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2课时)

教育实习教案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2)

1、复习:等腰三角形性质例2:已知:

2、等腰三角形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求证:

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写

成“等角对等边”)。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地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线合一)

师:如图,已知AC=BD,是否能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这两条边所对的角

DAB

AB C∠

=

∠呢?如果不可以,那是为什么呢?

教师根据这个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中,要求是两条相等的边所拼成的一个三角形中才存在以上的性质,本题中的两条边虽然相等,但是却不构成一个三角形,故这两边所对的角也就不一定是相等的。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

的问题。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表述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问题1是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复

习,从而了解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情

况,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性质的记忆,继而能很自然的通过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也为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了铺垫,是学生能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猜测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过程及内容(二)新课教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动手发现,引入新课

活动一:一直一个锐角AOB

∠,和一条线段CD,请作一个三角形CDE,使得

AOB

D

C∠

=

=

∠.(教师板书题目)

教师将题目和图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在作业纸上进行作图,最后教师一边作图一边讲解。

操作步骤:(1)以O点

为圆心,一定的长度为

半径作弧;

(2)保持半径不变,分

别以C、D为圆心再作

出两条圆弧;

(3)用圆规截取出圆弧与AOB

∠离岸边的交点的长度,然后再画出的两条弧上分别截取相等的长度,取出两个交点与线段两端点连接并延长后相交于点E。

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出你所画出的三角形CDE中CE和DE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

生:动手测量这两段线段的长度后,发现CE=DE.

师:那么大家的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动手作图,学生根据自己作出的图形进行猜测地方法引入本课,可以让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初步的感知,从而为学生更自然地接受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铺垫。同时,CE=DE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测量并观察得出,也能加深印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2: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那就可以变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会相等吗?(板书在黑板上)

生:会相等。

师:请你们证明这个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个文字命题证明出来,要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而已知、求证的书写可以模仿等腰三角形性质1。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进行添加辅助线,构造出AB、AC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是全等的。

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是全等的。

已知:在ABC

?中,C

B∠

=

∠,求证:AB=AC。

证明:D

BC

AD

BAC于

,交

的角平分线

作∠

CAD

B AD∠

=

教学过程及内容?

?

?

?

?

=

=

=

?

?

AD

AD

CAD

BAD

C

B

CAD

BAD中

B A D

?

∴≌CAD(AAS)

?

等)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

AC

AB=

学生寻求证明途径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运用做BC边上的中线AD的方法来证明,这种证明方法无法找到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同时除了以上的证明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作BC边上的高AD来证明,这种方法学生可以课后自己试着去证明。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题目,并能熟练的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符号,正确的写出已知、求证,引导学生分析并证明。

师:我们现在已经将大家的结论证明出来了,说明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而大家的这个猜测也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师整理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板书出来: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教师重点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她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还可以有以下几种叙述方式: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突出已知角与所对边的对应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突出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功能)

(3)学生的总结语句如果是以上两种都是正确的表述,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语言上不严谨的错误,不要说:“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在一般的三角形中没有底角,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4)设计意图: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加强类比思想的渗透,分析思路的引导,以让学生体验分析的重要性。

问题3: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出

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B

A∠

=

∠,如果这两艘救生船

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

考虑风浪因素)?

生:能同时到达。

师:为什么能同时到达呢?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及内容生:由于等角对等边B

A∠

=

∠,所以OA=OB,又由于两艘救生船的速度相同,因此两船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从本题中写出判定定理的符号表示:

是等腰三角形

(等角对等边)ABC

AC

AB

C

B?

=

=

Θ

设计意图:问题2以实际问题展开数学思考,突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猜测、叙述,让学生体验分析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在几何证明中的分析能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应用深化,巩固提高

练习1:请同学们做课本53页习题第一题和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查看学生的解答情况,并进行讲解,第三题教师将证明过程板书出来,向学生展示解题的书写格式。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

=

?

