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蜂螫伤规范化诊治共识

蜂螫伤规范化诊治共识

蜂螫伤规范化诊治共识

一、病理生理

蜂毒成分复杂,因蜂种的不同而成分各异,主要成分包括生物胺类、多肽类、激肽类和酶类。其中生物胺类有组胺、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等,肽类有神经毒素、溶血毒素、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等,酶类有磷脂酶A、磷脂酶B、透明质酸酶、蛋白酶、胆碱脂酶等。

蜂毒进入机体内后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吸收,其主要成分蜂毒肽经肌肉注射后5min,血液内含量即可达到70%左右。主要分布于肾、肺、心、肝、小肠、关节、脾、肌肉,脑组织中亦有少量分布。代谢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量经粪便排出。

蜂毒对人体的损害机制包括蜂毒的直接毒性作用和蜂毒相关过敏反应引起的间接损伤,前者毒性与中毒剂量相关,后者则可能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蜂毒对不同机体的致死剂量可能存在差异。蜂螫伤相关的过敏反应常发生于螫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黄蜂螫伤引起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蜜蜂,螫伤后越早发生,过敏反应的程度越严重。

二、临床表现

1局部损害

螫伤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瘙痒,部分患者可见毒刺残留。11R常发生于螫伤12~36h后,部分患者可能在螫伤后12〜36h、

甚至数天后局部继发细菌感染。无过敏发生的情况下,一般局部反应

仅持续数小时,也有部分患者可持续1周。特殊部位的局部损害可导致严重后果,如眼部螫伤可导致眶周、结膜、角膜水肿,眼外肌麻痹,前房充血甚

至积脓,虹膜炎,晶状体内障性改变,视神经萎缩等;口腔内螫伤导致上气道黏膜水肿甚至梗阻。

2全身过敏反应

2.1皮肤表现可出现广泛的红斑、瘙痒、尊麻疹。

2.2消化系统表现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3血管性水肿可出现咽和(或)喉部水肿,表现为说话或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上气道梗阻表现。

2.4呼吸系统表现可出现胸部紧缩感、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

2.5循环系统表现包括眩晕、乏力、低血压或休克、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

2.6其他表现如鼻充血、流泪、搏动性头痛、抑郁、焦虑等。

3脏器功能损伤

3.1泌尿系统可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不全。血管内溶血和横纹肌解导致的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所形成的管型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原因,蜂毒也可直接损伤肾小管。

3.2循环系统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急性心肌梗死(KoUniS综合征)。

3.3呼吸系统可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表

现为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

3.4消化系统可出现恶心、呕吐、呕血、黑便、黄疸、腹胀、腹泻、肝区疼痛、肝肿大等表现,肝功能检查可出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

3.5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头昏、头痛、烦躁、淡漠,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

3.6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急性溶血和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甚至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3.7其他包括可引起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三、辅助检查

凡多处螫伤,或疑有全身过敏反应的患者,应安排血常规、凝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及电解质、心肌

标志物、心电图等检查评估脏器功能。对于有呼吸系统症状或低氧表现者,应行胸部影像学及血气分析。

对蜂毒过敏的患者在再次螫伤后可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因此凡蜂螫伤后发生了全身过敏反应的患者,此次治愈后均应建议专科就诊,进一步明确有无蜂毒过敏。蜂毒过敏的诊断依赖于:①既往蜂毒过敏史;②蜂毒皮试结果;③检测血清蜂毒特异性的IgE抗体[常采用放射变应性吸附法(RAST)]o

四、治疗

1局部治疗

包括:①尽快拔除肉眼可见的毒刺。②局部冲洗:蜜蜂、土蜂等螫伤可选择弱碱性液体,如3%氨水、2%〜3%碳酸氢钠水、肥皂水、淡石灰水等;胡蜂科类螫伤,包括黄蜂、大黄蜂、虎头蜂、竹蜂等,可选择弱酸性液体,如食醋、0.1%稀盐酸等。也可直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③可酌情使用

蛇药片碾碎调成糊状外敷于伤处。④肿胀明显者可以抬高患

肢,24~48h内给予局部冰敷。⑤疼痛明显者可考虑使用非幽体抗炎药局部外用或口服。多数患者仅需局部治疗,但需密切观察。如果曾经发生过蜂螫伤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已出现全身过敏反应表现,或为多处螫伤,或局部出现感染症状,应尽快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

2抗过敏治疗

凡出现全身过敏反应表现或曾经对蜂毒发生过敏反应者,均应尽快给予抗过敏治疗。

2.1常用抗过敏药物

①肾上腺素: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用法:肾上腺素0.3〜0.5mg(儿童0.01mg∕kg,不超过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严重者可每5〜10分钟重复使用。有研

究提示臀部肌肉注射较上臂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吸收更快。如无效或已出现循环衰竭,应静脉给药。对于有过敏高危因素者,应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备用。②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异丙嗪、赛庚唉等口服,苯海拉明20mg或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③糖皮质激素:中度全身过敏反应者,可给予泼尼松口服,首日20〜30mg顿服,逐日递减5mg至停药。重度全身过敏反应者常需要静脉用药,可给予氢化可的松100〜400mg,或地塞米松5〜20mg,或甲泼尼龙40〜160mg等,每日分为1〜2次静脉滴注,必要时可考虑激素冲击治疗。④其他:如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20m1静脉缓慢推注。

