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陆建平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原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影像学,它是一种多参数成像的新技术,软组织对比优良,提供的信息量最为丰富,能做任意方向的断面成像。十年多的实践证明,MRI具众多突出的优点而对肝内病变的检出、定位和定性,较其他影像学有其独到之处,正逐渐成为大部分肝脏占位病变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部分病变甚至是首选检查。

肝脏是全身最大的器官,结构复杂,病变的种类繁多。MRI有多种检查方法,取决于扫描序列参数的变化组合,也可选择不同种类的造影剂作特殊的增强检查,然而全部MRI扫描方法都用于每一例检查是不现实的,因此检查前当班医生明确检查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对疑有肝脏占位的患者,MRI检查通常要明确病灶的有无、多少、精确的部位、内部质地、病灶内血供、门腔静脉有无受累甚至组织的特异性等等。要达到这些目的,检查前应详细了解病史及体征,与临床医生作必要的沟通,深入研究其他已经完成的影像检查材料,然后选择有针对性的扫描方法及序列。此外,当今国内MR机的品牌很多,场强高低不一,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每一位医生必须熟知所使用机器的特性,从诊断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机器优势,避免无效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我们认为中高场MR机的肝脏检查才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一、肝癌的MRI检查技术

随着MR机性能的改善,可供选择的扫描条件、序列很多,参数变化很大,何为肝脏MRI最佳常规扫描方法确实难以规范,基本原则是优先保证图像质量,力争获取更多病灶信息,兼顾省时快速。

(一)扫描前准备

1.病人须禁食检查前一餐,以防胃肠道内容物与病变相混淆或掩盖病变。检查前30分钟可口服0.1~0.2mmol/L浓度的枸缘酸铁胺溶液500~1000ml,作为阴性对比剂,以区别胃肠道与肝脏。也有使用阳性对比剂,如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的稀释液,其效果不如阴性对比剂。

2.病人取仰卧位,将肝脏部位放置在体部线圈或相控阵线圈的中央,嘱病人不必紧张,平静呼吸。如果采用非屏气扫描序列,最好用腹带加压上腹部,减少由腹式呼吸引起的伪影,过分肥胖者使用腹带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多数大型教学医院,通常拥有新颖的高场MR机(场强1.5T以上),一般选择使用腹部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肝脏检查因此而被改进为常规的屏气扫描。

3.对需作屏气扫描的患者,宜先训练屏气方法,并告知大约屏气时间。

4.对需作增强的患者可预置非金属针管及抗凝导管,也可预接高压注射器。

(二)平扫

横断面成像是肝脏扫描的基本方位,层厚要求在8mm 以下,层间距1mm左右,共15~20层覆盖整个肝区,扫描野头足侧各加一个饱和区可减少呼吸运动及血管搏动伪影。

1.T1加权像

自旋回波(Spin Echo,SE)为常用扫描序列,短的重复时间及短的回波时间(TR /TE=450~600/15msec)获取T1加权像,采集3~4次;层厚越薄,矩阵要求越大,采集次数也应相对增加。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FSE 或Turbo Spin Echo,TSE)的T1加权像反映病灶的信号不如SE的有规律,省时也不多,一般较少采用。近年来,利用梯度回波序列如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等做屏气的横断面准T1加权像逐渐增多,成像时间明显缩短,图像没有呼吸伪影,如再联用相控阵线圈,图像质量甚佳,而且多数病灶与肝组织对比良好,因此在高场机上似有作为常规补充或取代SET1加权像的趋势。

2.T2加权像

为了便于对比,T2加权像必须与T1加权像保持同层面扫描。SE序列的T2加权像反映病灶的信号变化典型,而且积累了丰富经验,通常被作为“金标准”,选择长TR短TE(1600-2200/20msec)产生质子加权像;长TR及长TE(1600-2200/80msec)产生T2加权像,也可选用三回波或四回波技术,产生更重的T2加权像,来描述病灶的信号变化,对部分占位的定性诊断确有帮助,但这些序列最大缺点是耗时很长,以采集2次、矩阵160×256计算,检查时间都在10min以上,不仅患者难以忍受,同样占床时间过长,减少病人检查数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FSE或Turbo Spin Echo,TSE)二回波、三回波的质子及T2加权像的成像时间较SE序列缩短3~10倍,适当增加采集次数后的图像质量接近或优于前者,病灶信号变化也能较好反映内部组织结构,因而在多数医院广泛使用;联合应用脂肪抑制,病灶检出率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勾划肝脏边缘良好,有利发现与相邻器官交界部的病灶,但有病灶信号不典型的缺点,增加解释分析的难度,一般作为补充手段,或明确病灶内有无脂肪成分。超快速序列的单回波T2加权像,可作屏气扫描,当联用相控阵线圈,图像质量尚好,而且省时快速,但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噪声比欠佳,在部分呼吸伪影较大者,可用它补充或取代SE及TSE的T2加权像。

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是为了帮助病灶的立体定位,一般选用耗时较短的梯度回波序列作屏气的准T1加权像扫描,也有偏爱做超快速序列的屏气T2加权像(如Truefisp序列)。

(三)增强检查

增强扫描在肝脏MRI检查中越来越重要,在提高病灶检出率的同时,不仅可获取血液动力学特征,也可得到一定的组织学的信息,为定性诊断拓宽了途径。

1.MRI造影剂及增强原理

近年来用于肝脏病变检查的新颖造影剂不断推出,部分已广泛应用临床,部分已进入临床三期试验,还有部分仍在实验室阶段。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积聚在相关的组织内,改变组织的质子弛豫,多数造影剂同时缩短组织的T1及T2时间,只是它们各自的性质、浓度、颗粒的大小及所选择扫描序列的不同,从而表现为缩短T1时间为主或T2时间为主的造影剂,也可表现为随时相变化缩短T1及T2时间的程度也相应变化。有些造影剂是通过强化病灶,与正常肝脏形成对比;有些造影剂是强化正常肝组织,对比突出病灶。造影剂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对组织增强后信号强度的增减,将造影剂分成阳性和阴性两大类;根据磁化性质不同,分成顺磁性螯合物、超顺磁性颗粒和铁磁性颗粒。目前普遍使用的分类是根据在机体内分布,分成非特异性细胞外、肝脏特异性(网状内皮细胞靶向或肝细胞靶向)及血池造影剂。

(1)非特异性细胞外造影剂代表产品是离子型的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商品名为马根维显,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它呈高度水溶性,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外间隙,血浆中的半衰期是90分钟,75%在3小时以内经肾脏排出。临床推荐剂量是0.1~0.2mmol/kg体重,非常安全,发生变态反应的机率甚至比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还低。这种造影剂本身不产生信号,信号仍来源于氢质子,造影剂接近有关质子后,主要缩短组织的T1值而增加信号强度,称为强化。增强后表现及其反映的病理学意义基本相似于CT的含碘造影剂,主要用于描述病灶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或门、腔静脉MR造影。与Gd-DTPA相似性质的钆鳌合物有Gadoterate megulumine(Gd-DOTA)等,还的其他非离子产品。

