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话剧,揭示了当时中国城乡结构之间的冲突

和青年一代的命运追求。这部戏作于1932年,是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剧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紧凑

《北京人》的情节非常紧凑,既紧抓人心又独具特色。这部剧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女儿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没有大规模戏剧效

果的大篇幅情节,但是这部剧却能用简短的时空来表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

剧情更加紧凑、感性。

二、对话语言

曹禺在《北京人》中采用了平实生动的对话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与传统的四书五经有

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对话语言轻松流畅,能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戏剧

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而且,曹禺在剧中大量运用了女性原声,并且女性角色的语言表达更

加生动,突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中的独特身份和特殊性别感受。

三、塑造人物形象

《北京人》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代时代的阿爷、阿妈,脾气急躁,偏执固执;第二代的父母衣食无忧,眼底钱财;而第三代的小恒好奇心

强烈、自觉性强,对社会改革充满期望,为人物形象增添了许多色彩。

四、突显社会背景

《北京人》通过父辈与子女的对话,进一步反映了当时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变革,展现了地主阶级与新兴知识分子之间一代代的互动和变革。剧中呈现了当时中国日常

生活的情况,突显了非常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特定区域的文化特征,有着相当深刻的意义。

在总体上,曹禺的《北京人》凸显出了当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对社会变迁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也是《北京人》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的里程碑,

同时也是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曹禺的剧作《北京人》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之作,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 了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无情性。本文将从剧作 的人物形象、情节处理、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北京人》的特色。 曹禺的《北京人》塑造了一群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剧中的人物多样化,有大商 贾张坚、贫困农妇杨桂花、官僚贵族程伯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他们各自追逐利益、 追求幸福,又不断受到社会环境和命运的挤压。张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营夜总会, 最终沦为社会底层。杨桂花是一个悲情的母亲,为了生计不得不丢掉自己的私生子,沦为 奴隶。程伯源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市民成长为官场的要人,但他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了迷茫 和空虚。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剧作处理情节紧凑,情感冲突强烈。整个剧作围绕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展开,家族成员 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升级,引发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事件。张坚被迫关停夜总会引发了一连 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他的自杀。杨桂花的私生子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吸毒身亡。程伯源为了跻身权力高位不惜背叛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整个剧作 情感压抑却又高亢,触动了观众心中的共鸣。 剧作的语言表达精细而深入。曹禺擅长运用富有张力和线条感的白描手法,形象生动,语言精准。他用精简而贴切的对话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凸显了社会和家庭 关系的复杂性。在冯采矾和李可心的对话中,冯采矾用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揭示出社会上 的不公和势利。剧中还采用了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比如开篇中用梦境的形式展示出人类 的原始本能和动物性。这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运用,使得剧作更加有层次感和思考性。 曹禺的《北京人》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 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也赋予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 追逐。《北京人》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的经典之作。

《北京人》《家》导演阐述

《北京人》《家》导演阐述《北京人》《家》创作提示 朱彬博 一《北京人》《家》所体现的曹禺剧作特色 1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剧作《北京人》《家》对众多人物的描写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剧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都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土壤中,只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在我们的历史中,才可见到这样的影子。如:曾皓、高老太爷仿如贾政的后裔,思懿和几位姨太似与王熙凤孪生,梅表妹和愫芳恰与林妹妹同根,觉新和文清则与宝玉一脉相承,都是地道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子弟,书香门第出身。讲的是忠孝仁义诗书礼仪,淌的是儒家的血脉,长的是道家的骨相,生的是旧时国人的灵魂,以至成为民族形象的象征。 2戏剧结构特色 《北京人》和《家》的事件选择与情节构成,表面看去并没有什么巨大的突发性和惊心动魄之处。但矛盾冲突的形成与发展却显得十分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起伏跌宕也异常强烈。这正是剧作家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惯常事件,甚至是微小的细节,通过人物间的简单碰触,迅速纠葛在一起,使之变得紧张尖锐,充满着内在的张力与危机感。如一张小小的字画被耗子嗑了,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琐细小事,然而一加上思懿的纠缠,马上便引出了愫芳置于其间的不可调和的内在冲突,家中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压抑,令人透不过气来;一只梅花的随意摆放,在瑞珏本出于好心,然一经觉新发现,却引出各自无限的隐痛与哀伤,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冲突暗暗拉开,令观众提心吊胆,哪怕再遇到一点点星火,也会使觉新、瑞珏和梅芬的爱情悲剧变得更加悲惨。正是这种深刻而又具危机感的内在感情的巨大冲撞,产生出震撼观众心灵的戏剧效果。

