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满文档案翻译的历史内涵

满文档案翻译的历史内涵

满文档案翻译的历史内涵

满文是指由满族人使用蒙古语及音译文字拼写的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文字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满文有很长的历史,最早是在明朝末期使用的。在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早期,满文档案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被当时的学者称为“民族文字研究”。

满文档案翻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早在十六世纪,满文档案就被用于政府机构的内部记录,学者们便开始研究其历史内涵。在二十世纪,由于民族自治运动和民族自信的提高,满族文化也受到了重视,满文档案翻译也受到了重视。由于满文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者们便开始着手搜集和翻译这些文件,以深入理解满族历史。

此外,满文档案翻译还具有实用价值。虽然满文档案文本内容古老而复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翻译,大大降低了专家的工作量。满文档案翻译的实用价值在于,通过翻译,学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为后人提供更多有关满族的信息,为现今的满族文化复兴和研究工作提供细致的资料。

满文档案翻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翻译了大量的满文档案,但也不得不承认,满文档案翻译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由于满文繁复而且难以理解,翻译工作相对比较困难,这就给学者带来一定的挑战。其次,在满文档案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古代文字的流失,学者们有时候也面临着文字的替换,因此学者们常常需要依赖于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增补所缺失的内容。最后,由

于学者们对满文的熟悉程度有限,翻译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总之,满文档案翻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研究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满族的历史,还可以为满族文化的传承复兴改革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满文档案翻译的研究,以期更多的满文档案被搜集与翻译,推动满族文化的复苏与发展。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一、引言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是一项重要的历史研究工作,旨在翻译和编纂清朝初年内国史院所收集的满文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满洲统治者的日常事务、政策制定、外交往来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深入了解清初满洲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任务主题。 二、满文档案的重要性 1. 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身份 满文档案是研究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身份的重要来源。清朝建立之初,满洲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保持了满洲的特点。满文档案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满洲统治者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揭示清朝政权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2. 清朝的政策制定 满文档案中的材料还可以为我们研究清朝的政策制定提供线索。清初内国史院作为统治者制定政策的机构,收集了大量的满文档案,其中包含了关于税收、土地政策、军事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清朝政策背后的思考过程,以及清朝初年政治的演变和发展。 3. 清朝的对外交往 满文档案不仅记录了清朝统治者的内政举措,还包含了他们与外国的交往活动。这些档案涉及到清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战争冲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清朝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三、满文档案的编纂过程 内国史院对满文档案的译编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研究工程。具体的编纂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档案的整理和归类 首先,内国史院需要对所收集的满文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类。这包括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分类,将相关的档案进行整合,以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和查阅。 2. 档案的翻译和校对 在整理和归类完成后,研究人员将对档案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由于满文与中文有所区别,所以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工作,并由其他人员进行校对,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档案的编纂和出版 翻译和校对完成后,内国史院将对档案进行编纂和出版工作。这包括对翻译好的满文档案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编辑,将其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顺序进行组织,编纂成书籍或文集的形式,方便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研究者使用。 四、满文档案的研究价值 满文档案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启示治国理政 满文档案中记载了清朝初年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思想,对于当代政治决策和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这些档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朝初年政权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当时统治者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2. 理解满洲族群 满文档案中所记录的满洲统治者的日常事务、言行举止等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满洲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满洲族群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翻译和研究

《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翻译和研究《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是两本被广泛研究的满文档案,它们保存着一个特殊文化背景中的历史记录。这两个档案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到满族的文化语言、社会习俗、蒙古文的传播和发展等等。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基本情况,分析它们的翻译价值和研究价值,优劣势和特点,并就翻译方法提出观点,为其研究者提供深入的讨论。 《满文老档》这本书,也称为《老清档案》,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满清档案之一,记录了满人民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来源于清朝末年,满文着于清代老清洲的文档,共25册,涉及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历史、宗教、哲学、文学、社会习俗、蒙古文等。该文档的翻译对满人民的文化传承很重要,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 《旧满洲档》是从清朝末期收集并编纂而成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满清统治下满洲地区的人文资料,以及满清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此文档共有20册,被广泛用于历史研究。《旧满洲档》的翻译非常重要,它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满洲地区文化、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历史沉淀,有重要意义。 两本书的翻译,在不同时期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翻译价值十分显著,它们可以帮助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深入了解满族文化传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等。但是,这两本书的翻译技术并不完善,有些时候会出现风格差异、