(2)网状内皮靶向性造影剂一定大小的超顺磁氧化铁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能被富含网状内皮系统的器官如肝、脾、淋巴系统甚至骨髓所吞噬,这些多种材料包被的铁粒子(直径30~400nm)缩短组织的T2值,强化组织表现为T2加权像上信号减低,实际上是一种阴性造影剂;而某些肝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瘤因缺少网状内皮细胞表现为无强化,反而呈相对高信号。这类造影剂在提高病灶检出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组织学特异性,代表产品有Ferumoxides(AMI-25),商品名为FeridexⅣ或Endorem。临床推荐剂量是10~15μmol/kg,常见的副反应是背部疼痛,发生率为3~4%。相似性质的造影剂还有SHU 555A等。

(3)肝细胞靶向性造影剂肝细胞靶向性造影剂有肝胆造影剂和受体造影剂。肝胆造影剂有Gd-DTPA的衍生物,如Gadoxetate disodium(Gd-EOB-DTPA)等.还有锰-吡哆醛二磷酸盐(Manganese dypiridoxyl diphosphate,Mn-DPDP)等。这些造影剂被正常肝细胞摄取,缩短T1时间。前者静注0.1mmol/kg后,持续强化2小时左右,副反应极少。后者静脉注射5μmol/kg后15分钟至4小时,正常肝组织明显强化,团注副反应发生率甚高,有脸色潮红、恶心、呕吐、一过性血压增高等,缓慢注射(10~15分钟)可明显减少副反应,四倍正常剂量可引起骨骼发育畸形,孕妇禁用。受体造影剂仍在研究阶段,用特殊材料包被的超微超顺磁氧化铁粒子,如AG-MION等,在肝细胞的血窦一侧被特异的受体结合,进入肝细胞内而产生强化作用。

(4)血池造影剂一类是葡聚糖包被的超微超顺磁氧化铁粒子,如Ferumoxtran(AMI-227,BMS180549),微小的颗粒(平均直径20~30nm)使它们在血中半衰期可达200分钟,在淋巴结及骨髓中的积聚远多于肝脾的网状内皮系统,实际上它既是血池造影剂,也是网状内皮靶向性造影剂,在血管时相的T1加权像,血管和肝脏表现为信号增强,在T2加权像上信号减低,延迟相时只有缩短T2效应。另一类是Gd-DTPA的巨分子衍生物,延长在血管内的滞留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危险性,目前仍在动物研究阶段,而且有可能被其他种类具有相似作用的造影剂取代。

2.增强后扫描方法

(1)扫描序列

增强后扫描序列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种类的造影剂,如选用观察血液动力学的Gd-DTPA,必须作多时相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在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等

加权像,如梯不同时期的强化表现。一般选用时间短、图像信噪比较好的屏气准T

度回波序列FLASH等。由于MRI的成像原理不同于CT,一次屏气多层扫描的每一层图像都含盖了整个屏气扫描时间(如20s)段的增强信息;而螺旋CT的每一层扫描仅反映扫描该层所需时间段的信息,因此即使同在一个动脉期,靠膈面的

层面反映了相对较早的动脉期,靠脏面的层面反映了相对较晚的动脉期。

近期的结果表明,使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进行多时相增强扫描,能够更好地显示病灶的血管构型,并且因层厚一般<3mm,可以更清楚地反映病灶内部强化特征,被认为是目前最优的扫描序列。

SE序列的T1加权像扫描时间长达几分钟,反映肝脏或病灶在扫描时间段内强化的总和,不能精准反映随时间而变化的信号强度,因此这种序列基本不被使用,或仅用于延迟扫描。

(2)造影剂注射及扫描时相的掌握

Gd-DTPA造影剂的注射通常选择回流较快的肘前静脉,要求在4~8s内完成,此后进行序列装载、并通知病员作好屏气准备,约10s左右后启动动脉期扫描,层厚<8mm,12~15层需屏气18~22s;约在注造影剂40s后再次扫描门脉期;在90s 后作平衡期及不同程度的延迟期扫描。造影剂注射的方法、序列的装载、扫描时相的控制对于多时相动态增强的效果十分重要,其中动脉期对于病灶性质的确定更为重要,一般以脾脏呈斑块状强化为动脉期的标志,操作人员均应反复摸索并确定合适于各自机器的增强扫描方法。

如果能使用高压注射器,在增强前测定肘静脉至靶血管(腹腔动脉干)循环时间,并以2~3ml/si注射造影剂,再以相同速率用15~20ml生理盐水冲洗,则能获得更标准的动脉期及其他各扫描时相,更好地反映病灶的血液动力学信息。

每个时相的扫描最好能全部覆盖肝脏,以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灶,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如屏气困难者,可相应减少层数而缩短屏气时间,但全肝只能作分野扫描,不能确保各时相的完整体现。

至于其他种类的造影剂增强后的扫描,根据造影剂缩短T1或T2的效应,选择不同的T1或T2加权像序列,在肝脏与病灶最佳对比的时相进行扫描,根据需要,可再做间隔一定时间后的重复扫描。

(四)肝动脉、门静脉及腔静脉血管成像

MR成像技术的提高,目前已可获取类似于以往X线血管造影效果的动脉、门脉及腔静脉MR血管造影,这种检查无创伤,十分安全,而且效果良好,常常被用于估价病灶的滋养动脉、门脉内有无血栓或瘤栓、门脉与肿瘤之间的关系、门脉高压、门腔分流术前的门脉与腔静脉之间的关系等。

这种检查通常只能在高场MR机上完成,配合使用腹部相控阵线圈以提高空间分辨率。静注造影剂Gd-•DTPA 0.2mmol/kg后,做屏气的三维各时相增强扫描,(如3D FLASH),除观察病灶的血液动力学信息外,同时可显示肝内外动脉、门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侧支循环,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处理后可获得肝动脉、门脉系统或及肝静脉系统的MRA。

二、肝癌的MRI诊断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绝大多数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理上除了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出血、坏死、纤维化、包膜或假包膜、脂肪浸润、侵犯血管及其转移等,MRI除能良好地反映相对复杂的病理特点外,对肿瘤的精确定位、定性、分期、与其他肝占位的鉴别、治疗后的估价均很有帮助。在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方面,只要检查方法精细得当,平扫与增强相结合,MRI是相当有用的工具。

1.平扫表现基于HCC的病理特点,MRI上有相对多变的表现。然而大多数病灶诊断并无困难。我们从近2500例的实践中,发现原发性肝癌有如下几个特点:(1)90%以上的活跃的癌灶在T1加权像上为相对于肝实质的低信号,98%以上的癌灶在T2加权像上为相对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延长,T2权重加大,信号逐渐衰减且不均。

(2)除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病灶具有包膜或部分包膜存在而边缘清楚,其余病灶通常为轮廓可辨但边界欠清。包膜样结构由纤维组织构成,均呈低信号表现,包膜的外层可因受压的肝窦及小胆管而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带,在肝占位病变中,出现包膜征像最多见的是原发性肝癌,其次是肝腺瘤,而其他占位一般缺少典型包膜。