=

=

∠72

C

36

DB C

A,,计算2

1∠

∠、的度数,并指出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3、已知:AB∥DC,OA=OB,求证:OC=OD.

证明:ΘAB∥CD

(等角对等边)

(等量代换)

(等边对等角)

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

OD

OC

D

C

B

A

OB

OA

D

B

C

A

=

=

=

=

=

=

Θ

证明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习题3提醒学生,来年各个相等的角必需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时,它们所对的边才会有相等关系,否则不成立,例如习题3中,C

A∠

=

∠,但是OC

OA≠. 同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也要求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两条边相等才成立。

设计意图:练习中这这两个题目都是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解答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初步的学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分析下面两道例题的解答作一个过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目的解答情况,

教学过程及内容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练习2:出示课本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利用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角对等边”来证明.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一、遇到三角形外角时,常常要考虑外角的两个特征:(1)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2)它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二、遇到两直线平行时,要考虑到:(1)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

AD

2

1

ABC

CAE,

的外角,

已知:∠

=

?

∠∥(如图)

BC

求证:AC

AB=

证明:AD

Θ∥BC

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

B

1∠

=

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

C

2∠

=

2

1∠

=

Θ

C

B∠

=

(等角对等边)

AC

AB=

练习3:变式训练

(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为5,6,求另一条边的长度:5或6

(2)等腰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的长度为5,13,求另一条边的长度:13

教师主要提醒学生,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要进行分类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证明,让学生再次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开放性的变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回顾小结,深入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下面的思路进行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几种?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与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帮助整理:(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定义是重要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1

12.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第49~51页 授课教师:西宁市第九中学张生秀

12.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西宁市第九中学李新汉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第49~51页 【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尤其是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 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1、感受图形中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证明及应用。 【教具准备】 圆规、剪刀、直尺、矩形宽纸条、投影仪、刻度尺。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根据本节课设置了两个猜想论证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演示教学法,探索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 (2)、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在活动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直观的演示过程中主动愉快的获取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学法指导: 根据思考并解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性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英语教案Unit2Myschoolbag第二课时

英语教案-Unit2Myschoolbag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2.词汇:colour , fat 教学难点:1.发音:What’s colour is it? 2.在回答句子时颜色前面不用冠词,学生经常会出现It’s a red。这样的错误。教具准备:1.教师使用的一只玩具熊猫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2 Let’s learn]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教学过程:(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做本单元A部分Let’s do内容,听指令做动作。2.复习上一课内容:看单词卡,读单词:English book,Chinese book, math book , notebook, story-book。做对话: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I have…3.教师播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进行对话。(使用第一册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Unit4 Let’s talk/B)A: I have a …B: Oh, really? May I have a look? A: Sure。 Here you are。B: Thank you。 Oh, it’s nice! I like it。A: Thanks。(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如果在前面做的对话中,有学生说出:I have a new schoolbag。这时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追问:Really? What colour is it?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与课文相关的句子,教师可进行以下操作:教师手中拿一个书包,说:I have a new schoolbag。 It’s black and white。让学生听两遍后,问学生:What colour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画等腰三角形、会通过剪纸得等腰三角形,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工具】 长方形的纸片、三角板、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同学们会画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操着,教师查看。) 2、找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能有:①先画两条相等的边,再画另一条边。②先画一边,再用圆规画出另外两条相等的边。) 3、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用两种方法画出等腰三角形。顺便复习:腰、底边、顶角、底角。 4、剪纸得等腰三角形(教师带学生一起操着)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 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二、引导观察,猜想性质 提问1:活动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提问2:对称轴在哪里沿着对称轴对折有哪些重合的线段和角 提问3:从上表中你能猜想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提问4:等边三角形什么性质(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每个内角等于600. 三、引导推理,论证性质 1、提问:据我们一直来的方法,先观察,猜想性质,然后用几何知识论证 性质,那么要证明一个命题的第一步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性质(1)的题设和 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2、提问:证明两个角相等,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折纸 添加辅助线,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 D C B A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5.3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教案