3形象刻画特色 这两部作品在形象刻画上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一方面,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外貌和精神气质的描绘,都有着格外细腻、逼真的笔触,很像中国绘画的 工笔画那样细致入微,明晰真切,清新隽永,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极其传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甚至每个人物心脏的跳动,呼吸的 强弱,身体的温热,观众都能清晰地感受得到;另一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又极具复杂性与丰富性。这是由于作者切切实实从真实生活中真实活着的人出发,而不把他概念化和简单化,对现实生活不予粉饰、美化和遮掩的现实主义 创作态度所决定的。剧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既有可气可恨,又有可痛可怜, 以及可悲可叹的多层面。而这些层面的展现,又常常是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面 对同一事件时显现出来的。因而使人物性格显得十分复杂而艰难,甚至自身也 常常被缠绕得摔不开,跳不出,说不清,道不明。 4哲理性与诗意性 作者在两个剧作中,分别剖析了两个封建没落的大家族及其每个人不同的 命运悲剧。但其立意并未止步于对腐朽制度与虚伪文明撒下罪恶的愤怒控诉与 抨击,而是较之其他此类作品更深一层,从哲学的视角,去探索社会发展的必 然规律。即腐朽没落的社会及其制度必然灭亡。而新的社会、新的制度和新的 生活一定会代替旧的。而更为深刻的则是作者透过每个人物性格与精神世界转 变之艰难,暗示人们,社会的转变,制度的更新,旧的蜕变为新的,是一个极 其漫长、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除此,贯穿在戏剧始终的,是作者通过对剧中各 色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好恶等生活态度和个性发展足迹的追踪,努力在探索 人该怎样生存?怎样活着?怎样的生命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等等这样一些 人生与生命的哲理和命题。 而作家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又是通过对剧中人物情感的抒发,如泣如诉的 独白与对白,以及对一些善良的人们(如愫芳、瑞贞、梅芬、鸣凤、瑞珏等)真挚、美好的心灵世界的深刻挖掘与赞美,创造出了诗一样的戏剧情境和深邃幽 远的舞台意境,才得以呈现出来。所谓托物抒情,借物言志,在其作品中得到 恰当的表现。然曹禺作品的诗意与郭沫若等一些作家作品的诗意迥然不同,它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剧作,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该剧以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戏剧家郭小武与上海女作家马明月之间的恋爱故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北京人》的剧作特色。 《北京人》的剧作特色之一是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北京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的社会动荡时期。在剧中,曹禺通过描写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和人们的心态,呈现了上海社会的冷漠、世故、和人情冷暖。剧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部缩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曹禺在《北京人》中着重刻画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郭小武是一个在北京学习京剧的年轻人,性格坚韧,有着自己对戏剧的追求和热爱。而马明月则是一个自由、敏感而又固执的女作家,她有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独立的人生观。在剧中,曹禺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使得他们的性格塑造更加具有深度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北京人》剧作的特色还在于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在该剧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独白、对白、唱词、音乐等艺术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曹禺还采用了闪回、倒叙、联想等表现手法,使得剧情更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剧中的音乐、舞蹈等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该剧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曹禺在《北京人》中所展现的人性关怀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在剧中,曹禺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始终,他通过郭小武和马明月的命运、情感和内心挣扎,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美好。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曹禺始终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怀,这使得《北京人》成为了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剧作。 曹禺的《北京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剧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人物性格刻画、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关怀,这些特色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本文的分析,相信读者对于《北京人》的剧作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对该剧的艺术魅力有更为全面的体会。