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T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 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及HBV-DNA,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12例,发生率为33.33%(12/36)。对照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0例,发生率为55.56%(20/36)。经统计学处理,P <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on of thymosin-α1 in preventing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in the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HBV infection after accepting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Methods Seventy tw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6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being in hospital.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thymosin-α1 1.6 mg through subcutaneous injection, 2 times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limited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1 month, 2 month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every case tested liver function and HBV-DNA quantitative to observe the reactivate HBV happened number in each group. Results Twelve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ate of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P <0.05). Conclusion Thymosin-α1 treatment can prevent HBV to reactivate in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in the period of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preventing HBV to reactivate.

[Key words] Thymos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to reactivate; HBV infectio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结核病与乙型肝炎均为我国常见传染病,临床上,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容易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了结核病的治疗。预防HBV再激活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仍没有既经济又实用的治疗措施。2009年开始笔者对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观察胸腺肽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中国乙肝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现状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4, 4, 21-2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5378748.html,/journal/m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5378748.html,/10.12677/md.2014.42004 Present Status of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 in China Zhiwei Sui1*#, Linglei Ran2*, Ling Zhang1, Wen Chen2, Jing Wang1, Boqiang Fu1, Jiayuan Wang2 1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Beijing 2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suizhw@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5378748.html, Received: Apr. 27th, 2014; revised: May 26th, 2014; accepted: Jun. 3rd,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537874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hina has a high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PC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HBV nucleic acid biomarke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 of hepatitis B viru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commercial HB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s in the Chinese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kit for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HB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methods, present statu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BV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users and developers. Keywords Hepatitis B Virus, Nucleic Acid, Detection Kit 中国乙肝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现状 隋志伟1*#,冉令磊2*,张玲1,陈文2,王晶1,傅博强1,王佳媛2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 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Email: #suizhw@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5378748.html, 收稿日期:2014年4月27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3日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是一个转录激活子