15.3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 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 求证:AB=AC . 证明:∵AD ∥BC , ∴∠1=∠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练习 1.已知:如图,AB=AC ,DE ∥AC ,求证:△DBE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DE ∥AC , ∴∠C=∠DEB . ∵AB=AC , ∴∠B=∠C . ∴∠B=∠DEB . 21 E D A B

新北师大八下数学下册第一章等腰三角形习题(共4课时)含答案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知识要点基础练 知识点1全等三角形 1.(成都中考)如图,已知∠ABC=∠DCB,添加以下条件,不能判定△ABC≌△DCB的是(C) A.∠A=∠D B.∠ACB=∠DBC C.AC=DB D.AB=DC 2.(荆州中考)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作法:①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M,N;②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C;③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上述作图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个方法是SSS. 知识点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 cm和6 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D) A.15 cm B.15 cm或16 cm C.17 cm D.16 cm或17 cm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5°,则其顶角为(D) A.30° B.75° C.75°或105° D.30°或75° 知识点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5.如图,△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AB=5,AD=3,则BC的长为(C) A.5

B.6 C.8 D.10 6.如图,在△ABC中,AB=AC,∠BAC的平分线交BC边于点D,AB=5,BC=6,则AD=4. 综合能力提升练 7.如图,在△ABC中,∠ACB=90°,把△ABC沿AC翻折180°,使点B落在点B'的位置上,则下列关于线段AC的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是边BB'上的中线 B.是边BB'上的高 C.是∠BAB'的平分线 D.以上三种性质都有 8.如图,AB=AC,BD=BC,若∠A=40°,则∠ABD的度数是(B) A.20° B.30° C.35° D.40° 9.若实数m,n满足等式|m-4|+-=0,且m,n恰好是等腰△ABC的两边的边长,则△ABC的周长是 (B) A.22 B.20 C.16 D.20或16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1.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将利用前一课时所证明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①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②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③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及时巩固;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2.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证明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顶的图片(55页),提问:屋顶被设计成了哪种几何图形? 2.小学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腰三角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学生课前动手操作,剪出图形,课上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图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问题 (1)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把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3)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Unit2 My schoolbag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课的会话。 2.能够熟练运用句型What’s in your schoolbag?来回答书包中各书本的名称。 3.能听说认读本课主要词汇: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s book, storybook, schoolbag 教学重点: 1.句型:What’s in your schoolbag? 2.词汇: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s book, storybook, schoolbag 教学难点: 1.发音:math book, Chinese book 2.区别书写形式:notebook, storybook与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s book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复习第一单元My classroom所学内容 做游戏:Simon says 教师说simon says: Clean the board….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做出动作。 看图问答:教师出示一幅画有教室的图片,学生之间根据图片内容做问答练习。 2.复习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单词 做游戏:教师先出示图片pencil, pen, pencil-case, ruler, ersaser, crayon, book, sharpener…,请学生说出单词。然后教师出示写有上述单词的卡片让学生读出来,让学生把单词和图片配成一对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让学生熟悉句型What’s in your schoolbag? 教师手拿出书包,提问:What is this? 教师出示单词卡,引导学生回答:Schoolbag并让学生指一指自己的schoolbag。 教师继续提问:What’s in your schoolbag? 教师分别出示语文书、英语书、数学书、故事书和笔记本,让学生用英文进行识别。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这些单词。 6.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单词。 学习maths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th咬舌尖。指导学生区别带有book这几个单词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二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2、过程与方法 (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分析,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思考的魅

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经历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利用作中线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师生问答探究教学法数形结合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圆规直尺作图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旧知,回顾思考: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复习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讨论分析,论证性质: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并予以证明; 3、课堂练习,师演生学: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判定的理解,学会判定的运用及等腰三角形的画法; 4、梳理反思,布置作业:回顾反思,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过程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 [ 生甲]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 生乙]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n.导入新课

