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关于《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之第五篇

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 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 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界限, 《雷雨·序》正像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宣言, 提出了一个“戏剧诗的美学观念”。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北京人》

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真实观上, 这种真实观可概括为“诗意真实”, 曹禺强烈的诗情, 不仅来自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人生的艺术良知, 更来自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责任感与良知推动着他去关注生活并向深层发掘, 在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强烈感受中孕育、激活创作的诗意灵感, 而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则使他超越了一般的阶级和是非道德范畴, 他的剧作进一步开拓了悲剧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 他不追求道德审判的胜利或大团圆的结局, 也不渲染悲壮崇高的氛围, 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 写出了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

一、《北京人》的创作背景

《北京人》写于1940年, 是曹禺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北京人》不刻意追求人为的戏剧效果, 果断舍掉了一般剧作者所追求的所谓的“戏剧性”, 连曾文清的自杀, 曹禺先生也将其低调处理在了暗场, 只借曾文彩的口哀哀说了一句“耗子, 闹耗子”。剧中充满了作者对于诗一般的境界和氛围的营造, 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是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结合”, 这叙事诗与抒情诗在《北京人》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戏剧的情境是诗的情境, 一切景象皆有象征意味, 可以说是中国诗化现实主义剧作中最杰出的典范。

在写作此剧时, 曹禺先生“正热爱着契诃夫, 感到时代的苦闷, 也憧憬着时代的未来”, 《北京人》并不是契诃夫戏剧的效仿品, 它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蕴含着曹禺先生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深刻的沉思, 标志着他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更精醇深厚、圆润自然的阶段。但《北京人》确实有着与契诃夫戏剧相近的气质, 《北京人》也类似于富有批判精神的, 诗意的含泪的喜剧。曹禺先生本人在1957年曾说过:“《北京人》可能是一出喜剧, 不是悲剧, 应当老让观众笑。”这种“喜剧”自然

不是巴赫金所说的拉伯雷式的“庄谐体”和闹剧手法, 用误会事件或夸张的人物令人捧腹大笑, 而是采取心理描摹和性格刻画的现实主义手法, 让人物严格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行动, 甚至不怕观众在某一瞬间对剧中的喜剧人物产生同情, 剧情以生活潜流的形式向前发展, 是日常生活形态的喜剧, 是文雅、含蓄和微妙的喜剧, 是偏爱象征手法、带有忧郁气质的喜剧。微妙的冷嘲多于直接的热讽, 愤世的精神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诗意含蓄, 这夹杂痛感、讽刺, 怀有怜悯的、叹息的喜剧, 更体现出喻世、劝世和醒世的意味。

二、《北京人》的创作观点

《北京人》发表在抗战时期, 却只字未提抗战, 《北京人》引导观众站在历史的高度, 去认识剧中那些抱残守阀、朝着死亡走去的人物, 从而对中华民族所长期崇尚的封建文化做出反思, 从民族的根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探究了人类生活的真正意义。

曾家曾经是个“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的封建

士大夫家庭, 在大幕拉开的时候, 已经失势的曾家只徒留外表的些许庄严堂皇, 里面住着一群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死魂灵, 仍把祖宗的光荣和规矩作为法宝, 生活在一种虚幻的精神胜利法之中。行将朽木的老太爷曾皓最心爱之物是一口刷了几百道油漆的棺材, 任凭要账的人已经围堵外面, 还盘算着再刷上多少道才能“勉强睡了”。长子曾文清天资聪慧, 落在这腐朽的土壤上只能成长为废物, 终日写诗作画, 养鸽子品茶, 对妻子思懿的攻击, 他只能痛苦念叨着“你这是何苦”, 靠鸦片来熬过心灵的痛苦。曹禺先生曾回忆:“当时我有一种愿望,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 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袁家父女与曾皓一家住进同一个大院, 是剧作家安排的一种鲜明的对比, 袁家父女脱离了封建羁绊, 相互以“小猴子”“老猴子”称呼, 过着快乐且充满无限活力的生活, 这是对曾家繁文缛节、腐朽没落的一个尖锐的讽刺。幸运的是, 瑞贞、愫方这两个拥有纯洁灵魂的女人最终脱离了这个家庭, 去寻找新的出路。

