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汇总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

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

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

(>3months)

(五)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

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包括外内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

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

3)数量:

4)变异性:逃逸机体特异免疫作用(环境药物遗传) 第二节传染

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

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

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

(suscep 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病原体(Pathogen)

2•传染性(infec ti vi 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

别。

3.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

(1)散发性发病(sporadicoccurrence):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

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epidemic):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

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pandemic):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

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epidemic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

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发病期):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

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可随机进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

再燃: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

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1)发热程度: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5~37.9 度;中度发热 38~38.9度;高热:39~40.9度;超高热:体温在41度以上。

(2)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是指病人于病程中体温上升的时期。

2)极期:是指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的时期。

3)体温下降期:是指升高的体温缓慢或快速下降的时期。

(3)热型及其意义: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度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2)弛张热:24 小时体温相差超过 1 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是指高温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等。

5)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2、发疹——水风猩天麻斑伤

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一日出皮疹,猩红热多余第二日,麻疹

多余第三日,斑疹伤寒多余第五日、伤寒多余第六日等。

3、毒血症状

毒血症-病原体的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液。

菌血症-病原体进入血液,但不出现明显症状。

败血症-病原体不断侵入血液,在血中生长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及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除败血症外,病原菌在各组织、血管中引起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第四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

2.病原学检查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第五节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2.病原治疗

3.对症治疗

4.康复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二、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患者接触者携带者动物) 报告制度

甲类强制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乙类严格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丙类监测 24 小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甲型流感

(2).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严密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液接触昆虫保护性) 消毒狭义: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广义: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在内有疫源地和预防性消毒方法有物理和化学

(3).提高人群免疫力。

非特异性营养锻炼等;特异性疫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五)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五) 1、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汗出、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 D、严重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3、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A、每日输液量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 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 C、腹膜或血液透析 D、促进利尿 E、防止继发感染 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首选血管活性药物

C、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少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 E、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5、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 B、肝素类物质增加 C、血管壁损伤 D、凝血因子产生障碍 E、DIC 6、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血液透析是少尿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E、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情况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白细胞总数增高 B、血小板减少 C、血小板增多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8、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9、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11、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B、热退后症状减轻 C、血小板常减少

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习题与答案

A1题型 1.下列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B 2.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3.慢性肝炎的原因不包括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4.流行地区甲型肝炎最常发生在 A.老年人 B.妇女 C.成年人 D.吸烟者 E.学龄前儿童 答案:E 5.肝肺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 A.慢性肝病的体征 B.呼吸困难、肺水肿 C.低氧血症 D.心源性哮喘 E.卧立呼吸 答案:D 6.下列与乙肝慢性化有关的是 病毒 B.病毒产生前S蛋白 C.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D.病毒反复感染 E.血清中存在anti-HBe 答案:C 7.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

