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精品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教案

1、胶体的分类

[投](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讲]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 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讲]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 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板书](1) 化学分散法:

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

[讲]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物理分散法,即类似于家里调制淀粉,[转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

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讲述]当一束强光照射胶体时,在入射光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研究发现。故称其为“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无此现象。因此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那么,造成胶体和溶液这种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

了解胶体的其它性质。

表示被胶粒吸附的离子的种类。

Fe H

2.2-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资料]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2.2-2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品]

ppt、硫酸钠溶液、氯化钾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试管、滴管等。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是Na2SO4电离出来的

的混合;而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

2NaCl+BaSO4↓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Na2SO4+BaCl2=2NaCl+BaSO4↓

2Na++SO2-+Ba2++2Cl-=2Na++2Cl-+BaSO↓

+Br2=I2+Br

知识应用整理六.离子共存问题:

[巩固练习]

1. 下列各组反应中,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盐酸分别与NaOH溶液、Ca(OH)2溶液反应

B.硫酸分别与NaOH溶液、Ba(OH)2溶液反应

C. 硝酸分别与Na2CO3溶液、K2CO3溶液反应

D. 锌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2. 不能用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表示的是( )

A. Na2CO3+2HCl=2NaCl +CO2↑+H2O

B. NaHCO3+HCl=NaCl +CO2↑+H2O

C. K2CO3+H2SO4=Na2SO4 +CO2↑+H2O

D. K2CO3+2HNO3=2KNO3 +CO2↑+H2O

3. 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盐酸与氢氧化钡溶液:H++OH-=H2O

C.碳酸钙与稀硝酸:CaCO3+2H+=2Ca2++ CO2↑+H2O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Cu2++SO42-+Ba2++2OH-=Cu(OH)2↓+BaSO4↓

4. 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SO42-、Cl-

B. Ba2+、K+、OH-、Cl-

C.Al3+、MnO4-、SO42-、Cl-

D.Na+、Cu2+、Cl-、Ba2+

5. 对四种无色溶液进行离子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SO32-、OH-、Cl-、K+

B. Na+、NO3-、OH-、Cl-

C. K+、Na+、NO3-、Cl-

D. K+、CO32-、 H+、Ba2+

6. 将两种物质的溶液相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消失并有气泡生成,再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白色沉淀,则这两种物质是()

A.MgCl2和Na2CO3

B.K2SO4和BaCl2

C.NaOH和CuSO4

D. K2CO3和Ca(NO3)2

7. 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现该离子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某溶液中可能存在下列阴离子:Cl-、SO42-、CO32-中的一种或几种

(1)当溶液中存在大量H+时,________________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

(2)当溶液中存在大量Ag+时,________________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

(3)当向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确定的溶液中存在哪种离子,可继续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会同时发生的原因,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从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能正确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弄清楚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理念和方法】

1.合作式学习——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生生间、师生间教学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分化点,大家通过学习来突破它。【学习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学习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学习易错点】离子反应条件的识记。 第二学时 【基础知识】 一、离子反应的概念:叫做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方程式:用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并配平。 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拆或改:把写成离子形式,把、难电离的、以及单质、金属氧化物等物质仍用分子式表示。应记住哪些类物质不能拆! 碳酸钙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拆写为: (3)删:删除反应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用简短的“ 、、、”四个字来描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OH溶液和H2SO4溶液: (2)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3)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 (4)Fe与CuSO4溶液反应: (5)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 (6)Fe与HCl溶液的反应:

(7)Na2CO3溶液与HCl溶液的反应: (8)CaO溶于水得到澄清石灰水: 3、中和反应的实质: (1)在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而Na+与Cl-没有参加反应;所以说反应的实质为:。 结论:酸与碱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 或,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4、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的离子反应。 5、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改写错误;配平错误。 三、离子共存: 1、不能共存的情况 2、不能共存的限制条件 【知能检测】(一到两个正确选项) 1、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B.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 C.H2还原CuO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 OH-== H2O表示所有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B.所有的离子方程式都可以表示一类反应 C.单质和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符号表示 D.凡是易溶于水的化合物都可以写成离子形式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形式表示 B.复分解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时总是向着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C.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 H2O D.凡是酸都可以在离子方程式中用H+表示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混合HCO3-+ H+== H2O + CO2↑ B.氢氧化铜中加入盐酸H++ OH-== H2O C.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Fe3++ 3 OH-== Fe(OH)3↓ D.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2Fe3++ 3H2↑ 5、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显著减少的是( ) A.Cl-B.Na+C.CO32-D.Ba2+ 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用离子方程式H++ OH-== H2O表示的是( ) A.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B.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C.H2SO4 + Ba(OH)2 == BaSO4↓+ 2H2O D.HNO3 + KOH == KNO3 + H2O

