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注册会计师第7讲全面预算、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管理会计报告知识

2020年注册会计师第7讲全面预算、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管理会计报告知识

第十八章全面预算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次重点章。

本章重点关注的内容: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的特点;期初、期末存货数量的确定;材料采购预算金额的确定;影响预计生产量的因素;现金预算的编制。

本章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计算分析题,近3年的平均分值为6.5分。2019年主要关注客观题和计算分析题。

考点一全面预算的体系

全面预算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调配相应的资源,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和财务做出一系列具体计划。预算以战略规划目标为导向,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经营和财务活动的依据。预算是计划的数字化、表格化、明细化的表达。全面预算体现了预算的全员、全过程、全部门的特征。

一、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预算期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

长期预算包括长期销售预算和资本预算,有时还包括长期资本筹措预算和研究与开发预算。短期预算是指年度预算,或者时间更短的季度或月度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现金预算等。通常,长期和短期的划分以1年为界限,有时把2-3年期的预算称为中期预算。

二、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内容分为专门预算和综合预算

专门预算是指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综合预算是指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是各种专门预算的综合。

三、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业务活动领域分为投资预算(如资本预算)、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

营业预算或称经营预算,是关于采购、生产、销售业务的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等。财务预算是关于利润、现金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包括利润表预算、现金预算和资产负债表预算等。

考点二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

按出发点的特征不同,营业预算的编制方法可分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

(一)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又称调整预算法,是指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经济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历史期经济活动项目及金额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法的前提条件有:

(1)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

(2)原有的各项业务都是合理的。

应用增量预算法编制费用预算,有可能导致预算的不准确,不利于调动各部门达成预算目标的积极性。

(二)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指企业不以历史期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以零为起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预算期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综合平衡,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法的优点是不受前期费用项目和费用水平的制约,能够调动各部门降低费用的积极性;缺点是预算编制工作量大。

零基预算适用于企业各项预算的编制,特别是不经常发生的预算项目或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

二、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

按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的不同,营业预算的编制方法可分为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

(一)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又称静态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的业务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固定预算法存在适应性差和可比性差的缺点,一般适用于经营业务稳定、生产产品产销量稳定,能准确预测产品需求及产品成本的企业也可用于编制固定费用预算。

(二)弹性预算法

科层组织结构中,存在两类管理结构,一类是直线指挥机构,如总部、分部、车间、工段和班组等;一类是参谋职能机构,如研究开发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部及售后服务部等。与此相对应,存在两类管理人员,一类是直线人员,如总经理、分部经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和班组长等;一类是参谋人员,如人力资源部部长、财务部部长、营销部部长等。前者是主体,后者是辅助,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力主要集中在最高层的直线领导手中。

职能部门则设置在直线领导之下,分别从事专业管理,是各级直线领导的参谋部。

(一)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优点

1.各个职能部门目标明确,部门主管容易控制和规划;

2.同类专业的员工一起共事,易于相互学习,增长技能;

3.内部资源较为集中,由同一部门员工分享,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二)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缺点

1.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常会出现困难,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甚至争夺公司内部资源;

2.整个企业对外在环境的反应会比较迟钝;

3.员工较长时间在一个部门工作,往往眼光会变得狭隘,只看到本部门的目标和利益,缺乏整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一)含义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它把分权管理与独立核算结合在一起,在总公司统一领导下,按照产品、地区或者市场(客户)来划分经营单位(即事业部)。

各个事业部实行相对独立的经营和核算,具有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职能。它是在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总公司以各事业部为单位制定利润预算。事业部制的管理原则则可以概括为三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协调控制。

(二)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

1.在总公司之下,企业按照产品类别、地区类别或者顾客类别设置生产经营事业部;

2.每个事业部设置各自的执行总经理,每位执行总经理都有权进行采购、生产和销售,对其事业部的生产经营,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实现负全部责任;

3.总公司在重大问题上集中决策,各个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一个利润中心;

4.各个事业部的盈亏直接影响总公司的盈亏,总公司的利润是各个事业部利润之和,总公司对各个事业部下达利润指标,各个事业部必须保证对总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的实现。

四、网络组织结构

(一)含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强化分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形式变革更为强烈。

这种新的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一个网络,所以这种新企业组织形式称为扁平化网络组织(N形组织)。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联系的网络。

(二)网络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

1.分散性。它不是几个或几十个大的战略经营单位的结合,而是由为数众多的小规模经营单位构成的企业联合体,这些经营单位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这种模式减少了基层单位对企业或对总公司在技术、财务和人力等方面的依赖,基层企业的权力和责任大大增强,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基层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特征使管理会计信息不仅为少数高层管理者服务,而且为更广泛的基层管理者服务,为整个企业集团服务。

2.创新性。这种组织形式的发展所导致的基层企业权力和责任的增大,需要促进基层经理对本单位的经营绩效负责。最高管理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驱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已由过去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推动转变为企业基层人员的重要职责。现代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3.高效性。在这种组织形式下,行政管理和辅助职能部门被精简。基层企业可以自主地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快速地对市场作出反应。这一特征要求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修正。

4.协作性。在这种组织形式下,独立的小规模经营单位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大量依赖与其他单位的广泛合作。这种基层经营单位之间主动的广泛合作,为知识、技能等资源在企业内的转移和企业能力的整合提供了重要渠道。管理会计信息开始“由内而外”,协调和服务于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

考点二三类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

项目定义类型考核

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下级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生产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

品的数量,购买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的产品数量

第二十章业绩评价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次重点章。

本章重点关注的内容: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含义、应用和特点;不同类型经济增加值的内涵、经济增加值与剩余收益的区别以及经济增加值评价的优缺点;披露经济增加值和简化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平衡计分卡框架及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本章从考试题型来看,主要涉及客观题和计算分析题,近3年平均分值为2分左右。

考点一财务业绩评价与非财务业绩评价

一、财务业绩评价的优点与缺点

财务业绩评价是根据财务信息来评价管理者业绩的方法。

(一)优点

财务业绩一方面可以反映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果,同时也容易从会计系统中获得相应的数据,操作简便,易于理解,因此被广泛使用。

