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

讀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小記

郭永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公開發表的釋文,除了最早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發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文物》1995年第3期上)之外,目前較爲重要的本子有《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所收釋文,《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所收修訂釋文,以及最近出版的《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所收釋文。由於《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下簡稱“《二年》”,引此書只標頁碼)利用了紅外綫照片,也結合了學者最近研究成果,所作釋文較前述各種釋文有所改進,可謂後出轉精。不過我們在閲讀《奏讞書》的過程中,發現釋文中仍有少量值得提出的問題。我們不揣淺陋,把這些意見逐條寫出,供研究《奏讞書》的學者參考,錯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1.6號簡“毋憂變(蠻)夷大男子”的“變”字(第333頁),從《二年》所收的較爲清晰的紅外綫圖版(第61頁)看,顯然就是从“虫”的“蠻”字,其寫法與《二年律令》19號簡“蠻”字同(第5頁);這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的圖版(第53頁,下簡稱“原圖版”)上也能看得出來。

2.22號簡末字和64號簡倒數第五字,各本釋文皆逕釋“鞫”,從原圖版和紅外綫圖版看,皆當釋為“鞠”,括注“鞫”,和32號簡、90號簡等以“鞠”表“鞫”的習慣相同。施謝捷先生《張家山M247漢簡釋文》(未公開發表)早已根據原圖版正確改釋為“鞠”。

3.49號簡“公大夫昌苔(笞)奴相如”(第345頁)的所謂“苔”字,從圖版看(第65頁)其實本就是从“竹”的“笞”字。《奏讞書》“笞”一詞多見,皆用“笞”字(如112號簡)或“治”字(如107號簡)表示,卻從未見使用“苔”字者;秦漢文字的“竹”頭和“艸”頭有個別例子確實難以分別,1但是此字所从的卻是明確無疑的“竹”頭,其寫法與《奏讞書》112號“笞”字、51號“符”字等“竹”頭寫法全同;而17、18、19、23號簡“菑”字的“艸”頭則與此顯然有異。因此此字當逕釋為“笞”。

4.76、77號簡“弗窮訊”的“窮”字,各本釋文皆如此。從文

義上看是正確的,但從圖版看,二字本作、,逕釋“窮”與字形不符,似有不妥。此字當釋為“”,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17行有此字作,整理者將該字所在的文句釋讀為“其用不(窘)”。看來整理者似認爲帛書的“”字是从“君”聲的,這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贊同。2整理者的意見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不過既然郭店楚簡

1參看裘錫圭先生《帛書〈春秋事語〉校讀》,《湖南省博物館舘刊》第一期,《船山学社》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7月,第86頁注[18]。

2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老子》乙組14號簡和今本《老子》四十五章跟帛書對應的話皆作“其用不窮”,再結合《奏讞書》的文例看,“”字似有可能就是“窮”的訛別之體3。“窮”的“躳”旁所从的“呂”,本易與“邑”混同;其所从的“身”旁變為“君”,疑是為適應讀音變化而改換的聲旁,“窮”字从“君”聲,大概反映了秦漢時代已收-?尾的冬部字,與收-n尾的文部字相混的特徵。孔家坡漢簡日書《歲》篇460號簡“雄”字左从“君”,“雄”是蒸部字,這也應該是反映-?尾與-n尾混同事實的例子。4秦漢文字中的“厷”旁與“君”旁只差一筆,同時也有字形相混的因素,與“”、“窮”之例略有不同,但可作爲參考。此字按照慣例可釋寫為“〈窮〉”。

5.146號簡一見,158號簡兩見“儋乏不鬬”之語。各本釋文皆如此。5從圖版看,被釋為“儋”之字本作、、形,其右半所从與一般“詹”字寫法有較大區別——右上部並非“詹”所从的“人”

第3頁。參看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309頁。

3高明先生在帛書《老子》“”字後括注“窮”,並指出帛書《老子》“《甲》本假借字與別體字較多,如……‘’乃‘窮’之別體。”(《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5月版,第41~42頁。)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版,《日書圖版》第110頁、彩版五。“窮”、“雄”跟“君”都是合口三等平聲字,只有韻尾不同,所以此二字从“君”聲是很合理的。關於冬部字跟文部字相混的例子,參看沈培先生《上博簡〈緇衣〉‘’字解》,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35~136頁。

5劉釗先生疑“儋乏”應讀為見於《晏子春秋·諫下十八》的“殫乏”,謂“乃‘困頓’之意”(原載《〈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3期第2頁,參看《二年》第368頁引)。但“儋”是談部字,“殫”是元部字,古音有一定距離,因此此說也有疑問。

