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

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

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

本章节内容,只有在必修模块有学习,但是其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原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本章内容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范围控制和教学难度的把握,不能因为重要就盲目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不注重方法的渗透。本章知识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就应该突出“工具”的作用,工具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熟练程度,所以本章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求取决于后续学习内容对本章知识运用要求的程度,后续学习内容必须用到的或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后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则可以着重落实、进行拓展,对于后续学习要求不高的知识则严格控制在必修要求的范围,不能随意拓展。以下为本章知识的学业评价标准。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同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分类的标准决定了同类物质的性质,初步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了解各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3.知道分散系是混合物,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可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4.知道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并知道如何通过实验区分它们。

5.知道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念,形成初步的分类观,

以指导新知识的学习。

2.通过对溶液、胶体和浊液性质的学习及相关验证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体会结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化学实证研究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分类方法与意义的学习,感受化学知识的结构之美,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节离子反应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都是电解质;会书写常见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知道有些酸和碱(醋酸、碳酸、一水合氨)的分子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分子发生电离,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

2.根据实验提供的反应事实,能够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现象,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进行的条件,并能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

3.能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参加反应的离子种类和数量比例,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4.通过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知道离子反应方程式代表了一类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微观模型图等方式,对酸碱盐电离过程进行分析,了解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完善物质微粒观。

2.通过对离子反应概念、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建立化学反应事实与化学用语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离子反应本质的学习,体会分类研究能够更好地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完善物质变化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化学变化是有规律的,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常见元素原子结构的分析,知道元素化合价与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关系。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其表现为元素化合价的升降。3.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并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被氧化和被还原。

4.通过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类标准的比较,知道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规律。

5.能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6.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学习,体会分类研究能够更好地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完善物质变化观。

2.通过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进一步感受微观粒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完善微粒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到化学变化是有规律的,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从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的矛盾中,领悟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 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课时

测验讲评 2 课时

总计8学时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化学观念的建构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再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化学教学中实施“观念的建构”的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高度重视分类观的建构和应用

本章是始终贯穿分类意识,分类观的建构是需要一定的知识为载体的,本章主要以物质和化学反应为载体,特别是第一节的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是学生初步形成分类观的基础,学生利用分类观继续学习第二、第三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分类的标准和意义。同时,利用分类手段学习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的常规性质,学生可通过将物质归类然后进行类比掌握物质的共同性质,是学生学习陌生物质性质重要抓手。所以在第一

节物质分类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分类观的建构,可以采用“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知道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物质分类的意义是掌握同种物质性质相似——利用同种物质性质相似推测陌生物质的性质——归纳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方法”五个环节进行突破。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方法基础,遇到没有学过的新物质,敢于从组成上分析其可能具有的性质,从而形成学习和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序。

案例1:物质分类的标准和意义(广州三中何露)

第一部分:学会分类及分类的标准

[引入] 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的学习是离不开实验的,假设现在要做制取氢气的实验,用什么药品?怎样才能快速地在实验室中找到我们所需要药品?(投影实验准备室图片,暗示实验药品分类摆放)

[学生回答] 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在放金属的柜子找锌,在酸柜子找稀硫酸。[引入分类法] 我们之所以能很快找到所需的药品,是因为实验老师已经把药品进行了分类摆放。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投影]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超过3000万种,面对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讲述] 这节课我们学习并应用物质的分类方法。

[板书]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提问] 实验老师把药品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提示物质分类一般按照其组成、性质或用途)

[学生回答]组成

[讲述] 在初中,我们就学过根据组成的不同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

[板书]

[讲述] 在书上P25也有这个图,这是一种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看上去像一棵树,我们称它为树状分类法。

[学生练习] 在图2-3上的方框内填上具体的化学物质。填完后四人小组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的物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意识书写以下物质,为后面埋下伏笔)

单质Ca C H2

氧化物CaO CO2 H2O

酸HCl H2CO3H2SO4

碱Ca(OH)2NaOH Ba(OH)2

盐CaCl2 Na2CO3BaSO4

混合物空气自来水

[提问] 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的依据分别是什么?(提示观察黑板所写的物质和各类物质的定义)

