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

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

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

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

答:公平竞争原则

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

保护儿童原则

残疾人就业原则

最低工资原则

反垄断原则

非歧视原则

第五章

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

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

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

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

限的”,具有完全弹性。剩余劳动由农业部门向线代工业部门流动。

缺点: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创造就业率与线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

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则已实现了充分就业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以保证市场真实工资维持

不变,直到全部消化吸收农村始于劳动力

对现代化工业部门收益递减的假设

3.劳动力流动有何意义?

答:可以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

可避免劳动力的积压浪费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

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有哪些?

答:好处:为城市经济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加快城市化一体化进程

坏处:增加城市就业压力

影响城市经济的资本积累

阻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阻碍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

第六章

1.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

济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包括个人所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

和资力。

2.人力资本投资: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

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

资行为

3.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异同点?

答:相似性:1.国家和社会(含家庭和个人)为了某种目的,通过减少和延缓即期消费,对于某一生产过程进行生产性投资的结果

2.都有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

3.预示着未来的生产能力

4.投资者原则上具有与之投入相适应的产权

5.耐用性

6.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区别性:1.人力资本其生产率显著高于物质资本

2.人力资本无法界定产权

3.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分离度,远远小于物质资本

4.积累方式有显著区别

5.折旧方式不同

6.人力资本投资难以确定回收期

互补性:用一定量的物质资本和一定量的人力资本可以生产一定的收入

依赖性:一定的人力资本需要且必须与一定的物质资本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发挥作用

4.为什么劳动力流动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内容?

答: 1.有利于调剂不同地区间劳动力资源的余缺,从而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

2.尽可能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用最少的人力资本的社会

投入,最大限度的获得全社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流入地区而言,入境的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省去了培养这些人力的投资,即节省

了一笔教育经费;入境的是普通或者儿童,节省了一笔教育、抚养和保健费用。

5.评价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答:总量巨大

人才结构性短缺严重

人力资源难以向人力资本转变

人力资本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6.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哪些问题?

答:国家人力资本投入总量不够且投资效率不高

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性短缺

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第七章

1.工资:以货币形式按期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职业福利:指企业单位在工资和社会保险之外,以职工为对象而提供的各种福利设

施和福利项目的总称。

3.集体谈判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雇员:可以有效抑制雇主一些不合理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行为发生,为劳动者争得

平等的地位、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等一些合法权益雇主: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合作,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4.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答:国民收入极其分配状况

劳动生产率

人口与劳动力数量

5.职业之间工资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答:职业补偿

劳动的质的差异

劳动力流动不充分

6.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

答:北京1160 上海1280 浙江1310 广东1300

第八章

1.工会:一个劳动者自愿参加、有组织的功能性的群体或团体

2.工会化:即工会化程度,指公会发展中工会会员数量增减及成分变化的绝对量,以及工会

会员占劳动力人口总量的比例

3.工会效应:工会在其活动中产生的影响,通过改变工人所获得

的额外福利的数量和组合来

影响企业的额外福利,通过形成一种集体呼吁机制为工人争取劳动条件改善

从而提高生产率

4.阐述工会的代表与维护功能

答:经济利益的代表,通过工会集体谈判等手段,为雇员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代表,表达工会会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诉求,通过各种参政议政途径去间

接影响政府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力图推动社会向工会会员所希望的

方向发展

5.浅析中国工会组织职能异化

答:基本维护职能的异化,工会某些职能越位,工会维权职能不到位,劳动争议处理错位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职能平化工会组建定位异化:多重经济成分并存,但工会组织仍然局限于国有企业

产业工会职能异化

6.当前中国工会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

答:外来务工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入会问题

1.工人阶级的组成成分已经从单一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转变为产业工人、非

产业工人以及知识分子等多群体的完整的工人阶级队伍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口流动空前活跃,工人阶级队伍又新增

了一批乡镇企业职工和外来务工者

跨国公司工会的新挑战

1.全球化的进城重塑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权力平衡关系

2.经济全球化时代,实施全球一体化生产经营布局是各个跨国公司的发展主流

第九章

1.社会保险: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

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

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

2.劳动保护:指国家和企业为了保护生产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该生劳动条

件、纺织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而采取的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总和

3.劳动卫生:它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避免有毒、有害

物质的侵害,防止发生职业病和职业中度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

4.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答: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

社会救济: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

社会福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优抚安置: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机器眷属的基本生活社会互助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5.社会保障有哪些基本特征?试述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者的关系

答: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最低保障性

社会福利包含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险是社会福利的主要形式,社会救济是一种补充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调节功能: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稳定功能: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

器”

恢复与发展功能:保证劳动力在生产的顺利进行,又为社会在生产顺利进行奠定基础7.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改革现行社会保障体制1.立足现状,走社会化管理模式