形,也缺少“詹”字左側所應有的一長撇。《奏讞書》223號簡有“瞻”字作,《二年律令》467號三見“詹”字,分別寫作、、,“詹”旁及“詹”字的寫法與此明顯不同。仔細觀察這三個字形可以發現,此字右上角所从的顯然不是“厃”,而是“只”;這在上舉第一、第三形中非常清楚,第二形的寫法雖然有些怪,但也可以看出它是把“只”形腳部的兩筆寫得較平,看上去像一條直綫而已。此字右下部分所从,從第一形看很明顯是“言”旁(過去把此字釋為“儋”,當然也是承認這一點的),第三形比一般的“言”旁少了兩筆,應該是寫在下部的“言”旁之省形,這種省寫在某些从“言”旁的字中多見。6第二形所从的“言”旁橫筆左側起筆較重,所以看起來像連起來的一道竪筆,這種書寫特點和《奏讞書》185行(次)字左側兩點的寫法類似。准此,這個字顯然就是《說文·三上·言部》的“”字。《說文》訓“”為“待”,放在簡文中難以講通。據《説文》,“”字从“伿”聲,簡文的“”字似可讀為“伿”。《說文·八上·人部》“伿,隋也”(此據大徐本),小徐本《說文》訓為“惰也”。《說文》研究者多認爲“隋”字當從小徐本改為“惰”,7可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此“惰”字為“不敬”,可信。段氏還指出“醫經‘解’之‘’當作此字”(引者按,段氏所說即《素問·平人氣象論》的“尺脉緩濇,謂之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為段說作進一

6如某些“善”字的“言”旁寫法,參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隷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73頁“善”字條所引“天文雜占”例、“孫子一〇”例。

7參看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4月版,第8151頁引各家說。

步補充論證,此書以爲“伿”字“亦作,醫經‘解’誤作‘’”。

8秦漢文字的“朿”旁與“亦”形相混(如“迹”為“”字異體),“朿”、“只”古音相近,如段、朱此說可信,則《素問》所見的“〈〉”字應當就是表示懈惰之義的“伿”的異體字。所以簡文的“”可讀為“伿”,應訓為“惰”、“不敬”。簡文的“乏”,應當訓為“廢”,與《二年律令》270號簡“乏事”之“乏”義同。9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15號簡:“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整理者注:“乏,廢。《急就篇》顏注:‘律有乏興之法,謂官有所興發而輒稽留,乏其事。’”整理者還將“乏弗行”翻譯為“耽擱不加徵發”。10“乏弗行”和“乏不鬬”的結構相同,可見“乏不鬬”之“乏”當亦是“廢”的意思;“伿乏不鬬”則是在“乏”前加上一個和“乏”字義近的“伿”字(“伿”訓“惰”、“不敬”,義與“廢”相承),這應是強調“乏”是由於“伿”(不敬)而產生的結果。“伿乏不鬬”意即惰棄不戰(“惰棄”見於《左傳·成公十三年》;《漢書·五行志中》“公受玉卑,其容俯……卑俯,替也”顏師古注:“替,廢惰也。”“惰棄”、“廢惰”義皆與“伿乏”近)。一說“”或可讀“”。《說文》說“”字“讀若”,大徐本《說文》訓“”為“楚謂小兒嬾”(小徐本“”字訛為“飱”),段玉裁等學者據《玉篇》、《廣雅》云“楚人謂小嬾曰

8段、朱說皆見《說文解字詁林》第8151頁引。

9“乏”字古可訓為“廢”,參看朱德熙、裘錫圭先生《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第101頁注[11]。“乏”的“疲倦”義起得很晚(參看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6月版,第7頁),《二年》云“乏,疲倦”(第369頁),是錯誤的。

1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1990年9月版,第47~第48頁。

”、“,嬾也”,認爲《說文》的“兒”字為衍文,11其說可從。“”本是楚地語詞,與《奏讞書》此則157號簡所說案件的發生地“所取荊新地”完全相合。“嬾”、“乏”連言,似也可說通。不過,訓“惰”、“不敬”的“伿”,和訓“嬾”的“”,語音相近(讀為“”的“”从“伿”得聲),語義似亦有引申關係,不排除“伿”、“”兩詞有語源上的親屬關係。這樣看,上述二說似乎並不完全矛盾。

6.152號簡的字,原整理者未釋,《二年》釋為“熟”(第365頁、第369頁注[三八])。此字左上部分顯然从二“火”;左下部分原圖版不很清晰,但從《二年》的紅外綫圖版(第76頁)看,左下角的“”形還能夠辨認;右半部分寫法很特殊,但肯定也不是“丮”旁,所以此字釋“熟”不可信。我認爲此字和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65行“鄰邦相望”和《戰國縱橫家書》208行“誠為鄰世世無患”兩句話中用作“鄰”的字是一個字。帛書《老子》的整理者釋字

