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军与淮军关系

湘军与淮军关系

湘军与淮军关系
湘军与淮军关系

湘军和淮军的关系:

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成立的军队,但二者之间又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淮军成立之初继承了湘军的各项制度,但经过后来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湘军不同的一面,可谓是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共同点:1、在营制上,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分为陆军营制、水师营制和马队营制三种,其中以陆军营制为根本。

2、在饷章上,湘军饷章和营制一样,分为陆军饷章、水师饷章和马队饷章三种。在吸取了八旗、绿营士兵饷银过低所造成的弊端教训后,提高官勇待遇,实行高薪养廉政策。

3、在训练上,两者都既注重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又注重军事训练。不同点:1、招募的权宜,李鸿章在原有制度上,日渐因时制宜,在招募上了一些改变。湘军在乡招募,淮军则就当地团练成军。

2、淮军在湘军基础上加强火力,改换军械,即军中使用洋枪,效法西洋。组建洋枪队。

3、淮军各营除改用洋枪之外,进一步的使用西洋炸炮。成立炮队。

总而言之,淮军不仅是湘军的一个分支,更是湘军的发展,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和军事近代化的要求。湘、淮军所代表的勇营兵制代替了绿营兵制。虽然勇营兵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属于过渡阶段,但它也是中国近代兵制变革的开始,之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勇营时代,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现代人们了解当时中国的军事兵制状况,对当今我国进行军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 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 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修改完善后)

鲁西南某校思想政治教育期末作业 浅析李鸿章的功与过 内容摘要:晚清重臣李鸿章是对近代历史的思想政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的人物。世人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认识的并不全面,他们只是停留在功或者过这两者之中的其中一个方面,并没有对李鸿章的一生做出中肯的正确评价。笔者将就其一生所经历的大事件简要分析一下李鸿章的功与过,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鸿章的主要功劳 1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商人手中多收钱,而不是剥削农民。这支军队在保卫上海,转战苏南,牵制太平军东线兵力,为扑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在转战黄河、运河之间,取得了“剿捻”的胜利,完成了曾国藩难以完成的任务。 2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3倡导洋务运动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

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

李鸿章评述

李鸿章评述 看过一段视频—晚清军事变革解密,另一面的李鸿章。视频的简介让我很影响深刻。他是这样说的: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并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衷于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很多人觉得他可杀,康有为也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这些种种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说法不一。 这里我说说我心目中的李鸿章吧!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有名的外交家,军事家,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军事家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出名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斗争的最高潮,洪秀全差点将整个清王朝踏在脚下。在镇压起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的二支军队一是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湘军,二是李鸿章的淮军。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李鸿章进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他主张保留湘淮军的用意,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显然比曾国藩高处一筹。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然后就是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了。 我们知道,朝鲜东学党起义牵涉到了中日二国的利益,自交战以来,清军将领叶志超一退再退,虽然左宝贵等人尽全力奋战,可也是无济于事。海战更不是不容乐观,致远,经运,来运,杨威等,五舰沉没,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将领牺牲,接着在威海卫刘公岛上战斗中,海军丁汝昌自杀,定远管刘步幨自杀,这都是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的命令,成全了日本海军十多年来图夺定远,镇远二舰的梦想。 正如这句诗写得好:“请君暂上凌烟,若个书生万户候”