2.打破部门分割,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3.逐步实施高层次管理

完善四项重点社会保障制度1.基本养老保险

2.基本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

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发展社区化劳动保障服务

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与管理1.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1.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发挥政府职能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1.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3.政府承担为社会保障制度供款的职责

4.实施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十章

1.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答:人口因素

科学技术进步因素

经济因素

劳动制度因素

国家宏观政策因素

心理因素

2.为什么说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答: 1.农业剩余劳动力要求工作的压力随着农村工业化、产业化进城的加快而增大

2.企业效率改革所引起的大量冗员释放

3.经济结构调整而带来的资本和劳动力重新组合向社会提出的、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就

业结构调整需求

第十一章

1.隐性失业:被雇佣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者是从事其劳动生存率

低于其从事其他工作时所能打到的劳动生产率的工作

2.决定失业承受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3.主动的失业治理对策

答:1.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

2.劳动力市场的修复

3.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4.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答: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2.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

3.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刺进国民经济有效率的持续快速增长

4.放眼世界

第十二章

1.劳动关系:劳动者有偿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由此缔结的社会

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性质

2.劳动争议: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围绕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问题而发生的纠纷.

3.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益

公约指定的的全球第一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

4.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工作事件、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纪律及奖惩、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等方面形成的关系。

2.此外,与劳动关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包括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

在劳动就业、劳动争议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关系。

3.工会与用人单位、职工之间因履行工会的职责和职权,代表和维持职工合法

权益而发生的关系等等。

5.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是什么?

答: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精品资料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 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 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 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 意愿和就业资格 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 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 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 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 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 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 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宏观经济状况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 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 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 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 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 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 答: 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企业利润量 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国家的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状况 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章 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 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 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环境中愿意就业者占适龄人口的比率摩擦性失业是指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和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税收收入政策即政府税收作为处罚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率保持在国家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奖励;反之,则增加公司所得税作为惩罚。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的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能够为劳动者带来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

劳动报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劳动力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或者资本投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一般把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定义为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变化。 统计性歧视是指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视为群体中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特征。简答题 影响自然失业率因素: 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失业率。 人口构成因素;最低工资因素; 经济结构调整因素;失业保险因素;工会力量因素;劳动工资税因素;失业回滞因素。 →影响二战以来自然失业率上升现象的因素: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失业保险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增加。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跨地区或者跨国的资本流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措施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参与率,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当中,已经有工作的人和正在找工作的人与本国或本地区人口总量之比。 2.保留工资,如果市场工资尚未达到处于劳动力水平之外的人对其边际闲暇小时价值的判断,那么这些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接受水平达不到自己认为的最低要求的薪酬去工作,即“保留”自己的劳动力 3.附加的劳动者效益,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环节家庭收入的下降。 4.派生需求,由于存在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用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间接导致的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5.总替代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加腋梁增加,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替代关系。 6.总互补关系,如果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则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一种总互补关系。 7.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相等,从而市场出清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状态。 8.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9.特殊在职培训,是指通过这种培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提供的雇主有效,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人力资本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10.工资性报酬,是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单位数量与工资率之间的乘积。 11.基尼系数,是指位于洛伦兹曲线和完全均等线之间区域的面积与完全均等线以下全部区域的总面积之比。 12.正式雇佣合同,通常是明确的指明签约双方应当旅行的责任,并且还会明确指出一旦当事双方之中的任何一方未能旅行责任或责任旅行不充分时所必须承担的后果。 13.菲利普斯曲线,是指同伙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即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交替或此消彼长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在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二、简答 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及其主要作用力?(P21) 答:(1)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①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 ②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 ③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 ④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⑤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⑥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 (2)主要作用力 ①市场力量②非市场力量③社会力量 2.分别说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划分及其各自的特点 答:⑴结构划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及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及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并对劳动力市场组织、运作及其结果,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2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容量。 5、劳动力市场均衡,表现为在特定的某一时点上,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企业实际雇佣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劳动力的供给量相等。 6、劳动力市场:广义上说,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狭义上来说,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7、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 8、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表现为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具有一定的健康体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 9、内含报酬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10、职业福利,又称企业福利,包括职工福利或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生活服务等,是指基于业缘关系,行业和企业单位在工资和社会保险之外,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证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职工及其亲属的一定生活质量,以职工为对象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津贴、设施、服务和福利项目的总称。 11、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 12、劳动力需求曲线:表示企业愿意接受的工资率与其使用的相应劳动量之间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呈反向关系。 13、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之和。或者说,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市场工资率和提供给市场的劳动供给时间之间的一种总的关系。 14、集体谈判就是借助谈判,让资方代表与雇员代表缔结诸如双方可以接受的录用条件及明确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以维持和改善就业待遇及就业条件的一种方法。 二、简答和问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 一、概念。 1、劳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对劳动力作了如下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 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 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 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或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或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 响程度。 5、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在一定条件 下资源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或者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意愿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失业:失业是就业的对称。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由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 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7、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中失业 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8、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人带来永 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其特点是①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9、歧视:从广义上讲,歧视是个中性概念,是对一种差异、一种区别或不同待遇的感受;从狭义上讲,歧视具有明显的变异色彩,指不平等的看待;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歧视的定义是“相同的人(或事)被不平等地对待或者不同的人(事)受到同等的对待”。 二、简答。 1、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1)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对劳动力需求的说明,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展开,即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劳动力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劳动力需求揭示了每种工资率下企业愿意雇用的劳动量;市场劳动力需求则表示在每种工资率下,某一市场,如建筑工人市场等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总和。行业劳动力需求是本行业企业劳动力需求之和,市场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上所有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之和。 (2)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所谓短期,是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长期则是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是可能变化的。 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7.劳动力资源:也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可能或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 18.劳动力市场:广义上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等;狭义上,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19.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即在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工资竞争等经济要素互为因果、互为制约的联系和作用过程,它具体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工资)机制所组成。20.劳动法:狭义地讲,劳动法就是以劳动法直接命名的劳动基本法律,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从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指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21.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要完整涉猎的三大市场领域。P3 2、另一种分类,就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这种意思的产生与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和学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只要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由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这种理论是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造的基础。P6 3、按照雷恩的说法,经济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政治是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P7 4、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5、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6、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没有市场,或者脱离了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经济学就不复存在。 7、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上:一是稀缺性(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二是人是有理性的。 8、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它是以员工收入的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没有老板的体制,显然是职工收入的最大化,这恰恰也是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理性行为(理性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的表现。 9、劳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二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我国劳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10、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理论。实证经济学会告诉我们两个或者多个变量实际的状况,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实际是什么”,但它并未告诉我们这究竟是“对”还是“错”,或者说,对实际所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通常我们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11、关于互惠原则的理解说起来有三点:一是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二是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12、我们看到,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高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它将生产者的满足与消费者的满足作为同一个重要问题来看待。 13、劳动经济学的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 14、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两者的关系往往容易引起误解。(了解P19) 15、劳动经济学目前主要向经济分析的市场,研究企业和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反应,因此,当前和今后,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 16、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这很显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的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机理和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行为的科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劳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 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 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 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 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 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