(二)缺点

1.财务业绩体现的是企业当期的财务成果,反映的是企业的短期业绩,无法反映管理者在企业的长期业绩改善方面所作的努力。

2.财务业绩是一种结果导向,即只注重最终的财务结果,而对达成该结果的改善过程则欠考虑。

3.财务业绩通过会计程序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考核,而会计数据则是根据公认的会计原则产生的,受到稳健性原则有偏估计的影响,因此可能无法公允地反映管理层的真正业绩。

二、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优点与缺点

非财务业绩评价,是指根据非财务信息指标来评价管理者业绩的方法。

(一)优点

1.可以避免财务业绩评价只侧重过去、比较短视的不足。

2.更体现长远业绩,更体现外部对企业的整体评价。

(二)缺点

一些关键的非财务业绩指标往往比较主观,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评价指标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考点二关键绩效指标

一、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含义(了解)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指基于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价值创造活动与战略规划目标有效联系,并据此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是对企业绩效产生关键影响力的指标,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关键成果领域的绩效特征分析,识别和提炼出的最能有效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所属的单位(部门)和员工。

二、关键绩效指标法的应用(了解)

企业应用关键绩效指标法,一般包括如下程序:制定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计划、制定激励计划、执行绩效计划与激励计划、实施绩效评价与激励、编制绩效评价报告与激励管理报告等。

其中,与其他业绩评价方法的关键不同是制定和实施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计划。

制定绩效计划包括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分配指标权重、确定绩效目标值等。

1.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对于一个企业,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制定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第一,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企业应根据战略目标,结合价值创造模式,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等因素,设定企业级关键绩效指标。

3.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不含其他带息流动负债)”;对于“专项应付款”和“特种储备基金”,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

4.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

(三)资本成本率的确定

1.中央企业资本成本率原则上定为5.5%。

2.对军工等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

3.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

(四)其他重大调整事项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对企业经济增加值考核产生重大影响的,国资委酌情予以调整:

1.重大政策变化;

2.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3.企业重组、上市及会计准则调整等不可比因素;

4.国资委认可的企业结构调整等其他事项。

三、经济增加值评价的优点和缺点(掌握)

(一)经济增加值评价的优点

1.经济增加值考虑了所有资本的成本,更真实地反应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2.实现了企业利益,经营者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统一,激励经营者和所有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3.能有效遏制企业盲目扩展规模以追求利润总量和增长率的倾向,引导企业注重长期价值创造。

4.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它还是一种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酬激励框架。经济增加值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了。

5.在经济增加值的框架下,公司可以向投资人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投资人也可以用经济增加值选择最有前景的公司。

(二)经济增加值评价的缺点

1.经济增加值仅对企业当期或未来1-3年价值创造情况进行衡量和预判,无法衡量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价值创造情况。

2.经济增加值计算主要基于财务指标,无法对企业的营运效率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等的企业,其会计调整项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各不相同,计算比较复杂,影响指标的可比性。

4.由于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比较不同规模公司的业绩。

5.经济增加值也有许多和投资报酬率一样误导使用人的缺点,例如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较少,而处于衰退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可能较高。

6.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对于净收益应作哪些调整以及资本成本的确定等,尚存在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而缺乏统一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只能在一个公司的历史性分析以及内部评价中使用。

考点四平衡计分卡

一、平衡计分卡框架

平衡计分卡,是指基于企业战略,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和指标来源于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这些目标和指标从四个维度来考察企业的业绩,即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组成了平衡计分卡的框架。

(一)财务维度。其目标是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表明企业的努力是否最终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对企业价值目标的计量是离不开相关财务指标的。财务维度指标通常包括投资报酬率、权益净利率、经济增加值、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二)顾客维度。这一维度回答“顾客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顾客是企业之本,是现代企业的利润来源。顾客感受理应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应当从时间、质量、服务效率以及成本等方面了解市场份额、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程度。常用的顾客维度指标有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利率、战略客户数量等。

(三)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着眼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我们的优势是什么”的问题。反映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常用指标有交货及时率、生产负荷率、产品合格率、存货周转率、单位生产成本等。

(四)学习和成长维度。其目标是解决“我们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问题。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来自于员工、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等。根据经营环境和利润增长点的差异,企业可以确定不同的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生产水平提高指标,如新产品开发周期、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培训计划完成率等。

根据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平衡计分卡中的“平衡”包括外部评价指标(如股东和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内部评价指标(如内部经营过程、新技术学习等)的平衡;成果评价指标(如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如新产品投资开发等)的平衡;财务评价指标(如利润等)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如员工忠诚度、客户满意程度等)的平衡;短期评价指标(如利润指标等)和长期评价指标(如员工培训成本、研发费用等)的平衡。

二、平衡计分卡与企业战略管理

平衡计分卡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系统的局限性,在战略高度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把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同企业的战略联系在一起,是进行战略管理的基础。建立平衡计分卡,明确企业的愿景目标,就能协助管理人员建立一个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的愿景和战略,并将这些愿景和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衡量指标,确保企业各个层面了解长期战略,驱使各级部门采取有利于实现愿景和战略的行动,将部门、个人目标同长期战略相联系。

为了使平衡计分卡同企业战略更好地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应互为因果,最终结果是实现企业的战略。一个有效的平衡计分卡,绝对不仅仅是业绩衡量指标的结合,而且各个指标之间应该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围绕企业战略所建立的因果关系链,应当贯穿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

2.平衡计分卡中不能只有具体的业绩衡量指标,还应包括这些具体衡量指标的驱动因素。否则无法说明怎样行动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也不能及时显示战略是否顺利实施。一套出色的平衡计分卡应该是把企业的战略结果同驱动因素结合起来。

3.平衡计分卡应该最终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因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经济利润。平衡计分卡必须强调经营成果,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三、平衡计分卡与传统业绩评价系统的区别

1.从“制订目标——执行目标——实际业绩与目标值差异的计算与分析——采取纠正措施”的目标管理系统来看,传统的业绩考核注重对员工执行过程的控制,平衡计分卡则强调目标制订的环节。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目标制定的前提应当是员工有能力为达成目标而采取必要的行动方案,因此设定业绩评价指标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使员工能够理解企业的战略使命并为之付出努力。

2.平衡计分卡中不能只有具体的业绩衡量指标,还应包括这些具体衡量指标的驱动因素。否则无法说明怎样行动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也不能及时显示战略是否顺利实施。一套出色的平衡计分卡应该是把企业的战略结果同驱动因素结合起来。

