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性。

5.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á)观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

纵(zòng)然契(qì)约循(xún)环悲天悯(mǐn)人

⒊、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⒈、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⒉、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⒋、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

⑶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的论证方法。

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 【篇一】 一、导入谈话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 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透彻说理的写法。 2.领会文章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体悟作者的苦乐观,培养对社会、他人、自己的责任感。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失意:不得志,不如意。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海阔天空: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君子有终身之忧:语出《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二、主题概述 这篇议论文运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二部分(第4段):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证“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四、思考探究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与责任相关的句子。 ①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②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③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皆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4.最后一段的引用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5.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种灵动表现为多种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有设问,有反问,有感叹;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有“把”字句,有述宾谓语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段用的是演绎论证中的选言证法,第2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有时又把引用和论证的话语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6.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只用了一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

16《最苦与最乐》两课时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2.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常常会听见有同学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经历坎坷和挫折。有的人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也有人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也有人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于国家,为国献身才是幸福。那么在梁启超眼里,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二、基础讲解 1.字词讲解 招揽、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寨子、竹篾、简陋、修葺(复习上一课) 形近字:驿路yì、翻译yì、色泽zé;扛着kánɡ、杠铃ɡànɡ、水缸ɡānɡ lǎn 、qì、dū、jiě、xún 、shì、kuò、mǐn 、zhài 、miè、lòu 、qì 根据解释,说出相应的词语。 1.莫过于。(莫若) 2.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 ) 3.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达观 ) 4.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海阔天空 ) 5.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心安理得) 6.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任重道远) 7.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死而后已) 8.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仁人志士) 2.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最苦与最乐 2.课文标题能不能改成《苦与乐》?为什么? 不能。因为改后的题目宽泛。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和极致表现。而且文章紧紧围绕“最苦和最乐”来阐述,并没有浮泛谈“苦与乐”。 3.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原文、词语、作者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原文、词语、作者 原文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时事新报·学灯》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

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 【学习内容】 教材:《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2.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一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一一《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 责任能激发潜能,责任能净化灵魂,责任能温暖人生。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勇于担当,源于事业心、责任感。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只有尽责任才能得到人生的快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

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①注音: 契约( )揽( )悲天悯人( )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二、整体感知,明确责任 1.略读课文,跳过某些细节,在8分钟内读完课文,找到课文中提及到的几种责任? (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 一等奖创新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梁启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责任的精辟认识。文章从苦和乐两个方面辩证地谈论人生的责任,启迪人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尽责任中收获超越小我的快乐。本文和本单元其它课文一起,从不同角度彰显中华美德,感召启迪人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文语言表达方面庄重而灵动,流畅而简洁,具有口语化特点,平易亲切,有不少语言营养值得去汲取。本文又是新编教材初中阶段第一篇议论文,之前有过记叙文到议论文学习的过渡篇目,如七上的《纪念白求恩》和七下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关于设问句式、对称句式都有出现过,但没有形成本文这样的鲜明的特色。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尚在形成中,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引领和帮助。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锻炼,学生基本学会独立查字典解决词语问题,初步学会整体感知文意。这个学段的学生乐于表达、展示,但责任意识薄弱,生活阅历有限,语言表达往往肤浅苍白,缺少形式之美。恰好运用这篇堪称责任教育的典范文,层层深入地解读责任的内涵和人生的苦乐观,潜移默化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语言特点,流畅、深刻、小有特点地表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识记“悲天悯人”“契合”等词语,层层深入地领悟责任的内涵及苦乐观。 2、在自主批注初步体会语言特点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变换形式反复品读比较,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并试着仿写其中的一两处。 3、认同作者的苦乐观,明确生活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勇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听朗读: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三、研读分析,合作探究 1. 合作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逐层分析 ①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因为贫穷、失意、死亡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②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3、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可见每个人对于“苦与乐”的认识都不一样。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苦乐观”的思考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晚年他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他的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最苦与最乐》

15 最苦与最乐 上大附中何小龙 师院附中李忠海 师院附中李忠海 长郡中学史李东 李度一中陈海思 镇海中学陈志海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段写最苦?哪几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4、5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2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2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没处逃躲”;又将尽责任的情况延伸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加深入,最后再次应第2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2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明确:作者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提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篇幅,这里就毋庸赘述了。 4.请归纳出本文的论点。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针对这一论点,章最后提出应该么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着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契.( )约 ②揽.( ) ③悲天悯. ( )人 qì lǎn mǐn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15最苦与最乐

15最苦与最乐 基础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 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 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 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 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 上露出了如释重负 ....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 ....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 ....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 ....,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 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 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

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排比) 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 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 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 (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而道远(曾子)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B.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 C.天门山中学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D.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 语言运用 8.(2016·四川广安中考)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 【文本研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创意说明】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通过文章学习,在了解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知识链接】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预习点评 三、感知引领 (一)整体感知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赏读指路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作者举了哪些

初中语文空中课堂: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名师视频讲解+图文解读+精品学案随堂练习

初中语文空中课堂: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名师视频讲解+图文解读+样板学案随堂练习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愉快,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潦倒: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似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精品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

看来,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人的看法和感受都不相同。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有过智慧和旷达的分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 二、走近作者 三、知识链接 议论文 概念: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字词学习 1.字音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恩惠()卸却()纵然( ) 监督()循环()如释重负() 2.字义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3.近义词辨析 五、整体感知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点拨: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点拨:第一部分:(1-2)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能尽责的观

部编七下《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

建立学习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