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我为雅克萨之战献计献策”

案例背景: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选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

上午第三节是76班历史课,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讲清朝的外交《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根据本课的内容“开辟荆榛逐荷夷、雅克萨之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主题:

东南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之战——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案例:

导课以后,按照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过程,在进行第二个主题教学时,多媒体播放《康熙大帝》的片段,并展示一段资料:沙俄是一个欧洲国家,16世纪后期起,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侵入我国,抢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并以此为据点,烧杀抢掠,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

师:请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沙俄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师:面对这一现状,清政府内部也意见不一,有主战的也有主和,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小组讨论,气氛热烈)

一小组:我们组认为必须抵抗,沙俄胆敢侵入我领土,应立谏康熙帝抗击沙俄。

三小组:我不这样认为。自西汉以来,边疆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以求和方式来解决的,这样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更何况沙俄在康熙年间,仅尼布楚和雅克萨两地的兵力近4000多人,而此时清政府在30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地区驻扎的八旗兵不过5000人,沙俄实力雄厚,轻易动武,胜算不大。

六小组:西汉乃至两宋时期的战争多是内部的民族战争,而沙俄的入侵属于侵略战争,性质根本不同。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我们组认为必须用武力解决。

师:同学们各执一词,但说的很有道理。主战派同学从国家的尊严、领土的完整方面,主张动用武力;主和派同学从沙俄的实力以及战争的危害方面谈了他们的看法。但总得说来,对待外国的侵略,我们还是应坚决抵抗,而此时的康熙帝先是多次派出使节到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同侵略者头目谈判,都遭到拒绝,相反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于是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后,立即着手军事部署,对沙俄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斗争。(多媒体展示雅克萨之战形势图,请问我们应如何应战?请同学们议一议,发表高见)

二小组:(走上讲台,用图标指示)我们组经过商量,同时也查阅了当时的一些资料,了解到康熙帝以谒陵为名,亲赴东北,沿松花江航行,视察边防形势,又派人以行围捕鹿为掩护,侦查雅克萨一带地形和水路交通条件。最终我们分析沙俄军队主要集中在他们侵占的两个据点尼布楚和雅克萨之内,因此,应把兵力调集到这两个地方围攻敌人。雅克萨三面环水,因此水陆并进,定能立克雅克萨。

四小组:我们组也同意,但康熙帝如能御驾亲征,皇恩浩荡,必能振奋军心,拿下雅克萨。

师:同学们个个就像康熙帝身边的谋士,把局势分析得如此透彻。康熙帝于1685年水陆并进亲征雅克萨,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了雅克萨三天,俄军困顿不支,俄军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被迫投降。谁料,托尔布津在得知清军撤走的消息之后,沙俄再次占领雅克萨,并重建雅克萨城堡,对此情景,我们应如何面对?(生再次讨论)生1:既然沙俄如此出尔反尔,我们必须坚决反击,不留后患。

师:但是沙俄当时将雅克萨城堡由木制结构改建成土木混合结构,被清军视为制胜法宝的“红衣大炮”威力不再,轻易攻下城池已不可能,我们怎么办?(此时学生兴致盎然,看地图查资料,各抒己见)五小组:釜底抽薪。在雅克萨城外挖壕沟,筑土垒,断水断粮断援兵,和他耗。

师:同学们个个都成了诸葛亮,分析得很到位。清军围困10月之久,沙俄不得不请求停战,雅克萨之战二次取胜。那么这次清军会向第一次一样,鸣锣收兵吗?

生2: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必须接受教训,彻底来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全,当康熙帝看到我方胜局已定,决定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沙俄被迫同意,于是签订历史上有名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多媒体出示《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及其签订的场景,现在同学们自

由组合,发挥想象,演绎一下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实况)(生稍作准备)

道具:标有“中方”.”俄方”.“公证人”字样的硬卡纸.笔.地图

人物:观众若干,中方,俄方,公证人

中方:尊敬的俄方使者,贵国作为战败国,应尽快退出我国领土。

俄方;贵国陛下文韬武略,我等甘拜下风,我方战败,请您来划分两国边界。

中方: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俄方不得踏入半步。

俄方:贵国地大物博,还在乎区区的乌苏里江和库页岛?让与我们吧?