在临近剧终的时候, 曾文彩安慰着曾皓说:“等吧, 爹, 等

到明年开了春, 爹的身体也好了, 重孙子也抱着了, 江泰的脾气也改过来了, 哥哥回来也找着好事了……”而观众已经明白, 封建士族的“春天”再也不会回来了, 中华民族必须与之彻底告别。

曹禺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修养, 又潜心考察了自古希腊悲剧以来的戏剧思潮, 广泛研究了近代欧美戏剧创作的各种流派与作品, 他的剧作融汇着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传统, 坚持着易卜生的精神又吸收了契诃夫、奥尼尔的精华, 他对外国戏剧进行了最广泛的借鉴, 却绝不会与任何一个剧作家的作品雷同, 这是因为他的借鉴不是机械照搬, 而是注入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贯穿着中国艺术的韵味, 走了一条民族化的道路。曹禺剧作的民族独创性不仅在于他写了中国的人事, 还在于他是以中国的艺术精神来消融转化外国戏剧的形式因素。

点击查看>>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其他文章

(终极版)曹禺戏剧作品的艺术

曹禺研究述评 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些文学史家曾有过这样的共识:“第一,从《雷雨》开始,话剧在广大的社会中,才成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它为话剧树立了里程碑;第二,它使舶来的话剧,成为纯熟的本地风光的话剧,夸张一点说,为话剧建立了民族风格;第三,在穿插紧凑,对话生动,剧中人个性的突出各点上,都超越他的前辈,迄今仍无后来者。” ①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并不夸张的,是基本符合曹禺自身的价值以及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历史事实的。因此,曹禺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国现代话剧本质特点的研究,曹禺研究的历程,同样也是整个中国现代话剧研究的重要一页。 —、1949年以前的曹禺研究 曹禺研究是伴随着他的处女作《雷雨》的问世而开始的。《雷雨》于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5年5月由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60多年来,评论、研究《雷雨》的文章多达40多篇,文字数量百倍于原著。对—个作家的单篇作品进行如此充分集中的研究,是不多见的,只有少数几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可与之相比。 《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渭,她是那被象征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骘,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② 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关于《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之第五篇 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 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 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界限, 《雷雨·序》正像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宣言, 提出了一个“戏剧诗的美学观念”。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北京人》

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真实观上, 这种真实观可概括为“诗意真实”, 曹禺强烈的诗情, 不仅来自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人生的艺术良知, 更来自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责任感与良知推动着他去关注生活并向深层发掘, 在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强烈感受中孕育、激活创作的诗意灵感, 而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则使他超越了一般的阶级和是非道德范畴, 他的剧作进一步开拓了悲剧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 他不追求道德审判的胜利或大团圆的结局, 也不渲染悲壮崇高的氛围, 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 写出了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

