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纪代欧美摇滚乐及精神

世纪代欧美摇滚乐及精神

世纪代欧美摇滚乐及精神
世纪代欧美摇滚乐及精神

内容提要

亚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对主文化的解构与对立,而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摇滚乐以及那些着名的摇滚英雄仿佛从一出世就连带着反抗的基因。所以如果要真正深入探究摇滚乐的历史及其精神内核的话,摇滚乐的反抗精神就是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与落脚点,而这一研究的最佳载体就是摇滚的童年历史,即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与嬉皮文化。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认为所谓的“摇滚精神”只是一种虚无的文化建构、情感投射,或者是文化霸权主义的阴谋。

【关键词】摇滚乐嬉皮士亚文化反抗

前言

摇滚乐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起源于美国黑人南方布鲁斯音乐,融合白人民谣与乡村音乐等,形成一种节奏强烈、音节简单、声音巨大、歌词粗糙的新音乐形式,并迅速跨越种族界限在青年中间飞速传播,在60年代蔚然成风。而此时一群奉行波西米亚主义的青年发起的反战、性解放、无政府运动正好通过摇滚乐这一渠道发泄了自己的力比多和政治诉求。直至60年代末,雅皮们抱着棺木在海特街上象征性地为嬉皮士送了终,这一伟大的时代及运动算是画上了一个淡淡的句号。可以说六十年代是摇滚乐的童年,而根据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起绝对重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个人所有表现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所以我认为摇滚乐原始的精神和信仰全部蕴藏在60年代之中。我们对于摇滚乐的种种误解与错觉也许也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对六十年代的历史及人物进行深入和全面了解。摇滚乐的精神内核最初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回到狂飙的六十年代去问一问扭着骨盆的埃尔维斯普莱斯利,问一问带着圆框眼镜的约翰列侬,问一问点燃吉他的吉米亨德里克斯,问一问躺在浴缸里的吉姆莫里森……

一、摇滚乐与“反叛精神”的关系

着名乐评人、亚文化研究者颜峻在《灰飞烟灭——一个人的摇滚乐观察》一书中的自序中曾说:“我对别人好的主要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好友很多方法,因人而异。我还在学习中。如果我不够好,在你对世界的负面情绪中增添了砝码,请一定原谅,并且,请继续让自己变得更干净、更勇敢,争取多影响我。”看似谦和低调的陈述,里面却极尽辛辣的暗讽和戏谑。的确,摇滚乐的世界里从来不是干净的,你可以想象一个整天酗酒抽大麻且牛仔裤几年都不洗的壮汉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齐腰长发的吗诚然,摇滚乐也不一定是勇敢的,虽然大多数摇滚乐手的形象和音乐都充满了阳刚气,但是被认为是嬉皮士运动代表人物的约翰列侬在面对激进的嬉皮士时却是这样说的:“因为那些激进派嬉皮实在让我恶心透了,不管他们是谁,跟我好像就是过不去。不管在街上还是在哪里,在电话上,或者想吸引我的注意,好像我欠他们什么一样。操,我又不是他们的爸妈,就是这种情况。他们扛着去他妈的和平符号跑来我家门口,然后在房子周围游行之类的,就像以前的披头士迷。他们幻象只要留长发就代表着觉醒,那就是我觉得恶心的地方。我被他们吓坏了,一大帮神经兮兮的狂热分子走来走去,还扛着去他妈的和平符号。”The Who 乐团一次在台上演唱的时候,六十年代最出名的一个大左派霍夫曼上了台,呼吁大家为刚被抓起来的“白豹党”领袖声援抗议。可是,乐团吉他手彼得汤申德却用吉它把他撞到一边。就当时来说,搞摇滚的尽量要和搞革命的保持一个安全距离。摇滚乐的确反叛,但这种反叛始终只是精神和意识上的,摇滚乐从来没有真正举起过机枪,相反“花童”们高唱“做爱,不作战”。那么摇滚乐的反抗精神在到底如何变现呢我觉得就是对主流文化及价

值观的冷漠和蔑视以及行为表现出来的对现代文明生活的逃遁,这种反抗看似消极,但是却是真实和彻底的反抗,是思想与灵魂的反抗。着名的作家、乐评人郝舫在他的着名的《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的绪言“摇滚何为”中对摇滚乐进行了如下几个判断:“摇滚要求自由;摇滚参与革命;摇滚超越道德;摇滚躲避意识形态;摇滚挺身反抗贝多芬;摇滚无视国界;摇滚崇尚激情;摇滚反抗上帝;摇滚质疑理性……”。看那!这就是摇滚!无论从哪个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摇滚乐那种原初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脱胎于酒神与撒旦的反抗精神。