[ 师] 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并讨论: [ 生甲] 应该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因为两艘救生船的速度相同,同时出发,? 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应该相同,也就是OA=OB 所以两船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生乙]我认为能同时赶到0点的位置很重要,也就是A如果不等于B,? 那么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就不一定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 [ 师] 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 生丙] 我想它们所对的边应该相等. [ 师] 为什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 [ 生丁] 我是运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的. [例1]已知:在厶ABC中,C(如图). 求证:AB=AC.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厶BAD和厶CAD中 △BAD^A CAD(AAS). AB=AC. [ 师] 太好了. 从丁同学的证明结论来看,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 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是相等,也就说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结论也回答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

八年级数学上册12.3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1)

12.3 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 (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 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IV课堂小结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之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教案

15.3 等腰三角形 (第4课)-教案 合肥48中滨湖校区章苏珍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3节的内容,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则是放在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都已学习的基础上,由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推导出在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学生在旧知的学习巩固中发现新知,符合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既对前面知识进行深化和应用,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图形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探索的同时,也经历了推理的过程,初步具备了有条理地思考及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本节课结合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和已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学生很容易进入和接受的知识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探究有一个锐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解决问题; 2.经历对有一个锐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一个锐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难点:有一个锐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二)温故知新 1.这是两位同学的三角板,用这两块全等的三角板能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同样的一个等边三角形能被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你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吗? 2.已知:如图,在等边△ABD中,AC⊥BD。 (1)求出∠BAC的度数; (2)求证:BC=1 2 AB (3)观察△ABC,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三)探究新知 由上面的知识探究发现如下定理。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B C A ∵在Rt△ABC,∠A=30° ∴BC=1 2 AB

