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_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_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_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_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

——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所 静*a

(天津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 从新的视角阐释了巴金《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是旧中国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通过对她的生活和命运的展示,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中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普通职业女性的生存状况。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她在精神上经济上具有独立意识。这一形象蕴涵着巴金对女性的生存意义及出路的探索。

关键词 职业女性,巴金,寒夜,曾树生,女性意识,独立

分类号 I206.6

REC OGNLTION OF IMAGE OF ZENG SHU S HENG

Suo Jing

(Editorial Bo ard of Jo ur nal,T ianjin U niversity)

Abstract T his paper,from a new angle o f view,sets for th the significance of Zeng Shusheng in moder n lit er atur e. such an imag e is the develepm ent and enrichment o f the images of emancipated women since the M ay4th mov ement of 1919,Z eng Shusheng is a typical character of career wom en in"old China",she is spiritually and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T he creation of this image by M r.Ba Jin involves the study of w omen’s ex istence and oppor tunit ies offered by the societ y.Zeng Shusheng’s life and destiny truly reflect the liv ing envir onment of a common career wo men in the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China of the mid-20th century.

Keywords car eer wo men,Ba Jin,cold nig ht,Zeng Shusheng,female consciousness,independence

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叙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巴金在《寒夜》中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孕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文化心理意蕴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曾树生这一人物形象,多年来以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不断地引发着人们对女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对于曾树生这一形象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她是个性解放的急先锋,也有人认为她是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女性。那么,应如何历史地、客观地评价这一人物形象呢?

现代阐释学指出,文学文本是一个丰富的包孕体,一个自足的多意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实体。它的“意味”是模糊的,却又潜隐着深广的思索天地,每一代读者在对前人的文本进行解读时都会发现出新的意义或补充进新的涵义,越是伟大的作品,向未来敞开的可能性就越大。杰出的作品,总是包蕴深藏的,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本文试图从职业女性的角色、女权主义的角度探讨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

“五四”运动使中国妇女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代青年知识女性开始觉醒了,她们接受现代文明思想,关注社会,探讨人生,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

1999年9月Sep.1999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 A L O F T IAN JIN U N IV ER SIT Y(SOCIA L SCIEN CES)

第1卷第3期

Vo l.1 N o.3 

a收稿日期:1999-05-28.

 * 1963年生,女,讲师,Born in1963,female,lecturer.

主。特别是易卜生的名剧《娜拉》唤醒了中国女性的解放意识,她的离家出走的行为方式和“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的独立宣言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五四”这一代人,娜拉形象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追求独立解放的新女性形象的原型。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觉醒了的新女性形象。这些首先觉醒了的青年女性追寻着娜拉的足迹,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自主选择理想的婚姻和爱情,争取做人的权利。像胡适的《终身大事》里的亚梅,与志趣相投的陈先生相爱,遭到父母的反对,她勇敢地与旧家庭决裂,出走前给父母留下纸条:“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自己决断。”便毅然坐上陈先生的汽车走了。冯沅君的《隔绝》、《隔绝之后》写一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受到顽固保守家长的反对。女主人公蕴华被父母幽禁,硬逼她与土财主的儿子结婚。最后男女主人公为了真挚的爱情,不惜以身殉情,向封建礼教发出了强烈的抗议。陈蘅哲的《一日》、庐隐的《何处是归程》等创作,则着眼于人生与社会来写事业与爱情,反映女性生活的苦闷。这些作品的启蒙意义是巨大的,可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譬如冰心创作的《两个家庭》,通过两个家庭的对比,赞美了理想的女主人公亚茜,她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礼,实现了婚姻自主,但她却只是安于在和平温暖的小家庭里作一个新式的贤妻良母。庐隐的《海滨故人》,描述了露莎和她的伙伴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向往自由恋爱和人格独立的意识,但她们刚一走进社会,接触实际人生,立刻就显示出弱不禁风的脆弱,对旧礼教和传统势力,没有抗争的勇气和能力,只能发出绝望的哀怨,折射出新女性精神世界的空虚乏力。这些人物在反封建的同时,还拖着一条封建的尾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家没有关注人物的具体生活过程和环绕人物的客观环境,而是过分地热衷于传达“我”的主观感受、内心体验。

鲁迅一生非常关注妇女问题,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超前性洞察到新女性面临的来自外部社会环境与她们自身独立意识缺乏所引发的危机。在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但能够为钱而卖掉。”深刻地阐明了经济权的重要性。鲁迅在1925年,发表了小说《伤逝》,他把易卜生探索的终点作为起点,对女性解放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伤逝》中的子君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解放宣言,并勇敢地与涓生由自由恋爱而同居。但子君在组成家庭后,对黑暗的社会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个人的前景缺乏长远而切实的设计,把自己生命的全部内容寄托于家庭,依附于男人,退回到传统的压抑自身的生命方式之中。在争取婚姻自主方面,子君与曾树生的经历大体上是相似的,都是由自由恋爱而同居。但是,子君没有摆脱封建女性在家靠父母养活出嫁后靠丈夫养活的落后意识,没有在组成家庭后到社会上去自食其力,特别是在涓生失业以后,只是哀愁、恐慌,麻木地等待,从未意识到自己在经济上所应具有的责任。

