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化学_必修二 第2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必修二 第2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教学设计

【板书】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引入】【教师活动】水果的用途:食用、药用、调料,引出水果能够发电,制造水果电池。

同时提出问题:电从哪里来?电是怎样产生的?

环节一:

【屏幕展示】1、制造“水果电池”

(1)电极材料:

2个Zn 片 2个Cu 片 1个碳棒

(2)果蔬或饮料等:

柠檬 西红柿 猕猴桃

可乐 雪碧 无水乙醇

(3)灵敏电流计

【教师活动】介绍制造水果电池的材料,引发思考五个电极的组合方式:

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阅读提供有关果蔬饮料等的资料并讨论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记录现象。阅读材料并讨论。

【互动探究一】师生互动,归纳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

【屏幕展示】1、电极

Zn -Cu Zn -碳棒 Zn -Zn Cu -Cu Cu -碳棒 2、可构成电池的果蔬、饮料等:

柠檬 西红柿 猕猴桃 雪碧 可乐 无水乙醇

【归纳总结】归纳实验现象:Zn -Cu Zn -碳棒电极组合与柠檬 西 红柿 猕猴桃 雪碧 可乐均可以构成电池。无水乙醇不可以,无水

乙醇加水后也不可以构成电池。

【互动探究】1、无水乙醇不可以构成电池,加水后也不可以构成电池的原因是

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相当于断路。

2、根据阅读材料得出可以构成电极的果蔬饮料中都含有酸H +.

3、可以构成电池的电极组合中都有Zn ,两者发生反应:

Zn + 2H + = Zn 2+ +H 2↑ Cu -Cu Cu -碳棒不可构成电极的原

因:不反应。

4、Zn -Zn 不可以,需要了解Zn -Cu Zn -碳棒可以的原因,其中铜

和碳棒的作用。 Zn Zn Cu Cu 碳棒H +

H +

【归纳】【屏幕展示】问题:Zn + 2H + = Zn 2+ +H 2↑

1、构成电池的反应是一个怎样的反应?

2、电能从哪里来?

3、电流是怎么产生的?

4、Cu 的作用是什么?

以Zn -Cu 电极和实验室常见酸稀硫酸为例来研究。

环节二:

【互动探究二】【屏幕展示】2、研究“水果电池”

Zn + 2H + = Zn 2+ +H 2↑

【思考】化学反应如何分类?

第一部分1、放热反应Zn + 2H + = Zn 2+ +H 2↑

(1)如何证明是放热反应?

方法一、定性 手感升温

方法二、 定量 温度计 准确值

(2)热能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

化学能 →热能

第二部分2、氧化还原反应Zn + 2H + = Zn 2+ +H 2↑

(1)标出化合价变化,判断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物质。

【板书】 Zn + 2H + = Zn 2+ +H 2↑ (单线桥标注电子转移)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实验研究】完成实验,并阅读课本51页,图2-3-9

(2)Zn 片和Cu 片上的现象?说明什么?

(3)电池有正极和负极,该池中分别为? (4)电池中的离子如何移动?

【互动探究】【归纳】归纳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

结论。根据Zn Cu 上不同现象分析得出

电池中电子从Zn 流向了Cu 。得出电池

的Zn 为电池负极,Cu 为电池正极。根据电荷的“阴阳相吸”,观察以及

推断出离子移动方向。

【对比实验】验证Zn 为电池负极,Cu 为正极。对比干电池,根据指针相同的偏转方

向,判断出Zn 为电池负极,Cu 为正极。验证我们的结论。

【板书】(画出右图,并在图上标注铜锌原电池的正负极、电子及离子移动方向。) 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氧化还

原反应

非氧化

还原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电流:正极→负极电子:负极→正极

……化学能

热能电能光能生物能核能光敏材料太阳能分解水风能潮汐能原电池电解

【教师活动】问:离子只是移动到电极吗?

【板书】负极:Zn -2e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 2H ++2e — →H 2↑ 还原反应

Zn + 2H + = Zn 2+ +H 2↑氧化还原反应

【互动探究】解决最初的四个问题。

1、构成电池的反应是一个怎样的反应?

2、电能从哪里来?

3、电流是怎么产生的?

4、Cu 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原电池

1、定义:化学能 →热能

2、工作原理

3、原理的应用——多种电池

【设问】【引入】实验中还有其他疑问吗?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电池中的Zn 上有气泡?

