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湘教版)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❶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

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❷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

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❶充足的。❷恰到好处的。

❸适宜的范围。【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❶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❷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

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❶: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地球

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❷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❸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

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方向自向。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

约为每小时°。纬度越高线速度越。(0°: km/h;30°: km.h;60°: km/h)

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⑶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

24小时而形成的时间系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⑷时区和区时:每隔度划分1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⑸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经线穿行的折线。从向穿过减去一天,反之加上。

四、地球的公转:地球绕运行,路径叫公转轨道。公转轨道面叫。公转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方向。周期有(365d h m s,真正周期)、(365d5h48m46s)。月初经过近日点,速度较;月处经过远日点,速度较。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约为°。

⑴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相反)

时间昼夜状况随纬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及范围日照时间春秋分全球各地无无全球各地相等

春分→秋分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有极昼

夏至有极昼

秋分→次年春分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至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时间分布规律最大值与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值与太阳辐射强度一般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最强最弱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最强最弱

春秋分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

⑶北半球温带地区四季:—月春,—月夏,—月秋。

⑷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正午太阳高度H=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五、地球的结构

⑴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

②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叫地震波。

❶类型及其特点:①横波(S),能在

中传播,传播速度。②纵波(P),能在

中传播,速度。它们的传播速度都

随着所通过物质的而变化。

❷在不连续面处地震波的变化:在莫霍界

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在古登堡

界面,纵波传播速度,横波。

③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组成:地壳厚薄不一,由岩石组

成。地幔为态,下地幔温度压力密度比上地幔大。

外核接近;内核可能为固态,温度、密度、压力都很大。

⑵地球的外部圈层:①大气圈:由和组成的复

杂系统,主要成分是。②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但的圈层。③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和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水圈的和岩石圈的。

六、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⑴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者,是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矿产即富集于岩石中有开采价值的。分为金属矿和两大类

②岩石: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分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类别成因其它

岩浆岩炽热的岩浆而成分为和

沉积岩风化过程产生的经漫长的岁

月、而成

具有构造和含有,依据组成其物

质而命名,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温度、压力等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

构、等发生变化而成

举例:片麻岩(变质)、大理石

( )、石英岩( )、板岩( )

⑵地壳循环:①循环物质:圈中的岩石和层中的岩浆。

②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物质衰变产生的放射能。

③地理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

七、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⑴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①变化的力量——内、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和

对地表影响形成和盆地削高填低

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❶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被断裂带分

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BCDEF。

❷板块类型:M为边界,N为边界,

L为未定板块边界。

❸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Ⅰ如图中a是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

带,形成了山脉、青藏高原。

Ⅱ图中b、c是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

Ⅲ图中d是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②地质构造与地标形态

❶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引

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❷主要类型:、。

Ⅰ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层中间,叫。B处岩层,叫。

Ⅱ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称为构造。其中E处叫,常发育成;D处叫,常发育成。

③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❶火山活动常形成、等火山地貌。

❷地震往往造成地壳和。

八、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⑴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和固结成岩等。

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类型侵蚀地貌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横断山地、青藏高原的“水

拍云崖”、黄土高原的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和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的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

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

⑵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合理做法:上耕作;不合理做法:上耕作。

九、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⑴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高度气温特点与人类关系层0- km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为密切

层 - km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适合飞行

Km—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等在此运行

⑵对流层的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和反射三种方式。

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辐射方向作用

①辐射短波辐射射向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射向和宇宙空间的直接热源

④大气逆辐射射向使地面增温

②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层增厚和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都会。

③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Ⅰ纬度因素:纬度越低,地表受到太阳辐射。Ⅱ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和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Ⅲ气象因素:年日照时数越长,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越大。

⑶大气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中,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的热量损失。

十、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①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②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右图)

❶垂直运动:ⅠA受热,空气,近地面

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

ⅡB、C冷却,空气,近地面形成高

气压,高空形成。

❷水平运动:在高空,空气从地向地

扩散;在近地面,空气由地流向地。

⑵大气的水平运动

类型

影响大气运动的力

风向(北半球)高低气压分布名称方向

高空风

垂直于,由压

指向压。与等压线

左,

右。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低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低压,

高压、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

十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⑴大气环流及成因:①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②成因:高地纬度间因而产生的差异。

⑵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

Ⅰ热力成因的气压带:A ;D 。

Ⅱ动力成因的气压带:B ;C 。

②风带

Ⅰ低纬信风带:E 信风带;H 信风带。

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Ⅱ中纬带:G 风;H 风。Ⅲ极地带:K 风;M 风。

⑶季节移动①原因: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②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冬季。

⑷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①形成原因:,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是呈的气压带被分裂

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Ⅰ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Ⅱ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十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⑴锋面系统:①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②锋:锋面和锋线同称为锋。Ⅰ锋面: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出现的的交界面。Ⅱ锋线:锋面与相交的线。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 ,锋面来

回摆动

初夏持续一个月左右“梅雨”天气

⑵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①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的关系:分别是对 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 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 而言的。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近地面水平气流

北半球 时针方向 时针方向 南半球 时针方向

时针方向 垂直方向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多 天气

多 天气或

十三、水循环和洋流 ⑴水循环

①概念:指水在地理环境中 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形态和 形态的变化。 ②主要环节:图中D 蒸发、C 、B 、G 、 F 、H 、E 降水、A 。

③地理意义:Ⅰ维持全球水体总量 。Ⅱ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

并塑造 。Ⅲ伴随着 的转化和交换。Ⅳ使水成为洁净的 资源。 影响环节 影响方式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B G

⑵洋流:大洋 海水常年 地沿 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

①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

❶ 环流:如图中A 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 地区。

组成:Ⅰ :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共同作用形成。 Ⅱ西风漂流:位于西风带内。

Ⅲ :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 Ⅳ大洋 岸的暖流、大洋 岸的寒流。 ❷ 环流:如图中B 所示。

