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疑似

肝占位患者70例(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患者均进行CT扫描,与病理

检查相比,观察诊断情况。结果: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病检肝恶性病变18例,占100.00%,良性病变44例,占100.00%,CT 扫描肝恶性病变16例,占88.89%,良性病变41例,占93.18%,两组对比,P

>0.05。结论:在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能鉴别肝脏恶性、良性病变,值得借鉴。

关键词:CT扫描;肝占位病变;鉴别诊断;效果

肝占位病变主要有肝腺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等,这些

病变病理特征不同,其预后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疾病的治疗需进行早期诊断,

但是这些病变在诊断时会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症状与体征,加大了鉴别诊断难度[1],必须进行更加准确的鉴别诊断。本文选取我院疑似肝占位患者70例(2017年4

月至2018年6月),分析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0例肝占位患者(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男、女为42例、28例,年龄27至85(61.24±11.76)岁。所有患者病例资料保存完整。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脏CT扫描,Discovery64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局部CT平扫患者肝区,层厚、准直器宽度分别为6.5mm、5mm,获取图

像后,应用9900P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静脉团注300mgⅠ/mL碘普安,总剂量

为85mL,注射速率为3.0mL/s至3.5mL/s,单层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20Kv、

60mAs,螺距、矩阵分别为1.0/512×512,准直器宽度为0.5mm×64,注射对比剂

后10s开始进行动态扫描。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传输至后处理站,三维立体重建

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最大强度投照法,由专业医师进行阅片、诊断,医师人数

为2名。

1.3观察指标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肝恶性病变、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x±s),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n,%,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对比

3讨论

占位病变主要是形成于机体内的多余组织,通常会压迫周围组织及器官,导致相关组织

或器官出现位移情况,影响组织结构及功能,通常出现在X线、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

检查结果中,肝占位病变有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通常是对血管及周围组织造成压迫,损伤

肝脏功能,因此,临床上必须尽早诊断肝占位病变,并给予患者及时治疗,减轻对周围组织

的压迫[2]。占位病变不仅有恶性病变,还存在良性病变,与癌症不同。肝占位病变临床表现

及体征较为相似,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情况,临床诊断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必须对患

者进行进一步检查。

本文结果中,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病检肝恶性病变18例,占

100.00%,良性病变44例,占100.00%,CT扫描肝恶性病变16例,占88.89%,良性病变

41例,占93.18%,两组对比,P>0.05。在影像学检查中,CT是一种常见检查方式,能有效检出肝占位病变。在临床技术影像学不断发展下,螺旋CT机的出现能进行多层扫描,在获

取病变组织多层图像数据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计算机软件,能立体重建病变区域图像,

然后医师可对肝占位病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进而诊断疾病,提高诊断准确性。肝

动脉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内血供,经过CT增强扫描,能强化病区征象,与正常肝组织进

行区分,观察密度影,能对该疾病进行判断[3]。CT扫描后,转移性肝癌主要表现为少血管型,原因是转移性肝癌肿瘤生长速度较快,肿瘤中央血供少、边缘血供丰富。多个不同大小的血

窦会组成肝血管瘤,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停留时间较长,并且向外弥散,CT图像呈现为

边缘向心型,会出现等密度阴影。鉴别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问题,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

扫描较为准确,因为很多肝癌患者CT影像会出现一个增强信号,为互相交叉并且重叠的征象,还有部分肝癌患者CT征象为少血管类型。为数不多的肝血管瘤瘤壁较厚,瘤体腔隙较小,如果出现瘤体腔内血栓,不会出现CT增强的情况。肝脓疡患者一些肝脏组织增强后,

其CT影像在动脉期会出现一个密度增高征象,容易误诊成肝癌,并且肝囊肿患者感染后其

CT表现与肝脓疡患者相同。

所以,在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鉴别肝脏恶性、良性病变,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佚名.CT对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7(04):151-154.

[2]曾玉平,陈观尚,王耀光,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1):59-61.

[3]CT动态增强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8):1140-1147.