(3)小于3cm的病灶,通常内部信号均匀,而>3cm的多数病灶内部质地不均,形成了信号的不均匀,病灶越大,内部信号越混杂的机率越高,其相应的信号由上述的不同病理变化所致,囊变坏死区在T1及T2加权像上呈更低及更高信号区;大癌灶内出血的发生率甚高,可达20%左右,最典型的是亚急性出血,在T1及T2加权像均呈絮状或片状高信号,慢性出血的信号变化与囊变坏死相似,甚难区别;少数病灶出血坏死区占据病灶大部分而表现为囊性病灶,真正的瘤区仅位于边缘区域,此时必须与肝脓肿、囊腺瘤等其他囊性病变鉴别。癌灶破裂时,出血可沿肝包膜或肝周间隙内流注。

(4)病灶附近血管、邻近器官受侵、腹腔腹壁种植转移及其肝脏周围淋巴结转移的表现,病灶区的门脉分支受侵在病理上发生率很高,在MRI上通常只能显示段级以上分支的管径增粗,原来流空的分支状低信号被癌栓组织取代,变成与肝癌组织相似的信号,门脉瘤栓有时甚至可延续到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门脉瘤栓者通常伴有主癌灶周围或其他肝叶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子灶,少数弥漫性肝癌,癌结节细小不能显示,可仅表现为增粗的门脉内癌栓;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受侵时可在腔内形成癌栓,其表现与门静脉内瘤栓相似。门、腔静脉内瘤栓明显者,常伴存腹腔内积液。周围器官的侵犯或转移主要累及胃小弯、右侧肾上腺、肾脏、胰腺等,表现为相应的脂肪界面消失,肿块直接浸润相连。肝内胆管或肝门部胆管可受到癌肿的直接推压和阻塞,产生阻塞性黄疸;在胆管腔内形成癌栓也并非罕见,胆管癌栓的形成与原发癌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原发性肝癌腹腔腹壁的种植转移灶主要发生于术后患者,其形态和信号表现与肝内病灶相同

(5)肝硬化背景。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密切,因此大多数患者有肝硬化背景,MRI不仅可显示肝叶比例的失调、肝门肝裂的增宽、肝脏表面轮郭不规则,更主要的是直接显示肝硬化结节,在T1加权像上肝脏质地呈大小相对均匀一致或稍有差异的结节状,部分再生结节因内有脂肪堆积而表现为相对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结节呈相对低信号或等信号,当结节在2cm以上,随访复查是必要的,如在结节中出现相对高信号区或结节在短期明显增大时,提示恶变。当肝硬化明显时,除硬化结节外,内部的血管纹理扭曲紊乱,失去正常的由粗到细的管道结构。肝硬化的侧支血管在MRI上表现为胃底贲门区成簇状的流空血管团。脾脏增大与肝硬化的程度通常成正比,脾脏除增大增厚外,同时有脾血管的增粗。脾脏质地一般均匀,含铁血黄素的沉着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的颗粒状外观,巨脾者还可出现小片的梗塞区。

(6)信号不典型肝癌有以下几种约有5%~10%的病灶在T1加权像上表现

为等或相对高信号,病理基础是含有一定量的脂质,但这些病灶在T2加权像上通常呈相对高信号,反映了瘤组织代谢的活跃,含水量高于正常肝组织,因而能被确诊。一定程度上,癌灶在T1加权像上为等或高信号比例相对较高,肝硬化再生结节也可见相似信号,不能依此来判别,如在T2加权像上出现相对高信号,并随T2权重加大,信号衰减降低且不均匀,这才是比较典型的恶性征象;少数原发性肝癌含有众多腺管样结构及胆汁郁积,在T2加权像上呈均匀的较高信号,有时甚至与血管瘤相似,此时增强扫描可帮助鉴别。另外我们发现极个别原发性肝癌因癌灶大部分为凝固坏死,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低信号,这类病灶极易被漏检或被误诊为良性病变,即使作增强扫描也仅能见到边缘部不规则的轻度强化,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直径在1~3cm的小肝癌,在高质量的T2加权像上呈边缘欠清的相对高信号灶,结合增强扫描小肝癌的检出、诊断并非困难,偶尔发现病灶周围的肝实质内有水肿带出现,应高度怀疑并作增强检查。<1cm的癌灶,平扫MRI基本无效,尤其是在肝硬化的背景,检出更难。

2、增强表现多数肝癌根据平扫表现能作出诊断,Gd-DTPA增强扫描主要用于不典型病灶及其鉴别诊断,有时能提供相当重要依据,关键是必须抓住增强后早期表现。较为特征性的强化形式是造影剂呈“快进快出”,强化高峰出现在注造影剂后的肝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或相似于肝实质,但消退迅速,在门脉期以后又呈相对肝实质的低或等信号,这种强化表现多数发生于<5cm的病灶,其原理为这些病灶70%的血供来自于肝动脉;当病灶强化消退,如有包膜存在,延迟相上出现宽约0.5-3mm的包膜强化也颇具特征,结合病灶本身强化则意义更大。大病灶则较少出现上述表现,通常为不规则且不均匀的强化,呈放射状或网络状等,使其内部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显示清楚,也使门脉内瘤栓得以良好显示。其他类型的造影剂,例如氧化铁能被枯否氏细胞吞噬,正常肝组织在T2加权像上信号进一步衰减,缺少吞噬细胞的肝癌则表现相对高信号而被突出显示。

MRI有助于对原发性肝癌治疗后疗效估价,除了显示病灶的大小、数目变化外,重要的是病灶内部的变化,MRI虽不能如CT一样反映碘油的沉积状况,但对肝动脉化疗栓塞后活化病灶信号的改变,可判断疗效的优劣,当病灶内液化坏死区变大时,在T1及T2加权像上分别为更低及明显高信号,而更多是的由于栓塞后的凝固坏死,T2加权像上由原来的相对高信号区变为低信号,说明治疗有效。酒精注射后的病理改变也主要是凝固坏死,故在T2加权像上可良好地显示低信号坏死部分,并估价边缘部分是否存有活化的瘤组织,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研究结果提示CT因碘油伪影的干扰,对肝癌治疗后的随访不如平扫加增强MRI,有作者建议对此等患者宜用MRI复查。

三、肝癌的MRI鉴别诊断

在形态学、信号或增强表现的某一方面,原发性肝细胞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腺瘤、肝脏的炎性肉芽肿均存在一定的重叠,但综合多方面的MRI影像表现,绝大多数能够作出鉴别诊断。

1、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FNH在平扫的T1及T2加权像上,完全呈等信号少见,多数病灶为相对于肝实质的等低及等高信号,反映了由正常肝细胞组成且质地均匀,但信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梯度回波序列的准T1加权像上表现为相对低信号者更多。特征性的表现是星

状疤痕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通常为高信号,这不同于一般瘢痕组织的低信号,病理基础为慢速血流的血管、炎性细胞浸润及一定程度的水肿。