[学生回答] 根据组成是否单一的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组成的差异把化合物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投影]

[提问] 观察黑板上所写的物质,若要你根据组成的不同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继续分类下去,可以怎样分?讲出分类的依据。

[学生回答] 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一元酸、多元酸;含氧酸、无氧酸;强酸、弱酸);碱(一元碱、多元碱;可溶性碱、不溶性碱);盐(钠盐、钙盐、碳酸盐、硫酸盐)

[总结] 当分类标准不同时,同一物质可归为不同的类别,就出现了交叉分类,如课本P24,图2-2。所以我们在分类时一定要用分类的标准设定好。混合物的分类我们在下一课时会讲到。

第二部分: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点

[引入] 回到刚才的制取氢气实验,假如我们找不到锌和稀硫酸,是不是就制取不了氢气了?[学生回答] 可以用金属镁或铁代替锌,用盐酸或醋酸代替稀硫酸。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金属镁或铁代替锌,用盐酸或醋酸代替稀硫酸。

[学生回答] 同类物质性质相似,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板书] 二、同类物质性质相似

1.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引导] 接下来,我们学习氧化物性质的规律。

[小组讨论] 金属氧化物CaO、Fe2O3和CuO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 都能与酸反应,产物是盐和水。

[投影] CaO+2HNO3=Ca(NO3)2+H2O

Fe2O3+6HC l=2FeCl3+3H2O

CuO+H2SO4=CuSO4+H2O

[小结] 像CaO、Fe2O3和CuO一样,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凡是属于碱性氧化物类别的物质都能与酸反应。

[板书]

2.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讲述]接下来我们以二氧化碳为例看看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提问] 二氧化碳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学生回答] 能与澄清石灰水或NaOH反应。

[投影] CO2+Ca(OH)2=CaCO3↓+H2O

CO2+2NaOH =Na2CO3+H2O

[小结] 像二氧化碳一样,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板书]

3.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提问] 在初中,我们学过SO3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把它归为哪一类氧化物?

[学生回答] 酸性氧化物

[练习] 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学生答案并评价] SO3+2NaOH =Na2SO4+H2O

[提问] SO2是大气污染物,是造成酸雨的“元凶”。它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实验室做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时,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二氧化硫尾气?(提示:它是属于酸性氧化物)

[学生回答]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

[练习] 写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答案] SO2+2NaOH=Na2SO3+H2O(提示:产物Na2SO3称亚硫酸钠)

[提醒]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只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才是。同样,不是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只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才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

第三部分:进一步归纳不同类物质间转化的方法

[投影]Ca→CaO→Ca(OH)2→CaCO3C→CO2→H2CO3→CaCO3

[提问] 怎样实现以上两条关系的转化?

[学生回答] Ca与O2反应生成CaO,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C与O2反应生成CO2,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H2CO3与CaO(或Ca(OH)2)反应生成CaCO3。

[提问]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

[学生回答]

[投影] Ca →CaO→ Ca(OH)2→CaCO3 C → CO2 → H2CO3→CaCO3

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盐

[提问] 请大家根据这两条转化关系式,归纳出其他类物质间的转化方法,四人小组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金属和非金属单质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板书]

4.单质+氧气→氧化物

[第二组学生回答] 碱性氧化与水反应生成碱、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

[提问] 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吗?

[学生回答]部分可以

[第三组学生回答]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板书]

5.酸+碱→盐+水

[小结] 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

(2).培养学生物质变化观掌握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涉及化学变化过程,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物质也是千变万化的,不能用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来掌握。而是应该抓住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甚至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本质和规律认识陌生物质变化的过程。

第二节《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教学围绕一条物质变化的主线“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溶解、如何电离(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电离出来的离子会不会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什么(电解质溶液反应的本质是离子反应)”。如果学生对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变化过程能按照这种变化观念去分析,对于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对溶液问题也会豁然开

朗。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教学可抓住“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氧化反应”两对对立的变化过程,学生在形成了这种变化观念后可根据物质的化合价判断陌生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或者根据陌生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判断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后续学习和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就会水到渠成。