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曹禺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雷雨》、《日出》等广受好评。而其《北京人》也是其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剧作特色等角度进行浅谈。 首先,《北京人》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话剧,以中国新社会的生活问题为题材,以老北京和新北京之间的反差为主线。这部剧的创作背景是1958年北京发生的大规模拆迁,城市中老住户的生活和新住户的生活之间的冲突备受关注。剧中主要表现新北京的改造对老北京人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人民在新社会中所遭受的磨难和矛盾。 其次,《北京人》展现了曹禺一贯的写实风格,对人物性格、语言、情节都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剧中人物形象鲜明,互相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也被刻画得十分细腻。例如,老北京人高轶峰既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又极度不满新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的麻烦,冲突和矛盾不断。而他儿子则是新北京的一员,所关心的问题和想法与父亲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协调的巨大矛盾。这些矛盾和困境都通过剧本中的细节描写,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另外,《北京人》的剧情结构也十分严密,情节跌宕起伏,紧张感十足。剧本在卷宗泰这个角色的涵义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是老北京人中的代表,他与新北京的青年在工作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分歧,而在雨中跳楼的悲惨结局更是印证了这种冲突的深度和残酷。情节和剧中的人物设置都得到了精致处理,刻画出了一个个所具有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冲突感,十分精彩。 综上所述,《北京人》是曹禺独具特色的剧作之一,其表现力和写实风格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剧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探讨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反映了新时代下人民生活的变迁和困境,对人物形象刻画和情节设计也非常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北京人》是他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下面我将从剧作的创作背景、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浅谈《北京人》的剧作特色。 剧作的创作背景对于塑造剧作特色至关重要。《北京人》以北洋政府建筑署的官员岳父与其私生子的故事为主线,背景设置在1919年至1923年期间。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民主革命的动荡和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曹禺将这段重要历史时期作为剧作背景,准确地刻画了时代的特点,这是《北京人》剧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剧作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也展现了其独特的特色。该剧通过岳父、岳母、岳哥、岳妹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面貌和心态。岳父是一个典型的旧体制官僚,他深信自己是干革命的。他的心态代表了一部分封建思想的残存,他在面对儿子私生子的时候显露出的虚伪和自私更是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岳母则代表了封建社会中的传统观念和家庭责任的主张,她对待私生子的态度体现了对家族传统的坚守和对儿子的爱护。岳哥和岳妹则代表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和意识觉醒,他们勇敢挑战旧有观念、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令人感动。 剧作的表现手法也是其特色之一。曹禺在《北京人》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以真实细腻的情节和丰富的语言描写,将故事展现得生动而有力。其中一场玩具枪误伤岳哥的戏剧场景就是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的经典之处,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社会处境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呈现出了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引起了观众对现实的深思。 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通过对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刻画了当时社会变革中的复杂矛盾和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该剧通过对社会和人物的真实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特殊时期,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思考社会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 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而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这正是易卜生的戏剧观。