3.平衡计分卡应该最终和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因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经济利润。平衡计分卡必须强调经营成果,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4.平衡计分卡帮助公司及时考评战略执行的情况,根据需要(每月或每季度)适时调整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

5.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公司有效地建立跨部门团队合作,促进内部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和缺点(掌握)

(一)平衡计分卡的优点

1.战略目标逐层分解并转化为被评价对象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方案,使整个组织行动协调一致;

2.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确定绩效指标,使绩效评价更为全面完整;

3.将学习与成长作为一个维度,注重员工的发展要求和组织资本、信息资本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平衡计分卡的缺点

1.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量比较大,操作难度也较大,需要持续地沟通和反馈,实施比较复杂,实施成本高;

2.各指标权重在不同层级及各层级不同指标之间的分配比较困难,且部分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

3.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企业全员的参与和长期持续地修正完善,对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第二十一章管理会计报告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一般章。本章主要阐述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特征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分类;内部责任中心业绩报告的类型和用途;

质量成本及其分类、质量成本报告和质量绩效报告。

本章从题型来看,主要涉及客观题,近3年平均分值为1分。

考点一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

管理会计报告是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根据财务和业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整理形成的,满足企业价值管理需要或非营利组织目标管理需要的对内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

管理会计报告与一般对外财务报告相比较,有四个特征:

(一)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规范,根据企业(或组织)内部的管理需要来提供,相对于报告形式,更注重报告实质内容。

(二)管理会计报告遵循问题导向。根据企业(或组织)内部需要解决的具体管理问题来组织、编制、审批、报送和使用。

(三)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仅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不仅仅包括内部信息,也可能包括外部信息;不仅仅包括结果信息,也可以包括过程信息,更应包括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信息。

(四)管理会计报告如果涉及会计业绩的报告,比如责任中心报告,其主要的报告格式应该是边际贡献格式,而不是财务会计准则中规范的对外财务报告格式。管理会计报告的对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会计信息有需求的各个层级、各环节的管理者。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分类

以企业为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按照多种标志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

(一)按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使用者所处的管理层级可以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和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

(二)按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整体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整体)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和专项(分部)管理会计报告。

(三)按照管理会计功能可以分为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和管理评价报告。

(四)按照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报告、利润中心报告和投资中心报告。

考点二内部责任中心业绩报告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和考核应该通过编制业绩报告来完成。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绩效报告,它是反映责任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揭示责任预算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

它着重于对责任中心管理者的业绩评价,其本质是要得到一个结论: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责任中心管理者干得怎样。

业绩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责任中心的实际业绩与其在特定环境下本应取得的业绩进行比较,因此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差异的原因应得到分析,并且应尽可能予以数量化。业绩报告中应传递出三种信息:(1)关于实际业绩的信息;

(2)关于预期业绩的信息;

(3)关于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差异的信息。

这也意味着合格业绩报告的三个主要特征:报告应当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实际业绩应该与最佳标准相比较,重要信息应当予以突出显示。

一、成本中心业绩报告

成本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通常为该成本中心的所有可控成本,即责任成本。成本中心的业绩报告,通常是按成本中心可控成本的各明细项目列示其预算数、实际数和成本差异数的三栏式表格。由于各成本中心是逐级设置的,所以其业绩报告也应自下而上,从最基层的成本中心逐级向上汇编,直至最高层次的成本中心。每一级的业绩报告,除最基层只有本身的可控成本外,都应包括本身的可控成本和下属部门转来的责任成本。

成本中心的各级经理人,就其权责范围编制业绩报告并对其负责部门的成本差异负责。级别越低的成本中心,从事的经营活动越具体,其业绩报告涉及的成本项目分类也越详细。根据成本绩效报告,责任中心的各级经理人可以针对成本差异,寻找原因对症下药,以便对成本费用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从而提高业绩水平。

二、利润中心业绩报告

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通常为该利润中心的边际贡献、分部经理边际贡献和该利润中心部门边际贡献。利润中心的业绩报告,分别列出其可控的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经理人员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分部经理边际贡献、分部经理不可控但高层管理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部门边际贡献的预算数和实际数;并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分别计算差异。据此进行差异的调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利润中心的业绩报告也是自下而上逐级汇编的,直至整个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三、投资中心业绩报告

投资中心的主要考核指标是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补充的指标是现金回收率和剩余现金流量。投资中心不仅需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而且还要对所占的全部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营运资金)的经营效益承担责任。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除了成本、收入和利润指标外,主要还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指标。因此,对于投资中心而言,它的业绩报告通常包含上述评价指标。

考点三质量成本报告

一、质量成本及其分类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这一概念连接了企业管理中的生产技术与经济效益两个层面。

(一)预防成本

为了防止产品质量达不到预定标准而发生的成本,是为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质量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而发生的费用。一般地,预防成本发生在产品生产之前的各阶段。这类成本包括:

1.质量工作费用。质量管理体系中,为预防、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而制定的质量政策、目标、标准,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费、宣传费、收集情报费,以及编制手册、制定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开展QC小组活动、组织质量管理工作和工序能力研究等所发生的费用。

2.标准制定费用。质量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而质量标准的评估,标准的测试审查等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3.教育培训费用。质量管理的实施,最后都要落实到管理者和员工身上。对企业员工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对员工作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相关的后续培训形成的一系列费用可视为预防成本中的教育培训费用。

4.质量奖励费用。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为了激励员工达到质量标准而实行的奖励措施所带来的费用。

(二)鉴定成本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达到预定标准而对产品进行检测所发生的成本,如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检测、作业的鉴定、流程验收、检测设备以及外部批准等方面发生的检验费用,具体可细分为:

1.检测工作的费用。某些检验需要送到外部单位进行,此时需要支付一定的检测费用。

2.检测设备的折旧。这类费用不仅包括了检测所需仪器的折旧或维护费用,还包括检测场所建筑的折旧或维护费用。

3.检测人员的费用。具体包括对原材料、产品或流程进行检验的员工的工资福利费用。

(三)内部失败成本

内部失败成本是指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由于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包括:废料、返工、修复、重新检测、停工整修或变更设计等。鉴定成本以及内部失败成本都是发生在产品未到达顾客之前的所有阶段。

