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一)家世出道

李鸿章父文安,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有号玉泉,故膝下六子长子李瀚章(1821.8.14—1899.9.11)又号小泉,鸿章(1823.2.15—1901.11.7)又号少泉,鹤章(1825.3.12—1881.1.2)又号继泉,蕴章(1829.7.20—1886.3.17)又号抚泉,凤章(1833.2.27—1890.6.25)号稚荃(泉),昭庆(1835.6.25—1873.6.27)号幼荃(泉)。

文安步仕途,家道才兴。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考官潘世恩,潘出生徽商,又为苏州世家;太老师翁心存,为房师孙锵鸣之师。潘、翁为苏南世家豪绅,淮军迅速崛起于苏南,其中支持莫大。

会试后乙丙之际(1845—1846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于湘曾门下,习经世之学,定一生业思。与曾门郭嵩焘、陈鼐、师远燡人谓“丁未四君子”。

瀚章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九年(乙酉年),李选为拔贡。【1】朝考一等,亦拜湘曾为师。【2】

道光三十年,鹤章始得入泮为秀才,时年已二十六岁,乡试屡屡不第,乃究心经世之学。【3】

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入皖,鸿章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皖籍),并连夜代为捉刀上奏回皖办团练。奏上后,咸丰即命吕为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言:“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老鹤亦以禀生在本籍肥东办练,称“保和”。【4】是年,湘曾因瀚章“醇厚明白”,派他办理捐输。【5】

翌年,父文安亦由户部左侍郎王荫茂荐回乡办团练,时为淮军形成酝酿期。李鸿章以书生带兵亦得“专以浪战为能”之名。

咸丰五年十月,夺回庐州,团练所办初效,鸿章因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同年五月二十三日,父文安病故于合肥家中,时年五十五岁。是年,瀚章与湘曾关系已非一般,湘曾赞其“精细圆适,其从国藩也极久,其为国藩谋也极忠”,常思对瀚章专折奏保。【6】瀚章为曾国藩掌钱粮幕,湘曾奏请“夺情”,故未回乡守制。

咸丰六年,克无为、巢县、含山,加按察使衔,时功高易遭嫉,鸿章于乡里不立。

咸丰七年,鸿章座师安徽巡抚福济奏鸿章“丁忧”,鸿章回乡守制。时,老鹤以军功起家有年,援例以州同选用。【7】

咸丰八年六月,福济被罢,以翁同书为抚,李氏本省依靠失去。七月十五日,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左军主将李世贤及吴汝孝部再克庐州,鸿章举家至南昌,寓居长兄瀚章处。

咸丰九年,鸿章与老鹤、昭庆先后奔建昌湘军大营入曾幕,【8】湘曾常以众口与之争辩挫鸿章锐气,每日督李早起,正言教之以“诚”待人,遇挫折则必大侃其“挺”经。时时、时地、时事带李,鸿章亦称“受益匪浅”,曾更言“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9】是年初,胡林翼向湘曾借瀚章赴鄂从其署,湘曾不肯。【10】瀚章升迁不断,后以曾幕出掌地方饷地多年,屡有越权私拨饷银与湘军。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江南士绅纷纷趋避于沪,沪上如孤岛。众绅派出钱鼎铭为代表求援,钱日以泣泪,旋而晓之以利(言沪上月均可酬六十万两白银),依其父钱宝琛与湘曾、文安同年,走鸿章门说曾。湘军主力曾弟国荃一心破天京,立“首功”,不愿往;宿将陈士杰以“母老”,力辞。国藩只好转而与鸿章商情。是年,曾、李因移军祁门、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争歧。李愤而离营,明快作风竟压曾之“儒缓”生性,锥尖初露。

翌年六月七日,李在曾门师友招劝下回营。

(二)淮军初立

是年夏,肥西三山团练头目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刘铭传等推文安旧幕张树声投帖曾、李禀言上进;文安门下旧吏庐江进士刘秉璋与三河办庐州团练者潘鼎新、吴长庆等同学亦相应;鸿章命老三鹤章回肥东招募内亲李胜、张绍棠,友蒯德模、王学懋,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众。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初四,鸿章陪同湘曾巡阅在安庆集结之十四营淮军,淮军宣告成立。

两江督标亲兵营,湘曾亲军,淮军初创时拨调两营1千人,作为“赠嫁之资”,有期淮军继湘军精神,同时也隐含对淮军制约监事之意。两江督标亲兵营由韩正国统带,正国字鉴堂,湘阴人,出身通判,与湘曾私交甚笃,常为湘曾代办军营买妾之事。周良才任营官,营官韩正国阵亡后,黄中元接统带职,扩编正、副2营,由周良才回籍后代营官职的吴胜清任副营营官。周良才回营后别创良字营,同治三年月一月二日,莺脰湖之战时,良字营归程学启部指挥,纳入开字营序列。同治四年,鸿章拨黄中元部归杨鼎勋统领赴闽,纳入勋军序列。

抚标亲兵营,老鹤以江苏巡抚署理李鸿章名义在合肥招募的2营官兵,同治元年六月三十日,老鹤、李胜各统一营,及周盛波、周盛传、张桂芳、张士芳【11】,周盛传时任营中哨官,由陆路抵沪。同治二年,扩充为3营,老鹤统领,周盛传、李胜、颜邦桂为营官,后李胜别立胜字营。增加张绍棠1营随昭庆行动。同治三年三月,抚标营分为5营,仍归老鹤统领。张绍棠2营随昭庆攻嘉兴,颜邦桂攻宜兴,老鹤率周盛波、余思枢等营攻常州。七月,周盛波、卫汝忠2营改为传字营,后驻潥阳,编入盛军序列。余部由昭庆统,后昭庆奉调剿捻,所部由张绍棠统,约为6营,后调拨较分散。