為“”,《戰國縱橫家書》的整理者釋為“粼”,似以後者所釋較爲可信。12因此我們認爲此字可能應釋為“粼”,其特點是“粼”所11參見《說文解字詁林》第8318頁引《段注》、《句讀》等說。

12《秦漢魏晉篆隷字形表》釋此二字為“僯”(第113頁),其摹本分別作(《老

子》例)、(《戰國縱橫家書》例),經過與原圖版核對,《老子》字形左下所从“舛”旁,被摹成兩個同方向的“”,與原形不合;《戰國縱橫家書》字形右側的兩筆本應是連接在一起的,此摹本成爲分開的兩筆,略誤,此形左下的“舛”旁摹寫似也不一定有根據。據《說文》,“僯”是“遴”的或體;但此字右半所从與“人”形有所不同(尤其是《老子》之形),且偏旁位置和“僯”不同,釋“僯”之說恐不可從。

从的“巜”旁右筆寫作較長的橫折形(在這點上,、二字更爲一致)。《二年》認爲當在所謂“熟”字前斷句,應當是正確的。“粼視氏所言籍”的“粼”可能是修飾“視”這個動作的詞,此字應讀為何詞,目前我還沒有確定的意見,待考。或疑“粼”字可讀為“瞵”。“瞵”字《說文》訓“目精也”,《楚辭·九懷·昭世》“進瞵盼兮上丘墟”洪興祖《補注》:“瞵,力辰切,視貌。”左思《吳都賦》有“鷹瞵鶚視”語,“瞵”、“視”對文,與簡文連言“瞵視”似可對比,“瞵視氏所言籍”大概就是察看氏所說的名籍的意思。

7.171號簡“君視席端”,原整理者在“”字後括注“俛”(《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第226頁;《《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第106頁),是正確的。但是《二年》的釋文則將“”字改讀為“俯”(第370頁),且未説明理由,則是不合適的。“”字曾見於銀雀山漢簡《尉繚子·兵談》、馬王堆帛書《導引圖》,也多見於張家山漢簡《引書》(如13、14號簡等),是“俛”的異體,音與“免”近;“俛仰”之“俛”本不讀“俯”,後來的字書和古注認爲“俛”是“俯”的異體,是同義換讀的現象,13所以把“”字讀為“俯”是沒有道理的。

8.198號簡開頭的人名,原整理者釋為“忠、大□固”(《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第228頁),《二年》根據紅外綫圖版釋1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版,第219~220頁。

為“忠文、□固”(第377頁),所釋“文”字及斷讀都是合理的。但

“固”上一字,原圖版作,雖然此字右半部分略微模糊,但其字形左右對稱的特徵是明顯的,其實並不難認,應該是《說文·十下·夲部》的“”字,其寫法跟石鼓文《鑾車》字寫法基本相同。

附帶說一下,《二年》的紅外綫照片,對於不少原圖版模糊不清的字的釋讀很有幫助,但是《二年》紅外綫圖版的不少簡文,似乎還不如原圖版來得清楚,上舉第8條的“”字就是一例;又如132號簡末字“視”,從原圖版看也很清楚,但是《二年》的照片卻很模糊,不知道這些情況是原簡保存情況變化造成的,還是拍攝照片的技術問題造成。另外,從下面一例似乎可以看出,紅外綫圖版某些地方的製

作是存在問題的。34號簡末“曰取亡人”數字,原圖版作(第55頁),而紅外綫圖版不但字形不如原圖版清楚,而且在“曰”“取”

二字之間平白多出了一道明顯的橫畫,作(第64頁),乍看之下會以爲此處應有一個句讀符號。仔細觀察後,我們發現《二年》圖版“曰”、“取”二字的間距與原圖版明顯不同,這多出來的一橫畫其實就是“取”字上部的橫畫在切割或拼合時不慎誤留在簡上的。因此,

研究《二年律令》和《奏讞書》,應該同時參照原圖版和紅外綫圖版,两套圖版不能互相取代。

2008年3月草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3月1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3月19日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制度初论

