。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不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 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39岁。 多尔衮正值壮年,因何而死?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体弱多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一度病情加剧,以致在小皇帝面前跪拜都很困难,所以特别恩准他免于跪拜。即便疾病缠身,多尔衮仍日理万机,始终兢兢业业。他一再谕令臣下,奏章务求简明扼要,不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所以体弱神疲,是由于关外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 其二,精神创伤。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尔衮的亲弟弟,年仅36岁的多铎因出天花而死,两个弟妹(多铎的两位福晋)坚持一同殉死;接 生活常识分享

爱新觉罗福临和董鄂妃

爱新觉罗福临和董鄂妃 孝献皇后世称董鄂妃,是清朝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女子,顺治与董鄂妃情投意合,可谓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董鄂妃的简介和事迹,希望能帮到大家! 董鄂妃的简介 自古以来大家多认为女子一入皇宫深似海,可见这皇宫里面虽然衣食无忧,但是这勾心斗角也不容易活下来啊。但是这位董鄂妃就像是个例外,反正我个人觉得她的宫廷生活简直就是大家向往的一个模板。 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自己的父亲是鄂硕,总之这女子的家世背景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十四岁的时候就直接入宫当了皇帝的妃子。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一个月,她就一路高升,直接做到了皇贵妃的位置,仅仅在皇后之下。我琢磨着,要不是这皇太后早早的把自己的侄女儿给放在皇后的位置上,这顺治可能就直接把董鄂妃升到皇后了。可见当时这董鄂妃得宠的程度。 但是可怜的是她跟顺治并没有子嗣。本来是有一个孩子的,生下来的时候,顺治开心得分分钟就想把他立为太子,但是这本该集万千宠爱的孩子在四个月大的时候就没了,具体原因不知道。但是这次的丧子给董鄂妃的打击不小,再加上她本就虚弱的身子,这也为她早逝买下了伏笔。 但是这董鄂妃这么得宠,怎么可能不招他人嫉妒,但是这姑娘很会做人。她处在众妃之上,皇后之下的尴尬位置。但是下面的妃子都尊重她,与她交好,主要是她待人真诚。连皇后这样本应把他视为对手的人也与她姐妹相称。皇太后在生病的时候,董鄂妃刚生产完不久,就是这样她依然不眠不休的照顾皇太后。

这样的一个女人让人怎么忍心不喜欢。但是天妒红颜,她22岁的时候就病逝了。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皇帝们向来都是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可偏偏顺治帝是个异类,与其说他是个皇帝不如说他是个多情的诗人。他的浪漫与惆怅让他厌恶包办婚姻,在董鄂妃出现之前这个与众不如的皇帝一直是过着有性无爱的生活。直到顺治与董鄂妃相遇后,顺治帝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情。他痴迷的爱着董鄂妃,爱到可以抛弃江山抛弃政治。 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董鄂妃到底是怎样一个奇女子据历史记载,董鄂妃是出了名的“贤良淑德”。每当顺治帝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就连顺治帝的起居都是她亲自打点.并在顺治帝批阅奏折时她都是陪伴在左右嘘寒问暖。他们之间的情感除了有小夫妻的卿卿我我,更多的是理性的互促互进。这也是董鄂妃进宫一月有余就被封为贤妃的理由。 不过这对天作之合似乎不受上天的厚待,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顺治与董鄂妃结束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董鄂妃的离世给了顺治帝一个致命的打击。痴情的顺治帝开始自暴自弃,不顾政治,更有为心爱者抛弃一切剃度出家的想法。出于对爱人的极度思念,顺治帝在经过半年一蹶不振的生活之后就染上天花不治而亡了。 这个悲情天子的一生有很多无奈,他不能自主婚姻,不能把最爱的人封为皇后,这些都给顺治的人生增添了无限伤感。虽不能白头到老,死后顺治与董鄂妃能安葬在一起也算是这段旷世奇缘最圆满的结局了。 美人无泪董鄂妃的故事

