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_____(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_____(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I和K2CO3

V溶质为KC1、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

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Ⅵ、Ⅴ均不正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____溶液。

(填化学式)

_____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_____(用文字表述)

【答案】KC1 K2SO4 K2SO4有白色沉淀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上层清液中一定有氯化钾,无须再验证

【解析】

【分析】

【详解】

[作出猜想]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可能是硫酸钾过量,也可能是氯化钡过量,也可能是恰好反应;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可能是碳酸钾过量,也可能是氯化钡过量,也可能是恰好反应;

所以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KCl;Ⅱ溶质为KCl和BaCl2;Ⅲ溶质为KCl和K2SO4;Ⅳ溶质为KCI和K2CO3;V溶质为KC1、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无明显现象,猜想Ⅵ、Ⅴ均不正确;因为盐酸可以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如果有碳酸钾会有气泡冒出;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硫酸钾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猜想Ⅱ正确;[交流反思]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上层清液中一定有氯化钾,所以无须使用AgNO3溶液验证;

2.灰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右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氧化铜与水调和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

【答案】烧杯内壁有水雾 CO2 +Ca(OH)2= CaCO3↓+H2O 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或水蒸发)碳黑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先撤酒精灯,稍后再撤蜡烛提供充足的空(氧)气(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

【分析】

【详解】

(1)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若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是碳酸钙和水CO2 + Ca(OH)2= CaCO3↓+ H2O;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加热也会使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析出产生沉淀。

[交流讨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而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

[实验验证](1)由于碳具有还原性,故要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要排除碳的干扰,故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4) 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那么熄灭酒精灯后要继续通一氧化碳,即先撤酒精灯,稍后再撤蜡烛;

[拓展应用]要使燃料充分燃烧要注意两点:要有足够多的氧气和可燃物与氧气要由足够大的接触面积,故应采取的措施是提供充足的空(氧)气(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份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_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

【反思与拓展】

(1)向CaH2和足量水反应后的溶液加入NH4Cl溶液,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2)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答案】 CaH2 + 2H2O = Ca(OH)2 + 2H2↑ Na2CO3 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三氢气和氨气便于携带

【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酸、碱、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化学方程式:CaH2 + 2H2O = Ca(OH)2 + 2H2↑;

猜想与假设: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气逸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时,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这时的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想三应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Na2CO3);

猜想四是不合理的,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实验证明:

实验一,若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先无变化后产生气泡的现象时,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即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拓展:

(1)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

和水和氨气。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氨气;

(2)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携带安全。

点睛:反应后溶质中一定存在反应生成的可溶性物质,可能存在过量的可溶性反应物。

4.)已知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发生的主要反应:C+2CuO2Cu+CO2↑.化学兴趣

小组对该实验产物(假设反应物已完全反应)作如下探究:

探究一:检验产物的成份

(提出问题)实验产物是暗红色固体,很难观察到紫红色固体.暗红色固体是什么?(查阅资料)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Cu2O+H2SO4═CuSO4+Cu+H2O.

(猜想与假设)暗红色固体除铜外还可能含有Cu2O.

(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暗红色固体含有Cu2O.

探究二:测定产物中Cu2O的含量

原理:Cu2O+H2Δ

2Cu+H2O,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固定装置略

去,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d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1)装置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加装置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①打开K2,关闭K1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连接仪器④关闭K2,打开K1,通氢气一段时间

(4)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______(填“a”、“b”或“c”)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能被碱石灰吸收,影响测定结果 d中的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③②④① 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探究一:

[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成蓝色,说明暗红色固体含有Cu2O.

探究二:

(1)装置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能被碱石灰吸收,影响测定结果.

(2)若不加装置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d中的碱石灰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使测定的水的质量偏高,会导致计算的Cu2O的质量偏高,从而导致实验结果会偏高.

(3)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关闭K2,打开K1,通氢气一段时间,把装置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排出,再打开

K2,关闭K1,点燃酒精灯.