一、《北京人》的创作背景 《北京人》写于1940年, 是曹禺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北京人》不刻意追求人为的戏剧效果, 果断舍掉了一般剧作者所追求的所谓的“戏剧性”, 连曾文清的自杀, 曹禺先生也将其低调处理在了暗场, 只借曾文彩的口哀哀说了一句“耗子, 闹耗子”。剧中充满了作者对于诗一般的境界和氛围的营造, 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是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结合”, 这叙事诗与抒情诗在《北京人》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戏剧的情境是诗的情境, 一切景象皆有象征意味, 可以说是中国诗化现实主义剧作中最杰出的典范。 在写作此剧时, 曹禺先生“正热爱着契诃夫, 感到时代的苦闷, 也憧憬着时代的未来”, 《北京人》并不是契诃夫戏剧的效仿品, 它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蕴含着曹禺先生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深刻的沉思, 标志着他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更精醇深厚、圆润自然的阶段。但《北京人》确实有着与契诃夫戏剧相近的气质, 《北京人》也类似于富有批判精神的, 诗意的含泪的喜剧。曹禺先生本人在1957年曾说过:“《北京人》可能是一出喜剧, 不是悲剧, 应当老让观众笑。”这种“喜剧”自然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贡献 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在其思想和艺术形式指导下,从事中国话剧创作。 曹禺正在接触和通读希腊悲剧,并从一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等人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非人力做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被称为命运悲剧。 二、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作思想和表演艺术,达到艺术上的古今融合。 也必须看到,曹禺在借鉴外国戏剧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曹禺是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戏曲传统去接受西方话剧,并以民族戏曲美学去消融西方话剧而进行其话剧创作的。戏剧冲突的浓墨重彩、紧张强烈、读来淋漓尽致,回肠荡气是形成“曹禺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曹禺作品人物,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而顺理成章。《雷雨》中繁漪最初的性格应该是传统文化熏陶过的淑女,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然而,嫁给周朴园后,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变得郁郁寡欢,心如止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尤其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一个人寂寞着自己,生活乏味。人们说生活累,少半源自生存,大半源自攀比,但她连攀比的对象都没有了,她的生存中最多的就是每天的习惯:喝药。药,不仅从身体上折磨着她,更从精神上折磨着她。然而周萍的到来,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她真真彻底地爱上了他。然而,周萍的懦弱、社会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又逼迫周萍抛弃了她,又让她回到了生活的悲剧当中。于是,繁漪从一个贤惠、知书达理的淑女,变成了一个具有残酷报复心理的“恶”女人。作品中,周萍也是一个善变的人。他的感情是“丰沛”的,爱上了仆人的四凤,又暗暗和继母勾搭。周萍最后的结局,不是死于封建伦理道德,而是死于他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周萍的悲剧,从小的方面上说是性格悲剧造成的。 曹禺作品富有的创作技巧和典范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话剧的创作,给后世话剧创作,文学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曹禺作品创作,具有其独特的思想道德价值与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达到精神上的雅俗共赏。 曹禺从道德角度提出问题,立足于对家庭和人的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的剖析,对社会进行伦理批判,通过道德抗议来进行社会抗议。《雷雨》用令人震撼的闪电撕破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烛见了中国旧家庭的罪恶。 通过伦理批判和道德抗议,来摧毁社会的黑暗,让人以人的身份站立在社会中。这种创作方法,也给后世的话剧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从思想内容方面,给写话剧和演话剧的人展示了范本。 曹禺作品多写以悲剧。这种悲剧性主题,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雷雨》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周公馆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大现实的缩影。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暗示着社会亦然:充满了各种名利的内斗,外斗——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繁漪、周萍与鲁大海;充满了各种名目的人情淡薄:繁漪与周萍、鲁四凤与繁漪、周朴园与鲁大海。从家庭到社会,曹禺游刃有余的创作并给予悲剧的色彩。 曹禺悲剧性格特点的创作,从形式上给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社会主题闻名。在他的一系列剧作中,曹禺展现出了复杂的戏剧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深化了戏剧的内涵,也增强了戏剧的吸引力。 曹禺的戏剧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锁闭世界与旁逸而出的新世界。在他的剧作中,“家”常常作为锁闭世界的象征,而“出走”则成为走出这个锁闭世界、寻找新世界的手段。这种结构模式在多部剧作中得到体现,如《雷雨》、《日出》、《原野》等。 在《雷雨》中,曹禺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典型的封建家庭,而这个家庭又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秘密。主人公们被笼罩在这个压抑的锁闭世界中,如周萍、四凤等,他们为了寻找新生,不得不走向新世界,如周冲。 而在《日出》中,曹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旅馆。这个旅馆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陈白露和其他人如方达生、胡四等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出路。但在这个锁闭世界中,人们只能走向堕落或者死亡。

在曹禺的早期剧作中,这种结构模式表现得尤为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逐渐被打破和超越。在《原野》中,虽然还有锁闭世界的设定,但新世界的出现已经不再是通过出走这种方式,而是通过主人公们的抗争和复仇实现的。 同时,曹禺在剧作中还善于利用情节的设定来加强这种戏剧化结构。他在构思剧情时,一方面会从生活素材和印象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也会对固有的戏剧情节进行化用、重构和再创造。这种手法使得他的剧作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不失戏剧的吸引力。 例如,《雷雨》中的情节设计既遵循了传统戏剧的因果逻辑,又具有现代戏剧的跳跃性和复杂性。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感,又能在思考剧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曹禺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主题思考,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理解和思考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为特点,其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悲剧性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曹禺戏剧成就及影响