任何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鲁迅笔下的子君,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刚刚觉醒的新女性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她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她们天真地认为争得恋爱和婚姻的自主权力就完成了解放的目的。但黑暗的现实使她们的理想难以实现,同时,在她们的心灵深处也很难摆脱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道德积淀。到三四十年代,女性解放意识进一步加强。一些城市女性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开始向社会角色转换,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亦相应发生了变化。譬如,1939年上海某杂志举行评选标准女性的活动,作家丁玲被排在第一位,另外入选的还有胡蝶、何香凝、宋美龄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自立、自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女性为标准女性。所以说,曾树生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有其特定的环境。从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40年代的曾树生要比20年代的子君成熟得多,她有着极强的独立意识,在经济危机、情感危机袭来时,并没有像子君那样恐慌、手足无措甚至最后抑郁而死。虽然她靠当“花瓶”挣钱并不光彩,但在当时那样的乱世中可供女性选择的职业很少,而且在战乱时的重庆,女性找到一个工作更是不易。

从某种意义上看,曾树生是在精神上、经济上独立的职业女性。她在那样冷酷的环境下,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利用已有的条件,与命运抗争,以供养四口之家的生活。在精神独立脉络上,她和20年代末丁玲笔下的莎菲处于同一层次,她们都有着倔强的、勇于与命运抗争的叛逆性格,都向往理想的、纯洁的感情,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不像传统妇女那样以结婚为“职业”,求得精神上和经济上的保险。曾树生和莎菲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她们不以寻到理想的伴侣组成家庭为生活归宿。但莎菲又不同于曾树生,她所处的环境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精神层面,而曾树生则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家

?

217

?

 第1卷第3期所 静: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庭等多重关系之中,作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展示了她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这一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女性解放的进程步入了历史的新起点。

二、对女性的生存意义及出路的探索

在传统男权社会中,衡量女性是否幸福及她的人生价值的尺度主要取决在于她的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她的婚姻是否美满和稳定。从曾树生当时所处的国统区的社会现实来看,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可供她们选择的大体上也只有两条路,一是像汪母那样坚守“三纲五常”,完全放弃自我,作传统的家庭的贤妻良母;一种则是背离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角色定位,追求自身的价值。曾树生属于后者。她没有像子君那样将“爱”作为她生活中唯一的、根本的追求和寄托,她曾经表白自己“爱自由”、“爱热闹”,不想在沉闷的汪家“枯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合理的。女人也是人,她们的生活不应只是婚姻和家庭,应包含着极为广泛和丰富的内容,既有夫妻之爱,还有朋友之谊、亲戚之情,更有社会生活、工作、事业等等。曾树生没有沉溺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小天地里。

曾树生具有独立人格、意志和信念。她在上大学时,就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抗战爆发后,为了维持家庭经济生活,被迫放弃了理想,但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压垮,而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她凭着自己的才干和魄力,在大川银行谋得一个职位。对于婆婆给她设计的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方式,她坚定地回绝。面对家里和家外的挤压,特别是婆婆的辱骂和威逼,她的独立自由意识毫不动摇,牢牢掌握着经济权和生命的自主权。在丈夫对生活失去信念特别是病重期间,她承担起家庭经济的重担,虽然她离开病重的丈夫,与另一个男人远走兰州,违反了东方的伦理道德。但是,从作品实际内容来看,她若是留下来侍侯丈夫,汪家的生活将无法维持,而且,她与汪母的冲突还会继续,这样更会加重汪文宣的痛苦。所以,她的离家出走是别无选择的,从某种程度看,无论对她自己还是对汪家的每个成员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而且,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她的出走不论是否找到了真正的独立的生活,都显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独立意识。追求自由独立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人,也是每一个女人的权力。从作家的总体创作倾向上看,曾树生性格中的热情、健康、追求刺激是巴金笔下女主人公的一贯特点,是一直作为赞美的对象来描写的。作家对这个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

《寒夜》中,巴金还树立了曾树生的对立面汪母的形象,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及文化差别,对女性的生存意义及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汪母,属于老一代中国妇女形象系列。她从前念过书,是昆明的才女,受传统文化和旧的伦理道德影响很深。从个人生活来看,她坚守从一而终的封建贞操观念,在丈夫死后,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汪文宣抚养成人;她信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对汪文宣、曾树生由自由恋爱而建立起的新式家庭耿耿于怀,经常以此为借口讽刺辱骂曾树生;她认为女人的天职就是在家里侍奉婆婆、丈夫、孩子,不满儿媳曾树生的现代生活方式,并要恢复旧日婆母在家中的威严。而在现实中这种目的又达不到,她就转而挑拨汪文宣和曾树生之间的夫妻关系,怂恿儿子休妻,在客观上加速了汪文宣的死亡。虽然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恶婆,而是注意到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作家对这一人物的态度基本是批评大于同情的。在她的生命过程中,由于精神世界的封闭,她已由一个聪慧、知书达礼的旧式才女变成了保守、自私、刻薄的老女人。