淮军亲军护军营,同治二年6月,昭庆在皖北招募3营赴沪,朱开泰领1营驻常熟,归树军节制,同治四年北上剿捻。同治二年,刘玉龙与洋人备雷建开花炮队(或为炸炮队?),参加常州等役,多随开字营行动,同治四年后驻守南京下关,1880年归入庆军。同治三年五月,常州之役结束后,常胜军解散,鸿章留其火炮,将余众600余编为洋枪队,由副将罗荣光管带,驻苏州城外浒关。1870年,调天津大沽海口,时已扩至1800余人。忠字营,同治二年底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与董正勤等以城显降老鹤部,后所部编为忠字2营,骆国忠与董政勤分统,随老鹤行动,长期担任常熟、昭文一带诸城守卫。同治五年七月,扩编为正、副、左、右4营,剿捻结束后裁撤。亲兵水师营,同治元年建,以周兴隆为管带,剿捻结束后裁撤。同治二年,李正佩将原皖人枪船编为淮军亲兵水师船营,投入作战。

其中程学启之开字二营最为凶悍,士卒亦均为皖人。系借自湘军曾国荃部,同治元年八月,新桥之战增王永胜营;九月,四江口之战时,又增3营。翌年三月,增后营,共7营。同治二年春,征苏、常前,鸿章将奇字营(滕嗣林受原任苏抚薛焕命在湘西所招湘勇,统领为刘士奇,该部后又称为奇军)于二年二月十四日太仓之役时划归程学启统带;华字营,淮军大营经理饷务之吴毓芬在同治元年冬成立,同治七年剿捻时,捻军首领赖文光即为其逮获,甲午时华字营有2营乘高升号赴朝增援,在丰岛海面被日舰袭沉,多殉难;良字营,为原亲兵营副营官周良才二年初归队时另外募立;垣字营(介字营),湘曾为淮军招募之兵勇。同治三年五月,陷常州后休整,已共十营。同治六年十月,淮军整休,鸿章将开字营一分为二,分别编入鼎军、勋军。

程学启,道光九年生,字方中(忠),谥忠烈,桐城人南乡人,祖籍舒城,世代务农,身材五短,喜谈兵,不事生产,观若文静书生,绝无嚣竞横厉之态。咸丰三年(1853)十月十四日,太平军攻占桐城,学启被掳为太平军,后随军移营安庆,同营帐者是为后日甲午殉职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程在太平军中积功至弼天豫,佐受天福叶芸来守安庆,太平天国军官僚佐实行配妻制,叶芸来特以其妻妹舒城高崇善次女配之,【12】心腹结之。咸丰十年,

曾氏兄弟率湘军水路两军围攻安庆,程受叶命扼守北门外石垒,屡挫敌锋,致使曾国荃移策策反程学启。学启幼时丧母,以族人程惟栋母之乳养成,程事乳母恩甚挚,曾国荃用桐城名士孙云锦计,就此拘程惟栋母子至营中,以诛其子逼其为丐妇入程营劝降。【13】叶芸来得悉,日使人登城瞰程营,见丐妇入程营,大惊,急令壮士八人持令箭招程入城相见,学启在乳母惧泪声中,急又以令箭招部下八十二人,执械奔曾氏季弟曾贞干营,两营相距仅三里左右,未几即到,学启扣营门大呼曰:“吾所将皆精兵,事泄。寇且至。今信则纳我,不则举炮击我,毋两败也!”【14】曾贞干跣足开营门纳之,追兵还。此事时在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夜。学启降后,无见得信,日夜苦闷,曾国荃稍信,湘曾、胡林翼等便致书防程变,左右亦忌其敢战,多进谗言,“曾国荃乃决计杀之”【15】。然安庆城头又挂着程之配妻幼子头颅,孙云锦又以全家性命保其不反,学启才得容留。学启亦“自誓灭贼以报国家”,献由北门穴地攻城之计,从炮眼跃入,陷北门外护城三垒,断太平军陆路粮草。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地雷崩发,程等爬城攻入,湘军进占安庆。后屡屡战功,抹曾氏兄弟心头疑虑,擢升参将,受命自立营头,始为开字二营。湘曾特拨程学启领开字营加入淮军序列,随鸿章援沪,学启初谓上海为偏隅死地不足用兵,不乐行。鸿章以乡谊情义招请孙云锦劝説,孙对学启谓“吾辈皖人,入湘军终难自立。丈夫当别成一队,岂可俯仰因人?”【16】,使其作首批入沪。三月初七日,首批淮军在安庆登轮船,濒行,湘曾至码头躬送,拊其背笑曰:“江南人誉张国梁不去,君去,亦一国梁也!行闻君克苏州矣,勉之!”【17】

集结后,鸿章旋雇英轮七艘分批运兵赴沪,除济字营留防池州,共十三营约九千人入沪。三月十日,鸿章随首批抵沪;三月二十七日,署理江苏巡抚,联合英法联军“会防”;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鸿章移师镇江时,老鹤主持沪上局面。【18】昭庆部专防无为州城,得湘曾器重,湘曾致信鸿章言赞昭庆有文武兼资之才,栋梁可期。【19】然,是年冬,仍求取投三兄鹤章处。

淮军之苏南作战

(一)初战沪上

李鸿章牢记师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20】以军事打开局面,语为“破敌慑之”,【21】而后“察吏、整军、筹饷、揖夷各事”依样据来。【22】先罢免吴煦、杨坊,启用郭嵩焘、丁日昌、黄芳、刘郇膏等务实洋务派,淮军幕府开始形成。军制开始“仿夷军”【23】,并收编降叛,极力扩充。军费以“关厘分途,以厘济饷”。对于洋人则运用外交手腕,增强、维持自身在对外关系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乃至后来能解散常胜军。

程学启抵沪后,驻营上海县城大南门内。四月十五日,鸿章正式接任苏抚职,即令程部等自上海县城进军南汇县周浦镇,与松江由水路出发的英法联军、华尔“常胜军”会攻南桥镇太平军阵地。二十二日,与太平军发生遭遇战,太平军败退新场,复退出南桥,程等踵至进占。

时四月十六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大军两路进攻嘉定、青浦。十九日,大败知府李庆琛于太仓板桥。五月初一日,再克嘉定,遂以大军围青浦。次日,即大败增援青浦的“常胜军”,乘胜进攻“常胜军”盘踞的松江府城。鸿章闻讯赶至新桥,令程部牵制进攻松江的太平军。六日,太平军大败英军,攻占广富林。七日,进至漕河泾,不期与程部遭遇。学启突以洋枪击退太平军,小胜后即收兵扎营虹桥。四日后,攻破七宝太平军营垒,又再败太平军于泗泾。