(4)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c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反应前后装置c的质量差即为Cu2O中氧元素的质量,根据氧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Cu2O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产物中Cu2O的含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5.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的溶液的烧杯中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

_____证明没有NaOH

酸铜溶液

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

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HCl

硝酸银溶液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

有_____产生证明有NaCl生成

热蒸干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Ⅱ.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同题。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一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Ⅲ.多角度认识少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变方法。

【答案】放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不产生蓝色沉淀白色固体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解析】

【详解】

(1)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放出热量。故填:放出

(2)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白色固体产生,说明生成了氯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

不产生蓝色沉淀证明没有NaOH

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

实验2;另取烧杆中的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有HCl

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

溶液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

有白色固体产生证明有NaCl生成

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故填:不产生蓝色沉淀;白色固体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故填: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Ⅱ.氨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H2O+H2SO4=

(NH4)2SO4+2H2O。故填:2NH3•H2O+H2SO4=(NH4)2SO4+2H2O

6.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表:

俗名苏打纯碱小苏打

化学式Na2CO3NaHCO3

构成微粒Na+CO32﹣Na+HCO3﹣

溶解度(常温)21.5克9.6克

两者的转化Na2CO3+CO2+H2O═2NaHCO32NaHCO3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不同。

【答案】(1)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

(2)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出现了白色沉淀

(3)酸根离子

【解析】

试题分析:

(1)相同浓度时Na2CO3水解程度大,碱性强,用试管取适量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比较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碱性的强弱。

(2)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要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产生了白色沉淀。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酸根离子不同。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盐的化学性质

7.常温下没有氧气存在时,铁与水几乎不反应,但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小明很好奇,设计如下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

(1)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______________。

(3)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初步验证)试管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剩余固体是Fe 与Fe 3O 4;猜想二:剩余固体是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Fe 2O 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供水蒸气 H 2 Fe 3O 4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若固体全部溶解,没有气泡冒出,则猜想二正确。若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冒出,则猜想一正确

23423Fe+4H O

Fe O +4H 高温

Fe 2O 3红棕色粉末且不能被磁铁吸引

【解析】 【分析】

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且不能被磁铁吸引。 【详解】

(1)根据图和“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可知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提供水蒸气。

(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密度小于空气,再根据反应物为“铁与水蒸气”,则是 H 2。 [猜想与假设]

能被磁铁吸引的只有Fe 与Fe 3O 4,则猜想一Fe 与Fe 3O 4;又不可能只有Fe 没有其他反应产物,猜想二是Fe 3O 4; [实验探究]

验证猜想一与猜想二,关键是否含有Fe 。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进行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

盐酸 若固体全部溶解,没有气泡冒出,则猜想二正

确。 若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冒出,则猜想一正

确。

[实验结论]

根据“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和猜想,则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423Fe+4H O

Fe O +4H 高温。

[反思与交流]

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Fe 2O 3,理由是 Fe 2O 3红棕色粉末且不能被磁铁吸引。

【点睛】

8.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

(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 2、ZnCl 2和NH 4Cl 等组成;

(3)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 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l 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下图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中溶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2)欲从固体M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反应。

②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ZnO与稀盐酸 B.ZnSO4溶液与BaCl2溶液

C.ZnCO3与NaCl溶液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________种溶质。

(3)若将6.5 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__0.2 g(选填“<”、“>”或“=”)。

【答案】NH4Cl、ZnCl2两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固体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置换 A、B ZnSO4 2 >

【解析】

(1)黑色糊状填充物中的NH4Cl、ZnCl2易溶于水,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两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2)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以除去炭黑。【实验探究二】(1)①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单化化单是置换。

②A.ZnO+2HCl=ZnCl2+H2O,正确;B.ZnSO4+BaC12==BaSO4↓+ZnCl2,正确;C.ZnCO3与NaCl溶液不反应,错误;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不反应,错误。故选AB。(2)Zn+CuSO4=ZnSO4+Cu,Fe+CuSO4=FeSO4+Cu,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差大的之间先反应,故

Zn+CuSO4=ZnSO4+Cu先反应。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ZnSO4,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该固体物质是铜,溶液E中最少含有ZnSO4、FeSO4两种溶质。③6.5g纯净的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0.2g氢气,等质量的锌、铁与酸反应,铁生成氢气多,将含有铁的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0.2g。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能力、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知识。

9.某校同学开展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探究实验活动,请你作为成员一起来完成下列过程。(说明:进行小组实验时,每组用到的仪器自行选择)。

(实验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水槽等

(实验过程)

A 相同大小的

棉花团、酒

用棉花团分别蘸酒精和

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

1.加热片刻,

_______________

Ⅰ__________

2.加热较长时间后,

蘸水的棉花团燃烧起来

Ⅱ___________

B 相同大小的

滤纸和乒乓

球的碎片、

薄铜片

把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分

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

放在三脚架上加热铜片

的中部

一侧的碎片先燃烧,一

段时间后另一侧的碎片

也燃烧起来

与A组中结论

______相同(填

“Ⅰ”“Ⅱ”)