虽然汪母把相夫教子作为她生活的唯一目的,但经她教育培养的汪文宣、汪小宣父子两代是那样懦弱、萎缩。特别是汪文宣,战争爆发后,由于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挤压,他变成了一个安分守己、忍辱苟活的小职员。在家里对于母亲与妻子之间无休止的争吵,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的忍让、牺牲换不来家庭的安宁与幸福。他无原则地爱惜母亲同情妻子,又无力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外面,同事瞧不起他,刻薄的主任、科长又用恐吓的目光打量他,使他整天惴惴不安。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家外,他都活得很痛苦、很尴尬。虽然汪母对自己多年恪守封建道德的生活很自豪,但她并没有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果敢的强者,汪实际上是一个懦弱、生命力猥琐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表面上看,汪母爱儿孙,但实质上,她更爱的是封建家长这一角色及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从作品实际内容来看,她明知道汪文宣离不开并且很爱曾树生,可她却经常在汪面前说曾树生的坏话,并挑衅引起争吵,甚至让儿子在她和曾树生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加重了汪文宣的痛苦,加速了汪文宣的死亡”。直到小说最后,她领走小宣,不给关心汪文宣病情的远在兰州的曾树生任何信息,让曾树生与汪小宣永远母子

?

218

?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1999年9月 

分离。对一个母亲来讲,这样做是很残酷的,是违反人性的。那么,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是对曾树生蔑视她的婆母权威、蔑视封建的三纲五常的最有力的报复。

巴金在《寒夜》之前创作的《憩园》中,还塑造了回归传统角色的新女性万昭华形象。她生活在衣食丰裕的大公馆里,实际上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一件丈夫的装饰品,丈夫前妻的母亲赵老太太蔑视她,她无权教育继子只有眼睁睁看他变坏。她只能借读小说、看电影及种种幻想来消除内心的苦闷与空虚。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家是女性被派定的归宿,同时也是牢笼,将她与世隔绝,蛰居于被动、驯服的无自我意识的状态。”“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巴金通过展示这两个角色的尴尬处境及生命价值的虚无,否定了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角色定位。而巴金认为曾树生离开了沉闷的无一丝生气和活力的家,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希望的可能性,一种女性走出家庭,实现独立自由,自己决定命运的生活方式,是对女性追求自身价值、自由发展的肯定。

三、丰富的女性人生的真实写照

曾树生是旧社会普通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她兼新女性与职业女性于一身,她的生活命运和彷徨苦闷正是那个历史时期职业妇女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把女性角色完全定位在家庭,所谓的“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女性的全部人生价值只能体现在她的家庭角色上。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职业女性出现得比较晚。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衰落,特别是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少数毕业于教会学校的有胆有识的知识女性,开始走出家庭深闺,到社会上做事,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五四”运动唤醒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她们纷纷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限制,并没有为新女性提供独立的经济保障——职业,她们只能从一个家庭浮现又在另一个家庭沉没,回归到原来母亲、妻子的传统角色上去。后来大都市的发展,为新女性提供了就业的可能,由于女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女教师、女演员、女店员、女作家、女律师等相继出现,职业妇女的数量相对增加了。一些作家像丁玲、张爱玲、茅盾、巴金的笔下也出现了一些职业女性形象,作家们体贴入微地考察了她们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张爱玲笔下的职业女性,主要局限在婚姻情感世界中,缺乏时代感。茅盾塑造的职业女性,大都是革命者,理念性比较重。比较来看,在这些职业女性形象中,最丰满、最独特、最有魅力的当数《寒夜》中的曾树生。这一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及艺术价值。 中国封建传统的历史包袱过于沉重,中国社会在经济领域未曾经历过根本性的变革,女性的经济独立远未达到能够支撑她们人格独立的程度。她们不可能凭借着自身的意愿和利益存在,妇女的生存状态始终是与整个历史、社会、时代密切联系着。曾树生在当时只能是处在职业的被动选择地位,即使她靠漂亮、能干做“花瓶”养活这个四口之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曾呼吁:“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

作者通过曾树生的多重角色和身份展示了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里一个中年职业妇女真实复杂的物质及情感生活。在战乱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作为一个乱世中的知识分子,丧失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她首先遭遇的是理想失落的痛苦。曾树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抗战前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与夫君一起实施教育救国,创办家庭化乡村化的学堂;并且思想解放,人格独立,与汪文宣没有举行结婚仪式,由恋爱而同居。在经济上、精神上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丈夫。抗战爆发后,他们一家逃难到重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先前的理想而迁就生活。在外面,她名义上是大川银行的职员,而实际上是商业橱窗中供人观赏的“花瓶”;对这种有辱人格的职业,她心存忧苦,曾向汪文宣表白:“我觉得活着真没意思。说实话,我真不想在大川做下去。可是,不做又怎么生活呢?我一个学教育的人到银行里去作个小职员,让人家欺负,也够可怜了!”

在家里,她为人妻,为人母,又为儿媳。作者把她放在各种矛盾关系中展示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作为一个已婚职业女性,她又遭遇到婆媳关系紧张的处境以及夫妻情感危机和婚外恋情的困境。汪母与曾树生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文化观念特别是两种伦理道德的冲突。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人生要义在于家庭,她们一生所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女儿、妻子、母亲,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职。“贤

?

219

?

