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冯雪峰的论野草的主要内容

冯雪峰的论野草的主要内容

冯雪峰的论野草的主要内容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冯雪峰的一部重要作品,全书共包含

了一百零四首诗歌。冯雪峰以敏锐而独特的观察力,独辟蹊径地赋予

了野草新的含义和哲理,揭示了它们在自然和人生中的深刻意义。

《野草》以野草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中微小植物的赞美和寄托,呈现了一种充满活力、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作者将自己视角投射到野草,借以表达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诗歌中,冯雪峰运用了大量

的生动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可以体会到野草的坚韧、生命力与

韧性。

这部作品还通过对野草的赞美,传达了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在

作者的观察中,野草虽然生长在荒芜的地方,却从不放弃追求光明与

温暖。冯雪峰认为,人生就像野草一样,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

该像野草一样坚韧不拔,勇敢向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此外,《野草》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冯雪峰通过描绘野草

在大自然中的生长状态,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依存关系。他认为,人类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之和谐共生。同时,他也通过描写

野草扎根、茁壮成长的过程,呼吁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

求精神与灵魂的成长。

总之,冯雪峰的《野草》以其独到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它通过对野草的描绘与赞美,传达了对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讴歌,引导人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的起起落落。同时,作品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并且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冯雪峰的《野草》无疑是一部充满指导意义的作品,它引导着人们通过对野草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并感悟生活的真谛。

《现代文学史》之 完整笔记

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 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 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 ②“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平民文学》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冯雪峰及其作品简介

冯雪峰(1903—1976) 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1937年回家乡,创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营救出狱。1943年到重庆,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兼总编。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又被关进牛棚。1976年患肺癌去世。1979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著有诗集 《湖畔》(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合著) 《春的歌集》(与潘漠华、应修人合著) 《真实之歌》 《雪峰的诗》 《灵山歌》 杂文集 《乡风与市风》 《有进无退》 《跨的日子》 寓言集 《今寓言》 《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 《雪峰寓言》其中《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被选入沪教版预备年级32课中 《雪峰寓言续编》 电影剧本 《上饶集中营》 文集 《鲁迅论及其他》、《过来的时代》、《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保卫延安〉》、《鲁迅和他少年时候的朋友》、《回忆鲁迅》、《论〈野草〉》,《鲁迅的文学道路》。

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概述

二、现当代文学部分 (一)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上讲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发展至今的中国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新文学一般又可分为两大阶段:1949年以前称“现代文学”,1949年迄今称“当代文学”。 1949年以前的“现代文学”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革文学须从“八事”入手。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更为坚决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钱玄同、刘半农等积极响应。俄国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给文化思想界以巨大的影响。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深人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以后,气象大变,各地“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重大发展。周作人、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第一个出现的新文学社团,也是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它以《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出版了《文学旬刊》等。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抨击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明显地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 1921年7月创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主要成员为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成员深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3月26日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孙玉石 主讲人简介 孙玉石,1935年11月出生,辽宁海城人,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6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著有《〈野草〉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等。 内容简介 《野草》从它诞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的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内容很深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里采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鲁迅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种神秘美。 在《野草》里,鲁迅通过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比如《秋夜》《雪》《腊叶》。还有一些篇章,是通过幻想中带有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比如《求乞者》,街上确实有要饭的,也不想给他,于是“我也想变成一个乞丐”这就是编了。 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就是借物抒怀,这种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一样,它把物象象征化了,《秋夜》里写“我家的后园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 所以说鲁迅在《野草》里有自觉的创新意识,他开辟了现代小说,也开辟了现代散文的写作。《野草》就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开山性的果实,到现在为止,经过这么多年,没有一本可以超过《野草》。 全文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鲁迅的尤其是研究鲁迅的《野草》的著名的学者、专家孙玉石先生,大家欢迎。《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几部散文诗集之一。形式独特,思想深刻。因为当时的环境很多思想只能借助于象征的意象和形式表现,很多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由于难以直说,所以很隐讳。今天我们请孙老师来就是来给我们解读鲁迅《野草》的思想艺术。今天孙老师的演讲题目是《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大家欢迎。 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他说更勇猛、更悲壮。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