C蜡烛_________________一支熄灭,一支继续燃

燃烧需要有氧气(或

空气)

(交流讨论)同学们通过讨论,正确解释了得出A组结论Ⅰ的原因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从安全角度考虑应注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烫伤、烧伤等危险;从知识角度考虑有利于灭火原理的学习。

【答案】蘸酒精的棉花团先燃烧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Ⅰ将两支蜡烛点燃,再用一个烧杯把一支蜡烛罩住酒精具有可燃性,且着火点比棉花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相关知识

【详解】

(1)蘸酒精的棉花团先燃烧

(2)酒精具有可燃性,易燃烧

(3)水不具有可燃性,加热初期先将水汽化,然后才能点燃棉花

(4)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乒乓球碎片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低

(5)将两支蜡烛点燃,再用一个烧杯把其中一支蜡烛罩住

(6)酒精具有可燃性,且着火点的温度比棉花低

【点睛】

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10.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硫酸铜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1)实验一:探究硫酸铜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得pH<7,则说明硫酸铜溶液呈

性.

实验二:探究硫酸铜溶液与金属的反应.观察到试管A中有现象时,说明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反应;而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则铜、铁、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

实验三:探究硫酸铜与碱溶液的反应.观察到试管C中产生蓝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组同学将实验三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得蓝色固体和无色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种可能.

(实验验证)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欲将得到的蓝色固体转化成硫酸铜溶液,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答案】(1)酸;铁表面会附着红色物质,溶液逐渐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铜>银;2NaOH+CuSO4=Cu(OH)2↓+Na2SO4;(2)两;Na2SO4和NaOH;稀硫酸

【解析】

试题分析:

(1)实验一:用pH试纸测得pH<7,则说明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实验二: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表面会附着红色物质,溶液逐渐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因为生成的硫酸亚铁的溶液呈浅绿色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证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而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证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所以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铁>铜>银;

实验三: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方程式为:

2NaOH+CuSO4=Cu(OH)2↓ +Na2SO4。

(2)【猜想假设】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如果硫酸铜过量,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和CuSO4;如果氢氧化钠过量,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和NaOH.又因为无色滤液,所以硫酸铜不可能过量。

【实验验证】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含有NaOH,所以滤液中溶质为Na2SO4和NaOH。

【拓展迁移】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11.实验探究和证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

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该同学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资料)

(1).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值色体( Cu(OH)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OH)Cl).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OH)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想)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OH)Cl晶体:③_________________。猜想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______不正确。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已知实验所得数据

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

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液,滴加______溶液,无现象

(2)过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蓝绿色固体中铜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结论)猜想③成立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词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如果欲使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Cl2,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填序号)

A CuO

B Cu(OH)2

C Cu

D Cu(NO3)2

(3)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应作______改进(选填序号)

A 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 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实验应该在80℃的水浴中进行

【答案】Cu(OH)2和Cu(OH)Cl晶体的混合物 CuCl2+2NaOH=Cu(OH)2↓+2NaCl②

稀盐酸 384:71 Cu(OH)Cl+HCl= CuCl2+H2O A B AB

【解析】

【分析】

[猜想]蓝绿色固体可能是二者的混合物:③ Cu(OH)2和Cu(OH)Cl晶体的混合物;猜想①的理由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Cu(OH)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②不正确。

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氧化铜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氯化银14.35g

(1)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判断固体已洗净即判定是否有硝酸银。

(2)过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蓝绿色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为24.00g×64

100%

80

⨯=19.2g,氯化银

中氯元素的质量为14.35g×

35.5

100%

143.5

⨯=3.55g。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词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2)如果欲使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Cl2,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多余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过滤除去;

(3)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详解】

[猜想]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③ Cu(OH)2和Cu(OH)Cl晶体的混合物;

猜想①的理由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CuCl2+2NaOH=Cu(OH)2↓+2N aCl。

Cu(OH)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②不正确。

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氧化铜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氯化银14.35g

(1)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液,滴加稀盐酸溶液,无现象。

(2)过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蓝绿色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为24.00g×64