曹禺剧作《北京人》解析

曹禺剧作《北京人》解析 1、新的突破:以平实内敛的笔触描写封建大家庭的精神破产: 在《北京人》中,曹禺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将笔触深入到封建大家庭内部腐朽陈滞的生活。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他放弃了在《雷雨》中戏剧性地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封建家庭毁灭的方式,转而以平实内敛的手法关系了一个“极盛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细腻地刻画了几代人命运的磨难与消耗,在彻底否定封建宗法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同时,从封建精神破产的角度对封建文化思想做了整体的剖析和批判,使《北京人》呈现出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2、“北京人”的双重象征意义: 一方面,它是以那名机器匠和袁氏父女为代表的理想中的“北京人”;另一方面,它又是以曾皓、文清为代表的现实中的“北京人”,以及瑞贞、愫方等处于转变中的一代。如果说前一种“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体格上的强健有力和精神上的自由无拘,那么这后一种则表现为体格上的软弱乏力和精神上的僵死禁锢。 3、《北京人》的艺术特点: 《北京人》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不展现极端对立的矛盾,外在的戏剧动作比较平缓冲淡。剧作由故事链串联起来,事件之间没有绵密的联系,只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家务琐事的闲谈中,融入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貌似平静的生活画面下涌动着性格和情感的较量,具有内敛而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了含蓄蕴藉又精巧隽永的审美境界。 《北京人》整体氛围的成功营造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简约凝练、世俗人生意味十足的戏剧语言、散发着浓厚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舞台布景和大小道具,既增添了剧作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也处处点染出一个浸润在烂熟的文化氛围中,正在走向溃散的封建大家庭的沉沉暮气。另外,剧中还有不乏意味的象征意象,像棺材、耗子等,突现了曾家弥漫的死亡颓败气息,而鸽子和“北京人”等意象,则以其复杂的内涵,有机地融入剧作表现的主题意蕴中。 可以说,就艺术的精致圆熟来说,《北京人》是曹禺剧作乃至中国现代话剧不可企及的高峰。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曹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北京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因此它的剧作特色也 备受瞩目。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对《北京人》的剧作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要明确《北京人》这部剧作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曹禺创作《北京人》的时代正值 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这也反映在剧作中。这部剧作的叙事背景被设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正值国共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 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道德观念、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北京人》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得剧作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性。 我们来探讨《北京人》的人物塑造。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一个角色都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他们在剧中的言行举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剧作中的主 人公狂人魏书生,他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他怀揣着自己的小九九,对社会现实充满 了不满和愤懑,同时又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他的妻子方孝子,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却从未屈服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北京人》的情节更加生动,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我们要谈及《北京人》的题材内容。这部剧作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剧中所涉及的社 会现象丰富多样,涵盖了家庭、爱情、友谊、背叛、道德沦丧等多个方面。曹禺通过这些 题材内容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使得整部剧作更加具有深度和厚重感。 这种多元的题材内容也让剧作更具有观赏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我们要谈及《北京人》的语言风格。曹禺在《北京人》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使 得剧作更加地道和贴近北京的生活气息。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剧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剧作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北京人》成为中国戏剧经典的一个重 要原因之一。 曹禺的《北京人》在剧作特色方面具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它对时代背景的把握、对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题材内容的选取以及对语言风格的运用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正是这些剧作特色的融合,使得《北京人》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希望 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北京人》,欣赏曹禺的杰作,感受其中的魅力。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解析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 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 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 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二、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 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 1、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 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2、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话剧,揭示了当时中国城乡结构之间的冲突 和青年一代的命运追求。这部戏作于1932年,是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剧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紧凑 《北京人》的情节非常紧凑,既紧抓人心又独具特色。这部剧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女儿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没有大规模戏剧效 果的大篇幅情节,但是这部剧却能用简短的时空来表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 剧情更加紧凑、感性。 二、对话语言 曹禺在《北京人》中采用了平实生动的对话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与传统的四书五经有 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对话语言轻松流畅,能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戏剧 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而且,曹禺在剧中大量运用了女性原声,并且女性角色的语言表达更 加生动,突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中的独特身份和特殊性别感受。 三、塑造人物形象 《北京人》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代时代的阿爷、阿妈,脾气急躁,偏执固执;第二代的父母衣食无忧,眼底钱财;而第三代的小恒好奇心 强烈、自觉性强,对社会改革充满期望,为人物形象增添了许多色彩。 四、突显社会背景 《北京人》通过父辈与子女的对话,进一步反映了当时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变革,展现了地主阶级与新兴知识分子之间一代代的互动和变革。剧中呈现了当时中国日常 生活的情况,突显了非常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特定区域的文化特征,有着相当深刻的意义。 在总体上,曹禺的《北京人》凸显出了当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对社会变迁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也是《北京人》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的里程碑, 同时也是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

《北京人》戏剧的结构艺术word精品文档6页

《北京人》戏剧的结构艺术 一、头、身、尾的三幕结构 我们来看曹禺的《北京人》,其结构基本符合一般戏剧的结构特征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如果将整部作品比作一条长龙的话那么该剧的第一幕就是龙头,交代了曾思懿、曾文清、愫芳三者间的微妙关系,曾霆和瑞贞小夫妻的同床异梦以及曾家每况愈下讨债不断地现状,多重矛盾开始显现。第二幕居于龙身。矛盾进一步发展,瑞贞开始出现心理的反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曾霆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曾文清也离开家开始所谓的自谋生路。而最后一幕则是龙尾。也是戏剧的高潮和结局。人物在经历了各种事情之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封建的士大夫家族最终走向解体。三幕彼此连贯,协调一直才构成了如此有灵气的、充满活力的巨龙。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到的“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他的各部分 应有一定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是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出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的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清它的整一性;因此,情节也须有长度,正如身体,亦即活东西,须有长度一样,”根据人体的体力和智力的特点,我们认为一部戏剧最适合演出的长度是二个半小时,至多也不能超过三至四个小时,否则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即使处于礼貌不离开剧场,心也早就飞出剧场之外了。因此曹禺先生三幕的长度是其精心裁剪的结果,既可以在有限时间里精简情节突出重要矛盾又不长不短吸引观众,适合观众