寂寞论文《彷徨》论文《野草》论文:论鲁迅与《彷徨》《野草》叠合

寂寞论文《彷徨》论文《野草》论文:论鲁迅与《彷徨》《野草》叠合 寂寞论文《彷徨》论文《野草》论文:论鲁迅与《彷徨》《野草》的叠合 寂寞论文《彷徨》论文《野草》论文:论鲁迅与《彷徨》《野草》的叠合 内容摘要: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这在《彷徨》和《野草》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联系其人生经历解读这两部作品,发现作者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叠合自己,把人生的种种寂寞和孤独放入作品中细细咀嚼。 关键词:寂寞孤独叠合 毋庸置疑,在中国文坛上和思想界,鲁迅无愧是 20 世纪乃至整个中华史册上独挡一面,熠熠生辉的巨匠,是一代伟人。很多时候伟人是不为多数人所理解的,备受寂寞与孤独的煎熬。因此许多哲学家与思想家在凡人眼里便成了疯子,有的竟陷入自我的泥潭,真得成了疯子。处于那个风云变幻的特殊时代,加之其独特而惨痛的人生际遇,鲁迅免不了寂寞与孤独。所幸的是他摈弃了极端的愤世嫉俗式和自戕式的“复仇”方式,拾起他有神的笔,将种种寂寞与孤独笼缩

于笔中,于件件作品中来仔细咀嚼,以安特列夫式的阴冷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留下了许多堪羡后世的作品。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对真实自我的这份情愫的折射,这在其小说集《彷徨》和散文集《野草》中体现得更为集中与凝练。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 彷徨” (题彷徨)。正如所言,整个《彷徨》里面布满了低沉与彷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寂寞与孤独。祥林嫂(《祝福》)在寂寞与孤独的窒息下,抓住“我”询问“究竟有没有魂灵”,并最终孤独地死去,在“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没谁知道”;顺姑(《在酒楼上》)也是如此结局,尽管她有父亲与弟妹,这是一种完全绝望式的,逼近死亡式的寂寞与孤独;而吕纬甫(《在酒楼上》)的以前, “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对于以后则是“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他 ”(《幸福的家庭》)和涓生(《伤逝》)则找不到幸福的家庭,找不到合适的婚姻与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找不到出路而独自无所适从的寂寞与孤独。还有一种则是自己有所目标而周围却只是与自己作难的人,如一出场便引起别人恐慌,直嚷着“熄灯”与“放火”的疯子(《长明

《野草》讲解

《野草》讲解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以 散文的形式,描述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性的丑陋面目,展现 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要 内容、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对《野草》进行深入讲解。 一、背景介绍 《野草》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当时,中 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期。鲁迅先生以自己敏锐 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通过《野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 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二、主要内容 《野草》是一部由散文和小说组成的集子,共收录了十五篇作品。每篇作品都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的邪恶、贫困、愚昧 以及人性的丑陋面目。 《狂人日记》是《野草》中的首篇作品,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社会中虚伪和愚昧的现象,以及人们对他人疯癫的态度。

《孔乙己》是《野草》中的另一篇著名作品,通过一个贫穷的酒保孔乙己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对底层人士的冷漠和歧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故乡》则以鲁迅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小城市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 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药》、《明天》等也都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中国人的痛苦。 三、社会意义 《野草》着重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批判了旧社会的枷锁和封建制度,呼唤了人们的觉醒和社会的变革。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自信。 四、文学价值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追求。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使他成为后世文学家的楷模和学习对象。 《野草》语言流畅、凝练,富有哲理性和文化内涵。它的描述细腻入微,以绝对真实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结:《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之作,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陋面目,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改变的迫切需求。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后世文学家树立了榜样。阅读《野草》,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作家的力量和独特魅力。