100%

80

⨯=19.2g,氯化银

中氯元素的质量为14.35g×

35.5

100%

143.5

⨯=3.55g,铜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9.2g:

3.55g=384:71。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词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H)Cl+HCl= CuCl2+H2O。

(2)如果欲使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Cl2,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多余的氧化铜和氢氧化铜过滤除去;铜和硝酸铜都不能除去盐酸。

故选A B。

(3)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故选AB。

12.图一、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1)在图一所示的实验中,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

(3)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则试管④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共有哪些_____(写化学式)。

(4)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有白

色沉

淀生

①生成的白色沉淀

是_____(写化学

式,下同)

②滤液中的溶质共

有哪些_____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5)在上述(4)的实验探究中,步骤1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

【答案】Fe+CuCl2═FeCl2+Cu ACD NaCl、Na2CO3 BaCO3 NaCl、NaOH、Na2CO3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解析】

铁不能和氯化镁反应,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稀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1)在图一所示的实验中,试管②中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2)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①中铁过量,②中氯化铜过量;A、

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正确;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不一定含有铁,错误;C、完全反应后,如果氯化铜过量,则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正确;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没有反应的Mg2+、反应生成的Fe2+,正确。故选ACD;(3)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说明反应过程中盐酸完全反应,碳酸钠溶液过量,则试管④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及过量的碳酸钠(NaCl、Na2CO3);(4)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夜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5)在上述(4)的实验探究中,步骤1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的目的是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影响检验氢氧化钠。

【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份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份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_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 【反思与拓展】 (1)向CaH2和足量水反应后的溶液加入NH4Cl溶液,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2)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答案】 CaH2 + 2H2O = Ca(OH)2 + 2H2↑ Na2CO3 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三氢气和氨气便于携带 【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酸、碱、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化学方程式:CaH2 + 2H2O = Ca(OH)2 + 2H2↑; 猜想与假设: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气逸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时,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这时的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猜想三应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Na2CO3); 猜想四是不合理的,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实验证明: 实验一,若猜想二不成立,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先无变化后产生气泡的现象时,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即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拓展: (1)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

【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_____(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_____(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I和K2CO3 V溶质为KC1、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 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Ⅵ、Ⅴ均不正 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____溶液。 (填化学式) _____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_____(用文字表述) 【答案】KC1 K2SO4 K2SO4有白色沉淀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上层清液中一定有氯化钾,无须再验证 【解析】 【分析】 【详解】 [作出猜想]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可能是硫酸钾过量,也可能是氯化钡过量,也可能是恰好反应;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可能是碳酸钾过量,也可能是氯化钡过量,也可能是恰好反应; 所以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KCl;Ⅱ溶质为KCl和BaCl2;Ⅲ溶质为KCl和K2SO4;Ⅳ溶质为KCI和K2CO3;V溶质为KC1、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无明显现象,猜想Ⅵ、Ⅴ均不正确;因为盐酸可以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如果有碳酸钾会有气泡冒出;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硫酸钾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钡,猜想Ⅱ正确;[交流反思]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上层清液中一定有氯化钾,所以无须使用AgNO3溶液验证; 2.灰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__________,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右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____________。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2020-2021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某兴趣小组同学电池中物质的成分,将电池剥开时闻到异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异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网络搜索)干电池成分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听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他采用的方法是_____; 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结论与反思)(1)干电池中一定含有铵盐,可能含有二氧化锰,一定不含有铁粉。 (2)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去伪存真,不应盲从。 【答案】熟石灰(或氢氧化钙等) 用磁铁吸引 产生大量气泡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2H 2O 2 2 MnO 2H 2O+O 2↑ 化学性质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实验结论可以选择试剂为碱,故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听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

盐 ;根据金属铁的特性可以确定是否是铁的方法为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采用的方法是用磁铁吸引;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的气泡,②立即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 MnO 2H 2O + O 2↑,[交流讨论]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及性质可知(1)小莹认 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验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并探究其还原产物的组成. (1)装置及反应原理探究 ①B 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___________. ②说明CO 能还原CuO 的现象为___________ ③上述整套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不考虑CO 2和H 2O 的反应.) (2)产物成分探究 [查阅资料]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除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 2O ) Ⅱ、Cu 2O 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 Ⅲ、Cu 2O+H 2SO 4═Cu SO 4+Cu+H 2O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含有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假设一:红色固体只含Cu 假设二:红色固体只含Cu 2O 假设三:___________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假设,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到足量稀硫酸中,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红色固体部分溶解.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红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 [数据处理]为进一步确定红色固体的成分,甲、乙两同不分别称取各自实验后的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加到足量稀硫酸中使其充分反应,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如表,请完善表中内容. 实验人员 红色固体(g ) 剩余红色固体(g ) 实验结论