A.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逃逸 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 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8.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B.可应用血源疫苗免疫以预防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anti-HCV提示有感染 D.血清中可检测病毒RNA E.绝大多数为血源传播 答案:B 9.对重型肝炎的判断下列哪项最重要 >500U/L B.总胆红素>171umol/L <40% D.电解质紊乱 乘以十的九次方/L 答案:C 1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不包括 A.病毒基因组中编码包膜糖蛋白E2最易发生变异 B.常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C.病毒逃逸机体免疫攻击 D.病毒可感染免疫细胞 E.机体抗HCV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低下 答案:B 1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药物性肝损害 答案:E 12.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点没有 A.常发生重型肝炎 B.肝炎症状相对较轻 C.慢性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D.容易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E.与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 答案:A 13.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的治疗除哪项外可有以下原则 A.禁酒、避免劳累、适当休息 B.可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一、病原学 痢疾杆菌 4群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 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真题库】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 A.福氏痢疾杆菌 B.宋内氏痢疾杆菌 C.鲍氏痢疾杆菌 D.舒氏痢疾杆菌 E.志贺氏痢疾杆菌 答案:A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一)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1~2题共用题干) 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 5~10个/HP 【真题库】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 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 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答案:B 【真题库】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 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 B.发生肠出血 C.转为慢性菌痢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7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7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关于甲肝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 B.属RNA病毒 C.耐酸、耐碱 D.对紫外线照射敏感 E.60℃1小时不能完全灭活 解析:解析:甲型肝炎病毒(HAV)简称甲肝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人类嗜肝RNA病毒属。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含有HAV的粪便室温下放置1个月后仍有传染性。对有机溶剂如乙醚等有抵抗力,耐酸、耐碱。60℃1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对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2.属于正黏病毒科的病毒是 (分数:2.00)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B.乙肝病毒 C.甲肝病毒 D.流脑病毒 E.流感病毒√ 解析:解析: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由核心和包膜组成。 3.下列有关人禽流感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 B.传染源主要为病禽和健康带毒的禽 C.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 D.禽流感病毒可被稀酸灭活 E.12岁以下的儿童病情轻√ 解析:解析: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12岁以下的儿童病情重。 4.对确诊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意义的表现是 (分数:2.00) 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 B.尿中出现膜状物 C.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 D.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E.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解析:解析: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三红”,“三痛”,热退病情反而加重,有临床五期经过等对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是很有帮助的。 5.有关乙脑临床分型,下列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轻型、普通型、危重型 B.不典型、典型、重型 C.轻型、中型、重型 D.不典型、典型、暴发型 E.轻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解析:解析:乙脑临床分型:①轻型;②普通型;③重型;④极重型(暴发型)。

202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1.根据演变过程,一般将急性传染病分为 A.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B.初期、极期、恢复期 C.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急性传染病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四期。 2.复发是指 A.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B.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 C.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 D.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E.传染病痊愈以后再次发病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复发是指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 3.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B.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C.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D.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E.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传染病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4.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A.一般治疗和特效治疗 B.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C.病原治疗和消毒隔离 D.对症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E.病原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 A.有无病原体 B.有无感染后免疫 C.有无发热 D.有无传染性 E.有无皮疹

2020中西医主治传染病学中医辨证(打印版)

2020中西医主治传染病学中医辩证 (肝炎HBV、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AIDS(HIV)、流感、流脑、伤寒、菌痢)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1、急性肝炎: ①阳黄—茵陈蒿汤(湿重:茵陈五散苓) ②阴黄—茵陈术附汤。 ③无黄—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 3、重型肝炎: ①热毒炽盛—神犀丹 ②脾肾阳虚,痰湿蒙闭—茵陈四逆汤合菖蒲郁金汤 ③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2、慢性肝炎: ①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加凉血解毒药 ②肝郁脾虚—逍遥散 ③肝肾阴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④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 ⑤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四君子汤合肾气丸。 第三单元肾综合征出血热 三痛症(头、腰、眼眶痛)三红征(面、颈、胸背潮红)醉酒貌;蛋白尿,管型尿“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 ①邪袭卫表—银翘散; ②热播阳明—白虎汤合银翘散; ③热入营血—清瘟败毒饮;(二)低血压休克期 ①热厥—清营汤合生脉散; ②寒厥—参附汤(三)少尿期 ①肾阴亏虚—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承气汤 ②阴虚热结—导赤散合知柏地黄丸(四)多尿期 肾气不固—左归丸合生脉散 (五)恢复期:气阴两虚——生脉散 第四单元艾滋病 1、急性感染期 ①风热表实—银翘散 ②风寒表实—荆防败毒散 2、无症状感染期: 扶正祛邪—归脾汤、甘露消毒丸加减 3、艾滋病前期 ①脾肺亏虚—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②肺肾亏虚—沙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4、艾滋病期 ①热毒蕴肺—千金苇茎汤、竹叶石膏汤 ②热入营血—清瘟败毒饮、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 ③湿热中阻—葛根芩连汤、藿扑夏苓汤 ④邪毒阻络(多发性肉瘤)—血府逐瘀汤 第五单元流行性感冒(金刚烷胺) (1)急性感染期 ①外感风热—银翘散 ②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 ③外感暑湿—藿香正气散/新加香薷饮 ④外感燥邪—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2)热郁气分 ①肺热壅盛—麻杏石甘汤 ②热灼肺胃—白虎汤 ③肺热及肠—葛根芩连汤 (3)邪犯营血 ①热入心营—犀角地黄汤 ②热动肝风—羚角钩藤汤 (4)余热伤阴—沙参麦冬汤 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青霉素) ①邪范肺卫—银翘散 ②卫气同病—银翘散合白虎汤 ③气营两番—清瘟败毒饮 ④内闭外脱—生脉散合参附汤 ⑤气阴两虚—青蒿鳖甲汤第七单元伤寒(首选:三代喹诺酮、三代头孢〈儿童、孕妇〉)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隔离至无发热15天)中医属“湿瘟”、“署瘟” ①湿遏卫气—藿朴夏苓汤 ②湿热中阻—王氏连朴饮 ③热重湿轻―白虎加苍术汤 ④湿热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 ⑤湿热化燥,伤络便血―犀角地黄汤 ⑥余湿留恋,气阴两虚―竹叶石膏汤 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痢福鲍宋首选:喹诺酮类)病变部位:乙状结肠、直肠(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①湿热痢—芍药汤 ②疫毒痢—白头翁汤 ③寒湿痢—胃苓汤/平胃散 ④阴虚痢—驻车丸 ⑤虚寒痢—真人养脏汤 ⑥休息痢—连理汤/四君子汤合连理丸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中医“瘟疫”、“热病”;基本病机:热、毒、湿、瘀、虚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 1/ 1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汇总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