多时相的Gd-DTPA动态增强基本相似于CT所见,而且表现比较恒定,动脉期强化明显的实质部分对比显示无强化的星状疤痕最好,显示率可达60%以上。门脉期以后,实质部分逐渐等强化,而疤痕逐渐强化突出,与造影剂在间质内积聚有关。

FNH内的Kupffer细胞能吞噬SPIO颗粒,在注造影剂40~60s后的T2加权像上表现为与正常肝实质相似的信号减低,病灶的信号强度丢失百分数(percentage signal intensity loss ,PSIL)为40%左右,其内疤痕显示率可达80%。有研究把PSIL 的阈值定在10%,大于者为良性,小于者为恶性占位,其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89%。放射性核素99m Tc胶体硫扫描时,约半数病灶显示病灶区正常摄入或浓聚,虽敏感性不高,但特异性很高,阳性者可确定诊断。因此有困难时可使用SPIO增强MRI或放射性核素99m Tc胶体硫扫描。

2、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

肝腺瘤多见青年女性,发病与口服避孕药有一定联系,且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据统计连服5~7年和9年者,发病机率分别是常人的5倍和25倍,为3.4/10万。有报道停止服药后,肿块退缩甚至消失,研究表明性激素为HCA的促发剂而非诱发剂。腺瘤常无临床症状,但容易并发出血,31%的患者因肿瘤出血、破裂而产生突发肝区疼痛急诊就医,这一点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破裂出血甚为相似。

HCA通常呈类圆形,边界清楚。信号表现缺少特征性,在T1加权像上病灶信号相对多变,一半以上为相对高信号,主要原因为脂肪退变及瘤内出血,1/3左右为相对低信号,少数为等信号。绝大多数病灶在T2加权像上信号不均,约2/3呈相对高信号,内部有更高的出血信号,其余病灶为等信号,偶见相对低信号。20%左右的病灶内部有新旧不一的出血。1/3左右病灶有包膜样结构。G d-DTPA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在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与肝组织对比明显,此后逐渐与肝组织等强化,内部有纤维化区及纤维包膜呈延迟强化,少数能显示位于肿瘤表面的较大血管。通常HCA的动脉期强化的程度强于原发性肝细胞癌,造影剂廓清速度慢于后者。SPIO增强MRI显示HCA与FNH相似的信号强度减低,提示内部含有一定的Kupffer细胞。

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内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也是一类罕见的良性瘤,主要依靠超声、CT和MRI作出诊断,其他影像检查基本无效。病灶大小不一,边界清楚,CT和MRI表现取决于病灶内各种组织成分的比例,以脂肪成分为主的可以十分相似脂肪瘤,甚至无法区别,若患者有结节硬化,应先考虑前者。当三者成分比较均等时,仔细地确认脂肪的存在常常是诊断的关键,这一点以MRI最为敏感;无论是CT或MRI的增强扫描,可显示强化程度不一的软组织成分区。当脂肪含量极少或完全缺少脂肪时,软组织肿块的的CT密度及MRI信号,与部分良性占位如FNH、HCA极为相似,富血供的明显强化表现使鉴别更困难。

4、不典型肝脓肿

不典型肝脓肿在MRI上主要有以下2种类型:纤维肉芽型及肿块型。纤维肉芽性脓肿可呈类圆形、楔形或不规则形,无明确脓腔壁而边界欠清。病灶体积的80%以上由肉芽和纤维组织构成,在T1WI上为相对低信号,在T2WI上为等到较高信号;

体积的20%以下为点、片状液化坏死或凝固坏死,前者在T2WI上为点状或小片状的明显高信号,后者则表现为等、低信号。动态增强后可见动脉期脑回状或花瓣状强化,并随延迟持续强化;或表现为随时间延迟其强化逐渐明显、范围扩大。点片状液化或凝固坏死区可位于强化肉芽纤维组织的中央或偏心。单纯平扫部分病灶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别,联合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肿块型脓肿少见,可呈团块状,在T1WI 为相对低信号,在T2WI呈等高信号及相对高信号,可伴有完整包膜,或无明显包膜但边界尚清。动态增强后包膜样结构可呈逐渐强化,内部成份无强化或轻度不规则强化。单纯平扫容易误为恶性肿瘤,平扫联合增强后仍有个别诊断为恶性肿瘤。

5、肝内孤立性坏死结节(炎性纤维坏死结节)

肝内孤立性坏死结节(炎性纤维坏死结节)在病理上为凝固坏死结节,内部可含有小片液化坏死,外周有薄层纤维包膜。在过去这是一类影像学很容易误诊为肝癌的病变。

MRI上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或呈哑铃形。平扫MRI显示边缘清楚,或边界欠清。所有病灶在T1加权像上均呈相对于肝实质的低信号,在T2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这种信号特征的病理基础是凝固坏死灶。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或小片状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是小片液化坏死所致。在增强后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内部均无强化,这与病灶内部的无血供相对应。延迟期病灶边缘部可有细环状强化或轻度不规则强化。利用平扫加动态增强MRI对大多数的肝内孤立性坏死结节能作出可靠的定性诊断。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陆建平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原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影像学,它是一种多参数成像的新技术,软组织对比优良,提供的信息量最为丰富,能做任意方向的断面成像。十年多的实践证明,MRI具众多突出的优点而对肝内病变的检出、定位和定性,较其他影像学有其独到之处,正逐渐成为大部分肝脏占位病变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部分病变甚至是首选检查。 肝脏是全身最大的器官,结构复杂,病变的种类繁多。MRI有多种检查方法,取决于扫描序列参数的变化组合,也可选择不同种类的造影剂作特殊的增强检查,然而全部MRI扫描方法都用于每一例检查是不现实的,因此检查前当班医生明确检查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对疑有肝脏占位的患者,MRI检查通常要明确病灶的有无、多少、精确的部位、内部质地、病灶内血供、门腔静脉有无受累甚至组织的特异性等等。要达到这些目的,检查前应详细了解病史及体征,与临床医生作必要的沟通,深入研究其他已经完成的影像检查材料,然后选择有针对性的扫描方法及序列。此外,当今国内MR机的品牌很多,场强高低不一,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每一位医生必须熟知所使用机器的特性,从诊断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机器优势,避免无效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我们认为中高场MR机的肝脏检查才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一、肝癌的MRI检查技术 随着MR机性能的改善,可供选择的扫描条件、序列很多,参数变化很大,何为肝脏MRI最佳常规扫描方法确实难以规范,基本原则是优先保证图像质量,力争获取更多病灶信息,兼顾省时快速。 (一)扫描前准备 1.病人须禁食检查前一餐,以防胃肠道内容物与病变相混淆或掩盖病变。检查前30分钟可口服0.1~0.2mmol/L浓度的枸缘酸铁胺溶液500~1000ml,作为阴性对比剂,以区别胃肠道与肝脏。也有使用阳性对比剂,如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的稀释液,其效果不如阴性对比剂。 2.病人取仰卧位,将肝脏部位放置在体部线圈或相控阵线圈的中央,嘱病人不必紧张,平静呼吸。如果采用非屏气扫描序列,最好用腹带加压上腹部,减少由腹式呼吸引起的伪影,过分肥胖者使用腹带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在多数大型教学医院,通常拥有新颖的高场MR机(场强1.5T以上),一般选择使用腹部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肝脏检查因此而被改进为常规的屏气扫描。 3.对需作屏气扫描的患者,宜先训练屏气方法,并告知大约屏气时间。 4.对需作增强的患者可预置非金属针管及抗凝导管,也可预接高压注射器。 (二)平扫 横断面成像是肝脏扫描的基本方位,层厚要求在8mm 以下,层间距1mm左右,共15~20层覆盖整个肝区,扫描野头足侧各加一个饱和区可减少呼吸运动及血管搏动伪影。 1.T1加权像