的耐心程度的需要。 二、重复手法的变换运用 1.重复手法的运用增强戏剧性的重要手段。爱森斯坦在《结构问题》一文中曾说到“有一系列的方法或手法,可以使作品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重复手法”但重复并不意味着词语运用、景物环境描写上一字不差的、简单机械的一致,而是有变换发展的。在《北京人》的第一幕中我们看到对曾家的书房描写时写道“后面在养心斋与通大客厅的隔扇之间,空着一块白墙,一幅淡远秀劲的墨竹挂在那儿,这看来似乎装裱得不久。在这幅竹子的右边,立一个五尺高的乌木雕龙灯座,龙嘴衔一个四方的纱灯,灯纱是深蓝色的,画着彩色的花鸟。左边放一个白底蓝花仿明磁的大口磁缸,里面斜插了十几轴画。” “淡琥珀色的宫瓷盆内蓄养着紫素兰,静静散发着幽香,微风吹来,窗外也送进来桂花甜沁沁的气息”。同样是小书斋我们再来看戏剧尾声时“扇上的蓝纱都退了色,有一两扇已经撕去了换上普通糊窗子用的高丽纸,但也泛黄了。隔扇前地上放着一盆白菊花,枯黄的叶子,花也干的垂了头。靠墙的一张旧红木半圆桌上放着一个深蓝色大花瓶,里面也插了三四朵快开败的黄菊。花瓣儿落在桌子上,这败了的垂了头的菊花在这衰落的旧家算是应应节令。许多零碎的摆饰都淡了起来,墙上也只挂着一幅不知甚么人画的山水,裱的绫子已成灰暗色,下面的轴子只剩了一个。” 纱灯、画、花屋子的布局依然没变,却好像换了一个环境,原来的淡雅、幽静的感觉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衰败、凌乱不堪的残垣断壁。通过前后环境的重复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能够通过环境的巨大变化更直观的看出曾家

曹禺曹禺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

曹禺-曹禺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 落 北京人。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 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剧本作者曹禺谈到

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中文名,北京人。编剧,曹禺。主要人物,曾家三代。类型,戏剧。 内容梗概。《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 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至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园。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

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死死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讨债人。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园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 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园淘气没有表示。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医院。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 作欣赏》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 作欣赏》 一、《北京人》的喜剧底蕴 在戏剧评论界,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以为《北京人》是一出“凭吊往昔〞的悲剧。曹禺却用明确的语言说明他写的是一出礼赞青春的喜剧。他说: “有人曾说《北京人》是作者唱出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缠绵悱恻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唱的一首天鹅之歌。这些说法我都不同意.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我觉得喜剧是多种多样的……我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 曹禺认为喜剧有多种样式.有莫里哀的喜剧样式,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样式.曹禺把《北京人》的喜剧性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相提并论,他说:“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正如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一样,《罗》剧中不少人死了,但却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所以是喜剧。〞 因此,要理解《北京人》的喜剧性,主要并不是着眼于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应该着眼于全剧的“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的精神升华。 我们要认清貌似悲剧的喜剧底蕴。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曾霆毕竟也是个品性不错的男孩儿呀〕,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的喜剧性底蕴,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 尽管《北京人》的调子有些忧郁,但曹禺说这种忧郁的调子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感觉〞,并不影响整个剧本蕴含的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 曹禺对于《北京人》是个喜剧这一观点的坚持,有助于我们找准对这个剧本思想意蕴作整体把握的角度。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毋宁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因此,《北京人》里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是淡淡的欣喜,是深蕴的乐观主义. 二、《北京人》中的新人形象 《北京人》的乐观主义的高潮是瑞贞与愫方的最终离家出走,这对应着全剧的最后一句舞台指示──“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她们乘火车上哪儿去了呢?曹禺后来说:“我清楚地懂得她们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延安.但是,我没有点明。〞这就是《北京人》中的新人的形象高度。 瑞贞是最早觉悟的。她受的是新式教育,容易接近革命思潮。在戏开幕之后,她已经下定了走出这个封建家庭的决心。她的戏剧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说愫方与她一起出走。 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在这个形象里注入了他的极大的精力与情感〔曹禺承认在愫方的形象里有他妻子方瑞的影子〕.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哀静'。苍白的脸上恍若一片明静的秋水,里面莹然可见清深藻丽的河床,她的心灵是深深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在心地坦白人的眼前那丰富的宝藏也坦白无余地流露出来,从不加一点修饰。她时常幽郁地望着天,诗画驱不走眼底的沉滞。像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谁也猜不着她心底压抑着多少苦痛与哀怨。……她温厚而慷慨,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然而她并不懦弱,她的固执