淮系内部姻亲关系考

淮系内部姻亲关系考 在淮军形成、稳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力量——原出身皖中团练各将领通过各种纽带 建立起紧密联系。其中婚姻是最重要的纽带。 以李鸿章家族和张绍棠家庭为例。张绍棠是合肥团练早期首领,后为李鸿章幕府、记名提督。李家与张家世代联姻,现存的记载可追溯到李鸿章与张绍棠的祖父一辈。李鸿章的祖父与张绍棠的祖母为亲兄妹,张绍棠是李鸿章的二从姑表弟,张绍棠娶李鸿章的妹妹玉英为妻,又成为李鸿章的妹夫。此后,张李两家亲上加亲,继续联姻。张绍棠长子席珍与次子士瑜分别娶李蕴章、李鹤章女儿为妻;张绍棠的三个孙女(长子席珍女、次子士瑜三女与三子士珩女)又成为李鸿章、李昭庆的孙媳(李国焘、李国燕和李国栋之妻)。如此,累世交互的婚姻将张李两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古老的婚姻定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将“合二姓之好”置前,可知“联姻”之义。淮军各将领通过联姻,逐步形成一张休戚与共、俱损俱荣的姻亲网络,一个将其网罗在一起的更加扩大了的宗族。 以下是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表及淮军将领姻亲连 线示意图。 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示例 (注:据《肥西淮军人物》、《淮系人物列传》、《李氏大同族谱》、《朱卷集成》等。)以下是李鸿章家族与淮军将领姻亲关系、淮军将领之间姻亲关系示例表及淮军将领姻亲连线示意 图。 李瀚章三子经滇之子国炽娶刘秉璋五子刘体智之女 大哥九子经淮娶潘鼎新女 长子经方娶刘秉璋长女 李鸿章经方子国焘娶张绍棠长子张席珍之女 经方女嫁潘鼎新之孙潘定谟 次子经述之子国燕娶张绍棠三子张士珩之女 李鹤章娶周沛霖长女、周世臣之妹周世宜 三弟女嫁张绍棠次子张士瑜 四子经钰娶吴长庆次女 五子经达娶刘秉钧六女 李蕴章经达子从衍娶刘体蕃长女 四弟长女嫁张绍棠长子张席珍 次女嫁刘秉璋长子刘诒生 三女嫁张树声次子张华珍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综述 摘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近代电报史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其研究主要涉及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洋务派与近代电报业及洋务派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地方电报史等几个方面。文章以近年来电报史研究的期刊和学术论文为基础,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这对于近代电报业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标签:近二十年;中国近代;电报史 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近代电报史研究的论文大概有二十余篇,其中不乏一些硕、博士论文,随着研究层面的逐步扩展,我国电报史的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第二,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电报业及其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第三,地方电报史研究。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梳理,以为日后电报史的研究提供方便。 一、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 电报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同近代以来国人接受的很多事物一样,其在中国的出现同侵略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电报在中国的创办过程也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牛冠杰在《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一文中指出“电报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俄、英、美等国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控制,不约而同地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1],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原因和时间,文章的绝大篇幅介绍了清政府与侵略者围绕电报利权问题的交锋,并最终实现由中国自行架设电线的曲折过程。马静的《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更以时间为主线,考察了同治、光绪时期国内各阶层对架设电线的态度以及对电报价值认识的转变,并分析了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原因,还对电报的创建形式、经营管理、具体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量。这篇文章尤其对清政府的官员们在认识电报价值的转变上分析详尽,认为外国人的冲击与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是逐渐开始的。清政府一开始对于侵略者提出的设电报要求态度是严词拒绝的,各省督抚更是一致认为外国人妄图在中国安设电线是居心叵测。后在侵略者不断提出的“架设电线”的要求下,很多官员逐步了解到了电报对于信息传递的便捷作用,更为了维护利权而采取了主动架设电线的策略。同样,刘雪屏在《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一文中也认同在外力刺激和内部动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电报得以发轫,她介绍了近代电报的发轫和甲午战前电报业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电报由邮传部接管后的继续发展,以及各省官办电报的发展,还用一定篇幅简要介绍了电话和无线电报的创办。 总之,电报之所以能够突破重重阻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西方侵略者的窥探之心固然刺激了中国人争夺利权的斗争,而国人对科技、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清政府对电报的接受是一种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 摘要 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 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 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 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时至今日 关于他的功过是非 仍有着太多的争议。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 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 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李鸿章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人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皆因其参与签订了多部不平等条约,其中尤以《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为最,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其实签定这些不平等条约不能说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便没有李鸿章,换别人去结果也决不会比这更好。更何况李鸿章的一举一动又都是得到清政府认同的,他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有人曾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或是李鸿章死于甲午战争之前,则李鸿章为19世纪世界历史之一伟人。但历史往往又是这么的无情。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挫折。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淮军和北洋水师的严重腐败,李鸿章自身军事战略思想的严重失误,用人不当,错失战机等等铸就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大败。所以,若真要说李鸿章误国,则大致在于此几点,而《马关条约》,不过是这几点之结果罢了。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款条约——《辛丑条约》。面对种种丧权辱国的条款,李鸿章更多的只有无奈与叹息,他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耻辱。最终,在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两个月之际,李鸿章在国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撒手人寰了。 李鸿章的一生应该说是悲剧的一生,他生逢于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李氏建立淮军前后略史 (一)家世出道 李鸿章父文安,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有号玉泉,故膝下六子长子李瀚章(1821.8.14—1899.9.11)又号小泉,鸿章(1823.2.15—1901.11.7)又号少泉,鹤章(1825.3.12—1881.1.2)又号继泉,蕴章(1829.7.20—1886.3.17)又号抚泉,凤章(1833.2.27—1890.6.25)号稚荃(泉),昭庆(1835.6.25—1873.6.27)号幼荃(泉)。 文安步仕途,家道才兴。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考官潘世恩,潘出生徽商,又为苏州世家;太老师翁心存,为房师孙锵鸣之师。潘、翁为苏南世家豪绅,淮军迅速崛起于苏南,其中支持莫大。 会试后乙丙之际(1845—1846年),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于湘曾门下,习经世之学,定一生业思。与曾门郭嵩焘、陈鼐、师远燡人谓“丁未四君子”。 瀚章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九年(乙酉年),李选为拔贡。【1】朝考一等,亦拜湘曾为师。【2】 道光三十年,鹤章始得入泮为秀才,时年已二十六岁,乡试屡屡不第,乃究心经世之学。