(3)利用物质微粒观透过现象看物质变化的本质

(1)电解质溶液反应的本质是离子反应,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时思维的盲点是学生对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认识根深蒂固,认为复分解反应就是“物质”之间的反应,在学习本节知识后通常对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不能从微观(即离子)的角度去理解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即缺乏“离子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从离子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电解质溶液间反应的本质和离子反应的条件,最后得出判断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反应的一般方法。

案例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情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解质溶液间混合发生反应的情况,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判断学案中的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1:根据刚才学习的判断电解质溶液间能否发生反应的一般方法推测NaH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能否发生反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该反应是否可以发生?(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确实能发生反应)

2:你能否分析一下这两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强化学生从溶液组成微粒的角度判断能否发生,找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什么)3:判断NaHSO4溶液是否能与Na2CO3溶液、BaCl2溶液反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2)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如果按“一写、二拆、三删、四查”的方法学习,学生还是从“物质”的角度而不能从“离子”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如何发生,使得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变得机械化,不能很好体现“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的特点,应该是先分析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再写出离子方程式。这也是这节课希望贯穿的“离子意识”,所以可以利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强化第一部分学习和掌握的判断电解质溶液是否发生反应方法。

案例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而化学方程式不能表示出这种反应的实质,有没有一种方程式可以表示出离子反应的实质呢?有,那就是离子方程式。其实我们刚才用离子符号表示的电解质溶液间实质反应的式子就是离子方程式。下面请利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比例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H+

H+H

e-

e-

(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表现出来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中,关键是要建立电子转移层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让学生理解电子转移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

案例4: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广大附董睿)

一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例一、金属Mg和O2剧烈反应:2Mg+O2=2MgO,根据MgO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分析。

1个Mg原子(“得到”或“失去”)个电子(e-),形成

1个O 原子(“得到”或“失去”)个电子(e-),形成例二、⑵Mg+2H+=Mg2++H2↑反应过程示意图

点燃

1个Mg 原子 (“得到”或“失去”) 个电子(e -

),形成 2个 H +

离子 (“得到”或“失去”) 个电子(e -

),形成 ,再结合为 。

⑶2Na +Cl 2=2NaCl 反应过程示意图

1个Na 原子 (“得到”或“失去”) 个电子(e -

),形成 1个Cl 原子 (“得到”或“失去”) 个电子(e -

),形成 定义1:⑴ 叫做氧化反应。 ⑵ 叫做还原反应。 总结1: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是 发生的;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 发生的;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合称为 。

三、实验:Mg -H 2SO 4原电池

镁条表面现象 , 碳棒表面现象 , 说明 ; 电流表的指针 , 证明 。

四、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总结2:1个原子每失去1个电子(e -

),化合价 (“升高”或“降低”) 价;

1个原子每得到1个电子(e -

),化合价 (“升高”或“降低”) 价。

定义2:⑴ 叫做氧化反应。

点燃

2.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辨析中完善概念

本章内容在初中多少都有涉及,但没有形成完善的概念,甚至对概念的理解还有局限性。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不久,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挖掘新的增长点。第二章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

物质的分类初中已经知道了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和酸碱盐,但为能有利于高中后续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适当对氧化物和酸碱盐再进行细化分类。而对于混合物的分类,

虽然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在初中也涉及过,但是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进行分类,所以课

本增加了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以及胶体的主要性质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中酸碱盐的定义在初中也有所涉及,但并未给酸碱盐下定义,学生只知道酸能

够电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碱能够电离出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能够电离出金属离子

和酸根离子。但明显与高中对酸碱盐的定义对比有不完善的地方,故需要要利用一些特殊的

离子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修正。还有离子反应的事实基础就是初中学习的酸碱盐之间的反

应,高中则是对通过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这些的反应的本质,使学生对酸碱盐之间反应

的认识提升一个台阶。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的形成,初中课本简单地从得失氧的角度划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

应,显然对于理解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中要

注重引导学生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叫做还原反应。

3.准确把握教学难度,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本章内容作为高中化学重要的基本概念知识,对于整个高中化学、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必修阶段基本概念的学习,也不能过度地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难度。