电子不应该是流向Cu 片了吗?说明什么?

【练习】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C .SO 42— 、H + 只起到导电作用

D .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以下放热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吗?

NaOH +HCl=NaCl +H2O

Cu +2AgNO 3=2Ag +Cu(NO 3)2

环节三:

【屏幕展示】多种电池 【师生互动】认识多种电池

【屏幕展示】废旧电池的危害 【师生互动】节能环保 回收利用

环节四:

【屏幕展示】二、化学能的转化 烟花 即热饭盒

【师生互动】教师讲解、师生互动,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还可以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能量之间的转化,举例,认识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环。

【板书】二、化学能的转化

【师生互动】对缓解当前能源危机,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屏幕展示】教师总结

学情分析

1、学生为选课模式中的“化生地”班,基础相对薄弱,分析、推理等能力较弱。

2、实验室改造期间学生实验缺失,实验探究能力薄弱。

3、学生在学习了化学键部分内容后已经了解到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在

上一课时中认识了物质变化为人类所用的例子,本课时了解能量变化,尤其是放热反应为人类所用的例子,给学生建立能量流转的宏观框架,学生易于接受。

4、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放热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为基础设计为原电池,利用学生

对比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反应和电池中反应的现象,从直观中实验现象的不同入手介绍反应的变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5、从学生熟悉的烟花、即热饭盒入手,易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和热

能。分析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常见的放热、氧化还原反应,在此总结归纳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建立化学反应的分类观,便于学生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理解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6、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铜锌原电池中锌片上的现象,使得学生了解

原电池的不足,以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电动车电池、手机电池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原电池的原理的应用,了解电池的相同本质,为下一步研究新型电池打下理论基础。

效果分析

本节课实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

1、从课堂实施来看,学生通过实验对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有了感性的认识,直观且印

象深刻。

2、学生对水果电池的制造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如:观察

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比实验、验证方式等。

3、通过归纳及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使学生建立了起反应分类的宏观框架。

4、通过原电池原理的认识,认识电池构成的基础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生活中常见

电池的反应实质。认识废旧电池的危害,建立环保意识。

5、学生建立起了以化学能为核心的能量转化的宏观框架,认识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环和能量

守恒,为解决当前能源危机,探索开发新能源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自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下一节课即将开始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必修中无机部分的最后一节课,本节既是对本章知识的延续,也成为必修中相关内容的总结、归纳、应用的一节课。对比反应原理中原电池的讲解,本节必修内容更注重对原电池构成和工作原理的感性认识,为选修做铺垫。

【知识框架】 确定物质的组成、结

以制备新物质为人类提供能源构,测定物质有关组分的

含量

氯气的实验室制

法为例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重点化学反应的利用

本章的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介绍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变化。在此基础上,在第3课的第一课时中《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主要介绍利用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来制备新物质,(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涉及到电解的反应条件,可为本节所用)。本课时则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等,帮助学生构建能量流转的宏观框架,了解自然界中以化学能为核心的,热能、光能、电能、太阳能等多种能量的转化方式,(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及“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重点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总结我们熟悉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的基础上(烟花、即热饭盒为例),主要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介绍学生比较陌生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以及所需装置——原电池,了解构成原电池的反应为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其中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会能根据课本提供的图来描述就可以。

原电池的原理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不足之处,介绍能量转化更高效的、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如:一次电池——干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

了解以化学能的转化为核心的能量转化方式,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量流转效率,寻找新能源、清洁能源提供了知识基础。教材中介绍了有关提供了清洁能源——太阳能和核能的有关阅读材料。

评测练习

1、以下放热反应不可以设计为原电池的是( )

A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B .Zn + CuSO 4 = ZnSO 4 + Cu

C .CaO + H 2O = Ca(OH)2

D .Fe + 2FeCl 3

= 3FeCl 2

2、下列图示的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3、下列关于右侧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为Cu,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化学性质较活泼的金属一般为负极

C.在外电路,电子由正极流出

D.是将电能转化为化

学能的装置

4、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

述不正确的是()A.把铁片和铜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铁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盐酸中,铁片的质量会减小C.把铁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铁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质量减小5、X、Y、Z三种金属,X、Y组成原电池,X是负极;把Y放在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

面有Z析出。其活动性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C 3、B 4、C 5、X>Y>Z

课后反思

本节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完成了教学预设。以下是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