(四)外部失败成本

外部失败成本是指存在缺陷的产品流入市场以后发生的成本,如产品因存在缺陷而错失的销售机会,问题产品的退还、返修,处理顾客的不满和投诉发生的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一般发生在产品被消费者接受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企业能够控制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支出,因此这两种成本属于可控质量成本;而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失败成本,企业往往无法预料其发生,并且一旦产生失败成本,其费用的多少往往不能在事前得到,因此失败成本属于不可控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报告和质量绩效报告承担了如何将质量成本信息传递给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任。

二、质量成本报告

质量成本报告是企业组织完善质量成本控制的必要措施。通过质量成本报告,企业组织的经理人可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组织当前的质量成本情况。质量成本报告按质量成本的分类详细列示实际质量成本,并向企业组织的经理人员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1.显示各类质量成本的支出情况以及财务影响;

2.显示各类质量成本的分布情况,以便企业组织的经理人判断各类质量成本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人员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控制质量成本,改善成本结构。质量成本报告可以按各类质量成本项目分别列示。

三、质量绩效报告

为了反映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及其绩效,企业还需要编制质量绩效报告。企业质量绩效报告包括三种类型。

(一)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根据当期的质量目标列示质量管理的成效。企业期末编制质量绩效报告时,将实际质量成本与预算质量成本目标进行比较,确定其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二)长期报告

长期报告根据长期质量目标列示企业质量管理成效。

(三)多期质量趋势报告

多期质量趋势报告列示了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多期质量趋势报告的编制必须以多个期间企业组织的质量成本相关数据为基础,并绘出质量趋势图,趋势图可以采用坐标分析图、柱形比较图等多种方式,旨在向企业的经理人员评估其发展趋势是否合理,质量成本控制是否有效,以便作出相应的决策。

管理会计简答题

简答题: 1.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职能有哪些? 管理会计基本内容包括: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责任会计。 基本职能有: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 会计主体不同、具体工作目标不同、基本职能不同、工作依据不同、方法及程序不同、信息特征不同、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观念取向不同。 2、简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同属于现代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部分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列作对外公开发表的范围。 4、财务会计的改革有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 2、具体工作目标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3、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帐型会计"。 4、工作依据不同。管理会计不受财务会计 "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 5、方法及程序不同。管理会计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而财务会计核算时往往只需运用简单的算术方法,遵循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 6、信息特征不同。 7、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管理会计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尚不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 8、观念取向不同。管理会计注重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财务会计往往不大重视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职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试述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1)变动成本法能够得到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2)变动成本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成

CPA 注册会计师 财务成本管理 知识点讲解及练习 第A122讲_管理会计报告

第二十一章管理会计报告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一般章。本章主要阐述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特征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分类;内部责任中心业绩报告的类型和用途;质量成本及其分类、质量成本报告和质量绩效报告。 本章从题型来看,主要涉及客观题,近3年平均分值为1分。 考点一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 管理会计报告是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根据财务和业务的基础信息加工整理形成的,满足企业价值管理需要或非营利组织目标管理需要的对内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 管理会计报告与一般对外财务报告相比较,有四个特征: (一)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规范,根据企业(或组织)内部的管理需要来提供,相对于报告形式,更注重报告实质内容。 (二)管理会计报告遵循问题导向。根据企业(或组织)内部需要解决的具体管理问题来组织、编制、审批、报送和使用。 (三)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仅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不仅仅包括内部信息,也可能包括外部信息;不仅仅包括结果信息,也可以包括过程信息,更应包括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信息。 (四)管理会计报告如果涉及会计业绩的报告,比如责任中心报告,其主要的报告格式应该是边际贡献格式,而不是财务会计准则中规范的对外财务报告格式。管理会计报告的对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会计信息有需求的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管理者。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分类 以企业为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可以按照多种标志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 (一)按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使用者所处的管理层级可以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和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 (二)按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整体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整体)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和专项(分部)管理会计报告。 (三)按照管理会计功能可以分为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和管理评价报告。 (四)按照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报告、利润中心报告和投资中心报告。 考点二内部责任中心业绩报告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和考核应该通过编制业绩报告来完成。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绩效报告,它是反映责任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揭示责任预算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 它着重于对责任中心管理者的业绩评价,其本质是要得到一个结论: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责任中心管理者干得怎样。 业绩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责任中心的实际业绩与其在特定环境下本应取得的业绩进行比较,因此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差异的原因应得到分析,并且应尽可能予以数量化。业绩报告中应传递出三种信息:(1)关于实际业绩的信息; (2)关于预期业绩的信息; (3)关于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差异的信息。 这也意味着合格业绩报告的三个主要特征:报告应当与个人责任相联系,实际业绩应该与最佳标准相比较,重要信息应当予以突出显示。 一、成本中心业绩报告 成本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通常为该成本中心的所有可控成本,即责任成本。成本中心的业绩报告,通常是按成本中心可控成本的各明细项目列示其预算数、实际数和成本差异数的三栏式表格。由于各成本中心是逐级

注册会计师综合阶段-职业能力综合测试(二)-第七章 管理会计

第七章管理会计 【知识结构框架】 第一节本量利分析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一)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的相关假设 1.相关范围假设 区分一项成本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时,均限定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这个相关范围就是成本按性态划分的基本假设,同时它也构成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之一。 (1)期间假设。 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其固定性与变动性均体现在特定的期间内,其金额的大小也是在特定的期间内加以计量而得到的。 (2)业务量假设。 同样,对成本按性态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 2.模型线性假设 (1)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2)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 3.产销平衡假设 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这个量有时是指销售收入。站在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设产销关系是平衡的。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之间的关系是:相关范围假设是最基本的假设,是本量利分析的出发点;模型线性假设由相关范围假设派生而来,是相关范围假设的延伸和具体化;产销平衡假设与品种结构不变假设是对模型线性假设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品种结构不变假设又是多品种条件下产销平衡假设的前提条件。 上述诸条假设的背后都有一条共同的假设,即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二)边际贡献方程式 1.边际贡献与单位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 【指点迷津】边际贡献是产品扣除自身变动成本后给企业所作的贡献。首先用于补偿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果还有剩余才形成利润,如果不足以补偿固定成本则产生亏损。 2.边际贡献率与变动成本率 3.边际贡献方程式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固定成本 4.边际贡献率方程式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指点迷津】边际贡献率方程式适用于多品种企业,此时需要计算加权平均的边际贡献率。 方法一: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方法二: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 二、保本分析 (一)保本点的确定 1.单一品种产品保本量与保本额 (1)单一品种产品保本量。 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当利润=0,则: (2)单一品种产品保本额。 保本额=保本量×单价 或:利润=销售额×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当利润=0,则: 保本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2.多品种产品的保本量与保本额 利润=销售额×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2020年注册会计师第7讲全面预算、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管理会计报告知识