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第二课时 教案

小学英语PEP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Unit 2 Colours教案 Unit 2 Colours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打招呼及用This is……向别人介绍身边的人。 2 通过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在相应的情景中准确运用以上句型。 3 培养学生正确、自然的模仿语音、语调的能力。教学重点:This is ……句型的学习。 教学难点: 1、This is ……的得体运用。 2、This is …… 句型字母i 及th的发音不容易到位。 教具准备: 1、本课Let's talk/ 部分的教学课件。 2、本课时教学配套的录音带,以及歌曲"Hello"“Good morning”的录音带。 3、Mr. Jones, Miss White, Miss Green 的头饰。 4、小星星的贴贴。 教学过程: Step1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播放歌曲Good morning,让学生跟唱,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游戏Do a game. "SIMON SAYS" 指令是第一单元B.Let's do的内容。(3)师生同唱歌曲"Hello"。教师可以边唱边用手势示意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改为同班同学的名字。 (4)教师用头饰介绍人物。例如:教师举起Miss White的头饰说:This is Miss white 然后戴上Miss white的头饰说: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I'm Miss white (5)请三个学生扮演Mr. Jones, Miss White, Miss Green ,用唱歌的形式互相问候。"Hello" Step2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师生观看教学课件。课件内容为Let's talk/A 的内容。教师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同的教学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既了解了句型的含义,又了解句型运用的情景。 (2)再次观看课件,教师提问:T: What are they doing? (3)教师演示Let's talk/A 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话。方法为:教师戴上Miss White 的头饰,左手举起Mr. Jones的头饰,右手举起Miss Green 的头时,用不同声调引出对话内容。在此次演示活动中,教师强调This is……。 (4)教师提问:Miss White 是如何介绍Miss Green 给Mr. Jones的?Miss Green 和Mr. Jones是怎样用英语打招呼的。 (5)听本课时Let's talk/A 教学配套的录音带,学生跟读并模仿发音。教师注意带读不易掌握的读音,如:This is……一句中的元音字"i" 的读音是[i] ,提示学生要读得短促些。而this一词中的th 在发音时,要让舍尖顶住上齿,教师可以夸大口型,让学生了解发音方法。教师要适当纠正,切不可一味的纠正发音,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6)分组练习。每三个学生一组进行练习Good morning ,this is ……,给表现好的小组奖励小星星贴贴。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PEP五年级下册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A Let’s learn/Let’s play 词汇: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eason 教学目的: 1. 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有关季节的单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eason。 2. 能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五个单词。 3. 能够完成“读一读,连一连”的活动。 教学重点: 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有关季节的单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eason。 教学难点: 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有关季节的单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eason。 教学方法:听、读、说、写、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复读机和磁带再加PPT,学生预习。 授课类型:词汇课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活动一:看一看,演一演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出示四个季节的卡片,引导学生边看,边表演出每个季节的气候,可以请一个孩子表演,大家说出季节。 活动二:读一读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出示单词卡片,学生抢答或学生开火车认读。同时,按照四季顺序,然学生排列词汇,并认读。 活动三:听听,唱唱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播放本单元中Let’s sing中的歌曲,孩子们边听边唱边演。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活动四:听听,连连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班中随意三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将表示季节的单词卡贴在黑板上。教师和“榜上有名”的三个同学分别进行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 on?的对话。全班同学听完后,共同完成连线活动。 活动五:说一说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教师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学生根据实际做答(Winter.)。教师询问:Why? 学生结合实际回答(I can play snow.)。教师询问1-2名学生后,将句型变为“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并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句型,示意学生将此句型和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活动六:模仿对话 教学参考时间:8分钟 教师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提问学生:How many people in this dialogue? Who are they?Which season does Mike /Zhang like best?Why? 听录音后,重复听到的句子,并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每张图片下的表示气候的词汇,然后在认读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仿例示范一组对话,最后进行小组对话。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活动七:小调查 教学参考时间: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时间进行,或课外进行。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运用本课新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完成对五个以上同学的调查,并要求回答的同学对季节气候进行描述。 活动八:游戏——找朋友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询问: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然后同时说出答案,答案一样的两人成为朋友,不一样的学生再重新开始游戏。 (四)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活动九:听力练习 教学参考时间:5-6分钟 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关内容并公布答案。

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学案

7.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相等关系; 2.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3.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和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难点:运用等腰三角形有关性质定理进行相关题目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______,70,)1(=∠=∠=C B AC AB 若 ()._____,5,2==∠=∠AC AB C B 若 ().___,40___,, 3,,3=∠=∠==⊥=BAD BAC CD BD BC AD AC AB 则若则若已知 二、探就新知 探一探: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相等的线段吗? 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证一证: 例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BD,CE 是△ABC 角平分线. 练一练: 1.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BD,CE 是△ABC 两腰上的中线. 求证:BD=CE. 2.证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BD,CE 是△ABC 两腰上的高 求证:BD=CE.

三、学以致用 例2 已知:如图,点D,E在ΔAB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四、随堂练习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 ∠2。 求证:AB=AC 五、当堂达标 1.已知:如图,D是△ABC内一点,BD平分∠ABC,CD平分∠ACB,且DB=DC,求证:AB=AC. 2.已知:如图,AB=AC,DB=DC,AD的延长线交BC于点E ,求证:BE=CE.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2_My_schoolbag第二课时教案