【3】 咸丰三年(1853年)初,太平军入皖,鸿章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皖籍),并连夜代为捉刀上奏回皖办团练。奏上后,咸丰即命吕为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言:“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老鹤亦以禀生在本籍肥东办练,称“保和”。【4】是年,湘曾因瀚章“醇厚明白”,派他办理捐输。【5】 翌年,父文安亦由户部左侍郎王荫茂荐回乡办团练,时为淮军形成酝酿期。李鸿章以书生带兵亦得“专以浪战为能”之名。 咸丰五年十月,夺回庐州,团练所办初效,鸿章因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同年五月二十三日,父文安病故于合肥家中,时年五十五岁。是年,瀚章与湘曾关系已非一般,湘曾赞其“精细圆适,其从国藩也极久,其为国藩谋也极忠”,常思对瀚章专折奏保。【6】瀚章为曾国藩掌钱粮幕,湘曾奏请“夺情”,故未回乡守制。 咸丰六年,克无为、巢县、含山,加按察使衔,时功高易遭嫉,鸿章于乡里不立。 咸丰七年,鸿章座师安徽巡抚福济奏鸿章“丁忧”,鸿章回乡守制。时,老鹤以军功起家有年,援例以州同选用。【7】 咸丰八年六月,福济被罢,以翁同书为抚,李氏本省依靠失去。七月十五日,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左军主将李世贤及吴汝孝部再克庐州,鸿章举家至南昌,寓居长兄瀚章处。 咸丰九年,鸿章与老鹤、昭庆先后奔建昌湘军大营入曾幕,【8】湘曾常以众口与之争辩挫鸿章锐气,每日督李早起,正言教之以“诚”待人,遇挫折则必大侃其“挺”经。时时、时地、时事带李,鸿章亦称“受益匪浅”,曾更言“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9】是年初,胡林翼向湘曾借瀚章赴鄂从其署,湘曾不肯。【10】瀚章升迁不断,后以曾幕出掌地方饷地多年,屡有越权私拨饷银与湘军。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江南士绅纷纷趋避于沪,沪上如孤岛。众绅派出钱鼎铭为代表求援,钱日以泣泪,旋而晓之以利(言沪上月均可酬六十万两白银),依其父钱宝琛与湘曾、文安同年,走鸿章门说曾。湘军主力曾弟国荃一心破天京,立“首功”,不愿往;宿将陈士杰以“母老”,力辞。国藩只好转而与鸿章商情。是年,曾、李因移军祁门、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争歧。李愤而离营,明快作风竟压曾之“儒缓”生性,锥尖初露。 翌年六月七日,李在曾门师友招劝下回营。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李鸿章这个具体人物,来谈论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要避免“盖棺定论”问题。 关键词:评价人物;李鸿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的东西;避免盖棺定论 一、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其为人:“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放,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①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称赞的视其为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蒋廷黻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袁世凯评价李鸿章时提出“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贬低的人则称其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和“刽子手”。 二、关于评价李鸿章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研究综述 胡厚平(1990)不否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仍旧认为李鸿章是个恶贯满盈的卖国贼。对内是镇压人民的血腥的刽子手,对外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软骨头。在对外交涉中,他一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虽然促①《清史稿》列传 198《李鸿章传》,清史馆,1927年版.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客观的评价一下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伊藤博文笑而不答。他说他与寡妇幼儿共事,其中无奈可见一般。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记得的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忘记了那个拒签不平等合约的顾维钧。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翁合同信誓旦旦要杀李鸿章,可笑的是,为什么翁合同自己不去签订合约。我们可以看见,骂李鸿章卖国的,多半是文人墨客、这些所谓的迁客骚人。所谓的万事逃不出一个“名”字,呵呵,可笑可叹、可憎可恨!有时候,我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的位置和李鸿章调换一下,站在李鸿章的角度去想事情办事情,我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不在其位者,不知其难。两千多年前,老子那一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依然是振聋发聩。由此可见,骂李鸿章为卖国贼是一种群体暴政,理性被感性扭曲,全是一腔热血。爱国主义是一切恶棍的最终避难所,一直都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的背着汉奸、卖国贼罪名的人还少吗?很多人拿李鸿章和同时代的日本人伊藤博文比较,一个是大清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走线共和》里面伊藤博文这样说道: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也。高才高论,洞若观火。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这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之国,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之地,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举国之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李中堂若读德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冥目?变栋梁为朽木,岂非国之不幸;变忠臣为汉奸,岂非人之不幸。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李鸿章是十足的卖国贼,希望这些人能去多多了解这位大臣的事迹,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评价。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 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将段免职。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争先效尤。旧中国租界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某一外国单独管理的,称某国租界;另一种是由几个外国共同管理的,称“公共租界”。外国侵略者在这种所谓“租界”内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的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另一套统治制度,即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 5.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是片面的。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一次出现在中英《虎门条约》,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C ) A.1839年10月1日 B.1840年1月25日 C.1842年8月29日 D.1843年7月22日 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D) A.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 A.19世纪40至5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7.下列关于近代中国表述属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C.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是( ) A.振兴实业 B.政体变革 C.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改革教育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条约中,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是(A B C D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法《黄埔条约》 D.中美《望厦条约》 E.中英《北京条约》 2.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A B C D ) A.领土主权 B.领海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 E.军事主权 3.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A D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完全殖民地的中国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D.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E.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4.西方列强没有对中国实行直接殖民统治的原因是()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 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积极主张采用西方