2020-2021【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____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取少重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______测量溶液的pH值______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答案】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 碳酸钠 Na2CO3+BaCl2=BaCO3↓+2NaCl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pH试纸>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不含有氧元素,故一定不会是氯化钠溶液;(2)此标签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2,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硝酸钠的化学式为NaNO3,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故不会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 (3)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滴加盐酸不会出现溶解的情况,故不会是硫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湖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且产生气体,故该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 (4)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直接向溶液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 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 (5)用pH试纸可以测量溶液的pH值,根据pH>7为碱性。 2.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铁生锈的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一]铁生锈的条件

2020-2021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下探究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信息: ①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②硫酸钡为白色沉淀 ③硫酸钡不与酸反应 (1)将酚酞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如图所示,用胶头滴管将氯化钡溶液滴入到锥形瓶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液体呈红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观察到锥形瓶内有气泡产生并有白色沉淀,液体呈无色。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锥形瓶中的物质过滤,继续探究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认为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5)设计实验,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存在 【答案】碱性BaCl2+Na2CO3 === BaCO3↓+2NaCl CO2+Ca(OH)2 === CaCO3↓+H2O氯化钠和硫酸钠(或Na2SO4、NaCl)硫酸(或H2SO4)紫色石蕊溶液(合理即可)溶液变红(与前一空对应即可) 【解析】(1)将酚酞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2)用胶头滴管将氯化钡溶液滴入到锥形瓶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液体呈红色,说明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3)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观察到锥形瓶内有气泡产生并有白色沉淀,液体呈无色。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 === CaCO3↓+H2O,(4)碳酸钠过量,继续向锥形瓶中滴入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故滤液中一

2020-2021【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一些金属易生锈,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金属锈蚀进行探究. (实验一)取5枚去油去锈的洁净铁钉,分别装入下表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图 示 生锈时 间 8min 较长时间不生 锈 5min3min1min (1)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速率越____(填“慢”或“快”);在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环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实验二)为探究铁锈的成分,用图1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进行实验(每步反应和吸收均完全).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而变蓝,碱石灰既能吸收水也能吸收CO2. (2)请指出图1所示实验装置的一个明显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前,先通入CO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铁锈样品加热,样品逐渐变黑,无水硫酸铜逐渐变蓝,由此推知铁锈中一定含有 _____元素,从而推断出空气中的_______参加了铁生锈反应. (实验记录) 铁锈样品的质量/g装置B的质量/g装置C的质量/g 反应前23.2232.4198.2 反应后/239.6211.4