曹禺戏剧成就及影响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戏剧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本文将从曹禺戏剧作品的创新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后世戏剧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曹禺戏剧的成就及其影响。 曹禺戏剧作品的创新性是其成就的重要方面之一。曹禺的作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形式与题材,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荒诞的情节、夸张的人物形象以及离奇的场景设置,这些元素都展现了他对于戏剧形式的创新尝试。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雷雨》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戏剧结构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戏剧体验。曹禺通过这些创新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在戏剧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曹禺的戏剧作品关注了社会现实,体现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虚伪,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例如,《日出》通过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迫;而《原野》则通过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奋斗与希望。曹禺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感,对于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曹禺的戏剧作品对于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戏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于国际戏剧界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力。他的戏剧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为后世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许多戏剧作者受到了曹禺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也借鉴了曹禺的戏剧手法,使得中国戏剧在后来的发展中更加丰富多样。同时,曹禺的作品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演出,为中国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曹禺戏剧的成就及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性、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后世戏剧创作的影响等方面。他的作品在戏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感。同时,他的作品也对于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戏剧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禺的戏剧成就将永远被后世所铭记,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戏剧创作者和观众们的思考与感悟。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 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而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这正是易卜生的戏剧观。

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

从曹禺的戏剧创作浅谈大学生话剧创作 摘要:写《雷雨》时,曹禺是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相去无几,本文从曹禺早期创作出发,简单地阐述笔者对于大学生话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创作 一、大师的创作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界,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具有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赢得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 者观众和研究者、改编者。当时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要告诉读者、 观众点什么?根据曹禺的原初解释,再结合《雷雨》的创作情境和作 品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寂 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并非预先定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 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世的冷酷。正如曹禺所说:“在《雷 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这 黑暗的坑。”作品的实际情形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本意,从周冲、 四凤的悲剧,从蘩漪的挣扎、反抗和最终的结局,从主人公周朴园最 终孤独地活着等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曹禺看来,宇宙是残忍的,世 界是冷酷的,所以,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作者的思想决定作品的 高度,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精妙的文字,也需要有思想有内 涵,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不朽的传世佳作,唯有这样作品也有自己的生 命力,经久不衰。 《雷雨》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作品,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具有多重意蕴,其中,既有作者的本意,也有观众所理解的 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客观意义。从思想意义来说,它至少包含四个层 面的意义:从家庭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罪恶;

从阶级层面说,《雷雨》表现了阶级的对立,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 从社会层面说,《雷雨》表现了社会的冷酷;从人生哲学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宇宙的残忍、人类的命运悲剧和存在悲剧。前两个层面是作品的表层意义、客观意义,后两个层面是作品的深层意义,是作者的主观意向。虽然客观意义也许并不是作者最初所想,但就是因为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深度,才使得观众能够理解到比作者所要表达的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曹禺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理解,他的创作不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和观众的兴趣,他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生命体验的,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具有巨大的超越性。首先它超越了中国传统戏的善与恶、正与邪、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他已经不再写好人与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周萍等,我们很难分清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好坏兼备、善恶并存、美丑并举,二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它超越了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戏剧模式。其次它超越了对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表现。曹禺同情、批判或控诉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具体的人、阶级的人,而是宇宙、世界、命运、人类自身。这样作品也就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在精神含蕴上,曹禺的戏剧表明,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具有潜在性、召唤性,它给编导者、评论者提供了一个较大阐释空间、理解空间,留下了多方面探索的余地。由于曹禺剧作的深邃性、丰富性、超越性,使读者与观众不能轻易地领会,难以达到审美理解的绝对同一。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研究他的戏剧,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当曹禺把他的审美经验、人生感受表现得越独特、主体精神表达得越深刻的时候,就越存在审美理解上的距离。 曹禺曾说过:“一个作家总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或者是反映了时代精神,或者是反对时代精神。”创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环境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与理解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尤其在中国。我们看到,曹禺的每一个创作包括解放后他对自己作品的检讨与修改都与时代、社会、具体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他的作品也有让人产生感同身受之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精髓之所在。 二、现实与大师的差距

曹禺戏剧赏析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曹禺简介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原因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创作理念经典杰作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曹禺的作品除《雷雨》《日出》外,还有《原野》《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电影剧本)、《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笔名“曹禺”的来历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创作:因继母是个戏迷,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使得曹禺从小就有机会出入戏园和天主教堂,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戏剧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上的地位 ????????第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 ?第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