一时战机延长,太平军从松江撤出,集兵围于上海(老)县城外。十三日,克青浦。二十一日,五六万众分十二路进攻上海,直逼租借和(老)县城。程部坚守新桥,与太平军

互相以洋枪大炮反复鏖战,八九次来回,持续半日。太平军终陆续退走,旋,李秀成大队撤出战斗回援天京。

七月,淮军攻青浦,老鹤受命亲自督战,率程学启等部及华尔统带之“常胜军”会攻。十二日,以炸炮轰倒城垣数段;十五日陷青浦。弃守青浦之太平军转围北新泾淮军况文榜营。

韩正国部抵沪后,驻扎新桥北岸祠堂后面。七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率数万人来攻北簳山,韩正国与滕嗣武、张树珊等部阻击。鸿章告湘曾称“无虑”,【24】且韩部抵沪后,优先装备洋枪、洋炮,然队伍整齐,纪律亦好,鸿章甚赞韩正国刻志做人。【25】八月一日,谭绍光与李鸿章署湘军旧部张迎春等战于法华。翌日,太平军力攻北新泾韩部,后鸿章上告乃因“亲兵营湘勇枪炮队伍,竟为上海诸军之冠,贼即先打此营”。【26】因各哨间距较远,韩部被分割包围,肉搏时正国足腿先后遭伤,伤重。鸿章飞调金山卫所驻刘铭传、潘鼎新部及驻扎松江之常胜军赴援。老鹤与程学启等于青浦抄太平军背,战七宝,时七宝已为太平军占据,程部虽裹粮自青浦间道援救七宝,此时受阻,哪能不进。学启即令统带之5营横排于七宝街北,5营横排七宝街南,两面以死力夹击,硬生生将太平军挤走。次日即解北新泾之围。

十四日申刻韩部由北簳山拔营回扎虹桥时韩正国死。二十九日,老鹤会合沪上英、法洋兵二千二百余人及常胜军一千五百余人等攻嘉定。九月初二,陷嘉定。九月十二日,谭绍光以太仓、昆山为北路,青浦为南路,合击嘉定、南翔,于四江口围江南提督黄翼升部淮扬水师,十七日解围。九月二十一日,老鹤与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及常胜军等部三路发攻,与谭绍光大战,时李胜部已别立胜字营,随老鹤与太平军在嘉定、青浦一带进行拉锯战。翌日,谭绍光败于青浦白鹤港,死二千三百余人,老鹤等追击,毁太平军营垒二百余座。此役,为淮军初建至沪上后首次大捷。【27】十月十二日,清廷上谕,点名老鹤与程学启,实授李鸿章江苏巡抚。【28】

(二)作战常、太、昆

太平军常熟守将钱桂仁、骆国忠等与清军水师游记周兴隆(原苏抚薛焕旧部)熟识,屡次由福山间道入常熟城,查看虚实,且虞城太平军守卒多为皖、鄂、湘籍,示愿投降【29】。并约同太仓太平军守将钱寿仁、苏州东永昌团首徐佩瑗共进退,定十二月初一举事。忠王李秀成十一月二十二日由天京回苏州,察钱桂仁叛意,急招钱面见。十一月二十八日黄昏,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30】、董政勤、佘拔群、骆国孝、胡金元、董政明、吴超凡、骆金荣等联合周兴隆等杀凭天安钱嘉(加)仁、逮天福姚得时等,提前献城判降。老鹤乘势攻福山、浒浦等海口,太平天国守将胡经元、江胜海内应,杀主将侯德隆(得龙)、谢有成(城)等粤籍太平军。【31】【32】至此,福山、浒浦、徐六泾各口之太平军俱降,清军水师航行长江畅通无阻。

鸿章率淮军攻取苏、常的战役自时开始。

十二月初二,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苏南太平军主力之苏州、嘉兴之听王陈炳文、潮王黄子隆等部围攻常熟、福山。同时,慕王谭绍光、会王蔡元隆等率队入守太仓防变(防止太仓佐将钱寿仁叛变)。鸿章调淮军救援常熟,并调程部与“常胜军”进取太仓。

同治二年正月初五,太平军攻破常熟北门、西门营垒,遂与淮军大战于常熟同观山。二月十八日,淮军攻占福山,十九日,昭庆与刘铭传、张树珊、罗荣光等与之反复激战,淮军进占常熟。时,常熟城据守将领为周兴隆,守城40余日,鸿章称赞“益叹楚产多将才也”【33】。清廷谕称著赏老鹤加四品衔,以知州用。【34】三月初九日,太平天国会王蔡元隆以太仓州诈降于老鹤,老鹤足中洋枪,几被活捉,李胜身受矛伤三处【35】。十四日,“常胜军”以大炮轰城;十五日,程学启、李胜等部从城塌处攻入,浴血先登,太仓州城破,大肆屠戮,“赤其城”,蔡元隆败走。

三月十六日,程部即进至昆山,昆山三面环水,只一面陆路经正义镇与苏州相通。四月十三日,以部下枪队袭占正义镇,卡太平军退路,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率数万人出城来夺,竟趋裸露于程部炮火之下。未及,十五日程部即进占昆山。事后,清廷实授程学启江西南赣镇总兵。

五月,鸿章命老鹤当北进江阴之路,驻军王庄。太平天国章王林绍璋、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部数万人来援攻。二十二日,老鹤与江苏提督黄翼升、总兵刘铭传、郭松林、滕嗣武、周盛波等部分三路以进攻拦截,败林、李等部,焚太平军炮舰,破北漍、麦市、南漍等地太平军营垒八十五座,李胜部在双凤镇战败来援之太平军。澄锡援军又来,老鹤以小队冲阵,大队围攻,再败太平军。淮军尽占顾山周围七八十里。【36】

(三)无锡扫尾

五月二十四日,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定三路进军苏州的计划,中路由淮军悍将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取苏州;北路由老鹤、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以总兵李朝斌所部水师由泖淀湖攻吴江、平望、太湖,切断浙江太平军进援之路。提督黄翼升督带淮扬水师,往来调度;戈登所部洋枪队移扎昆山,专备各路援应。道员潘鼎新部驻金山卫,编修刘秉璋部驻洙泾,副将杨鼎勋部驻张堰,防御浙江之太平军。六月十四日,程部与“常胜军”一起攻陷吴江震泽,切断苏州与杭州的陆路通道。七月初九日,水师总兵李朝斌率水师袭陷东山,苏浙水路受阻。

