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史实梳理、史料分析,了解三教的冲突与融合,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思想活跃、多元发展的特征。

2.利用表格整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体会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培养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3.运用时空定位、图片分析,比较不同时空的雕塑、书法、绘画等作品,分析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色,理解文艺作品的史料价值。

4.运用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例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体会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

5.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唐代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会“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时代精神。

6.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唐代文化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

二、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难点:如何认识文化成就出现高峰的原因,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以及方式:教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授课

四、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示意图】三国至隋唐五代朝代更迭

【图片】白马寺(河南洛阳)——佛教东传

【讲授】中国佛教史上广为流传着“白马驮经”的故事,实际上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社会上盛行还是在南北朝时期。三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巨大的分裂、动荡走向高度的统一、强盛,而后又进入短暂的分裂、动荡的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情况复杂,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一时期的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新的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将在本课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本课时间跨度大,首先通过政权更迭示意图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以佛教的传播导入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课堂展开】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

【过渡】从公元220年天下三分到589年隋朝统一,三百七十年的分裂与战争,使儒家思想不再一统天下,各种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在乱世中争奇斗妍。

【问题】结合教材第一段与历史纵横,谈谈儒学的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哪些思想的冲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道教、佛教、玄学等。儒学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

1.儒学:吸收佛道

【过渡】乱世中人们对生存的忧虑和对死亡的恐惧成为宗教兴盛的土壤。佛教和道教在这一时期有何发展?

【讲授】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自东汉末开始形成,迅速扩张,在南北朝成长为与儒、佛抗衡的一大宗教流派。道教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道教:“贵儒”“尊道”

【过渡】佛教也在中国盛行,这一时期辉煌的佛教石窟寺艺术生动表现出当时人们的宗教热忱。

【图片】佛教传播路线及三大石窟分布

【图片】莫高窟佛像(北魏)、云冈石窟佛像(北魏)、龙门石窟佛像(北魏)、莫高窟佛像(盛唐)

【问题】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石窟的佛像有何不同,这从侧面反映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什么变化?

【解读】从面貌、服饰等细节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像有不同的特色。佛像前期带有较为明显的异域风情,后期逐渐本土化、世俗化,从侧面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佛教也在发展中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化。

3.佛教:中国化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比不同时空的石窟造像的变化,体会佛教渐趋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过渡】佛教势力的壮大也引起了一些反对佛教的声音。

【问题】南朝的范缜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来抨击佛教?(“神灭论”)

【讲授】当若干政治、经济因素介入时,这些思想冲突甚至会引发对抗,突出表现在几次灭佛事件上。这些灭佛政策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过渡】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最终推出了气度恢宏的隋唐文化时代。

(二)隋唐时期

【问题】面对佛道的盛行,隋朝一些儒学家提出了什么主张?

1.“三教合归儒”

【问题】唐朝统治者奉行怎样的文化政策?有哪些表现?

2.三教并行(崇儒、尊道、礼佛)

【讲授】李唐王室奉老子李聃为先祖,道教备受尊崇。佛教也在这一时期高度成熟,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影响深远。一度式微的儒学在唐代开始振兴,统治者重视儒学,科举考试、官方教育都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过渡】但面对佛教、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还是受到了挑战,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材料】“今其(指佛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韩愈《原道》

【问题】概括韩愈的观点,结合书本知识,韩愈以什么为武器来反对佛教?(用儒家的封建纲常、天命论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讲授】韩愈等人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虽然不同的君主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三教之中各有所偏重,但就总体情势而言,三教基本并行不悖,不仅有力地促使三者相互吸收,而且造就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整理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学会从教材中提炼信息,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

2.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是观察时代风貌的窗户。结合表格与图片,思考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

(学生发言)

【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体现出民族交融的特色,并带有分裂割据的时代烙印。它的文学艺术成就十分突出,例如多样的文学形式,各种书体均备的书法艺术,专职的画家,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也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图片】书法作品

【解读】隋唐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图片】宗教画、胡旋舞,

【解读】感受中国受外域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材料】“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材料】“德宗皇帝闻其名(指唐高僧端甫)征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玄秘塔碑》