第十八章全面预算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次重点章。 本章重点关注的内容: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的特点;期初、期末存货数量的确定;材料采购预算金额的确定;影响预计生产量的因素;现金预算的编制。 本章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计算分析题,近3年的平均分值为6.5分。2019年主要关注客观题和计算分析题。 考点一全面预算的体系 全面预算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在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调配相应的资源,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和财务做出一系列具体计划。预算以战略规划目标为导向,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经营和财务活动的依据。预算是计划的数字化、表格化、明细化的表达。全面预算体现了预算的全员、全过程、全部门的特征。 一、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预算期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 长期预算包括长期销售预算和资本预算,有时还包括长期资本筹措预算和研究与开发预算。短期预算是指年度预算,或者时间更短的季度或月度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现金预算等。通常,长期和短期的划分以1年为界限,有时把2-3年期的预算称为中期预算。 二、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内容分为专门预算和综合预算 专门预算是指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综合预算是指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是各种专门预算的综合。 三、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业务活动领域分为投资预算(如资本预算)、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 营业预算或称经营预算,是关于采购、生产、销售业务的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等。财务预算是关于利润、现金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包括利润表预算、现金预算和资产负债表预算等。 考点二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 按出发点的特征不同,营业预算的编制方法可分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 (一)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又称调整预算法,是指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经济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历史期经济活动项目及金额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增量预算法的前提条件有: (1)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 (2)原有的各项业务都是合理的。 应用增量预算法编制费用预算,有可能导致预算的不准确,不利于调动各部门达成预算目标的积极性。 (二)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指企业不以历史期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以零为起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预算期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综合平衡,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法的优点是不受前期费用项目和费用水平的制约,能够调动各部门降低费用的积极性;缺点是预算编制工作量大。 零基预算适用于企业各项预算的编制,特别是不经常发生的预算项目或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 二、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 按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的不同,营业预算的编制方法可分为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 (一)固定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又称静态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可实现的某一固定的业务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固定预算法存在适应性差和可比性差的缺点,一般适用于经营业务稳定、生产产品产销量稳定,能准确预测产品需求及产品成本的企业也可用于编制固定费用预算。 (二)弹性预算法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1、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 2、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以使用价值管理为基础的价值管理活动,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P23(简答) 区别: ①信息提供对象不同 ②工作侧重点不同 ③会计核算主体不同 ④信息约束标准不同 ⑤信息精准程度不同 联系: ①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优缺点。 ②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一般被企业结合利用,可以发挥二者的互补性作用。 ③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决策时面向未来的,而不论是变动成本法还是完全成本法都是面向过去的,都是有关过去的经济活动的反映,所以除非它们能协助决策,否则它们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就没有价值。 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本质区别:二者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结转不同。

3、完全成本法下、变动成本法下成本的构成:P51 4、凡是变动成本都是相关成本,凡是固定成本都是无关成本。(×) 5、管理会计不收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全限制(√) 6、变动成本就是指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7、只要亏损产品的边际贡献大于0,该亏损产品就不应该停产。(×) 8、机会成本 ①含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而放弃另一个方案,被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可能获得的利益就成为已选中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②经营决策中为什么要考虑机会成本? 因为公司资源的有限性,必须充分利用资源的效益,所以机会成本在经营决策中应作为一个现实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③举例说明 公司购买的可转换债券,既可以选择到期获得约定收益,又可以选择在未到期前中途转让获得转让收益,那么公司选择到期获得约定收益时,所放弃的在未到期前中途转让可以获得转让收益就是选择前一种方式的机会成本。 一套房子,既可以出租,又可以卖掉,当你选择出租时,卖房所可能能获得的收益就是你选择出租房屋的机会成本。 9、边际成本:产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数额。 10、沉没成本:过去已经发生并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 11、付现成本:由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指出数额的成本。 12、专属成本:可以明确归属于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或为企业设置的某个部门而发生的固定成本。 13、联合成本:为多种产品的生产或为多个部门的设置而发生的,应由这些产品或这些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 14、相关成本: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差量成本、酌量性成本等。 15、无关成本: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

2020年注册会计师全面预算知识

第十八章全面预算 一、单选题 1.年度预算的编制起点是()。 A.利润表预算 B.销售预算 C.生产预算 D.财务预算 2.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经济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历史期经济活动项目及金额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A.固定预算法 B.弹性预算法 C.零基预算法 D.增量预算法 3.A公司机床维修费为半变动成本,机床运行100小时的维修费为250元,运行150小时的维修费为300元,机床运行时间为70小时,维修费为()元。 A.220 B.230 C.250 D.200 4.某企业编制弹性利润总额预算,预算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变动总成本为400万元,固定成本为500万元,利润总额为100万元;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提高销售量,预算销售收入达到1200万元,则预算利润总额为()万元。 A.230 B.220 C.300 D.320 5.营业预算的编制方法分为定期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的依据是()。 A.出发点特征不同 B.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 C.预算期的时间特征不同 D.会计期间特征不同 6.下列各项中,可能会使预算期间与会计期间相分离的预算方法是()。 A.增量预算法 B.零基预算法 C.滚动预算法 D.弹性预算法 7.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预计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销售量分别为500件、600件和800件,每季度末产成品存货按下一季度销售量的10%安排,则预计甲产品第二季度生产量为()件。 A.600 B.630 C.620 D.700 8.下列营业预算中,不需要预计现金支出的预算是()。 A.生产预算 B.销售费用预算 C.直接材料预算 D.制造费用预算

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习题练习-第二十一章 管理会计报告(3页)