内容摘要: 摘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等表明,西汉已建立系统的蛙承法.继承方式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内客既有身份继承也有财产继承。身份娃承包括二十级爵位和一般户主的身份在内,二十级爵位除彻侯和关内侯的爵位世袭罔替之外,其余均降级不均等继承,一般意义的财产继承原則是诸子均分。继承人及继承顺序按血缘亲等确定而兼顾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未婚女子有一定的蛀承权。西汉的继承制度对爵位降级继承的规定,使军功地主的后代逐渐失去爵位;他们由于大量继承财产和凭借父祖的政治权势,成为西汉前期严重影响乡里社会的豪民地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西汉;张家山汉简;继承制度 在财产私有的社会里,继承制度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保障之一,是历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是我国统一王朝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汉律奠定了以后历代法律的基础,继承法也是如此.但是,因为资料的缺失,人们对汉代继承制度了解甚少,只能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间接地泛泛而论。①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有汉初继承制度的部分条文,可见西汉继承制度的基本框架,可明确了解继承人的确定、继承的内容、继承方式等.这不仅弥补了汉代继承制度研究的空白,更有助于我们从继承制度的层面把握汉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因素。本文不揣简陋,就此论述如下,就教于学界同仁 —————————— ①汉代继承制度基本上是研究的空白.迄今为止,只在极少的秦汉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著作中略有提及,较有代表性的有于琨奇:《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黄山书社。1991年。孔庆明;《秦汉法律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 一 先谈继承人的确定问题.继承人的确定.直接决定继承制度的性质和被继承人的权利,财产的延续和分割,是继承发生的前提。汉代继承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依照法律规定而不是按照被继承人的意愿而发生的继承行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是基于其身份由法律明确赋予的.这首先要确定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法律资格,认定被继承权和继承权的法定条件,然后再认定继承顺序和权利。《二年律令》有《置后律》专章,在《户律》和《傅律》等篇中对此也有补充规定。《置后律》(下引《二年律令》律文只出篇名,简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均写为今字)云: 爵当即而有物故,夺□,以其数减后爵.其自贼杀,勿为置后.[1](p183) 尝有罪耐以上,不得为人爵后。诸当拜爵后者,令典若正、伍里人毋下五人任占。[1](p185)

残荷阅读理解答案

篇一:残荷阅读理解答案散文阅读19.高洁的品格苍凉悲壮的凄美(每空1分. 共2分) 20 .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 保持生命与生俱来的不屈和圣洁;在凄风冷雨的逆境中, 保持灵魂的那份纯真与高贵.(共 2 分)21 .[a] 处示例:“悲苦”“冷雨”“孤寂”“落寞”四个词语, 形象地表现了残荷的凄凉.[b] 处示例:是憔悴的神态,也是不屈的神态. 为下文赞叹残荷铺垫.(批注的角度可以是修辞、词语、句意理解等, 符合要求即可.每句2分,共4分)22 .示例:满塘的荷花依旧会在荷叶的拥托之中,亭亭玉立,香远益清. 含苞的娇羞欲语,怒放的潇洒舒展. 粉荷美艳,白荷净洁, 演绎万种风情.(扣住夏日荷塘描写1分, 内容 2 分,修辞1分.共4分)篇二:残荷阅读理解答案15. ①依然不凡生命旋律的张力执着地坚守着自然赋予其在顽强中的残缺美。②俨然透出一副心洁则性净,性净则情宁,无欲则无畏的神情。③显得有些孤傲,在不可抗拒之中孕育着一种超凡脱然之美。16. 与残荷形成正面衬托。由残荷联想到胡杨,通过对胡杨的韧性与坚毅、睿智与峻毅、神圣与瑰丽的描绘与赞美,正面烘托出残荷坚毅刚强的品格,神圣瑰丽的残缺之美。17.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荷花娇美智慧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⑵“折卷”和“折曲”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准确精炼,“折卷”有折断、弯卷的意思,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荷叶枯萎的样子,“折曲”有折断、弯曲的意思,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茎秆的枯萎的样子。18. 示例:衰败、凋枯不是生命 的终结,而是轮回里的一种孕育,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围绕这两点来说即可篇三:残荷阅读理解答案残荷听雨 ①有一种高贵,总让我匍匐膜拜;有一种圣洁,总让我敬重仰视。 ②那就是残荷,挺立于泥淖之中高贵而圣洁的灵魂花朵。 ③平生是那么地喜欢荷,不仅因为她美丽的外表,更因为她高洁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荷花的个性;美而不艳、媚而不俗是荷花的风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的志向;纯洁高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她的品德。喜欢荷花“花娇映红玉,艳影照清漪”中的那份宁静;喜欢荷花“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的忠贞。 ④初冬时节,飘雨的午后。独自一人,静立在荷塘边,听雨,与残荷。那雨,浸透了思绪,让人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宛如一幅孤零零的剪影,倒映在残荷随意泼就而成的水墨画里,与残荷一起溶入静穆的烟雨中。 ⑤残荷的美是一种苍凉悲壮的凄美! 落叶知寒,栖鸟南迁,满目萧然,荷已成殇。冷雨中的残荷,落尽繁华,枯黄憔悴,历尽风雨沧桑,世俗无暇顾盼。没有了沁人心脾的幽香,没有了 文人骚客的礼赞。【a】悲苦的冷雨落在残荷上,孤寂与落寞溢满一塘。雨点淡淡地漾开,好像在微微地叹息着。看那一塘残荷,满目萍碎,在风雨中,有的高擎着黑褐色的叶子,有的被风雨摧残折断倒立在水中;叶子有的残破,有的蜷曲,有的倒伏泥淖之中【b】或昂首向天,或低头沉尽,—或相互依偎,或枝叶相交,, 尘世的荣衰,世态的炎凉,莲的心事,谁人能懂? 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的美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心境,苍凉而悠远; 那是经过了万千红尘之后的淡定,脆弱而不屈;那是繁华落尽之后,于凄风冷雨中依然坚守的优雅与从容。也许在她的心中藏着一个美丽的梦,待来年的盛夏,。 ⑦聆听荷的心语,领略荷傲人的风姿。残荷听雨,就是让心在最纯净最圣洁的诗句间游走,就是让心灵积淀一份清澈,就是让灵魂多一次净化。感念着四季的轮回,感念着生命的流逝,我唯愿生命如荷: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保持生命与生俱来的不屈和圣洁;在凄风冷雨的逆境中,保持灵魂的那份纯真与高贵。 ⑧残荷,我向你膜拜:为你的不屈,为你枯搞形骸荧茕而立的气度,为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为蕴藏在你生命中那份孤傲与自信 ⑨静心听雨,仿佛是在聆听生命渐行渐远的足音;听残荷承雨,又仿佛在聆听自己寂寞的心语。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感念油然而生:生命当以圣洁为本,灵魂当以高贵为伴,香消玉殒风骨犹在,身形憔悴香气长存。