中方:主权问题不能商量,绝不能商量。

俄方:(垂头丧气)既然贵方如此坚决,那我等无话可说。

(双方指着地图,签字按手印)

公证人:我宣布此条约在尼布楚签订,定为《尼布楚条约》,即时生效,双方不得违背。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状态。康熙帝为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伟大决心,这种精神这种意志是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行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播放《康熙大帝》主题曲,感受康熙帝的伟大,感受大唐帝国的强大,引起学生的共鸣)

下课了,我看见有的同学还在那儿口若悬河,高兴自己当了一回康熙帝,有的还在那儿义愤填膺,痛恨沙俄……

教学反思:

1.情境教学法,电视剧《康熙大帝》的片段和主题曲的播放,多媒体展示的相关信息,都为学生学习这段历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将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具体化,这样缩短了历史时空感,学生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对内容的学习,思维变得活跃,心随所动,情随所感。

2. 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积极去创设讨论的情景,去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及时的点拨,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相联系,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深化为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决心。

3. 困惑:当教师将一些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时,一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参与课堂时,却有极少数学生在那儿静坐,鼓励启发都无动于衷,课堂似乎与他无关,也就是说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面对少部分不爱思考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4. 改进与提高:在教学中,常常感到知识的储备不够用,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与时俱进,因此应及时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给他们尽情发挥的空间。

总之,课堂先是学生的课堂,然后才是教师的课堂。新课改理念下,作为教师的我,应转变观念,实现课堂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2016年5月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新课改理念,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仅仅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5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水平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2)理解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准确理解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 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 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 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 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相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个局面?(能够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 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系,三国鼎立这个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 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我为雅克萨之战献计献策” 案例背景: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选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 上午第三节是76班历史课,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讲清朝的外交《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根据本课的内容“开辟荆榛逐荷夷、雅克萨之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主题: 东南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之战——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案例: 导课以后,按照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过程,在进行第二个主题教学时,多媒体播放《康熙大帝》的片段,并展示一段资料:沙俄是一个欧洲国家,16世纪后期起,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侵入我国,抢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并以此为据点,烧杀抢掠,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 师:请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沙俄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师:面对这一现状,清政府内部也意见不一,有主战的也有主和,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小组讨论,气氛热烈) 一小组:我们组认为必须抵抗,沙俄胆敢侵入我领土,应立谏康熙帝抗击沙俄。

三小组:我不这样认为。自西汉以来,边疆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以求和方式来解决的,这样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更何况沙俄在康熙年间,仅尼布楚和雅克萨两地的兵力近4000多人,而此时清政府在30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地区驻扎的八旗兵不过5000人,沙俄实力雄厚,轻易动武,胜算不大。 六小组:西汉乃至两宋时期的战争多是内部的民族战争,而沙俄的入侵属于侵略战争,性质根本不同。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我们组认为必须用武力解决。 师:同学们各执一词,但说的很有道理。主战派同学从国家的尊严、领土的完整方面,主张动用武力;主和派同学从沙俄的实力以及战争的危害方面谈了他们的看法。但总得说来,对待外国的侵略,我们还是应坚决抵抗,而此时的康熙帝先是多次派出使节到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同侵略者头目谈判,都遭到拒绝,相反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于是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后,立即着手军事部署,对沙俄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斗争。(多媒体展示雅克萨之战形势图,请问我们应如何应战?请同学们议一议,发表高见) 二小组:(走上讲台,用图标指示)我们组经过商量,同时也查阅了当时的一些资料,了解到康熙帝以谒陵为名,亲赴东北,沿松花江航行,视察边防形势,又派人以行围捕鹿为掩护,侦查雅克萨一带地形和水路交通条件。最终我们分析沙俄军队主要集中在他们侵占的两个据点尼布楚和雅克萨之内,因此,应把兵力调集到这两个地方围攻敌人。雅克萨三面环水,因此水陆并进,定能立克雅克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篇一: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篇1)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钢铁长城》

钢铁长城-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的第一堂课,属于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钢铁长城》主要介绍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讲述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国防建设成就既体现了前四个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同时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好此课为下面的的外交成就做好铺垫,对完成第五单元的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 了解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建设的成就,体会钢铁长城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海军和空军及导弹部队的创建与发展历程,探究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原因。提高历史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网络资源,收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和军威。讨论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力量日

