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总结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总结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总结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国家管理和家族管理。以下是关于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一些总结。

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管理思想之一。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明智的领导能力,以达到社会和谐与和平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和维护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权威,强调君子以道德为先,通过榜样和教育来影响他人。

2.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应该追求和谐和平衡。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等原则,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

作则,积极引导而不是强迫他人,让个人和组织自然而然地成长和发展。道家思想鼓励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反对过分控制和限制。

3.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认为管理应该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奖惩机制来治理社会。法家思想强调权力集中和效率,并主张以结果为导向。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提出了为了统治和管理社会需要制定明确的法律和制度,同时也强调了精确的科学和经济管理。

4. 商业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商业家也有一些独特的管理思想。他们在商业运作、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智慧。例如,在《营商玉则》一书中,商人袁梵梵提出了“挽车数顷,其势不易者,

入之;伏艾十寸,其貌不顺者,相之;大璇霰品贤,其能不乖者,与之;目盈眇难使,其心不良者、舍之;必事汲汲以相救救,其不若耐之者,弃之。”这些原则强调了人才选择、团队

合作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制度约束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管理事件和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的管理事件和管理思想

管理故事--中国早期的管理事件和管理思想

公元前两千多年,禹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开始进入奴隶 制社会。管理的历史活动便从原始人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发展到了国家 管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政治家已先后提出了治国的总方针: 一是人治思想,二是法治思想,三是礼法并举思想。如春秋时的管仲 就提出"顺乎民心"的治国思想,他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 所废,在逆民心"。并已认识到"法"的作 用,提出"功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用 法来规范民众。 战国中后期,荀子就提出了"礼法并举" 的思想,主张"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 至者待之以刑"。而韩非子则提出了以法治 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并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 主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措施,对中国几千年的 封建社会有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改"王"为"帝",自称"皇帝"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其次,设立以"三公九卿"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以皇帝 为中心,下设各种官职,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第三,建立了 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全国划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 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县亭,郡县官吏也由皇帝直接任免;第四, 制定法令,管理国家,以《法经》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系列法律、条 令并形成体系。同时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车轨、道宽、修筑万里长城。这些措施对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管理体制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系统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其建造,管理都体现了古代系统管理思想的萌芽。在建造工程上,明代一般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放台、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管理上,沿线设九个镇,每镇设总兵,上受兵部指挥,每镇之下又分级设"路"、"关"及城保、墩台,形成多级管理系统,信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传递迅速、反馈自如。 闻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工程也是系统工程的古代杰作。该工程由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及水利信息系统构成,融灌溉、蓄水、防洪、排沙于一体,合理地解决了分水导江、防洪防旱、引水灌溉、排除泥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系统思想的典范。 丁渭修复皇宫的方案"一举三得",集中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水平,也是运 用系统管理思想的典范。当时,因遭雷击使皇城失火被焚,皇帝命宰 相丁渭主持修复。丁渭提出:将宫前大街开挖成河,取土烧砖,引汴 水入宫,水运建材。宫修复,以废砖烂瓦填平河沟,修复宫前大街。 这样,挖河一举解决了就地取土、方便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问题,省 时、省工、省钱,符合管理的最优化原则,成 为著名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实践范例。 问题:案例表现古代什么管理思想? 答案:古代系统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的修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敌人的进犯,因而及时传递信息、掌握 敌情是十分重要的,其信息传播技术、方法都令人叹服。长城上的烽火台就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管子》的管理观《管子》是我国历史上法家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使其更具现代价值。《史记》中《管晏列传第二》对管子的执政有这样的评价:“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管子》的人性观出发,对《管子》的管理思想做了一个清理和概括,并从现代管理的视角对此作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相信对《管子》管理思想的挖掘能为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我们今天的组织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一、《管子》的人性观 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与理性。其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对管理学而言,人性假设是最基础的原理,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的先秦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就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初的理论表述,并且在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管子》成书以前,已经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孔子的“性可塑说”、孟子的“性善说”、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以及墨子的一些关于人的思想。孔子重视人的作用,但他的思想中有浓重的天命的成分,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墨子不讲天命,也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但他对天、鬼却又极为推崇,人还是附庸。