二、摇滚乐反叛性的建构

对于摇滚的反叛性,学者们已经有很多阐述,比如姚文放就曾用专门的段落来阐述摇滚作为一种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和父辈文化的反叛,不过他也认为摇滚“并不直接诉诸武力和暴力,而只是标举某种理念,激扬某种情感和情绪,或者推崇某种生活方式,以构成对成人文化、父辈文化的对峙之势”。徐飞在《美国青年文化的演变》一文中曾这样描述当时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盛况“45万来自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的年轻人拥到郊外结庐而居,放弃了温文尔雅的举止和多年来所受的循规蹈矩的教育,在滂沱大雨的泥泞草地上,随着摇滚乐一起疯狂摆动、吼叫。他们吸毒、裸体、做爱,在泥泞中嬉戏、打坐、发呆、冥想。他们以疯狂的形式表达和发泄对越战的厌恶之情,以此嘲笑和蔑视虚伪的政治、平庸的文化。他们悲观厌世企图逃避现实的心态,通过各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方式在伍德斯托克摇滚狂欢节上,找到各自的归宿和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这些人以‘反文化’的主题和集体性的行为艺术,在伍德斯托克上演了60年代美国青年文化最耐人寻味的青春剧。”美国社会学家施瓦茨和莫顿指出:“青年文化是一种以真正反叛姿态而出现的反文化。”威廉J沙佛论及摇滚乐时说:“无论在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精神上,摇滚乐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反叛。”

三、摇滚精神

在欧美音乐世界,摇滚的音乐和文化这两个方面:音乐上,“摇滚”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后期收编为一种主流的音乐类型之后,自70年代起,之后的30年迅速裂变、与其他音乐融合成其他音乐风格(后摇、后朋、另类民谣和电子、实验等)。而在意识形态层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典摇滚时期的摇滚信条,即“反叛、先锋、真实和个人性,”的摇滚精神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摇滚精神”持续地被解构和挑战,它的部分残余成为各乐队合理自己音乐“品味”的权宜之计。换句话说,“摇滚精神”的神话在西方逐渐被打破。但是这样的表述恰恰说明摇滚神话并不是虚无的,而是切实存在的,并且在60年代摇滚乐发展的早期是真切存在的。易蓉在《游戏与威胁:对中国摇滚乐的双重误读》中也有相似的论述:“其实摇滚乐通过许多名目不同的符号系统来与听众交流,而音乐只是其中之一,它甚至主要就不是一种音乐形式。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摇滚乐评论根本就未能提出有关它的甚至是最基本的音乐学话语。它更多地被赋予文化意义而非音乐意义。”

四、结束

关于摇滚乐神话的争论与探讨,从上世纪50年代摇滚乐一产生就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先不论所谓摇滚乐的神话到底是否存在及值得传颂,人们对一种发自民间底层的音乐形式自产生至今长达半个多世纪始终热烈的争吵这一事实本身就是让人值得激动和震撼。而在这辉煌、颓废,热烈、阴冷,刺眼、深沉,勇猛、羞涩的光环下支撑起摇滚乐与一代或者几代青年心灵堡垒的摇滚精神及内核永远都是值得挖掘与膜拜的。无论摇滚乐的精神内核是不是反抗、先锋、独立,摇滚乐那种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在每一代躁动、迷茫、愤怒、压抑的年轻人心里都是卫士、是战士、是传道士。

参考文献

1. 郝舫:《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2. 陆扬主编,《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丛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 曲舒文:《谁的“摇滚精神”——警惕中国摇滚乐研究的定式思维》,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第3期。

5. 刑龙:《独立反叛狂欢———当代中国摇滚文化的审美研究》,载《新余学院学报》2012年第17卷第5期。

6. 徐飞:《伍德斯托克现象——美国青年文化的演变》,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01期。

7. 颜峻:《灰飞烟灭:一个人的摇滚乐观察》,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8. 张北海:《摇滚乐与革命——美国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载《当代青年研究》1989年第7期。

9. 张武华:《在迷茫中成长的一代——关于青年文化及青年亚文化的一些思考》,载《青年探索》1992年第06期。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着,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4版。

11.[美]扬温纳着,陈维明、马世芳译:《列侬回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从中西方摇滚乐的差异来看跨文化沟通 (自动保存的)

从中西方摇滚乐的差异来看跨文化沟通 摘要:在现代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有一种叫摇滚的音乐逐渐被更多的东方人所熟识。摇滚也在华夏这片土壤中不温不火地生长了20多年。由于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人文环境等等层面的差别,源于美国的摇滚乐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面貌。探讨中西方摇滚的区别和分析它们的特点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中国摇滚热爱者们学习摇滚的必修课题。 关键词:中西方、摇滚乐、差异、摇滚精神、沟通 一、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摇滚乐起源于1940年代末期的美国,19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迅速风靡全球。 最初的摇滚是黑人布鲁斯、福音音乐爵士乐与乡村乐的结合。摇滚乐的元素可追溯到20年代的布鲁斯和30年代的乡村乐,然而其在50年代才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而广泛流行。狭义的“rock and roll”指50年代早期的摇滚风格,可译作“早期摇滚音乐”。而广义的“rock and roll”则被继续用来指代其后数十年间在早期摇滚乐的影响下产生的众多不同的流派风格,实际上成了一种泛称。 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喜爱,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 (二) 中国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摇滚(Chinese Rock)被描述为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喜欢摇滚的人也多半不是一般的追星族,而是用歌声倾诉一种生活和思想。中国摇滚开始于1986年“西北风”开始进入刚刚萌芽的青年文化,中国最早的摇滚歌曲大概是现在大家所推崇的“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90年代是盛行期,唐朝乐队、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许巍、零点、超载乐队等20余支乐队。 摇滚在华夏大地上的“反文化”中生根发芽。在那个年代成为大众文化后导致了1990年“现代摇滚”的酝酿。从此,中国摇滚开始进入主流市场,但好景不长却又被认为在形式和音质上与粤语流行歌曲近乎相似。虽然后来又有另类摇滚的出现。但中国摇滚大势已去。 二、中西方摇滚乐的差异 (一)产生背景 西方: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二战中获取的客观利益大大刺激了国内的生产,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随之而来的则是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新生 代的青少年对眼前安逸乏味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叛逆的态度,他们渴 望个性的解放。 中国:中国与摇滚乐的牵手要比西方晚三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场改革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日本的经济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这当然也包 括了国内的音乐文化。 (二)音乐流派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 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