2.2不同严重程度过敏反应的分级治疗

①轻度全身过敏反应:可给予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短期留院观察。②中度全身过敏反应:吸氧,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注射抗组胺类药物,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留院观察。③重度全身过敏反应:使患者平卧,适当抬高下肢;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

管或气管切开;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注射抗组胺类药物;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建立静

脉通道,充分补液;护送至监护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脏器功能状况。

3液体复苏治疗

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在10min内导致约50%血管内液体流至血管外,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故对于严重全身过敏反应者,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此外,及时的液体复苏治疗也有助于防治蜂毒所致横纹肌溶解及溶血导致的急性肾损害,有助于促进毒素排出。但对于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患者应在严密容量监护下进行。

方法:可给予500~1000m1等渗晶体液快速输入,后根据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中心静脉或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调整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4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严密监测重要脏器功能,如出现脏器功能受损表现,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如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者可用保肝药物;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者要加强营养心肌,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消化道出血者可用H2受

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对溶血性贫血较重者予输血处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抗凝剂治疗,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浆及浓缩血小板;对脑功能障碍者可应用脱水剂、脑细胞激活剂及糖皮质激素等;出现喉头水肿及ARDS 患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呼吸支持。

由于肾脏是蜂毒损伤的重要靶器官,应注意严密监测肾脏功能及每小时尿量情况。治疗过程中注意适当碱化尿液,充分补液,同时注意选用肾毒性小的药物。对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予改善肾功能药物、利尿、限水限钠等治疗,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对疼痛明显的患者考虑给予镇痛处理,首选

NSAID,可局部外用或口服。有支气管痉挛表现者,给予吸氧及支气管解痉剂,首选短效32受体激动剂吸入,或静脉使用解痉剂。对于低血压或休克患者,在经过积极肾上腺素及液体复苏等治疗后血压仍低于正常水平者,可考虑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尤其注意防治高钾血症。不需常规使用抗生素。有确切继发感染征象者可使用抗生素,同时取局部分泌物涂片或血培养送检行细菌培养。

6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蜂毒所致急性肾损害(AKI)或MODS的重要手段。对于蜂毒所致的AKI,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能有效地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中、小分子毒素,且能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但对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清除效果差,而血液灌流可以强力吸附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素,因此在蜂毒中毒的患者中常用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串联使用,达到既清除蜂

毒的目的,又可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另一方面,由于血浆置换能清除体内已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的毒素,且能补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浆因子,有报道采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度毒蜂螫伤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此外,由于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能有效清除中小分子质量物质和消除组织水肿,置换液补充个体化,以及利于营养支持等特点,被认为更适合用于治疗蜂毒所致MODS o但对于蜂螫伤患者,有关CVVH的最合适治疗时机尚缺乏公认的标准,目前多认为可参照AKI的RIF1E标准分期来衡量CVVH治疗的时机,一般认为蜂螫伤后48h内血肌酎较基础值升高25μmo1/1或较基础值升高50%以上,或尿量V0.5m1∕(kg∙h)持续时间超过6h,并排除尿路梗阻或其他可导致尿量减少的可逆因素,即可考虑开始CVVH o

7蜂毒免疫治疗(Vrr)

VIT对有蜂螫伤过敏史的患者为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与刺激蜂毒特异性IgG抗体而减少IgE抗体有关。迄今尚无特异检测来确认蜂毒过敏的高危患者,因而也无法确认VIT的确切适应人群。目前认为,曾发生过蜂毒严重过敏的患者,接受VIT可能有助于减少再次蜂螫伤后过敏导致的病死率。临床决策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再次螫伤的风险,患者再次螫伤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以及患者接受VIT的风险。VIT建议在专业机构进行,方法可分为常规疗法及冲击疗法两种,到达维持剂量后,注射的间隔时间通常为1个月。维持剂量应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若患者在维持剂量治疗期间有再暴露风险或此期间被蜂螫伤后出现了全身症状,可适当缩短达到维持剂量前的治疗时间,并延长维持剂量的治疗时间。

V1T维持时间目前多推荐3~5年,维持治疗停止时间点一般建议在皮试阴性或血清蜂毒特异性IgE抗体消失后。对已完成常规VIT疗程,仍会发生蜂毒过敏反应的人群,可考虑终生行VIT治疗。