肝癌的诊断

肝癌的诊断 北京地坛医院李文东 肝癌早期没有症状,病人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虽然在病情发展后能产生症状,但常见的症状是肝区疼痛、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胀、腹泻、黄疸等,与慢性肝炎、肝硬化类等类似。况且肝癌大多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所以很难依靠这些症状来诊断肝癌。即使摸到肿块或有黄疸、腹水,有时也难以与结肠癌、胰腺癌区别开来。所以诊断肝癌必须借助于各种特殊检查。 一、肝癌的定性诊断 1. 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 在各种检查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最有价值。除了因取材不当导致假阳性外,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是绝对可信的。肝癌的定性诊断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曾也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取得肝癌活组织的方法为肝穿刺。为取材准确,多在腹腔镜明视下或超声引导下穿刺。 病理组织和病理细胞学检查对肝癌的定性诊断固然十分可靠,但属于侵入性操作,而且有并发出血或肿瘤沿针道播散的风险,医生和病人都会有所顾忌,故仅在非侵入性检查无法定性时才予考虑。 2. 肝癌标志物检查 肝癌标志物是由肝癌或宿主产生的针对肝癌的较为特异的物质,如抗原、酶、特殊的蛋白质等。肝癌标志物检查为非侵入性操作,可反复进行动态观察,对肝癌的定性诊断极有价值,也是肝癌定性诊断的主要手段。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如下: ⑴甲胎蛋白(AFP) AFP是在众多的肝癌标志物中对肝癌诊断价值最高的一个。如能达到400μg/L以上,持续存在4周以上并能排除个别假阳性情况的,甚至即可据此诊断肝癌。AFP在肝癌的早期,甚至在肝癌的症状出现之前8个月,便可出现阳性结果。所以AFP可以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包括对于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早期诊断。 由于AFP在一定量(如>400μg/L)、一定持续时间(如>4周)的前提下

磁共振腹部扫描——肝脏(二)

磁共振腹部扫描——肝脏(二) 昨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肝脏磁共振的平扫,尽管磁共振平扫能提供丰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但对于很多占位病变如肝癌、肝血管瘤等等的占位病变的最后诊断仍需要进一步的动态增强扫描,在动态增强扫描时需要我们捉住期相才更加有利于病变诊断。 增强:(三维容积动态增强扫描) 蒙片 动脉期(多动脉期或动脉晚期) 门静脉期 平衡延迟期(6min以上) 增强造影剂及扫描序列及方位: 1.钆对比剂-标准剂量0.1 mmol/kg(0.2ml/kg)注射流率2ml/s 2.扫描序列-三维容积内插快速 GRE 西门子: VIBE GE : LAVA 飞利浦: THRIVE 3.方位一般采用横断面为主与冠状面结合观察病变 一、蒙片扫描 需要注意的是蒙片扫描要与打药序列一致、参数一致 二、动脉期扫描 1.什么样的动脉期好? ACR 推荐 CT / MRI 动态增强扫动脉晚期

2.如何判断动脉晚期? ①肝动脉显著强化 ②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明确强化 ③肝静脉内无对比剂进入 3.由于有些病变在动脉早期强化,如果光扫动脉晚期会不利于诊断以及漏诊误诊,近年来由于设备不断更新扫描速度加快,提倡双动脉期以及多动脉期的扫描 1)双动脉期扫描的意义: ①多数富血供病灶在动脉中晚期显示清楚 ②少数病灶在动脉早期显示清楚 ③双动脉期可以明显提高动脉晚期的成功率301医院、北及友谊医院等30多家医院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①单动脉期扫描66%获得标准动脉晚期;②双动脉期扫描95%获得标准动脉晚期。 2)多动脉期扫描技术支持 ①快速成像技术 ——并行采集(相位编码及3D分层方向) ——压缩感知 ② K 空间共享技术集成序列

肝胆脾胰MRI

肝脏 正常肝脏 报告时注意描述以下几点:1.肝脏大小,形体,信号改变,肝脏各叶比例及肝裂改变,肝门结构及肝内血管,肝内外胆管改变,肝内有无病变,其信号及强化程度,类型和方式,胆囊大小,形态,信号及胆囊壁改变和增强后表现,肝周结构包括血管和淋巴结的改变;2.脾形态,大小,数目和位置改变,脾脏信号改变,强化后表现及强化程度和类型,脾血管改变;3.胰腺大小,形态,边缘,位置改变,胰管是否显示,增粗,胆总管表现,胰腺有无病变及其信号强化表现,胰周脂肪改变,渗出,积液,胰周血管改变,增强后表现,胰周淋巴结改变;4.同时注意片内所示其余结构有无异常。 原发性肝癌 病例1:肝硬化,脾大,肝右叶巨块型肝癌,门脉右支受侵 巨块型肝癌MRI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表现为稍高信号巨大肿块影,边界较轻,可有假包膜,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较周围肝实质信号低,常伴有门静脉侵袭。注意描写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信号特点,肝内有无转移,有无血管侵袭,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另外,肝癌多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应注意肝硬化的肝,脾及腹腔相关改变,请参考肝硬化章节的内容。 病例2:巨块型肝癌,肝硬化,脾大,肝内多发子灶,门脉右支癌栓 肝癌组织的磁共振信号具有特征性,子灶,门脉侵袭,多血供等特点都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转移性肝肿瘤 病例1:肝脏多发转移瘤 绝大多数转移瘤MR平扫表现为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心坏死区呈小圆形或泪原形的明显高信号,周围常伴有水肿长T1长T2信号,形成典型的牛眼征。注射Gd-DTPA以后病灶由不同的原发肿瘤而现实质均匀或不均匀环行强化,注意描写病变的数量,位置和分布,形态,大小,信号特点,病变的强化特点等。病灶多发,牛眼征,环行强化等典型特征的描述对诊断有意义,应注意与多发脓肿的鉴别,单发病灶注意与肝癌鉴别,注意观察有无腹腔淋巴结增大,必要时追问病史。 病例2:肝脏多发转移癌,胰头癌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最常见的肝癌类型,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常用的肝细胞肝癌诊断影像学方法。本文将探讨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CT是一种无创、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可提供肝脏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CT在HCC诊断中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的成像速度和高对比度分辨率。通过使用增强剂,CT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位肝内占位病变,并显示其血供情况。根据不同的CT增强扫描模式,可以进一步评估病变的特征,如强化模式、动态增强曲线等。这有助于区分恶性肿瘤和其他 良性病变。 CT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CT对于小于1cm的微小病灶的检测和定位较困难。CT无法准确地判断某些良性病变和早期HCC之间的区别,因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CT表现。CT对肝脏的边缘和周围结构有一定的限制,可能掩盖或模糊HCC是否侵犯血管和淋巴结的信息。 MRI是另一种常用的肝细胞肝癌诊断影像学方法。MRI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产生图片,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多序列、多平面的肝脏图像。与CT相比,MRI在组织鉴别、空间解剖和功能评估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MRI对于大、小肝细胞癌的检测和表征都有很高的准确性。MRI还能够显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如动态增强曲线和扩散加权成像。这些功能 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MRI也存在一些局限性。MRI对于肝内铁沉积和肝内胆红素沉积有一定的阻尼效应,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MRI的成像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耐受性和合作度要求较高。MRI的设备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可能限制了其在某些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适用于快速筛查和初步评估,MRI适用于进一步鉴别和表征。结合两种影像学方法可以提高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定 位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肝癌的鉴别与诊断参考模板