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 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 “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①我们可以从两部电影中的独白可以看出两个人中年危机形成的原因,正式由于两国人对人的理解不一样。美国的约翰,中年危机形成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中国的梁亚洲由于个人命运的本身太受制于自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

摇滚乐在西方——自由与反抗 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例

关于摇滚乐在西方的发展 ——Michael Jackson 带给我的灵魂洗礼 摘要:Michael Jackson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史上的奇迹,他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打破了流行音乐通过电台传播的形式,创造了MV的音乐表演方式。同时Michael Jackson以他极具个人特点的舞台表现方式征服了全世界的迈迷们。本文意在透过Michael Jackson优秀的音乐作品,分析Michael Jackson作品背后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社会问题人文关怀艺术天赋 金老师在讲述八十年代的文学及文化反抗的时候曾经提到了“摇滚乐在西方——自由与反叛”这一小话题,偏巧我对于八十年代西方的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 非常钟爱,所以对于这个人物我有一些小感悟希望于老师分享。 事实上,我对于Michael Jackson的崇拜与喜爱并不是基于他生前在流行音乐史上不可超越的贡献,由于他主要活跃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的我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幼年,所以对Michael Jackson一直是只闻其名。九十年代以后,Michael Jackson 一直被舆论媒体狂轰滥炸:“数次整容”“怪异的行为”“漂白肤色”“背叛种族”“娈童事件”等等都深深的中伤着Michael Jackson,并且Michael Jackson对于绯闻的不解释态度也使得这些捏造的事件变得更加真假难辨。这些事件使得世界众多歌迷对于Michael Jackson的印象大打折扣。包括我,对于Michael Jackson的最初印象都是:他是一个整容失败了的怪人。 观念的改观始于Michael Jackson的死亡,2009年6月25日,Michael Jackson 在准备他的巡回演唱会“This it is”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疲劳再加上服用了过量药物而猝死于洛杉矶,这意味着流行乐史上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因为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Michael Jackson惊人的天赋和开创性的创作都实属百年难遇。 美国嘻哈歌手亚瑟评价Michael Jackson:“他打破了无数的界限,他改变了电台播放音乐的样式。他所留下的遗产是举世无双的。”著名的美国流行乐歌手约翰.梅尔坦诚的说:“我们非常重要的一股文化DNA已经离我们而去。”Michael Jackson的生前好友,著名的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在听闻此讯后悲痛异常“这个悲剧让我彻底崩溃,我从来没想到会听到这个噩耗。Michael Jackson的离开,对我们来说,太过突然了。他还那么年轻!我不知道要说和能说什么。” 处在当下漩涡中的人永远无法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历史可以,经过时间的冲刷,正邪黑白自会一目了然。Michael Jackson走了,他生前的一切成为了历史,而人们也可以一颗客观公正的心去看待这个歌手,以及他短暂却有意义的生命之旅。 对Michael Jackson的了解就是始于那时,当Michael Jackson的死讯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开始疯狂的纪念他、怀念他,他的MV、写真集、画册、演唱会都开始热卖,而我也是出于纪念的心情随意的挑选了一张1996年Michael Jackson在韩国汉城的History历史演唱会的纪念光盘,我想这就是我开始进入Michael Jackson的世界的开始。 与所有的人不一样,我听到的Michael Jackson的第一首歌是他的Earth song,没有著名的太空步、没有神奇的反地心引力前倾,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首歌,一首呼唤保护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西欧、北美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它起源、发展并成熟于欧洲,由于19世纪列强势力的向外扩张,到20世纪初扩展到了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的广大地区并影响全世界,是一种具有扩张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中世纪的近千年时间都处于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并融进了阿拉伯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又出现了宗教改革,西方文化逐渐定型。17世纪又出现了科学革命,18世纪开始了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9世纪的工业社会,西方文化日趋成熟完善,并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向外侵略而向世界扩张。总体来说,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和科学;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等,概括起来,西方文化有如下主要特点: 1.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 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主张“天人相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西方文化注重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人要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由于其