孟子有很浓的天命论思想,认为有意志的天是世界的主宰。同时他又认为人皆有“四心”,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也引出了他在政治管理上的“仁政”思想。而告子则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如同水流无分东西。我们知道一个管理者对人性的观点决定了他基本的管理观。那么,《管子》对人性的看法又是什麽样的呢? 1、人,水也。《管子?水地》篇提出:“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个观点阐述了相对科学的人的生成程序,撕去了一直罩在人身上的神秘外衣,肯定了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管子?内业》还说:“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认为气是第一性的,精神现象是第二性的。这些思想从人的本源上提出了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2、人性本恶,但可引导。我们知道,人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三是人的精神属性。《管子》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应该说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管子?版法》中有这样的概括:“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认为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或者说人的质朴的原始素材上人都是追求利益、趋利避害的。同时,在同一篇中还写到:“凡民者,莫不恶罚而畏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到这很象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一思想也就导出了《管子》的法治思想。 3、人是有需要的。《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出了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同时,《管子?侈靡》中还写到:“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这就进一步指出了人的自然需要较之社会需要是更基本的东西。《管子?禁藏》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一方面指出人的情感是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情感反过来也会决定需求的强度。而且,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到政治统治的成败。所以,《管子?牧民》篇中明确提出:“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学号:101105010538 姓名:翟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君子蔵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问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管理学思想更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代。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仁”和“礼”,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尽管今天的概括难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 (1),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用人。这也是我们当今国家坚持的国策之一,以人为本,发展好小民的根本利益,这对现金国家治理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2),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儒家和法家的富国富民之学都是把一家一户作为一个单位,以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齐家”是管理的主要方面。这对企业的的组织形式的形成有借鉴意义。 (3),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古人有语:“上善伐谋,下善伐兵”,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计谋取胜,就别动粗”。 (4),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重要地位,把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决策准则庸。这是中国古代乃至的做人之道,是一种做人的最高境界,越是我们所追求的。 (5),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重求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地理及经济生活特点使得中国的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天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 ——由《道德经》浅谈“无为管理”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近几十年来,日本企业界在世界商业市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西方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中国道家,尤其是老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它是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时至今日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其中,“无为”思想不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无为管理,就是以道为核心。“无为”即“无违”,管理应遵循“道”的终极法则。管理者要根据客观规律,积极引导组织自然发展,最后到达水到渠成的目的。 老子把自然之道应用到治理国家上,我们同样可以把自然之道用在管理企业上。海尔的张瑞敏把《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当做座右铭,认为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企业的灵魂,即海尔文化。华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把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无形的规范,信奉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制也能达到目标,不需要管理层疲于奔命,一切工作会自然而然地奔向成功之路。 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无为管理模式,也就是管理者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从而实现企业“无为而无不为”的战略目标。 二、“圣人云:无为而民自化” 老子建议管理者“无为”,让百姓自我教化。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无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Google独特的企业制度中,有一项最人道的制度——给予员工20%的自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代表性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有的反映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的反映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古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但都比较零散。可以择要归纳为计划、组织、经营、用人、激励等几个方面。 在计划方面,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首篇就是《计篇》,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都失火,由宰相丁渭负责主持修复宫室任务,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的计划方案,集中反映了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水平。丁渭提出,先把皇宫前的大街挖成一条渠道,从中取出大量的土来就地烧成砖瓦;同时引汴水入渠,由水路使用竹排木筏,运进建筑材料;待宫室修复任务完工后,再将建造中弃置的断砖破瓦和灰土等,填在渠道内,修复路面,恢复街道。 在组织方面,我国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周朝,就实行了严格分工,等级分明、统一指挥的官僚组织结构。周朝将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六官分360职,各有职掌,并规定官员的级别和员额。这样庞大的、集权的、职责分明的政权结构,在古代世界史上是少有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提出了一个严密组织民户的统治措施,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连同受重罚。这