第一节《物质分类》的基本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分类的方法;②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③初步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念,初步学会不同类物质间转化的方法。对于物质分类不需强调全面性,只要求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标准进行分类即可,对于一些后续才能学习的分类方法不作要求。第二部分分散系及其分类中胶体的性质也不适宜过度拓展,如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等。因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此内容关联不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不高。

第二节《离子反应》的基本目标是: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能判断电离出来的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如何正确表示离子间发生的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概念辨析不要过分纠缠,只要求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能从微观角度理解酸碱盐(可适当拓展弱酸、弱碱和酸式盐)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对于离子反应的条件只局限于复分解反应,不宜过早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双水解反应。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

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来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不宜过早涉及带条件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如涉及量不同离子方程式不同的问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目标是: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和常见元素化合价知识分析陌生物质的组成,判断可能发生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判断陌生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判断陌生物质之间能否反应,反应的产物及现象。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只作简单要求,不适宜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因为学生掌握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事实基础太少;对于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书写不作要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分化点,大家通过学习来突破它。【学习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学习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学习易错点】离子反应条件的识记。 第二学时 【基础知识】 一、离子反应的概念:叫做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方程式:用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并配平。 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拆或改:把写成离子形式,把、难电离的、以及单质、金属氧化物等物质仍用分子式表示。应记住哪些类物质不能拆! 碳酸钙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拆写为: (3)删:删除反应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用简短的“ 、、、”四个字来描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OH溶液和H2SO4溶液: (2)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3)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 (4)Fe与CuSO4溶液反应: (5)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 (6)Fe与HCl溶液的反应:

(7)Na2CO3溶液与HCl溶液的反应: (8)CaO溶于水得到澄清石灰水: 3、中和反应的实质: (1)在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而Na+与Cl-没有参加反应;所以说反应的实质为:。 结论:酸与碱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 或,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4、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的离子反应。 5、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改写错误;配平错误。 三、离子共存: 1、不能共存的情况 2、不能共存的限制条件 【知能检测】(一到两个正确选项) 1、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B.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 C.H2还原CuO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 OH-== H2O表示所有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B.所有的离子方程式都可以表示一类反应 C.单质和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符号表示 D.凡是易溶于水的化合物都可以写成离子形式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形式表示 B.复分解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时总是向着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C.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 H2O D.凡是酸都可以在离子方程式中用H+表示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混合HCO3-+ H+== H2O + CO2↑ B.氢氧化铜中加入盐酸H++ OH-== H2O C.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Fe3++ 3 OH-== Fe(OH)3↓ D.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2Fe3++ 3H2↑ 5、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显著减少的是( ) A.Cl-B.Na+C.CO32-D.Ba2+ 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用离子方程式H++ OH-== H2O表示的是( ) A.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B.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C.H2SO4 + Ba(OH)2 == BaSO4↓+ 2H2O D.HNO3 + KOH == KNO3 + H2O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课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⑵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 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省教学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 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 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 【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 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那么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根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学习分类方法的目的,是在于掌握分类之后,能对未知物的性质进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响。其实,初中阶段纯洁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局部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响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实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 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 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联系生活,思考问题】 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 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 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 固体不导电, 酸、碱、盐的溶 液能够导电,有 机物溶液不导 电。(想一想; 为什么?) 干燥的NaCl固 体 灯泡不亮 蒸馏水灯泡不亮 NaCl溶液灯泡发亮 KNO3溶液灯泡发亮 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 【合作探究】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酒精等。 3.概念辨析: (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 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及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及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什么叫两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写出Al2O3分别及H2SO4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 化- 教案 教学目的1: 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 1.5课时 知识体系 1 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 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 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混合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 C+O2 CO2A+B==AB 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 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 复分解反应 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

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 ⑷ 胶体 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

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 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 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 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 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 的、无秩序的运动, 叫做布朗运动 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 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 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 力是不相同的 —— 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胶体粒子在分散 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 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 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 带电荷 分离蛋白质、氨基 酸;血清电泳用于 诊断疾病;电泳电 镀 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 电荷,使胶体粒子聚 集长大,形成颗粒较 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 析出的过程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 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 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 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 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 下沉淀析出 制豆腐、果冻等 ③ 胶体的分类 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 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 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 气溶胶气态烟、云、雾 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稳定存在。 一般说来,金属的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⑤ 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 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分类》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初中已讲过,但只是涉及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 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物质分类及转化思想贯穿整个化学科学习的始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进行升华。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创新,在能力上提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同时,学生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