【问题】材料反映了唐代怎样的文化氛围?(唐代三教并行,信仰自由,文化氛围宽松)【讲授】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感知历史。当然,艺术作品蕴含的史实通常是简洁的、夸张的、局部的、变化的,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史料进行甄别,从中提取真实的历史信息,与其它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文艺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学生在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要关注从中折射出的时代光泽,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感知历史,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不过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史实,通常是简洁的、夸张的、局部的、变化的,

【材料】“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者轻易的唾弃。”——鲁迅

【思考】“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启示:兼容并包、文化自信)

【讲授】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对坚持文化自信,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板书】兼容并包,文化自信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与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中国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在对外交流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正是中华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让学生体会“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也为进一步思考唐代文化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做铺垫。

【课堂深化】

【材料】艺术家创造的才能是与民族的活跃的精力为比例的——丹纳《艺术哲学》【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讨论唐代文化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提示角度: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所学知识思考

(学生讨论与交流)

【总结】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制度、律法、经济等);思想活跃,氛围宽松(文化政策开明,三教并行,科举、教育的推动等);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设计意图】唐代文艺科技成就高峰的出现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由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社会氛围、杰出人物推动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原因,进行历史解释。

【课堂总结】

【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带来了思想的活跃,中国文化在儒道佛等多元文化的激荡中走向深化,隋唐更是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开明、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与时代相映成辉的文化高峰。

【本课结构】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思想活跃,多元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

1.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的发展

2.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3.佛教:吸收儒学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4.范缜“神灭论”

(二)隋唐时期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2.唐朝:三教并行(崇儒、尊道、礼佛)

3.韩愈“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与科技的繁荣(文化自觉,风采辉煌)

1.主要成就

2.时代特色

三、中外文化交流(兼容并包,文化自信)

1.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

3.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一、儒、道、佛的发展(思想活跃,多元发展)

二、文艺与科技的繁荣(文化自觉,风采辉煌)

三、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兼容并包,文化自信)

八、教学反思

本课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三国至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情况复杂,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化,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时间较为紧张,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择教学的重点,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在“唐代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唐代文化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等关键问题上,都浅尝辄止,学生尚缺乏更深入的思考探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关键问题。

思想文化史拥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如何把握好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在历史课堂中上出“历史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历史教学设计首先应基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和结构,教师还是应当注重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成就,体现思想与时代的交相辉映,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交集互动。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积累经典语句,评析人物形象,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及认识。 2、通过读书成果的交流汇报,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掌握阅读名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气势的歌,咱们来欣赏欣赏。(课前) 2、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吗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也把我们带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三国,共话三国。 二、自主交流,汇报成果。 (一)了解概况 1、据老师课前了解,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青少版的《三国演义》,有的同学甚至还在尝试着阅读整本原着。相信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简要地说说你的认识吗 2、出示课件:简介《三国演义》及其它的评价。 (二)知识冲浪

1、现在,老师想出题考考大家,看谁的<<西游记>>知识最丰富,有没有信心好,请看题: 2、看来老师出的题是难不倒大家,现在你们自己出题,来考考大家,行不行谁先来 3、小结:同学们读书真仔细,掌握了这么多的三国知识,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三)群英聚会 1、《三国演义》结构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出示:我最敬佩的英雄是,因为他。 小结: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咱们就重点聚焦三个大家最熟悉,也是人们议论得最多的人物。 2、品评英雄。 (1)引出诸葛亮、关羽人物。 A、出示提示: 猜猜他是谁点击图像。你看他面如冠玉,羽扇纶巾,真是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啊。 B、出示关羽图像和外貌描写。他又是谁,认得出吗 (2)小组合作: 合作提示: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人物的歇后语、成语。 二、说一说知道的人物故事,选择其中一个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13(66-70回教师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66-70回 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 【情节梳理填空】 孙权命诸葛瑾赴成都讨荆州,孔明设计使其奔波无获而回。 鲁肃定计请云长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赴“鸿门宴”,企图杀之,索取荆州。云长领周仓及八九个关西大汉,单刀赴会。 操欲起兵南征,从谏作罢,王粲等人欲尊操为“魏王”,荀攸反对,操言其欲效荀彧,荀攸愤疾而死。(注意:区别于61回荀彧之死:董昭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彧反对,后曹操兴兵下江南,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 曹操权倾朝野,汉献帝如坐针毡,汉献帝与皇丈伏完密谋杀曹操,事机败露,伏完全家被杀,伏皇后也被曹操下令处死。曹操逼汉献帝立自己的女儿曹贵人为皇后。汉献帝不敢不从,群臣也都不敢说话。见宫内平定下来,曹操率兵西征,想先取汉中,再夺巴蜀,然后一举夺得天下。 【经典情节复述】 1.单刀赴会 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