个严酷的统治方法,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作为一个有力的统治手段而沿袭下来。 在经营方面,历史上著名的经营思想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待乏原则表现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絺”。是指经营要有远见,要能够依据规律预测到未来市场的需要。积著之理是讲获取利润的方式,总结了一些货币流转和经营货物的经验。周国人白圭被尊为商贾的祖师,他认为致富要术在于掌握时机,精确运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法则。 在用人方面,我国古代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在奴隶制世卿制度下,命官的主要标准是宗法血缘。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反映在选官思想上就突出地表现为尊贤思想的萌发,出现了以军功、力田作为选官标准的作法。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征辟等制度,广开才路,多方用人,而且侧重于求贤用贤,不强调门第世资。至隋唐,建立了分科考试,取士授官的科举制度,唯才是用,不避亲疏,比较平等地向着社会广开取士的大门。从此,科举选官被视为正途,一直沿续到清末。 在对被管理者进行激励方面,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除了把物质、荣誉、地位作为激励手段外,我国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情感激励的作用。《孙子兵法》强调将帅要“爱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孟子提出重民轻君的思想,说君待臣像手足,那末臣待君像腹心; 君待臣像犬马,那末臣待君像路人; 君待臣像草芥,那末臣待君像仇敌。孟子所提出的仁政学说,同现代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的某些主张有相似之处。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经济·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重组织----儒家的管理思想——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 (一) [博主按语]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或“××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我们现在可以称它为“国家管理学”,或者叫做“政治管理学”。无论应该给予它怎样的名称,都无妨于我们把它纳入管理学范畴,把它当作一门特殊的管理学来看待。为了慎重和方便起见,我把这门特殊的管理学暂定名为“中国古典管理学”。中国古典管理学奠基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管理思想具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基于这一总体看法,本文就这五家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作了概要论述,从而勾画出了先秦诸子管理思想的大致面貌,由此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学说是先秦儒家学说中最具代表性又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类型,而其共同的基本范畴则是“礼”。 “礼”是儒家学说的标志性范畴。主张使国家“立于礼”,力主推行“礼治”于国家管理过程,是儒家管理学说的本质特征。 何谓“礼”?据李泽厚先生说,儒家孔子所竭力维护的“礼”,即“周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上书,第8页)。李先生指出:“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活动。”(同上书,第9页) 由此可见,儒家主张以“礼治”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管理,其实质也就是把管理本质地理解为组织;所谓“礼治”,就是按照“礼”的要求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和规定人群活动模式。儒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理论。 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是在于用“礼”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 为此,孔子和荀子先后都提出了“正名”学说,其实质乃是在人群关系体系即社会组织结构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要求依据“礼”来实行对社会组织的重建或重构。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即意味着要通过“礼治”,使社会组织中相互差异的人们都按“礼”所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儒家思想主要讲“仁”和“礼”,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所谓“仁”,即君王以仁治国。古今君王中,以仁名闻天下者必得人心得天下!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行仁政方能得民心,得民才是治国之本。唐太宗说过“百姓之于君若水之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管子》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人之于国家方是根本。而得人的核心在于得人才。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到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故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姬昌入山请子牙......正是这些贤士助他们夺得霸业成就功业。以诸葛亮的一句话作结即“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及至“礼”,中华民族乃是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大国,其自古至今的“礼”已深植进每个华夏子女的内心。作为礼仪大邦,古代君王自然视礼仪为治国之本。且看那宫廷之中的重重礼节及各种刑法,已可见一斑。礼仪是由人产生的,古代圣贤君王制定礼仪来调节仁的欲望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不让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没有界限,物质财富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减少。物质和欲望两者互相调和才能长久下去,这就是礼仪产生的原因。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国君是治国的基础,没有天地则没有生命,没有祖先则没有后代子孙,没有国君则没有国家的治理。所以礼仪上可敬天,下可奉地,尊重祖先并推崇国君——即礼的三原则。古人说:“天下人服从礼仪就能太平安定,安居乐业,不服从就会纷争混乱,灾难重重。那些粗暴傲慢,放浪不拘,轻视礼俗而又自以为是的人在礼仪的面前也会感到渺小卑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更是治国安邦的核心基础。 除此之外呢作为君主,管理中还应注意几点即守信,求实,对策,以及法治等等。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而我国的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 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和“求放心”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管理学原理报告 自选课题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小组成员:环艺132 张洋 自动化132 魏新禹

目录 引言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儒家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治人理念 儒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法家 法家思想概述 法家基本管理思想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 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与法家儒家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传统管理学思想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

总结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总结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国家管理和家族管理。以下是关于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一些总结。 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管理思想之一。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明智的领导能力,以达到社会和谐与和平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和维护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权威,强调君子以道德为先,通过榜样和教育来影响他人。 2.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应该追求和谐和平衡。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等原则,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 作则,积极引导而不是强迫他人,让个人和组织自然而然地成长和发展。道家思想鼓励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反对过分控制和限制。 3.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认为管理应该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奖惩机制来治理社会。法家思想强调权力集中和效率,并主张以结果为导向。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提出了为了统治和管理社会需要制定明确的法律和制度,同时也强调了精确的科学和经济管理。

