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情促读 以读促悟

以情促读 以读促悟

以情促读 以读促悟
以情促读 以读促悟

以情促读以读促悟

沙井镇小河学校马雪梅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用感情朗读,但用什么样的感情?感情从何而来?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在这一点上,四年级课文《月光曲》的教学让我有了很深的思考。课文联想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亦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引领学生由文本本身体会乐曲优美的意境,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就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用一课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多种形式的导读,想把文本中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但在课堂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极差,在他

们的脑海中无法将音乐与画面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学生又如何能与作者与曲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四幅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视觉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果然,学生在老师的情感熏陶下,体会到了文本的优美意境。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于亲”。学生体会到了情感,便用自己的情感读出了优美的意境。这时学生已将画面与音乐内化为了自己的情感,教学任务也算完成了。然而有一道题目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既然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温馨与祝福,因此音乐应是柔美的,为何在乐曲的后面出现了‘风起浪涌’的画面?”这时的我茫然了。看来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还不深,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但没有真正的“悟”,学生与曲作者的情感还有一段距离。这让我深深思考起来:贝多芬是被兄妹俩的谈话深深打动才为他们弹曲子的,而后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让贝

多芬觉得他觅到了知音,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兄妹俩的生活是贫穷的,但他们对生活是热爱的,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困而抛弃生活。月光照进窗子,那种祥和、那种和谐的美,月光下风平浪静的大海不正如他们现在的生活吗?在他们心中不也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生活的平淡能让他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吗?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激情不正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吗?在这样的疑问下,我似有顿悟,贝多芬不正是用音乐激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激情吗?

这个教学片断让我明白了:在朗读教学中只有情那是不足的,在文本的理解上,还应联系全文,抓住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读促悟,这样才是真正地“读会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得到新的情感体验。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思想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放飞思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名言,广为 人们所知,也为当前教育理念作注脚。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完全从属于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而语文教育应以提高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标,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予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讲析与训练所能够达到的。因此,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没有大量的文本阅读,失去了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所谓熏陶只能是空中楼阁。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完成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潜心阅读。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具体的做法是: 一、淡化分析、讲解,让琅琅书声回到校园 古人早就有诵读的习惯,在学生的启蒙教学中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领悟文学作品中无法言传的神韵。现在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重视朗读,一遍一遍地诵读,把优美的语句,优秀的文学篇章像钉子一样地锲入孩子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心灵深处。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都是精挑细选、文笔优美的优秀文章,都非常适合诵读,尤其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的诗歌,琅琅上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内容的分析,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程式化的繁琐分析,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没有到位。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个别读了一起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朗读的面窄。

以读促思

以读促思,以思悟情 ——《长歌行》说课 一、说教材 《长歌行》是人教板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汉乐府民歌,歌行是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文字清新优美,内容贴近学生,能给人以启迪。这首诗歌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以免到了年老体衰时一事无成而感到悲伤。诗歌共有10句,前6句主要描写了大自然间的几种美好的事物,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枯的自然规律,7、8句主要写了山川河流一去不复返的现象,第9、10句主要告诫人们由小到老,不可抗拒,就像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诗歌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识记葵字。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懂得珍惜时间。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懂得珍惜时间。难点则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向上。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采用了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六步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搭建自主学习、思考、发展的平台,使学生自读中促思,在思中悟情悟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介绍“行”这种体裁,让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并背诵已学诗文《古朗月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诗歌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古诗的情感常常是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由浅到深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因此我让学生先自读诗歌,解决文的生字,再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歌,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阅读期待,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以读促写(小课题研究)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现象。在一次“语文课,你喜欢学习什么内容”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识字、听说、阅读的同学远远高于选择写作。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究其原因,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高”、“难”、“死”三字现象: “高”为目标高,不顾学生客观实际,人为的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使学生无所适从。 “难”为操作难,两节作文课的时间,教师从审题到中心,从内容到语言,讲得口干舌躁,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习作时更是步骤繁多,选材、提纲、草稿、评议、修改,抄写,教师批改后还得再改,再抄,真是一道没完没了的工程。 “死”为形式死,教师常常不愿像准备阅读课那样去创设生动活泼的作文情境,构建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教起来总是走老路,规定要求、圈限思路,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不投入,,写作无激情,为作文而作文。 正是上述的“目标过高”、“操作过难”、“形式过死”的作文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远作文、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更难以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只有改变作文“高、难、死”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它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本学年,我们将继续“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 2、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学生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而这些知识要是在作文课中直接讲解,易引起学生的厌倦,而通过学习范文,学生能自然领悟写作手法,此时作文,等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趁热打铁,减少了作文的困难度。 3、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词句,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文章的词句准确、新鲜,学生正想试用,这样通过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作文就容易了。 4、读写结合中的习作训练,常以练笔的形式悄然出现,它范围小,篇幅短,减缓了作文坡度,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更易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更加平易! 三、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整个研究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实践和认识为归宿的。就以读促写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设计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

