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

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

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
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

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

曹操征乌桓时间据历史记载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乌桓这件战事是发生于在曹操于官渡打败袁绍之后。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曹操征乌桓发生在什么时候,希望大家喜欢!

曹操征乌桓时间据历史记载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乌桓这件战事是发生于在曹操于官渡打败袁绍之后。那时候的袁尚和袁熙便投奔于北方的乌桓部落,在建安时间的夏季乌桓在獷平攻击鲜于辅,在秋天的时候曹操才赶来救援,并且将乌桓赶出塞外。

在建安十一年的四月曹操攻破壶关,在八月的时候他东征海贼管承,彻底解除了关内的忧患。就在这时候曹操开始为北征乌桓做着准备,那时候的曹操征乌桓时间已经可以初步断定在建安十二年的五月份。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了,于是他的儿子自知无法抵御曹操,便去投奔了当时的乌桓,企图借乌桓之力再次东山再起。但是曹操并没有给袁尚和袁熙机会。他为了消灭袁氏剩下的余孽,顺便肃清北方的残余势力,安定北方,便准备北征乌桓。

曹操为了北征乌桓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他让董昭负责去开凿两条漕运:平虏渠和泉州渠。直到到了原本计划好的建安十二年五月,他才开始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关外的威胁,于是曹操率领了大军到达无终这个地方,着手准备出塞作战的事宜。但是由于无终当地夏秋季节多是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前往辽西的滨海道路泥泞不堪无法通

行。于是大军的行程被耽搁了,直到两个月后,在让田畴为向导后,避开了滨海道后,长途奔袭,曹操大破乌桓,占据了柳城。

曹操征乌桓路线乌桓也叫“乌丸”,是鲜卑的一个分支,他们世代与袁绍家族交好。在曹操经历了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都投靠了乌桓,企图收回失地,所以攻打乌桓,曹操势在必行。那么曹操征乌桓路线是怎么样的呢?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因而采用了郭嘉的建议北征乌桓。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乌桓。那时正好是夏日雨季,碣石山附近一直大雨倾盆,导致自古以来的驰道泥泞不堪。曹操不得不带兵取道徐无山,出卢龙塞,走一条毁坏了近两百年的栈道。

途径白檀、平冈,直扑攻乌桓腹地,一举击败了辽西白狼山附近的乌桓骑兵。战斗详情是这样的:建安十二年七月,郭嘉提议曹操丢弃辎重,率部千里奇袭。由田畴带领下,曹操大军从卢龙塞出关,一路遇山开山遇水搭桥。终于到了平冈。八月曹操一直急行军到白狼山附近,此时距离柳城不到二百里。袁绍两个儿子和乌桓首领们才仓皇集结军队迎敌。曹操的优势在于出奇兵,又看到敌方仓皇集结的军队军阵不整。便命令张辽、张颌二人为前锋直冲敌阵,数万骑兵大混战,战斗十分惨烈。

这次战斗,曹操出其不意,以少胜多。最终平定乌桓,彻底打败了袁绍势力的残余,袁绍二子投奔公孙康,被其杀死献于曹操。此战后曹操收编了乌桓的骑兵,大大加强了曹军骑兵部队的战斗力。

曹操征乌桓田畴意外献计就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辽西“地理

通”田畴给曹操指了一条通往辽西的古道。田畴在家乡无终开创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他制定了明确的典章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得知田畴贤名后,袁绍几次请他去做官,但田畴执意不肯。可听说曹操行军到此,田畴却主动献计。廖晓晴分析说,相比于袁绍,田畴认为曹操是个能成大事业的人,因此对曹操非常钦佩。

田畴所指的这条路是一条荒废了200多年的路。在田畴带领下,曹军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绕过白檀(今河北宽城县药王庙古城)、平刚(今辽西凌源市境内),东指柳城(今朝阳市南袁台子古城)。在后来,这条路也曾多次被记入史书。田立坤说,曹操为了迷惑乌桓,假装已经退兵。他让士兵在路旁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三郡乌桓”以为曹操已撤军,因而就放松了防御。行军途中,曹操还让将士们“放弃辎重,轻装前进”。经卢龙塞进入辽西境内后,到乌桓都城柳城还有800多里的路要走,由于这条小路被荒弃多年,曹操带领将士只能见山开山、遇谷填谷。不过,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距离柳城还有200里的时候,乌桓才得到消息,可惜为时已晚,曹操杀乌桓一个措手不及。