原 文:The 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 (LHBs) I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作 者:EBERHARD HILDT, GESINE SAHER, VOLKER BRUSS, and PETER HANS HOFSCHNEIDER 作者单位:1 Department of Virus Research, Max-Planck-Institut fur Biochemie, Am Klopferspitz 18a, D-82152 Martinsried, Germany; 2 Depart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Gottingen, Kreuzbergring 57, D-37075 Gottingen, Germany 发表刊物:VIROLOGY 225, 235–239 (1996) ARTICLE NO. 0594 以下为中文翻译稿: 乙型肝炎病毒大表面蛋白是一个转录激活子 摘要:已有报道称C端截短的乙型肝炎病毒中表面蛋白(MHBs t)能作为转录激活子起作用,该功能依赖于MHBs t N端PreS2结构域的胞质定位。在野生型MHBs中,PreS2结构域翻译时转移至内质网(ER)腔。最近有报道显示,HBV大表面蛋白(LHBs)的PreS2结构域在翻译完成后先停留在ER膜的胞质面。LHBs是否与MHBs t 具一样的转录激活功能?我们发现,与MHBs t相似,LHBs也确实能激活一系列启动子元件。有证据表明LHBs能PKC-依赖地活化AP-1和NF-κB。PKC下游的c-Raf-1激酶的功能是AP-1和NF-κB依赖LHBs活化的先决条件,因为对c-Raf-1激酶的抑制能消除AP-1和NF-κB的LHBs-依赖的转录水平的活化。 HBV表面抗原基因由一个单独的ORF组成。该ORF被分割成三个分别起始于三个同框ATG密码子的编码区preS1、preS2、s,相应的蛋白结构域为PreS1、PreS2、S。第一个ATG翻译起始合成大的肝炎表面抗原(LHBs),包括PreS1、PreS2和S;第二个ATG起始合成中表面蛋白(MHBs,包括PreS2和S);第三个ATG起始合成小表面蛋白(SHBs,包括S)。三个HBV表面蛋白都是组成膜蛋白。MHBs具单糖基化和双糖基化两种形式,糖基化发生在PreS2的第4个氨基酸和S 的第146个氨基酸;LHBs和SHBs都是单糖基化,糖基化发生在S的第146个氨基酸。令人惊讶的是,LHBs也是单糖基化,尽管它也含有第二个糖基化位点(PreS2的aa4)。最近的研究工作显示,LHBs的PreS1- PreS2定位于细胞质而不在翻译时转移跨过内质网膜(1-3)。该定位使得PreS2 aa4的糖基化位点不能与糖基转移酶靠近。只有一部分的LHBs的PreS1- PreS2在病毒组装时通过分泌途径在翻译后转移跨膜。在病毒颗粒中,有一部分的LHBs的PreS1- PreS2出现在病毒表面。 MHBs和SHBs以亚病毒颗粒的形式被分泌,而LHBs的分泌则需要MHBs和SHBs 的共表达。由MHBs和SHBs引发的LHBs的超过量生产导致所有蛋白质滞留在细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用药分析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发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约9300万人)。[1]其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而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基于其免疫状态的改变,最终诱发HBV再激活。临床药师参与1例HBV再激活患者的诊疗过程,并通过文献回顾性学习,对抗病毒药物的选择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男,41岁,因“发现HBsAg阳性10年,蛋白尿1年余,转氨酶升高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在10年前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之后多次复查HBV-DNA、肝功能均正常,考虑“HBV携带者”,未治疗。1年余前患者出现蛋白尿,不伴血尿,入院查尿蛋白定量1.67,2.68/24h;肾穿刺提示为IgA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HBV DNA小于10^2copy/ml,肝功能正常;给予甲泼尼龙片(美卓乐)40mg qd po,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赛可平)0.5g bid po治疗,未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定期复查,尿常规提示白蛋白+~++,定量在2g/24g左右,红细胞阴性;肝功能提示ALT、AST逐渐升高(具体数值不详),胆红素及白蛋白正常;4个月前患者曾测HBV DNA超过10^4copy/ml,服用拉米夫定2周后因HBV-DNA转阴自行停药。3个月前患者因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停用赛可平,美卓乐减量至16mg qd po维持治疗。6天前患者自觉乏力、纳差、右协不适,查肝功能ALT/AST 239/162U/L,HBV DNA 3.47*10^4拷贝/ml。 1.2入院后诊治经过 入院后查尿常规蛋白++,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 DNA 7*10^5拷贝/ml,肝功能示ALT/AST 233/193U/L,ALP/γ-GT 102/195U/L。综合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炎,乙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CKD1期)”。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易善复)保肝治疗,恩替卡韦片(博路定)抗病毒治疗,继续服用美卓乐16mg qd po维持治疗。治疗8天后复查ALT/AST 142/64U/L后出院。嘱患者出院后按时按量服药,2周复查HBV-DNA,肝功能,尿常规等。 2 分析 2.1 HBV再激活的定义及诊断 HBV再激活是指慢性HBV感染患者合并肿瘤或其他疾病时,因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大量复制,反跳增殖,肝细胞感染,停药后局部免疫恢复,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死亡。[2]因此,HBV 再激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免疫抑制剂应用期间或之后出现HBV-DNA浓度上升为使用前的10倍以上,或HBV-DNA由使用前的阴性转变 1

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应用核酸检测的效果评价

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应用核酸检测的效果评价 目的对核酸检测在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中心血站采集到的51280份血液标本进行筛查,经酶聯免疫吸附试验证实均为阴性,然后采取核酸检测,在检测完成后对其检测阳性标本进行验证。结果阳性检出率为21.20/万,确认阳性率为16.31/万;乙型肝炎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漏诊率为12.23/万;经核算筛查及确定14份标本均为阳性,HBsAg筛查则均为阴性。结论核酸检验在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检验灵敏度比较高,更是缩短了窗口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标签:核酸检测;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 目前我国检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极大的降低因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1]。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窗口期比较长,再加上病毒感染有窗口期等,因此在输血时仍存在风险[2]。此次研究针对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应用核酸检验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中心血站采集到的51280份血液标本进行筛查,24521份标本需要进行核酸检验。 1.2 方法 1.2.1 标本 将采集到的血样放置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真空试管(5 mL)中保存好,共三个。将试管放在冰箱中保存,将冰箱的温度维持在0~6℃,在24 h内将血浆分离开,然后Ⅰ号不带分离胶的试管进行血清学筛查,Ⅱ号带分离胶的无酶、无热源试管进行核酸检验,而Ⅲ号试管则继续在冰箱中进行保存。 1.2.2 使用仪器和试剂 酶联免疫试剂为HBsAg、抗-HCV、抗-HIV、HIV抗原/抗体;核酸检验试剂为罗氏诊断试剂。HBV、HCV、HIV核酸联合检测试剂。使用的仪器为AT plus2&FAME24/20,STAR标本混样设备,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 1.2.3 核酸检验 采取混样方式进行,每个一级混样池均有六个标准,将其视为内对照。