肝脏的CT检查方法及正常表现

肝脏的CT检查方法及正常表现 医学影像学检查近些年发展很快,为肝脏、胆道、胰腺和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对这些器官疾病的外科治疗发展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CT 医学影像肝脏造影 医学影像学检查近些年发展很快,为肝脏、胆道、胰腺和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对这些器官疾病的外科治疗发展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T虽然是较为昂贵的影像学检查,对占位病变诊断价值较大,肝脏疾病在B 超检查提示占位而定性困难时,选用CT检查可提供清晰的图像,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肝脏CT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近年有许多进展,包括多排探测器的使用和计算机后处理软件的升级。在CT检查中,不经静脉给予造影利的CT扫描称为平扫。一般正常盯组织和病变组织间CT值至少相差10Hu才有可能明确显示肝内病灶,否则应采用增强的方法进行检查。 1、平扫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包括整个肝脏,层厚10mm,对小的病灶可加薄层扫描,层厚2~5mm无间隔连续扫描,认真调节窗宽、窗位,增加对比度,以利于病灶的检出。 平扫对显示肝内有高、低密度改变的病灶是很有价值的,如肝内的肿瘤、脂肪变、钙化、出血、结石、铁沉积、囊肿、血管瘤等。平扫未发现病变而临床或B超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疑有病变者或CT平扫发现了病变需要做鉴别诊断时,应做增强检查。 2、增强检查从静脉(或动脉)内在人造影剂来增加上常肝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叫做增强检查它可以发现平扫时未发现病变,区分肝内、外血管结构与非血管结构,区别关质性病艾‘J妻儿俩分。根据病’生强化的特点做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1)团住法非动态CT 为最常用的方法,用1-2分钟的时间,将60%~76%泛影葡胺溶液100~150ml(1.5~2ml/kg)注人静脉内,注完立即进行自膈至肝下缘的全肝扫描,可根据需要再2于10-15分钟后重复扫描,即延迟扫描。若要避免扫描后期血液内造影剂浓度偏低,可采用先以2-3ml/s的速度注入50ml,再以1ml/s的速度滴注,即团注与滴注相结合,效果更好。 (2)团注动态扫描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床式动态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肝3~5个层面为一组,需13~22秒,这组之间间隔10秒,扫完全肝需3~4组,这种扫描的目的旨在发现肝内病变;另一种是床固定式单层动态扫描,只选择一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 周康荣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增强扫描单独取门静脉期即肝实质期即可。当然如果临床目的是为了检出或排除合并占位病灶,则检查原则和方案同局灶性病变。 一、肝脏局灶性病变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疑似 肝占位患者70例(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患者均进行CT扫描,与病理 检查相比,观察诊断情况。结果: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病检肝恶性病变18例,占100.00%,良性病变44例,占100.00%,CT 扫描肝恶性病变16例,占88.89%,良性病变41例,占93.18%,两组对比,P >0.05。结论:在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应用CT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能鉴别肝脏恶性、良性病变,值得借鉴。 关键词:CT扫描;肝占位病变;鉴别诊断;效果 肝占位病变主要有肝腺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等,这些 病变病理特征不同,其预后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疾病的治疗需进行早期诊断, 但是这些病变在诊断时会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症状与体征,加大了鉴别诊断难度[1],必须进行更加准确的鉴别诊断。本文选取我院疑似肝占位患者70例(2017年4 月至2018年6月),分析CT扫描对肝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70例肝占位患者(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男、女为42例、28例,年龄27至85(61.24±11.76)岁。所有患者病例资料保存完整。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脏CT扫描,Discovery64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生产),局部CT平扫患者肝区,层厚、准直器宽度分别为6.5mm、5mm,获取图 像后,应用9900P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静脉团注300mgⅠ/mL碘普安,总剂量 为85mL,注射速率为3.0mL/s至3.5mL/s,单层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20Kv、 60mAs,螺距、矩阵分别为1.0/512×512,准直器宽度为0.5mm×64,注射对比剂 后10s开始进行动态扫描。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传输至后处理站,三维立体重建 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最大强度投照法,由专业医师进行阅片、诊断,医师人数 为2名。 1.3观察指标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肝恶性病变、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x±s),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n,%,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检查,70例患者有62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CT扫描57例确诊为肝占位病变,敏感性91.94%,特异性100%,准确性92.86%,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对比