七月十二日,老鹤与刘铭传部破江阴北门、东门太平军营垒,军逼城下。次日,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潮王黄子隆等部数万人由常州、无锡等处增援江阴。二十九日,老鹤与刘铭传、黄翼升、郭松林、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等部,力战陈、黄等部获胜。八月初一日,老鹤等攻占江阴县城。太平天国守将广王李恺顺败走常州。十二日,总兵郭松林败黄子隆于无锡东亭,追至无锡南门外。二十七日,太平天国章王林绍璋、侍王李世贤等部由无锡南门北趋坊前、梅村,老鹤与郭松林、王东华、滕嗣武、张树声等部力战败之。二十九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纳王郜永宽、祥王黄隆芸、来王陆顺德、趋王黄章桂、纪王黄金爱等部自苏州增援无锡,已为统领的老鹤与黄翼升、郭松林、王东华、滕嗣武、张树声、张树珊、周寿昌等部力战数日,将李秀成击退。九月初九日,老鹤与郭松林等部与李秀成等战于无锡、苏州之间的后宅、梅村、安镇等地。十一日,郭松林败太平天国扬王李明成部于无锡坊前、梅村。二十九日,老鹤又与李秀成战无锡大桥角、后宅、梅村、安镇,五日激战,李秀成等退去。十月十六日,老鹤与刘铭传、郭松林等部攻占无锡三里桥、万寿桥。十一月初二日,老鹤与刘铭传、郭松林、黄翼升、周盛波、张树珊、滕嗣武、周寿昌、丁日昌等攻占无锡,活捉黄子隆。【37】老鹤以三品衔知府再交军机处记名,遇有道员缺出请旨简放。未及,清廷再发谕指出日后对常州、天京的军事动向,并点名老鹤、刘铭传、郭松林。【38】

(四)围据苏州

八月初四日,程学启部在“常胜军”(戈登)配合下,进屯永安桥,兵临苏州城下。十六日,程部与“常胜军”攻占宝带桥,进逼向盘门。九月二十日,程部与“常胜军”攻占蠡口,随后竟(进)占黄埭、浒关,直逼阊门。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由天京回援,但为北路淮军拦截于无锡,太平军失利。十月中旬,李鸿章至苏州城外军营,下令总攻,姜、齐、葑、盘四门外的太平军营均被击破,此时赶到苏州的李秀成拟弃城转移,慕王谭绍光坚守意绝,李秀成挥泪离城。

是时,苏州太平军重要守城将领纳王郜永宽等八人发生动摇,暗通程部原同为太平军共事的“巢湖盐枭”、淮军副将郑国魁乞降。郜永宽更将其侄女许嫁常胜军军医、戈登密友马加尼。十月二十日夜,于阳澄湖达成密约。二十四日午后,八人杀守城主将谭绍光于慕王

府议事厅,开齐门献慕王首级,降。淮军入城,八人屯居半城,不剃发,反索要官衔及编制。学启言语鸿章,终诱杀八人,并遣散十余万太平军,淮军尽侵夺其家财、子女。戈登对“八王”作保,程亦“折箭誓不杀”,此举是为戈登极不满,程学启与戈登势成水火,鸿章却利用赫德、潘曾玮等斡旋解决。后,鸿章于禀母函中语:“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39】曾湘曾接报后,亦赞称李鸿章、程学启“殊为眼明手辣”。【40】事后,人或语程本亦降将,何至如此荼毒?程竟大言不惭,对以“杀降复盟,为国无私,此心可质鬼神”。【41】占领苏州后,程学启等部淮军即奉命转图浙江嘉兴、湖州。

(五)常州前战

十一月二十日,老鹤、刘铭传、郭松林、周盛波等进逼常州,太平天国章王林绍璋等自句容援常州,与陈坤书、陈志书等守军联合作战,老鹤败之。二十八日,老鹤与郭松林、周盛波等进攻常州南门德安桥。十二月初二日,林绍璋率部围攻常州奔牛镇,败总兵唐殿魁等。初七日,李秀成、李世贤等由金坛、潥水进攻奔牛,援常州。【42】老鹤等增援奔牛,为太平军所败。【43】十四日,老鹤与刘铭传、郭松林、滕嗣武、唐殿魁等击退李秀成、李世贤、林绍璋等,解奔牛围。

(六)嘉兴之役

十一月二十八日,占领嘉善,进逼嘉兴。十二月二十一日,太平军嘉兴守将荣王廖发寿出击,程部败之。然,程部屡胜而骄,战事停滞,不得已,程学启阵斩临战逗挠守备姜宝胜。

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四黎明,昭庆又与程学启、潘鼎新、刘秉璋、吴毓芬等分五路总攻嘉兴。程部悍将何安泰率洋教练备雷,携炸炮由中路轰城。二十八日黎明,轰塌城墙已十多丈,李朝斌率水师搭浮桥济师过河攻城。二月十五日,程亲率部下力攻;翌日,重赏募死士登城,四登四却。十八日,学启亲率死士再次杀入,然城上积尸枕籍,犹有二三千太平军以洋枪排抵缺口,程即被枪子击中左太阳穴后偏,随身将士涌登,至此陷城。学启被抬回军营,后转苏州医治,略愈复发,脑浆迸发,于三月初十日子刻丧(1864年4月15日)。

程学启乃淮军大将,鸿章之淮军旋间席卷苏南,连战连克,牵赖于程,无半点过处,竟为程之谋用精勤赫然有关。“湘曾尝与孙云锦语:‘吾弟辄道学启才,请告’,孙云锦对曰:‘学启爱将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草’。湘曾捻髯惊曰:‘此名将也!’及东下,鸿章问方略,学启对曰:‘下游河梁众多,得一河即一屯,得一桥即一将,复何患哉!’及威名即著,诸将扣所学兵法,笑曰:‘事至即法,无今古,在相地势、得士卒心耳!’”【44】程初拒西方兵法利器,尝得鸿章责:“坚僻自是,不肯求教”【45】,苏南作战年余却进言:“外夷轻视中国,必须练兵自强,取彼之长,去吾之短”【46】。在李鸿章支持下,程学启迅速装备洋枪队、炸炮队,成为淮军最悍劲之旅,在苏南诸城攻坚战中,堪效。自是甲午失利后,鸿章追思当年,确然不禁叹道:“程方中若在,何忧劲敌为!”【47】