混合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简述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简述 邵 玲 张 男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可按两种方法分型:血清型和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深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法已不能适应对该病毒感染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基因分型法则引起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 H epatitis B virus gene minute method summ ary S HA O L in Z HA N G N an 【Abstract】The hepatitis B virus is one kind is addicted to the liver deoxyribonucleic acid virus,belongs to one kind of complex DNA virus.The hepatitis B virus may according to two method minutes:Blood serum and genotype.Along with molecular biology’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hepatitis B virus research’s thorough,a hepatitis B virus blood serum minute law has not been able to adapt to this virus infection research need,but appears a gene minute principle brings to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K ey w ords】Hepatitis B virus;Gene minute method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可按两种方法分型:血清型和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深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法已不能适应对该病毒感染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基因分型法则引起广泛的重视。1988年Ok2 mamoto[1]对18株不同亚型的HBV基因序列两两进行比较后,根据核苷酸序列异源性>8%的原则,将18株HBV DNA序列分为A~D4个基因型,提出了HBV基因型的概念。1992年Norder[2]发现ayw4和adw4q-两旧亚型之间及基因型A~D 之间S基因差异>4%,提出了两种新的基因型E,F,1994年Norder通过全基因序列P3测定加以证实。2000年Stuyver[3],在研究来自法国和美国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样本时,发现有13株病毒无法归入A~F型,命名为G型。随后,日本和德国也相继发现了G基因型。2002年Arauz~Ruiz[4]对10株HBV进行基因型研究,发现其中3株虽与F型相近,但与F型又有明显的不同,进而命名为H型。截止现今,HBV基因型可分为A~H八型。 目前,国内外对HBV进行基因分型主要有“基因序列测定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单克隆抗体的EL ISA、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和基因芯片技术”。 1 基因分型原理 1.1 全基因序列测定。全基因序列测定是根据HBV所有病毒核苷酸异源性>8%进行分型的。Okamoto对从日本及印度尼西亚adw2慢性携带者中分离出的3株HBV进行全序列测序及比较,其核苷酸的异质性为3.9%~5.6%,而与美国2株相同血清亚型HBV序列比较,异质性达8.3%~9.3%,达到甚至超过不同血清亚型HBV的异质性,从而说明血清学分型不能真正反映HBV基因变异。再经对18株HBV DNA进行两两比较分析,根据同源性<92%、异质性>8%,将其分为A, B,C及D4个基因型,初步建立了基因分型体系。12年后Stuyver使用该方法,发现了一种新的3248bp的HBV基因型G 。 1.2 S基因序列测定。由于乙型肝 炎病毒基因可分为p基因、前s基因、编 码HBs4的s基因、C基因及X基因(如 图),可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各 个基因型在各个基因之间的差异。Nor2 der[5]对32例HBV患者s基因测序结果 进行分析,并建立进化树,基因型间异质 性>4%。除证实了Okamoto的A~D分型外,还发现了2个新的基因型E和F,使HBV基因型达到6个(A~F)。在其后对28例HBV全基因组、p基因、前s基因、编码HBs4的s基因、C 基因及X基因分别比较并建立进化树,进一步证实根据s基因序列分型最接近全基因组,从而证明了单独使用S基因进行分型的可靠性。目前,此法尚在使用,主要有SSP和SSO[6],即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和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 2 基因分型方法 2.1 序列测定法。即直接测定核苷酸序列,根据差异分型。自Okamoto据HBV基因型之间的全序列异质性8%进行分型以来,测序由于方法直接、可靠而成为主要鉴定HBV基因型的方法。同全序列进化树图比较,发现S基因的序列变化同全基因序列的变化一致,可用S基因序列代替全基因序列进行分型,界限为核昔酸序列的异质性4.0%。该法虽较为可靠但操作繁琐、费用昂贵,不适于临床大量标本检测。 2.2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 P)。目前常用的基因分型方法,通过PCR扩增出目标基因片段(通常为S基因或Pres/s基因),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根据酶切图谱进行基因分型。Mizokami[7]通过分子进化方法对已知基因型的68例HBV患者全基因、106例HBV患者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并确认基因型特异性酶切位点区域。Lindh[8]对不同基因型S基因的特异酶切位点进行分析,设计使用限制性内切酶Trp509I和Hinf I使S基因PCR产物产生不同长度的酶切片段,成功地将166/180例患者HBV实现A-F基因分型。RFL P敏感性高,但酶切位点易受基因变异影响,且遇混合感染或酶切不完全,会出现复杂条带,影响分型结果判断。 2.3 基因型特异性表位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PreS2多肽有多组抗原表位。基因型不同抗原表位也不同,从而可以鉴定不同基因型。Usuda[9]等用此法制备前S2区域基因型特异性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并用辣根过氧化酶进行标记,对68例HBV阳性患者血清检测,分型结果与S基因测序分型完全一致。在后期实验中发现,适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使较大范围的HBV的研究成为可能。 2.4 基因型特异性线形探针检测法。该方法是设计型特异的探针,检测HBV扩增产物,以产物的不同长度或与探针的反应性来区分不同型别。Kato[10]利用G基因型的病毒在核心区有36个核苷酸的插入,设计引物用PCR的方法可以对G基因型进行特异的筛查。早在1983年Wu用酶切的方法研究血清型的酶切图谱,来区分不同的血清型。王虹[11]等采用PCR2核酸杂交/EL ISA检测,主要是联合利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免疫技术,设计前C和C区的探针,可以快速准确的区分HBV的基因型。另外Van G eyt[12]根据A~F基因型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8种型特异性探针与HBV S (下转12页)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摘要 [摘要]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乙肝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 亿人感染乙肝病毒,35 000万人慢性感染,每年约有60 万人死于乙肝。为了防治乙肝,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用于乙肝免疫。