拼写错误和词汇汉化的问题。此外,满文的发展也影响了它们的翻译,使得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应用最新的满文词汇资料。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翻译?首先,必须了解满文的特点,认识到其语言风格的特质,搞清档案本身的信息,将这些内容融合到翻译过程中,才能将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翻译得更好。其次,应该在翻译时准确地捕捉文本的原意,用准确、流畅、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原文中的内容,使读者能够理解文本的实质。最后,翻译者应该灵活运用满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运用活泼的翻译技巧来体现原文的内容,以便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让读者有机会根据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历史文献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翻译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弥补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不足,而且为研究满族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资料。但是,翻译者必须参考满文的特点,结合满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文本的原意,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才能完成质量较高的翻译工作,为研究者的深入探讨提供更多的参考。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满文档案中的“新词”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满文档案中的“新词”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是满族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满语是清代满汉蒙三语同文同音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语书写中,有些新词语是近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需,有些则是外来语的翻译和改编,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新词。 一、经济词汇 1. 铁路:suhali (意为“铁路”或“钢路”,强调车轨是钢铁制造的) 2. 港口:sunan (意为“港湾”或“码头”) 3. 市场:andi (意为“市集”或“摊贩聚集的地方”) 4. 商人:ambari (意为“商贩”或“交易者”) 5. 工人:aka'i (意为“工人”或“劳动者”) 二、政治词汇 1. 民主:mingju (意为“人民治理”或“民主制度”) 2. 宪法:kienfa (意为“规章制度”或“宪法法规”) 3. 政党:uchungkai (意为“政治党派”或“政党”) 4. 政府:udalen (意为“政府”或“行政机关”) 5. 国家:une n'cakiyara (意为“国家”或“主权国”) 三、教育词汇 1. 学生:huhehaote (意为“学生”或“受教的人”) 2. 教师:ambyuhaoyan (意为“教师”或“教导者”) 3. 学校:baiju (意为“学堂”或“教育机构”)

4. 教育:bunglai (意为“教养”或“教化”) 5. 大学:uangheri (意为“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 四、科技词汇 1. 电影:embuwan (意为“电影”或“影视作品”) 2. 电视:embutelebi (意为“电视”或“视听媒介”) 3. 电话:embugoi (意为“电话”或“通信器材”) 4. 网络:shangrila (意为“网络”或“互联网”) 5. 计算机:gunggomalgi (意为“计算机”或“电脑”) 以上只是满语中的一些典型新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满语中还将产生更多新的词汇。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加速了满语现代化进程,对满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满文档案翻译的历史内涵

满文档案翻译的历史内涵 满文是指由满族人使用蒙古语及音译文字拼写的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文字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满文有很长的历史,最早是在明朝末期使用的。在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早期,满文档案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被当时的学者称为“民族文字研究”。 满文档案翻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早在十六世纪,满文档案就被用于政府机构的内部记录,学者们便开始研究其历史内涵。在二十世纪,由于民族自治运动和民族自信的提高,满族文化也受到了重视,满文档案翻译也受到了重视。由于满文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者们便开始着手搜集和翻译这些文件,以深入理解满族历史。 此外,满文档案翻译还具有实用价值。虽然满文档案文本内容古老而复杂,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翻译,大大降低了专家的工作量。满文档案翻译的实用价值在于,通过翻译,学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为后人提供更多有关满族的信息,为现今的满族文化复兴和研究工作提供细致的资料。 满文档案翻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翻译了大量的满文档案,但也不得不承认,满文档案翻译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由于满文繁复而且难以理解,翻译工作相对比较困难,这就给学者带来一定的挑战。其次,在满文档案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古代文字的流失,学者们有时候也面临着文字的替换,因此学者们常常需要依赖于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增补所缺失的内容。最后,由

于学者们对满文的熟悉程度有限,翻译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总之,满文档案翻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研究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满族的历史,还可以为满族文化的传承复兴改革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强满文档案翻译的研究,以期更多的满文档案被搜集与翻译,推动满族文化的复苏与发展。