动物致伤专家共识

动物致伤专家共识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专家组 摘要:动物致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公共卫生问题,对动物致伤的正确处置主要与狂犬病的预防密切相关,本专家共识概述了动物致伤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临床表现、伤口感染特征、辅助检查、治疗、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狂犬病和破伤风预防、咬伤感染的处置、经验性抗生索治疗、不常见的动物咬伤、随访治疗、并发症及预防。 动物致伤是急诊外科常见的问题。正确的伤口处理、高危感染伤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根据需要及免疫史进行破伤风和(或)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是动物致伤处理的基本原则。目前国内动物致伤处置尚不规范,导致治疗延误,甚至并发严重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犬咬伤为主的动物致伤诊治水平,参照国际国内的指南、规范和文献,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以及急诊特点,中国医学救援”会动物筋治分会,相关专家执笔达成该共识。 1 流行病学 在美国,每年约发生200~500万例动物咬伤,约占急诊就诊总数的1%~2%1-51.超过100万例咬伤患者会求医,据估计每年仅犬咬伤的医疗花费就达41.65亿美元6.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咬伤是犬咬伤(60%~90%),其他包括猫咬伤(5%~20%)、啮齿类动物咬伤(2%~3%)、人咬伤(2%~3%)以及罕见的其他动物咬伤。约10%就诊患者的咬伤伤口需接受缝合和随访处理,1%~2%的患者需入院[3.7-91.在美国每年约10~20例患者死于动物咬伤,主要是婴儿和低龄儿童。还可因感染出现广泛的并发症,包括病残和外观损伤。犬咬伤和猫咬伤的流行病学不同。 1.1 犬咬伤流行病学犬咬伤通常是由患者认识的动物所致。这已被一项大规模观察性研究所证实,该研究 观察了在一家奥地利儿科创伤中心接受治疗的犬咬伤儿童1d1.82%的病例中受伤儿童都与犬熟悉。德国牧羊犬所致咬伤占到了34%,尽管这一品种在当地犬群中只占12%.在其他研究中,雄犬和某些品种的犬(如德国牧羊犬、比特犬)更常与咬伤相关14.101.犬咬伤头部和颈部在5岁以下儿童所受的攻击中占到了60%~70%,5~10岁的儿童为50%,推测是由于幼童的头部与大型犬类的嘴部高度相近,以及其在犬周围的恣意行为"。在奥地利的病例系列研究中,50%的损伤都发生在面部、头部和颈部101.1.2 猫咬伤流行病学猫通常是通过它们的牙或爪造成伤口。与常发生于男性和儿童且没有公然挑衅的犬咬伤不同,女性和成人更易被猫咬伤;89%的咬伤都是激惹导致[12). 2 微生物学 动物咬伤伤口的主要病原菌为致伤动物口腔菌群和人皮肤菌群。感染通常是由混合的多种病原体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巴斯德氏菌属、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按患病率排序)。犬咬伤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一种需要复杂营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导致动物咬伤后菌血症和致死性脓毒症,尤其是在无脾患者、长期酗酒者以及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猫咬伤也可传播汉氏巴尔通体,一种导致猫抓病的微生物。人咬伤伤口感染涉及的病原体通常为人类口腔及皮肤的正常菌群,查到的微生物类型与动物咬伤不同:多杀巴斯德菌是一种罕见的菌株;啮蚀艾肯菌(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是人口腔正常菌群中的一种常见菌,在7%~29%的人咬伤伤口中查到,但在动物咬伤中罕见;需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如A组链球菌)和厌氧菌,在人咬伤伤口中更常见(与其他动物咬伤伤口相比)。 3 临床表现 3.1 犬咬伤临床表现犬咬伤可导致从小伤口(如抓伤、擦伤)到较大且复杂的伤口(如深部开放撕裂伤、深部刺伤、组织撕脱和挤压伤)的多种损伤.31.大型犬的咬合可产生强大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陈佰义何礼贤胡必杰倪语星邱海波石岩施毅王辉王明贵杨毅张菁俞云松 【编者按】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21世纪临床重要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研究发现其具有快速获得和传播耐药性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呈世界性流行,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更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超级细菌”。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在自然环境、医院环境的广泛存在及在住院患者的多部位定植,临床医生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 为提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水平,遏制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感染流行的快速增长,由《中华医学杂志》组织,32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12位专家执笔,邀请全国326位专家参与,历时7个多月,召开了12场专题讨论会,得到了卫生部行业基金(《临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研究及应用》,编号201002021)的支持,经过充分的意见搜集和讨论,最终达成了这份《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共识荟萃了国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绝大多数权威专家对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的宝贵经验,是规范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的指导性文件。该共识的制定和提出,将对我国多重耐药菌的诊治与防控做出引领和示范,有助于改善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现状,有助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原中华医学会会长、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在专家共识的制订过程中,给予了精心指导和极大的帮助,专门题词寄语:“合理用药,预防不动杆菌耐药”。由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自身特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广大专家的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完善专家共识。 一、概述:共识目的和意义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1],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是指对下列五类抗菌药物中至少三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包括: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A. baumannii,XDRAB)是指仅对1~2种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药物(主要指替加环素和/或多黏菌素)敏感的菌株。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 Drug Resistant A. baumannii, PDRAB)则指对目前所能获得的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包括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均耐药的菌株[2-4]。目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制定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共识将能规范并提高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及防控水平。 二、流行病学、耐药状况及主要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根据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10省市14家教学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16.11%,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在体外长期存活能力,易造成克隆播散[5-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住院、入住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暴露以及严重基础疾病等[7]。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常见于危重患者,常伴有其他细菌和/或真菌的感染[8]。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9],但目前缺乏其归因病死率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7]。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部,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重要的致病菌。2010年CHINET监测提示不动杆菌占所有呼吸道标本分离革兰阴性菌的19.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17.5%;位居脑脊液及其他无菌体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第一位,分离率为 7.2%;占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的3.9%;伤口脓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7.2%;尿液分离革兰阴性菌的2.7%。不动杆菌占腹腔感染分离菌的4.2%[10]。