肝癌的鉴别与诊断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部份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显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可和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著。加之积极综合治疗,已便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 一、病因 迄今尚不清楚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以下因素可能与肝癌流行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 ①肝癌患者血清中惭型肝炎标志物高达90%以上(对照组仅约15%); ②肝癌高发区HBsAg阳性者发生肝癌机会比阴性者高6~50倍; ③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我国肝癌病人中单纯整合型HBV-DNA占51.5%; ④HBV的X基因可改变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基因表达与癌变可能有关以上说明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引起注意我国资料显示肝细胞癌中5~8%患者抗HCV阳性对照组为0~2%肝癌病例中抗HCV与HBV合并感染者多HCV与肝癌的关系在日本极为重要在中国还有待证实肝硬化与肝癌关系亦令人注目在500例肝癌尸检材料中肝癌和肝硬化合并率为83.6%肝硬化与肝癌伴发率为49.9%其中大结性肝硬化占73.3%显示肝癌与肝硬化关系密切在合并肝硬化者中56.5%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变说明肝硬化尚在进行中厂结果提示惭肝病毒持续感染与肝细胞癌有密切关系推测其过程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对致癌物质敏感在多病因参与和阶段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基因发生改变即一群原癌基因被激活为癌基因以及一个或多个抗癌基因失活其结果引起细胞生长的失控肝细胞出现持续增殖最后导致癌变 (二)黄曲霉毒素在肝癌高发区尤以南方以玉米为主粮地方调查提示肝癌流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有关人群尿液黄曲霉毒素B1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含量很高黄曲霉毒素B1是动物肝癌最强的致癌剂但与人肝癌的关系迄今尚无直接证据 (三)饮水污染江苏启东饮用沟溏水者肝癌发病率为60~101/10万饮用井水者仅0~19/10万饮用沟水者相对危险度为3.00调查发现沟溏水中有一种兰绿藻产生藻类毒素可能是饮水污染与肝癌发生的有关线索 (四)遗传因素在高发区肝癌有时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尤以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的肝癌罹患率高可能与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有关但尚待证实 (五)其他引起肝癌的其他致癌物质或致癌因素被疑及的尚有: ①酒精中毒; ②亚硝胺; ③农药如有机氯类等; ④微量元素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 ⑤中华分枝睾吸虫刺激胆管上皮增生而产生胆管细胸癌 ⑥微量元素性激素放射性物质寄生虫酗酒吸烟遗传因素等。 二、并发症 肝癌破裂出血: 如: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肝癌患者的一种严重而致命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5.46%-19.8%,也是肝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肝癌死因的9%-10%,在肝癌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由于本病发病突然、急剧,且常伴休克。故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如不积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 HC\M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fe量高者、HCV^染者、HBW HCV1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 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

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有助于提升定性诊断水平.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外表探查,防止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防止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大大提升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楚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S备的不断普及和开展,使MR3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肝癌 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肝癌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超声、CT、MRI和PET-CT。 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于肝癌的筛查和初步评估。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内部的结构和肿块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边界等。此外,超声还可以通过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如肿瘤血流速度、血管形态等。然而,超声在肝癌的定位和分期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于小肝癌的检出率较低。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肝癌影像学诊断技术,其通过多层次的断层图像提供了 更为详细的肝脏解剖结构信息。CT扫描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以 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受侵情况。此外,CT扫描还可以通过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血供 情况,如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特点。这些特征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MRI是一种无辐射的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肝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高 的准确性。MRI可以提供丰富的组织对比度,对于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大小、形态和边界等特征有良好的显示效果。MRI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序列观察肿瘤的信 号强度、强化特点以及弥散加权成像等特征,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MRI还可以结合肝脏弥散张力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等技术,评估肿瘤的生物学 行为和预后。 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 以提供肿瘤的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PET-CT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如18F-FDG,观察肿瘤组织的代谢活性。肝癌组织的代谢活性通常较高,因此PET-CT对

肝癌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肝癌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肝癌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肝癌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优势 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高分辨率: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肝脏图像,对于早期肝癌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多参数成像:MRI可以通过多种成像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等,获取肿瘤的多维信息,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组织学特征等。 3.功能性成像: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性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能够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供情况,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二、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1.早期肝癌的诊断:MRI对于早期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T1加权成像能够显示肿瘤的低信号,而T2加权成像则能够显示肿瘤的高信号,结合两种成像序列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形态和边界。 2.肿瘤分期和评估:MRI可以通过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和侵袭程度,有助于分期和评估肿瘤的预后。同时,DWI可以评估肿瘤的细胞密度和扩散性,提供更详细的组织学信息。

3.肝癌的转移和复发监测:MRI可以全面、准确地检测肝癌的转移灶和复发病灶,包括肝内和肝外转移灶,对于指导治疗决策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4.肝癌的治疗评估:MRI可以用于评估肝癌的治疗效果,如手术切除后的复发监测、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疗效评估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三、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局限性 尽管MRI在肝癌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1.成像时间较长:MRI成像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保持静止,对于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患者可能存在困难。 2.造影剂使用:增强扫描需要使用造影剂,对于有肾功能不全或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需慎重考虑。 3.成像解剖学变异:肝脏解剖学结构的变异可能导致图像解读的困难,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MRI作为一种无创、多参数、功能性的成像技术,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评估肿瘤的形态、组织学特征、血供情况和代谢活性,MRI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对于指导治疗决策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MRI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效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选取我院 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共50个病灶。观察核磁共振 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 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结果: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30 例患者中,18例为结节型,12例为块状型。经病理检验,30例患者镜检结果, 14例患者可见典型的腺癌样结构,4例患者中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患者为乳头 状腺癌。结论:肝内胆管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 瘤表现为血供多。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 础相关。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学;鉴别诊断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bstract: Objective:On patients with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manifestations.Methods:Select our hospital patients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of 30 case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a total of 50 lesions. Observa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 including shape and edge, density, sig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nforcement, stove and extra hepatic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performance.Result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of 30 cases, 18 cases of nodular type, 12 cases of block type.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30 patients as a result, 14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typical sample structure, four patients in low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4 cases of papillary carcinoma.Conclusion: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ess blood supply, but there are few tumor characterized by blood.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maging demonstrate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s related to its pathological basis.Know more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Keywords:Antipathetic bile duct carcinoma;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内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 呈上升趋势,临床预后不佳。CT和MRI是目前诊断ICC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检查手 段[1]。为了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与MRI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部分患者使用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并观察 其临床特征。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30岁至78岁,平均年龄(43.12±5.76)岁。排除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精神异常患者,诊断期间禁用 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有完整的治疗资料。30例患者MRI诊断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2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5例患者行经皮穿刺活检。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小肝癌(SHCC)的MRT诊断