1、我目前担任高三化学的教学,本节录像课讲授的是高一、必修部分内容,学生为高一学

生。师生之间相对陌生,在配合上没有没有那么默契。

2、这是一个“化生地”选班模式的班级,学生相对比较安静,基础稍显薄弱。选班模式下

的化学教学中,教学设计应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学科素养?3、由于实验室新装设备和整修,学生实验有所缺失,学生实验基础较薄弱,实验探究能力

与其他年级学生同期水平相比有很大差异。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4、必修中原电池的讲解与选修中原电池的讲解在深度把握上,必修重感性认识,为选修做

铺垫,选修重理论分析,是对原电池有关知识的深入全面讲解。教学设计中注意把握必修与选修的难度、深度差异。

5、化学教学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设计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

时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学以致用”,体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课标分析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1.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3.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1、体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并应用的自然学科”。

(1)研究物质性质

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的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承接上节课从物质角度利用反应,本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等多种形式的能量。以“即热饭盒”等为例,“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装置和工作原理的认识上。

(2)原电池原理及能量转化的应用。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经成为能源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设计成电池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中的电池的实例,了解构成电池的基础和共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能量流转的宏观框架,了解自然界中以化学能为核心的,热能、光能、电能、太阳能等能量循环的方式,感受“能量守恒定律”。为学生选修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

2、“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制造“水果电池”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如:定性、定量角度证明反应放热;原电池和干电池正负极证明的对照试验;电池中的Zn片为什么有气泡?等等),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去探究和思考,了解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3、“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本节课中,介绍原电池的装置,让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识构成原电池的反应的特征,为解决当前面临的能源危机,开发新能源、研发新型电池,建立最基础、直观的认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提高能量流转效率的必要性;通过电池危害,建立环保意识。“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_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1.实验法:课堂探究实验:实验2-5和实验2-6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6-7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展示图片:炸药爆炸、金属锈蚀、溶洞形成、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食物腐败、塑料老化, 2、提问:你了解这些反应进行得快慢吗?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其他 方法观察该化学反应快慢呢? 3、设问:物理课本上是怎样衡量宏观物体的运动快慢的呢?化学反应快慢又应该怎样衡量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改变外界条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限度 B.当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反应限度时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C.当某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了反应限度 D.当某反应达到反应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答案】 B 2.(2015·河南省内黄县一中分校高一下学期月考)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2Y2(g)Z(g)的反应,X2、Y2、molL、0.3 mol/L,当反应达到其最大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A.c(Z)=mol/L B.c(X2)=mol/L c L C.c(X2)=mol/L D.c(Y2)=mol/L 【解析】A.如果c(Z) molL的Y2,但Y2 mol/L,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A错误;B.如果c(X2 molL,B错误;C.如果c(X2) molL的Z,反应是可逆反应,则Z的浓度不可能为0,C错误;D.如果c(Y2) mol mol/L的Z,所以D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3.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体积不变)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行到3分钟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10分钟后容器中各物质浓度不再改变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3 min前v(正)>v(逆),3 min后v(正)<v(逆) 【解析】A.v(正)>v(逆),D错误,答案选B。 【答案】 B

必修二原电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二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3、所属章节及课时: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知道火电的缺点。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和电流的流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水平,讨论、交流等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3、内容分析: 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相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能够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 5、设计思路: 首先以“教师的反常举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电能来源的思考。通过自学、讨论理解火电的缺点,从而提出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问题。通过水果电池的演示,导入原电池原理及条件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 6、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协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将教室的灯打开,关闭。再打开,在关闭。反复几次。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 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 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 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 是吸热反应)。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 +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 2·8H2O+NH4Cl=BaCl 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3 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利用历史性质 常规能源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质能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核能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 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 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电力)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 =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 -=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程纲要 郑州七十四中高一备课组:黄杰张红丽楚博 ◆课程名称:《化学2》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高中化学必修2》 ◆授课时间:42课时 ◆授课对象: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一、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二、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化学1》和《化学2》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质上是一个整体,《化学2》是《化学1》的补充和深化。它们共同满足了后续课程在化学知识结构发展上的需要,以及建立知识逻辑的需要,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基础。 【开学第一课】:1个课时。解读本学期《课程纲要》;指导学生规划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的自我管理要求和预定本学期学习目标。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章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原电池