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NSIP/fibrosis)。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 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UIP属IPF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间叶生长因子(mesenchymal

鲍曼不动杆菌专家共识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一、概述:共识目的和意义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1],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MDRAB)是指对下列五类抗菌药物中至少三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包括: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A. baumannii,XDRAB)是指仅对1~2种对其感染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是替加环素和/或多粘菌素)敏感的菌株;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 Drug Resistant A. baumannii,PDRAB)则指对目前所能获得的潜在有抗不动杆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替加环素)均耐药的菌株[2-4]。目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上存在诸多困惑,制定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共识将能规范并提高我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及防控水平。 二、流行病学、耐药状况及主要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根据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10省市14家教学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 16.11%,仅次于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5]。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在体外长期存活能力,易造成克隆播散[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住院、入住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暴露以及严重基础疾病等[7]。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常见于危重患者,常伴有其他细菌和/或真菌的感染[8]。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9],但目前缺乏其归因病死率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7]。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最常见

2015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

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06): 410-44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6.005 前言 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 累,再加上药物临床注册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相对滞后,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临床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也会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与其他类药物相比,抗菌药物用于敏感细菌的超适应证用法或用于不够敏感细菌的超剂量用法 更普遍、更常见。文献报道,在25 个研究共7 亿 2 千余万处方中,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 超说明书用法处方占19%~ 43%,普通门诊也占23%@[1] 。可见抗菌药物的超说明书用法 是一种在临床业已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 超说明书用法也称未注册用法(off-label uses , unlabeled uses, out of label usage or outside of labeling) ,其内容包括超适应证、超剂量、超疗程、超适应人群及改变说明书中规定的用药 途径与用药间隔时间等。 2013 版 "赫尔辛基宣言 "[2] 在最后一节中强调指出:"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如无已证实的有效 方法或其他已知方法均无效时,当医生判断有挽救生命、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可能,在征得患者或监护人同意后,参考专家建议可采用未经证实的方法" 。而本共识推荐的用法均是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较为安全有效的用法。目前,我国有关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尚不完善,医师选择超说明书用药将承担更大的风险。本共识的主要宗旨是给读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常用且重要的抗菌药物超说明书应用的科学信息,并不涉及超说明书用法的批准程序,也不涉及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 临床医师应自始至终时刻权衡治疗对象的获益和风险,在遵守国家、地方政府和所在医院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参照本专家共识提供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治疗对象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同时本共识也强调,当遵照说明书就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时,应尽量避免选择超说明书用法。 本共识推荐的证据等级划分参照以下原则: A 级:国外说明书已载入或国内外权威指南作为 A 级推荐; B 级:本共识制定者认可的指南中作为 B 级推荐或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发表 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研究结果; C 级:学术刊物发表的有一定科学根据的研究结果。本共识不收录以个案报告及专家个人意见为依据的用法。 第一章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均具有一个典型或非典型的β-内酰胺环,该环如被破坏则失去抗菌活性。根据结构上的差异与抗菌特点,β-内酰胺类又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及酶抑制剂等。该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毒性相 对较低,大多数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也有些品种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在日剂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用药次数、缩短间隔时间或延长 静脉滴注时间,可增加疗效。本章只介绍比较常见的药物超说明书用法。 青霉素 G

咽喉内镜检查专家共识(2021)

咽喉内镜检查专家共识 由于咽喉的部位较深在,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复杂,检查时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咽喉内镜的发展提高了咽喉部检查的准确性,极大推动了对咽喉部疾病的认知。咽喉内镜从最初的间接喉镜到直接喉镜、硬性咽喉内镜及软性咽喉内镜,已成为咽喉部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但目前咽喉内镜临床应用中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全面、诊断评估欠准确等问题。本共识重点介绍软性咽喉内镜的应用,包括操作步骤、检查时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咽喉内镜分类 咽喉内镜主要包括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硬性咽喉内镜及软性咽喉内镜等。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些具有特殊检查功能的内镜,例如染色内镜、频闪喉镜、喉高速摄影等。 一、间接鼻咽镜和间接喉镜 间接鼻咽镜和间接喉镜是最基础、最简便的咽喉部检查内镜。检查时需要将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置于口咽部,间接观察镜中鼻咽部、部分口咽、舌根、下咽部及喉部的结构及病变。 二、硬性咽喉内镜 通常将硬管内镜(90。或70°)置于口咽部,对于鼻咽、部分口咽、舌根、下咽、喉部及气管上段的结构及病变进行观察。一些硬性咽喉内镜还同时具有电子染色功能。 频闪喉镜:包括硬性内镜及软性内镜,临床应用以硬性内镜为主。