野草·题辞原文及解析

《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赏析: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野草,题辞》浅析 《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可以说,《题辞》是作者“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一、《题辞》显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经历 鲁迅写《题辞》的时候,正是“4.12”反革命政变后的十多天,这时,鲁迅的思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用《题辞》中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旧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诞生。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下面是鲁迅《野草》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主要内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散文诗在新诗革命初期就开始有人创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在创作新诗的同时,写了《晓》《饿》《雨》《静》《墨兰的海洋深处》等散文诗篇;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用“我的散文诗”为总题,发表了《冬》《她与他》《女尸》《大地的号》四首短小的散文诗作品;在此前后,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散文诗23篇

野草序节选赏析

野草序节选赏析 《野草》从刚刚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现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它的原因,章衣萍、川岛说不懂得,里边包含的内容很深,这是一个原因之外。我觉得主要还是这部作品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比如象征的表现方法,或者叫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创造者就是鲁迅,他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本身就这么一个特征。你读了《死火》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包括开头最简单的《火的冰》。它还有一种幽深的感觉,一种神秘美,闻一多讲过神秘本身就是一种美。 80年代初,因为我当时极度的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全身都疼,没法工作,所以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当时大夫治疗神经病不准带书,你本身睡不着觉你还看书,所以不准带书。所以我偷偷带了一本《野草》,就塞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空偷偷地看那么一篇。当时我很有兴趣地读了一篇叫《颓败线的颤动》,我觉得非常震惊,里面写了两段梦,《颓败线的颤动》。问题在于我过去所读到的一些批评里边,除了个别的意见认为这表现了情绪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作者自己曾经经验过的情绪。这是冯雪峰讲的,李柯林引了他不赞同的两种来信的意见。一种或许是当时某些思想情绪一种曲折表现,是喝过我的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但是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篇散文诗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写了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伟大的妇女,用一种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贫苦劳动的妇女。他的意旨是描写中国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妇女中选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我觉得好像这个作品读的感觉跟它流行

《野草》手抄报六年级内容

《野草》手抄报六年级内容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持续月余的高温和干旱,使得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燥热难安。河畔的垂柳蔫了,苗圃的花儿萎了,就连广场上人工种养的草,尽管不时有人喷水,仍显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当我被暑气所逼,下楼来散散心时,围墙边那株扎根瓦砾、头顶烈日的野草,便定格在我的眼中。 没有谁会给它浇水,更没有谁会给它施肥,那漫天飞舞的花蝴蝶,都不愿在它身旁做哪怕短暂的停歇。它没有条件生长娇嫩的叶片,可那细瘦的薄叶,片片精神抖擞,那细小的叶脉告诉你,它生存该是多么的艰难。它那部分裸露在地面的根须,因生存环境的贫瘠,显得坚韧而苍老,但却似柔韧而又坚强的钢筋,向下、向下,一点一点地收集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它仿佛在无声地向你诉说,生机是这样地不可扼制,生命竟是这样的顽强和珍贵。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无比困厄的环境,无以想象的艰难,无与伦比的勇气,给在红尘俗世中挣扎、跌落、失意的人们以启迪、暗示和鼓舞,生命就是拼搏,就是战胜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 我在想,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株野草,一定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家可归的种子吹送而来,当它面对的不再是黑黝黝的泥土,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墙角旮旯里,它珍爱每一束阳光,珍爱每一滴雨露,甚至珍爱每一缕无微不至却又无处不在的清风。当它迎风霜、顶烈日、遭雨雪,而终于挺身而出焕发生命时,又使周遭的环境有了灵气,让那些生长在广袤田野的同宗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当严冬来临,它就蛰伏地下,悄悄地积蓄力量,等到来年第一缕春风来临,它又会“春风吹又生”,最早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而一旦将它移植到肥沃的土地上,一定会比那些习惯于和风丽日、未经受艰辛考验的同类显示出更强

野草课文主要内容

野草课文主要内容 野草课文主要内容 《野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野草课文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野草》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种野草的生命力和拼搏力的赞美与肯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神会的憎恨和对百姓力量的肯定。 赏析: 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量的源泉,它坚忍不拔,能屈能伸,“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挫折都视为对自己的锻炼,决不悲观叹气。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等字样,把野草的生命之力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野草》课文原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