Unit2 My Schoolbag! 第一课时 大营小学李玉霞 课标分析: 本课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2 My schoolbag.本单元共需六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What’s in your schoolbag? I have a/an …由于本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开口说英语、用英语。 教材分析 在跨越式为指导下,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任务型教学,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想,使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听、说、认读单词:maths book,Chinese book, storybook, English book,What’s in your schoolbag? I have a/an …How many...?.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B.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2.能力目标 能通过听读练习,结合主题, 展开对话,并尝试模仿情景自编对话。 3.情感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习英语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拓展内容: 词汇:n ight, notebook, dream, count, too...to... 等。 句型:Too many to count. Take out your book. My schoolbag is heavy.等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参加跨越式教学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他们已经适应了跨越式课堂模式,听说能力都比较强。乐于感知,模仿习得英语。学生对实物及PPT动画都很感兴趣,所以本节课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又进一步拓展与话题有关的更多知识,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12.3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1. 了解概念2. 掌握性质3. 简单运用 要 点:1.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定义、腰、底边、底角、顶角)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 对称性 ②“等边对等角” ③“三线合一”3. 等腰三角形的应用4. 涉及到的思想及方法 ① 转化 ② 方程 ③ 分类讨论 ④ 几何证明辅助线的添设方法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等腰三角的性质的证明及灵活运用学 情: 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形状、两边相等、简单画法;初中学习了一般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及计算、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轴对称的性质及作图、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互为逆定理,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是解题论证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至关重要,是全章的重点之一。而初二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需要用强烈的荣誉感、成功感来激发学习热情,目前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敢于置疑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较浓。学 具 长方形白纸(一张)、自制等腰三角形 教 程 活动一 构置悬念,创设情景 【问题一】翻看本书目录,本章是有关轴对称的知识内容的,而把等腰三角形列入其中学习,为什么? 【问题1】一般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对称性,边、角、线的关系,面积,周长等) 【问题2】等腰三角形除具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之外,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说明:问题1提示学生怎样读书,看其所处的位置,且要敢于质疑、挑战,明确平面图形探究方面;又为下文埋下伏笔。问题2、3激趣,给学生留下悬念) 活动二 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12.3等腰三角形 首先明确目标 1. 了解概念2. 掌握性质3. 简单运用(说明: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的要求,以便学有方向,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引入不脱 节) 活动三 动手操作,形成概念【问题1】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如图12.1.1 沿虚线对折,并撕去一角,打开,

1.1.4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第四课时教案

1.4等腰三角形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掌握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已知:∠ABC ,∠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过F 作DE ∥BC ,交AB 于D ,交AC 于E. (1)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2)找出BD ,CE ,DE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证明以上结论. 2.复习关于反证法的相关知识. 用反证法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假设在一个三角形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就会大于180°. 这与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正确. 三、引导自主学习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研究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学生总结] 1.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教师总结] 得到下列定理. 定理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定理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拿出三角尺,做一做: 用两个含30°角的全等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出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四、精讲点拨 前面我们学习了定理,下面我们看定理的一个应用 求证: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15°,CD是腰AB上的 高. 求证CD=AB. 五、测评反馈 1.等边三角形中,两条中线所夹的钝角的度数为 () A.120° B.130° C.150° D.160°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80 cm,若以它的底边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周长为30 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A.25 cm B.35 cm C.30 cm D.40 cm 3.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4.如图所示,D,E,F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 () A.等边三角形 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 六、总结提升

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2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PEP(标准版)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课的会话。 2.能够熟练运用句型What’s in your schoolbag?来回答书包中各书本的名称。 3.能听说认读本课主要词汇: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s book, storybook, schoolbag 教学重点: 1.句型:What’s in your schoolbag? 2.词汇: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s book, storybook, schoolbag 教学难点: 1.发音: math book, Chinese book 2.区别书写形式:notebook, storybook与Chinese book, English book, maths book 教具准备: 1.小松鼠和小熊的手偶、面具或头饰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复习第一单元My classroom所学内容 做游戏:Simon says 教师说simon says: Clean the board….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做出动作。 看图问答:教师出示一幅画有教室的图片,学生之间根据图片内容做问答练习。 2.复习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单词 做游戏:教师先出示图片pencil, pen, pencil-case, ruler, ersaser, crayon, book, sharpener…,请学生说出单词。然后教师出示写有上述单词的卡片让学生读出来,让学生把单词和图片配成一对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