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 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 (>3months) (五)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 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包括外内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 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 3)数量: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口腔念珠菌病 B、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疱疹性直肠炎 E、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外毒素 C、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 A、灭螺 B、普治 C、灭螺和普治 D、粪便和水源管理 E、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 A、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氯喹0.3g,每周1次 C、哌喹 0.6g,2~4周1次 D、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A、潜伏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恢复期 E、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 A、志贺菌属 B、沙门菌属 C、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弧菌 属E、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A、显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潜伏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变态反应 D、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接触性溶解细胞作用及水解酶使组织破坏 E、继发感染 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 A、血涂片 B、血培养 C、骨髓培养 D、骨髓涂片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城镇和农村要求于发现霍乱后多少 时间内上报: A、3小时和6小时 B、6小时和12小时 C、12小时和24 小时 D、24小时和48小时 E、48小时和72小时 2、下列水痘病人的治疗措施错误的是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和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的有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或者说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楚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5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6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7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病变为主的影响全身的一组传染病。

8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这种现象称~ 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10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11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理病程呈五期经过。 1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 1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疾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4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形成伤寒细胞。15伤寒小结:也称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

2023年执业医师考试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知识点合集

2023年执业医师考试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 病学》考试知识点合集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细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病症,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2.IgM抗体最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持续时间不长;IgG为恢复期抗体,持续时间长,多用于回忆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3.大流行: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 爆发: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再某一地区或单位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多是同一传染或传播途径导致的。 4.复发与再燃 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埋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初发病症再度出现。 再燃: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 5.____:鼠疫、____。 记忆:老____窜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____、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____的报告、控制措施。 记忆:炭灰飞 6.乙肝抗原抗体核心考点: HBsAg临床意义:存在感染;无复制无传染性;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HBsAb临床意义:保护性。 HBcAb临床意义:第一个出现的抗体;IgM---近期,活动;IgG---曾经。 HBeAg临床意义:有传染性;正在复制。HBeAb临床意义:恢复。 7.丁型肝炎病毒是需与HBV共生才能装配成复制的一种缺陷病毒。需与HBV共生。 8.一般急性肝炎ALT》AST。重型肝炎AST》ALT 9.急性肝炎多为自限性,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可考虑应用抗病毒治疗。 10.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 11.流感埋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 12.肺炎型流感特点是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高热、烦躁、呼吸困难、咳血痰和明显发绀。