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的存在,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了解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与免疫失败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宫内感染和乙肝的垂直传播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即对乙肝的宫内传播机制和免疫失败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宫内感染机制; 免疫预防;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 文献综述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s 2 billion people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350 million people with chronic infection, about 600 thousand people die ever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immunoglobulin are now us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 This greatly reduces the infection rate of hepatitis B, but also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t because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immune failure, these two methods can not completely block the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the immune failur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and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分析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胸腺肽α1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T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将72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外,给予胸腺肽α1 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及HBV-DNA,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例数。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12例,发生率为33.33%(12/36)。对照组36例患者中发生HBV再激活者20例,发生率为55.56%(20/36)。经统计学处理,P <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可以起到预防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on of thymosin-α1 in preventing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in the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HBV infection after accepting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Methods Seventy tw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6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being in hospital.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thymosin-α1 1.6 mg through subcutaneous injection, 2 times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limited to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1 month, 2 months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every case tested liver function and HBV-DNA quantitative to observe the reactivate HBV happened number in each group. Results Twelve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bserved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ate of the reactivation of HBV (P <0.05). Conclusion Thymosin-α1 treatment can prevent HBV to reactivate in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in the period of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preventing HBV to reactivate. [Key words] Thymos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to reactivate; HBV infectio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结核病与乙型肝炎均为我国常见传染病,临床上,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容易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异常,从而影响了结核病的治疗。预防HBV再激活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仍没有既经济又实用的治疗措施。2009年开始笔者对结核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胸腺肽α1治疗,观察胸腺肽α1在预防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乙型肝炎DNA测序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前言 (1) 二、范围 (2) 三、注册申报要求 (4) (一)综述资料 (4) (二)产品说明书 (4) (三)拟定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10) (四)注册检测 (10) (五)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 (10) (六)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3) (七)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14) (八)参考值(范围)确定资料 (22) (九)稳定性研究资料 (22) (十)临床试验研究 (23) 四、名词解释 (28) 五、参考文献: (29)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技术指 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请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本指导原则不包含的研究内容,可自行补充。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C区中有2个启动子,分别编码HBeAg和PreC蛋白和含HBcAg的C蛋白(衣壳蛋白)。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的75%以上(与其他区重叠),编码DNA多聚酶(含反转录酶和RNA酶H 活性)。X区编码含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RreS2和PreS1为病毒的主要吸附蛋白,可与肝细胞病毒受体结合。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长链的裂口亦位于此区。 3.培养特性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是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使这些细胞株可分泌HBsAg、HBcAg、HBeAg和Dane颗粒。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研究。 4.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常用于HBV的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其血清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H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中: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极微量带HBV大球型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②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③性传播及亲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乙肝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临床价值