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这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野草的题辞主要内容 一、自我意识觉醒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并通过对个人、民族、历史的深入反思,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二、顽强生命力 野草在生长过程中,虽然常常受到各种压迫和困难,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生长,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顽强生命力的主题,鼓舞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三、揭示生存困境 《野草》揭示了人生存中的各种困境,包括个人的困境、民族的困境、历史的困境等。通过对这些困境的揭示,鲁迅表达了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四、反抗绝望情绪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反抗绝望情绪的色彩。鲁迅通过描绘野草在逆境中的生长,鼓励人们面对困境时,不应陷入绝望,而应积极反抗,寻找出路。

五、审美超越追求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想象,追求一种审美的超越。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欣赏和描绘,更是对个体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六、表达独立精神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的独立精神。他通过描绘野草的独立生长,表达了自己对个体独立精神的追求和肯定。这种独立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坚守,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坚守。 七、时代意义思考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鲁迅对当时时代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鲁迅表达了自己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 八、诗人创作动力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野草》这部作品的诗人创作动力。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无疑受到了多方面的动力驱动。他可能是出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也可能是出于对个人命运的自我关切和探求。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野草》都是鲁迅对生活、历史和时代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的结晶。这些理解和感悟无疑也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动力。

《野草》-鲁迅内心绝望和反抗的思想流程

《野草》:鲁迅内心绝望和反抗的思想流程 摘要:《野草》是鲁迅众多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但也是真正解开鲁迅内心所思所想的密钥。鲁迅运用广义的象征,隐晦地表达了他的私人感情和思想中虚无的一面。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从绝望到反抗的思想流程,最终他还是以决绝的姿态继续前行,反抗绝望。 关键词:虚无绝望反抗 鲁迅在《野草》中充分地实践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一书中的理论,“生命力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是文艺的根底,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作者借助于诗的语言通过变形、夸X、联想、象征等手法创造了一个诡异的艺术世界,意象重重,朦胧晦涩。鲁迅说《野草》只属于他自己,于是他在创作时就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与读者拉开了距离。可是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鲁迅,我们还必须走进《野草》。 尽管当时在白色恐怖之下,鲁迅面临巨大的创作压力,但这并不是造成其运用隐晦手法创作《野草》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仍然敢于公开指责政治当局的残暴。而“《野草》大多数篇章就是记录‘我’的梦境,将不能或不愿说的现实感触经过心灵的消化、过滤与转换,升华为奇崛怪异、瑰丽浓郁的意象象征”。笔者以为这“不能或不愿说的现实感触”是其运用梦的话语方式隐晦表达其思想感情的主要原因,“不能或不愿说的”即是他思想中虚无黑暗的一面和他的私人情感,而后者

是最主要的触发点。 一、自身思想的虚无 鲁迅是那个时代的觉醒者,他敏锐地看透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无望。《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希望》中没有月光的黑夜;《过客》中黄昏下的荒野,《失掉好的地狱》中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它们都是黑暗社会的象征。谄媚的奴才、麻木的看客、愚昧的庸众扑灭了觉醒者燃起的希望之火。同时他也反过来怀疑先驱者所描述的美好未来世界,《影的告别》里的“影”怀疑自我,怀疑黄金世界的有无,怀疑天堂的存在,鲁讯曾向世人质问:“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他否定黄金世界,认为这是理想家麻痹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鲁迅透彻地分析一切,把一切都否定了,揭露它们的虚伪,可是当一切都失去意义,人们无所信任只能寄希望于鲁迅时,他却无法给人们真正有希望的未来和解脱现实困境的路途。因为他本身就陷在无望与虚无中。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自我剖析也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影的告别》中“影”彷徨于无地;《墓碣文》里的死尸生前“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然始终未能如愿,一切最终都成虚无;《求乞者》中“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他对外界和自我都作不出合理的解释,得到的只是虚无和绝望。鲁迅只知道现实是不理想的,理想家预约的未来也是没有根据的;只知道应该战斗,应该前行,但又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这就有了衣衫褴褛、不知道自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8单元《好的故事》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好的故事》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ōu yǎzōng héjǐn duàn fú píng dàng yàng huǒ yàn shùn jiān tóu zhì 【答案】优雅;综合;锦缎;浮萍;荡漾;火焰;瞬间;投掷 【知识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优、综、锦、缎、漾、焰、瞬、掷”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优雅、综合、锦缎、浮萍、荡漾、火焰、瞬间、投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辩字组词。 综萍削郑 棕苹消掷 【答案】综合;萍藻;削皮;郑重;棕色;苹果;消灭;投掷 【知识点】字形;字义;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 故答案为综合、萍藻、削皮、郑重、棕色、苹果、消灭、投掷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平静— 肥胖—整齐— 【答案】安静;动荡;瘦削;凌乱