乾隆朝满文档案中的雅克萨与尼布楚

乾隆朝满文档案中的雅克萨与尼布楚 韩晓梅 【摘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雅克萨战争胜利之后,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俄东段边界.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百余年后,乾隆帝指示黑龙江将军明亮不必贸然增设卡伦,且依旧举行巡边活动. 【期刊名称】《满语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5页(P15-19) 【关键词】乾隆朝;满文档案;雅克萨;尼布楚 【作者】韩晓梅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北京1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21 在清朝历史中,若提到雅克萨与尼布楚,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发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以及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为抵抗沙俄对黑龙江流域中国领土和人民的侵扰与掠夺,康熙帝令清军驱逐沙俄侵略者,以保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两次雅克萨之战历时4年,中国军民打败沙俄侵略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随后中俄两国就边界问题多次展开激烈谈判,最终在尼布楚城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外交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此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持中俄东段

边界近百余年的和平。 经过康雍两朝的太平盛世后,乾隆帝对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学界对此研究甚少涉及。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乾隆朝满文档案,对上述问题略作阐述,以期对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后续研究有所补充。 明确边界是关系国家主权与利益的要事。康雍两朝后,乾隆帝对于雅克萨与尼布楚城的归属状况不甚明了。于是,在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的一百多年后,乾隆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命大臣寄谕黑龙江将军明亮,令其查明雅克萨和尼 布楚两城现今的归属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寄信谕旨载①本文满文寄信谕旨的翻译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aliha bithei da 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unenggi bodohonggo mergen baturu gung aliha bithei da 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tondo faššangga be i bithe sahaliyan ulai jiyanggiyūn de jasiha abkai wehiyehe i susai nadaci aniya uyun biyai orin jakūn de hese wasimbuhangge: onggolo elhe taifin i forgon de, yaksa hoton, nibcu hoton be gaime, oros i baru ududu aniya afambihe. amala ere juwe hoton baha bicibe, ne ere juwe hoton jiduji sahaliyan ulai harangga inu waka, aika sahaliyan ulai harangga inu oci, ai niyalma kadalaha, ai niyalma tehe babe harangga jiyanggiyūn sede jasifi. oros sede šamburakū obume, getukeleme baicafi ildun de wesimbukini. algingga jubengge i baicara be baiburakū sehebe gingguleme dahafi. e rei jalin jasiha.*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寄信谕旨,档案号:03-141-1-037。 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诚谋英勇公、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忠襄伯字寄黑龙江将军。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康熙朝时,为攻取雅克萨、尼布楚城,与俄罗斯交战数年,收取该两城矣。但今此两城是否归黑龙江所辖?若归黑龙江所辖,则

试论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的抢救和保护

试论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的抢救和保护 摘要:对于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论述有文书档案、家谱档案、舆图档案、碑刻档案、满文文献等五种,并分析^p 这些档案文献亟待抢救的原因,提出必须增强科学抢救和保护意识,加大投入,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征集,采用先进的缩微复制技术,做好修复工作,集成出版成书,充分利用民间满文档案文献的价值。 【关键词】:^p :民间;满文档案文献;收集;保护 满文作为清代的“国书”,在有清一代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清朝产生了浩如烟海、种类纷繁的满文档案文献。现存的满文档案文献数以百万计,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等公共档案馆,但是,仍有数量众多的满文档案文献流散和于民间,这些档案文献因历史、人为或条件的限制,损毁和流失情况严重,亟待抢救。而之前,公众的焦点往往放在官方的满文档案文献上,对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则关注较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的种类及内容 散存于民间的满文档案文献是我国满文档案文献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其数量丰富,载体多样,种类繁多,价值重大,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文书档案。满文文书,即清朝从中央到地方各机关所形成的各类用满文书写的文书档案,是满文档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皇帝下达的满文文书、臣工呈进的满文文书、各官府衙门形成的满文文书和满文外交文书四种。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达到顶峰,清代的国家机关设置及公文运行制度都较为完善,再加上文书档案制度的齐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大量的文书档案。除了皇帝下达的文书,这些文书档案多保存于内阁大库或衙门机构,现多保存于公共档案馆、博物馆等。民间发现的满文文书档案多为皇帝下达的文书,如,民间就发现很多清朝年间的满汉合璧的“圣旨”、“诰命”等。近年来,辽宁沈阳[1]、山东滕州[1]、安徽太湖[2]、广东潮州[3]等地都发现民间的满