【古文阅读】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曹操将击乌桓。诸将...阅读附答案

【古文阅读】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曹操将击乌桓。诸将...阅读附答案【古文阅读】 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②。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③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④之心,成觊觎⑤之计,恐青、冀⑥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 行至易⑦,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⑧,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④蹋顿:乌桓首领。⑤觊觎(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刘表使刘备袭许(2)徒以威附(3)尚及兄熙走辽东【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小题4】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和,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3分) 答案 【小题1】(3分)⑴派遣⑵只、仅仅⑶逃跑、逃往(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小题1】(2分)C 【小题1】(4分)⑴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⑵(刘表)(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每句2分,意对即可) 【小题1】(3分)远征乌桓可攻其不备,有可胜之机;不征乌桓贻害无穷;刘表、刘备尚未实现联合,不足以构成威胁。(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兵贵神速”(“掩其不意”)(1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删,补,增,换,调。 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方框内的重点字词。 1.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 王曰:“舍之!吾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 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4.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 地,则牛羊何择焉? 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6.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于家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9.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0.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1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 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3.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4.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5)原文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5)原文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5) 二十二年,匈奴国内动乱,乌桓趁着匈奴衰弱,击败了匈奴,匈奴向北迁移了几千里,沙漠以南的地区全空了,皇帝于是用钱和布帛贿赂乌桓。二十五年,辽西的乌桓首领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领部众归服漠,到朝廷朝拜进贡,献上奴婢、牛马、弓箭和虎、豹、貂的皮。 遣时,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来朝拜庆贺,络绎不绝,天子于是下令举行盛大宴会慰问他们,赏给他们珍宝。有的乌桓人愿意留下来做警卫,皇帝于是封了八十一个乌桓的首领为侯王君长,让他们住在塞内,分布在边境的各郡,要他们招来自己部族的人,给他们衣服粮食,乌桓人于是替汉侦察敌人动静,帮助漠进攻匈奴、鲜卑。当时司徒掾班彪上奏说:乌桓人天性轻佻狡猾,喜欢做贼寇,若是长期放纵他们而没有人管辖使其归附聚集,他们必定还会入侵抄掠住在那儿的百姓,仅是交给接受投降者的佐吏负责,恐怕不能控制他们。臣愚意认为最好重新设置乌桓校尉,这对于使乌桓人归附聚集诚然有益处,减少国家对边境的忧虑。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在上谷的蜜城开始再次设立乌桓校尉,开设武将府,同时统领鲜卑。又赏赐当人质的乌桓人的儿子,每年四季和他们互通贸易。 到明帝、章帝、和帝三代,乌桓人都守保边塞,没发生什么事情。安帝永初三年夏天,渔阳的乌桓人和右北平的胡人有一千多人,

进犯代郡、上谷。这年秋天,雁门的乌桓率众王无何,与鲜卑首领丘伦等人以及南匈奴的骨都侯,合起来有七千多骑兵进犯五原,与五原太守在九原的高渠谷交战,汉军大败,郡县官吏遭到杀害。朝廷于是派车骑将军何熙、度辽将军梁懂等人攻打无何,大败无何。无何乞求投降,鲜卑人逃还边塞以外。自此以后乌桓人又逐渐亲近归附汉,朝廷授乌桓的部族首领戎朱魔为亲汉都尉。 顺帝阳嘉四年冬,乌桓入侵云中,拦截路上商人的牛车达一千多辆,度辽将军耿晔率领二千多人追击乌桓人,战况不利,又在沙南交战,消灭了五百人。乌桓人接着在兰池城包围了耿晔,朝廷于是征调二千寻迹而射的士兵和度辽军营的一千士兵,配合上郡的驻守部队,征讨乌桓,乌桓人造才撤退。永和五年,乌桓的部族首领阿坚、羌渠等人和南匈奴左部的句龙吾斯反叛,中部将张耽击败并杀死了他们,其余的人全部投降。桓帝永寿年间,朔方的乌桓人与休着屠各一同反叛,中郎将张奂攻打并平定了敌人。延熹九年的夏天,乌桓又同鲜卑以及南匈奴侵犯沿边的九个郡,他们同时反叛,张奂征讨敌人,他们都出边塞离去。 灵帝初年,上谷有个叫难楼的部族首领,拥有九千多个邑落的部众,辽西有个叫丘力居的首领,拥有五千多个邑落的部众,他们都自称为王。另外,辽东的苏仆延,拥有一千多个邑落的部众,自称为峭王;右北平的乌延,拥有八百多个邑落的部众,自称为汗鲁王:他们都勇猛强健,又有很多的计谋。虫垩四年,原虫山太守强堑反叛,他进了丘力居的部族,自称为弥天安定王,接着当上各郡乌桓人的元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