ct:肝脏占位的8大常见病变

CT:肝脏占位的8大常见病变! 从浅到深,缓缓道来 一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是由许多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组成,大小不等,可由几毫米至10cm,部分肝血管瘤内部可见瘢痕。CT可见血管瘤边缘光滑,平扫CT与血管密度相似,肝血管瘤的强化方式与血管也类似,即动脉期与主动脉强化类似,门脉期与门静脉强化类似。 让我们复习上一期的图片: A-D 平扫、动脉、门脉、延迟期。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血管密度相似。动脉期明显强化,与主动脉一致。门脉期仍可见强化,与门脉一致。延迟期与肝实质密度一致。把肝血管瘤想象成血管团,就能理解它的强化方式了。 巨大肝血管瘤平扫可见血管瘤内坏死,坏死疤痕组织增强扫描各期均未见强化,但血管瘤内强化的部分延迟期与血液密度相等。 但是,小的肝血管瘤可能强化不明显,单纯观察动脉期不能做出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期相,做出诊断。 肝左叶被膜下小血管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可见强化,注意:强化方式与血管相同。需要与小肝癌和小转移瘤鉴别。 肝血管瘤鉴别诊断肝右叶病灶,平扫至延迟期似乎有边缘强逐渐向中心填充的趋势,但左下图的门脉期,病灶强化较差,低于门静脉。故我们认为,该病灶不是血管瘤。边缘强化,逐渐填充可见于很多疾病,如胆管癌、转移瘤。该病灶最终确诊为胆管癌,逐渐强化的成分是病灶内纤维组织,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过。 肝血管瘤超声:左图为典型强回声肝血管瘤,右图为脂肪肝背景下肝血管瘤,此事对比肝实质,血管瘤呈低回声。 二肝细胞癌(HCC)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腹部肿瘤,亚洲发病率较高。肿瘤可以是单发、多发、浸润生长的,内部因出血或坏死,经常密度不均匀。而且肝癌患者是由85%肝硬化发展未来。 早期肝癌:小肝癌可能一过性强化,只在动脉期高强化,部分小肝癌可能边缘强化,需要与血管瘤鉴别,一定注意其他期相观察结节强化方式是否与血液强化方式一致。 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癌,可见动脉期结节状强化(中图箭头),门脉期呈等密度。 晚期肝癌:肝癌可无临床症状,直到晚期被发现,晚期肝癌可密度不均,可有包膜、出血、坏死、分隔。门脉期因为对比剂快速流出,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在延迟期包膜和分隔可有延迟强化。 巨块型肝癌,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包膜。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癌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好发于肝硬化病人,可有门静脉血栓或瘤栓。鉴别门静脉内血栓或瘤栓很重要。瘤栓可有强化,动脉期最明显,可使门静脉增宽,有时瘤栓内可有新生血管形成。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最常见的肝癌类型,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常用的肝细胞肝癌诊断影像学方法。本文将探讨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CT是一种无创、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可提供肝脏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CT在HCC诊断中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的成像速度和高对比度分辨率。通过使用增强剂,CT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肝内占位病变,并显示其血供情况。根据不同的CT增强扫描模式,可以进一步评估病变的特征,如强化模式、动态增强曲线等。这有助于区分恶性肿瘤和其他 良性病变。 CT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CT对于小于1cm的微小病灶的检测和定位较困难。CT无法准确地判断某些良性病变和早期HCC之间的区别,因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CT表现。CT对肝脏的边缘和周围结构有一定的限制,可能掩盖或模糊HCC是否侵犯血管和淋巴结的信息。 MRI是另一种常用的肝细胞肝癌诊断影像学方法。MRI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图片,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多序列、多平面的肝脏图像。与CT相比,MRI在组织鉴别、空间解剖和功能评估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MRI对于大、小肝细胞癌的检测和表征都有很高的准确性。MRI还能够显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动态增强曲线和扩散加权成像。这些功能 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MRI也存在一些局限性。MRI对于肝内铁沉积和肝内胆红素沉积有一定的阻尼效应,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MRI的成像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耐受性和合作度要求较高。MRI的设备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适用于快速筛查和初步评估,MRI适用于进一步鉴别和表征。结合两种影像学方法可以提高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定 位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肝癌的CT鉴别诊断