发源地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不像中国是宽广的大陆平原,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就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获取财富,因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人都是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般。注重对自然的探讨,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究本质上的东西,尤其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后,科学更是开始发出灿烂的光芒。17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革命,宣告了现代科学的诞生。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是思想启蒙无能无力。从此科学在西方开始获得蓬勃发展,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剧烈运动。现代科学的出现是西方社会从传统走向文明的转折点。此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列,共同构成了西方社会的主要特征。 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奥德赛》到18世纪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19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对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 2.理性精神 由于征服自然的需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文化多呈现为某种具体的形式或抽象的形态,而文化精神则是文化学者用以描述价值体系整合性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向的重要范畴,它将每一文化内部复杂的价值体系减少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个基本模式,并说明诸如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而且延伸出士大夫阶层的“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张扬个性,追求生活与其奴隶城邦制社会个人意识的觉新有关)。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诚然,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中的存在形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也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柱。不过,这里提及的中国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及启蒙主义的人道精神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从而把人的地位提升到神和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等价值。前者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而中西文学的许多观念、范畴就建立在这个基点上(后面将详细阐述)。 第二,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尽管中西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同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群体。 第三,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p90)从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的不同原则出发,这就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即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这有别于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 第四,内向与开放。(p99)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铸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由此也形成了以自我保存、向心凝聚为宗旨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并且致力于大海的西方各民族,由于大自然的磨砺与赐予,由于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流通交换,由于在早期发展中得益于较高文明的外围文化环境(“二希”之中的希伯来文化)的滋养,因而形成了热烈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光拓展的文化精神。

从摇滚乐的社会责任感到精神诉求

从摇滚乐的社会责任感到精神诉求 内容提要随着国门的打开从国外流入的一种音乐形式,它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摇滚乐因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最具批判性格的音乐形式,中国的摇滚音乐人把摇滚音乐当作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工具,也把它当作倾诉心灵的对象,是摇滚音乐具有了丰富的精神诉求。本文试图说明摇滚乐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比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性;阐述摇滚乐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产生,并从两首具体的歌来看摇滚乐所独具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转型期、文化、精神诉求 正文一、摇滚乐的社会功能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专论音乐的一章的结尾中写道:“(面对音乐),听者立刻产生填充这种看来毫无意义的音乐的运动的愿望,想找出理解乐曲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支点,找出更为清晰的印象和他所熟悉的内容,以便在心中产生共鸣。这样音乐对他来说便成为一种象征,因为,在力求捕捉他的思想时,他面临的是许多飞驰而过并充满难解之迷的问题,这些问题他往往不能立刻找到答案,而且它们往往能用许多种方法来解决。” 配以文字的歌却能应此需要,使之简化成一种方法、一个答案;令人遗憾的无限变为有限,却同时收获到音乐的指向明确和易于接受,使文字更富于情感色彩,更能打动听众。而现代流行音乐,尤以打动听众为第一要义,再经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使个人和某一接受群体发生“共鸣”从而成功地在社会面前展示了自我:情感、意愿、文化观念、甚至政见。听歌有时就是寻找社会代言人。诚如摇滚先驱鲍勃迪伦所说:他应该是一股与社会相关并能够参与社会变革的力量。 在世界范围,援非联唱《WE ARE THE WORLD》为反对南非种族隔离而举行的声援曼德拉演唱会、人的权利世界大巡演、柏林《墙》世界演唱会;在中国,“世界和平年”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奥运——中国之梦”大型摇滚音乐会,八十年代以来这一系列音乐大事表明,音乐正在有意识地充任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试图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二、摇滚乐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形式 把音乐当成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是因为音乐人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感变成自觉的行动,使音乐具有社会批判性格。音乐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往往是利用了摇滚乐这一形式,因为摇滚乐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比是最有社会批判功能的音乐。 摇滚乐从思想内容、艺术趣味到表演技巧,都很难与古典音乐相比。它们不是同一层次上的艺术。但是,摇滚乐在许多听众那里很有市场。从它兴起到现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了(世界范围来说),它不仅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听众越来越多,而且它的风格不断变化派生出许多分支、新的乐队层出不穷。它是一种大众文化,深入到千家万户和各种公共场合。无论是谁,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和影响。 历来的音乐就有两种:一种比较雅,是专业音乐家的作品;一种比较俗,在过去主要是民间音乐。但是两者也并非行同水火。民间音乐对专业音乐创作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大作曲家的作品虽然更精美、更高雅、更有艺术性,但不能没有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养料和素材。而专业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俗文化中的流行音乐异军突起,它的地盘在扩大,民