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1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最佳路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郭道贞 教学背景: 《最佳路径》是运用创新方法获得成功的有名事例,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最佳路径》通过记叙在迪斯尼乐园临近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问题大伤脑筋,焦躁不已,后来他从法国南部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采取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路径设计,最终这一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文章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重点】: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这“最佳路径”蕴含的智慧,同时又能让这种智慧敲开孩子们的情智之门,与之共鸣碰撞,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倡导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激活他们的独创精神,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及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 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复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进行自查 格罗培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启发最佳路径 2、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最佳路径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科目:学科论文 题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作者单位:南海区大沥镇沙溪小学 作者:陈小洁 此论文是陈小洁老师于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撰写的。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内容摘要】: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点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关键字】: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绽放精彩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教学一直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小学考核中听、说、读、这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英语教学中,写作方面的书面表达却相对弱,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事实上小学英语的“写”是“听、说、读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写作教学有助于词汇积累、句型表达、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英语写作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思维表达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运用自然拼音法记忆单词、认读生词,过好单词认读关是开展阅读活动的基础。学生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读出该词的发音,解决新单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秋天的怀念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秋天的 怀念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 ——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第三组文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其中的一篇略读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设计理念】 《语文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有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步骤】 激情导入,情感铺垫 检查预习,初步解题

⑴文讲谁怀念谁? ⑵预习了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本文作者1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身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心情: 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整体式默读思考:文主要写什么?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寻读式速读想一想: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的能力和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小学徐亚红 【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下面捧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书。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句子写得十分地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信,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这一天,人们提着桶” 生:“端着盆” 师:“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也到课文当中去找一找这样的句子来读一读。 生:同桌找句子,读句子。 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找到了吗?和你的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生:“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 生:“有的撒上花瓣。”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还有吗? 生:“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 生:“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师: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还有哪组同桌也找到了,来读一读。生:“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 生:“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

师:小朋友读得真带劲。下面请小朋友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这样的句子。 生:在班级中找好朋友读书。 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吗?(老师配乐领着学生一起把第二、三小节进行朗读) 【反思评析】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人创造的文字作品也一定有它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文章的背景、标题、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等更多层次和角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构思,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法。《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一词,具体描写了傣族人们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从清早一直到深夜,人们都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小朋友深刻体会到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同时,课文的语言还十分具有特色。有许多语言文字都十分地对仗、工整。如: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这个教学片段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特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运用文本资源,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这篇课文中虽然没有深奥的道理,没有很多难理解的词语,但要这些从来没有生活经历的孩子理解傣族人民泼水时的无限快乐与幸福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成了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从文本语言的特点出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科目:学科论文 题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南海区大沥镇沙溪小学作者:陈小洁 此论文是陈小洁老师于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撰写的。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内容摘要】: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点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关键字】: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绽放精彩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教学一直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小学考核中听、说、读、这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英语教学中,写作方面的书面表达却相对弱,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事实上小学英语的“写”是“听、说、读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写作教学有助于词汇积累、句型表达、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英语写作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思维表达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运用自然拼音法记忆单词、认读生词,过好单词认读关是开展阅读活动的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10550417.html,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作者:张力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7年第09期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打破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界限,将作文教学“化整为零”,将写的训练融合到读的过程中。通过筛选每节课的阅读知识点,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经常做小练笔;阅读教学“化零为整”,重组读写训练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得阅读与作文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相促进。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且蕴含着简明的表达方法、生动的语言文字。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实践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引导学生通过写的练习,逐步将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笔者尝试从以下两点做起: 1. 借鉴形式。 即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句式、段落、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写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化知为能。 2. 借鉴词句。 即从教材丰富的词汇入手,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类,运用一类词语或一组词语创造性地进行句、段练习,将积累的词语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材。 《小鹰学飞》一文是一篇生动、有趣,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结合课文特点,我着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提示语的训练,让学生在描述中学会运用提示语。(1)熟读课文,理解对话中的提示语。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对话前的提示语,如:摇摇头说、高兴地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提示语,并进行句子比较,例如: 小鹰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小鹰喊道:“我已经会飞啦!”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第一句中的“高兴地”表现了小鹰当时兴奋的心情,而第二句则不能,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提示语在对话中的作用。(2)分角色表演,领悟、运用对话中的提示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按照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扮演文中人物。