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阅读研讨探究】 思考题1:思考题:关云长说:“昔者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小说作者在这一回里也引“后人有诗赞关公曰:‘……当年一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这一回所说的“尤胜相如在渑池”指的是什么事?关云长又如何显示他的“英雄气”的?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到江边才放手道别。鲁肃被吓得浑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 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情节梳理填空】 曹操率兵攻打汉中张鲁,操派兵抄追杀曹兵的杨昂、杨任之后,胜得阳平关,又得南郑。操计收张鲁大将庞德又得东川。杨松收受曹操贿赂,献城投降,张鲁也降了曹操,杨松因卖主求荣被操杀。西川人闻操至,皆惧。 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刘备将荆州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还给孙权,请孙权趁曹操在汉中之际兵进合淝。诸葛亮许诺,等刘备夺下汉中后,将荆州之地全部奉还东吴。 合淝守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齐心协力,在逍遥津大破孙权进攻的队伍,自此张辽威震东吴。

高考政治 第四单元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精品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江苏单科,21,2分)某地首创一种实名制、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市民持卡可以看电影、看演出、买书,只要在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就可以享受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文化惠民卡的发放能够( ) ①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④调动人们文化消费意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天津文综,5,4分)“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首《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翻唱此歌,诠释经典,再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艺表演应该( )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④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山东文综,21,4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 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江苏单科,20,2分)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这说明( ) ①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 ②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④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江苏单科,24,2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 ) A.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C.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D.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 6.(2012江苏单科,23,2分)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7.[天津文综,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1(教师版1-10回)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1(1-10回)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情节梳理填空】 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涿(zhuō)县英雄刘备(字玄德,又称刘豫州、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家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为张飞发起,地点为张飞家后院)。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可见其诈)。桥玄、何颙、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许劭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董卓见刘备无官职、无爵位,便慢待无礼,张飞想要杀掉董卓。 【经典情节复述】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汉室衰微,民不聊生。(背景)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关羽、张飞愿协助刘备共谋大业。(原因)三人于张飞庄后桃园,面对盛开的桃花,焚香礼拜盟誓,结成结义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按年岁,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称弟。(过程)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2.曹操诈叔: 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但当曹嵩来看曹操时,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 【阅读探究研讨】 思考题1:请根据对刘关张三人的相关描写初步分析其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刘备:相貌奇特,两耳垂肩(曾被敌人骂作“大耳贼”);出身高贵,乃汉室宗亲;性格宽和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幼时与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礼贤下士。 张飞:形象异常“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粗犷豪放,曾三声怒吼吓死曹将夏侯杰);卖酒屠猪为生,颇有资财;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同举大事。性格粗暴,嫉恶如仇(因董卓轻视刘备,便欲杀之)。 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曾被美誉为“美髯公”);嫉恶如仇,一身正气,因杀了倚势凌人的豪强而逃难江湖。 思考题2:曹操年青时候,许劭评论他,只说了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 思考题3:由对刘备、曹操二人出场的不同描写可看出三国演义作者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流露出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尊刘贬曹,以汉室为尊,以曹操为奸雄。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文化生活第八课复习题 3-4-8

文化生活第八课复习题 3-4-8

双基限时练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月考)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管理,如实行微博实名制,加大对散布谣言、传播色情、网络欺诈、非法网络攻关等各种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等。这些做法() A.能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B.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危害社会C.不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D.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色情、网络欺诈等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打击各种网络犯罪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危害社会。有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故C项错误。A项能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题干无关。本题未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 B 2.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大多属于落后文化 B.对落后文化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C.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D.人们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的眼力,拒绝污染 解析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落后文化,但落后文化不占主流,故