频闪喉镜检查除可以观察部分口咽部、舌根、下咽、喉部及气管上段的结构及病变外,其优势在于根据视觉残留定律,应用一定频率的频闪光照亮声带连续波动的不同点,通过视觉叠加,可以观察到声带静止或缓慢振动的影像,获得声带振动特征及黏膜波等信息。目前在临床嗓音功能评估及嗓音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软性咽喉内镜 软性咽喉内镜最初为纤维咽喉内镜,是利用透光玻璃纤维的可弯曲、光束亮度强和可向任何方向导光的特点,制成的镜体细而软的喉镜。纤维咽喉内镜检查时镜体末端可以接近组织表面直接观察鼻腔、咽部、喉部及气管上段的结构及病变,同时可以在接近自然状态下观察呼吸、发音、吞咽的关系。对于颈短、舌体肥厚、咽腔狭小、张口困难及婴儿型会厌等暴露不良者,软性内镜更具有优势。 电子咽喉内镜:利用在内镜末端配以CCD片作为超小型摄像机组成的电子内镜影像系统进行观察,获得的影像转换为电子信号后传输,同时可连接数字影像处理系统进行结构或颜色增强并对影像进行重建放大。电子内镜临床应用以软性内镜为主,可避免传统纤维咽喉内镜影像上的蜂房效应,清晰度和分辨率均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一些具有特殊光学处理功能的内镜,例如窄带成像(narrowband1mag1ng,NB1),荧光染色技术、血管增强技术、智能分光比色内镜和1-Scan内镜等。这些内镜的出现能提高对微小和浅表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能力,并有助于病变范

胡蜂蜇伤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救治分析

胡蜂蜇伤速发型过敏性休克 1例救治 分析 关键词:胡峰;蜂蜇伤;过敏性休克 0 引言 胡蜂蜇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危害严重。目前临 床上缺乏胡蜂蛰伤的流行病学资料,对于胡蜂蛰伤后的急诊诊治有统一的规范, 但各地区急诊医师多根据自身实践形成不同的认识。蜂蛰伤,是指由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尾部的毒刺刺伤皮肤所引起。蛰入后,毒腺中的毒素通过毒刺注入 人的皮肤,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胡蜂(Vespoidea)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 目针尾组,亦名马蜂、黄蜂、草蜂等,目前全世界已知约有 5000 多种。毒蜂蜇伤 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则较为少见。现将我院2020年10月救治救治1例因毒蜂蜇 伤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赵某某,男,66岁,因在早上7时左右在室外摘除马蜂窝时,额部不慎 被蜜蜂蛰伤,回家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随即神志不清,家属立即呼叫120送 至我院急诊科。患者蜂蛰伤自行回家后10分钟突发意识不清,有流延,有恶心 呕吐,无四肢抽搐,拨打120立即送入我院,入院查体:患者神志不清,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喉头水肿,血压测不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1.5mm,对光反射迟钝,右前额及枕后可见多处针刺样红点,周围伴红晕,左颈 部多处擦伤,四肢肌张力亢进,右下肢可见不自主活动。 初步诊断:过敏性休克、毒峰蜇伤、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 入科后立即予平卧位,心电监护,开放气道,呼吸皮囊加压通气,行气管插管,并开通两条静脉输液通道,给予“肾上腺素”1mg肌注,“异丙嗪”25mg肌

注,“去甲肾上腺素”10mg微泵,“甲泼尼松琥珀酸钠”40 mg静推,抗过敏及 补液、扩容、抗休克等抢救治疗46分钟,患者神志转清,全身皮疹消退,血压上 升为127/67mm H 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 2.5m m,对光反射正常,抢救 成功。当时发现导尿管尿液为茶色,准备用物收住院治疗, 后住EICU治疗3天,转普通病房治疗4天出院。 2 讨论 2.1 胡蜂蛰伤概述 胡蜂毒素中包括生物源胺(如组胺、多巴胺等)、激肽、肥大细胞脱粒多肽、 神经毒蛋白、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等多种成分,被胡蜂蜇伤后局部伤口可出现 疼痛、红肿、丘疹及红斑,或黑钉头似的坏死性病灶,可伴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多系统的损害,严重中毒者可死亡[1]。所以一旦受到毒蜂 蛰伤后,临床常出现溶血、出血及过敏反应,且在短时间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严 重损害而危及生命,所以应采用静脉输注抗过敏药物,防治溶血,纠正贫血,保 护器官功能。尤其尽早采用反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中发挥很 大作用。 2.2 胡蜂蛰伤临床表现 2.2.1蛰伤部位的表现:蛰伤后出现疼痛、肿胀,12-48小时加重,波及范围 扩大,可溃破形成不同大小的溃疡面。 2.2.2过敏反应 2.2.2.1 速发型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为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 2.2.2.2 过敏反应为蜂蛰伤后出现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过敏反应的类 型多为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发生于蜂蛰伤后的数分钟 乃至数小时不等,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好转,但过敏反应可再次发生,因 此建议患者住院或严密观察至少10 h[2]。根据过敏反应的症状可划分为4个等级