(七)常州破城

时宜兴、溧阳、丹阳等地十数万太平军进攻常熟、杨库、福山等地【48】,李胜等部由江阴南闸开往焦垫,配合刘铭传、张树声等部,断太平军后路而大获全胜。二月十三,太平天国然王陈时永部进攻无锡,老鹤败之。二十四日,左系湘军攻陷浙江杭州。四月,进攻常州,太平军凭城死守,弹如雨下,淮军肉搏仰攻,死伤甚多,老鹤前敌督战,各队兢进。四月初六日,老鹤与郭松林、刘士奇、刘铭传、王永胜、黄翼升、杨鼎勋、王东华、周盛波、周寿昌、张树声、戈登等部,在李鸿章指挥下,发起三路进攻。初八日,在“常胜军”重炮支持下,攻下常州,活捉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佐王黄和锦等,屠戮一万五千余。【49】事后,老鹤被赏穿黄马褂。【50】淮军攻占广德州后,湘曾致信鸿章,语其创淮勇新军,本欲济湘军之穷,为他弥缝缺憾,现在如愿以偿了。【51】

自此,苏南地区已被淮军基本占领。

(八)李氏后记

湘军久攻天京,无果,清廷调鸿章前援。李虑曾氏关系,若染指,日后必有不清究难。转而南下图浙,左宗棠时任闽浙总督,弹告李“越境掠功”【52】,自此冤家路头。

常州城下后,郭松林、杨鼎勋、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等齐反对老鹤,迫其离开军营。【53】鸿章则称老鹤体弱多病,带兵实在不相宜。【54】沉浮两年后,屡往各大都会经商,赢利巨万。【55】光绪六年十二月,老鹤旧伤复发,病死于合肥老家。【56】刘体仁有以老鹤与湘曾弟国荃比较,析二人仕途为何相差甚远。【57】

七年春节,淮军诸将驻济宁,在鸿章处聚讼纷纭,昭庆与刘秉璋坚求“卸勇”。后昭庆仕途不宜,十一年赴天津望鸿章,次年即疾作,鸿章问病时,昭庆移面向内而不与语,六月初三病故。【58】

抚泉童考年纪患眼疾,而废科举,居家理财,尝资力修庐州府志,光绪十二年春,庐州府志续补完成后而去世。【59】

雅荃书业无成,却善营产业,李氏兄弟之中最富。【60】

光绪二十五年,瀚章逝,瀚章同治六年署任湖广总督,继又实授,至光绪八年离职,【61】前后十数余年,以饷项源源供给,使淮军有得坚实之后援,谥号却为勤恪。瀚章子经楚为光绪三十三年创办之交通银行首任总理。【62】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沙俄政府威逼“道胜银行协定”,鸿章叹“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咳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之时“双目犹炯炯不瞑”。【63】

李氏一门按《淮系人物列传.李鸿章家族成员》“李鸿章家族成员表”(马昌华主编,黄山书社,1995年12月)查,女性成员录有全名者仅四人,为:鸿章继室赵小莲(1838.3.15—1892.7.3),系太湖望族,进士赵畇次女;老鹤继配周世宣(1837.7.26—1889.1.29),字淑仪,合肥周沛霖长女,通经史,诗笃嗜陶潜、王维两家,著有《玲珑阁诗稿》;凤章元配戴荣谨(1835.9.20—1867.10.31),字婉湘,合肥戴鸿恩三女,习经史,工诗古文词,著有《望云楼诗集》;李玉娥,李家小妹,幼承家学,有文才,喜读《纲鉴》,善吟咏,著有《养性斋集》。以上四人具为同辈。

注:

【1】苑书义:《李鸿章传》,7页

【2】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卷二,四页

【3】《续碑传集》卷三八,15页

【4】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版,6-7页

【5】《曾文正公书札》卷二,12页

【6】《曾文正公书札》卷六,19页

【7】《清史列传》卷六五,48页

【8】《续修庐州府志》(光绪)卷四八,3页

【9】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

【10】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六一,五页

【11】王尔敏:《淮军志》,46页

【12】《光绪庐州府志·烈女传·义烈三》

【13】孙孟平:《孙云锦年谱·附录》

【14】《江表忠略·程学启列传》

【15】孙孟平:《孙云锦年谱·附录》

【16】徐宗亮:《归庐谈往录》

【17】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程忠烈公学启》

【18】《曾文正公批牍》卷二,34页

【19】《曾文正公书札》卷二一,30页

【20】李鸿章:《朋僚函稿》卷一,18页

【21】王安定:《湘军记》,岳麓书社版,142页

【22】苑书义:《李鸿章传》,52页

【23】王闿运,《湘军志.营制篇》

【24】《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一,47页,《上曾相》

【25】同上

【26】同上,51页

【27】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28】《吴煦档案选编》(一),91页

【29】《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45页,《上曾相》

【30】咸丰四年,骆国忠充团勇,随老鹤攻捻军。《续修庐州府志》(光绪)卷四八,11页【31】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32】朱学勤:《剿平粤匪方略》卷三三一,3页

【33】《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三,6页,《复曾沅相》

【34】《清史列传》卷六五,48页

【35】刘体仁:《异辞录》卷一,31页

【36】《清史列传》卷六五,48页

【37】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38】《清史列传》卷六五,48页

【39】《李鸿章家书.禀母》

【40】《曾国藩全集.日记》,岳麓出版社,952页

【41】徐宗亮:《归庐谈往录》

【42】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43】《清史列传》卷六五,48页

【44】《江表忠略·程学启列传》

【45】《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二,47页

【46】《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六,《程学启请恤折》

【47】吴汝纶:《程忠烈公神道碑》,《续碑传集》卷五一

【48】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49】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50】《清史列传》卷六五,48页

【51】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52】《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五,40页

