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

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3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出现的概况、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问

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重难点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从古猿到人的演变历程,明白火的使用、直立行走和制造并使用工具对人产生的作用,同时掌握氏族社会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用辩论的方式探讨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必然性。

3、通过对人类起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学生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1、现代人类是从哪一洲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什么人?人类距今约多少万年形成?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哪一阶段?人种的差异在哪一阶段出现?

3、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影响的?

4、母系、父系社会各有什么特征?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

(一)人类的出现

1.“完全形成的人”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

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

(二)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的发展。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1课)。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2课:

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第1课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1.“完全形成的人” 2.人种的差异

二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4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

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备课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第2课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1.尼罗河的馈赠 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2.古巴比伦王国3. 《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恒河流域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

西方文明之源课时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授课时间三维

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罗马帝国何时建立?第一任皇帝是谁?哪一年分裂?哪一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标志着什么历史结束了。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提问1: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

心有何不同?

(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1、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

2、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谁当政?

3、雅典处于全盛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

4、希腊为什么衰落?(斯巴达、雅典长期争霸)

(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称为什么?由什么样的人担任?

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罗马共和国是怎样被罗马帝国取代的?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以及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3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自主学习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自主备课记录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 端 ....................................................................................................... . (2) 第1课人类的形 成 ....................................................................................................... . (2)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 篮 (5) 第3课西方文明之 源 ....................................................................................................... (9)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 会 (13)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 立 (13) 第5课中古欧洲社 会 ....................................................................................................... . (16)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 展 (19)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 服 (19)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 者 (22)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 (25)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 (28)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 (32)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1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一些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其先行者西班牙、葡萄牙各侵占了哪些地区?进行了怎样的掠夺?(答略)。 继积极参与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活动之后,17世纪初,英、法等西欧国家也随即走上了殖民扩张的舞台,成为新兴的殖民国家,逐渐取代了葡、西两国的地位。它们是怎样进行扩张的呢?占领殖民地后又犯下了哪些罪行?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一起去了解。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殖民掠夺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2)大肆掠夺殖民地财富。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外,都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除菲律宾外,殖民地都在美洲。(可简要联系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我国澳门的情况)殖民者在亚、非、拉美等地进行大肆搜刮。印地安人尸骨成山,殖民强盗金银满船。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王室,此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到殖民掠夺中来,亚、非、拉美等国从此相继进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欧洲殖民者从事贩卖黑奴的活动,一般采取“三角航程”。他们的船只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念珠、郎姆酒等货物,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是“出程”;在非洲海岸用这些货物“交换”黑奴。(补充:最初,欧洲殖民者组织捕奴队掳走非洲精壮男子,引起非洲人民强烈反抗。他们改为由自己出枪,挑动一些非洲首长从事猎奴战争,再用货物从酋长手中收买黑人,卖作奴隶)(举例:黑奴的价格非常便宜,通常情况下,一个60公斤重的男奴或未婚的姑娘能换一桶酒,一个儿童只值一面镜子等)。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是“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糖、烟草、稻米等返欧洲,这是“归程”。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 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造成非洲人口锐减。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有1500万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据统计,每运一个黑人到达美洲,就有五个奴隶死于猎奴战争或贩运途中。因此,加在一起,非洲丧失的精壮人口几近1亿,相当于1800年非洲人口的总和。然而,奴隶贸易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殖民者们趋之若骛,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被他们在国内转化成资本,用以发展商业,建造厂房,购置机器和雇佣工人,这也是欧洲工商业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1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人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篇

人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篇 人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篇 每个历史老师要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成绩,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人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1】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生双基、能力、学习方法及非智力因素分析: 八年级现有学生104人,2个教学班。2个班综合情况是130班、131班2班均有优秀生,并且他们的成绩比较高,如131班宋平、汤铭辉。130班的晏强等,但是后进层也很多,在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3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