19例重症蜂蛰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19例重症蜂蛰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总结关于19例蜂蛰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探讨重症蜂蛰伤患者 的治疗和护理,为临床重症蜂蛰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临床经验。方法:研究 对象为2020年9月~10月收治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监护室的19例重症蜂 蛰伤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急诊监护室 的治疗和护理,16例患者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2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蜂蛰伤的早期救治是关键,血液净化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的重点,精细化护理是保障。 [关键词] 重症蜂蛰伤;护理;体会 Nursing Experience of 19 Patients with Severe Bee Sting Zhao Lin,Liu Shanshan,Li Hongyun,Li Wen,Chen Die,Wu Siqi,Wen Hongy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Sichuan,637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regarding 19 patients with bee stings,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and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ee stings, and to provide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he treatment and care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evere bee stings.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19 patients with severe bee sting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care uni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uanbei Medical College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2020, 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se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rough treatment and care in the emergency care unit, 16 patients improved and were transferred to general wards, 2 patients' families gave up treatment and were automatically discharged,

苯海拉明详细说明书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苯海拉明 英文通用名称:Diphenhydramine 其他名称:苯那君、二苯甲氧乙胺、可他敏、可太敏、Aleryl、Amidryl、Antistominum 、 Antomin 、 Bax、 Benadryl 、 Carphenamine 、 Difedryl 、Diphenhydraminum 、 Prodryl 。 【临床应用】 CFDA说明书适应症 1.用于皮肤黏膜过敏(如荨麻疹、皮肤瘙痒、药疹)、过敏性鼻炎,对虫咬症和接触性皮炎亦有效。 2.用于预防和治疗晕动病。 3.本药注射液用于急性重症过敏反应,可减轻输血或血浆所致的过敏反应;手术后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症状。亦可用于其他不宜服给药的过敏反应。1%本药溶液可作为牙科局部麻醉药。 其他临床应用参考 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反应。 超说明书用药专论(Off-Label Drug Facts) 苯海拉明:腔粘膜炎 临床指南 四川省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 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 河北省环渤海海域海蜇蜇伤诊疗专家共识(2016)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 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 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药的专家共识 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 新疆地区黑蜘蛛蛰伤诊治共识 依维莫司临床安全性管理专家意见 英夫利西单抗输注护理专家共识(2014版)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CABC 2015)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常规剂量 •一般用法 1.服给药一次25mg,一日2-3次。 2.肌内注射深部肌内注射,一次20mg,一日1-2次。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全球每年狂犬病死亡例数约59 000例,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我国为狂犬病流行国家。我国狂犬病暴露就诊人群以Ⅱ级和Ⅲ级暴露为主。 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PEP)处置可几乎100%预防发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狂犬病疫苗工作组及特邀专家,参考WHO的2018年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就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达成专家共识。 一、PEP的处置建议暴露的定义: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罕见情况下,器官移植和气溶胶吸入(实验室操作狂犬病病毒含量很高的材料或进入狂犬病蝙蝠密度高的洞穴时)也可作为暴露途径而感染狂犬病病毒。规范的PEP处置可几乎100%预防发病。处置失败的病例相对罕见,主要是由于处置不及时、不规范或病例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免疫应答的情况。 PEP处置的内容包括: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必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判定暴露分级后,在充分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详见表1。

表1 狂犬病暴露分级和预防处置原则 注:a当判断病例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时,Ⅱ级暴露者也应该给予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一)伤口处置 伤口处置的目的是尽可能清除伤口中的狂犬病病毒和细菌。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包 括对每处伤口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以及后续的外科处置。如需要,可先给予局部麻醉 以减轻清洗或消毒时的疼痛。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菌素。 1.伤口冲洗: 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 min。如 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的狂犬病暴露专业冲洗设备和专用冲洗剂对 伤口内部进行冲洗。 冲洗时应避免水流垂直于创面,应让水流方向与创面成一定角度,以提高冲洗效果并减 少冲洗导致的组织损伤。对于污染严重和就诊延迟(超过6 h)的病例,建议冲洗的同

中国犬咬伤治疗急诊专家共识(2019)

