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6青山不老1

16青山不老1

16青山不老1
16青山不老1

16青山不老

主编李国强审核使用时间班六年级组: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展示环节

第一关词语解释我第一

风雨同舟:

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其中

1、(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之地。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

3.通读课文,感悟中心。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四关化人化文显神通

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

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习惯

主要感人事迹

16 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害。《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进行练习。 适时板书:“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没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土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教师点拨: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仅是一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和造福后代的情怀。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洲;有了这绿洲,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教师点拨:黄土和绿树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是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了——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含答案)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 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波光粼粼(pōbō)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炕()稍()肆()载()坑()梢()律()栽() 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6.以财物帮助。()

五、添枝加叶(补充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 ()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 六、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 七、字斟句酌。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6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者:李伟 课题16* 青山不老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 2.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深化课文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主备教师李伟使用教师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及设计批注个性修改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16青山不老

鹦鸽镇中心小学语文学习活动单 课题:《青山不老》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赵金秀审核: 班级姓名:组名: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 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人物环境描写、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随文识字、朗读交流等活动,“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图片、想象朗读交流等活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评价任务二: 1.快速默读课文,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样奇迹的?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的含义,并说一说,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评价任务三:

16青山不老

第四组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65岁那年开始,整整15年啊!老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文中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板书:在“奇迹”下画红线。若学生先前没板书,则红笔板书)学生交流: (一)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15年,多么漫长的坚持,多么执着的追求啊! 3700亩:你能想象一下3700亩大约有多大吗? 2、让我们看看这些数字吧! 3700亩林网,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3700*667=246,7900平方米,相当于49558个教室的总面积! 老师还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90棵,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 3、读了这些数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一个年迈的老人,按理应该在家颐享天年,冬日在阳光下休憩,夏天在院子里纳凉,他却在这荒山野岭造了3700亩林网,真是奇迹,) 4、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刚才通过抓数字感受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 (二)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恶劣) 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 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肆虐”是什么意思: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指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盘踞”作何理解?非法占据,很霸道。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晋西北自然环境的资料,谁来交流(干旱、霜冻、沙尘暴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4、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瞧,这就是过去的晋西北!(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公开课底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文章语言生动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但是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尤其是我们南方农村的学生对防风护林带、林网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你看到了什么?(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土地沙漠化,不适合生活)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

16青山不老

主备人:潘晓红审核人:郑领导审核:高浩杰时间:2013年10月班级:姓名: 16青山不老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 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青山不老》 优质课导学案_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辛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同时能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能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了解甚少,因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2.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深入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语言风格的能力有待挖掘和提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情境,理解“命运的选择、生命的归宿”等关键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及老人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伟大品质。 4.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对比导入 1.配乐示晋西北气候、环境图片。引入课文第二段内容做相关介绍。 2.配乐出示小山沟的美丽景象。引入课文第一段内容做相关介绍。 3.形成对比,交流感受——点出“奇迹”——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语言,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晋西北的自然状况和小山沟的美丽景象,前后形成巨大反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剖析奇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理解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清晰数据所表达的概念。 ②质疑:为什么称之为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1:绿化面积大 预设2:恶劣的自然环境 预设3:艰苦的生活条件 预设4:参与人数少,参与人员年纪大,坚持时间长。 ③融情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老人15年来植树造林的成果,学生不难找出,但关键是理解这成果为何被称之为“奇迹”。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联系上下文,解释奇迹,一方面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为后文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打下铺垫。】 三、理解深意、体会表达 1.师融情再读“15年……奇迹。”学生用一句话表达感受。 2.强调:作者的表达含蓄,将感受融化在含义深刻的句子里。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4.回顾方法:批注、抓关键词、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举例: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最新16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 1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3 【课程标准描述】 4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能主动识字。 5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6 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8 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9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10 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12 的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 13 14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15 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16 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18 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 19 20 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21 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 22 23 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24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25 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26 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27 【学习目标】

16青山不老(超级好用)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理解“肆虐、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示标:2分钟 1、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你读一读。

4、出示自学提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由朗读阅读提示,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学、勾画、交流。) 大屏幕示: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出示自学提示(5分钟)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肆虐、盘踞”词语: 2、理解“肆虐、盘踞、劲挺、荡漾、风雨同舟”意思。 3、指名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总结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借助文中关键词句和主要事件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一)出示自学提示:10分钟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前置性研究: 一、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生词有: 不理解词: 二、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五、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六、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二、板题谈话导入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完成前置一、二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组内交流,后汇报: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 作对的怪物盘踞 ..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 3.通读课文,感悟中心。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 教后记:

16.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6*、青山不老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归宿、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 决心。 二、教学重点:从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中,感受到青山何以不老。 三、教学难点:学生明白建立美好的家园需要行动起来的道理。 四、课时划分: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我们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来保护地球? 2、了解“绿化沟”、“防风林带”、“林网”具体指的是什么? 3、阅读课前引语,找到学习任务,并完成预习。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既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又那样渺小,极易破碎。那么,我们可以为她做些什么呢? 2、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但它只是想法。有一位名叫马永顺的老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建起了一片了不起的绿洲,保护了我国晋西北的生态环境。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青山不老》,去看看马永顺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建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 3、齐读课题。 (二)、感受奇迹 1、快速读文,完成任务。 (1)、请在文章中找出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你还可以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奇迹很了不起?(感受老人15年时间的绿化成果)

(2)、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这个奇迹把晋西北染成了什么颜色?(绿) 2、学生汇报交流。 (三)、情感体悟 1、15年后的晋西北郁郁葱葱,15年前眼前这座青山是何样?(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 2、在恶劣的环境中,一个手端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创造出了这块绿洲令人感动的奇迹。 3、过渡:眼前的绿洲真的那么重要吗?(明白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小组合作学习: (1)、在文中找找老人令你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2)、概括出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老人的什么精神? 5、学生汇报。(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决心、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 6、过渡:老人植树造林的信念是很坚决的。因此,青山是不会老的! 7、找找文中句意深刻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突破难点,理解青山何以不老) (1)、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2)、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当堂检测 1、补充词语。 风雨()()三()五()山川()()日()同() 2、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A、表语意转换 B、表解释说明 C、表声音断续 (1)、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2)、叮——咚——叮——咚……() (3)、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第16课《青山不老》练习题

第16课《青山不老》练习题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波光粼粼(pōbō)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炕()稍()肆()载() 坑()梢()律()栽() 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五、添枝加叶(补充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 ()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 六、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 七、字斟句酌。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青山不老1

16青山不老 主编李国强审核使用时间班六年级组: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展示环节 第一关词语解释我第一 风雨同舟: 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其中 1、(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之地。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 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本文写景的句子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尤其对改造奇迹的描写,文字优美,景物可感,适合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 【知识链接】: 作者梁衡,他的散文写作风格情理并重,以评带传,哲理与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交融。作品严谨细密,处处可见技巧,层次明晰、结构匀称、语言考究。 【预习提示】: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一读课文, 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习检测】: 1.我会读: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 2、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3、我能根据词语写意思 (1)肆虐:

(2)盘踞: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生字词的学习。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各组派代表带领大家学习生字词。(学习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3、学习过程中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并纠正补充。 (1)依次汇报交流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2)各组代表领读,指读词语。 (3)大家互相评价各组的汇报情况。 二、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由一个小组的全部成员共同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并评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 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青山不老一课一练

《青山不老》一课一练 16、青山不老 温故知新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记载(zǎi zài) 险恶(wù è) 归宿(sù xiù) 不禁(jīn jìn) 2、读句子,回答问题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①“另一种东西”指的是 ②为什么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⑴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⑵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含英咀华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

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页 1 第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从文中画出来。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

16 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对比的表达方法。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3.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长在风光绮丽的江南,常常看到的是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可是在我国的晋西北,却有这样的一面:(出示词语) 2、看到这词语,你仿佛看到怎么样的情景。(出示课件) 3、对于这样的情景,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曾这样的描写:(出示一段话)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环境的险恶。 1、读准字词:肆虐、盘踞、县志、载、倒。我们先来读准这段话。有几个字词先提醒一下。 2、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1)风大:读读风大的句子,读出风的大。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什么意思?从哪里知道的。 除了风大,你还感受到什么? (2)环境恶劣:从哪些字词感受的?(肆虐、盘踞)请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作者采用怎么样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险恶。 3、你感觉的地方适合人类居住吗? 三、走近老人。 但是就在这穷山恶水、风沙漫天的险恶之地,有一老人创造了奇迹。(板书:险恶奇迹)(出示课件)大家来认识一下这问老人。(默读资料),这位老人叫——马永顺老人究竟创造了什么奇迹呢?让我们走进作家梁衡的《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二、深读课文、探究“奇迹”。 (一)寻找“奇迹”的表象,学习描写绿色的部分。 1、默读课文,想想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

19 青山不老(教案)

19*青山不老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字词教学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可以通过形声字归类和形近字区分的方法识记生字。注意“粼”是前鼻音,“擎、杖”是后鼻音。本课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在学习段落时可重点理解“肆虐、盘踞、擎”等字词。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这些字词。 2.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本课的学习,要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3.表达运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晋西北环境缺乏认知的情况下,通过图片的形象感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