4. 商业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商业家也有一些独特的管理思想。他们在商业运作、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智慧。例如,在《营商玉则》一书中,商人袁梵梵提出了“挽车数顷,其势不易者, 入之;伏艾十寸,其貌不顺者,相之;大璇霰品贤,其能不乖者,与之;目盈眇难使,其心不良者、舍之;必事汲汲以相救救,其不若耐之者,弃之。”这些原则强调了人才选择、团队 合作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制度约束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第一节一分为二的对待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珍贵内涵。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端,中华文明哺育了占世界人口1/4“黄色人类”,而且对整个别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正确地对其进行剖析、反思,对于正确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对于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都是极其重要的。 改革和开放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与历史上的一切重大转折时期一样,必然伴随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反思。这场反思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开始,涉及到社会民主与专制、个人与集体、领袖与群众、人治与法治等领域,其成果是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中封建残余意识的种种表现和消极作用,这场反思深入则是与对外开放的展开同步。一个长期半封闭的社会突然打开了窗户,西方文明一下子出现在13亿人面前。中华古老的文化传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一场以“中西文化比较”为内容的对中华文明的深入反思在全国全面展开。 在这场反思中,大体上可以归结为3种思潮: (1)“民族虚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传统民族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贬斥得一无是处。他们明确地主张“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要反传统,要全力动摇、瓦解、震荡和清除旧传统”。那么按照哪个模式重建中国文化呢?只能是“全盘西化”。 (2)“儒学复兴”论—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一面,不加分析地盲目肯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的儒学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得到复兴。他们的一些人主张大搞尊孔活动,似乎这才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正道。这是“民粹主义”。 (3)“中西合璧”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国的现代文化应该是把二者的优点集中起来,但对两种文化优劣扬弃的具体分析却不尽相同。 怎样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中体西用亦或西体中用。没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的方略或者含有,救救中国!)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正当我国国内某些人盲目否定中国文化之时,正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中文热”、“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之日。那些使美国企业大伤脑筋的日本企业家们,几乎都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武器,《论语》、《孙子兵法》、《老子》、《三国演义》成为企业家的必读书,作为日本的企业文化核心的“团体精神”正是儒家家族伦理观念在企业中的运用,无怪乎日本企业文化被称为“家族主义企业文化”日本的资本主义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近几年,韩国在经济增长同时,也掀起了空前的“中国热”。《孙子兵法》的销量创韩国出版史上的最高纪录,企业家们应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孙子提出的“智信仁勇严”军人五德,在韩国被视为企业家的道德信条。而另一个“亚洲四小龙”成员—新加坡,近几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儒家伦理教育,在企业中强化诸如勒劳、节俭、和谐、忠诚等儒家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新加坡吴作栋讲出了这些措施的真正意图:“新加坡人民越来越西化,人民的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将会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影响国家的繁荣与生存。”这个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它告诉我们:欧洲和美国的有益管理经验应该积极吸取,拒绝学习的盲目排外是愚蠢的,但我们不必也不应照搬他们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守因素应该抛弃,但其重视道德的群体价值观却是值得继承的思想文化遗产。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简述总结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简述总结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是指自古代到近代中国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观念和方法。以下是对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简述总结: 1. 仁治思想:孔子强调仁爱和人本管理,提出“君子之道,本 于仁”,即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待人,善待员工,与员工建立 和谐的管理关系。 2. 德治思想:墨子主张以德行来管理社会,提倡兼爱和无私,他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来感化和教育员工。 3. 法治思想:法家认为管理应以严明的法律和制度为依据,通过明确的规则和条例来管理员工,确保管理的公正和高效。 4. 思想家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提出了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例如,墨子主张以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来管理组织,以提高管理效率;荀子提出以道德教育和品德考核来管理员工,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5.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领导者应以仁爱和道德的标准来管理员工,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儒家还提倡以教育和治学来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提高管理效果。 6. 行政思想:行政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部分,也对管理思想有所影响。行政学主张以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程序来管理组织,提出了诸如行政管理等概念和方法,对中国早期的管