2021年公卫助理医师考点: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章传染病防治法 第1讲传染病法概述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1.传染病防治方针和原则: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原则。 2.传染病分类 (1)目前我国共有39种法定传染病,甲类(2种,即鼠疫、霍乱)、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共39种。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甲管)。 【进阶攻略】法定传染病种类和管理是根据实际变化不断在改变,要以最新教材为准。 【易错易混辨析】在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我国法定传染病有37种。2009年4月30日,原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13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人感染H9N7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共有39种法定传染病。 【知识点随手练】 一、A1型选择题 1.2004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新增加的乙类传染病是 A.艾滋病与钩端螺旋体病 B.登革热与炭疽 C.布氏杆菌病与梅毒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E.黑热病与流行性感冒 【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A1型选择题 1.【答案及解析】D。了解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较原1989年版《传染病防治法》的变化之处。第2讲传染病预防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1.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1_真题-无答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1 (总分58,考试时间90分钟) 1. A1型题 1. 关于潜伏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多数传染病潜伏期比较恒定,有助干诊断 B. 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潜伏期制定的 C. 是确定传染病隔离期的依据 D. 呈暴发流行的传染病,往往是短潜伏期 E. 部分传染病在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 2.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A. 艾滋病 B. 狂犬病 C. 肾综合征出血热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E. 以上都不是 3.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A. 甲类2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B. 甲类3种,乙类21种,丙类10种 C. 甲类3种,乙类5种 D. 甲类3种,乙类25种,丙类2种 E. 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3种 4.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有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又称亚临床感染,少部分成为健康携带者,称为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5. 传染病已转入恢复期后,初发病再度出现称为 A. 再燃 B. 再感染 C. 复发 D. 重复感染 E. 二重感染 6. 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感染及免疫 D. 有发热 E. 传播途径的不同 7. 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主要是根据下列哪项决定的 A. 最短潜伏期 B. 最长潜伏期 C. 平均潜伏期 D. 前驱期 E. 症状明显期

8. 确定一个传染病的隔离要求是根据 A. 该病传染性的大小 B. 病情严重的程度 C. 接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排出方式与时间而定 D. 潜伏期长短 E. 病程的长短 9.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 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B. 有传染性、病原体、免疫性 C. 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D. 有传染性、病原体、流行性、免疫性 E. 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0. 下列哪种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不采用血培养 A. 伤寒 B. 副伤寒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细菌性痢疾 E. 败血症 11. 下列概念中,哪项是正确的 A. 脑膜炎球菌对人及动物均可引起感染 B. 沙门氏菌只对人致病 C. 伤寒并发支气管肺炎多为伤寒杆菌引起的 D. 霍乱常伴有小肠黏膜上皮显著病变 E. 对传染病病人坚持“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2. 关于传染病的预防,下列概念哪项是正确的 A. 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被动免疫方法 B. 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预防戊型肝炎有效 C. 肾综合征出血热不会由病人传给人,对病人血液及尿液无需隔离与消毒 D. 钩体病人不是传染源,排泄物无需消毒 E.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性措施 13. 下列传染瘸中发病的季节性最严格的是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伤寒 C. 流行性乙型脑炎 D. 细菌性痢疾 E. 疟疾 14. 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丁型肝炎 E. 戊型肝炎 15. 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 谷丙转氨酶 B. 谷草转氨酶 C. 白蛋白 D. 球蛋白 E. 凝血酶原活动度 16. 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 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 粪口途径 C. 注射途径 D. 母耍传播 E.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17. 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 丙种球蛋白 B. 乙肝疫苗

传染病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如下: 中医执业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医学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传染病习题2