 第1卷第3期所 静:挣扎在寒夜中的职业女性——曾树生形象的再认识 

妻良母”则成为社会衡量和评价女性价值的重要标准,“举案齐眉”、“红袖添香夜读书”是理想的夫妻生活模式。汪母是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奉行者和维护者,曾树生是具有自立、自主意识的新女性,她鄙视传统的陈规陋俗,出入咖啡店、歌舞厅,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面对汪母的辱骂和中伤,她毫不妥协,严正声明“现在是民国三十四年,不是光绪、宣统时代了”。

汪文宣和曾树生确曾有过真挚、纯洁的感情,但随着生活的日益艰难,汪的情感和心理失衡,逐渐变成了一个懦弱、缺乏个性、失去生命活力的空壳。而曾树生则是一个有个性、热爱生活、勇于抗争命运的女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在所难免。曾树生徘徊在汪文宣、陈主任两个男人之间,正是她生理和心理欲求的外在体现:汪文宣的正直、善良等优秀品质是陈主任所缺乏的,所以曾树生在情感上很留恋汪文宣;陈的社会地位、充沛的精力等也正是汪所不具备的,而这些又是曾要维持生活、摆脱沉闷家庭所必须依靠的。曾树生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的职业女性的生活经历、生命方式和情感体验,她所展示的问题既有历史的认识价值,更有对现实的参照意义:面对冷酷的现实,曾经怀有救国救民理想的知识分子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道路,是放弃理想迁就现实还是追求发展为理想而殉难,不同观念不同伦理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和睦相处?组合了家庭之后的男女如何使爱情之树长青?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真实地展示旧中国一个普通的职业女性的真实生活并对女性的存在价值进行了追问。

曾树生是旧中国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在这一人物形象上,不仅留下了旧中国妇女命运的独特运行轨迹,而且深深打上了巴金的思想意识和高超艺术的鲜明印记。她兼新女性与职业女性于一身,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她已不止于婚姻自主的实现,家庭天使的幸福,以及面对现实的哀怨。她的生活和命运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中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个普通职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她基本摆脱了对于男性的依附,她赢得了一个女性作为独立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生存权、经济权和自由权。她那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将激励着后来的娜拉们为实现一个平等、自由、和谐、进步的社会而继续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刘思谦:“关于中国女性文学”,《文学评论》(京)1993年第2期。2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版。

3 陈思和:“巴金研究访谈录”,《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4 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 张立慧、李 今编:《巴金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 王建平:“重读《寒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

7 乐黛云:“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3期。8 杨 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

220

?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1999年9月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 际的重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月30日完成于上海。最初在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以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 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巴金后期(40年代)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就艺术水平而言,超过了早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变得深沉。作品内涵复杂丰富。《寒夜》 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作品。可以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品。 故事梗概?《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 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幻灭。尽管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小人物依旧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在喧闹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人生的孤寂。战争无限的延长,使战时状态日常化了,人们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矛盾冲突着,消耗着时光。物质的贫困折磨着人,庸常的生活考验着人,巴金也有感于亲人和几个文学同道在肺病的折磨下死去,感受着小人物的痰与血,作者将这种沉郁的现实感受倾注到创作中来。“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迫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这小说我时写时辍,两年后才写完了它……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人物分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3156572.html,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吴迪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在2001年加入了WTO,并且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因此,对我们中国人 来说,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研究神话总是了解这些差异的好方法。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有大量著名的和流行的神话,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特色。它们可以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等。他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故事,直观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试图通过总结一些不同的神的象征和形象,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西方神話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基本上是善良的、温暖的,例如,佛教的观音菩萨,总是微笑着对每个人。其他的神,如伏羲、女娲、炎帝、大禹等,他们都是中国神的代表。他们帮助普通人消灭敌人,为每一个人祈祷,教人们如何耕作等等。 从很多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神是高尚的,他们无私奉献,所以他们是英雄。我们会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神圣,这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人尊重神,但并不完全惧怕神,因为他们认为神与他们同在,如果他们信仰神,神就会帮助他们。与其说他们尊重神灵,不如说中国人尊重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事实上,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总是相信,虽然神死了,他们的崇高精神会永远存在,坏人最终会被消灭。 二、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 希腊神话与《圣经》相比,有着大量的神与女神,无论外表还是人格都是不同的。以宙斯为例,他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也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统治者。一方面,他是一个英雄,非常勇敢,他和他的父亲战斗,因为每当一个孩子出生,他的父亲就会吃他的孩子。他最终赢得了比赛,成为众神之王。另一方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普通人的影子和缺点。宙斯是一个贪欲的人,他迷恋着美丽的少女和享受。有一次,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叫伊娥,她是一个公主,于是他打扮成一个男人,他采取了各种方式,然而,女孩很害怕想要逃跑。宙斯充分发挥了他的神力,使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黑暗和浓雾之中,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孩落入了宙斯的手中。然而,宙斯为了不让他的妻子赫拉靠近,把伊俄变成了一只小白牛。赫拉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不能忍受丈夫背叛,最终她让牛虻咬了小白牛。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摘要: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探析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 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2]。 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