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分析

高中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结构 1.地位与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第三节的内容。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2.教学内容框架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

转移。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2.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过程方法 (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要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

新课标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反思,提炼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迁移至物质分类,能对酸、碱、盐、氧化物及它们之间的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2)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问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3)通过对FeOH3胶体性质的讨论,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 难点:各类物质问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建议 1.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提炼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能使概念更易形成,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重新认识生活,提高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意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供参考。 (1)图书码放 课前发放纸质表格(可以是学案)。 环节一请学生课前考察自家或书店的书籍码放情况并拍成照片,课堂上随机选取4名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照片,说明自家或书店这样码放的依据、目的各是什么。其他同学在表格上做记录。

说明:“相同点”即被分类的对象所具备的共同属性,例如书籍都有内容、标注出版社等;“不同点”即被分类的对象表现出不同特点的属性,例如书籍内容可以是语文、数学、化学等,出版社也不同。 环节二讨论分类标准。 (2)冰箱储物 由用冰箱储存食物的讨论可得如下结论:放入冰箱的食物的共同特点是需要低温储藏;食物应按“生熟”和“需冷冻还是冷藏”进行分类,放在冰箱内的不同区域。这就为“交叉分类法”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2.提出合理问题和任务,驱动学习活动 关于物质分类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部分,建议更多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来组织学习,以问题或任务驱动。 (1)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分类的系统,建议让其对系统中各级分类标准进行判断、表述和分享,最终形成统一的结果。在各层级分类中,大部分是以物质的组成为标准进行分类,而单质则是以性质为标准进行进一步分类的。至于对无机化合物进一步分类的标准,则应从组成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得到“既方便理解又总结反应规律”的分类结果(目的)。无机化合物情况复杂,不必深究,但应使学生知晓,有时会遇到较复杂的局面,任何分类方法都必须为目的服务。 (2)作为交叉分类的应用,可以开展下列活动。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必修教科书编写特色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必修教科书编写特色分析及教学建 议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正陆续在全国各省使用。如何根据新课标要求,挖掘、理解和运用教材特点,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以下简称“教材”),就教材的编写特色作一些粗淺的分析和提出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学习阶段旨在发展全体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每个主题主要通过化学知识、化学思想与化学学科发展的史料,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化学技术成果的利用及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真实情境,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化学观念的建构、化学知识的逻辑线索、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及对有关化学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1 从“教材”到“学材”——“生本+活动”的编写特色 1.1 栏目设置 教材共设置14个主要栏目,这些栏目中,既有凸现化学作为实验科学特点和培养学生实验素养的“课堂实验”“实验活动”,又有激发学生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进行主动思考实践的“探究”“思考与讨论”“研究与实践”;既有指导和引领化学学习方法和科学职业规划的“方法导引”“化学与职业”,又有引领学生梳理、巩固和应用化学原理和知识的“整理与提升”“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既有丰富和提示相关学科知识的“信息搜索”“资料卡片”,又有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进而培育他们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史话”“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这些栏目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教材各章教学内容中,既能帮助学生理解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教材分析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材分析 导引首先说明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参加反应的主要物质是酸、碱、盐。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和应用这些反应,因此研究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特点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强调研究离子反应的重要性。教材由浅入深,先从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起,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并说明了电解质和导电的关系,介绍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配了氯化钠在水中电离示意图,方便学生理解同时从电离的角度定义了酸的概念,是学生对酸的本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考与交流留下一个问题,根据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出盐的概念。紧扣主题,同时拓展了学生原来认知事物的视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接下来,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首先提出离子反应的概念,即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际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实验2-1给出两组物质,相同点是都含有Na2SO4,不同点是1中加入的是KCl,而2中加入的是BaCl2,结果是1中无现象,2中有沉淀,一次分析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生成沉淀。并且推测出该反应的实质是Ba2+和SO42-之间的反应,Na+和Cl-并没有参与反应。同时讲解了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即写拆删查。实验2-2是让强酸和强碱反应,同时提供了许多其他的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通过总结规律发现离子反应不止可以表示一个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反应。实验2-3给出了三组反应,这三组反应分别生成了沉淀、气体、水,呼应主题,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水。思考与交流提出问题,离子反应在把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上有应用,如粗盐的提纯,物质的鉴定,如生成沉淀气体等特殊反应,以及除去水中污染物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提示教师注意离子反应的应用也需要讲解给学生。 分析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上讲解的内容较少,而考纲要求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因此教师在讲解时需要有所侧重,离子共存问题教材并没有涉及,但是隐藏在反应发生的条件中的,可以发生反应就不能共存,因此也需要单独讲解。但是把离子反应的应用弄成小字部分思考与交流中,课件教材认为这一部分知识是可以弱讲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高考对于离子鉴别已经弱化,但是离子除杂还是考试热点,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然后在后面第三章第四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进行细化。我认为教材之所以把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放在第二章来学习,虽然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因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此时知之甚少,很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学生还不清楚,但是,教材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以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法反应的理论作为依据,指导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了解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推测反应发生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和知识迁移拓展的能力。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 1、主要内容 (1)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并根据分类标准掌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 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 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化学反应 纯净物混合物 化分置复离氧 合解换分子化 单化 溶胶浊反反反解反还 质合应应应反应原 液体液 物应反 应 分类方法的应用 2、内容结构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 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