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选自鲁科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所以这部分学习内容要充分尊重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化学学习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成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一个水果电池来引入原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创设教学情境。本节课教师应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做好师生互动,增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主体部分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模拟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成果展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工作原理,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所在。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初步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二学习将会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所以本节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的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解,又能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问题,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后续较为深入地学习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等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由于本校这届学生的生源较差,学习能力一般,本班学生虽有一定化学学习热情,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加上高一的学生此前从来没有接触电化学部分知识的学习,没有一些相应的知识储备,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条件以及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的书写等相对比较陌生,可能在学习原电池装置上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循善诱,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知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知道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2)通过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电极和书写简单的电极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假设、验证等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其中的困惑与快乐,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意识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能源的作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设计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极限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讨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的一些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例如: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丝(图4),你能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反应进行得快慢?还有哪些其他方法观察该化学反应的快慢呢?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过程中,观察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的方法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讲述]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来衡量或比较。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 度”表示想类似,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行的快慢用“反应速率”来表示。[提问]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是什么? [回答]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 [板书]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提问]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呢? [回答]由于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而时间的单位有s、min、h等,所以,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mol/(L·s)或mol/(L·min) 等。 [板书]单位:mol/(L·s)或mol/(L·min) 【提问]大家是否能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归纳出它的数学表达式呢? [板书] 浓度的变化——△C 时间的变化——△t 表达式:υ=△C/△t 单位:mol/(L•s)或mol/(L•min) [小结]1、反应速率的值越大,说明化学反应越快! 2.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反应速率。 [讨论]为什么钠的反应速率是最快的,即决定某化学反应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外界条件能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即内因和外因是怎样的关 系?[小结]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外界条件的改变可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练习: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Word版含解析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1.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 .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 .原电池中正极一定是不活泼金属 解析:在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阳离子在正极被还原,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原电池中一般正极金属比负极金属活泼性差,但不一定是不活泼金属,故选C 。 答案:C 2.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如下:锌电极:Zn +2OH -- 2e - ===ZnO +H 2O ;石墨电极:12O 2+H 2O +2e -===2OH -。可以判断石墨电极是( ) A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空气—锌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一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D 3.根据国外媒体报道,某公司将推出一种全新的银锌电池,这种银锌电池的续航能力要比锂离子电池强,有望取代锂电池。其放电过程可表示为Ag2O+Zn===ZnO+2Ag,此电池放电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 C.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D.Zn作负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A选项错误;从总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电池放电后生成了ZnO,ZnO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所以电解质溶液一定不是稀硫酸,B选项错误;原电池中,电子通过外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C选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选项正确。 答案:D 4.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HCl+NaOH===NaCl+H2O B.2CH3OH+3O2―→2CO2+4H2O C.4Fe(OH)2+2H2O+O2===4Fe(OH)3 D.2H2+O2===2H2O 解析:原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而A项中的反应是中和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 答案:A 5.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 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各图表示的是产生H2的体积V与时

【2019年整理】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新大百科全书关于“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相伴随的能量变化的科学。化学变化及其能量变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1.本章在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反应中物质释放的化学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控制反应条件,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章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将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3.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结构主线:本章内容渐进、交叉和重叠、螺旋上升,将化学原理同生活经验、实例和实验探究的结合,使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能量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内容按其知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节和第二节,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化学键的变化和反应体系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电池)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和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内容,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及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意义。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教材通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反应限度则通过实验和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谜)感性地说明反应限度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且这一实例分析,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又与初中“燃料的燃烧”相衔接,同时还呼应了第一节化学能和热能转化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选材上尽量将较为深奥的化学原理与贴近生活实际的实验、实例相结合,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关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相联系,力求使本章学习内容在相应的“知识生态”中呈现,体现其知识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本章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 本章节内容,在必修和选修模块均有教学要求,而我们现在面对的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较系统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安排学习,这在课程标准和模块学习要求中有明显区分。教师在进行本章内容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范围控制和教学难度的把握,对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以及必须在必修阶段落实,对于必修内容没出现,选修阶段才学习的内容则不宜拓展。