A项错误。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没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的必要,故B项错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两者不能划等号,故C项错误。 答案 D 点击中国的任何一个互联网论坛,就会发现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帖子,一天可达数千条。然而,对同一个问题很难找出完全相同的答案。据此回答3~4题。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说明() A.文化市场有喜有忧 B.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C.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 D.当今的文化市场非常混乱 解析考查文化生活现状。由于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A项不符合题意,C、D 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4.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市场调节的盲目性③大众传媒的快捷④文化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⑤市场调节的滞后性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④⑤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属于文化生活中的可喜变化,当然不是市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熟知三国故事,有关人物的成语、歇后语,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2.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演方面的才能以及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及对三国人物雄才韬略的崇敬之怀。 4.进一步让学生知道课外阅读的方法,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外书的阅读,学会查阅资料,认真做笔记。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 2.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到《三国演义》,我想大家都熟悉,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一定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国演义》。 二、小组探究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还有三大名著及其作者你知道吗? 2.“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主要人物是谁? 3.简述作品的主要内容。 小组交流,汇报,评价。 三、欣赏、品味作品 (课件)在众多的人物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请评头论足。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

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作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 四、推荐名句段 1.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作品中的名段。 2.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 五、课堂检测 1.下列歇后语的来历你们知道吗?不知道的课后还要继续阅读。 张飞穿针_______粗中有细、大眼瞪小眼 曹操败走华荣道______不出所料、不幸中的万幸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_______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关羽走麦城______骄兵必败、最后一着 徐庶进曹营______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备摔孩子______假仁假义 2.请说一说来自三国的成语,并说出主人公。 六、畅谈感受 1.谈谈读书的意义 2.你会想到哪些名言? 3.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并且还写了自己的读书感言,在此交流一下,请在记忆库中快速搜索一下,也可即兴创作一句。 4.老师也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5.教师小结: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答案解析) (1)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 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2.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 A. 潘镇割据,地方权大 B. 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 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 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 A. “唐三彩”制造技艺 B. 青瓷制造技艺 C. 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 D. 白瓷制造技艺 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 卧病数秋天。”(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 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 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 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

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6.魏晋以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 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利益。下列君主在位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灭佛运动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②北周武帝③唐德宗④后周世宗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全面 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 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要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完整版)小学读书推荐《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推荐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三国演义》一书,并深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读《三国演义》。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的积累读书名言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进三国”。 二、了解三国。 1、你对这本书有什么了解?(师出示图书图片) 教师介绍手中图书: 封面,书脊,封底,及前言 2.介绍书名及作者(出示幻灯片,指名读)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 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 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 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

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 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 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 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 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 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 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3、认识作品中的人物 在三国的舞台上,曾经出现了许多鲜活的面容,据统计此书中大约描写了1200多个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在这些众多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英雄?你 最佩服谁? 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1、曹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位自称英雄的人物有哪些“英雄”的壮举呢?(1)、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称霸天下,具有胸怀大志,最后终于统一了北方。(2)、他主张屯田,发展农业生产。(3)、他不但腹有良谋,能够礼贤下士,而且知人善用。例如: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顾不上穿鞋,急忙光着脚迎出来。(4)、他有豁达的胸襟。例如赤壁惨败,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三次大笑,表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5)、其它:他不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诗人。 (小结:可见,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评价,应全面,客观。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 个人物。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好恶去评析,他之所以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歼”的印象,也是与作者罗贯中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分不开的。) 2、刘备——世之枭雄。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哪呢? (1)、此人仁义、宽厚(2)、善于招纳贤才,例如:三顾茅庐(3)、善于识别人才,例如:他曾经在生前告诫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只是,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思想内容、价值等。(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和一些精辟的语言。(3)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的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的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提起《三国演义》,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能脱口而出:如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成为一部长篇巨著。 2.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 2 -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导计划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导计划 制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执笔: 一、阅读目的 1、执行顺德区教研室的指导意见; 2、为学校“书香校园”活动锦上添花。 二、阅读任务 1、了解《三国演义》一书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情况; 2、揣摩小说语言、理清情节结构,增加知识积累,尤其是战争、谋略的描写; 3、学会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4、使学生初步养成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三、时间安排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下半学期。 四、阅读方法 1、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2、讨论法; 3、合作探究法。 五、实施步骤 1、导读(1——2课时)。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对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成书情况等作一简单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小说《序言》部分,了解有关情况。 2、逐回阅读(5——6周)。每周二十回左右,以泛读方式为主。在泛读之前,可以先浏览一下回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疑难问题,可分组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答疑。作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周分类摘抄小说中精妙词语、精彩段落。向别人讲述《三国演义》故事。完成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试题。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课上安排一课时,其余课下完成)。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课下讨论,各组安排一位代表发言。上课时,学生代表发言后,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教师归纳总结,发表自己的见解。 4、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2——3周)。重点分析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周瑜、鲁肃等形象。学生首先细读有关人物的情节,梳理之后加以分析,然后分组讨论,概括人物性格。小组成员每人写出一篇读书笔记,各组推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上课时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各组表现。作业:读书笔记3——4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我最喜爱的文学形象——×××》等。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了解小说《三国演义》以高超的手法描写战争的特点等。作业:读书笔记1——2篇。可以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也可以就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 6、学生自我总结。作业:(1)谈谈阅读《三国演义》后有那些收获;(2)总结一下应该如何阅读长篇小说;(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 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 (2)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2)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 泗洪人民路小学侯素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3.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的连环画、《三国》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搜集相关的歇后语和成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书名,简单介绍。 2.作者简介。 3.刚才我们听到的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 小说的卷首词《西江月》。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三国演义》已经远播于海内外,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在崇拜英雄的美国