医学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传染病习题2 1.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单选题] * A. 30天左右 B. 60~90天 C. 2~9周(正确答案) D. 1~2周 E. 1~3天 答案解析:C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潜伏期不同,甲肝2~6周;乙肝1~6个月;丙肝2周~6 个月;丁肝4~20周;戊肝2~9周。 2. 下列关于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 A. 腹水 B. 脾脏肿大 C. 蜘蛛痣 D.颅内出血(正确答案) E. 肝掌 答案解析:D 【解析】慢性重型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 HIV 中要侵犯的靶细胞是 [单选题] * A. CD3细胞 B. CD4细胞(正确答案) C. CD8细胞 D. CD27细胞 E. CD38细胞 答案解析:B 【解析】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包括CD4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主要表现为CD4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4. 艾滋病可出现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的时期是 [单选题] *

A. 急性HIV 感染期 B. 无症状感染期 C. 艾滋病期(正确答案) D. 恢复期 E. 任何病期 答案解析:C 【解析]】艾滋病期临床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 %以上,部分患者表现精神症状,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5. 下列各项,不是狂犬病传染源的是 [单选题] * A. 病犬 B. 蝙蝠 C. 臭鼬 D. 浣熊 E. 患者(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E 【解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传染源,我国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蝙蝠、臭鼬、浣熊等野生动物也成为主要传染源,一般来说,狂犬病患者不是传染源。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是 [单选题] * A. 革兰阴性杆菌 B. 抗酸杆菌 C. 革兰阴性球菌(正确答案) D. 革兰阳性球菌 E. 革兰阴性弧菌 答案解析:C 【解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为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7.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单选题] * A. 肠穿孔(正确答案) B. 肠出血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4 (1)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4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 A.抗-HAVIgGB.抗-HEVC.抗-HCVD.抗-HAVIgME.HCVRNA(分数:4.00) (1).甲型肝炎近期感染的标志(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甲肝近期感染的指标为抗-HAVIgM,而抗-HAVIgG表示为既往感染,因为抗-HAVIgG可以长期存在。 (2).丙型肝炎的确诊指标是(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直接检测血中的HCV RNA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因其较抗-HCV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确诊指标。 二、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患者,女,42岁,患慢乙肝已10年,近1个月来病情明显加重,怀疑为慢性重型肝炎,下列结果中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的是 (分数:2.00) A.黄疸明显加重 B.转氨酶增高 C.出现肝性脑病 D.肝脏迅速缩小√ E.血小板明显减少 解析: 2.患儿,男,5岁。发热、头痛2天入院,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检查:压力240mmH 2 O,白细胞数948×10 6/L,多核0.92,单核0.08,蛋白4.5g/L,氯化物102mmol/L,糖1.5mmol/L。应考虑 (分数:2.00) A.病毒性脑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结核性脑膜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钩体病脑膜炎 解析:解析:根据发热、头痛、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多、蛋白增加,糖定量偏低,氯化物稍偏低。故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患者,女,50岁,发现HBsAg阳性7年,ALT时有增高。近3周来食欲下降,尿黄,明显乏力,齿眼出血,近2周尿少。查体:神清,扑翼样震颤(+),化验:ALT176U/L,TBIL432μmol/L,PT38秒(对照13秒),该患者应诊断为 (分数:2.00) A.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