肝癌的CT鉴别诊断 肝癌典型的CT表现为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欠光整,欠清楚,大的肝 癌形态不规则,团注法动态CT和螺旋CT扫描显示癌灶内造影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在鉴别诊断方面,肝癌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转移性肝癌 (1)大部分患者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一般不伴肝硬化和AFP升高。(2)常呈大小不等或大小 相近的多发结节,少数可呈单发块状。(3)转移性肝癌CT平扫的密度常比原发性肝癌低, 边界更清晰,多无肝硬化的表现。部分转移性肝癌呈双重轮廓,为低密度肿瘤中心坏死所致。(4)转移性肝癌增强前后CT值相差为14.3±5.5Hu,而原发性肝癌为25±4.1HMo(5)肝转 移性肿瘤钙化的发生率17%,比原发性肝癌高。(6)在CT增强图像上.如早期强化明显的 病灶,表明肿瘤血管丰富,则大多为原发性肝癌;若早期强化不明显,而在门静脉期表现为 低密度的病灶,尤其呈多发性结节型,则多为转移性。(7)肝转移癌增强后可出现“牛眼征”,而肝癌不出现“牛眼征”。 (二)肝血管瘤 (1)为肝内最常见的良性占位病变,CT平扫时,肝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 匀边界清楚,无包膜。而大部分肝癌则表现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肿块。(2)增 强后动态CT扫描,肝血管瘤在早期可见边缘不规则强化灶呈棉花团状,密度与血管一致, 以后逐渐向中心扩展,低密度病灶呈向心性缩小,5-10分钟后延迟扫描,病灶部分或完全呈 等密度改变。而原发性肝癌的增强待点是低密度病灶中有密度不均匀、边绿不规则的无定形 强化。部分血供丰富的原发性肝癌在动脉期内强化明显,但其增强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分 钟内造影剂基本退出。 (三)肝脓肿 (1)急性肝脓肿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脓腔周围有一圈密度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的低 密度环,其病理基础为脓腔周围的水肿区。(2)增强后有时脓腔周围可见环状强化,其外 侧有一圈低密度影,称为“双靶征”。脓腔内可见气体影。(3)而慢性肝脓肿的边界较清楚, 其内为密度较均匀的低密度区,周围有一圈肉芽组织形成的脓肿壁增强后呈高密度。而原发 性肝癌的密度要高于脓肿且不均匀,不出现“双靶征”,除非并发感染或病灶与胆道、肠道相 交通,或肝癌经栓塞化疗后,否则病灶内很少出现气体。(4)肝脓肿临床上有发热病史,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而肝癌往往伴肝硬化和AFP升高。 (四)局灶性结节增生 为少见的良性病变,好发于年轻女性。增强后有时在动脉期呈造影剂呈快进快出的表现与肝 癌相似。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鉴别:(1)局灶性结节增生大多呈类圆形,密度较均匀, 边缘较清楚。而肝癌大多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楚。(2)局灶性结节增生低 密度区瘢痕区在增强后可强化,这主要是由于瘢痕区内有血管结构所致,而肝癌内的低密度 区为液化坏死区,无血供,所以在增强后仍呈低密度区。(3)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内有枯 否氏细胞,故胶体99mTc摄取大多数正常或增高,而肝癌则摄取较低。(4)局灶性结节增 生生长缓慢,而肝癌生长较快,往往伴肝硬化和AFP升高。 (五)肝细胞腺瘤 此瘤可有包膜,与肝癌的包膜很相似,且腺瘤本身的CT表现与肝癌相仿,增强后有时也可 出现造影剂快进快出表现。但以下3点可资鉴别:(1)腺瘤多见于女性,男性接受内分泌 治疗时出可发生,与口服避孕药和化学合成类激素有关,而肝癌升高与肝硬化关系密切,且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是一种通过使用不同时间段的增强剂进行多次扫描来获取肝脏形态和血管动态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在鉴别肝脏肿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其意义的详细阐述。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肿瘤的类型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常见的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瘤、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瘤等。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增强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动态变化。肝细胞瘤在动脉期呈明显的强化,而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有助于其与其他肝脏肿瘤的鉴别。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还可以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进一步指导诊断和治疗。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肿瘤的边缘特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肝脏肿瘤的边缘特征通常包括清晰度、光滑度和分叶。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可以以动态方式观察肿瘤的边缘变化。恶性肿瘤的边缘通常不规则、模糊,并且呈现出不稳定的强化模式。而良性肿瘤通常有清晰、光滑的边缘,并且强化模式相对稳定。通过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边缘特征,可以提高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能力。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扩散和转移鉴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肝脏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是其临床分期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通过多期增强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在血管系统中的扩散情况和病灶间的转移情况。恶性肿瘤常常在对比剂的血供早期呈现出动脉性强化,然后逐渐转变为门脉期强化,最后在延迟期显示出肿瘤内部的坏死和囊变等特征。通过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有关肝脏肿瘤扩散和转移的重要信息,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选择。 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类型、边缘特征、分化程度以及扩散和转移情况的重要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囊性占位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方法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螺旋CT和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出率为100.0%,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后,检查出炎性病变24例,检出率为92.3%;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后,检出炎性病变15例,检出率为57.7%,核磁共振炎性病变的检出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采用螺旋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地诊断出病理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然而就炎症性病变的诊断,核磁共振的诊出率要高于螺旋CT,应当首选。 关键词螺旋CT;核磁共振;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价值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变,指的是肝脏内由于结核、寄生虫、异物、淤血等病理因素导致的肝周或肝内病理性包囊占位。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时常伴有高温、头晕、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对肝脏囊性占位进行准确的诊断意义重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各有优势。本文就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5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5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3±5.5)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6±5.5)岁。其中肝脓肿患者18例,结肠癌12例,胰腺癌12例,肝包虫囊肿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患者采取螺旋CT诊断,诊断结束后,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1. 2. 1 螺旋CT检查利用CT影像仪,对患者肝脏部位进行扫描,CT将射线不透明标记物大致放于病变在体表投影的附近,然后做CT扫描,扫描完成后患者即可离开。传输图像至CT影像系统中,通过影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唐湘艳