外部环境原因 ??? ????首先,中国话剧文学到了30年代,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验。 ????其次,30年代,中国的话剧观众阶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新青年和知识分子阶层为曹禺剧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 ????第三,和曹禺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话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已经很高。比如说田汉、夏衍、李健吾等人。 ????总之,曹禺是中国话剧运动发展30多年经验总结的集大成者,为中国现代话剧奉献了一些堪称经典的杰作,而每一部新作,都在现实人生和人性的开掘、或者戏剧形式上有新的突破。曹禺戏剧艺术大融合的艺术境界 ????曹禺执著追求的,是一种"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1、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戏剧艺术、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大融合,也这是人类戏剧宝库中的精华的大融合,从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大融合。????2、这种融合是脚蹋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有着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样式和中国风格。 ????曹禺对外来戏剧经验的吸收,在意识上跨过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一种新的气度和胆识,他从自己的切实生活感受出发进行创作的,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手法,有着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 创作理念 1 人性“善”“恶”两级的对立冲突,是构成曹禺作品情节的基本因素: 2 “惩恶扬善”的道德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戏剧结构 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的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而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其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生动的体现在里《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雷雨》是封闭式的代表作,而后的《日出》、《原野》则开始体现在封闭世界缝隙中寻找新世界,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丰体结构模式。同时曹禺善于化用戏剧情,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剧作结构的诗化则是曹禺戏剧的另一大特点。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曹禺曾说过《北京人》是他当诗来写的,而另一部剧作《雷雨》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依然存在浓厚的诗意,这使得《雷雨》的环境氛围描写显得异常郁闷

但是极富深意。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主要体现于语言和戏剧性情境。 语言风格 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是优秀戏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曹禺戏剧的一大特点,曹禺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如《日出》中李石清:“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寥寥数字,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残忍无情、无耻的思想性格。《日出》中这样的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曹禺的语言恰巧也有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如《原野》第三幕仇虎在森林中逃跑的幻觉描写,曹禺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仇虎的内心悲剧冲突,重现了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他在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创 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名。曹禺的戏剧作品涉及人性、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多 个角度对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论述。 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主义 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现代史上的动荡时期。曹禺的作品对于反映当时的人性、社会和历 史有着独特的见解。曹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披露了80年代中国社 会和家庭的丑陋面貌,展示了人们在家庭、婚姻、爱情和生活等 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展示人性的黑 暗面,揭示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的丑恶和封建家庭的 残酷。 独特的言语风格 曹禺的戏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他制造了大量的口语 语言和苍白的现实语言,这种语言风格在他的戏剧中表现得非常

突出。曹禺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他的作品《原野》中,家族成员之间的 动态变化和情感变化都被精确地反映在了曹禺的语言中。此外, 在《日出》以及《日出东方》,曹禺的诗意语言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希望的共鸣。 深刻的人物描写 曹禺塑造的人物深入人心,令人难忘。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 感性和理性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人物思想和性格方面的高超洞察。曹禺以表演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和丰满。例如,《雷雨》中的明星及其母亲、那个下岗的工人, 他们的人物个性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行为和表情, 都完美地展示了他们的情感。 曹禺作品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令人难以忘怀。他以现实主义 姿态描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仍保持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的色彩。他的作品往往以矛盾和对抗的方式出现,并始终关注人 类历史的演变。他的语言清晰易懂,能够清晰反映人物情感和思想。他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难以忘怀。总之,曹禺的作品体 现了他对人生的悲观和对文学的强烈热情,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

总结曹禺话剧中的思想

总结曹禺话剧中的思想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剧作家之一,他的话剧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曹禺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呼唤。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话剧作品中总结曹禺的思想。 首先,曹禺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例如,他的作品《雷雨》揭示了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病态和残酷,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欺骗和伤害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家庭关系的失望。他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并通过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次,曹禺的作品中也关注社会问题,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日出》这部作品揭示了北方旧社会农村封建家庭的贫困和压迫,对农民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曹禺通过这一作品强调了农民的尊严和权益,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愤怒。 此外,曹禺的作品还关注女性问题和性别角色。他的作品《原野》中的女性形象描绘了女性困境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常常受到剥削和压迫,他通过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表达了对妇女地位的关切和对性别不平等的呼吁。 最后,曹禺的作品中也反映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他的作品《日出》和《原野》中描绘了人物的命运,