第二十一章管理会计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的分类,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按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使用者所处的管理层级可以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和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 B、按照责任范围可以分为综合(整体)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和专项(分布)管理会计报告 C、按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可以分为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和管理评价报告 D、按照管理会计功能可以分为成本中心报告、利润中心报告和投资中心报告 2、关于利润中心业绩报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通常为该利润中心的边际贡献、分部经理边际贡献和该利润中心部门边际贡献 B、利润中心的业绩报告分别列出其可控的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经理人员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分部经理边际贡献、分部经理不可控但高层管理部门可控的可追溯固定成本、部门边际贡献的预算数和实际数 C、利润中心的业绩报告需要将实际与预算进行对比,分别计算差异,据此进行差异的调査、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D、利润中心的业绩报告是自上而下逐级汇编的 3、关于各项质量成本发生的时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预防成本一般发生在产品生产之前的各阶段 B、鉴定成本发生在产品未到达顾客之前的所有阶段 C、内部失败成本发生在产品生产之前的所有阶段 D、外部失败成本一般发生在产品被消费者接受以后的阶段 4、关于质量成本报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量成本报告按质量成本的分类详细列示预算质量成本和实际质量成本 B、质量成本报告显示各类质量成本的支出情况以及财务影响 C、质量成本报告显示各类质量成本的分布情况 D、通过质量成本报告,企业组织的经理人可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组织当前的质量成本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成本中心的业绩报告中,通常是按成本中心可控成本各明细项目列示下列各项中的()。 A、预算数 B、成本差异数 C、标准数 D、实际数 2、下列各项中,属于鉴定成本的有()。 A、质量奖励费用 B、产品因存在缺陷而错失的销售机会 C、检测场所建筑的折旧或维护费用 D、检验员工的工资福利费 3、质量趋势图旨在向企业的经理人员评估其(),以便作出相应的决策。 A、发展趋势是否合理 B、发展趋势是否符合股东要求

第7讲_企业全面预算管理(2)

【案例分析题三】主要考核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范围、预算调整流程 甲公司是一家国资委下属的中央企业,在国内拥有31家子公司,业务遍及全国。为强化内部控制,整合其他管理手段,甲公司从2005年起在全系统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定了预算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如下: 1.预算组织体系。公司总经理对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负责。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涉及的业务预算的编制,子公司负责本单位预算的编制,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汇总形成公司年度预算草案,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下达各部门及子公司执行。 2.预算编制范围。涵盖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公司的全面预算。 3.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确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并组织实施;明确公司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责任和权限;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监督和分析;保证公司预算的全面完成。 4.预算调整流程。预算一经正式批复下达,一般不予调整。如果在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的,可以调整预算数据。公司接到各子公司的预算调整报告后,应进行审核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后下达子公司执行。更多财会高级会计押题视频资料联系微信1258034636,其他不保证更新 要求: 1.指出甲公司的预算组织体系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判断甲公司的预算结构是否完善,并简要说明原因。 3.判断甲公司预算调整审批流程是否存在缺陷,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分析】 1.甲公司预算组织体系不合理。 理由: (1)预算组织体系应由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日常工作机构、预算执行单位三部分组成。一般预算决策机构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公司的总经理和其他高管,而该公司由总经理办公会代替,总经理负责; (2)预算日常工作机构是预算管理办公室,应由主管财务的副总兼任,而该公司的预算组织由财务部门负责; (3)预算应由董事会进行审议,提交股东大会审批后下达执行。 2.甲公司预算结构比较完善。 理由:企业的总预算由运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与财务预算组成。运营预算主要描述企业收益的产生,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专门决策预算主要由投资预算与融资预算组成;财务预算主要描述企业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以及财务状况,包括预计利润表预算、资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算等。 3.预算调整审批流程存在缺陷。 理由:公司预算调整流程是由预算执行单位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预算申请,而该公司是由预算执行单位直接向总经理办公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财务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案例分析题四】主要考核预算目标制定、滚动预算法优缺点、预算控制原则、预算考核内容、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主要缺陷 甲公司为一家从事钢铁制造的集团企业,为了更好落实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提升管理水平,公司决定从2019年起切实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绩效评价方法。相关资料如下:(1)预算目标制定。在遵循预算目标确定原则基础上,计划在制定2019年的目标利润时采用本量利分析法。2019年预计营业收入30000万元,变动成本率60%,固定成本5000万元。 (2)全面预算编制方法。2019年,“去产能”的任务越发艰巨,并且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在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公司决定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周期和频率,对原有的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逐期滚动,持续推进。 (3)预算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销售预算、生产预算、费用预算和其他预算,并将年度预算细分为月度和季度预算,通过分期预算控制,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企业对重点预算项目严格管理;对于非重点项目尽量简化审批流程;对于关键性指标的实现情况,按月、周,甚至进行实时跟踪,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提高了事前控制的能力。

管理会计知识结构

第一篇管理会计基础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成本习性分析第三章:变动成本法第四章本量利分析第二篇规划与决策会计 第五章:经营预测第六章:决策分析概述第七章:短期经营第八章:全面预算第三篇: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第九章:标准成本系统第十章:责任成本制度(责任会计)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定义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管理会计对象、基本假设和原则 第四节管理会计的职能和基本内容 第五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管理会计定义 一、国外管理会计定义 1 狭义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20-70年代) (1) 管理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企业; (2) 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目标;

(3) 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4) 管理会计属于内部、决策会计。 国外管理会计定义 2 广义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1)管理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企业; (2)管理会计既服务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服务于股东、债权人及企业其他相关利益者; (3)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用于解释实际和计划所需的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 (4)从内容上看,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二、国内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等方面信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会计信息系统。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会计的萌芽(20世纪初) 管理会计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 管理会计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 一、管理会计的萌芽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和企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传统的经验管理仍占据统治地位。由于这种落后的管理方法无法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导致企业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低下。 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由此应运而生。他通过对时间和动作的研究,制定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同时又是最有效的各项工作标准,以此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并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此后,许多企业陆续开始实施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应付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为了配合科学管理学说推广,传统会计也由单一事后核算逐渐向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转变,并在会计实务中引入“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 同时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少数学者还主张将会计实务的重心由服务于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转移至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许多跨国企业的出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失业率不断增加,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占领市场,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责任会计”和“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由此产生,使现代会计学的广度和深度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管理会计的萌芽 “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责任会计”和“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这些专门方法的引入目的是将企业的会计工作重心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以此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020年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 第二十一章 管理会计报告

