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

(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

(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国

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机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板书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知识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篇二: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经济特区到底特别在哪?国家没什么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先设立经济特区呢?

史料: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图片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邓小平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扩展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市县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机遇: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篇三: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

历史教案(优秀8篇)

历史教案(优秀8篇) 《历史》教案篇一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

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方案(5篇)

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方案(5篇) 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方案(5篇) 历史是没有终点和尽头的,它是人类不断前行、不断创造的过程。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人类美好未来为目标来建构和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方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 一、目的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妙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3、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 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老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优秀教案历史范文(精选5篇)

优秀教案历史范文(精选5篇)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原始社会到高度文明社会逐渐升华的复杂又崎岖的过程。历史的纪念,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现在社会的警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教案历史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教案历史范文篇1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 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优秀教案历史范文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 教案进行活动教学。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 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 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 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终究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摸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培 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摸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 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到达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华”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 的原因。 【教学进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产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 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视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形。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应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显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何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食粮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 江流域) 学生摸索: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 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体会;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一、导入教学: 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 学生思考。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 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 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13.教师总结: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 14.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二”,要求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2 15.教师总结: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 16.学生思考并回答。 17.教师总结。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一:人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

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 B、南方古猿 C、尼安德特人 D、克罗马农人

历史优秀教学设计(共4篇)

历史优秀教学设计〔共4篇〕 第1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才能;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展联络和比照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根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根本的辨证考虑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关于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可以回到祖

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 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完毕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 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说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场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 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设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方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完毕老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 局部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

初中八年级历史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历史的组织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按时间顺序,按文化,按地区和按主题排列。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优秀3篇)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 B、南方古猿 C、尼安德特人 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 B、氏族社会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 D、能采集果实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 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 下面是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供大家参阅。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

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族名政权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颜阿骨打

最新高中历史教案(优秀3篇)

最新高中历史教案(优秀3篇) 高中历史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 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 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 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 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到分裂时期等相关内容。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 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 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 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 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 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优秀3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范例优秀3篇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篇一 课程标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第2课。本单元主要讲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是如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分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本节课讲述的正是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对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但经济史涉及的专有名词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专有名词,还要采用一些实例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掌握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经济方面的专有名词比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邓小平曾8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那么中国的1978和1985年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们不仅改变了中国,还获得了世界对我们的认可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先来看看1978年的中国,回忆下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学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 1、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实行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呢? 学生:计划经济,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发言后,让学生读课本39页“相关史实”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然后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进一步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严重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实施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降低,消极怠工,致使农业不景气,粮食产量少,人民生活极端贫穷,甚至连吃饱饭都成为了当时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8页两段的内容,并总结出我国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始实施的。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 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 扩张与文化传播。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 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 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 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 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 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 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

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 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 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 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 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 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 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 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 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 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 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 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 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 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 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 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 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

一等奖历史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等奖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模板,快来看看写吧。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

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历史教学设计方案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真相,应当进行历 史课题的教学活动。现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作者 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方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历史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 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控郑成功光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知道我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 回想、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光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入侵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保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入侵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 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大胆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光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 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大的形势下, 中国军民为保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 粉碎了沙俄企图连续鲸吞我国领土的诡计,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 同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 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 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限难于掌控。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同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知道。 【教学进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何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光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光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光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据了全部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光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