五胡十六国概述

五胡十六国概述 【摘要】: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南下西迁,中原尤其是关中 世族、百姓避地河西,使历史上落后的河西地区人口陡增,而作为周秦汉代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关中一带,则是人口凋残,百不存一。这一局面直到隋朝统一南北后才出现了转机。 【关键词】:五胡十六国五胡华乱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华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其中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国均系华夏人所建)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历史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 疆域范围 西晋末年,全国共有21州。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的范围大约是华北地区及四川地区。疆域的变更可分成五期,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及东晋时期;前燕、前秦及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巩固练习与答案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巩固练习与答案解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yǐn)孝悌.(dì)邹.周(zōu)莅.临(lì) B.辟.谣(pì)觳.觫(hú)忖度.(dù)褊.小(biǎn)C.挟.嫌(xié)畜.养(xù)庖.厨(páo)庠.序(xiáng) D.鸡豚.(tún)便.嬖(biàn)商贾.(gǔ)胡龁.(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驰援万户侯明察秋毫急风劲草 B.规矩流线形缘木求鱼通宵达旦 C.催眠及时雨寸草春辉敬谢不敏 D.商贾护身符屈指可数权衡利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护 C.度.,然后知长短度:计量长短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 ..之义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D.是故 ..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6.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8.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父母、妻子、儿女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陷害人民却有所作为的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不做的了。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 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孝悌”的“悌”应读“tì”;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D 项,“便嬖”的“便”应读“pián”,指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故选C。 2、【答案】D 【解析】A项,“急风劲草”的“急”应为“疾”,指猛烈的,大的;B项,“流线形”的“形”应为“型”; C项,“寸草春辉”的“辉”应为“晖”,“春晖”指春天温暖的阳光,比喻父母的养育之恩。故选D。 3、【答案】B 【解析】B项,爱:吝啬。 4、【答案】D 【解析】D项,“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中“是故”解释为“就是这个缘故”错误,这句话是说“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是故”意思是“所以”“因此”。 5、【答案】D 【解析】A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给……做榜样;B项,“盖亦反其本矣”中“盖”通“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C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通“途”,道路。 故选D。 6、答案】D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 》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胜利班师途 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 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 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 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 作之一。以下是《观沧海》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1/6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 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 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 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 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操东征管承,史书中还称这次战事为“东略”、“东伐”、“东讨”,等 等。 曹操登上冀州渤海郡碣石, 面对苍色的大海、 波涛中的小岛、 秋风中的草木, 怀着“挟天子以令诸候”和统一青、冀、幽、并北方“四州”后的霸气,吟唱出 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渡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康熙字典》 载: “沧, 又州名”, 《广韵》 : “后魏所置, 盖取沧海为名。 ” 晋朝张华著《博物志》曰:“渤海亦称沧海”。《十州记》:“沧海岛在北 海中…水皆苍色,仙人谓沧海。”古时渤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辽东湾、 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海峡;狭义仅指渤海湾,黄河挟大量泥沙于渤海湾迁徙人 海,不但在此形成了广袤的泥质淤积海岸,而且使得海水“水皆苍色”,故又谓 之沧海。渤海,初名“勃海”;渤海郡名“勃海郡”,境内碣石,称“勃碣”。 勃海郡,设立于汉高帝五年,属幽州;东汉,改冀州管辖。颜师古注:“在勃海 之滨, 因以为名。 ”勃, 有一解: 乖戾不驯。 勃海可能来自大海脾气不济, 海啸、
2/6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前言】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诸(14)?”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则王许之乎(35)?”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乌桓人简介