《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论《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 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创立家业人物形象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①《创业史》正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陕西渭原县黄堡区下堡乡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众多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一、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 1、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他有过逃荒讨饭的童年;熬长工在财东家马房睡觉的少年;躲抓壮丁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的青年时代,饱尝了与继父创家立业的艰辛。这个庄稼人在共产党思想的沐浴下,他认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号召的事业中去。“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情‘受苦’就是享乐。”② 梁生宝是个朴实的庄稼人,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为了理想,他忘记吃饭,忘记了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家人闹翻,甚至生命也不值吝惜了。坚决走一条与继父完全相反的创立家业的道路。例如,在“买稻种”的途中,梁生宝为了节省互助组乡亲们的钱买多些好稻种,他不住宿、不下馆子,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心中只装着互助组的事。看似大老粗的小伙子也有心细的一面,注意到渭河上游的地理环境与汤河不同,联想到相同的稻种是否能在不同地方茁壮成长。当工

读巴金的《寒夜》

. '. 一曲令人心痛的哀歌 ——读巴金的《寒夜》 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巴金的《寒夜》,真是寒夜“凉彻肌肤”的感觉,读完时正是晚 饭时间,可是没有食欲,只感觉压抑、沉闷、凄凉,真想扯开嗓子大喊一声,把积压心底的郁闷全部发泄出来。主人公汪文宣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如果处在现在这个年代会有质的变化吗?究竟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根源?曾树生真的做错了吗?当时政府的腐败造成了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穷困中,生病了没钱医治,经济的问题加速了家庭的冲突直至破裂,可是这是主要原因吗?……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里纠缠。 今日董老师(理论导师)的引领让我茅塞顿开,一曲令人心痛的哀歌,原因太多了,除了社会背景,还有新旧两代人观念的冲突,汪的母亲陈旧落后的思想,曾对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生活状态的追求;汪的从精神到肉体的接近枯萎的现状,曾的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组合,即使在现在也很难有完满的结局,一个整天从心底里排斥自己的婆婆,一个只会用“无奈哀求”的眼光看着婆媳吵架的丈夫,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的上司,这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一位内心向往过上她自己定位的滋润的“小资”生活的女人的改变,这是不是不可理解。汪文宣为何不改变?为何不能在爱他的两个女人之间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何不奋起、不主宰自己的命运?令人惋惜的同时不无遗憾啊。 感谢董老师,真诚的!这样的交流很有收获,让我模糊的思维开始清晰起来,也许我还是辞不达意,但是,至少他把我领到了一个路口,谢谢! 08年10月28日 阅读无止境,想把下面几句话送给自己: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不是生活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的灵魂,用好书充实思想的流脉。

西方的中国形象 形象学

西方的中国形象 摘要:随着历史的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科学的进步都成为不可逆行的潮流。在这过程中各国间的交融交往编织了整个地球村。古往今来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在不同时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本文中以1250年作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起点、1750年作为重要转折点,20世纪后的毁誉参半来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西方;中国形象; 一、中国形象的起点 首先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于1250年前后。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属于朦胧的探索阶段,比较多的是着眼于中国的整体感知。对中国的形象也是属于积极的,正面的。可以分为“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孔教乌托邦”三个阶段。 1245年,《柏朗嘉宾蒙古行记》与《鲁布鲁克东行记》中出现有关“契丹”的介绍,将最初的中国形象带入中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化视野,而且确定了这种东方情调的传奇的意义:大汗统治下的契丹,是财富与秩序的世俗天堂。接着是《马可·波罗游记》与《曼德维尔游记》。这两部书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拥有的东方知识百科全书。这些书用几乎程式化的套语称赞大汗统治下的“契丹与蛮子”地大物博、商贸发达、君权强盛、国富民强……创造了西方集体记忆中的“契丹传奇” [1]。所谓“契丹传奇”是关于东方世俗乐园、关于财富与君权的传奇。它不仅具有清晰的形象,还有确定的类型化的意义与价值。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契丹传奇将中国塑造成财富与君权的象征,表达了资本主义早期萌生的世俗精神。他们对中国的羡慕和崇拜的同时,也在遗憾自身的缺憾、压抑对宗教的不满,并表达自己的欲望与向往。 “大中华帝国”时期是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门多萨神父的《大中华帝国志》出版,标志着契丹传奇时代的终结。中华帝国第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获得了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它塑造了一个完美的、优越的中华帝国形象,它的意义不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真实的信息,而是总结性地在西方文化视野中树立了一个全面、权威或者说是价值标准化的中国形象。为此后两个世纪间欧洲的“中国崇拜”提供了一个知识与价值的起点。 中国以“孔教乌托邦”的形象出现在早期启蒙哲学家的社会理想中,标志着欧洲的中国形象进入了哲学时代。“孔教乌托邦”中的性善论和道德理想通过政治权威达成社会公正与幸福,这两个基本观念使启蒙哲学家把对乌托邦的现实性与历史性的信念渡入历史。只有哲人政治,才是最完美、最开明的政治。这是中国形象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些启蒙主义者尊崇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样文

