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规划明

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5.9%。以内;森林覆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57%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60%以上。

规划第三章空间布局提出,要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的经济带格局,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发挥6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城区、武汉市、贵阳市、长沙市和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周边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联系。六中心,即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6个中心城市;四轴线,即重庆—黔江—恩施—武汉,贵阳—铜仁—怀化—长沙,万州—黔江—铜仁—凯里,宜昌—张家界—怀化—柳州。规划明确,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步骤为:到2012年,做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同城建设、统筹城乡、公共管理等方面协作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到2015年,

在城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规划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明确了“两环四横五纵”的交通主通道。涉及我州的有黔张常铁路、黔江经龙山至张家界高速公路、遵义—铜仁—吉首——岳阳铁路、枝柳铁路石门至柳州段扩能改造工程、铜仁凤凰机场扩建工程等重大交通项目。

规划第五章产业发展。本章把旅游产业摆在第一节,凸显了旅游产业对片区发展的重要性。规划提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渝东鄂西山水风情旅游组团、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组团、湘西南山水文化旅游组团、梵净山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组团5大特色旅游组团;着力打造12条精品旅游线路。规划要求,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景区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

在产业发展第二节特色农业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区域性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明确了油茶基地、茶叶基地、蚕茧基地、烤烟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柑橘基地、中药材基地、干果基地、肉类基地、优质楠竹基地11大基地。规划要求,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第三节加工制造业方面,明确了农林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机

械工业4大类。在民族文化产业一节,要求推进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民族工艺品。本章对产业化扶贫单列一节论述,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各种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超对接。

规划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分为小城镇与村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三节。本章提出要支持一批特色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对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村落实施异地搬迁,把发展特色产业和移民搬迁相结合;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公路,其中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要制定专门规划,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要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规划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实施“雨露计划”: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职业资格

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农民各种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的能力。

规划第十章改革创新分为三节:深化体制改革、扶贫机制创新、协作机制创新。本章提出,要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变化。

规划第十一章政策支持,对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帮扶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举措。要求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

规划第十二章组织实施,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本章第二节规划管理还明确要求省、县两级要编制相应的实施规划,推动片区发展扶贫规划的落实。

[编辑张友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

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党荔 “点—轴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随后该理论被逐渐应用在区域旅游的开发研究上。本文结合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2条旅游轴线,3个旅游增长点,3个特色的旅游主题板块,从而形成由点轴像网络开发模式的全面发展。对于不发达的重庆武陵山片区,如何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协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将做进一步的构想。 一、“点—轴系统”理论与应用 “点—轴系统”是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在长期研究对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交通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等原理,提出的区域发展理论。该理论是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对于指导区域开发及发展上有重大意义。这里的“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点—轴”系统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也逐渐被运用,并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重庆武陵山片区是连接重庆与鄂、湘、黔三省重要的交通通道,同时也享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受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很多旅游资源不具有突显性,整体规划开发不具备联动性。因此,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来指导该区域旅游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概况和空间分布 重庆武陵山片区是重庆发展”一圈两翼”的重要板块,包括了一区六县,即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武隆县,丰都县。区域内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景区18处,3A级以上的景区近60处。 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分散,集中度不够,但大多分布在国道319沿线。中西部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东南部旅游资源则呈现出历史人文景观,在功能分区上还没有具体的定位,可结合资源点在空间上分布规律,进行点轴开发,形成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的网络式发展。 三、重庆武陵山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旅游开发现状 重庆武陵山近几年旅游发展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旅游开发模式也由原来的旅游观光模式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模式,其中乡村旅游更是异军突起,占有较大的比例。游客接待人次也是在逐年增多,接待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各区县旅游收入占GDP总额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旅游发展程度不高,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不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开发中凸显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题不鲜明 重庆武陵山旅游资源种类多,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目前各景点普遍存在开发

关于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的通知

关于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的通知 (佛规通[2008]81号) 各分局: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行政效能,规范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现对由各区负责组织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明确如下: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程序 (一)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完成后,由属地规划分局组织初步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工作。 (二)区政府审查阶段:属地规划分局复核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成果报区政府审核,由区政府报市政府审批。 (三)市政府审批阶段: 1.市规划局审查阶段:市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启动审批程序,由市规划局牵头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组织审查意见。 2.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阶段:市规划局提交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3.市政府批准阶段: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市规划局复核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成果报市政府批准。 (四)批后公告和备案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属地规划分局应按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进行批后公告,并做好备案和存档工作。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重大调整的,由属地规划分局提出对控规调整的报告,经市规划局同意调整后,由具备相应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并按照上述报批程序报批。 请你们按照上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报批和修改程序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和实施管理。今后法律、法规或上级政府有新的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附件: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流程示意图