乌桓人 我国北方,大漠南北广阔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各游牧民族声息繁衍的地方,据古文献记载,夏朝北方有荤粥,商朝北方有鬼方。西周时北方有猃狁。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有“戎”、“狄”。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氏族、部落渐趋聚集,并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到了战国后期,在北方逐渐形成了两个族系不同的部落联盟,即西部高原的匈奴族部落和西辽河上游一带的东胡族。当东胡族雄踞东方的时候。游牧于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的匈奴人日渐强大起来,并和其南面的秦国、赵国进行了争战和政治斗争。为了防范匈奴,秦、赵筑长城以御其侵袭。匈奴族还与其东邻东胡人及西边的西域各族不断进行争战。 匈奴族发现到公元前3世纪末时,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时,匈奴族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领袖-冒顿。冒顿是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的儿子。他雄心勃勃。在其父亲执政期就培植了自己的势力。经过长期力量积蓄,终于在公元前209年发动政变,杀了其父头曼,冒顿做了匈奴单于。冒顿单于即位之初,正值秦朝末年。中原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后项羽、刘邦为争夺权利互相争战,这为匈奴族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这时在匈奴的东部的东胡族却十分强盛,东胡族贵族恃强不断向匈奴人勒索。先是向匈奴单于要千里马,继而又索要冒顿单于的阏氏,最后是以武力威胁要匈奴人把两族之间的千余里的“瓯脱外弃地”割让给东胡。冒顿单于乘东胡王恃强轻敌没作军事准备之机,向东胡发起了突然袭击,以强大的兵力一举击破东胡。占据东胡故地,“虏其人民及牲畜”,自此,东胡部落瓦解。 东胡族,存在于我国北方的历史舞台时间,上限虽很难考证,但不应晚于商周。到公元前3世纪末叶,东胡被匈奴破灭,已有千年历史。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乌桓的兴衰及与中原的关系 乌桓族,是西汉初年兴起并活跃于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的部族,从它兴起到为曹操破灭,其历史恰与中国西汉、东汉王朝的存在相始终,活跃于北方的历史舞台长达四五百年之久。 关于乌桓的起源,文献记载,比较一致。《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保类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又据《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魏书》:“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因此,后代研究乌桓族起源的学者,大都根据上述史料,认为乌桓族起源于东胡,其历史应从冒顿破灭东胡开始。 关于乌桓名称的由来及起源地,史书上有两段记载:《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称“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又据该书记载:“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这里所述,乌桓的名称及起源地域都与乌桓山有关。但乌桓山究在何处,历代考据者意见颇不一致。当我们探寻乌桓族据以生息的乌桓山的地理位置究在何处时,应对历史考据家研究成果和对古代文献有关记述作一对比和综

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1.2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 钟(xìn) B .褊.小(bi ǎn) 忖度..(c ǔn dù) 便嬖.. (pián bì) C .吾惛.(h ūn) 邪侈.(ch ǐ) 庠. 序(yánɡ) D .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 (wù) 【答案】 A 【解析】 B 项忖度..(c ǔn duó)。C 项庠.序(xiánɡ)。D 项莅. 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 【解析】 A 项长—掌。B 项帮—邦。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然则废衅钟与. B .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 .言举斯心加诸彼. 而已 D .盖.亦反. 其本矣 【答案】 C 【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无以,则王.乎? B .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 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 .朝. 秦楚 【答案】 B 【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形容词用作动词。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历史上,那些陨落的神童

近日,史学神童林嘉文的英年早逝,令国人惋惜、震撼。江山代有神童出,古代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幼而慧敏、少而老成,禀质特异、迥越伦萃。然而,其中不少神童却命途多舛,甚至死于非命,是何原因? 项橐十二岁夭 据史料记载,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这里离日照市大约80多里。 关于项橐的身世有不同说法:一是贵族子弟。史料记载,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二是农家子弟。据说项橐的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是母亲在尔崮山砍柴时生下的,脐带还是用茅草割断的。三是学童说。多见于唐朝以后,以其为书院学校就读的学生。四是老子学生说。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遗憾的是,项橐12岁便夭折,其死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孔子学生杀了,有的说他是被诸侯杀了。 孔融得罪曹操 孔融是三国前期的神童。《三字经》里有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李膺。李膺在官场上级别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门槛自然也就高,一般人进不了门。孔融登门,给拦住了。他说:“我跟你家老爷是通家之好。”一个小孩儿,这么大的口气,看门人自然要去禀报老爷。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没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识的后生晚辈,便要孔融说明其中的缘故。孔融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经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学过礼,互为师友,所以我们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来进入官场,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曹丕纳袁尚遗孀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孔融却多嘴多舌地说:“周武王讨伐纣王,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请教语出何典,孔融则不怀好意地说:“从当前的事情想当然推测的。”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但真正让曹操起杀心的,并不是孔融在这些八卦轶事上给他添乱,而是孔融经常发表一些反对曹操内政、外交、军事的言论,比如孔融反对曹操北伐袁绍、乌桓,在曹操权力圈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羊之乱群,犹能为害”,曹操最终忍无可忍,决定除掉孔融,以绝后患。