乙肝病毒核酸定量测定的临床价值 贾中华1谢爱国2陈素花3 1,2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3江西省高安市灰埠中心卫生院 [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检测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6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中的HBV-DNA,同时检测血清免疫标志物和ALT.结果:326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标本中HBV-DNA定量高于103拷贝/ml血清有213例,阳性率为65.34%(213/326),ALT异常率为37.42%(122/326). 11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V-DNA定量低于103拷贝/ml 标本中小三阳67例,占59.29%(67/113), HBsAg、抗-HBc阳性31例,占24.73%(31/113),其它15例,占13.27%(15/113).ALT异常率6.19%.结论: HBV-DNA检测低于检测线下限并不代表体内HBV-DNA已被完全清除,结合其它血清学免疫指标和生化学指标更能客观反映体内HBV病毒状态,正确判断预后和治疗.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酸(HBV-DNA);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FQ-P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2006年8月本院门诊和住院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326例,年龄3-80岁, 平均25.80岁.男性231例,女性95例. 1.2方法 1.2.1 HBV-DNA检测采用杭州博日公司的line-gene检测分析系统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试剂盒采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步骤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分别设阴性质控品,阳性质控品,空白对照以及阳性定量质控标准品梯度.检测结果>103拷贝/ml判断为阳性,否则为低于检测线下限. 1.2.2 HBV血清学免疫标志物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 抗-HBe,抗-HBc共5个项目.采用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测定步骤参照说明书. 分别设阴性,阳性,空白对照,用酶标仪读数,样品OD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 2.1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1.2.3 ALT检测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正常值<40U/L. 1.2.4 资料统计采用excel 2000 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326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标本中HBV-DNA定量高于103拷贝/ml血清有213例,阳性 率为65.34%(213/326),ALT异常率为37.42%(122/326). 113例乙肝表面抗原阳、 HBV-DNA定量低于103拷贝/ml标本中小三阳67例,占59.29%(67/113), HBsAg、抗-HBc阳性31例,占24.73%(31/113),其它15例,占13.27%(15/113).ALT异常率6.19%. 2.2 HBV-DNA定量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2.3 HBV-DNA定量与ALT异常率比较见表2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 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操作规程》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 试剂盒(PCR-荧光法)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核酸检测试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原理 2.1 汇集:吸取8份(或以下)样品到指定的汇集管。 2.2提取: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为磁珠法。试剂盒提供之内对照(IC)为不具感染性的假病毒,在进行样品核酸提取前加入样品中,监控提取、扩增和分析的全过程。标本经裂解液处理后会将病毒外鞘膜破坏,蛋白质变形,使病毒裂解释放出病毒基因组核酸。加入表面包被有二氧化硅的磁珠颗粒,在高盐环境下带负电荷的核酸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的磁珠颗粒表面。洗液可以洗去未结合的物质,如变性的蛋白、细胞碎片、PCR抑制物等并降低盐浓度。纯化的病毒在特定的环境下从磁珠颗粒表面洗脱下来成为扩增的模板。 2.3扩增:采用PCR扩增TaqMan荧光探针标定技术同时对HBV(DNA)、HCV(RNA)、 HIV(RNA)进行检测。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HCVRNA、HIVRNA反转录成cDNA,再与HBVDNA一同通过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扩增病毒核酸的保守区域,TaqDNA聚合酶5`—3`外切酶活性切割反应系统中带荧光标记的TaqMan探针,随着PCR的进行,荧光信号不断积累。通过PCR仪的检测血液标本达到和超过荧光阈值的信号给出样品的阴阳性结果。

选择性PCR扩增:采用UNG-dUTP抗污染系统。在PCR扩增系统中采用UTP代替TTP,产生大量U-DNA片段。UNG酶特异识别U-DNA片段中含UTP的位点并进行切割,U-DNA 被降解后不能作为再次扩增的模板,系统选择性的扩增天然的核酸分子,从而防止了PCR扩增产物的污染。 2.4 质量控制原理 为监控实验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在每次检测过程依靠阳性、阴性质控品以及内标进行监测。 2.4.1阴性质控品监控系统性假阳性,如果阴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阳性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阳性结果需复查。 2.4.2低浓度阳性质控品监控系统假阴性,如果低浓度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阴性或灵敏度下降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阴性结果均需复测。 2.4.3内对照分为DNA内对照和RNA内对照,是每个反应管中的阳性质控,用于监控单个反应管中DNA与RNA的假阴性风险,如果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其DNA 内对照与RNA内对照结果必须为阳性,否则提示该标本的扩增受到抑制,该阴性 检测结果有假阴性风险,需要复测。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核酸实验室采用核酸技术进行的HBV、HCV、HIV三项单管混样检测。 4.职责 4.1 授权的检验人员负责试验操作、结果判读,作好相关记录,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4.2 授权的监督人员负责监督该规程执行。 5.原始样品系统 血浆 6.材料与设备 6.1 消耗品 6.1.1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1.2 96孔深孔板 6.1.3 1.5ml离心管(手工实验用)和2mlAxgen离心管(用于配置PCR反应液); 6.1.4 5ml汇集管; 6.1.5 96孔扩增板或八连管; 6.1.6 带滤芯并经灭菌处理的Tip头; 6.1.7 自封袋; 6.1.8 磁棒套管; 6.1.9留样板和封膜

恶性肿瘤化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及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探析