理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7. 军事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也对管理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军事思想主张以明确的命令、严格的纪律和灵活的指挥来管理军队,提出了很多与组织管理相关的观念和方法,如各军团之间的分工合作等。 总结来看,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多样而丰富,包括了以仁爱、德行、法治、思想家思想、儒家思想、行政思想和军事思想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思想对中国早期的管理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的管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其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从礼制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并形成了独特而深入人心的管理理念。 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始于礼制思想,其核心是依靠严格的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礼制思想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应建立在尊重、信任和恭敬的基础上。在管理实践中,这种思想呼吁管理者尊重下属,并通过正确的礼节和仪式来表达自己对下属的尊重和关爱。同时,礼制思想也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成为下属的榜样。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应以仁爱、诚信和忠诚为原则来管理下属。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观念着重强调管理者应具备慈悲、宽容和关怀的品质,以促进员工的发展和士气的提高。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六艺”提出了管理者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数学,这些准则为管理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和行为规范。 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来源于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来管理社会和组织。管理者应该依靠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制度来指导和约束下属的行为,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作和稳定。法家思想中的“严刑峻法”强调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严厉管理和激励措施,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和忠诚度。然而,这种

思想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它忽视了人性和人情,过于强调权力和惩罚,不利于员工的发展和组织的创新。 除了以上几种思想之外,道家思想也对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重视自然的力量和均衡,强调管理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潜在的变化。在管理实践中,道家思想鼓励管理者以柔性和灵活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避免强行干预和过度控制下属。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提出了一种非常规的管理方式,即通过不干预和不控制来达到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领域,包含着礼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不同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它们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制度规范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行为准则。虽然这些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已经有所发展和演变,但它们的核心理念仍然对现代管理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可以为今天的管理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浅说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浅说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文章摘要: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却是经过了一段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尽管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但对于而后许多管理理论的兴起还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管理思想方法运用 在管理学中,我们要了解的是根据它的理论,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一项工作的时候,它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根据它的指导性思想做了以后结果会怎样。经过我们千百年来的对管理实践的摸索,明白了只要我们进行的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终归就能够实现。早期管理思想的提出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到了近代,世人对这些理论不断进行了提炼和总结,管理理论的指导性因而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组组织都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分析早期管理理论的思想性根源,也有必要了解中国早期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知道,中西方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是不大一样的,它们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进行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体现,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而西方人来讲他们也需要权力,但权力是在协调的基础上达成的,西方人运用的管理就更注重群体的、同心协力的过程。他们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别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可以作一下要点分析:首先要求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其中的一个解释是指方向,比如志同道合,方向性是一致的。在这里的“道”是说管理应该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孙子兵法》中开篇就指出了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将帅必知的“五经”之首。五经包括道、天、地、将、法。道——政治方向:从古至今,人们思路不一样、观念不同时就没有办法走到一起,所以首先明确一点你的政治方向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对国民党的蒋介石说只要我们两党是为了人民的福利而谋求解放的,今后的天下你执政我执政都一样。而蒋知道毛提出的共产党的这个主张国民党是根本无法做得到的,再说共产党完全受制于国民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政治性方向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子曰:“道也者,上可以导民也”,孙子进一步阐明了道的核心是人,强烈推崇民本精神,认为领导者应该以道为心,要求管理者就必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下同心的管理目标。道家反对主观人为的管理,主张顺应自然,说“辅万物之自然”,一年中的四季是没有办法变更顺序的,所以道家把管理称为“天治主义”,而儒家称为“人治主义”。道家说管理是”治大国若烹小鱼“,在油炸小鱼时,最开初你不要去挠它,等小鱼炸到一定程度时,你再慢慢去挠它小鱼就不会碎,“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道家历来都主张简政放权。 第二,从古至今,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所以古人也提出“重人“的思想:重人心相背,重人才归离。一旦重视人,曾经离开你的人也会重新向你靠拢,反对你的人和曾经误解你的人,他们而后都会走到你的麾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的民本思想说你必须要重视人才能统治天下。现代的哪一个国家,不管是哪一个执政党,上台后首先是想方设法地改变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荀子说我们要进行管理,就必须实行“人治”,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个管理的重要命题,说高明的管理者通过人治就能够治人,就能够统治他们,阐述了管理是极富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用一些规章制度去桎梏人,应该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与韩非子提倡的“法治”有本质区别。不重视人才、不关注民生的统治者王朝长不了,管子曰:政之所心,在顺民心。孟子从政治的角度指出,能否得到众人的支持是政权巩固与否的关键,高度强调“人治”管理的重要,提出“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 第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矛盾性也非常复杂。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人和的问题。

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一、关于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诸如“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堪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国外的许多大学师生和企业家们都把《孙子兵法》作为管理著作来研读。“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 、“必以全争于天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唯民是保”等思想至今仍为管理者们所运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