【53】刘体仁:《异辞录》卷一

【54】《朋僚函稿》卷六,10页

【55】《续碑传集》卷三八,15页

【56】雷禄庆:《李鸿章新传》,332页

【57】刘体仁:《异辞录》卷一

【58】刘声木:《异辞录》卷一,53页

【59】雷禄庆:《李鸿章新传》,360页

【60】同上

【61】《淮军志》,335页

【62】岑学吕等:《梁燕孙先生年谱》,120页

【63】周馥挽诗,见《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诗集》卷四,11—12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

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

读后感-世界历史读后感

世界历史读后感 篇一:《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

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 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

淮系内部姻亲关系考

淮系内部姻亲关系考 在淮军形成、稳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力量——原出身皖中团练各将领通过各种纽带 建立起紧密联系。其中婚姻是最重要的纽带。 以李鸿章家族和张绍棠家庭为例。张绍棠是合肥团练早期首领,后为李鸿章幕府、记名提督。李家与张家世代联姻,现存的记载可追溯到李鸿章与张绍棠的祖父一辈。李鸿章的祖父与张绍棠的祖母为亲兄妹,张绍棠是李鸿章的二从姑表弟,张绍棠娶李鸿章的妹妹玉英为妻,又成为李鸿章的妹夫。此后,张李两家亲上加亲,继续联姻。张绍棠长子席珍与次子士瑜分别娶李蕴章、李鹤章女儿为妻;张绍棠的三个孙女(长子席珍女、次子士瑜三女与三子士珩女)又成为李鸿章、李昭庆的孙媳(李国焘、李国燕和李国栋之妻)。如此,累世交互的婚姻将张李两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古老的婚姻定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将“合二姓之好”置前,可知“联姻”之义。淮军各将领通过联姻,逐步形成一张休戚与共、俱损俱荣的姻亲网络,一个将其网罗在一起的更加扩大了的宗族。 以下是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表及淮军将领姻亲连 线示意图。 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示例 (注:据《肥西淮军人物》、《淮系人物列传》、《李氏大同族谱》、《朱卷集成》等。)以下是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表及淮军将领姻亲连线示意 图。 李瀚章三子经滇之子国炽娶刘秉璋五子刘体智之女 大哥九子经淮娶潘鼎新女 长子经方娶刘秉璋长女 李鸿章经方子国焘娶张绍棠长子张席珍之女 经方女嫁潘鼎新之孙潘定谟 次子经述之子国燕娶张绍棠三子张士珩之女 李鹤章娶周沛霖长女、周世臣之妹周世宜 三弟女嫁张绍棠次子张士瑜 四子经钰娶吴长庆次女 五子经达娶刘秉钧六女 李蕴章经达子从衍娶刘体蕃长女 四弟长女嫁张绍棠长子张席珍 次女嫁刘秉璋长子刘诒生 三女嫁张树声次子张华珍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5篇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下面是推荐的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借鉴。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一)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

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 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 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 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一)家世出道 李鸿章父文安,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有号玉泉,故膝下六子长子李瀚章(1821.8.14—1899.9.11)又号小泉,鸿章(1823.2.15—1901.11.7)又号少泉,鹤章(1825.3.12—1881.1.2)又号继泉,蕴章(1829.7.20—1886.3.17)又号抚泉,凤章(1833.2.27—1890.6.25)号稚荃(泉),昭庆(1835.6.25—1873.6.27)号幼荃(泉)。 文安步仕途,家道才兴。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考官潘世恩,潘出生徽商,又为苏州世家;太老师翁心存,为房师孙锵鸣之师。潘、翁为苏南世家豪绅,淮军迅速崛起于苏南,其中支持莫大。 会试后乙丙之际(1845—1846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于湘曾门下,习经世之学,定一生业思。与曾门郭嵩焘、陈鼐、师远燡人谓“丁未四君子”。 瀚章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九年(乙酉年),李选为拔贡。【1】朝考一等,亦拜湘曾为师。【2】 道光三十年,鹤章始得入泮为秀才,时年已二十六岁,乡试屡屡不第,乃究心经世之学。【3】 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入皖,鸿章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皖籍),并连夜代为捉刀上奏回皖办团练。奏上后,咸丰即命吕为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言:“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老鹤亦以禀生在本籍肥东办练,称“保和”。【4】是年,湘曾因瀚章“醇厚明白”,派他办理捐输。【5】 翌年,父文安亦由户部左侍郎王荫茂荐回乡办团练,时为淮军形成酝酿期。李鸿章以书生带兵亦得“专以浪战为能”之名。 咸丰五年十月,夺回庐州,团练所办初效,鸿章因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同年五月二十三日,父文安病故于合肥家中,时年五十五岁。是年,瀚章与湘曾关系已非一般,湘曾赞其“精细圆适,其从国藩也极久,其为国藩谋也极忠”,常思对瀚章专折奏保。【6】瀚章为曾国藩掌钱粮幕,湘曾奏请“夺情”,故未回乡守制。 咸丰六年,克无为、巢县、含山,加按察使衔,时功高易遭嫉,鸿章于乡里不立。 咸丰七年,鸿章座师安徽巡抚福济奏鸿章“丁忧”,鸿章回乡守制。时,老鹤以军功起家有年,援例以州同选用。【7】 咸丰八年六月,福济被罢,以翁同书为抚,李氏本省依靠失去。七月十五日,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左军主将李世贤及吴汝孝部再克庐州,鸿章举家至南昌,寓居长兄瀚章处。 咸丰九年,鸿章与老鹤、昭庆先后奔建昌湘军大营入曾幕,【8】湘曾常以众口与之争辩挫鸿章锐气,每日督李早起,正言教之以“诚”待人,遇挫折则必大侃其“挺”经。时时、时地、时事带李,鸿章亦称“受益匪浅”,曾更言“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9】是年初,胡林翼向湘曾借瀚章赴鄂从其署,湘曾不肯。【10】瀚章升迁不断,后以曾幕出掌地方饷地多年,屡有越权私拨饷银与湘军。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江南士绅纷纷趋避于沪,沪上如孤岛。众绅派出钱鼎铭为代表求援,钱日以泣泪,旋而晓之以利(言沪上月均可酬六十万两白银),依其父钱宝琛与湘曾、文安同年,走鸿章门说曾。湘军主力曾弟国荃一心破天京,立“首功”,不愿往;宿将陈士杰以“母老”,力辞。国藩只好转而与鸿章商情。是年,曾、李因移军祁门、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争歧。李愤而离营,明快作风竟压曾之“儒缓”生性,锥尖初露。 翌年六月七日,李在曾门师友招劝下回营。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 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将段免职。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争先效尤。旧中国租界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某一外国单独管理的,称某国租界;另一种是由几个外国共同管理的,称“公共租界”。外国侵略者在这种所谓“租界”内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另一套统治制度,即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 5.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是片面的。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一次出现在中英《虎门条约》,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在这丙申年的秋天,自己正值十五志学之年龄,仰慕着先人智慧的光辉,钻研着典籍文字的深渊,我致身于儒家文化的学习,这是令自无限荣幸的事情。 子曰:“吾十又吾而志于学”十五志学的法则传承了多少年岁,以至于自认为学习有小成就的我不禁羞涩,学习之路如今方才正式开始呵!每每想到这句话,总是不知所言,“前方路还有多长,我该如何地诀择呢?”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开始了他对这个世界不断认知与学习的旅程,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事情,或是使命,因为没有人可以说:“我脱离了世界!”所以直到死亡,我们不断地学习,或是选择消极、被动的态度去面对,或是用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的态度思维,去主宰自己的内心,那说明这个人想脱离这个世界了。 阿!我在不断地学习中,一个小子的“狂简”之心,确乎是醒来了。 (二)