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决定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之比。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使工资水平更高,并有助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技术水平、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经验等。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其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长期收益,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 三、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等。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企业

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完成生产和服务,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 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五、工资决定 工资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 需求多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涨;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 下降。此外,工资还受到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 影响。 六、劳动市场失灵 劳动市场失灵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力的供求 不能有效匹配。常见的劳动市场失灵情况包括:结构性失业(由于产 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行业就业机会减少)、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和雇 主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雇佣不公平)、薪酬刚性等。劳动市场失灵的 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来解决,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 通过以上几个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对劳动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 管理者来说,了解和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劳 动力市场的挑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劳动者的福祉。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 1.名词解释 25’5个 2.简答 30’3个 3.论述 45’ 315’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2.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 ES=△S/S/△W/W 3.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 4.失业率 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5.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 6.劳动关系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7.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简答+论述: 第二章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p26 主体要素 价格要素 基础要素 保障要素 调控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p28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 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 p32 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促进 激励鞭策 信息传递 窗口导向 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p36 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第2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某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某100%。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函数: 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0,无弹性,>1,富有弹性(E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

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5.主体均衡(3):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用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W=MRS= 6.纯收入效应(4)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存在非劳动收入的工作决策(5),相切:内解,相交,角解。条件工资:工作时间为0时的无差异曲线斜率,是为诱使人们从事工作的最低工资水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原因:预算约束线斜率(代表工资率:放弃单位闲暇所能换取的货币收入)小于无差异曲线斜率(诱使人们放弃单位闲暇转而工作所必须给付的货币收入的增量),即放弃单位闲暇的效用损失大于从事工作获取货币收入的效用所得。促使人们工作的前提: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 7.替代效应(6):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闲暇减少。 8.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7):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提高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劳动力供给提高。工资率较高且收入较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早晨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下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所以个人~曲线形状“向后弯曲”!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由众多的个人~叠加而成,所以是“向右上方倾斜”。 9.家庭劳动力供给(7):家庭成员处于就业-非就业的无差异境界时的工资率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市场工资率大于最大劳动供给价格时,选择就业;反之,不就业。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偿闲暇减少带来的效用损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大全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 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 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34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