小肝癌(SHCC)的MRT诊断 肝细胞癌乃全球常见肿瘤之一,50%~90%的SHCC是由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而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降低肝癌死亡率、提高肝 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三维成像,并可进行多种后处理,成 为诊断肝结节性病变的主要方法。通过钆喷酸葡胺(Gd-DTPA)造影剂的MRI动态增强可以 反映病变的血供情况,对于小肝癌的诊断和鉴别有更大的作用[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1岁,癌结节体积总和<5cm直径球形体积。 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平扫,常规行T1WI和T2WI。轴位扫描为基本方法。T1加权像,T1WI在显 示肝癌病变方面有较大价值,常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SE)和梯度回波脉冲序列(GRE)。T2加权像,通常用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GRE T2WI可采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扫描 速度快,并可清晰显示肝脏的血管形态。增强扫描,应用bolus法经静脉注射对比剂顺磁性 钆一二乙三胺五醋酸(Gd-DTPA)增强扫描,观察病变供血情况,有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 2.MRI检查结果 2.1MRI的表现 肿块表现与CT相似。在T1WI上肿瘤表现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性病变表现为高信号,坏死襄变则出现低信号。40%的肝癌见到肿瘤假包膜,T1WI上表现环绕肿瘤周围, 厚约0.5-3mm的低信号环。Gd-DTPA对比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2]。T2WI上肿瘤呈 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块表现更为清楚的稍高信号。诊断有困难,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菲立磁)行对比增强,被正常肝内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T1WI表现信号降低, 而缺乏kupffer细胞的肝癌,则T2WI仍表现稍高信号。若门、肝静脉扩张,其中见到软组织 信号肿块,提示门、肝静脉癌栓形成。同时也可见到腹部淋巴结肿大等肝外转移征象。 2.2结果 经MRI检出,直径<2.0cm,检出率68%,直径2.0-5.0cm,检出率100%。MRI的检出率85%。 3.讨论 小肝癌的病理特征:①小肝癌的分化多与癌灶大小有关。甚小的癌灶75%左右以I级为主,II级少见,组织结构以分化好的梁状型为主。流式细胞技术示66.7%小肝癌细胞主要为 二倍体,随肿瘤增大,多倍体和异倍体增多。②小肝癌具有膨胀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膨胀性生长为主的癌灶呈球形,边界清楚,约60%有包膜;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癌灶边界常不 规则,无包膜形成,癌周有炎性浸润。③小肝癌极少伴有卫星结节(3%)。④约30%的小 肝癌镜下见血管内癌栓。个别小肝癌伴远处转移。⑤小肝癌癌周多有肝病背影,其中80%合 并肝硬变,75%有慢性肝炎。 MRI能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重图像,肝癌结节在T1加权图呈低信号,在T2 加权图呈高信号,可检出2cm以上的癌灶。病灶内出血坏死病变在T2加权图上可表现为不 均匀的高信号强度。MRI对肝癌包膜的显示率可达24%-42%,以上反转恢复(IR)或自旋回 波技术(SE)T1加权图显示包膜最佳,表现为肿瘤周围有一低信号强度环,厚工为0.5- 3.0mm,肝癌内可出现纤维间隔,平扫MRI上表现为低信号强度。肿瘤侵犯血管时显示血

肝癌诊断中的影像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肝癌诊断中的影像诊断技术及其应用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在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肝癌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讨论影像诊断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一、CT影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是肝癌诊断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可多角度全方位的显示肝脏的内部结构,定量观察肝脏内部的异常病灶,包括肿瘤、囊肿、结石等。CT检查可提供独特的解剖详细信息,准确描述肿瘤的原位分布、大小和形态等特征。 CT可以使用三维重建技术来构建虚拟肝的解剖图,并将这个图像和实际CT扫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寻找毛细血管和血管的血流病理学,检测肝癌的血供情况以及肿瘤的血管皱褶和内部构造。此外,CT扫描还可以观察到肝门、肝窦和肝脏内、外表面及其附近的病变、淋巴结转移、髓质沙漏状膨大及肝血管阻塞等病变。

二、MRI影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MRI(磁共振成像)影像是一种比较精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使用类似核磁共振(NMR)的原理,通过磁场和射频信号对人 体组织进行成像和分析。相比于CT,MRI扫描生成的图像更清晰、更准确,可以检测到微小的肝癌病灶,同时还可以检测到肝脏的 灌注情况。 MRI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脉冲序列来提取不同的信息,以实现 多参数量化分析。如,DWI(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显示组织中的 水分子扩散情况,可在短时间内扫描出肝内多灶性的癌变;动态 增强磁共振成像序列可以在1-2分钟内应用 MRA (动态造影成像)技术对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分期定量分析。 三、 PET-CT影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其中,PET扫描通 过注射放射性药物标记的葡萄糖(18F-FDG)来显示肝癌部位的

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将MR与CT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小肝癌鉴别诊断中,对其临床 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3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进行MRI、CT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MRI诊断再生结节与小肝癌准确率为96.43%,与CT 79.73%相比,MRI相对更高 (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在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中临床 价值更高,可提升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应用。 【关键词】:MRI;CT;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 肝硬化在临床十分常见,为慢性进行性肝病,与肝癌发生有紧密联系[1]。肝 硬化患者早期因肝代偿功能较强,临床表现并不明显,随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 现门进静脉高压、肝功能受损等临床表现,可出现多个重要系统受累,晚期可出 现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发癌变,部分患者可因并发症死亡。因此对肝硬化患者早期采取合理的手段检查对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MRI、CT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本研究将MRI与CT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小肝 癌鉴别诊断中,旨在评价其临床价值。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收集时间于2016年6月~2018年2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 共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39~73岁,平均(57.46±12.51)岁,病程1~6年,平均(3.74±1.17)年,经手术病理检查总病灶数84个,出再生结节共29个,小肝癌55个。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经手术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肝硬化,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中肝硬化诊断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检查配合性较差者;精神疾 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合并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检查禁忌症者;对本研究不同意者。 1.3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行MRI、CT检查,具体方法见下: MRI检查:仪器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平扫T1加权、T2加权,参数设置:层厚8至10mm,矩阵512×512,视野范围52cm×42cm。动态增强扫描参数 设置:TE6ms,TR145ms,层厚在8至10mm之间,行常规SE/PSE自旋回波序列 扫描。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整个腹部,注入钆喷酸葡胺0.1mmol/kg,推注时间 为3至5s,注入完毕后依次行三期增强扫描。 CT检查:仪器选择GE16排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置:重建层厚1至1.2mm,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00至120kV、200至300mA,螺距3。对患者行常规平扫,检查前半小时饮水800ml,取仰卧位,指导患者扫描时屏气,扫描范围为膈 顶至肝部下缘。确定病灶位置后,给予碘海醇100ml注射,速率控制在2.5至 3ml左右,调整CT行增强扫描,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分别为25s、70s、5min。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检查个数、诊断准确率。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12.0, %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