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 比唐湘艳 【摘要】目的:探讨二期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病变中的诊 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 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二期及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两种扫描方法的病变显示及定性 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式的病灶显示情况无差异(P>0.05);两种扫描方式 对肿块定性诊断的效能对比显示,二期扫描与三期扫描存在明显差异(P<0.05);二期扫描 诊断符合率为65.52%,三期扫描符合率为94.8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二期扫描,三期扫描并未增加血管显示及病灶显示范围,但是可以增加肝脏肿块定性 价值,提高诊断符合率,也增加辐射剂量。 【关键词】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 肝脏占位性病变为常见肝胆外科常见病变,主要实施手术方案解除占位,但是在实施手术前,医生主要关注病变部位的血管行走及病变位置,病变周围器官情况等,其次为病变性质,对 手术开展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可指导术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方案设计[1]。随着CT技 术不断发展,在肝脏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其检出率较高。本 组研究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三期或二期CT动态增强扫描,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5.8±5.6)岁,所有患者均同意实施三期CT增 强扫描,排除肝脏手术史,凝血功能障碍及妊娠期女性。 1.2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先进行腹部平扫,随后 开展三期增强扫,使用使用非离子型优维显作对比剂,1.5ml/kg剂量,对比剂速率为4ml/s,分别做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延迟期的增强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5s、75s及185s进行 扫描。 二期扫描仅使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CT增强资料,三期是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 迟期的CT增强扫描资料进行阅片。病灶显示:I级:边界清晰;II级:50%以上边界可分辨;III级:50%以下边界可辨认;IV级:边界不清,难以分辨;肿块定性诊断分为:I级:明确诊 断良恶性;II级:可能为恶性肿瘤;III级:肿块性质难以诊断;IV级:难以辨认肿瘤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录入SPSS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P<0.05为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的病灶显示情况无差异(P>0.05);见表1;二期扫描诊断符合率为65.52%,三期扫描符合率为94.8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两种扫描方式对肿块定性诊断的效能对比显示,二期扫描与三期扫描存在明显差异(P< 0.05),见表2。