故宫西六宫的五幅意译满文匾额

故宫西六宫的五幅意译满文匾额 张杰 【摘要】介绍了故宫西六宫五幅意译满文匾额的分布情况及使用时间,分析了同道堂特殊建筑形式功能与其使用意译满文匾额的关系,并探讨了西六宫区五幅匾额改用意译满文与长春宫修缮工程的联系,为类似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6(042)022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故宫;匾额;满文;建筑形式 【作者】张杰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7 西六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紫禁城内廷,后三宫西侧,为明清两代后妃的寝宫。清初,部分匾额上的文字改为满蒙汉三体合璧形式。后又于顺治十三年,下令去除大部分匾额上的蒙古字,只留下满、汉文字。1915年11月2日,袁世凯下令去除前朝匾额上的满文字,未将后寝区匾额上的满文摘除,形成了目前故宫满文匾额分布的情况。 西六宫区建筑外檐现存满汉合璧匾额27块,除长春宫(拉丁文为“fvgon enteheme obure gurung”,译为“季节永恒之宫殿”)、绥寿殿(拉丁文为

“jalafun be elhe deyen”,译为“福寿安康之殿”)、承禧殿(拉丁文为“fengsen be enteheme alire deyen”,译为“永受福禄之殿”)、体元殿(拉丁文为“ikengge be dursulere deyen”,译为“宏大体验之殿”)、同道堂(拉丁名为“doro banjinara tang”,译为“理政之堂”)匾额使用意译满文外,其余匾额皆使用音译满文,如翊坤宫匾额,拉丁名为“i kun gung”。长期以来,许多研习满文的专业人员,都对紫禁城内建筑的满文匾额产生过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但对于西六宫内这五幅意译满文匾额的特殊之处,并未做过更深入的阐释。笔者利用《奏销档》等历史档案资料,并结合西六宫建筑现状,考证这五幅意译满文匾额存在的依据。 这五幅匾额中,体元殿、长春宫、绥寿殿、承禧殿位于长春宫区,并围成一个闭合的独立院落;同道堂为咸福宫后殿,位于西六宫区西北角。清代曾多次修缮或重建西六宫区建筑,如顺治十二年重修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康熙三十六年重建永寿宫,咸丰朝以前的修缮工程都未改变其整体布局,即以西二长街为轴线,东西两侧从南至北,各分列三宫。而每一宫的小格局也基本一致,皆可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咸丰九年(1883年),长春宫、启祥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原本独立的两个宫殿区,合并成为了一个前后四进的大院落。光绪十年(1884年),为筹办慈禧太后五十寿辰,仿照咸丰朝改建长春宫,将储秀宫、翊坤宫接通,也形成一前后四进的大院落。 西六宫区的这五幅匾额,有四幅位于长春宫第三进院,一幅位于咸福宫区。除此,其他院落建筑外檐皆为音译满文匾额。 长春宫等五幅意译满文匾额均钤有“咸丰御笔之宝”玺印,可见这五幅匾额使用意译满文不晚于咸丰朝。或是咸丰朝建筑修缮时,改用意译满文;或是咸丰朝以前就已经为意译满文匾额,仅是在咸丰朝见新,由咸丰皇帝重新书写。 紫禁城内的匾额于顺治朝开始增加满文,直至乾隆朝,才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满文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翻译

《丹墀对策》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书中记录了很多深刻的哲 理和智慧。在文学作品翻译领域,翻译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 对于如《丹墀对策》这样的经典作品。在我国翻译史上,《丹墀对策》的翻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各个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和解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丹墀对策》也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和诠释。本文将详细探讨《丹墀对策》的翻译问题,以及对于该文献的翻译应 该如何进行。 一、《丹墀对策》的重要性 《丹墀对策》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典籍,书中内容包含了丰 富的哲理,深刻的智慧。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我国的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丹墀对策》的翻译问题也 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翻译版本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这 部作品,还可以为其走向世界提供助力。 二、《丹墀对策》的翻译历史 关于《丹墀对策》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我国古代, 就有人将其译为其他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丹墀对策》也产生 了不同的版本和解释。不同的译者对于《丹墀对策》的理解和诠释也 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在当代,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 《丹墀对策》的翻译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丹墀对策》的翻译现状 目前,《丹墀对策》的翻译版本甚多,各种版本的翻译也各有千秋。对于这部作品的翻译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翻译领域,如何尽快找到一种准确、通顺、又富有我国特色的翻译方式,成为当前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如何更好地翻译《丹墀对策》,成为当前翻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丹墀对策》翻译的挑战 《丹墀对策》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翻译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丹墀对策》所体现的我国文化特色需要被妥善传达给海外读者。作为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作品,翻译需要保证其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也是翻译中的难点。这一切都为《丹墀对策》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丹墀对策》翻译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翻译《丹墀对策》,翻译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翻译者需要对我国古代文学和哲学有着深厚的功底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丹墀对策》所体现的思想和智慧。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翻译过程中应该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 受到社会的关注。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得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会涉及到文化方面。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 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萨满文化;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满族文化的形成 满族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学术界 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涉及的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差异。现阶段,对满族文化 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满族文化概括为满族 总体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文化模式”, 认为满族文化就是满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形象,即满族的国民性。也有学者 将满族文化归结为单一的文化模式,是指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 体系,或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体系与每一种亚文化体系的典型主观要素拼 接组合而成的体系。将满族文化模式既看作单一的文化模式,又看作各类 文化模式的复合体系。 二、满族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文化一直 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目前,学界对于满族文化内涵、形式的研究主要 体现在对具体的民居建筑、饮食文化、剪纸艺术、萨满教文化等表现形式 的探析。相对而言,对于满族内容的综合性分析比较稀缺,现有的研究可 以将满族文化分为:

1.满族文学和艺术 满族文学是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造的文学,满族文学是由肃慎文学、 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及满洲文学组成的。满族文学 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萨满神歌、传说、故事,说唱文学以及众多的作家 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满族先 人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时间 上是指从远古到公元1644年这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民间文学 为主,满族的原始神话、早期传说以及古歌、萨满神歌等均出现在这一时期。 艺术方面首先体现在满族人的书画艺术方面,满族的书法艺术到清代 时呈现极盛景象。自解放以来,特别是在辽宁省作为满族发祥地,继承和 发展了满族的书画传统,至今在民间盛行浓厚的书画欣赏风气。其次表现 在满族人的音乐舞蹈方面,满族人能歌善舞,其长期的野外劳作和简单的 生产方式,造就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也就形成了满族音乐 旋律简约朴实、节奏短促有力的特点。同时由于满族及其先世为了生存, 在世代不断与汉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满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局面,其中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满族舞蹈便是秧歌。满族文化 中颇具代表性的满族艺术还有满族剪纸,满族剪纸起源于明末,和其他民 族民间艺术一样,满族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存在同样是在长期的满族特定的 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 2.满族八旗制度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 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八旗制度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制度,而是

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

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物博物馆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文物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翻译则是连接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重要桥梁。本文将探讨文物博物馆翻译的背景、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物博物馆翻译的背景 文物博物馆是一个展示国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场所。通过对文物的展示和解说,文物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多文物博物馆的展示和解说信息往往无法被所有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成为了连接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必要手段。 二、文物博物馆翻译的现状 目前,文物博物馆翻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翻译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翻译出现偏差或错误。其次,由于一些文物的名称、术语或表达方式较为独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法直译”的情况,这也会影响观众对文物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此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文物博物馆翻译的问题 针对目前文物博物馆翻译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不清: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清的情况。 2、文化差异:文物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都与特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而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也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3、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一些翻译人员由于缺乏对文物博物馆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 四、文物博物馆翻译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1、设立专门的翻译部门:文物博物馆可以设立专门的翻译部门,招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翻译人员,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2、加强文化宣传:文物博物馆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宣传,提高观众对文物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内容。 3、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针对一些特定名称、术语或表达方式,可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is an art/ a science/ a craft? 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 1.美国的《韦氏新大学辞典》给翻译的定义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 2.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中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 语在保持共内容即意义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话语的过程‖。 c.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认为, 翻译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 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at the author intended in the text.)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我国著名革命家兼文学家瞿秋白说:―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结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等等。 唐朝(618—907)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宋代(960一1279)法云(I 088~1158)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这就是说,翻译即将一种语言——源出语(the source language)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he target language) 或曰接受语(the receptor language),而意义保持或大抵保持不变。 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对翻译也作 过类似的界说;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中国档案事业史

xx档案事业xx 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 典、谟、训、诰、誓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 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 其他名人: xx;甲骨学的开上之作: xx。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 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xx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xx档案的管理 a.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xx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1.计书: 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六章xx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疏,也称上疏,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吏等皆可用疏。一般多用于对朝廷表示看法或有匡谏,其特点为分条陈述。清代疏为题本的别称。