听雨阅读和参考答案

《听雨》阅读和参考答案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同学们了《听雨》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

汉简赏析(上)

汉简赏析(上) 概述 summary 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汉代是

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汉简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 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 本质、入微。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汉简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放逸不拘,似为不经意的书写,然而又时时能体现出一种“法度”,这是后世规矩森然、匠气十足的隶书所不具备的。一般学书

《听雨 季羡林》阅读答案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 听雨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

赵文美《荷》阅读练习及答案

荷 赵文美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着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 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 艳丽、鲜亮,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留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 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 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 万变的王者风范。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 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 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神,活得清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 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难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 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不惧 艰险摧残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痴如醉!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段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 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

听雨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听雨的阅读训练及答案 听雨是一种享受----心灵上无与伦比的、愉悦的、平和的、自然美的享受。 有雨的日子,我就听雨 听春雨的_________,听夏雨的_______,听秋雨的_______,听冬雨的___________,听雨的低语,听雨的轻诉,听雨的呜咽,听雨 的微笑,听雨的呤唱,听雨的呐喊,听雨的怒吼。 “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甘润如酥,“润物细无声”的初春细雨。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无声似有声, 有声似无声地在心中奏成一曲优美的歌是具有春之魅力的温柔雨声? 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星甜美的呢语,又似绿叶吻着花瓣的柔情。 (1) 春雨是柔情,夏雨是豪放而不拘一格。 (2) 它有时心平气和,温情脉脉;它有时怒气冲冲,喊叫连天。于是便有晴天小雨,于是又有了“黄梅时节家家雨”,于是还有了倾盆大雨,于是更有了铺天盖地暴雨。这就是夏雨。----一种淋漓尽致无所畏惧的雨! (3) 听着夏雨,才恍然惊觉生命是如此多姿多彩而又壮丽辉煌! (4) 秋雨,原该是一种婉约的风韵,但在那已飘过的秋雨中, 却染透了无穷的哀愁、孤寂与挥之不去的满笔愁绪。 (5) “哪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残灯灭,细 雨缠绵,该是一份何等凄婉的哀怒和忧寂啊!夜雨敲窗急,玉人伤心

泣,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哀怨啊!淅淅沥沥的秋雨却是一份深深的感伤! (6) 秋雨依旧,年代却已不再,我们心中一份秋雨声又是怎样的呢? (7) “质本洁来还洁去”。伴雪而来,随风而去,不知是飘逸,还是深沉。哦,这就是冬雨么?或许是一年的思虑俱在寒冬堆积,于是冬雨也无语而沉思。听冬雨之声,是听远方一声低语,一种思念,一句祝福,一份安慰,一缕温馨,在这飘雪的寒冬,为我易冻的心燃一堆圣火,于是便看见春天向我起来。 (8) 哦,听雨,仿佛是读一首隽永的小诗,听一曲悠扬的古乐。听雨,原来是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寻求一分诗意。 (9) 听雨,是一种享受----享受自然与我! ①文中写了一年四季的雨。写春雨的是第__________自然段,写夏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写秋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写冬雨的是第_____自然段。(2分) ②下面是形容不同季节雨的特点的词语,阅读第(3)自然段,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填在横线上。(2分) A、豪放 B、婉约 C、温柔 D、深沉 ③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听雨的低语,听雨的轻诉,听雨的呜咽…”还可以听雨的什么?请你展开联想或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4分)