宁乡县灰汤镇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 区位条件 (2) 1.2 自然与文化资源 (2) 1.3 核心区现状分析 (3) 第二章规划原则、目标和指导思想 (5) 2.1 规划编制依据 (5) 2.2 规划思想 (5) 2.3 规划目标与原则 (5) 第三章规划区功能与人口规模 (7) 3.1 环境容量分析 (7) 3.2 主体功能区规划 (8) 3.3 人口规模预测 (9)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11) 4.1 布局原则 (11) 4.2 规划结构 (11) 4.3 用地规模 (11)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5.1 交通规划策略 (12) 5.2 道路网格局 (12) 5.3 对外交通规划 (12) 5.4 核心区交通规划 (12) 5.5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3) 5.6 停车场规划 (13)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15) 6.1 居住用地总体布局 (15) 6.2 居住组团规划 (15) 6.3 居住建筑风貌控制 (15) 6.4 居住区配套设施 (15) 第七章公共设施规划 (17) 7.1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7) 7.2 商业用地布局 (17) 7.3 旅馆业用地布局 (17) 7.4 休疗养用地布局 (17) 7.5 文化娱乐用地布局 (17) 7.6 非市属办公用地布局 (18) 第八章绿地水系与景观规划 (19) 8.1 景观格局 (19) 8.2 绿地系统规划 (19) 8.3 水系蓝线与防洪规划 (19) 第九章土地开发管理与控制指标 (21) 9.1 土地利用要求 (21) 9.2 开发时序 (21) 9.3 开发控制指标 (21)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23) 10.1 整体空间设计要求 (23) 10.2 建筑设计 (23) 10.3 环境景观控制 (24) 10.4 附属设施配置引导 (24) 第十一章度假旅游策划 (26) 11.1 整体旅游特色定位 (26) 11.2 度假旅游开发策略 (26) 11.3 旅游项目策划 (26) 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8) 12.1 给水规划 (28) 12.2 排水规划 (28) 12.3 雨水规划 (28) 12.4 供电规划 (29) 12.5 通信规划 (30) 12.6 燃气规划 (30) 12.7 环卫设施规划 (30) 12.8 管线综合规划 (30) 12.9 消防规划 (31) I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3517005.html,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作者:吴胡珂曜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1期 摘要:脱贫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其脱贫工作更是十分艰巨。本文仅就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并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才资源、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作分析,深入了解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发展落后的因素。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片区脱贫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 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234.9万人。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较早实施扶贫的区域之一,但这些年来,其贫困状况一直没有改变,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化带来的福祉,广大的山区农民则生活更加贫困。而造成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本文主要从环境、历史、人才、资金四个方面分析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环境限制 由于武陵山片区大多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区边界,片区群山围绕,自然灾害频发,基础实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与外界联系较少。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既没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因此,武陵山片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其基本处于与外界经济体相分离的状况,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农业用地,多山的自然条件都限制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交通瓶颈制约了武陵山片区内的交流,加上行政区划的分散与地区保护使得经济发展成果难以扩散到其周边地区,因而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便孤立于外界,难以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互补的发展路径,而片区内的各个县市又基本都是贫困县市,所以在片区内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实体,这便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流与共享,以至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区域性发展。[1] 二、历史发展滞后 历史上,武陵山片区本来就开发较晚,发展迟缓。解放前长期实行封建领土统治制度,直到建国初期,匪、烟、枪“三毒”与官、匪、霸三个结合仍然是这一地区显著的社会政治特点,交通闭塞、文教不兴,使得在建国后该地区仍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一把刀、一把火、一把种了、一把灰”又是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成为建国初期湖南省最贫苦的地区。据1950年的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近日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贵州16个、重庆7个,湖南省除了湘西自治州8县市之外,还包括怀化市的全部县市区、张家界市的全部县区、邵阳市的8个县区、娄底市的3个县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规划的总体要求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导思想提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规划明确了6条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规划明确了5个方面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确定了10年间的主要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10%,“十三五”期间高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7%,“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高于8%,“十三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38%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45%以上;人均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四项支出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二五”期末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末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十二五”期末下降到6.4%。以内,“十三五”期末下降到