益增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以来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难点:“钢铁长城”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学生演出小短剧:"海军司令肖劲光乘渔船视察海军基地"学生谈感受 教师:7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海军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就通过短片来感受一下。展示中国海军短视频 教师:看完短片,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由此引出海军是钢铁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诚如同学们所说,我国的海军已经发展成为护卫祖国海疆的钢铁长城。 出示动脑筋题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旧中国国力衰微,统治者腐朽无能。虽有北洋舰队等海军,但有慈禧挪用军费过生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避战自保,丧失制海权,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新中国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坚强后盾,武器装备先进,军队战斗力强,筑起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

2021年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1年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3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 一、案例标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 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1、时间:1950-1953年 措施:()

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5篇

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5篇 初中历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一、导入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既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通过这次思想交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想,中国出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

解。 二、授课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1、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死了之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之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给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面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强调: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方面: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利用人们失望的情绪来诋毁民主共和,妄图使人们相信只有尊孔复古才能救中国,为其复辟大造舆论。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大搞尊孔复古,重谈“三纲五常”,使思想界乌烟瘴气,但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行为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于是他们以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在思想领域里向封建思想发起猛烈地冲击,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结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案案例一:人类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

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 B、南方古猿 C、尼安德特人 D、克罗马农人

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探索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的结合 背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重要作用。本案例中,教师 通过一次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价值观培 养相结合,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案例描述 教师在讲解古代文明的过程中,选择了埃及文明为主题。为了 加深学生对埃及文明的了解,教师组织了一次考察活动,带领学生 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在考察过程中,教师细心引导学生观察文物,讨论埃及文明背后的价值观,如尊重生命、崇拜自然等。 教师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埃及法律、道德规范 和社会制度,引导他们探索古代文明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逐渐认识到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并从中体 会到自己应该如何行为。

教学目标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仅学到了埃及文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价值观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们在探索中深入理解了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观念。 案例二:历史故事引发道德思考 背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解历史故事,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本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道德原则。 案例描述 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历史时,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母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原则,例如母爱、教育的重要性和为子女着想等。

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逐渐意识到孟母的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原则对于个人品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开始认识到道德的普遍性和长久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道德原则。 教学目标 这次教学活动通过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使他们深刻理解了道德原则的价值和作用。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培养了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他们的德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表明,通过巧妙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融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这些案例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 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片断): 师:公元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 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与哥伦布是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 个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异国带 去礼物与剑。设想一下,假如哥伦布与郑和都想摘取最 伟大航海家的桂冠,你会赞同哪一方? 生1:当然是郑和伟大,他的船队多么庞大啊! 生2:郑和比哥伦布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呢! 生3:我看还是哥伦布伟大,他可发现了新大陆呀! 师:看来同学各有各的看法。为了给自己找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我们不妨把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做 一系统比较,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师:那么我们如何去比较? (学生议论,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程序三步曲: 第一步:拟订比较提纲,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 确定比较要点,根据任务确定将比较对象分解为可进行

比较的要素;确定比较次序。 第二步:按照提纲进行比较。 第三步:从比较中得出结论。) 师:你认为比较的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生4:我认为是确定比较要点,分解可进行比较的 要素 师:对。这些要素其实就是组成这事件的基本要素。想一想,哥伦布与郑和的航海活动比较能分解出哪些可 比较的要素?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归纳 比较要素。要素内容略) (学生按照提纲及要素比较、讨论、交流,教师巡 视指导。对学生意见不一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点拨、 讲解。) 师:经过刚才的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生5:这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生在15世 纪的洲际航海活动;其不同点在于:两者的目的、航海 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 师:仔细品味他们的不同,你们认为谁可以摘去最 伟大航海家的桂冠? 生6: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真 正意义的世界由此开始。他航海活动的世界影响比郑和

初中历史九年级二战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九年级二战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初中历史九年级二战历史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的主要事件、人物和影响,掌握二战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树立和平意识,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内容 1. 二战背景:介绍二战前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爆发提供背景。 2. 二战过程:详细介绍二战中的重要事件,如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等。 3. 二战结果:分析二战的结局和影响,包括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变化,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4. 二战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二战的历史教训,如何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战的基本史实和背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二战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二战中的角色,模拟二战中的情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图片和播放二战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逐一讲解二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反思。 3. 巩固练习: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战的历史教训和和平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和书写规范等方面。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二战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历史初中历史课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一、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等均能各尽所能。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谁还能对他的其他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模板2022【3篇】 初中历史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模板2022【3篇】初中 历史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下面是整理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模板2022【3篇】初中历史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以供参考。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模板202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