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简书法 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 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历史记载,“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其次简书中的书体、除部分尚工整外,多数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社会生活日趋繁杂,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这也是简书书写中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反而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拙实,使转变化较速而不拘谨的古拙之风韵。 简书在笔法上,带有篆意者沿用圆笔书写,发展到隶书时则为方笔,藏起笔锋,中锋行笔。简书中的字绝大多数是小楷,《居廷汉简》中间或也有寸方大字,但为数较少。从随同汉简一起出土的毛笔来看,是属于狼毫小楷,弹性很大、制作精良,宜写小字。发掘中未发现写大字的笔,从简书大字分析,一定也是用硬毫书写的,可见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已很发达。 文字的书法有粗有精,且必先粗而后精。规整的隶书、行书、草书(章草和今草)、楷书,就是从这种不规整的字体中产生的。这中间经过长期的琢磨、苦练、加工整理、世代因袭演化,形成了

《听雨》阅读题附答案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删改)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答: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答: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答: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

讀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小記 郭永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公開發表的釋文,除了最早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發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文物》1995年第3期上)之外,目前較爲重要的本子有《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所收釋文,《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所收修訂釋文,以及最近出版的《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所收釋文。由於《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下簡稱“《二年》”,引此書只標頁碼)利用了紅外綫照片,也結合了學者最近研究成果,所作釋文較前述各種釋文有所改進,可謂後出轉精。不過我們在閲讀《奏讞書》的過程中,發現釋文中仍有少量值得提出的問題。我們不揣淺陋,把這些意見逐條寫出,供研究《奏讞書》的學者參考,錯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1.6號簡“毋憂變(蠻)夷大男子”的“變”字(第333頁),從《二年》所收的較爲清晰的紅外綫圖版(第61頁)看,顯然就是从“虫”的“蠻”字,其寫法與《二年律令》19號簡“蠻”字同(第5頁);這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的圖版(第53頁,下簡稱“原圖版”)上也能看得出來。

2.22號簡末字和64號簡倒數第五字,各本釋文皆逕釋“鞫”,從原圖版和紅外綫圖版看,皆當釋為“鞠”,括注“鞫”,和32號簡、90號簡等以“鞠”表“鞫”的習慣相同。施謝捷先生《張家山M247漢簡釋文》(未公開發表)早已根據原圖版正確改釋為“鞠”。 3.49號簡“公大夫昌苔(笞)奴相如”(第345頁)的所謂“苔”字,從圖版看(第65頁)其實本就是从“竹”的“笞”字。《奏讞書》“笞”一詞多見,皆用“笞”字(如112號簡)或“治”字(如107號簡)表示,卻從未見使用“苔”字者;秦漢文字的“竹”頭和“艸”頭有個別例子確實難以分別,1但是此字所从的卻是明確無疑的“竹”頭,其寫法與《奏讞書》112號“笞”字、51號“符”字等“竹”頭寫法全同;而17、18、19、23號簡“菑”字的“艸”頭則與此顯然有異。因此此字當逕釋為“笞”。 4.76、77號簡“弗窮訊”的“窮”字,各本釋文皆如此。從文 義上看是正確的,但從圖版看,二字本作、,逕釋“窮”與字形不符,似有不妥。此字當釋為“”,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17行有此字作,整理者將該字所在的文句釋讀為“其用不(窘)”。看來整理者似認爲帛書的“”字是从“君”聲的,這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贊同。2整理者的意見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不過既然郭店楚簡 1參看裘錫圭先生《帛書〈春秋事語〉校讀》,《湖南省博物館舘刊》第一期,《船山学社》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7月,第86頁注[18]。 2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残荷听雨》阅读答案

《残荷听雨》阅读答案 多做阅读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下面给大家带来《残荷听雨》。希望大家喜欢。 残荷听雨 ①有一种高贵,总让我匍匐膜拜;有一种圣洁,总让我敬重仰视。 ②那就是残荷,挺立于泥淖之中高贵而圣洁的灵魂花朵。 ③平生是那么地喜欢荷,不仅因为她美丽的外表,更因为她高洁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荷花的个性;美而不艳、媚而不俗是荷花的风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的志向;纯洁高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她的品德。喜欢荷花“花娇映红玉,艳影照清漪”中的那份宁静;喜欢荷花“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的忠贞。 ④初冬时节,飘雨的午后。独自一人,静立在荷塘边,听雨,与残荷。那雨,浸透了思绪,让人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宛如一幅孤零零的剪影,倒映在残荷随意泼就而成的水墨画里,与残荷一起溶入静穆的烟雨中。 ⑤残荷的美是一种苍凉悲壮的凄美!落叶知寒,栖鸟南迁,满目萧然,荷已成殇。冷雨中的残荷,落尽繁华,枯黄憔悴,历尽风雨沧桑,世俗无暇顾盼。没有了沁人心脾的幽香,没有了文人骚客的礼赞。【A】悲苦的冷雨落在残荷上,孤寂与落寞溢满一塘。雨点淡淡地漾开,好像在微微地叹息着。看那一塘残荷,满目萍碎,在风雨中,有的高擎着黑褐色的叶子,有的被风雨摧残折断倒立在水中;叶子有的