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目的探究并比较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以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4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并由专业医生对二期和三期的CT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病灶扫显示描情况、肝动脉显示情况以及肿块定性诊断情况。结果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后在病灶以及肝动脉显示方面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肿块定性诊断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加大了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但同时也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辐射伤害,临床上选择需谨慎。 标签:CT动态增强扫描;肝脏占位病变;辐射 在肝胆外科中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1]。术前需要确定患者的病变位置、周围组织和病变的联系、病变的性质等等。以上条件准备充足后才能对手术进行评估,有利于医生提前对患者进行技术准备[2]。现为探究并比较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进行三期CT 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二期和三期的CT动态增强图像,现将报告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4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进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为26至68岁,平均年齡为(46.38± 2.61)岁。患者中11例良性,其中5例炎性淤胆,6例血管瘤;33例恶性,其中25例肝细胞癌,8例胆管细胞癌。 经血液以及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功能、神经系统均健康良好。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使用飞利浦扫描仪对患者进行CT动态扫描,采用电流调控技术,把电压设置为120千伏,患者平躺后,用仪器对患者进行腹部平扫,再对患者进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浓度为300mgI/mL,碘海醇的注射速率为每秒4毫升,分别进行30秒动脉扫描,70秒门静脉期扫描、180秒延迟期增强扫描[3]。图像结果出来后交给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医生每次阅片均需进行评价。病灶分为4级:边界较为清晰视为I级,60%以上的分辨范围视为II级,低于40%分辨范围视为III级,边界无清晰部分视为IV级。肝动脉分为3级:周围组织密度显著低于肝动脉血管密度且血管分辨清晰视为I级,周围组织密度略低于肝动脉血管密度且血管大概可以分辨视为II级,周围组织密度与肝动脉血管密度相似且血管难以分辨视为III级。肿块诊断:确定为恶性肿块视为I级,可能为恶性肿块视为II级,无法确定视为III级,可能为良性肿块视为IV级,

探讨二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探讨二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二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 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肝脏占位病 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三期CT增强扫描,将三期图像同二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期和三期图像显示病灶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期扫描图像 血管显示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期图像肿块定性诊断中,三期诊断 效能显著优于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病变诊 断中,同二期扫描相比,三期扫面虽然在病灶和血管显示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 有效提升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因此需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关键词:CT增强扫描;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价值 肝脏占位病变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性外科疾病,当前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 患者病灶位置、同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病变性质等方面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随着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CT扫描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肝脏占位病变中具有较高的检 出率和诊断率。实施多期扫描一方面可有有效增加扫描信息,提高准确率,但是 另一方面增加了辐射剂量,提高了机体损伤[1]。因此选择何种扫描方案,在获得 足够诊断信息同时减少机体损伤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二期CT 增强扫描及三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我院治疗患者进行 研究分析,现将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通过手术病理学证实,将肝病史和肝脏手术患者排除。对于此次试验全 部之情,且签署知情协议书。在40例患者中,男性为31例,女性9例;年龄为25.5~64.5岁,平均为(43.4±3.5)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三期CT增强扫描,主要使用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e64排CT扫描仪,利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扫描电压设为120Kv。扫描中首先进行腹部平扫,然后实施三期增强扫描,向患者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速度为4ml/s,然后进行动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在注射碘海醇后30s、70s 和180s。 选取资深医生对获得扫描影响进行阅片,首先给予二期CT图像,5d后给予 三期CT图像,每次阅片确定出患者病灶情况、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显示情况。病灶显示主要分为4级,I级:病灶边界清晰;II级:病灶一半以上的边界可 以判断;III级:病灶一半以上边界难以分辨;IV级:病灶边界模糊,难以有效分辨。血管评价分为3级,I级:血管清晰,且密度显著高于周围组织;II级:血管 基本可以辨认,相对于周围组织密度略高;III级:血管难以分辨,同周围组织密 度相似。肿块定性诊断效能分为5级,I级:确诊为恶性肿块;II级:肿块可能是 恶性;III级:肿块能以定性;IV级:肿块可能为良性;V级:肿块为良性。 1.3统计学意义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利用t检验,组间对比运用x2