内容摘要 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 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只顾自己打扮得漂亮,连儿子也不管。……在银行里做体面事情,可是就没有看见她拿过几个钱回家用。?汪母的表现用当代女作家毕淑敏所说的一段话更能表达出来,毕淑敏说:?作为施与的一方,母爱有时也是本能以至盲目愚蠢的代名词。母爱单纯也复杂,清澈也浑浊,博大也狭窄,无偿也有偿。在汪母的母爱中包含着浓郁的封建专制色彩和明显的自私心理。这种专制自私的母爱不仅伤害了儿子儿媳,而且也伤害了她自己。 其次是汪母所接受的教育告诉她,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孝敬婆婆,而不是在外头抛头露面,作为长辈自己管束儿媳是天经地义的。汪母不喜欢曾树生,因为她不守妇道、不理家务、也不关心家人,整天热衷于交际打扮应酬。尤其是她不服从管教,常常对自己表现出不恭。?她希望恢复的是过去婆母的威权和舒适的生活。?以自己做儿媳时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曾树生。而接受了西方现代进步思想影响的儿媳曾树生认为,现代女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有着最慈悲的胸怀和最深厚的佛家知识,仁厚善良博爱,但能力有限 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猪八戒:好吃懒做、憨厚可爱、迷恋钱色、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爱护师傅、本领高强、爱贪小便宜,善用挑拨离间 沙悟净: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目的单纯——一心只想保护师傅求取真经、缺乏变通、没有前两位师兄那么好的本领、善良踏实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有着典型的人物性格,比如憨厚的二师兄八戒,老实巴交的三师弟悟净等等,下面就由出国留学网范文频道小编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中四个主角的性格特点。更多四大名著的详细资料敬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西游记人物性格分析 1、孙悟空——力量型代表具有力量型性格的人在工作生活上他们总是显得很有活力,富于冒险精神,充满信心,他们意志坚决、果断,一旦认准了目标就绝不会轻易放弃之,他们总是天生的工作狂,设定目标后,就行动迅速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力量型性格的人善于管理,能纵观全局,知人善任,能合理地委派工作,寻求最实际、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固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不会主动道歉,霸道,控制欲强,骄傲而自负,自以为是,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易发火。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孙悟空是力量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在团队中执行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能够推进团队的建设和发展。2、猪八戒——活泼型代表活泼型性格的人热情、奔放、豪迈、幽默、健谈、能言善辩,他们富于浪漫主义情怀,善于与人交际,惹人喜爱的个性使大家自然而然愿意跟随他们。但是他们通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记忆力不好,经常丢三落四,变化无常,很难真正成功。 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猪八戒是活泼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开心果,让团队有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起着一种催化剂、调节者的作用。在团队中,活泼型性格的人可以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寻觅到自己的快乐,给团队带来活跃的氛围。 3、唐三藏——完美型代表完美型性格的人与活泼型性格的人形成两个极端,他们不会像活泼型的人一样情感外露,相反,他们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生活细节,追求完美,坚持不懈。但是他们通常让人觉得阴沉,没有活力,消极,很容易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也缺乏幽默感,总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敏感并且多疑。在西游记人物性格中,唐三藏是完美型性格的典型,他是团队中的领导者,是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核心,也是团队目标的始终贯彻者。在职场中,这一性格的人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能够切实地做好规划,有目标有方向,是一个团队的领头人物。 4、沙僧——和平型代表 和平型性格的人善良、忠厚、随和、镇静,善于分析,富有韧性,坦然自若,对任何事情都有耐心,他们很细心,做任何事情都面面俱到,不会让别人感到被冷落,他们不喜欢张扬,不爱唠叨,其他性格的人都愿意找和平型性的人作朋友。 但是他们容易墨守成规,不喜欢改变,没有主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懒惰,不会