乌桓鲜卑列传翻译赏析_乌桓鲜卑列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乌桓鲜卑列传翻译赏析_乌桓鲜卑列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乌桓,原是东胡族。汉朝初期,匈奴冒顿减掉了东胡,剩下的人守保乌桓山,就以乌桓作为部族称号。乌桓习俗是擅长骑马射箭,乌桓人主要从事射猎飞禽走兽。乌桓人逐水草放牧,没有固定的住处。他们用毡帐作为房屋,门向东开朝着太阳。他们吃肉食,喝奶酪,用鸟兽的毛制作衣服。他们重视年轻人,轻视年老的人,性情强悍而不豁达。发怒时就杀死父亲兄弟,然而始终不杀害母亲,因为母亲有自己的部族,而父亲兄弟没有人报仇的缘故。谁勇猛强健,能够处理决断格斗争讼事情的人,就被推选为部族首领,首领没有世代继承的。每个邑落各有自己的小首领,几百几千个邑落各自结成一个部落。部落首领有事情呼唤,oRg就刻木作为符信,虽然没有文字,但部众不敢违犯。乌桓人没有固定的姓氏,以首领中强健的人的名字作为姓氏。自首领以下的人,各自放养牲畜,经营产业,彼此之间不相互役使。在婚嫁方面他们先抢来女子同居,有时过了半年上百天,而后给女方送去牛、马、羊等牲畜,作为聘礼。女婿跟着妻子回娘家,对妻子家中的人不管尊长卑下,天天向他们行拜礼,但不拜妻子的父母。在妻子家做仆人做的事情,过上一两年,妻子家中这才送给他们很多东西打发女儿走,日常生活用品和财物全部为他们置办齐备。乌桓人的习俗是娶后母为妻,与守寡的嫂子私通,但后母和嫂子死后则和原来的丈夫合葬。在计谋方面他们听从妇女的意见,衹有格斗打仗的时候才自己作决断。父子之间、男女之间面对面蹲坐。他们认为剃去头发简

便。妇女到出嫁的时候才蓄发,分开盘在头顶两边,以句决做头饰,上面用金玉作装饰,就好像中原的个步摇。妇女能够在皮革上刺绣,编织毛织品。男的能够制作弓箭、马鞍和马络头,冶炼铜铁做成兵器。!镗的土地适合种植标子和束婶。束藉像蓬草,果实像襟米,过十个月就成熟。乌桓人见到飞乌走兽怀孕生育,就以此区分四季。 乌桓的习俗是推崇战死,他们用棺木收殓尸体,有悲哀哭泣的仪式,但到下葬的时候用歌舞相送。他们养一只肥肥的狗,用彩色的绳子牵着,而且取来死者所骑的马和衣服物品,都用火焚烧,用以送走死者,意思是托付狗,要狗护送死者的魂灵返回赤山。赤山在辽东的西北方向,有几千里远,就像中原的人死去以后魂灵返回泰山一样。他们尊敬神鬼,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I和先代首领中有强健名声的人。他们用牛羊祭祀,祭祀结束将牛羊全部烧死。乌桓人规定:违背部落首领的话,其罪处死;要是互相侵犯杀害的人,让部落自己互相报仇,如果报仇没完没了,就去禀告部落首领,听任仇家拿出马、牛、羊来赎性命;如果自己杀死父亲兄弟,没有罪;如果逃走背叛而被部落首领追捕的人,任何村落不得收留,将这些人一概放逐到闭塞荒远的地方,或者沙漠中。乌桓地多蝮蛇,位于丁令的西南和乌孙的东北方向。 乌桓自从被冒顿打败,部众就孤单弱小,经常向匈奴臣服,每年送去牛、马、羊的皮,超过期限没准备好,妻子孩子经常被抓走。到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二、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

蜀国的冗员问题(五)