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 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 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 3 个标准:(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 4 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 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后两种分类及相关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的新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内容呈现特点: 以分类的科学方法作为统领本章的主要线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在过去的中学化 学教学体系是作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知识载体,但现在只是作为基本概念, 而且是从分类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相关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具体的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与第一章的编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化学物质的分类是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入手,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新的概念,而化学反应的分类则是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 4 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引申到离子反应和氧化还 原反应,而且离子反应的概念建立在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的知识基础上,氧化还 原反应在初中也从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认识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旧知 识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知识与 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技能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 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要求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能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分类的理解。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散系,并能对其进行分类,巩固分类知识,引出重要的知识点-胶体,并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的离子检验方法。从分类的角度和电离的角度对酸碱盐进行重新的定义,并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并学会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会利用离子反应的知识来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和能够对常见的离子进行检验。 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的本质特征,知道氧化剂还原剂并能够判断,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的情况和电子的转移情况,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极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掌握铁极其化合物的性质,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铁极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功能是使我们能够用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它以物质为主要内容线索,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引出重要知识,如:从分散系分类的角度引出胶体的内容,从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样再逐一展开相关的内容,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根据知识的体系特点,把本章的重点内容通过物质的分类引出,再逐一对知识所对应的考点进行分析,归纳一些方法和思路,最后再通过建立本章的思维导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系统。 【教法分析】 根据本章的知识特点,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导学案引路,让学生在填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检查自己对本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同时在做一些典型例题,和思考归纳做题思路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做题方法的整理归纳,上升到思维方法的高度,通过自己归纳整理思维导图,形成本章的知识体系,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形成学科思想。通过讨论,提升合作意识和辩证意识,将平时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提升再认识,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物质,并应用与日常的研究和学习过程。 【学法分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与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与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与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与,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 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 本章节内容,只有在必修模块有学习,但是其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原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本章内容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范围控制和教学难度的把握,不能因为重要就盲目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不注重方法的渗透.本章知识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就应该突出"工具"的作用,工具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熟练程度,所以本章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求取决于后续学习内容对本章知识运用要求的程度,后续学习内容必须用到的或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后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则可以着重落实、进行拓展,对于后续学习要求不高的知识则严格控制在必修要求的范围,不能随意拓展.以下为本章知识的学业评价标准.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同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分类的标准决定了同类物质的性质,初步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了解各类物质的共同性质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3.知道分散系是混合物,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可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4.知道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并知道如何通过实验区分它们. 5.知道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念,形成初步的分类观,以指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 优质教案 (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1、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系统,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进修的基本思想办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大概产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局部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办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夹杂物系统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和“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出产糊口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组成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针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尺度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题目。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