中国犬咬伤治疗急诊专家共识(2019) 犬咬伤是指犬齿咬合、切割人体组织导致的皮肤破损、组织撕裂、出血和感染等损伤,除一般化脓性感染外,还可引起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全世界每年有近亿人被犬咬伤,我国是世界上犬只数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达到1.3亿只,每年咬伤人数超过1200万。犬咬伤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为100%,从世界范围看,每年因狂犬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5.9万,99%的人狂犬病通过犬传播,小部分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如狐狸、狼、豺狼、蝙蝠、浣熊、臭鼬或猫鼬等。近年来我国人狂犬病病例逐年减少,但仍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定的狂犬病高风险国家之一[1]。近几年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带来危害。 犬咬伤是急诊外科的常见问题,不仅可导致复杂、严重的伤口和并发症,还可导致机体组织、器官损毁、身体残疾甚至死亡。正确的早期伤口处理、易感染伤口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根据需要及免疫史进行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是犬咬伤处理的基本原则。目前国内尚无可供临床参考的犬咬伤处置共识,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犬咬伤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防治并发症,专家组制定本共识。 1 评估 1.1 生命体征评估 犬咬伤软组织损伤严重、合并症多,伤情复杂,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危及生命者,首先应稳定其生命体征,关键是维持气道通畅、给予呼吸支持、稳定血流动力学,控制出血。 1.1.1 气道管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方式,如立即清除口腔及气道分泌物或异物,采取手法开放气道、呼吸球囊或气管插管保证气道通畅,紧急情况下可采用环甲膜穿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020版: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国情的IBD诊疗方案。目前IBD的治疗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进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并发症和药物治疗无效的问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采用Delphi程序制定,首先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外科俱乐部组织部分IBD外科专家,按照CD、肛周CD、UC 3个部分分别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整理、评价,确定共识意见需阐明的问题及推荐方案,参考国外共识并根据国内多位IBD外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完成初稿;然后广泛征求国内IBD权威专家学者对初稿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初步共识意见;最后由《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组织IBD领域专家对共识逐条讨论修改,进行投票并由第三方计票。投票等级分为a完全赞成(必不可少);b部分赞成,但有一定保留;c赞成,但有较大保留;d不赞成,但有一定保留;e完全不赞成。本共识意见中的推荐等级根据投票结果分为A级指标(强烈推荐),即a得票数为80%及以上;B级指标(推荐),即a和b得票数相加为80%及以上;C级指标(建议),即a、b和c得票数相加为80%及以上;未达C级指标则删去。最终由专家审阅定稿形成本共识意见。根据证据级别高低及专家投票结果,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

第一部分CD 一、手术适应证 1.对CD肠狭窄导致反复或慢性肠梗阻者推荐手术治疗,炎性狭窄和无症状的肠狭窄可暂不手术。推荐等级:推荐 对于无临床症状的肠狭窄和炎性狭窄,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是主要治疗目标。以纤维性狭窄为主或药物治疗无效的狭窄,可导致反复腹胀、腹痛,伴狭窄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影响患者进食,恶化营养状况,降低生活质量,推荐择期手术治疗[1,2]。 2.对局限性穿透型CD反复发作或无法排除癌变者推荐手术治疗。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穿透型CD可形成肠壁深大溃疡,溃疡的存在不但增加机体炎症负荷,增加药物诱导、维持缓解的难度,还常造成肠内瘘、肠外瘘或反复消化道出血,甚至癌变[2]。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变局限但长期不愈合的CD深大溃疡,推荐手术切除[2];对于CD肠内瘘和肠外瘘患者,即使保守治疗后肠瘘暂时闭合,短期内避免手术,但由于存在肠壁溃疡,肠瘘容易复发,最终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3,4];诊断明确的CD癌变强烈推荐手术,对于诊断困难、不排除癌变但无法获取病理学证据的慢性病灶,推荐手术切除[5]。 3.CD急性肠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时,推荐行急诊手术。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CD肠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强烈推荐急诊手术,术中除了清除腹腔污染外,还要切除穿孔肠段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考虑到腹腔污染对肠吻合

2020 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血管移植物感染诊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血管移植物感染诊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血管移植物/移植物内感染(vascular graft/endograft infection,VGEI)是血管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但其致残、致死率极高。2020 年 3 月,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Surgery,ESVS)首次于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上颁布VGEI 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旨在规范和指导临床医师对于VGEI 患者的临床决策。现解读如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 推荐等级与证据质量 1.1 推荐等级 Ⅰ 级推荐:证据和(或)总体意见是认为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是获益的、有用的、有效的;Ⅰa级推荐:证据和意见较强地倾向于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有用/有效;Ⅰb 级推荐:证据和意见倾向于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有用/有效,但效力较弱;Ⅰ 级推荐:证据和(或)总体意见是认为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无效/无用,在某些情况甚至有害。 1.2 证据质量 A 级证据:数据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 级证据:数据来自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大型非随机研究; C 级证据:专家共识和(或)小型研究、回顾性研究及注册研究。 2 VGEI 的危险因素 VGEI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际发病率难以评估,后文笔者将根据不同解剖部位及分类进行相应阐述。此处主要概述VGEI 的危险因素。 2.1 VGEI 的术前危险因素 包括术前住院时间过长、远处或邻近部位存在感染、植入部位近期作为经皮腔内治疗血管通路、急诊/限期手术、再干预治疗、下肢感染(溃疡、坏疽、蜂窝织炎)以及腹股沟切口。 2.2 VGEI 的术中危险因素 包括违背无菌原则、手术时间过长以及同期行胃肠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 2.3 VGEI 的术后危险因素 包括伤口相关并发症(感染、皮肤坏死、淋巴囊肿、皮下积液及血肿)和移植物血栓形成。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2009版)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2009版) LT