残破,有的蜷曲,有的倒伏泥淖之中【B】或昂首向天,或低头沉尽,—或相互依偎,或枝叶相交……尘世的荣衰,世态的炎凉,莲的心事,谁人能懂? 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的美是一种历经沧桑之后的心境,苍凉而悠远;那是经过了万千红尘之后的淡定,脆弱而不屈;那是繁华落尽之后,于凄风冷雨中依然坚守的优雅与从容。也许在她的心中藏着一个美丽的梦,待来年的盛夏,。 ⑦聆听荷的心语,领略荷傲人的风姿。残荷听雨,就是让心在最纯净最圣洁的诗句间游走,就是让心灵积淀一份清澈,就是让灵魂多一次净化。感念着四季的轮回,感念着生命的流逝,我唯愿生命如荷:在繁华褪尽的萧索里,保持生命与生俱来的不屈和圣洁;在凄风冷雨的逆境中,保持灵魂的那份纯真与高贵。 ⑧残荷,我向你膜拜:为你的不屈,为你枯搞形骸荧茕而立的气度,为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为蕴藏在你生命中那份孤傲与自信! ⑨静心听雨,仿佛是在聆听生命渐行渐远的足音;听残荷承雨,又仿佛在聆听自己寂寞的心语。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感念油然而生:生命当以圣洁为本,灵魂当以高贵为伴,香消玉殒风骨犹在,身形憔悴香气长存。 (作者:心灯如豆,有删改)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文章第③段赞美了荷花“”;第⑤段描写了残荷“”。(2分)

“听雨的奢侈”阅读试题及答案

“听雨的奢侈”阅读试题及答案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时因人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冷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图谋。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急风骤雨,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

任文《听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听雨 任文 在故乡北山贫瘠的那些岁月里,没有电视可看,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单调。庄稼人日日耕作在田地里,唯有下雨的当儿可以清闲几天,坐在炕头上听雨,享受一下难得的轻松和温馨。 春雨到来,淅淅沥沥,庄稼人的眉头舒展了,心里乐开了花。“春雨贵似油”,难得的好雨。干枯的冬季过去了,小麦需要滋润,土壤需要疏松,小苗需要养分,空气需要湿润。这时节,蒙蒙细雨下起来,扛着锄头进村的农人,笑嘻嘻推开院门,边放锄头边念叨:“好雨,好雨!”随手取来毛巾擦干满脸的雨水,身心轻松起来。男人架起二耶腿坐在炕沿,“吧嗒吧嗒”地吸着烟瞅着窗外;女人则洗手和面,趁着这闲暇擀面条或包饺子,饺子馅有的是,年前就晒干的萝卜丝,这会儿正好用着。春雨蒙蒙,大人乐滋滋,小孩子更快乐,看不见大人脸上的愁眉不展,奔跑玩耍,自由 自在。听雨的日子,也给我们这些北山的孩子带来了福音。 春雨过后,小麦迅速成熟,玉米疯长起来,形成绿色阵势,铺排开来,占领着季节里的一道长河。 当人们还沉浸在绿色梦想中,夏雨突至,或连绵不断,或倾盆而下,听雨的日子渐渐浮现出丝丝忧愁。夏雨多变,经常下个十天半月,让人忧愁生厌,连绵的雨在檐下“滴滴沥沥”地响着,庄稼人只好在屋里转悠。男人只顾吸烟吐烟圈,看天听雨,烦了骂女人几声,女人不吭声,只顾干手中的活儿。山里女人总有干不完的活,扫地、做饭……做不完的繁琐事儿。可她知道男人心里烦呢,雨下个没完,地里的玉米倒下了,怎么不烦呢?女人理解男人,雨住了气就消了。雨下着下着,屋外的院子积满了水,流不出去,男人挽起裤腿,披着蓑衣拿着锄头在檐下挖开水沟,水流走了,男人身上湿透了,女人给他换,湿衣服在火炕头烤着,男人笑了,卷个纸烟吸着,很舒服!身旁的孩子试探着开口了:“肚子饿了,想吃饭呢。”女人去做饭,窗外的雨仍旧下着,孩子在檐下玩起柳条做的水轮转…… 白雨天(北山人把下暴雨叫“白雨”),雨倾天覆地而来,很快就会遮住眼前的一切,山上山下一片白花花的雨雾,伴随着雷鸣闪电,让人惊恐不安、兴奋异常。白雨到来时,北山庄稼人大多还在地里。一声闷雷响,一团黑云扯过头顶,眼前附近的村子看不见了,有人高喊:“白雨来了!”闻此呼声,地里的人慌忙逃跑。人们未来得及跑回村子,暴雨就到了,只好就近避雨,雨点打落在地上,地上泛起了土泡儿。避雨的人家热闹起来,屋里坐满了人,檐下站满了人,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说笑打闹,无所顾忌。干渴的屋檐上已吊起了急落的水柱,地下顷刻积起了水洼。避雨的男女一边听雨一边说笑,谁家的女娃有出息,嫁到了山外,谁家的男娃长得好,把山外的女子引进了山。爱打扑克牌的年轻人就地铺排,玩得热火朝天。有的小伙子拿个脸盆放在檐下,听那“叮当叮当”响的乐声,和着风声、雨声、雷声一起,一片兴奋和喜悦。 白雨说下就下,说停就停。檐下的雨线止住了,屋里屋外的男女哗啦一下就走开了,主人好意留客吃饭,劝也劝不住,大家热闹着扛起农具匆忙回家。夏夜里,躺在炕上睡觉的北山人听着屋外涝池里传来“呱儿——呱儿——”的青蛙叫声,忘记了疲劳和困苦,香甜地酣睡…… 秋雨连绵的日子,庄稼已收获归仓,这时节,庄稼人难有静下心来听雨的闲心,那些玉米棒子要收拾架在楼上,大豆小豆需要通风晾晒。人们忙活起来,煤油灯下熬至深夜,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睡觉,男人呼噜,女人也呼噜,在风声、雨声、秋虫的伴奏声中睡一个踏实觉。 雨歇,风住,天晴。抬头看秋日的天空,格外地高远,湛蓝湛蓝的,无一丝纤尘。