人物在面对命运的考验时展现了不同的选择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曹禺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尊严。 总的来说,曹禺的话剧作品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关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探讨了人类的命运和生命的意义。他用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困境,呼唤正义和人性的回归。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不仅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启发了后人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与意义问题,追求个体的自由与选择。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野出发,探讨曹禺的四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所体现的主题。 首先,《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剧以商业利益与个人命运的对立冲突为主题,刻画了封建社会溃败下人性的扭曲与腐败。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剧中人物的命运多为无法掌控的,他们被社会和历史的力量所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例如,乌云与雷峰的爱情悲剧,正是受到社会舆论和家庭利益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追求。整个剧作充满了命运的无奈与绝望,体现了存在主义中的孤独与无助。 其次,《日出》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实验性作品,剧中以一个名叫阿Q的底层小人物的经历为主线,探讨了生存与存在的问题。阿Q在剧中不断地重复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他面对现实的压迫感与生存的无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脱。然而,不论是对权力的媚俗逢迎还是对爱情的虚无追求,他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形象,曹禺传递了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存在意义的挣扎与困惑,呈现了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虚无。

第三,《原野》是曹禺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剧中刻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一幕幕,展现了农民的贫困与无助。在这个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命运与命题几乎是由社会与个人所完全掌控的。在农田里疲劳奔波的农民只能任命运摆布,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沉浸在存在主义中的绝望与无助之中,生活备受折磨,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主题在曹禺的戏剧作品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与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北京人》是曹禺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为背景,刻画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与追求。剧中的人物在社会制度的变迁中,经历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从精神空虚到精神追求的变化。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与富有,但在追求过程中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的困顿。这一主题体现了曹禺对于当代社会矛盾与人性迷失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他在存在主义思想下对于现实与人性的审视。 综上所述,曹禺的四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存在主义视野下呈现了人的存在状态与意义问题。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曹禺关注人类生存与选择的自由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他的戏剧创作中,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与自由的关照。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曹禺作品的艺术意义以及存在主义在中国戏剧中的渗透与表达 综上所述,曹禺的戏剧作品以存在主义为视角,深刻探讨了人的存在状态与意义问题。他通过描绘农民的困境和人们在社会转型中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与人性的思考。这

曹禺戏剧诗意特征与原因分析

曹禺戏剧诗意特征与原因分析 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之第八篇 摘要:众所周知, 曹禺是当代着名的戏剧家, 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总是在诗意与内容的交融中带给人们深刻的感受, 作品流淌的诗意总让人们流连忘返。同时, 曹禺又是一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戏剧家, 对生活有着诗意的见解, 这都给他的作品带上了朦胧诗意的特征。笔者将在下文对曹禺戏剧诗意特征与原因做探析。 关键词:曹禺戏剧,诗意特征,戏剧诗意 一、引子 一位作家能够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 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他自身的思想能够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曹禺本人曾对自己的职业有很清晰的定位, 他认为一位戏剧作家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丰富, 有非常广阔的思想世界。同时, 又要能够洞察社会上的大事小情,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待事情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大观点自然就给曹禺长期的戏剧创作留下了诗意化的种子。 二、曹禺戏剧的诗意化特征与原因 曹禺的戏剧, 像《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等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造诣, 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细细品读曹禺的作品, 只能说扑面而来的诗意满满, 其中的浪漫主义风采让我们痴迷。曹禺戏剧的诗意化究竟来源于哪里?首先我认为来自曹禺先生的内心, 曹禺先生年轻时代一直把诗、剧作当做是自己的生命价值, 甚至作诗让曹禺先生有了非常好的诗人气质, 包括曹禺先生对人生的透彻感悟和左翼思想, 都是诗意化产生的重要源泉。 ( 一) 内容的诗意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的重要一员, 曹禺先生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齐名。曹禺先生创造的每一个角色, 都给我们深刻的诗意感受。曹禺先生在戏剧创作生涯中虽然只有十四部作品, 但是每一部作品都付出了非常多的精力。曹禺先生对现实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 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从来不写生活中的琐事, 而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表现戏剧的动人之处。他对作品内容取材有着非常敏锐的想法, 并且能够做到创新。在曹禺的《日出》中, 陈白露常挂在嘴边的有一段话:"太阳出来了, 黑暗留在