武陵山地质

1地质概况 1.1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涪陵武陵山境内。武陵山为“掀斜”型山岭,山岭丛聚,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发育。 河流流经区域地势宽广,较为平坦。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整体近似南北走向,局部出现东西走向。河道东临安置房建设项目施工区,西临武陵山街道。河谷高程956.43m-990.47m,两岸高程959.52m-993.96m,相对高差3.09m-3.49m。河流主槽明显,岸坡较陡。 1.2地层岩性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区内出露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 2 c)地层和第四系全新 统有人工堆积层(Q 4s)、残、坡积堆积层(Q 4 el+dl)、冲洪积堆积层(Q 4 pal),现 分叙述如下: 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 2 c):深灰、灰色薄层含燧石团块灰岩;硬度大,性脆;在武陵山山坡陡崖河流出露基岩为此层。 第四系残、坡积堆积层(Q 4 el+dl):黄褐色粉质粘土夹杂石灰岩砾石,该层主要分布在工程区斜坡,厚度约为0.5m-1.5m。 冲洪积堆积层(Q 4 pal):黄褐色粉质粘土,可塑状。该层广泛分布于河床和阶地。其中在河床中粉质粘土夹杂少量石灰岩砾石,厚度约为0.2m。 人工堆积层(Q 4 s):杂色,主要由建筑、生活垃圾、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土质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安置房建设沿岸及部分河床、邻近公路地段。 1.3地质构造 武陵山地处中国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一部分,属于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有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由于受近代鄂西—贵州高原大面积急剧上升的影响,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掀斜上升的性质。 1.4其他概况 河流堤岸局部区域为石灰岩砌的堤岸;流经安置房建设区域局部为混凝土堤岸。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摘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最邻近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类型及其在各地市的分布差异,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景区在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 毕业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布局 一、引言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区域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且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风情浓郁。区域内自然景观原始奇特,人文景观自成一体,拥有很多垄断性和品牌性的旅游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则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而这种地域差异性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而且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如Christaller(1964)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到了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关系问题。Butler(1980)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Lundgren(1973)和Britton(1980)建立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吴必虎(2001)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Re BAM)]。陆大道(2003)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Alan(2006)认为交通、旅游资源及旅游者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林明太、黄金火(2007)提出莆田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一心七瓣”的扇型格局。党晴晴(2010)根据大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大连市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进行调整优化。黄远水、陈钢华(2010)分析了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在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申涛、田良(2010)分析了海南岛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理论、模式、影响因素以及优化对策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对片区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有益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分布状况、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研究模型,如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 (二)数据来源 利用国家旅游局以及相关部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选取区域内截至到2014年评定的国家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共有66处。这66处旅游景区(点)基本上囊括了武陵山片区的主要景区(点),对区域旅游吸引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66处旅游景区(点)的地理坐标借助谷歌地图进行标定,并利用ArcGIS10.2对地图矢量化,得到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以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整理版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者减少控制要求和指标。规模较小的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与镇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和指标。 第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告。 第十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的地区,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由文本、图表、说明书以及各种必要的技术研究资料构成。文本和图表的内容应当一致,并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 第十五条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4) 第一章基本情况 (5) 第一节规划范围 (5) 第二节自然条件 (5)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5)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6) 第五节发展机遇 (8) 第六节重大意义 (9) 第二章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功能分区 (16) 第二节空间结构 (16) 第三节城镇布局 (18)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

第一节交通 (19) 第二节水利 (21) 第三节能源 (22)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3) 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 (24) 第五章产业发展 (24) 第一节旅游业 (24) 第二节特色农业 (26) 第三节加工制造业 (28)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29) 第五节民族文化产业 (30) 第六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1) 第七节产业化扶贫 (32)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2) 第一节村庄建设 (33)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4)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4)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6)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38) 第一节教育 (38)

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 (41) 第四节社会保障 (42) 第五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2) 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2) 第一节重点生态区 (43) 第二节生态建设 (43) 第三节环境保护 (44) 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45) 第十章改革创新 (45)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46) 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47) 第三节协作机制创新 (48) 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48) 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49) 第二节投资、产业政策 (50) 第三节土地政策 (51) 第四节生态补偿政策 (51) 第五节帮扶政策 (52) 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53) 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53) 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54)

控制性详细规划_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一.定义,内容:控制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划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的用地界限;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这一阶段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主要依照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景观设计要求,提出各项景观建设标准和用于景观设计的各项控制指标,指导下一阶段景观设计。二.成果:(一)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二)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三)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四)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本文中控制指标相对应);(五)各地块控制性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2.规划保留建筑;3.公共设施位置;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必要时4、5 两项可单独绘制)。(六)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三.审批:应该由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6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泊车位及配套服务设施,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指导性指标:入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意义:62. 容积率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目录 序言 (4) 第一章基本情况 (5) 第一节规划范围 (5) 第二节自然条件 (5)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5)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6) 第五节发展机遇 (8) 第六节重大意义 (9) 第二章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功能分区 (16) 第二节空间结构 (16) 第三节城镇布局 (18)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 第一节交通 (19) 第二节水利 (21) 第三节能源 (22)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3) 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 (24) 第五章产业发展 (24) 第一节旅游业 (24) 第二节特色农业 (26) 第三节加工制造业 (28)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 (29) 第五节民族文化产业 (30) 第六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1) 第七节产业化扶贫 (32)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2) 第一节村庄建设 (33)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4)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4)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5)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6)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38)