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西方文化的特点:1、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认识它。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导致了其哲学和科学的长足发展。近代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方面远远超过中国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人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2、崇尚理性。西方很早就把理性当作内在自主的活动,所以理性包含着一个辩证的过程,其自身的发展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大。西方科学的发展就证明了西方文化在崇尚理性的前提下方法意识的不断突破。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4、基督教精神。在西方,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上帝面前,人人施展才华,竞争、进取、冒险、开拓,取得成绩后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西方文化的优缺点:西方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拓性使西方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不断地进行广泛、细微的知识性探索。正是这种积极的开拓精神, 使西方的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 科技也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且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文化的挑战、冒险、开拓精神又往往具有征服性和掠夺性。这一点与它的文化传统有关, 我们从希腊神话里就能发现一些具有人格的超人, 大都是些勇敢的冒险家和强悍的征服者。而这一特征无论是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还是近代的殖民地也都能证明。 二、为什么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粹,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文化不但以其成果辉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理性精神独树一帜。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幅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及今,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其影响是巨大的,以致有学者断言:“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希腊文化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继承希腊古老本土文化和吸收域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究其形成的源头,主要有三个:一是爱琴文化、二是原始希腊文化、三是古代东方文化。 希腊人进入爱琴地区以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使之成为希腊文化世俗性特征的重要来源。由于爱琴文化成果和风格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学者把爱琴文化看成是“欧洲文明之链的第一个环节.”希腊原始文化和爱琴文化这两部分构成希腊最古老的本土文化,这是希腊城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古典时代希腊哲学、戏剧、雕塑、史学与科学技术等的繁荣兴旺正是在这样的本土文化基础上起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希腊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使之有形无形地溶进了欧洲文化之中,并作为传统表现于欧洲文化的诸多领域。西方学者这样写道:“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由于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继承性,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所以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说说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从欧洲文学的角度来讲,大体上可分为改编、模仿、借用和借鉴等几种方式。对希伯来文学的模仿和改编主要发生在中世

关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概述: 西方文化精神起源于以征服和利用对象世界为目的的“天人二分”的哲学理念,只要包括批判否定已知讲求探索的科学精神;注重个体差异,讲究人权的民主精神,建立在人权与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制精神以及以约束自我,寻求自我完善为目的地宗教精神。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开拓性的,批判性的,否定性的意识理念。它促使人们去发现,分析,理解,最终利用对象世界。人们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渴望超越,这样的情况下,各学科发展迅速,这样就带来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西方文化的民主精神讲究“分别性”和“公平性”。分别性即人的差异性,公平性则是指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倡导自我是西方民主的核心。法制则是平等自由的保障,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对平等自由的竞争环境要求的体现,注重法制,规范,秩序。宗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人们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寻求自我解脱和安慰的结果,是人们约束自我的价值尺度。各种精神理念共同作用下,西方世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传统。 关键词: “天人二分”科学精神批判否定民主精神分别性天赋人权法制精神社会契约论 资本主义发展宗教精神彼岸此岸价值尺度 Key Words: the spunk of science animadversion and gainsay democracy the distinctness rights of man the legal system the discussion of a bargain in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he two worlds the measures for what is important 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几种基本精神。 一是科学精神。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 所谓“天人二分”,就是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致力于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人们要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当然首先就要认识对象世界,掌握它的客观规律,这样就发展出它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方式。 首先在开拓性的认知探索方面,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比如古希腊哲学就主要是一种偏重于求“真”的哲学,即本体论哲学。所谓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学说,对于一个事物的存在,首先要追问它是一种什么样