曹禺的戏剧

曹禺的戏剧 曹禺与《雷雨》、《日出》 曹禺的创作道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天津人。现代戏剧家。 纵观曹禺的生平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学生时期及“三部曲”的创作曹禺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曾任宣化镇守使、都统等职,继母酷好戏剧,曹禺从小随继母观看了大量的文明戏和传统戏曲。在家中接受了几年读经诵史的旧式教育,1922年秋进入在南开中学读书,开始接触到新兴话剧。南开在校长张伯苓的带动下,积极开展校园戏剧运动,早在文明戏时期就成立了在北方很有影响的剧团——南开新剧团,学校演剧风气浓郁。曹禺1925年加入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的6年中,先后演出了《压迫》、《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中外戏剧,同时改编了《新村正》、《悭吝人》(改编后名为《财狂》)。“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当时新剧社的指导老师张彭春对曹禺多方加以引导,借给他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对他研究戏剧表现技巧颇有帮助。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期间,曹禺广泛涉猎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西方戏剧名家之作,亦常常与朋友到广和楼听京剧名家的演唱,到天桥看曲艺表演,一如既往地热爱中国传统曲艺。从小失去母亲的孤寂,19岁时父亲去世感受到世态炎凉,使他更关心现实民众的苦难,不断地思考着一些社会问题,追问人生的意义。他读《老子》、读《圣经》,试图在中外哲学著作中寻找答案。经过多年的艺术准备和生活积累,曹禺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雷雨》。清华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明德中学教英文,不久又回到清华研究院进行戏剧研究,因经济原因,中途辍学,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5年又写成了《日出》。1936年曹禺受聘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住所在第一模范监狱附近,犯人服劳役的景象使他回顾起童年时听保姆段妈讲述的农民铤而走险的故事,现实和记忆融会到一起,激发曹禺创作《原野》。《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曹禺抗战前的三部力作。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国立剧专向内地迁徙。西迁过程中,曹禺导演了《疯了的母亲》、《觉悟》等街头剧,在湘鄂川一带演出。在长沙,曹禺听了徐特立的关于“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演讲,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促使他在《蜕变》中塑造了一心为公的梁专员。1938年春抵达重庆,与宋之的一起将反映爱国青年对汉奸、特务进行斗争的《总动员》改为《全民总动员》(《黑字二十八》),参加第一届戏剧节演出。1939年春,曹禺随“国立剧专”迁到川南江安县,完成了构思已久的《蜕变》。剧本表现了抗战中初迁后方的某省立医院,在忘我敬业的丁大夫和正直无私的梁专员的努力下,清除了胡作非为、贪污腐败的官僚领导,重新焕发生机,反映了抗战中‘蜕’旧‘变’新的气象,体现了作者对抗战的乐观情绪。同年由国立剧专师生在重庆进行公演。1940年,曹禺再次将对封建家族的记忆用戏剧形式加以表现,创作了《北京人》。1942年,曹禺辞去教职,担任中央青年剧社、中国电影制片场编导,在重庆附近的唐家沱用3个月的时间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同名戏剧,戏剧得到了巴金的赞赏,该剧1943年4月由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首演。此外,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柔蜜欧与幽丽叶》,根据法国戏剧改编了《正在想》和《镀金》两部独幕喜剧。《北京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的戏剧活动1946年2月,曹禺回到上海,3月与老舍一起应邀访美,回国后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并为上海文华影业编导了《艳阳天》。1949年3月曹禺绕道香港,来到北平,参与筹备中国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7月成为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创作了以协和医学院为故事背景,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明朗的天》,获得了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的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61年,曹禺根据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的史实写出了《胆剑篇》,表达出“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再于理”的历史认识。“文化大革命”十年饱受迫害,被迫搁笔,文革结束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将昭君出塞故事翻新,强化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也对昭君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新的阐释。 创作概况曹禺创作主要集中在抗战前与抗战时期。《原野》是曹禺全面抗战前颇有特色的戏剧,反映了宗法农村常见的家族复仇,又通过象征手法使其意义扩大为对人性的探究。仇虎被冤入狱,恋人亦被仇家强娶过去,他越狱复仇,但罪魁祸首焦阎王却已经死了,根据“父债子还”的逻辑,他把复仇的对象对准了善良、懦弱的昔日好友焦大星,他虽然成功地完成了复仇大计,但陷入恐惧中。花金子气质与繁漪接近,具有强烈的爱与恨,是曹禺戏剧中激情女性系列中的一个。该剧不仅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军阀、农村恶势力进行揭示,同时也深入民族文化深处,表现封建宗法观念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戏剧中对民间戏曲的穿插,强化了戏剧节奏,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 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 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 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 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 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 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 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 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1 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 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 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 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 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 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 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 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 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1 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 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