清世祖废后个人资料

清世祖废后个人资料 清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他的表姐,顺治相当讨厌她,故而废了皇后,降为静妃。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世祖废后人物简介 清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他的表姐,她貌美秀慧但好奢华、性善妒,加上是多尔衮为顺治娶的皇后,顺治相当讨厌她,故而在顺治十年不顾众人反对坚决废了皇后,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被降为静妃后就从历史中消失了,卒年和葬地都不知道。世祖废后人物生平 “博尔济锦氏”即“博尔济吉特氏”,这个蒙古姓氏在各种清朝史料中有不同的汉译。博尔济锦氏静妃的名字(“额尔德尼本巴”)目前见于《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汉译》,“额尔德尼”意为“珍宝”,出现在名字中常译作“额尔敦(登)”,“本巴”亦即“奔巴”,为藏传佛教用的一种瓶子,挑选转世灵童掣签时用的金瓶即为金本巴瓶。 博尔济锦氏是顺治的第一位生前册封过的皇后。这位蒙古亲王的女儿,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女,和顺治算是姑表亲,这样的亲上加亲,在古代是很流行的一件事,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婚姻,是这种姑姨表兄妹或表姐弟的模式,所以不会产生这种近亲结婚的异议。这个皇后是顺治的叔父,当时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指定为婚的,而那时刚刚登基的顺治帝只有六岁,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更谈不上男女之间的认识。 顺治十四岁时,和博尔济吉特氏举行了婚礼,清史稿上没有记载博尔济特吉氏的年龄,估计应该和顺治年龄相当或稍大些。结婚后,博尔济特吉氏正式由妃子被册封为皇后。据说这位皇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很聪明,可是顺治并不喜欢她。不仅因为她生活奢侈让一向崇尚俭朴的顺治帝看不惯外,而且皇后又天性妒忌,不能容人,是个爱使小性子的女人。本来这是女人们的特点,可是在那个男权思想严重的

2020年意外摔伤事情经过范文

意外摔伤事情经过范文 多尔衮,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于1612年,死于1650年,享年38岁。作为一个处于权利颠峰的政治人物,英年早逝或意外横死都会引起相当多人的质疑和兴趣。历史上关于多尔衮死因的记载也不甚详细,只是简要提到,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享年三十八岁。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多尔衮摔伤后,伤口处理不当(用草木灰处理伤口),导致感染发炎,一个月后不治而死。这个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合乎逻辑、没毛病,仔细推敲一番,却又是疑点重重: 当时的多尔衮已是皇父摄政王,权倾朝野,与皇帝无二,出去打个猎肯定也是扈从如云,就算是不慎落马跌伤,那也肯定有太医上前进行专业护理。再说当时已是农历十一月,去过塞外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在这个时候,已经很冷了,零下十几度很常见,更何况是小冰河期,温度肯定比现在还要冷。在温度这么低的环境里,细菌难以滋生,伤口基本是不会感染、发炎的…… 此事件虽然看似巧合、平常,但结合当时的 ___势一分析,坠马事件似乎与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之间依稀存在某种联系,好像有只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推动。作为一个资深的历史兴趣爱好者,对此事也

相当好奇。在经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多番查证后,感觉事情的真相并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事情还是要从努尔哈赤驾崩时说起,当时皇太极联合另外几大贝勒逼死了大妃阿巴亥(皇后,多尔衮三兄弟的生母),夺走了原本属于多尔衮的汗位(多尔衮兄弟三人的根基还不深,无法和四大贝勒抗衡,唯一的依仗——大妃又被殉葬了),从此仇恨的种子就在多尔衮心中种下了。于是多尔衮忍辱负重、暗中积蓄力量,图谋复仇。但皇太极也不是傻子,只不过多尔衮小心翼翼,又屡立大功、功勋卓著,皇太极也不好明目张胆下死手。一直到皇太极驾崩时,多尔衮俨然已成为满清贵族中的屈指可数的实权人物之一。 皇太极晏驾后,在皇位继承的斗争中,多尔衮成功斗倒了皇太极长子豪格。只不过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被孝庄皇后钻了空子,让福临得了皇位,多尔衮只得忍气吞声,屈居摄政王。作为一个饱读史书的政治人物,多尔衮自然知道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纵观历史,凡是凌驾皇帝之上的均无法善终,如霍光、张居正等。多尔衮自然也不会满足于一个摄政王的头衔。只不过天不随人愿,多尔衮妻妾虽众,却一直未能为其生有儿子(不排除孝庄皇后在多尔衮身上使了隐蔽的非常手段,各位观众自动脑补……),无奈之下,只能过继兄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