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建立新式海军。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然而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李鸿章为官40年,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40年。中国失败的标志,是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4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0年与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中方谈判代表都是李鸿章,他自然也确曾怯敌、避战,客观上助纣为虐。 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加到李鸿章身上,未免偏颇。终李鸿章一生,他虽误国有罪,却从未卖国。在这点上,他与前世的秦桧、后世的汪精卫有着本质的区别。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效劳的不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不是任人不疑的蜀主阿斗,而是一个心狠手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他为了迎奉慈禧太后屡屡误国,令国人皆呼“可杀也,该杀也”;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 我感到如今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比过去客观多了。虽然人们仍会提及他当年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已不是一味地辱骂和批判。而对他的知识、胆略和才干也不乏赞许之辞。专家学者们对李鸿章其人,不是简单地以“好人”、“坏人”区分,而是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依据翔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 文综历史(解析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中后期,土地买卖和转让的现象开始出现,只是这一时期土地在进行转让时还要经 过必要的程序,以示此为天子所允许的行为。由此可知当时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王室地位下降 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诸侯争霸激烈 25.两汉时期,谏官主要职能是向君主陈明政务大事,此外还常常受于皇帝命令巡视各州, 其监察权远远大于刺史。这说明,两汉时期 A.谏官行政权力扩大B.监察体系完备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谏官分割皇权 26.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 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27.明代陶瓷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东亚、东南亚 一带,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地区。据此推断当时 A.朝贡贸易获得迅猛发展B.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 C.瓷器设计符合西方审美D.海上私人贸易日益兴盛 28.据吴敏树《拌湖文集》记载,“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虑 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 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这说明 A.巴陵业生产出现专业化特征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 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 29. 1895--1898年维新派在全国共设立学堂19所,他们不再要求青年学子潜心训诂词章,而是引进西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 维新派 A.开创西式教育先河B.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C.注重培养技术人才D.教育理念符合时代潮流 30.在1938-1942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西南地区的公路里程由6000公里左右增至16000余公 里,航空里程由不足1000公里增加到20000余公里,邮政、电信等信息传递更是发展迅 猛。这说明 A.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B.西南建设主导抗战进程 C.政府推行均衡发展策略D.西南落后面貌得以扭转 31.成立于1993年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全区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 年蝉联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位列中西部第一位。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 是 A.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加强对合肥周边的辐射作用 C.服务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 D.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32.《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_的保护,所有加害人

李鸿章的功绩与过失

3、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曾进行过怎样的探索与尝试? 1,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 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运动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2,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进行的一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他们有全国性的同一政党,有纲领,有民主共和的口号,他们武装反清,先 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结束。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以孙中华为首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等等,都失败了 4,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为领导,以科学,民主为两大旗帜,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市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掀 起了影响很大很深的思想解放潮流。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 的准备。 4、有哪些人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主张是什么? 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外国书报;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 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所以他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火器、战舰、养兵练兵之法。→军事技术 .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 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晚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