《寒夜雁阵》阅读练习及答案

《寒夜雁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寒夜雁阵 王吴军 ①少年时期,我们家住在中牟县谢庄镇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里,那是我的乡下老家。 ②每当放学后或假期,我总是要跟着父亲去田野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就是教育。是的,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比如,父亲教我把不肯就范的马套在马车上,父亲教我挤羊奶、锄草、耕耘土地,父亲教我在风很大的日子站在庄稼地里撒肥料等。父亲教我的耩麦子、种玉米、栽红薯、种芝麻这些本事,还有在关键时刻应付母牛的生产,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 ③其实,父亲不是只教我怎样去劳动。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父亲还会认真的告诉我回到我们家乡来的鸟叫什么名字。原野里许多花草的名字,花草的药用功效,也是父亲认真教给我的。父亲说的鸟和花草的名字,和我日后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并不完全一样。父亲说的花草的药用功效往往是乡间流传了许多年的验方,很传统,也有点古老。但是,父亲让我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每一个脚步下面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父亲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 ⑤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意凛冽,四周的灯已经全熄了,大家也都已经上床睡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寒冷的夜风在“呼呼”地吹拂着。 ⑥突然,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⑦哥哥翻了一下身,问道:“这么晚了,干吗去?” ⑧我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说:“我已经快睡着了。” ⑨“走,跟我到外面去!”父亲用十分认真的口气对我和哥哥说,“对了,你们俩不用穿衣服了,披着被子就行了。快一点! ⑩见父亲一副不容争辩的样子,我和哥哥只好起身,披着被子跟着父亲出去了。 ?外面真冷啊!一出门,一股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院子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看到哥哥的身子也抖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寒夜,刚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置身在这寒意袭人的院子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寒冷。 ?我漫不经心地抬头朝夜空望去,只见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到处都在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 ?“你们仔细听!”父亲小声对我和哥哥说。他的声音虽然不大,我却听出了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我尽量让自己忍住,不让嘴里的牙齿因为寒冷而发出打战的声音。按照父亲的吩咐,我侧耳倾听,并且抬起头朝着父亲望的方向凝神望去。 ?不错,我很清晰地听到了。随后,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了,只见一行雁阵正在头顶,它们排成了好看的人字形,因为组成雁阵的大雁太多,它们的身影遮住了天上的月亮,翩翩高飞而过。 ?“总有几百只大雁呢!”父亲提高了声音对我和哥哥说。 ?我入迷地看着美丽的雁阵,竟然忘记了寒冷。 ?雁阵很快就飞过去了。 ?我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直到哥哥喊了我一声,我才回过神来。 ?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回屋。上床,继续睡觉。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 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2】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作品用细致的笔墨描绘了留在树生的身后一些光彩被黑暗社会生活的巨大投影覆盖的过程。所以树生是一个被扭曲的性格。【5】在《寒夜》这部小说中,曾树生这样从充实的生命演化为萎顿的生命,这也是作者小说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作者不再象过去那样热心于创造充实的生命,不再过分关注充实生命的直接思想教育作用,而更多地从普通、平凡的社会生活出发,通过描写各种小人物,特别是那些萎顿的生命,通过表现他们的痛苦和意外的灭亡,灵魂的被扭曲,达到控诉侵略战争和腐朽、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的目的。《寒夜》里的曾树生虽然是萎顿的生命,但曾经有过“为理想工作的勇气”,敢于蔑视传统礼义,曾树生的独特性正在于她曾经是充实的生命,但由于严酷的社会现实的“斧正”而被扭曲成了萎顿的生命。【6】 二、自私、动摇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曾树生曾是一个有理想、想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青年。在生活的折磨下,她靠着自己的姿色,在大川银行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是供人玩弄的“花瓶”,把过去的理想早已完全抛弃了。她之所以打扮得那样摩登,与比她年轻两岁的陈主任出入于咖啡店、跳舞厅、豪华的酒馆,甚至搭伙做囤积投机生意,想法子挣钱。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担文宣养家的费用,使十三岁的儿子能得以在贵族学校读书。她虽然当了“花瓶”,但并不甘心,她也几度想和丈夫一道改变环境,离开银行去从事教育工作,但她终归舍不得她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她天性爱活动,又颇具虚荣心。她不愿儿子过低人一等的生活,她不能忍受家庭的寂寞,尤其不能忍受婆母无休止的恶骂和嫉恨。【7】虽然有丈夫的爱怜,她也无法从懦弱的丈夫那里得到最起码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满足。她在社会上、家庭里都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而不能自拔。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年轻上司陈主任的爱,丢下丈夫去兰州追求个人享乐去了。从她身受的社会和家庭的欺凌来看,从她肩负的沉重的生活担子来看,她的挣扎,她的去兰州,也有社会逼迫的一面。但是从她舍弃丈夫汪文宣而投入陈经理的怀抱,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看,又深刻地揭

完整word版,《红星照耀中国》人物篇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毛泽东 56-60页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 使人感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 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童年经历 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参加革命的起因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

决心为国奋起。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2年任湖南省委书记领导工人学生罢工 中共“三大”后,毛泽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始参与筹备国共合作事宜,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毛泽东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1934年10月中旬开始长征 1935年选举为政治局常委,与周恩来、王稼祥负责指挥全军的行动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朱德 289页 外貌与言谈举止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这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出身与家庭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彭民言,早年身体健壮,靠贩茶为生,后来因劳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种了,只能以给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 受教育的情况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 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一直 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 体育教师。 参加革命的起因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 《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小说的情节与作者的生活几乎是同步展开的:都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写完这部小说是 1946年的最后一天,上海一个寒冷的冬夜,小说结尾也正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写《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几年中,散文家缪崇群、小说家王鲁彦,还有他的老朋友陈范予,都是害着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他又亲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医治的三哥李尧林。所以,当小说中写到汪文宣为生计而无着、为疾病而痛苦的时候,这些亲友的面孔一一浮现在巴金的脑海中,使他的写作十分投入。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巴金在整个抗战中, 先后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 所到之处遍地狼烟、满目焦土, 日军的暴行及人民的痛苦, 都强烈地震撼着他的爱国之心。他的一些亲人和朋友, 因战争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他自己的家也曾遭到战火的焚毁。他积极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辛勤写作, 以此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怎样变化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梨学号1065014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的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的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的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的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的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横向维度。 西方看中国形象总得经历了一个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过程。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 18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正

面的,但是少数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形象却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鸠《法的精神》总体上把中国政府看成专制的;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嘲讽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贫困、奸诈、愚昧而又自以为是。再如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中国和乌托邦形象只是为了批判本国的现状,中国的乌托邦现实假的乌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后,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这是由这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决定的。处于现代性萌发阶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关心异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启蒙运动使中国形象向负面转化,中国形象中否定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现,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证西方文化的完美和优越。 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形象就全面变成了“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负面的,1966年文革时期的中国唯一一次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乌托邦,1968年西欧发生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人道,并视中国为一种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想象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国,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事实。