(5)根据上表数据推算,可确定铁锈的成分,用Fe x O y•nH2O表示,则n=_______;若缺少D 装置,x:y的值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欲通过实验探究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的条件,用图2所示装置,试管内可选用的物质如下: ①O2②水③CO2 ④O2和CO2 ⑤CO2和水⑥O2和水⑦O2、CO2和水 至少需要选用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才能达到探究镁带锈蚀的条件. (7)请写出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生成碱式碳酸镁[Mg3(OH)2(CO3)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答案】快酸性没有进行尾气处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氢水 4 偏小④⑤⑥⑦ 6Mg+3O2+4CO2+2H2O=2Mg3(OH)2(CO3)2 【解析】 【详解】 (1)对比实验1和实验4,实验3和实验5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速率越快;对比实验1、2、3可知,铁钉在酸性环境中锈蚀较快;(2)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该装置中没有将其处理;(3)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纯时加热或点燃易发生爆炸,所以先通入CO一段时间,排净装置内的空气;(4)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而变蓝,将铁锈样品加热,样品逐渐变黑,无水硫酸铜逐渐变蓝,这说明了反应后有水生成,说明铁锈中含有氢元素,也就是铁锈蚀的过程中有水参与;(5)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 x O y•nH2O+yCO 高温 xFe+yCO2+nH2O,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反应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7.2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3.2g。设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w,则 Fe x O y•nH2O+yCO 高温 xFe+yCO2+nH2O 28y 44y w 13.2g 28y w = 44y13.2g w=8.4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铁的质量为:23.2g+8.4g﹣13.2g﹣7.2g=11.2g; 由于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所以23.2gFe x O y•nH2O中含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含有“H2O”部分质量为7.2g;则余下的氧元素质量为:23.2g﹣11.2g﹣7.2g=4.8g 则:x:y:n= 11.2g 4.8g7.2g :: 561618 =2:3:4,则Fe x O y•nH2O的化学式为Fe2O3•4H2O。 D装置中的碱石灰既能吸收水也能吸收CO2,防止了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被装置C吸收而造成质量偏大,若没有装置D,则装置C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质量偏大,由此计算出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氧元素的质量偏大,x:y的值偏小;(6)通过实验探究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的条件,应该选择这样几组实验:④O2和CO2;⑤CO2和水;⑥O2和水;⑦O2、CO2和水四组实验进行对比;(7)由镁带在空气中锈蚀,生成碱式碳酸镁[Mg3(OH)2(CO3)2]可以推测,是镁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碱式碳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 探究题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课堂上,老师取20g蔗糖放入不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注入10mL浓硫酸,搅拌,同学们看到蔗糖先变黑后“发酵”形成“黑面包”,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判断黑色固体是碳,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强__________. 形成“黑面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使黑色固体膨胀. (查阅资料) Ⅰ.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CO2两种气体. Ⅱ.SO2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Ⅲ.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实验探究) 为验证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图实验: (事实与结论) (1)请将能得出对应结论的实验现象填入表中. 验证气体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SO2__________有SO2产生 CO2___________有CO2产生 (2)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3)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产生大量的SO2和CO2,使黑色固体膨胀,形成“黑面包”,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 (1)小明同学提出,因老师的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所以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无意义,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说法,理由是__________. (2)若B、E中试剂交换,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有CO2产生的结论,理由是 __________.

(3)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脱水性 B中品红溶液变红 D中品红溶液不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2H2SO4(浓)CO2↑+2SO2↑+2H2O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能 SO2和CO2均能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判断是否有CO2产生吸收SO2,防止干扰CO2检验【解析】 【分析】 【详解】 浓硫酸有脱水性,能使蔗糖脱水生成C; 事实与结论: (1)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CO2两种气体.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B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SO2产生;而SO2和CO2均能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无SO2,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产生; (2)C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方程式 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 反思与交流: (1)明同学提出,因老师的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所以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无意义,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说法,理由是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加热也可进行; (2)SO2和CO2均能使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判断是否有CO2产生,故不能将B、E中试剂交换;(3)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干扰CO2检验。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化学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A、B两支试管中共同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实验二中,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_____(填化学式)。D试管中无现象,为了探究通入二氧化碳后D试管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是NaOH。 猜想2:溶质是NaOH和Na2CO3 猜想3:溶质是Na2CO3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培优(含解析)之探究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实验室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 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设计并实验) 写出实验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延伸) 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充分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②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 【答案】【设计并实验】无白色沉淀生成三 Na2CO3+2HCl=2NaCl+H2O+CO2↑ 【拓展延伸】①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②密封保存 【解析】 试题分析:【设计并实验】实验一:根据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这滴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存在Na2CO3,故猜想三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先后发生反应: CaC2+2H2O=Ca(OH)2+C2H2↑,Ca(OH)2+Cu(NO3)2= Ca(NO3)2+ Cu(OH)2↓,故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生成蓝色沉淀 ②根据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电石能与水反应,故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密封保存 考点:Ca(OH)2、Na2CO3的化学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断 2.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过程如下:

2020-2021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某学习小组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分别在盛有少量碳酸钠(俗称_________)、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都剧烈反应且产生大量气泡。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提出问题)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是否相同? (设计与实验) (2)甲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时。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_________(填操作),观察到图2所示想象。于是他得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3)乙对甲的实验提出了质疑:①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都很剧烈,通过观察很难判断产生气体的快慢;②___________。他认为,应取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0.318g,应称取________ g碳酸氢钠。 (4)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 ①连通管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各2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表1,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滴入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碳酸钠溶液红色红色→浅红色→无色