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

欣赏美国摇滚乐的三大障碍 我有一个朋友十分喜爱流行音乐,他不光听港台流行歌曲,也听美国歌。有一次我去他家,在他的CD架上发现了许多玛丽亚·凯莉等美国歌星的唱片,他也在一旁不停地向我夸耀自己的收藏。当我翻出角落里的一张沾着不少灰的CD时,居然发现是一张猫王精选。“噢,这张!别提了。”他说,“当初我听说“温柔地爱我”(Love Me Tender)是他唱的,就马上跑去买了这张精选,可刚放第一首就把我吓着了,什么呀!快把人吵死了。”我一看曲目,就在心里偷偷地笑起来,原来那是猫王的成名曲“猎狗”(Hound Dog)。 我这位朋友是个知识分子,人绝对聪明,也绝对是个追求高雅的人。拿他当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保准没什么反对意见。可他一听见摇滚乐就头疼,更别说欣赏了。当然,我绝不是说他的口味不好,可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美国摇滚乐呢?要知道,在当今美国,象我朋友这样的成年知识分子最爱听的就是摇滚乐,而流行歌曲的爱好者多半是中学生,或者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妇女。是什么妨碍了我朋友这样的中国人欣赏美国摇滚乐呢? 我的理由是,对于中国听众而言,我们欣赏美国摇滚乐有三大障碍。这不仅对我的那位被猫王吓了一大跳的朋友适用,而且对于许多已经开始喜欢美国摇滚乐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妨碍我们更深入了解这种音乐的障碍。请听我慢慢道来。 障碍一:语言。 这一条看上去简单:听不懂歌词自然就没法听懂一首歌。但实际上许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也许你英语已经好到看电影不成问题,但你得承认许多歌的歌词你还是听不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咱们中国人听英文歌时习惯于只把它当音乐听,或者最多也就是听个嗓子。其实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是庸俗呆板得一塌糊涂的。在那些专为中学生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听众制作的流行歌曲里面,你经常可以遇到“I will make love to you, when you want me to”这类翻成中文后绝对平庸的歌词。要是一个中国的歌手唱了这么一句歌词,不管他的歌声多么优美,你可能都会写篇文章骂他俗,可就因为那个美国乐队唱的是英文,很多人就没把歌词当回事。也正因为如此,只有那类旋律优美,歌词简单,唱功出色的美国歌曲才能在中国老百姓中流传开来。而国内的先锋乐评们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诸如朋克或者工业噪音这类形式大于内容的音乐上。语言的障碍让我们忽略了许多真正出色的歌曲。 我绝不是说摇滚乐的歌词比流行歌曲好,其实许多摇滚乐的词也很糙。但总的来说,摇滚歌曲里面好歌词非常多,绝对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位。国内的许多乐评人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你去读他们写的乐评,你会发现他们绝少提到歌词的水平,这样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甚至会误导听众。有这类毛病的乐评经常会对一些专辑盲目叫好,但如果你把有些专辑里的歌词翻给他们听的话,我想他们自己也会脸红。 更有甚者,我发现国内权威的几本有关外国流行音乐的杂志里对摇滚乐的介绍错误百出。有的仅是十分可笑,有的就严重误导读者(比如把一个叫Fabian的歌手译成“费边主义”!)。有许多误译其实稍微下点功夫就可以改正,不知现在国内是实在缺编辑还是大家都认真不起来。 障碍二:黑人音乐。 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西方古典音乐的熏陶,或者曾经喜爱过已广泛采用西方音乐体系的所谓中国民歌。我们接受那些起源于白人传统的美国流行音乐来一般不成问题。但摇滚乐的基础有一大半来自黑人音乐,其旋律特点,节奏方式,乃至音调高低等都与西方古典音乐有所不同。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黑人音乐充分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我们中国人的人生观有很多不同。不用说,早年的美国黑人受尽了白人的压迫,有一肚子怨要诉。咱们中国人讲究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讲究不失态(即使唱起失恋的歌来也都字正腔圆,顶多闭上眼睛作痛苦状,但唱功是绝对不能丢的)。而黑人则大都性格外向,痛苦起来该叫就叫,该吼就吼。不信你去听早期的黑人布鲁斯,听不懂歌词也能感觉到歌手内心的痛苦。听完他们毫无禁忌的感情宣泄之后,你就会明白后来那些暴躁的白人摇滚乐手都是从哪里来的了。

浅谈中西文化及其基本文化精神

浅谈中西文化及其基本文化精神 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形成,同时也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理论界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当然,通常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但也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文化全球化”在内,也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如果说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是难以回避,积极争取加入,那么对于文化全球化问题则存在比较多的争论。争论的问题包括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现代化与民族化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问题,等等。其中往往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与同构性的关系问题。我们要对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异质同构的可能性有比较冷静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我们的文化建设。 一、关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方文化的本源是“天人二分”的哲学观念、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由此生发并形成它的几种基本精神。 一是科学精神。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探索精神和批判否定的精神。所谓“天人二分”,就是把人与对象世界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致力于征服和支配对象世界,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首先在开拓性的认知探索方面,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不懈地追求真知和真理、勇于开拓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其次,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批判性、否定性的超越拓展方面。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勇敢地否定和超越其师苏格拉底的学说,开创了理念论或超验论的哲学传统;而他的思想学说则又被自己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否定超越,由此开创了西方哲学文化批判否定性探索发展的传统。正由于此,就使得各门学科的知识谱系始终处于解构与建构、裂变与整合的互动关系之中,使各种既成的科学理论不断得到补充、拓展和深化,这样就带来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二是民主精神。这是与西方人的人性与人权观相关联的。钱穆先生曾比较区分过东西方的人之“性”,认为中国人偏于“和合性”,而西方人则偏于“分别性”,这不无道理。早在古希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 对于摇滚乐,许多人都抱有偏见,似乎与摇滚乐相联系的尽是些毒品、乱性、消极、厌世等等诸多不良事物,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真正的摇滚乐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的乐曲种类,个别的消极表现并不能代表健康而充满创造活力的摇滚乐群体。摇滚乐发源于西方,是一种有着特定观众群体的音乐形式,它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已经在我国生存、发展了将近30年的时间。这30年里,它经历了萌芽、繁荣、爆炸、沉寂的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摇滚乐一方面借鉴、吸收西方摇滚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结合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将摇滚乐积极地融合到中国的音乐体系当中,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了西方摇滚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的对话,扩大了中国的摇滚乐市场。本文是读过《枷锁与奔跑:1980-2005中国摇滚乐独立文化生态观察》及与摇滚乐相关的一些文章之后的一些整理与思考。 ◆摇滚乐的起源与发展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美国出现了一段相对的稳定和繁荣。美国从战争中获得了可观的利益,并且借机大大刺激了国内生产,于是伴之而来的是工业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中产阶级的壮大。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从战争岁月中走过来的美国人对娱乐业表现出了一种空前高涨的欲求,唱片业的发展也再次被大大地推动了;另外,日益健全的无线广播网和刚刚出现的电视很快也担当起了各种新潮音乐传播