李商隐的《无题·其四》

李商隐的《无题·其四》 第一篇:《《无题》李商隐赏析和答案》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9.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答: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0. 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 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 第二篇:《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评析》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衙去,走马兰台如转蓬。李商隐的《无题·其四》李商隐的《无题·其四》 荷听雨的韵味--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读到这一节,我常常觉得诧异,诧异的不仅是林黛玉对"残荷听雨"意象的钟情,还有她对李商隐的拒斥态度。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记载了一个叫柳枝的少女,精通音律,当她听到李商隐的《燕台诗》时,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并相约诗人曰"与郎俱过"。同是多情少女,为什么林黛玉会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又有什么特别的意味,使得她如此留恋呢?李商隐的《无题·其四》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

听雨堂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听雨堂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

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或可以免于功名 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而乃违性乖质 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乃欲学陶 D.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及相关问题(一)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及相关问题(一) 摘要: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关于井盐的内容,是迄今所知井盐史最早的资料。而其他有关简文.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西汉初年盐业史的认识。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对简文“私为曲盐煮济汉”的释文和注释可以商榷。简文“济汉”字样,或许提供了有关当时经济区域界定的信息。 关键词:张家山;金布律;井盐;济汉 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竹简经整理后终于发表,其中许多内容,为我们认识西汉初年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题为《二年律令》者,有《金布律》部分。《金布律》,已见于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解释说:“金布律,关于货币、财物方面的法律。汉代有金布律,或称金布令,《汉书·萧望之传》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①《晋书·刑法志》:‘金布律有毁伤亡失县官财物,……金布律有罚赎人责以呈黄金为价,……。’”②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张家山汉简《金布律》的内容,则涉及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 西汉初期可以归人经济法的《金布律》的发现。显然有益于认识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我们还注意到,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可以看到涉及盐政的珍贵内容: 诸私为*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四三六 人们首先会关注其中“私盐井煮”的文字。

关于井盐的早期开发,正史中以《汉书》的记载较早。《汉书》卷九一《货殖传·程郑》写道:“程、卓既衰,至成、哀间,成都罗裒訾至钜万。初,裒贾京师,随身数十百万,为平陵石氏持钱。其人疆力。石氏訾次如、苴,亲信,厚资遣之,令往来巴蜀,数年间致千余万。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其中所谓“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说明盐井的经营,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可见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又《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蜀王本纪》曰:“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③其说与《货殖传》“成、哀间”“成都罗裒”成功的事迹相符合。也有战国时期四川井盐业已经得到开发的说法,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四川先秦时期井盐生产的历史记录,都是后世追述。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穿广都盐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按:《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望之、疆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边郡数被兵.离饥寒,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颜师古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第55页。 ③《华阳国志·蜀志》:“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