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岳阳市平均水平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早自习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仪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另外,本学期对于历史学科将开展讲历史故事、讲历史评人物讲演、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等活动,以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 六、教学时间安排 人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世界历、下册教学内容共分为16个单元,叙述世界古、近、现代时期的历史,共49课,每课教学1课时。 二、基本情况: 今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的5-8班,由于以前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篇)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篇)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篇)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5篇)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5篇)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5篇) 不同的品格导致不同的兴趣爱好。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篇1】 一、基本情况: 中考即将来临,最后一百天的复习成为关键。当前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对学习热情高;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0%,学习发展生占50%。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历史成绩的优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中考总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升学。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理想学校,我在复习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

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5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学问,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依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内容,期望能关心到您! 九年级历史讲评课教案1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实行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育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育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育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学问,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育学生敬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步骤】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 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探讨: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探讨: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探讨: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探讨、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探讨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探讨: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学问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老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看插图,谈发觉,说明白那些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1 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_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_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2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厄瑞斯忒的传说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九年级历史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历史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的教学设计篇1 一、课标要求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导入(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先进行铺垫。再通过场景对话的活动

从不同角度展现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八年级下册学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引入本课。 教师提问: 1、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两种? 2、两种交往方式比较,各有什么利弊?对东方和西方各产生什么影响? 3、你知道欧洲进入近代以后怎么与东方世界交流的呢? [学习新课] 步骤一:回眸——追寻探险者的足迹(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从()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和(),史称“ ”,主要国家是()和()。 ②()年,哥伦布从()出发,横渡(),先后到达()、()、()等,使广大中、南美洲地区成为()的殖民地。他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 ”,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 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原因:欧洲以外的诱惑 积极影响 探险者的梦想 哥伦布的发现影响 行动:消极后果 首次环球航行 步骤二:体验——感受探险的艰难与荣耀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篇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

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 (1)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

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 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初三历史教案篇1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范文【5篇】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范文【5篇】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教材为依据,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基本理念,以探究性学习和课程评价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结合知识与能力要点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理清基础知识,掌握主干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拓宽视野,遵循20_年中考备考思路,适当发展创新,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适应20_年中考。 二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山西地方史。 三具体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检测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复习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考标。最短时期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依据教材将考点编成复习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点。 2根据每次考试成绩和学校的中考目标圈定优生和差生名单,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督促他们检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 3制定培优辅差计划。在复习时,注重因材施教。对优生除了要求他们掌握考试标准中的识记内容外,还要掌握理解运用的内容。而差生只要求他们掌握识记和理解的内容。 4特别关注临界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背诵知识点,尤其是优生带动临界生。老师对临界生多鼓励,进行个别辅导,力争把他们列入优生行列。 5平时的要强化训练。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清,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清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

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6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如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五教学进度 第1至3周第一单元中古代史世界古代史 第45周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 第6周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 第78周第四单元世界近代史 第9周第五单元世界现代史 第10至13周专题复习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国际著名的会议中外著名的改革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第14至17周综合复习,考前演练,查漏补缺 第一阶段复习计划完成教材,夯实基础 (一)时间安排: 第1周:中国历史上册第1单元~第2单元 第2周:中国历史上册第3单元~第4单元 第3周:中国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2单元 第4周:中国历史下册第3单元~第4单元 第5周:中国历史下册第5单元~世界历史上册第34单元 第6周:世界历史上册第56单元~世界历史下册第1单元 第7周:世界历史下册第2单元~第6单元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课上时间应该做到: (1)按单元梳理知识脉络,夯实中考基础知识。 (2)分析每课中考热点重点预测09年中考试题走向。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案2020新1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

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西方的历史学开场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才能:理解东罗马帝国的根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奉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对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

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讨论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假设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局部,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究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的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老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兴旺,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

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 历史作为反应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从而为人类全部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体会、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初三历史教案大全10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初三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显现及其意义。 进程与方法:通过浏览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寻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全部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

力的自由安排;也能够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现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 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 农场主产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摸索:谈谈你是如何知道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应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形。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 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 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 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 事手工生产。这反应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出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应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出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 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现:有的富裕农民本来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 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体会。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存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 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到达总面积的1/5,有的 地区乃至到达1/3。 提示:反应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动气 的阶级气力,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益。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