人类所归总的各门学科教育,是融为一体的,没有哪个茕茕子立,它们有着各种联系。要想学习地理学,就要了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轨迹,还要了解高山峻石的形成,岩浆喷发的原因,由此涉及到了历史与物理学,而学好物理学要先将数学学好,研究历史,要将载道的文学学好,战国时代的哲人庄子这样说道:“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能辩之。” “天地一体也。” 如此思维:众多的学科,它们的根本是一,如果是“二”,那就不对了。然而,这个“一”是何物呢? (三) 历史! 这个地理的好朋友,它以时间的形式来让我们去进一步感知它,它又将自己身世的奥秘交给自己的朋友地理,供人们去研究它。在茫茫宇宙,人类小得比不上芝麻,但是人们却在漫长道路上奋发、顽强地活着,人类的文明,或许宇宙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却试图去了解宇宙,去不断探追过去、创造未来。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希利尔讲世界史》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很自然会想起小时候读的《世界五千年》和《上下五千年》之类。不过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历史书,这本书一问世便在美国轰动,并不断再版,成为英美等国着名的儿童读物。 给孩子看的历史读物,多是不成系统的历史故事,要么就是历史事件缩写。而作者希利尔首创编年史的讲述方式:他兼顾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行文中渗透历史年代的概念,让孩子们了解时代全貌、认识历史全景。他用孩子喜欢看的文字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娓娓道来,“从前有个小男孩,就像我一样。他早晨7 点钟以前必须待在床上,直到全家人准备起床才能起来。于是他常常躺在那里想各种各样古怪的问题??”在这悠然的笔调之下,希利尔讲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兴味盎然的历史故事。 书中作者对于历史的讲述会让我感觉身临其境,同时也触发我对希利尔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思考。书中作者对知识的选择抹平了多和少的界线,甚至对主题和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屑一顾。书中诸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没有入选,希利尔所说的“重要”在于:这个人,这件事,孩子能理解吗?喜欢吗?能通过它建立起历史的映象和整体框架吗?《希利尔世界史》是年代为经,地域为纬,把不同国家地区穿插着讲,为孩子建立一个世界历

史的框架,以期待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框架逐次填充。知识的多少,有意无意间,总是会多起来,只是快慢而已。但只有在真框架、真精神的引领下,知识才能到达它应该到达的位置,才能成为一个人的识见,而不是死的知识点。 作者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他把孩子看成真正的“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仅仅当作灌输的对象、当作应付考试的机器。做到处处尊重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理解力,平等地看待孩子,而不是时刻俯视他们。正因为他确实是位爱孩子的作者,他懂得孩子们的心声,懂得孩子的真性情,他的文字才生趣盎然,比如说到我们是如何知道远古发生的事情时,希利尔会这样告诉孩子们:“猜测有很多种。如果我伸出两只拳头,要你猜哪只手握有硬币,这是一种猜测。你要么猜对要么猜错,一切全看运气。还有另一种猜测。比如下雪的时候,我看见雪地上有鞋印,我就会猜刚才一定有人经过,因为鞋子是不会自己走路的。这种猜测就不是碰运气,而是靠常识。因此,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过去的时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时的一切,却仍然可以猜测到许许多多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希利尔总是能用很直接的语言,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思路,把问题讲得通通透透。这样的文字就能深入他们的心。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悉心体会,关注,要顺着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意见和诉求。用“爱”躬行自己的教育实践,正如希利尔所说“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

近代史名词解释

1洋务运动 又称自救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把香港岛割让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商欠和战争赔款”:增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共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两国平等往来。废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选择商人交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4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俄、德、美、意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赔偿各国军费合计达4.5亿两;清政府向各国道歉;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支持反帝国主义的官吏;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在山海关、天津、北京沿线主要地区驻军;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马关条约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两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港口;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6清末新政 中国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10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发“新政”主要内容有:①编练新军。②筹饷。③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④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清

世界史读后感

世界史读后感 世界史读后感 世界史是最宏大的史学着作,它与其它一切历史;;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是全面的。也就是说在极小的篇幅里面(当然几十万字是必要的)囊括历史的全部经历。也正因为它的野心宏大,所以必须是大线条的挥毫,以一字千钧的笔力凝练出最重要的脉络。 因此世界史有着它独特的特性和构思。首先,他必须关注全部时间。历史是对过去的重构。打个比方,我们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会有独特的逻辑和体会;如果我们的同龄人回忆起同样的一件事,也会有着他自己的逻辑和体会。如果刚好两人相遇,聊起同样一件事,可能会相互弥补,也可能相互冲突,也很可能幸运的完全一样。但即使是我们能够完整清晰的回忆起一件事,也不能说我们的回忆就是历史存在本身。我们的回忆只是对过去的重构和再发现。而从这方面历史就可以理解成是人类,或者某一国家、民族或者一群人、一个企业的对过去的共同回忆。考古发现以及失传文本的出现就像我们某一天收拾房间的时候找到以前的日记或者是某个有特殊意义的信物,会唤起早已“消失”的某种回忆。当然,历史学的工作是一个高度智识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推理和考据支持。 “时间能冲淡一切”似乎是我们共有的经验,越久以前的事情我