Ⅰ中心:位于 附近。Ⅱ组成:大洋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 十四、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⑴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生命出现前,环境演化主要是 演化,生命出现后是 演化。 ②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Ⅰ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 的环境变化。 时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

④人类活动的影响:

Ⅱ两次全

⑵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和自然,对自然地理的影响愈来愈大。

②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原因是人类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实例有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等,导致。

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Ⅰ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社会。

Ⅱ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Ⅲ启示:尊重和顺应,防止过渡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圈、生物圈、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②整体性表现:Ⅰ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Ⅱ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的改变。

⑵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

①成土母质与土壤:Ⅰ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Ⅱ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其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气候与土壤: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通过影响岩石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③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因素。

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①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

②资源利用中的整体性表现

Ⅰ开发利用改变某一种自然资源和改善质量。Ⅱ各地区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Ⅲ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

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⑴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①大尺度:地球陆地表层形成了不同的。②小尺度:各自然带内部仍存在差异。

⑵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Ⅰ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延伸、随纬度变化。

Ⅱ成因:从赤道向两极递减。Ⅲ基础因素:。

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Ⅰ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延伸、随经度变化。

Ⅱ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Ⅲ基础因素:。

③垂直分异规律:Ⅰ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会出现随延伸的垂直自然带。

Ⅱ成因:随着高度上升,状况发生垂直变化。

Ⅲ垂直自然带的差异:阳坡和阴坡表现明显。

④地方性分异规律:Ⅰ规律:表现有序性和。

Ⅱ成因:地方地形、地方、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地貌、岩性和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⑶主要陆地自然带:①区分依据:群落的特征。

⑷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略。

十七、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⑴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②表现:

③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上。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大多分布在山前、洪积扇的中下部。

⑵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Ⅰ自然因素:、水文、气候等。

Ⅱ社会经济因素:、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②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形态和影响:

Ⅰ在平原,限制因素较,线路形态呈状分布,路较直,工程造价较。

Ⅱ在山区,限制因素较,线路形态呈字形,线路曲折,工程造价较。

③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全球气候变化:①气候变化: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气候改变。度量要素是某些与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风等。

②气候变化史:Ⅰ冰期:地质历史上气候、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

Ⅱ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处于之中,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

期较,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新生代以为主。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气候有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期,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十五世纪以来的寒冷期,比现在低1~2℃。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总体特点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趋势。

地区特点是北半球地区和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加,地区降水量减少。

直接影响是导致雪盖、冰川面积减少,全球海平面升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 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 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 (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 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 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 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 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上(弦月)上 (半月)上(半夜)西(侧)西(方天空),下下下东东”。 7.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三点共性)、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2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湘教版)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❶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 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❷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 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❶充足的。❷恰到好处的。 ❸适宜的范围。【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❶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❷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 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❶: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地球 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❷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❸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 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方向自向。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 约为每小时°。纬度越高线速度越。(0°: km/h;30°: km.h;60°: km/h) 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⑶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 24小时而形成的时间系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⑷时区和区时:每隔度划分1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 识点总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 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认真识记,注意理解,学会运用,切实提高 I总复习必背高一地理必修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140半径1.亿光年可见宇宙:约为 也称为“已知宇宙”。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2.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天体系统:3.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 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土、天海)和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 远日行星巨行星类地行星 近圆轨道面共面运行轨道的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同向(自西向东)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条件的理解外部条件稳定太阳光照安全宇宙环1.亿千米—适宜的温度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充足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一、太阳辐射:太阳以 核聚变反应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红外光.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2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短的可见光部分。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意义: 3 。生活的主要能源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年11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影响外(大气层)太阳活动 产生极光冕日太阳风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耀斑球色 影响气候光里球黑子 地球的运动1.3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比较项公转自转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0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比较项 自转公转目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你都掌握好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地图知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新- 课-标- 第-一-网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 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 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最新最全)

可观测宇宙 ⎩⎪ ⎨ ⎪⎧(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银河系 ⎩⎪ ⎨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 ⎨ ⎪⎧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 ⎨ ⎪⎧地球 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 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 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 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 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 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 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 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 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 表,形成原始海洋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旳地球 第一节地球旳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旳结合。由物质构成,处在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旳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旳距离。注意:光年是一种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旳鉴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旳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旳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 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日珥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由于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构成。月球旳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似,因此我们只能看到月球旳一面。地球与月球旳 间旳互相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种一般而又特殊(有生命)旳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旳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旳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停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合适旳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 有适合呼吸旳大气 地球旳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旳水 地球内能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旳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旳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旳能量。太阳旳重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旳能量重要集中在波长较短旳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旳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旳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旳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旳太阳 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旳重要能源。太阳辐射自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 源不停旳能源。 3、 太阳大气旳分层构造 由于光球层旳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旳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旳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旳显示。黑子和耀斑旳活动周期大概是23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旳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 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 2.天体: 3.天体系统: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类地行星 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 6.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1 2 3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 2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 (大气层)太阳活动 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124小时) 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 (2 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经线地方时±经度差/15 , ,时区差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 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度,白天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大于0,黑夜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小于0。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 11 日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 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间 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 C 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能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 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总星系 〔可见宇宙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 2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 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日珥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 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有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0C 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能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 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能源。 3、 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 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认真识记,注意理解,学会运用,切实提高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坛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140亿光年。 地拯 地”系 刀球 耳他行星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___________ 、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 (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一一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一一适舌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一一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 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 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日冕 色球里光球 太阳活动影响 ——太阳风产生极光 耀斑------------------ 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 —黑子----------------- 影响气候 ②产生“磁暴”现象。 1.3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