历年考情概况 本章是考试的非重点章节,属于责任会计一章内容的延伸。主要考核的是责任中心业绩报告的格式、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考试形式是客观题。考试分值预计在2分左右。 知识点考核年份 利润中心业绩报告2018 质量成本分类2017、2018、2019 本章知识体系 【知识点】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及对象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 1.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 2.管理会计报告遵循问题导向; 3.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结果信息和过程信息以及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信息; 4.管理会计报告中的业绩报告(责任中心报告)的主要报告格式是边际贡献格式。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对象★ 管理会计报告的对象是组织内部对管理会计信息有需求的各层级和各环节的管理者。 【知识点】内部责任中心业绩报告 (一)业绩报告的概念★ 业绩报告是反映责任预算实际执行情况,揭示责任预算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着重于对责任中心管理者的业绩评价,其传递的信息包括: (1)实际业绩信息; (2)预期业绩信息; (3)实际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差异的信息。 (二)责任中心业绩报告的类型★★ 1.成本中心业绩报告

门转来的责任成本 【例题·单选题】编制成本中心业绩报告时,其业绩考核指标是该成本中心的()。 A.制造成本 B.责任成本 C.不可控成本 D.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成本中心业绩报告中的考核指标通常是该成本中心的所有可控成本,即责任成本,所以选项B是答案。 2.利润中心业绩报告 项目阐释 考核指 部门边际贡献、分部经理可控边际贡献和部门可控边际贡献标

2020注册会计师(CPA) 审计 第七章 风险评估

第七章风险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层面控制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重要业务流程层面控制的有效性 B.重要业务流程层面控制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C.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D.注册会计师仅需关注业务流程层面控制即可 2.下列有关项目组内部讨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项目组成员之间应当进行讨论,并由项目合伙人确定将哪些事项向未参与讨论的项目组成员通报 B.在讨论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不应假定管理层和治理层是正直和诚信的 C.项目合伙人可以与项目组关键成员(包括专家和负责组成部分审计的人员,如认为适当)进行讨论,而在考虑整个项目组中必要的沟通范围后,可以委派代表与其他人员进行讨论 D.项目组内部讨论至少要在每项审计业务结束时进行一次,保证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3.下列对于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内部控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确定被审计单位所有业务流程和所有交易类别 B.了解业务流程层面应执行穿行测试 C.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效,注册会计师不需要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而直接实施实质性程序 D.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内部控制得出的评价结论只是初步结论 4.下列关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于财务报表审计而存在 B.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C.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D.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单独评估 5.下列有关内部控制的人工和自动化成分的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 A.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人工成分,通常也包含自动化成分。人工或自动化成分的特征,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相关 B.内部控制中采用的人工成分和自动化成分,将影响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的方式 C.如果被审计单位信息技术健全的话,内部控制不用再设人工控制 D.人工控制可能独立于信息技术,可能利用信息技术生成的信息,或可能只限用于监督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的有效运行或者处理例外事项 6.下列有关内部控制的相关表述中,注册会计师不认可的是()。 A.内部控制可以绝对保证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B.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是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C.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手段是设计和执行控制政策及程序 D.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5个要素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部控制要素中控制活动的是()。 A.业绩评价

管理会计(学习资料)

管理会计 知识点: 1 、科学管理之父————美国的泰罗 2 、这弥补泰罗科学管理方法的缺陷,现代科学管理的新成就————运筹学和行为科学在 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3 、管理会计可分为规划会计和控制会计。 4 、控制与责任会计中编制预算以变动成本计算法为基础,成本控制则普通采用标准成本制 度。 5 、差量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差量成本是指两个备选方案之间估计成本的差异, 狭义的差量成本是指由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异。 6 、固定成本又可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7 、高低点法中所依据的业务量和成本必须是同一个月份的数据。 8 、产品的销售单价不变,在相关的范围内,数量是影响销售收入和总成本的惟一因素。 9 、 (判断)保本点就是说达到这一销售量或者销售额时,企业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正好抵偿 固定成本总额。 10 、安全边际反映了该产品的安全幅度。安全边际越大,销售该产品发生亏损的可能性 越小,安全性越高;反之,安全边际越小,销售该产品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大,安全性越低。 11 、目标销售量公式只能用于单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而目标销售额既可用于单种产 品的目标利润控制,又可用于多种产品的目标利润控制。 12 、变动成本计算法是只将产品生产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创造费用计入 产品成本. 13 、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产品定价决策中,通常以边际收入等于或者接近于边际成本作为 选择最优价格的依据。 14 、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半成品的销售收入﹥进一步加工的追加成本应进一步 加工. 15 、当盈利产品不能增产,也无新产品代替亏损产品时,只要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 总额大于零,亏损产品就不应该停产。 16 、存货成本的构成要素中定货成本和持有成本是变动的。 17 、如果将以税前利润为基础计算的现金流量作为评价投资方案的依据,折旧额的变化 对现金流量的计算是没有影响的。在以税后利润作为评价投资方案依据的情况下,年折旧模式的改变对投资效益的评价有着一定的影响。 18 、短期预算指预算期在一定时期内(普通不超过一年或者一个经营周期) 的预算,普通 指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业务方面的预算和财务方面的预算. 19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现实标准成本. 20 、分权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部门化. 21 、责任会计是以企业中的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为核算对象的。 22 、成本中心首先要将成本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属于某个成本中心的各项可 控成本之和, 即为该中心的责任成本。 23 、投资中心在责任中心中处于最高层次,它具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24 、分清产品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区别,是责任中心核算的一个基本前提。 名词解释: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关系

第一章总论 【引言】 本章介绍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管理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国内外常见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方式,以及国内外对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 【学习目标】 ①了解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②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③了解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④了解国内外常见的管理会计组织结构方式; ⑤了解国内外对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规定。 【学习重点】 ①管理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②管理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 ③管理会计人员的作用. 第一节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是“管理”与“会计”的直接结合,管理会计的产生与会计的发展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产生是会计学科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从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到产业革命之前,市场规模较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独资与合伙的形式,会计的主要任务是事后记账、算账,谈不上参与管理职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生,使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规模随着市场的开拓迅速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对会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会计不仅要发挥反映的职能,更要发挥监督的职能,从而促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企业对内部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视,强调计划与控制。这就对会计提出了新