【知识点】词义;反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吵闹:大声争吵;声音杂乱。搅扰;扰乱。根据其意思,吵闹的反义词可以是“幽静、静寂、恬静、寂静、宁静、安静、平静”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平静:安宁;没有骚扰动荡 2.心情平和安静。整齐:有秩序;不乱。 故答案为:安静、动荡、瘦削、凌乱。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 (4)一眨眼,一刹那。 (5)突然。 【答案】(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 【知识点】词形;词义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故答案为:(1)综错(2)荡漾(3)瘦削(4)一瞬间(5)陡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5.词语积累与运用。 (1)“幽雅”一词指而雅致,可以说:幽雅的景致、幽雅的。由此可知,“高尚雅致”是高雅,“优美高雅”是,“素净雅致”是。请结合语境,选择“幽雅”或“优雅”填空。

《野草》读后感

《野草》读后感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读几遍了,头脑仍然一片空白。要是 说非得找几个词来概括它给我的印象的话,那就是:旷野,荒原,燃烧。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这几个词,也不想翻书去 求证。我想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也好,起码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我想竭力避开人们对《野草》的解读,虽然那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并且会让我了解到诸多关于革命、荒谬、存在、本体等等之类的 伟大意义。我并非不成认或者不赞同人们的看法,只是这些东西看多 了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深恶痛绝之感。因为是读后感,因此就减 去了学术上的种种标准,说话可以相对放肆坦诚,所以下面我将张口 胡言乱语了,请诸君做好心理准备。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从而做 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来,这样事情就变得有趣了。我很喜欢《野草》,也很尊敬鲁迅先生,他文中所显示出来的荒原意识让我的神经 异常活泼和兴奋,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场景里了。不 过这个场景仅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头脑 所浮现的场景。但我觉得这并不阻碍我对它的理解,我总是相信有那 么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这个世界它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或 者局限在任何一个意义,它因为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该具有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外,还有一个世界它从未展示,那就是荒原。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鲁迅 先生的文字进行荒原的场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鲁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个人心中的 荒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没必要竭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别人心 中的荒原世界,我们应该花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心中的荒原。在这里我 并不是说人们对鲁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种吹捧,我也相信人们 对它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诉自己,人们对《野草》的无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个小小的角落。问题在于,人们都想竭力让别人去认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这种 想法将归结于严密逻辑的胜利呢,还是思维空间过于狭小的悲哀也许 根本就无法答复。 上面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人们会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荒原什 么是旷野这些词从哪儿来具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不得而知。太过于抽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讲解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名词解释:《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双簧信事件” 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林蔡之争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学衡》派 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甲寅》派 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二、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①《新青年》北上:1917年。陈独秀入北大。该由多人共同编辑,成为同人杂志,形成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文学改良八事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第二号《新青年》:三大主义:④其他人的响应:“双簧信事件”⑤批判“黑幕派”和“鸳蝴派”⑥林蔡之争:“田其美,金心异” ⑦与“学衡派”论争:鲁迅《估〈学衡〉》,讽刺学衡派说⑧与甲寅派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评价:“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1、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2、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 3、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4、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5、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四、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艺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1)作家 ①胡适——庞德(Ezra Pond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托尔斯泰、司汤达、莫泊桑等)胡、陈:文学的进化论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西方人道主义、日本白桦派提倡“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妇女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西游记》“鬼神书”、《聊斋志异》“妖怪书”、《水浒传》“强盗书”——非人的文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