满族文化概况

满族文化概况 撰文:王萌 满族的先祖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从帝舜时期向朝廷贡弓石砮的肃慎族以来,先后经历了挹娄族、勿吉族、靺鞨族、女真族、诸申族、满洲族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花园中奇异久开不凋的奇葩。 满族是个优秀的民族,满族的先祖肃慎,在女真语中就是“东方之鹰”的意思。同样,满族文化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曾产生过曹雪芹、纳兰性德、吴阶平、启功、程砚秋这样一流的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创造这个文化的民族是从长白山走出来的,它所创造的文化,是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结合的产物。是高山上的棒槌(人参)、灵芝、野果,林间的蘑菇野菜,山野间的熊狍鹿兔,江湖中的三花五螺养育了满族儿女骁健的体魄,是苦寒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性格。这些都为这个民族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进行了铺垫。 满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虽然满族文化的特质在满族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相对于历史悠久的汉文化,满族文化仍然显得有些稚嫩。很多人认为满族文化就快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不过,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包括野蛮的或半开化的民族,只要是一个有文化根柢的民族,彻底被文明先进的民族同化,以致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几乎不可能的。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所创造的满族文化也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当“年青”的满族文化遭遇到“老成”的汉文化时,满族利用其居于最高统治的主导地位,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自觉地、清醒地抵拒汉文化的包融和侵蚀,运用各种手段裁量、陶铸、重塑、支配着汉文化,从而使满汉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最终达到在一个新的层面、新的内涵的融合。 康雍乾三位皇帝在吸取汉文化和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上做的比较成功。尤其是乾隆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乾隆在汉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因为作为统治着汉人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一个偌大国家的少数民族帝王,不深通汉文化是无法胜任的。乾隆坚信自己决不会被汉化,他所担心的是本民族内那些不善把握自己的意志薄弱者。如何保持满洲本色,是乾隆萦怀于心的大事。重骑射、尚武勇,保持衣冠、语言、姓氏之类的说教固不可少,但时势毕竟变了,乾隆为此苦心孤诣地探索着一些如木兰秋狝、东巡谒祖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并将其悬为“家法”,令后世子孙恪守勿失。同时,乾隆还整顿旗务,树立起了统一的满洲观。乾隆在位的六十余年,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极为关键的时期,由于乾隆民族意识的清醒和整肃措施的得力,因而卓有成效地维护了满族的个性,即满族文化。 满族为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 1、创制满洲文字 满族创制满洲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东亚文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整个东北亚地区满-通古斯语族的诸民族,清朝之前没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创制了满文,才把整个东北亚满-通古斯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记载下来,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大贡献。满文也是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今天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学习研究清朝的历史,他看汉文很困

康熙朝山西巡抚噶礼满文奏折选译

康熙朝山西巡抚噶礼满文奏折选译 关孝廉;王小红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95()4 【摘要】噶礼,栋鄂氏,满州正红旗人。自荫生授吏部主事,迁郎中,擢盛京户部理事官,再授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外放山西巡抚。噶礼为官勤敏干练,但极贪婪,百般搜刮,纵吏虐民,以致“山西民不能堪”。四十八年,擢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噶礼贪纵如故。五十年,因江南乡试舞弊,康熙帝命户部尚书张鹏翮至扬州与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审。张伯行因欲穷究此案,与噶礼发生尖锐冲突,二人遂相互参劾。康熙帝先命张鹏翮与漕运总督赫寿察奏,因二人偏袒噶礼,再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查办,仍然袒庇噶礼。康熙帝下谕切责,再下九卿等议,夺噶礼职。五十三年,噶礼因阴谋弑母,赐令自尽。本专题选译了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间噶礼满文朱批奏折三十余件,启本两件,反映了这一时期山西的吏治民生、噶礼与康熙帝的关系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一些情况等等,或于研究者有益。——选译者关孝廉 【总页数】16页(P3-18) 【关键词】山西;满文奏折;巡抚;康熙朝;监察御史;朱批;圣主;参劾;十三年;布政使【作者】关孝廉;王小红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蒙古阿礼噶礼字、新满文及近代蒙古文 [J], 乌兰巴根 2.九门提督"风闻言事"与京城政局 ——基于康熙朝满文奏折档案的考察 [J], 王子涵 3.清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刍议 [J], 关孝廉 4.山东巡抚佛伦密陈徐乾学等劣迹满文奏折 [J], 沈原 5.《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清朝汉语、蒙古语、满语都是官方语言。其中满语是国语(称为清语、清书)。清朝皇帝发布的诏书、法令都是满汉对照的。几乎没有单独的满文或者单独的汉语的。 若是涉及到蒙古以及西藏新疆的文件都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对照。到了清朝末期才主要用汉语很少用满语了。 满语与汉语没有多大关系。二者的差别就如同英语与汉语的差别那么大。无论是从发音,还是从语法、词法关系上,二者都迥然不同。 满语属于阿勒泰语系,满语支。这种语言与赫哲语、鄂伦春语颇为相似。在语法上与蒙古语、突厥语、哈萨克语、匈牙利语..等同属于一个系统,是典型的复合词结构黏着语。而汉语在全世界属于孤立语,自成一个独立的语系,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与汉语接近。 汉语与满语唯一的联系是因满汉两族的长期交往,彼此之间互相借用音译词。 比如,北方一些地区汉语方言当中的萨其马、脖勒盖儿、哈韩族、香饽饽,这些均来自满语。一些现代地名也来自满语,如佳木斯、长春、吉林、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珲春、依兰...等。 满语也借用了很多汉语词,比如:ingtori(樱桃)、lūose(楼子)、dangse(档案)、miocan (鸟枪)、taizi(太子)、tanggin(堂)、gangfusi(杠夫)、sefu(师傅)....等。 除此外,满语与汉语再没有什么关系。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 当年清军入关后,定鼎北京,圈占旗地,曾大量逐汉族人出京,内城成为满族人居住区。老北京话其实就是“旗人话”。满族的“旗人”讲汉语,不可避免的受到自己母语的发音特点的影响。 满洲人入关前也流行过汉语,被他们带进关内的这个汉语方言来自“辽阳故里”的汉军旗人,本来只是汉语的一个遥远偏僻的小方言,却是日后定于一尊的“普通话”的前身。 今天的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最为接近,原因无它,辽东汉语方言→汉军旗人话→满洲旗人话→今天的北京话;辽东汉语方言→汉军旗人话→今天的东北话。