第一章总论 的要求,会计不仅要进行事后记账、算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事中控制,这一时期产生 了标准成本法,强调预算的控制作用,通过差异分析寻找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并对 管理人员的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可以说是管理会 计的雏形,但当时管理会计还从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管理会计真正的形成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军用产品生产企业向民用产品 生产企业转换,市场竞争接近炽热化,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由此 对会计提出了不仅要事后算账,事中控制,更要做到事前预测和决策。于是,管理 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会计的一个独立分支,形成了由预测决策会计、 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组成的较完整的体系,被当时的会计界所认可,在大中型制造 企业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可见,管理会计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 可替代的作用,是促使管理与会计结合的重要条件。依据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可 以将管理会计形成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被 西方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F. W。Tailor)。他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 理原理》一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内涵。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其一是 差别计价工资制,即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种不同的工资率计付工薪,对用时少、质量 高的工人按高工资率支付工资,而对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按低工资率支付工资, 以此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其二是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即将一项工作分解为多种基本 的组成部分,作出测试,然后根据其合理性重新进行安排,以确定最佳的标准工作 方法。同时,对工具、机器、原料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并使与任务有关的所有 要素都最终实行标准化.其三是职能工长制,即将责任分为执行职责和计划职责,在 不同岗位配备不同的责任人,以解决综合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其四是例外管理,即 提供给企业经理人员的应是简洁明了、具有对比性的报告,其内容应该只包括以往 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节约了经理人员的宝贵时间,使其 有更多时间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分析。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当时注重于事后记账、算账的传统会计模式面临严峻 挑战,于是,与泰罗同时代的埃墨森(Emerson)在成本管理上实行了标准人工成本 法,亨·甘特(Gunter)又将标准人工成本法推广到材料和制造费用的成本管理中。 预算控制也是科学管理原理引入会计的产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小城镇 率先实施了公共预算制度,以后逐渐推广到美国各州,并从单项预算发展为企业的 全面预算。1912年6月美国国会公布了《预算和会计法》,对民间企业推行预算控 制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下,191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Quintance)出版的 专著《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术语,但书中只是把 ·3·

2020年注册会计师企业组织结构与责任中心划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知识

第十九章责任会计 本章知识架构 (一)本章主要介绍三大责任中心的划分和考核指标的内容,考试中既可以以客观题形式考核,也可以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核,近三年平均考分为4分左右。 (二)近三年真题主要涉及以下考点: 1.可控成本的判断 2.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3.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三)本章应重点学习的内容 1.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2.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3.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2019年教材的主要变化 1.对本章第二节中的“成本中心”的定义进行重新表述。 2.对本章第三节中的“利润中心”的定义进行重新表述。 3.本章第三节中新增“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义;对“内部转移价格的分类”进行重新表述。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与责任中心划分

考点一企业的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是企业经营管理权限的分配方式。集权是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较多集中在企业上层。分权是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适当的分散在企业中下层的一种组织形式。 1.集权优缺点 (1)优点:便于提高决策效率,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容易实现目标的一致性;可以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 (2)缺点:是容易形成对高层管理者的个人崇拜,形成独裁,导致将来企业高管更替困难,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2.分权优缺点 (1)优点:是可以让高层管理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重要事务;权力下放,可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下属的工作满足感,便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下属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上下沟通,并可以对下属权限内的事情迅速做出反应。 (2)缺点:可能产生与企业整体目标不一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考点二科层组织结构 1.科层组织结构中,存在两类管理结构,一类是直接指挥机构,如总部、分部、车间、工段和班组等;一类是参谋职能机构,如研究开发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部及售后服务部等。 2.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各个职能部门目标明确,部门主管容易控制和规划。此外,同类专业的员工一起共事,易于相互学习,提高技能。此外,内部资源较为集中,由同一部门员工分享,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2)缺点: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常会出现困难,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甚至争夺公司内部资源,因此,整个企业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比较迟钝。而且员工较长时间在一个部门工作,往往眼光会变得狭隘,只看到本部门的目标和利益,缺乏整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考点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1.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它把分权管理与独立核算结合在一起,在总公司统一领导下,按照产品、地区或者市场(客户)来划分经营单位(即事业部)。 【提示】事业部可以按照产品、地区、或者客户等内容划分。 2.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 (1)在总公司之下,企业按照产品类别、地区类别或者顾客类别设置生产经营事业部。 (2)每个事业部设置各自的执行总经理。每位执行总经理都有权进行采购、生产和销售,对其事业部的生产经营,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的实现负全部责任。 (3)总公司在重大问题上集中决策,各个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一个利润中心。 (4)各个事业部的盈亏直接影响总公司的盈亏,总公司的利润是各个事业部利润之和,总公司对各个事业部下达利润指标,各个事业部必须保证对总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的实现。 考点四网络组织结构 从总体上看,网络组织结构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的创新经营单位组成的彼此有紧密联系的网络,其主要特点是: (1)分散性

2020年初级会计师考试《实务》基础班精讲讲义第七章管理会计基础

2020年初级会计师考试《实务》基础班精讲讲义第七章管理 会计基础 第七章管理会计基础 一、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重点解析了产品成本计算原则、各个成本项目的归集及分配方法作了充分的案例解析。 二、关键考点 1.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①材料、燃料、动力的归集与分配; ②职工薪酬的归集和分配; ③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④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⑤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 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2.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三、本章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概念▲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三)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1.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类似财务会计基本准则)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是对管

理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目标等内容的总结、提炼。 2.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类似财务会计具体准则)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体系中的主体,是对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指导。 3.管理会计案例库 案例库是对国内外管理会计经验的总结提炼,是对如何运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实例示范。 (四)管理会计要素及具体内容▲▲ 管理会计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和信息与报告等四个要素。 1.应用环境 (1)应用环境是管理会计的基础; (2)应用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3)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法律和行业等因素; (4)内部环境包括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因素。 2.管理会计活动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开展,是单位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管理需要的相关活动。 3.工具方法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 (1)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的工具方法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管理的过程。 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一般包括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