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

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 《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一部重要剧作,该剧于1932年首次在上海演出,其后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曹禺通过《北京人》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矛盾、命运的无情以及现实社会的压迫,使得这部戏剧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首先,《北京人》以北京的底层人群为主题,以深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居住在老北京胡同中的贫困人家的生活和命运。曹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贫穷和压迫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通过真实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使得观众不仅能够理解角色的内心变化,还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其次,《北京人》在表现戏剧冲突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但由于社会现实的局限以及命运的摆布,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了冲突。曹禺通过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碰撞,将这种冲突和矛盾映射到了更大的社会层面上。这种冲突的处理使得剧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情节更加紧凑,让观众产生共鸣并引起思考。 此外,《北京人》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上。曹禺在剧中运用了出色的台词和精心的人物塑造,使得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剧本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在舞台上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张力。曹禺巧妙地利用对比、重复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剧中情感高涨,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北京人》作为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通过真实的情感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人群的生活与命运;通过戏剧冲突的处理,传递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批判;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北京人》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的艺术价值将持久地影响着后世。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作者:沈大春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2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曹禺《北京人》中主要人物组成的四个三角关系和六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动机、命运等方面的分析,印证人生是一口残酷的井,人陷入其中就如同陷入沼泽,挣扎的结果只会越陷越深,直至毁灭。该剧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北京人》的“普世性”。 关键词:三角命运困境残酷挣扎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49-04 1941年出版的话剧《北京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早已成为公认的戏剧经典。该剧主要描写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如何从过去“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世人对该剧的演绎、解读从未停止,充分显示了这部经典戏剧的魅力。今天,从剧作的角度重新来分析该剧,依然精彩纷呈,给人许多人生的启迪。 一、戏剧冲突:四个三角 (一)情感三角:曾文清、曾思懿和愫方 曾文清、曾思懿和愫方构成的情感三角是《北京人》中最重要的三角关系之一。这个三角体现出的情感冲突也是剧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动人的冲突。“他(指曹禺)写了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沉闷凝滞的生活,青年人的痛苦与希望。他写了爱情,写了婚姻,那种没有婚姻的爱情与没有爱情的婚姻。”曾文清和曾思懿是名正言顺的夫妻,却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曾文清和愫方是姨表兄妹,是没有婚姻的爱情。文清和思懿名义上是夫妻,却很少同起同居,“话不投机半句多”,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相顾无言的尴尬与冷漠。事实上二人都很痛苦和压抑,是互相折磨,他们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完全是一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愫方常年寄居曾家,琴棋书画的共同爱好让她和表哥曾文清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愫方的“哀静”和“温厚”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慢慢滲进了文清疲惫而焦渴的心田。在大家庭的很多场合中,他们俩也经常不得不“相顾无言”,但却心有灵犀。他们从未有过任何肌肤的相近相亲,但他们却神交已久。他们是精神上的恋人,是没有婚姻的爱情。 (二)社会三角:曾皓、曾思懿和江泰 该剧的社会性主要是通过曾皓、曾思懿和江泰这个三角体现出来的。通过这三个角色在曾家这个舞台上的种种表演,展现了这个没落封建家庭的腐朽、扭曲和走向灭亡的具体过程和必然命运。儿媳曾思懿和女婿江泰,作为两个“外姓人”,曾皓对他们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第