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传染病学习题1

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传染病学习题1 1.可经母婴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单选题]*伤寒 A.霍乱艾滋病(正确答案) B.鼠疫细菌性痢疾 答案解析:C 【解析】艾滋病: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源传播;③母婴传播。④接受HIV感染者的人工授精,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皮肤破损处受污染等。伤寒:经粪-口途径传播。霍乱:经粪-口途径传播。鼠疫:多以鼠蚕叮咬传播。细菌性痢疾: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2.病原微生物不包括[单选题]*细菌 B.蠕虫(正确答案)支原体 C.衣原体答案解析:C 【解析】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肮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单选题]*有传染性、免疫性和病原体 A.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答案解析:A 【解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乙脑病毒。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含量多,病毒血症期长,且猪的饲养范围广,更新快,是乙脑主要的传染源。 25.关于流行性出血执少尿期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每日输液量为前一日的出量加500〜700ml A.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腹膜或血液透析 B.促进利尿防止继发感染(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E 【解析】防止继发感染为多尿后期的治则。 26.流行性出血热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最主要原因是[单选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正确答案) A.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病毒直接破坏肾小管 B.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答案解析:A 【解析】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与肾血流量不足、免疫复合物沉积、肾间质水肿致使肾小管被压受阻、肾素、血管紧张素II的激活等因素有关,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27.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呈“白肺”的疾病是[单选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流感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50单选,10多选,2*10’病例,1问答,1论述) 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 生虫(原虫或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4.构成传染和感染的因素: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5.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因 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 或机体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临床表现、改变。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 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则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显性感染。 以上1234种表现都是传染源,第五条不是。 患病人数:隐形>携带者>显性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T cell)/体液免疫(T cell):(1)IgM—感染后首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2)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 (3)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4)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做题时:区分主动被动免疫,区分抗原抗体 7.传染病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 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选择题:人食用带菌苍蝇接触过的水果。人是传染源,苍蝇是传播途径。 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可能是大题):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成为传染期,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 (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选择题: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定义),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4)感染后免疫 9.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入侵人体,直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意义: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

培训课程(执业医师考试) 传染病学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流脑 病原学 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分群 流脑流行多数由A、B、C群引起,我国以A群为主。 细菌裂解后可释放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患者易于被发现和隔离,而带菌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借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高发。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散发,但以冬春季高发。 普通型分期 流脑普通型分期正确的是 A.上呼吸道感染期—脑膜炎期—败血症期—恢复期 B.脑膜炎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恢复期 C.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D.消化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E.消化道感染期—脑膜炎期—败血症期—恢复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流脑普通型分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咽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脑膜炎球菌。 类似感冒 败血症期: 一般症状:中毒症状 起病急骤,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烦躁不安,偶有关节痛。 败血症期:最特征表现——瘀点瘀斑

瘀点或瘀斑: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少数先为淡红色斑丘疹,而后迅速转为瘀点或瘀斑。 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疤。 流脑败血症期特征性的表现是 A.高热 B.休克 C.病理征阳性 D.皮肤黏膜瘀斑 E.脑膜刺激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败血症期:最特征表现——瘀点瘀斑。 化验检查: 此期血培养多为阳性,脑脊液可能正常 瘀点涂片检查易找到病原菌。 脑膜炎期脑膜刺激征 头痛加剧,频繁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 此期特征性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小结:普通型流脑最核心表现 1.脑膜刺激征 2.瘀点瘀斑

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习题与答案

Al题型 1 •下列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 A •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J戈型肝炎 答案:B 2•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3•慢性肝炎的原因不包括 A •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4•流行地区甲空肝炎最常发生在 A.老年人 B・妇女 C.成年人 D・吸烟者 E・学龄前儿童 答案:E 5•肝肺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 A.慢性肝病的体征 B.呼吸困难.肺水肿 C.低氧血症 D・心源性哮喘 E •卧立呼吸 答案:D 6•下列与乙肝慢性化有关的是

病祷 B.病毒产生前sig白 C.僚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D・病毒反复感染 E•血清中存在anti-HBe 答案:C 7•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

A・病祷发生变界.导致免疫逃逸 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 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8•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为乐股正链RNA病毒 B・可应用血源疫苗免疫以预防感染 C・血淸中检测出anti-HCV提示有感染 D・血清中可检测病靑RNA E・绝大多数为血源传播 答案:B 9•对垂型肝炎的判断下列哪项最重要 >500U / L B.总胆红素>171umol/L <40% D・电解质姦乱 乘以十的九次方/L 答案:C 10•丙型肝炎柄祷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不包括 A.病得基因组中編码包膜糖蛋白E2报易发生变界 B・常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C.病诉逃逸机体免疫攻击 D.病毒可感染免疫细胞 E・机体抗HCV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低下 答案:B 11•病祷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 A •急性肝炎 B •慢性肝炎 C•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药物性肝损害 答案:E 12•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点没有 A.常发生重型肝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