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第2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案鲁科版选修4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目标:1.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重点)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本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2)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定量关系: ①速率方程:对于反应H 2O 2+2HI===2H 2O +I 2,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间的关系v =kc (H 2O 2)c (HI),其中,k 为反应速率常数。 ②反应速率常数(k ):k 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k 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③反应速率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的关系式是实验测定的结果,不能随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直接写出。 微点拨: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用量,对化学反应速率无影响。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本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2)解释 压强增大→⎩⎪⎨⎪⎧⎭ ⎪⎬⎪⎫气体体积缩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反之,压强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微点拨:改变压强的实质是改变体积而使浓度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反应速率的改变。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体系压强,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发生改变。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本规律 (2)经验规律——范托夫规律:温度每升高10 K ,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这个经验规律可以对一些化学反应的速率做粗略的估计,但适用范围有限。

(3)过渡态及活化能 ①过渡态:一种旧键没有完全断裂、新键没有完全形成的高能量的中间状态。 ②活化能: a.定义:过渡态的能量与反应物的能量之间的差值。 b.符号:E a。 c.单位:kJ·mol-1或J·mol-1。 (4)解释: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大反应物间的碰撞频率,增大反应物分子形成过渡态的比例,故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微点拨:无论是可逆反应的正反应还是逆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均加快,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均减慢。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 (2)催化原理: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3)催化剂的特点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向一堆篝火中“鼓风”,有利于它继续燃烧下去。( ) (2)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 (3)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前后质量减少。( ) (4)升高温度能加快吸热反应速率,减慢放热反应速率。( ) (5)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 ) (6)化学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也达到最大且相等。( ) [提示] (1)√ (2)×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不一定增大;故压强越大,反应速率不一定越大。 (3)×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4)×升高温度,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均加快。 (5)√ (6)×化学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不一定达到最大。 2.现有反应A(g)+B(g)C(g)。从正反应开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反应物的浓度、

统编人教版化学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 3.通过“反应温度和反应物浓度这两个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形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2.了解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3.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含义; 4.了解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教学难点】 1.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 2.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及化学反应限度的

建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从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通常用符号v表示) 计算公式:v =Δc/Δt 单位:mol/(L·min)或mol/(L·s) 【特别提醒】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一常数,即Δc=0无意义,所以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反应速率。 【思考探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方法 已知某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一些数据如下: N 2(g)+3H2(g) 2NH3(g) 起始浓度(mol·L-1) 1.0 3.0 0.2 2 s末浓度(mol·L-1) 0.6 1.8 1.0 请计算 (1)v(N2)=________,v(H2)=________,v(NH3)=________。 (2)v(N2)∶v(H2)∶v(NH3)=________。 (3)N2的转化率α(N2)=________。 【提示】 (1)0.2 mol/(L·s) 0.6 mol/(L·s) 0.4 mol/(L·s) (2)1∶3∶2 (3)40% 【知识升华】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与方法

山东省临清市四所高中化学必修2学案:第2章 第3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学案(人教版必修2)

祝学长学业有成,取得好成绩 学校临清市第二中学学科化学编写人—邢丽君审稿人:刘金涛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单位; 2、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二、预习内容: 预习课本P47—P48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来表示。 2、公式:V =ΔC/Δt 3、所对应的单位:V:,ΔC:, Δt:。 预习课本P48—P50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 自主学习,你还有 哪些疑惑,请把它 填在下面的表格 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学习重难点: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二、学习过程 【思考与交流】课本P47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或 (均取正值)来表示。 (2)计算公式: 。 【思考】 ①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 (3)单位:或。 练习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或消耗某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来表示 C.在同一个反应中,可以用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反应速率 D.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有mol/(L·s)和mol/(L·min) (4) 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祝学长学业有成,取得好成绩 [例1]在一密闭容器里装有氮气和氢气。反应开始时,氮气的浓度为2mol/L,氢气的浓度为5mol/L, 反应开始2min时,测得容器中氮气的浓度为1.8mol/L。2min后氢气的浓度为多少mol/L?这2min内氮气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氢气和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各是多少?2min内氮气、氢气和氨气的速率之比为多少? 练习2.已知反应2SO2+O22SO3在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测得SO3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 5 mol,求SO3、SO2、O2的平均反应速率及速率之比。 【思考】 ②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相同吗?意义相同吗? ③同一化学反应,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与什么有关? 练习3.在2 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2NH3的反应。现通入0。8 mol H2和 0。4 mol N2,2 min 后生成了0。12 mol NH3,求V (H2)、V (N2) 、V (NH3).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探究】 【思考】结合探究实验及课本P 49 哪些因素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是怎样影响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 加热 B. 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练习4。一定量的盐酸和过量锌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 NaOH固体 B. 水C。CuSO4固体 D. 氯化钠溶液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同质量的锌与稀硫酸反应,欲使反应速率最大,选择下列组合中的反应条件( ) ①锌粒②锌片③锌粉④10%的稀硫酸⑤15%的稀硫酸⑥20%的稀硫酸⑦加热⑧用冰冷却⑨不断搅拌⑩迅速加入锌片后静置 A。②⑥⑦⑩ B. ①④⑧⑩ C。③⑤⑦⑨ D. ③⑥⑦⑨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电能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学设计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 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们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为了使本节教学设计思路更为清晰,可将课程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本节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1.教学策略设计 (1)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火力发电”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