戏剧《北京人》赏析

戏剧《北京人》中的人物语言特点 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戏剧作品中的严谨结构、扣人心弦的剧情,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含意,刻画出鲜明的人物,这正是曹禺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台词是剧作家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现在我想主要谈谈在戏剧《北京人》中的人物语言特点。据我总结,它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行动性 第二幕,在曾霆追问袁圆信和诗的下落的对话过程中,曾霆是全神贯注地在听的,可他却是越听越害怕,越怕越想听,那种紧张的语气和不安的状态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样丰富的心理活动下迸发出的语言是一种推向戏剧矛盾的行动性。 (二)性格化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曾文清哀吟一首陆游的《钗头凤》,哀叹陆游与唐婉的悲剧重现在他跟愫芳身上,他跟曾思懿注定就是“错,错,错”。这一段哀叹是作者对曾文清富于个性化的体现,仅仅是念了一段诗,可在这些诗句当中,体现了人物的年龄出身、职业地位、思想观点、趣味爱好、道德品质、思考事物的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等人物特征在语言上的表现。 (三)感情充沛 第二幕中,当曾皓突然见到曾文清没有走,而且还在吸鸦片烟时,这不可想像的打击使人物的内心节奏迅速起了巨大的变化,当他痛心地在儿子面前跪下磕头然后昏厥过去,所用的语言急速、紧迫且情绪激动,反映了人物内心节奏的骤然变化从而导致了强烈的戏剧行动,既符合人物当时切身的环境,又符合人物因性格造成的命运,可见作者当时是充满着多少激情而写出这些感情充沛的人物语言啊。 (四)生活凝练 第三幕,瑞贞在即将出走之前,动员愫芳与她一道走。在瑞贞与愫芳心贴心的一席谈话中,瑞贞对愫芳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而愫芳仅用了六声“嗯”字,就把她为了爱文清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而替他守这个家;为了爱文清甘愿替他去受气、受罪的一番苦心表现出来了。但当她的一片痴心付之东流、听到自己为之受苦受难的文清经不住风霜又回家来的时候,只有用“啊”的一声来表示她的希望被毁灭时的绝望心情。后来当文清愧悔地与愫芳见面时,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这,这只鸽子还在家里。”此时愫芳并没有把她的苦心,用千言万语向他倾泻出来,只是一语双关地说:“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作者在这里惜墨如金,话虽少,含意多,潜台词丰富,既符合愫芳的人物性格,又符合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人物语言既是生活口语的,又是含蓄凝练的。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曹禺先生与1940年完成了北京人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 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无教养”。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 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这对他来

例如在第一幕中他对文清与素芳互传信件的事愤怒不已,愤恨的说“恨不得把你的手切下来给我安上”但是听到江泰说要“杀死她”的话时又害怕的躲了起来。她还是贪财的,在第一幕开场前对她的描述“腋下挂着一串亮闪闪的钥匙,手里拿着账本”,一直想着老太爷的银行存折,表面孝顺,实则一直想着老太爷快点死。当她看到老太爷的存折时对老太爷愤恨不已,老太爷病危时她为将老太爷抬出去将老太爷的手咬出了血,只为了不让老太爷死在家里,以后房子能卖个好价钱。由此也看出了她的狠毒。他对素芳一直是很厌恶,一是怕她一直留在曾家等老太爷死后分她的财产,再者她看不过自己的丈夫文清与素芳之间的感情比自己深厚。因此她一直想着要把素芳嫁出去。她对江泰夫妇也是憎恨的,一样也是怕他们留在曾家分她的财产,一直想着要让他们搬出去。并且她是看不过江泰的好吃懒做,又拿自己很当回事的样子,而且江泰也是这个家中唯一一个敢和她叫板的人。她对文清是失望并且有些轻蔑的,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顺从丈夫,经常受丈夫欺负的贤惠妻子的样子,私底下则是对文清冷嘲热讽的。一直想让他出门,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她的奸计:将素芳嫁出去,也是为了不让他跟素芳见面。基本上就是一个泼妇的形象,一哭二闹三上吊,劝说无用就拿“出家”“上吊”逼迫。第一幕开场对她的形象描述“两条乌黑的细眉像刀斩了一般地又齐又狠”表明了大奶奶的性格。她对瑞珍是极不待见的,看不惯她性格柔弱,

曹禺-北京人

曹禺-北京人

评述曹禺《北京人》 三幕剧《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本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在《北京人》当中,你可以看到一种衣冠楚楚的绝望,也正因为是解决了温饱之后的衣冠楚楚,这绝望才来的更加让人警觉。在《北京人》当中,你也都能看得到人群中的一种孤单,一个人时还好,然而在人群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才真正地孤单起来,而这孤单也才来得更加让人防范。所以,看话剧《北京人》,你没有任何因岁月而产生的隔膜,反而觉得,这就是写给当下这个时代写给我们的。话剧中每个人的心灵困境,台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内心的影子,这很恐怖也很解渴。所以走出剧院,你会想:为什么剧中人与我们,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可却不知道该去恨谁?而谁又是受害者呢? 《北京人》讲述的是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

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曹禺选取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写了曾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代表。他心中似乎装满了各种忧虑与烦恼、委屈与同情,但实际上,在“仁义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颗自私虚伪的心,用苦难哀怜遮掩了自私与虚弱。曾文清是剧中曾家的第二代“北京人”。他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他的悲剧在于,他所长期生活期间、受其多年熏陶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剧中还有一个原始猿人“北京人”的形象。这是曹禺采用的一个戏剧象征。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