肝脏常见占位灶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常见占位灶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占位灶在CT影像学征象上的表现,提高放射科及临床医生对肝内占 位灶在影像学征象上的判别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至2015年4月经手术切除并病理 确诊的肝内占位灶(直径>=1.0cm,实性成分为主)150例并对其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原发性肝癌75例,转移瘤19例,肝脏血管瘤38例,FNH9例,肝腺瘤7例,肝脓 肿2例;结论肝脏恶性肿瘤是肝内常见的占位灶,患者症状出现晚,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多 属晚期,5年生存率低,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肝内占位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能力,争取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肝内常见占位灶;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诊断 肝脏占位灶是临床常见病变,以恶性肿瘤多见,MSCT图像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能准确 定性,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图像的采集是连续的,且大多 数患者可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整个肝脏扫描,消除了呼吸移动导致的病灶遗漏,并能得到 最优的血管及肝实质强化图像。加之螺旋CT能在一次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完成肝动脉、门 静脉及延迟扫描,观察占位灶的动态增强特征,并可提供连续性数据,所以使三维图形重建 成为可能,同时对显示血管闭塞和血管受包绕的征象方面十分有用,为术前影像诊断及临床 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至2015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以实性成分为主 的占位灶150例,其中男109 例,女41 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3.5岁,患者临床表 现有所不同,但多以肝区不适、疼痛,食欲较差为主,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有消瘦。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16层螺旋CT机,高压注射器(美国Liebel-Flarlsheim公司),非离 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Philips图像处理工作站。平静呼吸下屏气时扫描,扫描 范围自剑突至双侧髂嵴连线,常规延时60S后增强,注射总量按每千克1.5ml为标准,注射 速率2ml/s。主要技术参数:120KV,150MA。扫描层厚、重建层厚均为1mm,重建间隔 1mm,重建矩阵512X512。 2 结果 2.1 原发性肝癌 75例,病灶以中低密度为主,发生钙化1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动脉期强 化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弱,呈速升速降表现。 2.2 肝转移癌19例,边缘模糊,低密度为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8例,出现牛眼征[1]15例。 2.3 肝血管瘤 38例,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及片状高密度强化,延迟 强化后进行性向中心扩展。本组均行延迟扫描,肝实质期呈等密度充填。 2.4 肝脓肿2例,一例呈蜂窝状改变,病灶边缘见环形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明 显强化,出现环征[2],坏死液化区域无明显强化。 2.5 肝脏腺瘤 7例,均为单发低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未见分叶状,边缘大多清楚,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明显强化,延迟期,密度明显减低。 2.6 肝脏FNH 9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中央疤痕无明显强化,门 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延迟期,中央疤痕稍有强化征象。 3 讨论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山医院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 对少血供病灶,门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脉期扫描即可。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作者单位具体情况而定。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

合适。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作者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增强扫描单独取门脉期即肝实质期即可。当然如果临床目的是为了检出或排除合并占位病灶,则检查原则和方案同局灶性病变。 一、肝脏局灶性病变 在本节段中,按富血供病变和少血供病变两大类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作一描述。在富血供病变中,以HCC(恶性)和肝血管瘤(良性)作为重点,与常规CT进行比较,阐述螺旋CT扫描的优点。 (一)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为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在亚洲和中国发生率甚高,其中HCC占90%以上。临床上最有效的检测手段仍然为甲胎蛋白(AFP)。AFP 阴性的HCC病例占20%-30%,即使AFP阳性病例,病灶的确诊和定位也必须依靠影像学检查。CT在肝脏的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常规CT扫描速度的限制,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不高,且面临超声检查和MRI的巨大挑战,螺旋CT的出现和临床应用使小肝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使CT爆发了新的生命力,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和动态MRI并驾齐驱,在小和微小肝癌诊断中发挥更出色的作用。螺旋CT在肝癌检查中的技术和方案与肝癌的一些病理特点是分不开的。在此简单复习一下肝癌的病理特点:国内HCC的发生绝大部分病例与乙型肝炎感染后肝硬化有关,包膜型肝癌属多数,浸润生长型较少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