蜀国的冗员问题(五) 展开全文 益州豪强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换言之,他们怎样谋划自己的将来?魏国经过战乱,开始走向藩镇制度;东吴未经战乱,豪强已经升级为氏族;益州豪强仍然无动于衷吗?在我看来,刘氏父子能够成功统治益州20载(正史上说刘焉“保州自守”),就足以说明问题:豪强们大概希望尽可能维持原有的生活,等到天下平定后以自己丰富的物质储备来迎接中央政府的“招安”(最好新政府能保留东汉的全部特点)。遗憾的是,张鲁做到了(他得到了曹操的褒奖),刘章做到了(他投降了地方政府也就是刘备集团,被妥善安置),益州豪强的希望落空

了。 其实东汉末年战乱一开,人们面临的选择无外乎两种:前进或是后退。前进,路在何方?1.曹魏的军屯制和九品中正制。2.袁绍或东吴的贵族制。3.张角所要建立的宗教国家。但是能走得通吗?谁也说不好。后退的道路是很明显的,因为有往事可供参考,太久远的历史就不回忆了;于是公孙瓒提出:发兵!征讨四夷!这一步走的好,直接退回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的战时政体。后退的太远了!再说眼下哪还有那么强大的蛮夷来转移内部矛盾?北匈奴已经远遁,南匈奴业已臣服,乌桓王不堪一击,鲜卑人很狡猾,他们根本就在暗中观望。于是公孙瓒不得不在他的易京楼上自焚了。 面对刘备的到来,益州豪强已经维持了20年现状,退回西汉时期显然是不着边际的;前进的道路也基本被他们否定(我尽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做一翻思考):张鲁在汉中搞了20年宗教国家的试点(他是五斗米教的师祖),看来也不怎么样。曹操“残暴”,他要是得到西川,一定会把我们的财产充公!接受孙权的统治如何?他会把我们全部都变成低人一等的庶族!绝不能先教军事贵族发展起来!董卓的教训必须吸取。自动升级成氏族?我们这里没有哪个家族的才能与声望堪比“江东四大姓”,真要建立这种制度,谁做氏族(升天,掌握政治权力)?谁做庶族(坠地,只能老实种田且氏庶不通婚)?我们不分高低的联合起来,顶得上半边天;自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巨星殒落揭开三国第一鬼才郭嘉早死之谜

巨星殒落揭开三国第一鬼才郭嘉早死之谜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由一个个看似必然的偶然事件或者看似偶然的必然事件组合而成的。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那些杰出人物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其中,穿越漫漫岁月而熠熠生辉。 提起郭嘉,历史名家们给出的大多是溢美之词。三国演义谓其“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作为首席谋士,郭嘉在辅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关于郭嘉“神机妙算”的事迹,就不用济溪河赘述了吧,济溪河在此只想说说有关郭嘉的两件事儿,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郭嘉早死的端倪。 第一件事儿是孙策的早死。 公元200年,正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之时,江东小霸王孙策想趁机渔翁得利,准备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都。这时的孙策春风得意,带领兵马横扫江东,骁勇善战的威名播于海内。消息传来,曹操阵营内部人心动乱。如果孙策率兵北上,曹操根本无暇保卫兵力空虚的许都。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集团将立刻土崩瓦解。于是,曹营内部很多人打起了小算盘,他们与袁绍眉来眼去,想为自己的将来留条后路。 在本集团内思想动摇的关键时刻,郭嘉却提出了一个极其另类的观点:“孙策根本不足虑。因为孙策恃强斗狠,在席卷江东的同时,杀了许多豪杰之士,他本人又自恃勇猛疏于戒备,即使他有百万雄兵,也不过是一个孤家寡人而已,我认为孙策一定会死在刺客的手中。”就在大家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的时候,江东传来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消息:孙策死在刺客的毒箭之下! 若说郭嘉丝毫不爽地分析出孙策的脾气秉性以及为人行事方式,还能让人觉得合情合理;那么郭嘉鬼使神差地说出孙策的死因、死法和死去的时间(偷袭许都之前),可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实际上,孙策之死是一个看似必然的偶然事件。即便如郭嘉所说,孙策逃脱不了被人刺杀的厄运,但是孙策被刺恰恰发生在郭嘉一番话之后就耐人寻味了。怎么看,都觉得郭嘉有泄漏天机之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