者角色。战后的美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这些美国的“新一代”成长在战后的安宁与富足中,他们手头的零花钱比之前辈们要远来得阔绰,这便使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满足自己对时兴音乐和跳舞的追求,一个潜在的巨大的青少年唱片市场也就一步步地孕育成熟了起来。 摇滚乐出现之前美国白人主流唱片市场是爵士乐和传统流行歌曲的天下,但当时盛行的大型爵士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有些过于严肃和成人化,而那些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由大公司批量生产流行歌曲又显得有些过时和千篇一律。新一代需要一种更加新鲜、时尚、刺激和适合自己年龄的流行音乐。 诞生 通常认为,摇滚乐是一种以美国黑人音乐为主,吸收了白人的乡村音乐和主流流行歌曲发展而来的音乐形式。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虽然随着内战的结束走向瓦解,但横断在“黑”、“白”文化之间的那条无形的鸿沟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被填平过。在50年代初期,美国黑人的命运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转机,但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种族隔离制度仍然留下了许多痕迹。大多数黑人仍然聚居在属于自己的社区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宗教信仰方式,自己的无线广播网,自己的唱片市场。当时美国的流行音乐唱片市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主流流行音乐、黑人音乐和乡村音乐,这三个市场彼此之间是基本上封闭的,各自拥有不同的听众群,而且彼此之间独立发展、互不往来。黑人唱片市场的流行音乐产品最初被白人泛称为“种族唱片”,由于这个名称种族歧视的痕迹太重,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比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的比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加速前进。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日益增多,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我们不自封巨人,也不甘当侏儒;我们先要认知异域文化,必要时也要力行;我们要自强不息,正视危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并吸收其有益成分。 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使我们的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其得到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本精神差异 当今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流,将各个民族纳入到“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西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和重要。但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可以探索两者之间的基本精神。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饮食重艺术和感性,追求“美味”是中国人对饮食的最高要求。人们常说的“色香味俱全”,味是最重要的,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也在这个“味”上。然而,西方人关注的是科学和理性,特别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追求“营养”是西方人对饮食的最高要义。这一饮食观念是同西方的文化体系是相适应的,这是由于西方文化追求“形而上学”——对事物之理的研究。还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但是,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饮食观念还是在饮食对象还是在饮食方式,中国文化是偏精神的,而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摇滚乐歌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反叛——以痛仰乐队的歌词为例

摇滚乐歌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反叛——以痛仰乐队的歌词为例作者赵家瑜中国摇滚乐鼻祖崔健曾言艺术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种预警的功能。其中摇滚乐这朵伤花怒放在摇滚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张力之中,在反叛性与摧毁性的浸染中强化了对社会文化的反叛与预警。一、中国摇滚乐现状摇滚乐作为舶来品在中国诞生之时就带有迷茫的色彩唱片市场的不健全致使人们对早期摇滚乐的经典缺乏认识;仅仅注重其与传统文化相悖的表层现象而对其反叛性认识微弱,地下摇滚因其强烈的反叛性而长期处于经济和精神上的被淹没状态。这都是导致真正的摇滚乐在中国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是否能在歌坛排行榜上呼风唤雨并不是摇滚艺术性强弱的重要评判指标,地下摇滚具有的真实反叛性往往能更深刻地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二、痛仰歌词体现的当代中国文化一痛苦的信仰乐队简介痛苦的信仰乐队是中国地下摇滚的优秀代表之一,现任乐队成员有高虎、田然、宋捷、成寅生、迟功伟等,自1999年在北京酒吧首演后,一直活跃在地下摇滚的乐坛之上,先后出版过《这是个问题》《不》等专辑。乐队的音乐风格以反叛性尤为突出的说唱为主,用激烈的音乐表达形式及狂放的外表和举止展示了叛逆的价值观。㈩二痛仰歌词中体现的当代中国文化1.主流文化的反叛——亚文化广义的亚文化,是指所有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同构成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大景观。摇滚乐中的亚文化,即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主要体

现在政治体制、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传统音乐等方面。崇尚自由平等是摇滚乐创作的原动力,在对权力的追求中,不可避免地暗示了背后的社会现象与关系,因此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较,摇滚乐与社会和政治更具联系性。用摇滚乐的方式对政治题材的重演是中国摇滚的一个特别的现象,这种隐晦与曲折本身就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为避免边缘化生存状态,中国当下的流行摇滚乐大多回避此类高度敏感的问题,身为地下摇滚的痛仰一直秉承着这一使命。如《国家的需要》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宴席的茅台/滚入统治的胃中/掌权的胃中/难道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需要/在有限的规则里/实施预谋/贩卖……它体现了当下中国权力分配不均及缺乏权力制约机制的问题,贩卖这个充满消极、被动含义的词的运用体现了被统治者,尤其是被边缘化的人们的无奈与痛苦。《像个婊子》的歌词更具力量感地批判了中国官场卖吧/利欲熏心的法则……像个真正的婊子……无耻和贪婪/粉饰着/公正和假象/粉饰着/假象和公正。粗俗的背后蕴涵的是对黑暗现象的深恶痛疾,从此窥见其影射的社会现实。此外,《愤怒》《在路上》等曲目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叛。在社会生活方面,痛仰歌词的反叛性主要体现在对工业化城市生活的批判和个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与反超空间性。超空间是指现在都市的人们被无法满足的物欲、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逃脱的网络束缚所吞噬。摇滚就是以一种自我杀伤的方式重新定位心灵于一个特殊的空间,用此空间撞击彼空间,强化我依然存在的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 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