如何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如何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时,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 一、课题设疑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发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上课伊始,我出示邓小平在大海中永生的课件。问:“你们看到画面有什么?”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有位学生说:“我看到了邓小平的画像在大海中。”我相机板书——《在大海中永生》。读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有关课文的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一只只小手举起,传出不同的小声音。有位学生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以《在大海中永生》为题目,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呢?”我说:“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不要老师讲,你们这样聪明,自己读书就可以弄明白。”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求知欲望。 二、反复朗读课文,不读熟课文不开讲。 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可见,“读”在语文课的重要性。教师感言:现在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我觉得主要存在两点原因:一、是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二、是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欠缺。我主张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我觉得一堂课文课教完之后,成败的唯一标准是衡量学生是否读熟课文,而不是

能做课文后面的习题。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留有充分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认真读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难读的句子甚至可以读五六遍。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提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例如学生提出课文中“…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我还没有明白句子的内涵”时,我立即加以鼓励:“真会动脑筋啊!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去了!是啊!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怎么这么深远呢?这个问题也不让老师讲,再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准能有所感悟。” 三、通过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熏陶。熟读且要精思,才能有所感悟,学生的情感才能受到熏陶。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是教学重要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书中,能引导学生情感投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是一件棘手的事,但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分析课文时,我声情并茂地范读引路。学生对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我设法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近文本。通过文本,我相机说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构想和制定“一国两制”的方针的两大卓越成就。“当我读课文第3自然段,①“也许……”,动情地插话:“是啊,邓爷爷,全国人民会永远记得您。”②“也许……”,动情地插话“邓爷爷,您放心,香港、澳门已经回归。”③“也许……”,动情地插话:“总有一天,台湾也会回到祖国怀抱。”④“也许……”,动情地插话:“邓爷爷,您会永远活在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悟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成了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掌握文章的语言,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从中理会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在悟性的层面上开发灵性,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林海》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首先联系上下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是啊,大兴安岭是温柔的、美丽的,也是神奇的。列车呀!你快些吧!再快些吧!让我们早点投入大兴安岭的怀抱,去拥抱每一棵绿树,亲吻每一朵小花,倾听小河的歌唱,欣赏蝴蝶的舞蹈……到了!到了!同学们,走吧!让我们一同去亲近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吧。”这一段情境交融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绪牵引到茫茫的林海之中。接着,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地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突破难点 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的再

利用文本语言 以读促写

利用文本语言以读促写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选题的理论意义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标准》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第一学段只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进而要求“积极习作素材”。面对学生怕写习作的心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面对新形势下的课改,我校语文教师敢于和善于突破已经形成的误区,正视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积极寻求写作教学改革的出路。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从文本语言入手,利用文本语言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学会做人。通过对文本的欣赏、仿写,渐渐根除学生对作文选的依赖。利用文本语言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成为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 2.应用价值 利用文本语言,积累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言:“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利用文本语言,指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去与作品文本、作者真诚、深入的“对话”,了解作家观察生活及其思维方式,学习作家的思想与人品,以积淀他们的写作知识、技巧,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真诚,创新之语才会表达得淋漓尽致。 3.市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内对小学生“大量阅读,自由成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天津市武清区英华国际学校小学部“以读文本,读中悟写,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导链式实验操作模式;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姚竹青老师的快乐作文教学法等,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大量阅读自由成文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他认为如能达到下述六点要求,书面语言的教学就能产生最大的效果。运用学生的经验;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通过阅读典范的文艺作品,发展儿童对优美词语的语感,教会他们从构思、语言和风格方面将自己的作文同典范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甘州区南关学校三年级组刘桂芝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为此,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提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小学语文中年段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

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二、目标与任务 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常见的几种训练形式 (一)指向语言意义理解的写作。 阅读是从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活动,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判断和评价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叶圣陶说:"读文艺作品,能知言外之意(潜台词),能据文本而为切合实际之想象。如此即可锻炼自己文艺写作的能力。"课本选文多是文学经典和名家名篇,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获取课文的语言意义,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语文素养积累至关重要。因此,理解课文内容、获取语言意义,是阅