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且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比例较高。常见浅表局限性SSTl.其病原菌相对简单且明确,主要是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特殊来源感染或条件致病的情况下,如糖尿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药瘾者、手术后伤口感染、艾滋病患者以及动物和人咬伤的情况下.其SSTI相关的致病菌就十分复杂,条件性或少见的致病菌常常成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甚至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刚。 3 诊断 3.1一般诊断 询问病史,尤其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SSTI的诊断和分析可能的病原菌十分重要。体格检杳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外.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以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是无并发症SSTI,还是复杂SSTI,是否需要外科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有无感染性休克等征象。 3.2分级、分类诊断 分类诊断是帮助制定SSTI处理程序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l分为4级,l级: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但须除外蜂窝织炎;2级:

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中毒症状重,或至少有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感染危及生命。按SSTI 复杂程度分为单纯SSTI和复杂SSTI(cSSTI),后者指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或有明确的创伤(包括咬伤)等并发的SSTI。 3.3细菌鉴定 应重视SSTI,尤其是cSSTI致病菌培养鉴定。可取来自溃疡或创面的分泌物、活检组织、穿刺组织、血液等标本。标本获得以确保分离鉴定的细菌是真正的致病菌为原则。单纯SSTI可以不作常规细菌鉴定.但对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尽虽作细菌学检查。cSSTI 应力争早期获得病原菌结果.根据病情可同时取创面和血等标本.并同时做药敏试验。 除重视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外。应正确分析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及其意义。如取材时是否发生来自皮肤正常菌群的污染:其分离的细菌是污染、定植或SSTI的致病菌:分离的细菌与皮肤感染发生发展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细菌药敏试验提供的敏感抗菌药物能否在感染局部发挥作用等。

急性蜂蛰伤患者肌酸激酶变化对预后的研究

急性蜂蛰伤患者肌酸激酶变化对预后的 研究 摘要:本文我们对2017年至2020我科收治的35例确诊 蜂蛰伤患者肌酸激酶异常升高(CK值≥1000)患者和肌酸激 酶较平缓升高(CK<1000)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等指标进行 研究分析。结果显示CK≥1000组患者蜂蛰伤伤口处、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以及肾脏替代治疗时间等指标,明显高于CK<1000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乳酸脱氢酶水平,在CK值≥1000组也显著增高, 平均值1326.86u/L,明显高于CK<1000组,平均值 398.92u/L,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动脉血 乳酸在CK值≥1000组平均值2.62mmol/L,CK<1000组平均 值2.88mmol/L,P>0.05,无统计学差异;肌红蛋白在CK值 ≥1000组,平均值134.31ng/ml,CK<1000组平均值 90.38ng/ml,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CK可以作为判 断蜂蛰伤患者临床预后准确可行的指标。 关键词:蜂蜇伤肌酶激酶(简称CK)APACHEⅡ评分 预后

Effect of creatine kinase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bee sting Ming Jing1, Peng Hui1, Meng zefa1, Wu Xiaoxiao1 (1. Department of critical medicine, qixinggu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Bijie City)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gnosis of 35 patients with abnormal increase of creatine kinase (CK ≥ 1000) and mild increase of creatine kinase (CK < 1000) in our department from 2017 to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exes of bee sting wound, Apache Ⅱ score, ICU hospitalizati on time and renal replacement treatment time in CK ≥ 1000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K < 1000 group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 CK ≥ 1000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26.86u/l,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K < 1000 group,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最新: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儿童血培养规范化标本采集的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 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组织来自全国40家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检验专家共同编制。前期专委会在来自全国的240家医院(三级医院占86%)发放调查问卷384份,收集到被调研医院的日均血培养量、采集血培养前操作流程、儿科血培养采集的时机以及采集的血培养瓶/套数等信息。在汇总问卷信息、了解目前我国儿童血培养采集现状的基础上,专委会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标准和文献,充分咨询微生物检验专家、儿科感染相关专业临床及护理专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现状,先后4次组织专家讨论与修订,完善儿童血培养采集的临床指征、明确儿童血培养采集规范,最终形成了共识文本。本共识为儿科临床血培养规范化采集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儿科血流感染诊治能力奠定基础。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对机体所有脏器,特别是心脏瓣膜、关节等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脏器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1]。血培养可为血流感染的临床病原学诊断提供重要依据[2]。由于儿童血容量低于成人,自主配合依从性差,因此,如何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降低污染率,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至关

重要。在我国目前对儿童血培养的采集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而国外相关指南又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因此制定本共识,以便规范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操作流程,为儿科临床提供血培养规范化采集的参考依据。 一、适用范围 本共识规定了儿童血培养标本采集的要求,适用于对中国儿童患者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输的指导。 二、术语和定义 血培养: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中,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种人工培养法[1,2,3]。 一套血培养:从同一穿刺点采集一瓶或同时采集多瓶的血液标本[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血管内置管定植细菌、真菌后,该菌进一步导致血流感染、菌血症。本共识提及的导管包括中心静脉插管、动脉插管、经过外周静脉的中心静脉插管、血透置管等[5]。 三、血培养指征 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当临床医生考虑患儿可能存在血流感染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与其他年龄段儿童相比,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