的不同看法。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中国人注重中庸,追求和谐稳定的文化品格,这不同于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 第四,内向和开放。(p99)中国传统的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和宗族意识,铸就了中国人稳定而现实的大陆文化性格,从而形成了以自我保护和向心凝聚为目标的发展政策和独立、自足、稳定的文化形态。漫长的海岸线和对海洋的奉献,西方民族形成了一种热情和积极的文化精神,同化,同化,寻求变化和扩大光,由于锐化和赋予自然,基本的循环和交流的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和商业,以及高等文明的周边文化环境的营养(希伯来文化在“第二希腊”)。

世纪代欧美摇滚乐及精神

内容提要? 亚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对主文化的解构与对立,而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摇滚乐以及那些着名的摇滚英雄仿佛从一出世就连带着反抗的基因。所以如果要真正深入探究摇滚乐的历史及其精神内核的话,摇滚乐的反抗精神就是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与落脚点,而这一研究的最佳载体就是摇滚的童年历史,即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与嬉皮文化。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认为所谓的“摇滚精神”只是一种虚无的文化建构、情感投射,或者是文化霸权主义的阴谋。 【关键词】摇滚乐嬉皮士亚文化反抗 前言? 摇滚乐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起源于美国黑人南方布鲁斯音乐,融合白人民谣与乡村音乐等,形成一种节奏强烈、音节简单、声音巨大、歌词粗糙的新音乐形式,并迅速跨越种族界限在青年中间飞速传播,在60年代蔚然成风。而此时一群奉行波西米亚主义的青年发起的反战、性解放、无政府运动正好通过摇滚乐这一渠道发泄了自己的力比多和政治诉求。直至60年代末,雅皮们抱着棺木在海特街上象征性地为嬉皮士送了终,这一伟大的时代及运动算是画上了一个淡淡的句号。可以说六十年代是摇滚乐的童年,而根据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起绝对重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个人所有表现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所以我认为摇滚乐原始的精神和信仰全部蕴藏在60年代之中。我们对于摇滚乐的种种误解与错觉也许也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对六十年代的历史及人物进行深入和全面了解。摇滚乐的精神内核最初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回到狂飙的六十年代去问一问扭着骨盆的埃尔维斯?普莱

斯利,问一问带着圆框眼镜的约翰?列侬,问一问点燃吉他的吉米?亨德里克斯,问一问躺在浴缸里的吉姆?莫里森…… 一、摇滚乐与“反叛精神”的关系 着名乐评人、亚文化研究者颜峻在《灰飞烟灭——一个人的摇滚乐观察》一书中的自序中曾说:“我对别人好的主要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好友很多方法,因人而异。我还在学习中。如果我不够好,在你对世界的负面情绪中增添了砝码,请一定原谅,并且,请继续让自己变得更干净、更勇敢,争取多影响我。”看似谦和低调的陈述,里面却极尽辛辣的暗讽和戏谑。的确,摇滚乐的世界里从来不是干净的,你可以想象一个整天酗酒抽大麻且牛仔裤几年都不洗的壮汉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齐腰长发的吗?诚然,摇滚乐也不一定是勇敢的,虽然大多数摇滚乐手的形象和音乐都充满了阳刚气,但是被认为是嬉皮士运动代表人物的约翰?列侬在面对激进的嬉皮士时却是这样说的:“因为那些激进派嬉皮实在让我恶心透了,不管他们是谁,跟我好像就是过不去。不管在街上还是在哪里,在电话上,或者想吸引我的注意,好像我欠他们什么一样。操,我又不是他们的爸妈,就是这种情况。他们扛着去他妈的和平符号跑来我家门口,然后在房子周围游行之类的,就像以前的披头士迷。他们幻象只要留长发就代表着觉醒,那就是我觉得恶心的地方。我被他们吓坏了,一大帮神经兮兮的狂热分子走来走去,还扛着去他妈的和平符号。”The Who乐团一次在台上演唱的时候,六十年代最出名的一个大左派霍夫曼上了台,呼吁大家为刚被抓起来的“白豹党”领袖声援抗议。可是,乐团吉他手彼得?汤申德却用吉它把他撞到一边。就当时来说,搞摇滚的尽量要和搞革命的保持一个安全距离。摇滚乐的确反叛,但这种反叛始终只是精神和意识上的,摇滚乐从来没有真正举起过机枪,相反“花童”们高唱“做爱,不作战”。那么摇滚乐的反抗精神在到底如何变现呢?我觉得就是对主流文化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