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为“史诗般的作品”。而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作为中国的一名莘莘学子,你想不想了解《三国演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三国》。 一、七嘴八舌猜英雄 竞赛办法: 1.全班参加,每组三名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2.每道题有三个提示,根据提示不同得分也不同,分值分别为 30分 20分10分 题目类型:抢答题 抢答秘诀:速度快者根据分值得分。 (1)三国英雄之曹操 提示一: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 . 提示二:他是三国英雄中少有的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 提示三: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2)三国英雄之诸葛亮 提示一: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外交家。 提示二: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 提示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他的评价。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三国英雄之关羽 提示一:他曾被曹操封为汉寿亭候. 提示二:他有着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提示三:他的武器是冷艳锯,重82斤。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 一、阅读目标: 1.认真阅读,积累精彩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理清故事脉络,能够复述故事概要。 3.醉心阅读,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二、阅读过程: 1.每周二晚阅读课研读《三国演义》,最后30分钟集中做读书笔记。 2.小周周五晚阅读课第一二节研读《三国演义》,第三节观看《三国演义》影像视频资料。 3.大周周末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8章内容,并做好读书笔记。 4.每周研读8—10章,引导学生醉心阅读,交流读书感受。 三、阅读指导: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和戏唱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楼粉妆》《隋唐志传》,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有:《三国演义》。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三十多种。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三国演义》。 四、主要的故事情节 1.《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战役。 (1)官渡之战北方曹操势力壮大令袁绍不安,故举兵进攻许昌,两军对垒官渡。曹操兵弱粮少,但将士用命;袁军兵强粮足,但军心涣散,且绍优柔寡断而多疑,不用许攸之计。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操用许攸计策,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面溃败。(见《三国演义》第30回) (2)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八十万取荆州后,虎视江东。为抗衡曹操,孙刘联盟,委任周瑜督军五万,与曹军对峙赤壁。联军依据长江天险,并通过“反间”制乱,“苦肉”诈降,计设“连环”,巧“借”东风,最终一把大火把曹军战舰为灰烬。(见《三国演义》第48、49回) (3)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为替关羽报仇,刘备挥军攻打东吴,连连告捷。孙权命陆逊总督东吴军马,陆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陆趁机调动各路军马火烧蜀军营寨七百里,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4)关羽大意失荆州曹操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但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把守荆州使东吴无可奈何,后来,吕蒙采用陆逊之计,辞职麻痹关羽,关羽果然中计,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吕蒙趁机用白衣渡江之计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俘虏并杀害。(《三国演义》第76、77回) (5)马谡失街亭为阻挡司马懿大军出关,诸葛亮派人把守街亭,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并立下军令状。却因骄傲自大,听不进王平建议,又违背了孔明的嘱咐,把当路驻扎改成了在山顶驻扎。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致使军心大乱,大败而回,被孔明依军令状斩首。(《三国演义》第95、96回) (6)关羽温酒斩华雄。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各路诸侯集结讨伐董卓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连杀数将。关羽立下军令状,愿去斩华雄的首级。出征前,曹操敬关羽一杯热酒,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便拍马出阵。当他提华雄人头进帐时,那杯酒还微微烫手。(《三国演义》第5回) (7)七擒孟获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用反间计诈降计等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到了第七次,诸葛亮智破乌戈国藤甲兵,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蛮于是安定,使蜀汉朝廷得以集中力量去对付曹魏政权。(《三国演义》第87-90回) 2.《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3.《三国演义》中骄兵致败的战役。马谡失街亭之战关羽大意失荆州之战 4.《三国演义》中的智谋故事(几次主要的计策) (1)“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之才,便以联军用箭为名,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亮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完成任务。后诸葛亮在鲁肃的配合下,利用大雾天气的掩护,以草船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骗得曹军乱箭齐发,最终获得超过十万支的箭。(《三国演义》第46回) (2)“空城计”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司马懿率领15万军队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立即传令将旌旗隐藏,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 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琴于城上,焚香操琴演奏。司马懿见此情景,以为有埋伏,便退了兵。(《三国演义》第95回) (3)“反间计”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去劝说周瑜投降。此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醉与蒋干同床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导致蔡瑁和张允被杀。 (4)“苦肉计”东吴老将黄盖为了周瑜火攻曹营成功,便和周瑜密谋诈降,为使曹操相信,两人故意在曹操奸细蔡中、蔡和面前为战、降问题争吵,而后周瑜痛打黄盖,打得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倒。最后,黄盖诈降得到曹操信任,帮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5.《三国演义》中的外交故事。 (1)“诸葛亮舌战群儒”在曹操拥兵南下的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在东吴的朝堂上,诸葛亮沉着冷静,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以雄辩