们的记忆会越模糊,而靠近当前,记忆就会越丰富越细腻也越庞杂。当历史学的眼光碰触到了上古时代,会发现那时的历史只剩下神话传说,而到了今天,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每一个小时都能产生耗尽人的一生都无法读完的历史原始资料。几乎所有的东西的“从无到有”都出现在这个跨度里面。如何用一本书将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内容全部囊括起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事业。 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依然采用了大时段的划分。全书包括四个部分: Part I Emergence and Definition of the Major Old World Civilizations to 500 B.C. Part II Equilibrium Among the Civilizations 500 B.C.;A.D. 1500 Part III The Dominance of the West Part IV The Onset of Global Cosmopolitanism 前两部分明确表明了时间的截点,而后两部分讲的是公元1500年后的内容,考虑到当时世界交流中错综复杂的线索已经是划一的区分变得困难或者意义不大,()因而题目里面没有出现明确的时间符号。这简单的四个标题已经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世界史的考察眼光以及写史意志。 时间分段的方法体现在全书的各个章节里面,由于每一章节关注的是某个具体的族群,这一工具的运用显得方便很多。节点往往是大的历史事件,例如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崛起,又如法国大革命。而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1、《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1、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规定美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比《南京条约》有所扩大。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 2、《穿鼻草约》 亦作《川鼻草约》。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 3、虎门销烟 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查禁鸦片,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于三月十八日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三天之内将其船所有鸦片尽数缴出,由洋商查明共缴苦干箱,造具清册,并要他们出具甘结,保证以后永不再夹带鸦片。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于四、五月间被迫陆续缴出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又二千多麻袋,合计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斤。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在林则徐主持下,用卤水和石灰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4、闭关政策 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清政府建立“公行制度”垄断外贸,规定外商来华办理贸易及其他事务,均需与经其特许之公行商人进行。还先后颁发《防范外夷规条》(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嘉庆十四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道光十一年)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俾民夷不相交结”,对出口商品的品种与数量也加以限制。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后期它虽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5、广州十三行 也叫公行、洋行、外洋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州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清代严格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后,广州十三行业务更加发达,但并不完全固定为十三家,历年数目并不相同,有时多,有时少,习惯上称之为十三行。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起清政府与外商之间一切交涉的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起初本是牙行性质,以后自身也经营买卖。十三行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为官府勒索去的不少。《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渐趋没落

《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在这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这是《世界通史》的作者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开头所阐明的本书的意义,《世界通史》,作为众多史学书中的一部,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历史中的某些大事件上,而且着重表现了对当今的意义。整观全本书,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探求出现今社会新的问题,并借鉴与历史,更好好的解决此类问题。这就是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 考虑到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为了客观的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通史类的教科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其他史学类书籍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而是去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的手不释卷。然而,为什么《全球通史》会做到这一点呢?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具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作者在介绍历史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纵观全局,将这个历史事件与其他的事件相联系,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历史事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全球通史》介绍历史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从过去慢慢演进到现代,而是双向的,从过去到现在和从现代到过去,贯穿于全书之中,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还将历史事件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生动而形象,使人们对这个事件感到有种现实感。当人们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感到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 《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他突破了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亚中心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根据人类进程的全局,将历史分为了史前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可能发生的后工业时代。他突破了地理和时代的限制,以人类的整体俯瞰整个地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将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着重介绍了1500年以后的人类历史。这是因为,全球的各个地区以及各个地区的人类,直至16世纪航海大发现时代,才真正联系到一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全球通史》,不想在阐释体系上束缚住读者的想象力,作者的单式手法,更是让读者得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晚清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 1.林则徐 林则徐,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大量鸦片,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他积极整顿海防,招募水勇,并派人翻译外文书报,亲自主持译编《四洲志》,认真备战,屡次挫败英军进犯。后清政府无辜将他革职,充军新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2.李鸿章 李鸿章,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原投靠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在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揽清政府大权。对外他一贯采取退让妥协政策,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举办洋务,是洋务派的首领,依靠外国侵略者,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又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招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死后谥“文忠”。 3.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原为咸丰帝的宠妃。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那拉氏为载淳的生母,被尊为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那拉氏联络奕訢发动了宫廷政变,她和东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奕訢为议政王。那拉氏当政后,积极投靠外国侵略者,在他们的支持下,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镇压了戊戌变法;又用反革命两面手法和帝国主义一起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她出卖国家主权,是祸国殃民的卖国头子,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她好奢华,善权术,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4.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名,开始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被拒绝后,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出路。同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他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作坚决的斗争。武昌起义胜利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后,他为保卫民主革命的成果,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5.奕 恭亲王奕?(,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祺祥政变,受命议政王,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并支持洋务运动,是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后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和打击,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世界文化史读后感

世界文化史读后感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世界文化史》读后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名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史介绍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着重介绍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几个阶段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着重介绍了希腊、罗马文化、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19-20世纪文化相互比较中,以系统而简明扼要的文笔,发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点,论述了各种文化的特质,并努力探寻了中西文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轨迹与规律。 每位大学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这门课程,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对艺术生的看法是一群画画的疯子。我认为这样评价者的知识层面太浅薄了。世界文化史对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的,以此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艺术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当我看见好的艺术作品时心情是很激动的,而非专业的同学则会说出这样的话:啥破玩意,我也会画啊。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的作品就是这么说。我们的艺术作品出世时希望大家用艺术的眼观去欣赏,从而认可我们的艺术品。 学习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视野也大大的开阔了,我觉得这门课程的开设让我知道世界太多了。今日的世界逐渐缩小成了地球村,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了解他们的民族特点、宗教习俗,可避免文化的冲突引起的犯忌,人与人之间能更加和谐的交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