以读促思读中悟趣(《活化石》教学设计

以读促思读中悟趣 ──《活化石》教学设计 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中心学校杨保鸿 一、教材简析 《活化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组以“爱科学,学科学”为主题的一篇科普短文。课文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活化石: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我们的国宝大熊猫,稀有的鱼种中华鲟。学习本课,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基于此,教学时,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活化石的趣味性,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学伊始,师板书“化石”一词,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化”字。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交流) 2.出示各种化石的图片。 师:这些就是各种生物的化石,它们的年龄都是上亿年了。同学们,在远古时代,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动物和植物,他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的东西,我们就把它们称作化石。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化石对人类研究古生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化石有关。请同学齐读课题,看着课题,你脑子里会产生哪些疑问?(指名交流)现在就请大家走进课文寻找这些疑问的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化石”为交流的话题,引入课题,接着让学生透过课文的题目,窥见内容,据题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学习课文明确了目的。(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遍,第一遍自己读,遇到生字词用笔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第二遍与同桌合作读,每人读一小段,要相互提示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2遍。 博物馆珍贵公孙树熟悉灭绝食肉历史硬鳞核桃缺乏中华鲟稀有 (2)去掉生字的拼音,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生字词。(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珍、肉、史”的音,他们都是翘舌音。) (3)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引导学生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但识字不是低段语文教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充分挖掘学生识字的潜能,再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达到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生字词,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识字的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为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请在课文中用自己喜欢符号勾划出来。

读中感悟 读中激情

读中感悟入境生情 ——《我站在铁索桥上》说课稿 项迎春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读中感悟入境生情”,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站在铁索桥上》。我的说课将按照:立足文本说教材、结合实际说学情、依据大纲说目标、打造特色说策略、力求高效说流程、突出重点说板书这一程序来进行。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说学情】 要上好一节课,除了透彻地理解教材外,还要做好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教学中我将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这节课我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教法: 1、朗读感悟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平阳中心小学刘舒心 2018年4月9日和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送教下乡活动,认真倾听了两位市级专家的讲座,两位专家还为我们带来了两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观摩专家的课堂教学,真是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中真是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是在课前备课,还是课堂教学技能都有待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包括四个方面的训练,即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要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的训练,循序渐进。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令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意读写结合。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学 市级专家陈亚飞为我们带来的是《石头书》一课,纵观整个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陈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耐心地指导学生读好每一字的字音,读句子时要注意人物的身份,注意故事中的人物说话的语气;课堂上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丢字填字,有的学生有错误读音,有的同学把句子读破了,有的同学拉长音了,陈老师要么给学生做示范,要么请其他同学指出错误,让学生把自己读得不好的地方,重新读一遍或几遍,直到这位同学有了进步。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语速,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陈老师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十分到位。 陈老师的课堂教学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读”。学生只有把课文读准确,才能读通顺;只有把课文读通顺,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以读促写_以写促读—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入模式的研究 工作总结 睢阳区娄店乡一中:周学丽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阅读与写作有效融入的训练方式,利用各种教学形式点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让其绽放得更精彩。本人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相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中学教学一直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考核中听、说、读、这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英语教学中,写作方面的书面表达却相对弱,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事实上初中英语的“写”是“听、说、读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写作教学有助于词汇积累、句型表达、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英语写作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思维表达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效融入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生的阅读和写作兴

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运用自然拼音法记忆单词、认读生词,过好单词认读关是开展阅读活动的基础。学生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读出该词的发音,解决新单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熟练运用telephone。在掌握了telephone 后,做到看词能读,听音会写。学生的认读能力会大大提高,就能够进行自由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英语阅读了。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要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积累单词是最重要的。 对于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我会提议让学生准备一本英语课外阅读书,在阅读中积累新单词,我都在教室墙壁上专门腾出一栏是“Word Bank”,让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同类单词,可以更好地扩大全班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在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书写能力,除了单词书写规范,句子的正确书写更为重要。所以我会更需注重对句子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中词不离句,我会应利用一切机会,使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说和运用句子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每次重点句型教授结束后,我都让学生对一些重点句型进行“连词成句”的练习,虽然考试没有这些题型,但通过这种练习,无形中让学生熟悉句子的排列结构和相关语法。只有掌握较为准确的句子结构,才能正确地启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二、加强篇章阅读,为写作作铺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