第八课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练习-2020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文化部开展网络表演市场整治行动 2018年2月起至4月底,文化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表演市场专项规范整治行动①。专项整治期间,文化部将部署各地依法查办一批网络表演典型案件,关闭一批价值导向严重偏差、内容格调低俗、不具备运营资质的网络表演平台,封禁一批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网络主播②,加大曝光力度,形成对违法违规网络表演平台及主播的强力震慑。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网络表演平台丰富网络表演内容③,在春节期间举办“网络过大年”“民俗直播”“非遗直播”“网络文化进基层”等活动,组织优秀主播播报各地民俗风情、非遗展演、文艺演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共同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广电总局印发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防止追捧明星大款、

网络红人,炒作个人隐私和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这一通知体现的文化生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有() ①追捧明星炒作个人隐私是应取缔的腐朽文化②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③坚决奏响主旋律文化,反对市场对文化发展的调节④对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①错误,追捧明星炒作个人隐私不属于腐朽文化的范畴;③“反对市场对文化发展的调节”的表述错误;根据题意,《通知》要求,坚决防止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炒作个人隐私和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体现了政府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即要加强引导,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②④入选。选D。 答案:D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网络红人到网红美食、网红景点、网红图书馆、网红文化、网红经——网红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网红”,人们褒贬不一,这是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文化,网红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网络红人”的走红,契合了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以及臆想等心理,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网红”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代表。献身航天事业的优秀女飞行员余旭、武汉最美女交警张倩芳、“科普小能手”博物杂志等,他们深受网友点赞的原因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群众的热心服务,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教案

《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 ——黄岛区新世纪小学郭蕾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部分英雄人物事迹,并能结合实例对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学到做人的道理。 2.通过三国知识,积累成语、歇后语、了解疑难字及名字中多音字的读法,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抓住外貌等进行描写,突出个性特点,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3.让学生会运用阅读的方法读,结合实际体会读书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课外延伸的目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阅读青少版《三国演义》; 教师:制作PPT课件 训练:两个主持人一名点评小博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走进三国。 1、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音乐。 2、导入:最近一个月,同学们都阅读了青少年版《三国演义》这本书,这节课我们用读书知识竞赛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对这本书的认识。首先有请主持人上场,大家欢迎。 2、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XXX,我叫XXX,今天的知识竞赛有我们两个来主持。 支持人1:我先介绍这次的知识竞赛规则。这次比赛我们分六个小组,有四种题型: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题、三是英雄人物竞猜题,四是人物性格分析题,每种题型按照比赛规则积分,到最后看看哪组得分最高就是冠军。 同时这节课我们还聘请了点评嘉宾,那就是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和博学多才的王xx同学。记分员是……首先有请语文老师为我们做内容回顾,大家欢迎 3、师:(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作者早就不陌生了,他是?——(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再来看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共120回,描写了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的风云历史,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写起,到三国归晋结束。中 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书中讲述了大小战争40多次,用到了很多的计策,如:美人计、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等,其中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是我国 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作者还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爱民如子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