第一节教育 (38) 第二节医疗卫生 (39) 第三节科技文化体育 (41) 第四节社会保障 (42) 第五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2) 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2) 第一节重点生态区 (43) 第二节生态建设 (43) 第三节环境保护 (44) 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45) 第十章改革创新 (45)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46) 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47) 第三节协作机制创新 (48) 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48) 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49) 第二节投资、产业政策 (50) 第三节土地政策 (51) 第四节生态补偿政策 (51) 第五节帮扶政策 (52) 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53) 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53) 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54) 第一节组织协调 (54) 第二节规划管理 (55) 第三节监测评估 (55) 附表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56) 附图图1.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划图 (57) 图2.武陵山片区三维地形图 (58)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 湖南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充足,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的驱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推动当地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先从理论上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依据,并对当地产业的发展效益以及发展路径做出分析。 标签: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效益评价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创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音像业和网络业等内容。旅游产业则是为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的产业的总称。随着近年来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欲望也不断提高,各地区也将旅游开发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产业边界随着产业增长出现的产业收缩的过程。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文化旅游产生兴趣,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从产业类型的角度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朝阳产业”,其在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重合区域,因此,具备融合发展的条件;从产业发展效益来看,二者的融合能够推动一个新的产业类型的出现,从而扩大各自的市场需求,让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游览,而具备了教育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并推动当地文化的开发、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影响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 武陵山片区域涉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总面积达17.18万平方千米。这片区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容纳了白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传承下来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都具备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依托。近年来,在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推动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下,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对游客需求的分析缺乏合理性,产业融合并不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简单叠加,其中涉及了服务行业的系统调整,但是目前在武陵山片区的产业融合中,相关部门对于游客在产业融合中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缺乏数据支持,影响了产业融合策略的设计,降低了游客对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企业作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其在产业链条规划与设计中缺乏动力,难以平衡产业融合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影响了产业融合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武陵山片区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应该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并根据效益评价反馈不断优化融合方案。 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XX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腾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第一章规划概况 (1) 一、项目背景 (1) 二、区位 (1) 三、规划范围 (1)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1) 一、自然条件 (1) 二、土地使用现状 (2) 三、现状基本特点 (2) 四、现状建筑高度 (2) 五、现状建筑质量评定 (2) 六、现状道路交通 (3) 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 (3) 八、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与重点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重点 (4) 第四章规划范围、规模与功能定位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规模 (4) 三、功能定位 (4) 第五章规划理念 (4) 一、基本单元理念 (4) 二、缓冲带理念 (5) 三、城市设计理念 (5)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一节规划结构 (5)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6) 一、规划原则 (6) 二、居住单元划分 (6) 三、居住人口预测 (6) 四、社区中心规划 (6) 五、中小学规划 (6) 六、表6-2-5 小学用地和建筑标准 (7) 七、幼儿园规划 (7) 第三节公共设施规划 (7) 一、规划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便利中心的建设模式 (7) 第四节工业用地规划 (7) 一、工业布局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就业岗位推估 (7) 第五节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8)

第六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第七节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8) 一、物流用地 (8) 第八节绿地、特殊用地与其他用地规划 (9) 一、绿地用地规划 (9) 二、特殊用地规划 (9) 第七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9) 一、现状分析 (9) 二、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10) 三、产业择定 (10) 四、产业布局规划 (11) 五、工业发展政策 (11) 六、都市工业发展理念 (12) 七、工业发展实施措施 (13)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13) 一、规划原则 (13) 二、对外交通规划 (14) 三、道路系统规划 (14) 四、道路衔接规划 (18) 五、城市交通瓶颈解决措施 (18) 第九章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8) 一、绿地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措施 (18) 三、绿地系统规划 (18) 第二节水系规划 (19) 一、规划目标 (19) 二、规划布局 (19) 三、规划策略 (19)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19) 第一节城市设计原则 (19) 第二节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0) 第三节景观规划 (20) 一、景观规划原则 (20) 二、景观带规划 (20) 三、景观节点规划 (20) 四、城市景观轴线 (20) 五、滨水景观建设 (20) 六、居住景观设计 (21) 七、工业区景观 (21) 八、标志系统 (21) 九、桥梁景观规划 (22) 第四节广告规划控制 (22) 第十一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2) 第一节给水工程 (22) 一、现状概况 (22) 二、规划依据 (22) 三、规划原则 (22) 四、规划用水量 (22) 五、水源选择 (23) 六、给水管网规划 (23) 七、消防用水 (23)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

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 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