寒夜赏析及对曾树生的点评

寒夜赏析及对汪文宣的点评 《寒夜》这个词儿,听起来总有点凄凉、悲苦的情调。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趋利避害本是人的一种本质,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都难,还管什么追求呢? 故事其实很平淡。一对平凡的夫妻,怀揣着曾经的奋斗梦想,却终于在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之下将棱角磨平。最终,一个悄然病逝,一个黯然神伤。 它反映的是那个独特的年代,那个慌乱到人心惶惶前途渺茫感觉四面楚歌的时代。它背倚着那个民不聊生风雨飘摇的场景,集中刻画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婆婆、媳妇与儿子、丈夫,这种种因冷漠和抗拒而相互隔绝疏离的原该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四十年代中期,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 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上海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他们经过自由恋爱而同居,结婚。婚后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只有汪母,她认为曾树生不是明媒正娶的,便经常对儿媳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发泄到曾树生身上。但总的来看,家庭内部的矛盾还隐藏着,并未爆发出来。 抗战爆发了,重庆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汪文宣一家的生活逐渐艰难起来。他在上班的时候经常遭人冷眼。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恨这个不公的社会,可他为了不失去这份工作,又不得不敷衍一切。他每天拼命工作,终于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病,家庭经济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于是,汪母的怨气和牢骚更一日甚于一日,脾气似乎更坏了,每天要和树生吵架,树生也多次因为吵架而跑出家去,但每次却被丈夫汪文宣找回来。由于婆母无休止的怨声和争吵,丈夫的肺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一家人实在难以生活下去了。她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可况且她又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于是不得不做了公司经理的“花瓶”,每天坐汽车、逛商店、跳舞,和经理一起抖风。然而她也意识到,这究竟算什么职业呢?她感到对不起丈夫,可是,出路又在哪里呢?婆母对她每天的打扮越发不满,骂她为“狐狸精”。汪文宣面对婆媳的矛盾而无可奈何。他爱自己的妻子感到让一个弱女子在外奔波,实在愧对于她;可他又要对母亲尽一个做儿子的“孝道,”也不好对母亲说什么。他只好忍耐着。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精神痛苦之中。 消息传来了,听说日本兵要来轰炸重庆,曾树生便随着经理逃到了益州避难。汪文宣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了,不久,便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这是,抗战胜利的爆竹响在街头。曾树生有回到了重庆,找到了旧日生活的地方。可她再也见不到丈夫了。婆母和年幼的儿子也不知流落何方。 她茫然了……只能孤独地步入远处茫茫的寒雾之中。 曾树生是40年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受过高等教育,充满事业梦想,曾经希望和丈夫共同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她蔑视伦理道德,勇于表达爱意,选择自己的生活,和丈夫汪文宣由爱同居;她经济独立,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时候,用所得供养家人。她处处表现出新女性意气的昂扬开朗,处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样一位有着追求,敢于行动的新女性却最终选择“花瓶”的命运,在痛苦、焦虑、无奈中离开她的丈夫,失去了自身的主体价值。她一方面成为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取代了丈夫汪文宣在家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女性作为生理属性上的弱者的从属心理,希求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这使曾树生始终无法摆脱深深的矛盾,犹疑彷徨于离开还是屈从的心理疑问中。 《寒夜》里的曾树生,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她的收入是汪文宣、汪母、小宣的生活来源。曾树生依靠自己为家人赚取了充足的金钱,并以此得到一种能够养活家人的自得。 在情感方面,曾树生是家中的弱者,她饱受着心灵的折磨。如果说汪文宣最后是死于妻子的出走、病痛的折磨,那至少还是一种明显的悲剧。而曾树生在精神上的痛苦,无声地击碎了她的爱,促成最终的出走。 夜像一管画笔,在她的生活里,胡乱涂抹。

曾树生形象分析

追寻自由 ——浅析曾树生 0901班段爽 09501016 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的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描写的汪家带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曾树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色。男主人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汪母对于曾树生可谓恨之入骨,她只要一找到机会都会讲曾树生的坏话或是把曾树生羞辱一番。曾树生不愿意回家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与汪母不和。曾树生是接受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她思想开放,与旧时代的大家闺秀汪母在观念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赚钱养家还要被嘲讽是“花瓶”,汪母话里话外都暗示她红杏出墙,行为不检。曾树生面对这样的侮辱心中必然不痛快,她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多次与汪母争吵,这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渴望摆脱封建家长专权的反抗性和强烈自尊。 小说中对小宣的描写不多,但清楚的刻画出这是一个像汪文宣一样沉默寡言的孩子,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气。这个孩子性格不像曾树生,因此不为曾树生所喜,而小宣从小跟祖母亲近,导致母子关系淡薄。中国人过去要求妇女相夫教子,曾树生面对着一对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父子,根本无从与他们亲近,夫妻母子之间都没有正常家庭应有的亲密,家人之间没有牵绊,她对这个家庭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留恋。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曾树生连日饭局、整晚跳舞就有情可原了。曾树生只是一个爱热闹的平凡女人,她渴望丈夫能与她互诉衷情,关怀她,理解她;她也渴望孩子能多与她亲近,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天真活泼、充满活力,每天缠着她问东问西。然而她得不到其他妇人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她只是空虚寂寞,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需要充实的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这不是她个人的错误,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错误。 曾树生是一个社会与历史的牺牲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