肝癌的诊断标准

肝癌的诊断标准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亡。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肝癌,诊断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确的诊断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并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肝癌的诊断准则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影像学表现来分析。在病史中,患者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消瘦)、家族 史(特别是肝癌家族史)以及肝疾病史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体检检查可包括肝脏淋巴结触诊、肝脏超声等,可以帮助诊断肝癌及其转移。而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素检查以及核磁共 振成像(MRI),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病变程度。 在收集完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数据后,确定肝癌的诊断准则就可以开始了。由于不同的肝癌有不同的特征,诊断标准也随之而异。 针对转移型肝癌,可以通过血液学检查,检测α-fetoprotein (AFP)、抗原125(CEA)、抗胶原1(PC1)等指标,以及核磁共振(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标准。CT扫描检 查可以检查肝脏有没有肿瘤,是否有局部肿瘤或散在性肿瘤,以及肿瘤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如果CT检查结果证明存在肿瘤,进一步的 肝癌诊断就会继续进行。 而针对原发性肝癌,除了上述常见的CT、MRI或血液学检查,还可以应用肝穿刺活检(Liver Biopsy)作为诊断标准。在肝穿刺活检中,收集的细胞会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肝癌以及肝癌

的类型。 目前,肝癌诊断准则还在不断发展和优化。随着新技术的加入,如抗原68等,诊断准则越来越准确。此外,结合表型和分子标志物的诊断策略也已经被开发出来,可以更精确地诊断肝癌。 总之,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肝癌的治疗至关重要。未来,在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发展的支持下,我们会有更加精准的诊断方法,更好地提供病人有效的治疗方案。

普美显特异性对此剂MR增强对微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普美显特异性对此剂 MR增强对微小肝 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普美显特异性对此剂MR增强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 法将50例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微小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普美显特异性对此剂MR增强扫描。结果普美显特异性对此剂MR 增强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相比,无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普美显特 异性对此剂MR增强扫描可提升微小肝癌检出率,为临床进一步干预提供准确参考,有利于疾病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 【关键词】普美显特异性对此剂;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微小肝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R enhancement with promethicin in the diagnosis of micr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minim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20 to September 2021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romethicin specific MR enhanced scanning.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R enhanced diagnosis results of promethicin and surgical pathology (P > 0.05). Conclusion promethicin specific MR enhanced scanning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micr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vide accurate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ease prognosis. [Key words] promethicin specific ag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nhanced scanning; Micr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微小肝癌表现为甲胎蛋白持续升高,但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而高特异性对 此剂的应用可发现早期微小肝癌,然后经过手术根治性切除、或者无水酒精注射、

肝癌影像诊断–影像PPT

肝癌影像诊断–影像PPT (一)肝癌的分期 T:原发性肿瘤,N:淋巴结,M:转移 T1:肝脏单发肿瘤,肿瘤最大直径在2cm或以下,无血管受侵 T2:T1中3项条件之一不符合者 T3:T1中3项条件有2项不符合者 T2、T3二者中包括多发肿瘤但局限于一叶者 T4:多发肿瘤分布超过一叶或肿瘤累及门静脉或肝静脉的主要分支 N:局部淋巴结;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局部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选择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CT、MRI、血管造影、核素扫描、PET等。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检查方法。其检查对人体无损伤,一般不需要用造影剂或做特殊的检查前准备,对鉴别囊实性病变及肝内、外病变的敏感性高。超声检查可以作多方位、多层面的扫描,易于发现病变。且可通过肝内血管、胆囊、韧带的部位而对病变的定位作出判断,部分肝癌的定性诊断也可通过肿瘤的回声特点而作出判断。超声检查的最大局限性是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医生的技术及经验。 全身CT扫描应用于临床以来肝脏是最常用的检查器官之一。随着检查仪器、造影剂的改进而不断完善,诊断准确性不断提高。CT平扫可以显示密度较高的转移瘤,如类癌、肾癌、乳腺癌等的肝转移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增强扫描的目的主要是形成肝实质与病灶之间的密度差,以利诊断。由于正常肝实质大部分由门静脉供血,肝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形成了密度差。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了解肝脏肿瘤的位置,肿瘤的特点及对肝脏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MRI是继CT后影像诊断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MRI的特点是组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增强CT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摘要:搜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经CT、MRI检查后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HCC共42例,两种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和对肿瘤的主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大小检出情况。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细胞癌对脂肪变性、包膜及肿瘤直径≤1.0cm的检出,MRI要高于CT检查。从而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的准确性及检出率,尤其是较小的肝细胞癌,较CT更有优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增强扫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病例的75%-85%。这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第五种癌症,也是仅次于其他癌症的主要病因。肝癌的发生发展是肝癌的关键时期,因此,尽早手术是最好的手术方式。由于肝癌在初期不能显示特别的临床征象,因此大部分病人在被诊断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级别,因此,在早期通过放射学的方法来诊断肝癌;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改善病人的预后。近几十年来,包括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在内的无创成像方式在评估HCC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两者成像方法不同,其优劣仍存在争议,因此比较不同影像学定性诊断肝癌的效能,能为早期确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42例经 CT和 MRI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男性32名,女性10名,38~76,平均年纪为 (52±3.75)。症状:23位患者出现上腹胀痛,乏力,消瘦。22名患者有乙型肝炎、2名丙肝、5名乙醇性肝病、8名肝脏囊肿;6位患者中有胆道结石,7位患者有过高血压,3位患者有过糖尿病。发病的时间一般在5-3个月之间。

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 及其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参照组(未发 生微血管浸润)与实验组(发生微血管浸润)。对比两组肿瘤直径及CT与MRI 征象。结果:实验组在边缘模糊、局部外凸结节、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TTPVI以及PVTT上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的 诊断中,CT与MRI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影像学征象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等。 【关键词】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CT;MRI 原发性肝癌可根据病理组织学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癌以及超微 结构,其中以肝细胞癌最为常见。我国属于乙肝大国,而乙肝易发展为结节型肝 硬化,从而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增加。相关数据显示[1],约70%原发性肝癌的 发生与肝硬化有关。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为所以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为 第2位[2]。早期原发性肝癌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当患者出现典型症状时, 如肝区疼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伴有消瘦、乏力等症状,病情已然处于中晚期,从而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虽然手术治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术 后复发仍是医学所重点关注问题。而术后复发离不开微血管浸润,因此,本文对 肝细胞癌进行了研究,分析CT,MRI在诊断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20年2月-2022年3月所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 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参照组(未发生微血管浸润)与实验组 (发生微血管浸润)。参照组共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