满语文教学思索——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满语文教学思索——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吴雪娟 【摘要】近十年来,黑龙江大学招收九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届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六届硕士研究生、一届本科生毕业.多数毕业生从事满语文教学、科研和满文文献整理翻译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硕士学位.在满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黑龙江大学积极调整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教材配备等各个环节,并在连续性的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及时总结满语教学经验,有助于今后满语专业教学的完善和提高,有助于做好满语文人才培养工作.【期刊名称】《满语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7页(P13-19) 【关键词】满语文;教学;黑龙江大学 【作者】吴雪娟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21.9 我于1986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满文清史本科班学习,师从季永海等先生学习满语文四年。其间,白立元先生讲授满汉翻译,赵志忠先生讲授满族民间文学课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还为我们专业开设了音韵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我们这届满文清史专业设在历史系,隶属于历史学,相应的历史

学科课程开设不少,如王钟翰先生和定宜庄先生的清代制度,定宜庄先生的满族史、清史专题,陈连开先生的东北历史地理、赵秉琨先生的东北少数民族史,这些课程与满族及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研究关系十分密切。另外,还开设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历史文选等历史学的基础课程。大学四年级,学校安排我们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实习一个月,参加满文档案翻译实践。在实习期间,关孝廉、屈六生、刘子扬等先生先后做过满文老档、公文套语、清代机构设置等讲座。四年的专业学习为我在黑龙江省档案馆从事满文档案整理翻译和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2年到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后,我也开始为学生讲授满语文,主要开设满文翻译、满文文献导读等课程。从学习满语文到讲授满语文,这个过程有25年的时间,对于满语文教学也形成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在此结合黑龙江大学满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阐述我个人对满文教学的具体想法,探讨满语文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希望与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为今后的满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黑龙江省的满语文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黑龙江省委党校满语研究所首任所长穆晔俊先生主办了两期满语培训班,一是三省一市(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与北京市)满语培训班,一是黑龙江省文博系统满语培训班。两期满语班都采用脱产学习的方式,时间为两个月。刘景宪先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调到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工作以后,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满语培训工作。黑龙江省档案馆、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科院等多家单位都组织人员参加过满语培训班的学习。还有一些学员身为满族,对本民族语言抱有浓厚的感情,也积极加入到满语的学习中。后来刘景宪先生整理在满语教学中使用的讲义,发表在《满语研究》刊物上,名为《自学满语教材》。赵阿平先生从黑龙江省妇女干部管理学院调到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以后,也参加了满语培训班的组织和教学工作。 1999年,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迁入黑龙江大学,满语文教学科研工作得以在黑龙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