(实验结论) (5)分析图4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理由是__________ (反思与应用) (6)小组同学分析表1实验现象和图4数据,得出另一种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请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说明)。 (7)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小组同学设计了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实验。 【答案】纯碱或苏打 NaHCO3+HCl=NaCl+H2O+CO2↑全部同时注入试管中当盐酸足量时,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 0.252 维持气压平衡,使稀盐酸顺利滴下碳酸氢钠压强越大,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多,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碳酸钠首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 NaCl+H2O+CO2↑,所以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要慢一些如果立即产生气泡,则a为稀盐酸,b为碳酸钠溶液,如果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随着b溶液的滴入,产生较多气泡,则a是碳酸钠溶液,b为稀盐酸 【解析】 【分析】 【详解】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填纯碱或苏打;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俗称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NaHCO3+HCl=NaCl+H2O+CO2↑。 (2)为确保与固体接触的稀盐酸的浓度、体积都相同,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全部同时注入试管中,故填全部同时注入试管中; (3)当盐酸足量时,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但并不能说明反应速率就快,故填当盐酸足量时,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易错试卷)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有浓硫酸、碱石灰(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等,后者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碱石灰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④Ca(OH)2分解温度为580℃,CaCO3分解温度为825℃,Na2CO3的分解温度为1744℃。 [提出问题]碱石灰是否变质?其成分可能有哪些? [进行猜想]①若没有变质,碱石灰吸水性良好,成分只有CaO和NaOH; ②若变质,该碱石灰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实验过程] (1)验证碱石灰是否变质:图中的B为干燥装置,常用于固体干燥剂干燥气体。现用A、B 装置检验碱石灰是否变质,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样品分别装入A、B中,连接好A、B装置,从 ____(填“c”或“d”)端向B中缓缓通入水蒸气,观察A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证明碱石灰已变质。 (2)验证碱石灰是否完全变质:取适量碱石灰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溶液变浑浊,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无明显变化,证明碱石灰已完全变质。则样品成分最多有___种可能性(填数字)。 (3)为进一步确定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该小组继续实验并记录如下: 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实验目的、现象或数据实验结论 实验一①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 ②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③向 滤液B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 置; ④________。 操作③的主要目的是: ___ 操作④的现象:____ 样品中一定有 Ca(OH)2

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已知金属钻(Co)的活动性与铁相似,请预测氯化钻(CoCl 2)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经查阅资料,钻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 限选试剂:CoCl 2溶液、(NH 4)2CO 3溶液、Na 2SO 4溶液、AgNO 3溶液、NaOH 溶液、稀硫酸、镁条、铜片。 【答案】加入少量AgNO 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可溶性碱 CoCl 2溶液中含Co 2+,Co(OH)2难溶于水 加入少量NaOH 溶液 有粉红色固体生成 含CO 32-的盐(或可溶性碳酸盐) CoCl 2溶液中含Co 2+,CoCO 3难溶于水 加入少量(NH 4)2CO 3溶液 有粉红色固体生成。 【解析】 【分析】 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钴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钴沉淀,钴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故沉淀。 【详解】 2CoCl 和3AgNO 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钴,2CoCl 和NaOH 反应生成氢氧化钴粉红 色沉淀和氯化钠,2CoCl 和()432NH CO 反应生成碳酸钴粉红色沉淀和氯化铵。

金属钻(Co)的活动性与铁相似,则可利用生成沉淀和溶液元素变化验证钴。 2.(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该小组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他们对白色固体成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Na2O+H2O===2NaOH ②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 (猜想与假设)Ⅰ.白色固体是Na2O Ⅱ.白色固体是Na2CO3 Ⅲ.白色固体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三个猜想中猜想成立。 ②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020-2021【化学】培优易错试卷探究题辅导专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在介绍氢气的制法时,老师告诉同学们,铝丝与一种可以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溶液反应,也会生成氢气。 (提出问题)与铝丝反应的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分析后,大家一致认为该溶液不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原因是_____。 同学们决定进一步探究。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该溶液。 (查阅资料)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溶液在灼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 钠钙钾 黄色砖红色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实验探究) ①小强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②小明用铂丝蘸取该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③有同学提出应向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小美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没有看到明显现象,这样做是为了排除_____(填离子符号)的干扰。 (实验结论)该溶液为_____溶液。 (交流反思) ①老师告诉同学们,铝与该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氢气外,还生成了一种含有A1O2﹣的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金属铝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而生活中使用的铝制品却耐腐蚀,原因是_____。 【答案】稀盐酸、稀硫酸也会与铁反应,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氢氧化钠; 2Al+2NaOH+2H2O=2NaAlO2+3H2↑;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铁的活动性,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铝的化学性质结合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交流讨论: 铁会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所以分析后,大家一致认为该溶液不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实验探究:紫色石蕊遇碱变蓝色,钠离子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碳酸根离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①小强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说明该溶液显碱性;②小明用铂丝蘸取该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以上说明该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溶液呈碱性,在初中化学中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或两者的混合物;③有同学提出应向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2020-2021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含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里可能会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制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它成分).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设计实验)取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图所示: (讨论与分析) (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向0.2g滤渣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 _______(填写化学式). (3)②中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混合物C、D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1g滤渣E 和红色滤液F.向滤液F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F的溶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还可能含有________. (解释与结论)依据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判断,0.94g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 【答案】CaO+H2O=Ca(OH)2 CaCO3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 Na2CO3、NaCl;NaOH Ca(OH)2、CaCO3 【解析】 【分析】 【详解】 讨论与分析: (1)生石灰可以做干燥剂的原因是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向0.2g滤渣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久置的生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3)②中,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反应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 (4)向滤液F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F中含有Na2CO3,同时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的NaCl;还可能含有①中反应生成的NaOH; 解释与结论:

2020-2021【化学】化学探究题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一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见下图。 请回答: (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 (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余热使水分蒸干。(3)猜想和验证: 猜想验证的方法现象结论猜想 Ⅰ:固体A中含CaCO3、MgCO3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 盐酸,并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 烧杯罩于试管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Ⅰ成立 猜想 Ⅱ:固体A中含BaCO3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先滴入 _________,再滴入Na2SO4溶液 有气泡放出,无白色沉淀___________ 猜想取少量NaCl晶体溶于试管中的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Ⅲ成立

【答案】过滤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停止加热有气泡放出,烧杯底变浑浊(合理即可) 滴入稀硝酸(或稀盐酸) 猜想Ⅱ不成立滴入BaCl2[或 Ba(OH)2、或Ba(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步骤①和②都是将固液体进行分离的,故操作名称为过滤; (2)由于滤液②中含有过量的碳酸钠,故加入盐酸时会产生气泡,所以当滴加盐酸至刚好无气泡放出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盐酸量为适量; 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防止局部过热,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 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猜想Ⅰ:由于碳酸钙、碳酸镁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看到的现象应是有气泡放出,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Ⅱ:由于猜想的是BaCO3,结合看到的现象“有气泡放出”,说明往固体中滴入了稀硝酸(或稀盐酸),因为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由于再加入硫酸钠后,不产生白色沉淀,故说明溶液中没有钡离子,则猜想Ⅱ不成立; 猜想Ⅲ:由于结论是“猜想成立”,即最后制得的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故要证明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可加入可溶性的钡盐或钡碱,则会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从而说明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 故答案为:

2020-2021中考化学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探究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I , K 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 客液注入A 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II :打开K I ,观察到B 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 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III :打开K 2, 观察到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 、B 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 B 中滴有酚酞的Ca (OH)2溶液呈红色,说明Ca (OH)2的溶液的pH___7. (填“<”“>"或“=”) (2)实验I 中在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I 和II____ (填 “能”或“不能”)证明CO 2和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III ,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III , C 中溶液倒吸入A 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星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 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为进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 (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一: CaCl 2: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 (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答案】> B 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A 装置 不能 ()222 C a OH +2HCl=CaCl +2H O 23CaCl CaCO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产生气泡,则说明含有碳酸钙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稀盐酸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思考与交流] (1) B 中滴有酚酞的2Ca(OH)溶液呈红色,说明2Ca(OH)的溶液的pH>7。 (2)实验I 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 溶液注入A 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故在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B 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A 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故根据实验I 和II 不能CO 2和NaOH 溶液发生

中考化学 探究题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氢化钙(CaH2)是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计算: (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CaCO3 NaOH、Ca(OH)2四 Na2CO3+Ca(OH)2=2NaOH+CaCO3↓二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84% 10.6g 18.3% 【解析】 【详解】 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氢化钙先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然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CO3。 提出猜想: 猜想一:NaOH;猜想二:碳酸钠过量,NaOH和Na2CO3;猜想三:氢化钙过量,NaOH、Ca(OH)2;猜想四:NaOH、Na2CO3、Ca(OH)2;猜想四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2NaOH+CaCO3↓。 讨论交流: 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因为稀盐酸为少量的,所以可能溶液中的存在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三个猜测是否正确。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