人教版 必修 化学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必修化学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学以致用”、“学与问”等活动,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大单元集体备课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 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 本章节内容,只有在必修模块有学习,但是其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原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进行本章内容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范围控制和教学难度的把握,不能因为重要就盲目扩大范围和加深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不注重方法的渗透。本章知识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就应该突出“工具”的作用,工具的使用效果取决于使用工具的方法和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及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化合物(根据组成) 化合物(能否电离) 化合物(根据结构)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 Cu+H2O B.C+2CuO2Cu+CO2 C.Fe2O3+3CO2Fe+CO2 D.Fe+CuSO=FeSO+Cu 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2CO+O22CO2 B.CaO+H2O=Ca(OH)2 C.C+H2O CO+H2 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 A.① B.①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氧化物 B.碱 C.酸 D.盐 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A.NaOH B.Na2SO4 C. Na2CO3 D.K 2CO3 6.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7.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如氯化钠、氧化镁、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氯气、氢气、氧气、硫酸、金属铜、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钙、氯化铁、硝酸钾、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硅、碘化钾等。(1)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制作物质分类的示意图,再举出一些你知道的种类别的具体物质。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章节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2019版新教材】 统编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有些学生解方程、解不等式甚至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任务很艰巨。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化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准备 1、深入钻研新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化学应用;重视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

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化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本学期初三新课将在4月中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复习将占据本学期大部分时间,约为2个半月,现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三、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军训时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的出发点。 四、教材分析 1 、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 、做到全面学习。学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由于高靠对于知识的考查面较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因此必须系统学习,不能遗漏。 3 、立足双基。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 、提高做题能力。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 、分类教学和指导。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对优秀生,指

高中高一化学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电解质概念。 2.模型认知: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 2.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难点: 通过推理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书写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讨论法、讲述法 第一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联系生活,思考问题】 1.湿手更易触电,原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课本p13实验1-2 大家都知道金属和石墨都能导电,那么化合物能否导电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装置烧杯内溶液实验现象结论 干燥的KNO3固体灯泡不亮纯酸、碱、盐的 固体不导电, 酸、碱、盐的溶 液能够导电,有 机物溶液不导 电。(想一想; 为什么?) 干燥的NaCl固 体 灯泡不亮 蒸馏水灯泡不亮 NaCl溶液灯泡发亮 KNO3溶液灯泡发亮 熔融的NaCl固体灯泡发亮 【合作探究】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电解质:在或能够导电的,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或都,如蔗糖、。酒精等。 3.概念辨析: (1)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金属铜能够导电,稀硫酸能够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固体,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u。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如Cl2。(3)电解质不是指水溶液,而是指化合物本身。如食盐水能导电,电解质是NaCl而不是食盐水。 【思考与讨论】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 化- 教案 教学目的1: 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 1.5课时 知识体系 1 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 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 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混合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 C+O2 CO2A+B==AB 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 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 复分解反应 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

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 ⑷ 胶体 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

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 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 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 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 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 的、无秩序的运动, 叫做布朗运动 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 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 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 力是不相同的 —— 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胶体粒子在分散 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 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 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 带电荷 分离蛋白质、氨基 酸;血清电泳用于 诊断疾病;电泳电 镀 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 电荷,使胶体粒子聚 集长大,形成颗粒较 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 析出的过程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 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 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 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 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 下沉淀析出 制豆腐、果冻等 ③ 胶体的分类 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 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 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 气溶胶气态烟、云、雾 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稳定存在。 一般说来,金属的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⑤ 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 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省教学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 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 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 【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 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 优质教案 (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1、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系统,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进修的基本思想办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大概产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局部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办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夹杂物系统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和“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出产糊口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组成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针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尺度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题目。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那么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开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根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学习分类方法的目的,是在于掌握分类之后,能对未知物的性质进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根底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响。其实,初中阶段纯洁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局部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响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实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二节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判断某些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离子间的反应学习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本质的思想方法。

(3)通过离子反应学习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通过现象看本质,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本节进一步深化分类法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离子反应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认识功能,难点在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完成认识方式的转变,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及知识系统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分类观、离子观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所以本节非常重要。 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初步体会化学学科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本质的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认识和了解化学这一门学科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利用离子反应理论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能更好的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化学用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需要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初学者不易掌握,所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难点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并进行多种溶液导电的演示实验,这样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盐酸、硫酸和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述讨论,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在本节学习的最后,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离子反应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体现分类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 (二)学时安排 具体学时分配,可以结合教学设计的特点将两部分内容合理地分为两学时完成。第一学时完成电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2课时

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1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必修1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一) 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内容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23CO 、Cl - 、- 24SO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 + 、-23CO 、Cl - 、- 24SO 等离子的检验方法。提高 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复习课(一) 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 师: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 师: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生: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分类图 (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分类的情况)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温家馨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教学思路分析 1教学设计的依据 1.1教学理念 新课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化学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内容要求为:“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使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通过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部分内容的内容,让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立统一的观念。 1.2教材版本 人教版高中化学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3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条件 学校具备化学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多媒体设施。 2教学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点位于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高考备受青睐的热点,它贯穿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三个转变,从得失氧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再从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偏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最终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知识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得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学习许多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合价并不陌生,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对于知识的前后链接能力有所欠缺。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较弱,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 高一新生对于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感到新鲜,而且对于广博的化学知识有强烈的求知精神应采取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进取心。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汉南一中朱爱华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的地位 本章是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讲授的是化学中实验的基本方法。本章是在学习了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知识的学习,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同时,本章也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本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作为高中化学内容的真正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在九年级化学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关于化学物质方面已经学习了氧气、水、碳及其氧化物、金属、溶液等基本物质,以及物质的构成的初步知识。关于化学反应反面也学习了四种基本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级简单的计算。 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要正确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化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4.分散系胶体 二、知识网络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