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并且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2)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背景知识上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也符合认识规律。 (3)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利用课堂外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和化学制作活动,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证明几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各种水果、蔬菜电池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空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 (4)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与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2.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其过程可表示为: 围绕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在“实现化学能直接向电能转化”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及化学知识技能。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谋,在整个活动中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教学策略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内容。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而本节内容则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节课的重心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五、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能源的分类 1、按取得方式:①一次能源----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力、蒸汽等。 2、按能源结构:①常规能源----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伴随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那么,化学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如果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呢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一、火电(间接转变) 1、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火电% 水电% 其他%(今后水电和其他发电量会逐步增加)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发展中的化学电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是《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并不是高考中的重点,但本人认为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这节课的有效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体会化学和创新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综上,本节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层面,也不能就当科普知识讲座,简单介绍一下或学生自己阅读了事,要让学生对前面知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如电池的应用、各类电池的优缺点)有一个完整的全局体会。 整体的设计思路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注重培养学生“化学科技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发展”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 2.教学深度和广度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3.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 4.教学设备和用具辅助教学。 二、教学特色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讲的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先指导学生展开自学(即先学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引导学生研讨内容、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改进创新,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即后教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体现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学习意识,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题,经过训练,形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当堂达标”。 三、附教学详案

达标检测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旧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其首要原因是 () A.利用废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废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防止电池中渗漏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2.人造地球卫星用到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电极反应为Zn+2OH --2e-===ZnO+H 2O,Ag2O+H2O+2e -===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 A.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D.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3.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飞船上使用的是 氢氧燃料电池,其构造如图示:两个电极均由多孔性碳 制成,通入的气体由孔隙逸出,并在电极表面放电。 ⑴a是极, b是极。 ⑵外电路电子流向。 训练 提高学生应用知 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 作 业布置课本45页第7、8、9题 训练 巩固所学知识, 内化学生素质, 转化学生能力 板书设计 §2-2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类型负极正极电子 流向 电流 流向 优缺点示例 干电 池 充电 电池 燃料 电池 a b H2O O2 H2 KOH溶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教材分析 《化学能与热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第1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三项内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兴趣 2、培养严谨化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难点: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基础班,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应在讲解的同时辅以图示,反复强化,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根据方程式判放热吸热在掌握规律后比较容易掌握。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放热吸热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化学能与热能”,初步把握基础知识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与放热吸热反应的关系 当拆开所有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所有产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时,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反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化学必修2讲义: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3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即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 (3)表示:书写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用“===”而用“”。 2.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的建立 (2)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自主思考】 1.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吗? 提示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物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反应物的转化率达最大值,且保持不变。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 ⎧ 促进有利反应⎩⎪⎨⎪⎧ 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加快反应速率控制有害反应⎩⎪⎨⎪⎧ 减慢反应速率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控制副反应的发生 2.燃料燃烧的条件 (1)燃料与空气或氧气尽可能接触。 (2)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3.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措施 (1)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尽可能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 (2)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热能,提高热能利用率。 【自主思考】 2.结合燃料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 (1)隔绝空气 (2)降低火焰的温度 [效 果 自 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 (2)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3)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 (4)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 答案 (1)√ (2)√ (3)√ (4)× 2.(1)炭在火炉中燃烧得很旺时,在往炉膛底内的热炭上喷洒少量水的瞬间,炉子内的火会更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欲使炉内炭更充分燃烧,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向炉内吹空气 B .把块状炭碾碎 C .使用H 2O 作催化剂 D .提高炉膛内的温度 解析 往炉膛底内的热炭上喷洒少量水,即在高温下炽热炭与H 2O 反应:C(s)+H 2O(g)===== 高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