恶性肿瘤化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及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探析 发表时间:2013-01-21T13:24:41.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许鹂权陈淑红周正高[导读] 目的对恶性肿瘤化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及相关高危因素进行临床探讨分析。 许鹂权陈淑红周正高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西抚州 344000) 【摘要】目的对恶性肿瘤化疗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及相关高危因素进行临床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实施化疗的160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其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和肝脏生化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16例(20%)患者化疗期间乙肝病毒被激活。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显著(P<0.05)。结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恶性肿瘤患者若接受化疗,存在乙型肝炎病毒被激活的风险,其肝功能损伤明显个高于为感染人群。【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乙肝【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192-01 【Abstract】objective: to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and hepatitis b virus to activat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re discussed for clinical. Methods: the January 2010 to march period, our patients and implement chemotherapy of 160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 patients, the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80 patient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Not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80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And the hepatitis b virus activity and liver biochemical indexe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of 16 cases (20%) during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s activated. Afte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if, there is hepatitis b virus activated risk, the liver function injury obviously a higher than for infections. 【key words】 malignant tumor Chemotherapy Hepatitis b 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各个治疗时期,出于各种治疗目的,都需要进行化疗。而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会使用一些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通常都会对患者的脏器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以肝功能的损伤较为常见。相关研究报道,恶性肿瘤患者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接受化疗后肝功能的损伤肝脏生化指标变化率和由此而引发的死亡率大大提高。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占总人口的9%以上,这些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乃至感染者一旦接受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治疗,另外由于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效过程中化疗毒性药物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而引起的免疫力低下,其乙型肝炎病毒便存在被再度激活的可能。笔者选取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实施化疗的160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对其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和肝脏生化指标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实施化疗的160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72例为男性,88例为女性,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44.2±8.1)岁。化疗周期均在4个疗程以上,患者体力状况按ECOG评分标准 Zubrod-ECOG-WHO (ZPS,5分法) 评分。 ECOG得分在0-2分之间,预计寿命均在1年以上。其中80例患者HbsAg指标为阳性,设其为观察组;另80例患者的HbsAg指标和HBV-DNA指标均为阴性,设其为对照组。排除乙型肝炎以外的肝脏疾病及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首次化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胆红素(Tbil)指标均未超过正常指标的1.25倍,白蛋白指标在30g/L以上。经临床相关检查,化疗前所有患者均未见肝脏肿瘤浸润。所有患者化疗前均未有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史。 1.2 方法 化疗药物有环磷酰铵、5-氟尿嘧啶、阿霉素、表阿霉素、顺式二氯二氨合铂、紫杉醇、奥沙利铂、依立替康、吉西他滨、依托泊甘以及多西紫杉醇,以3周为一个疗程,化疗周期在4个疗程以上。化疗期间,对患者的血常规和肝肾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每两个疗程即对患者进行CT和B超检查,并记录相关结果。化疗前后1周,对患者肝脏生化指标进行检查,每个疗程中,对患者的HBV-DNA指标进行检测。若化疗前血液中白细胞低于3×109/L,应立即进行相关支持治疗。 1.3 评价标准 若HBV-DNA水平提高10倍以上,亦或是其绝对值在109单位/ml以上,则视为HBV被激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法检验差异,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16例(20%)患者化疗期间乙型肝炎病毒被激活。且乙型肝炎病毒被激活都在第三个疗程后出现。 治疗前,两组肝脏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显著(P<0.05),但观察组中乙型肝炎病毒未被激活的人群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乙型肝炎病毒被激活的人群则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详见表1。 表1 谷氨酰转肽酶指标对比(U/L)组别 n 化疗前化疗后对照组 80 25.29±4.27 32.54±7.10 观察组全组 80 26.22±4.69* 50.52±27.01* 病毒被激活 16 28.61±5.38# 81.56±34.62# 病毒未激活 64 25.31±4.32*# 37.10±14.09*# *P >0.05 <0.05 #P >0.05 <0.01 *#P >0.05 >0.05 3 讨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