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曹禺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他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着浓重的诗意,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中,也体现在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艺术性中。因此,本文将分析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探究曹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语言艺术,旨在推进现代戏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曹禺话剧的诗化技巧

在曹禺的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性和美感的张力。对于话剧语言,曹禺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并用一些文学性的手法来增强意义的深度和表达的美感。其中,最常见的诗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 修辞手法

曹禺在其话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的表现。比如,在《雷雨》中,曹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深夜的雨比作“穿孔的夜空”,把闪电比作“用力的指骨”,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暴和生命的不可抗拒。

2. 音乐手法

曹禺说,“戏剧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艺术,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接近人心灵和情感的”。因此,在曹禺的话剧中,音乐手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比如,在《原野》中,曹禺运用了音乐随笔的方式,用音乐来表现心灵的美感和思想,还用诗歌形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感受。

3. 意象手法

意象是曹禺话剧的另一个诗化手法。它通过色彩、光影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光线的变化、音效等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澜和人类无奈的命运。在《日出》中,曹禺则通过阳光的照耀、白昼的温暖等手法,表现出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无常。

二、曹禺话剧的主题内涵

曹禺的话剧,不仅有着精美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

的思想和社会内涵。在曹禺的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多半与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深化有着紧密关系。比如,《济公》、《雷雨》、《原野》中,曹禺就通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表现出了自然、社会、人类之间的多样化关系。

总之,曹禺的话剧不仅是东方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遗产。他的作品以诗化手法为特色,注重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更好地发掘和体现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推进现代戏剧的研究和创作。

浅谈曹禺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浅谈曹禺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语言活化了人物的性格,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戏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会通过不同的语言陈述展现出来,这些个性鲜明的语言是整部戏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剧作家思维的闪光点所在。曹禺戏剧的语言艺术在活化人物语言的同时使得戏剧本身更加饱满,进而揭露出现实中的社会思想和主题内容。 一、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 曹禺先生热衷于挖掘戏剧表演当中的诗化成分,甚至会将自己的剧本当作抒情诗来写,这就决定了其戏剧语言的抒情性特征,这种个性化风格的语言使得曹禺戏剧作品闪耀着诗意光辉。因此,曹禺的戏剧也被称为剧诗。 1.展现人物性格的抒情语言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曹禺通过对人物外貌、身世及所处时代背景的描述来编织人物对话的语言,而这种语言也恰恰如抒情诗一般,耐人寻味。从孤立的人物台词来看,不同的人物性格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舞台效果的演绎上互相融合,从而孕育出强烈的戏剧效果。以曹禺作品《雷雨》为例,其中人物性格的抒情化语言让人印象深刻。具有代表意义的资产阶级女性繁漪聪慧、秀气,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见解,然而其内心脆弱而敏感,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极度渴望自由。戏剧第二幕中,繁漪的独白完美地展现出其性格特点。我希望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诗化的抒情语言将繁漪内心的苦闷、焦灼、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抒情化独白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与性格。 2.戏剧冲突中的抒情意境 曹禺戏剧中对于矛盾的描绘同样注重语言的抒情性。凭借诗人一般的热情和浪漫,曹禺从诗意的角度将生活中的意象一一阐述,巧妙转化了戏剧作品当中的人物冲突。《雷雨》在意境描绘上是一首叙事诗,《原野》则更偏向于抒情诗,《家》《日出》中的凄凉悲戚也是剧本意境的一种深化。依然以《雷雨》为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风、雨、闪电的意象贯穿全剧。第一幕开始时便是乌云密布,暴雨将至,展现了闷热的环境、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的意境更加沉闷,人的心情也随之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关于《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之第五篇 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 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 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界限, 《雷雨·序》正像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宣言, 提出了一个“戏剧诗的美学观念”。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北京人》

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真实观上, 这种真实观可概括为“诗意真实”, 曹禺强烈的诗情, 不仅来自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人生的艺术良知, 更来自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责任感与良知推动着他去关注生活并向深层发掘, 在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强烈感受中孕育、激活创作的诗意灵感, 而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则使他超越了一般的阶级和是非道德范畴, 他的剧作进一步开拓了悲剧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 他不追求道德审判的胜利或大团圆的结局, 也不渲染悲壮崇高的氛围, 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 写出了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

一、《北京人》的创作背景 《北京人》写于1940年, 是曹禺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北京人》不刻意追求人为的戏剧效果, 果断舍掉了一般剧作者所追求的所谓的“戏剧性”, 连曾文清的自杀, 曹禺先生也将其低调处理在了暗场, 只借曾文彩的口哀哀说了一句“耗子, 闹耗子”。剧中充满了作者对于诗一般的境界和氛围的营造, 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是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结合”, 这叙事诗与抒情诗在《北京人》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戏剧的情境是诗的情境, 一切景象皆有象征意味, 可以说是中国诗化现实主义剧作中最杰出的典范。 在写作此剧时, 曹禺先生“正热爱着契诃夫, 感到时代的苦闷, 也憧憬着时代的未来”, 《北京人》并不是契诃夫戏剧的效仿品, 它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蕴含着曹禺先生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深刻的沉思, 标志着他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更精醇深厚、圆润自然的阶段。但《北京人》确实有着与契诃夫戏剧相近的气质, 《北京人》也类似于富有批判精神的, 诗意的含泪的喜剧。曹禺先生本人在1957年曾说过:“《北京人》可能是一出喜剧, 不是悲剧, 应当老让观众笑。”这种“喜剧”自然

曹禺《原野》意象简析

曹禺《原野》意象简析 内容摘要:曹禺的剧作以诗性的艺术手法、深沉的哲学思索和敦厚的人文关怀而闻名。《原野》中,他使用了大量密集的意象象征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运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将其他意象并置,形成了多种文明相互缠斗与博弈的局面。戏剧中他对原始生命力衰落的惋惜则体现了他强烈的生命 关怀意识,对人类复归本我具有建设意义。 关键词:《原野》原始生命力意象 《原野》是一部充满诗性的剧作,将《原野》中驳杂的意象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张扬式意象、闭锁式意象和理想式意象三类。这三类意象两两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张扬式意象与闭锁式意象的对立关系反映了封建势力对原始生 命力的压迫以及它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张扬式意象与理想式意象的对立关系反映了现代文明对原始生命力的摧残,闭锁式意象与理想式意象的对立反映了现代文明对根深蒂固的 封建势力摧枯拉朽的撼动力。 一、张扬式意象 张扬式意象象征着高扬的原始生命力,代表着人类的原始欲望和原始需求,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本我力量,这是曹禺所赞颂的生命意识,肯定了它蓬勃向上的催动力。在《原

野》中,曹禺极力高扬原始文明所孕育的原始生命力的巨大冲击性,肯定了它对打破人类精神桎梏的积极作用和回归本我的建设作用。 1.森林 整部戏剧以森林开头,它不仅是人类的栖息地,为初民的生殖繁衍提供庇护,而且也是原始生命力的集结地。森林是由树组成的,就树这个个体而言,树可以结果,孕育生命是女性生殖的象征,树的根延伸到大地,作为大地之根,它又与男性的阴茎相互指涉,象征着男性的生育。因此,森林还象征着人类最原初的性欲。在《原野》中,森林意象有着对立的悖谬性,由起初的原始、神秘魅力转变为恐惧和禁锢的象征。“巨树矗立在原野中,仿佛是那被禁梏的普晓密休士,羁绊在石岩上。”将森林拟人化为普晓密休士,而普晓密休士却被羁绊在石岩上,这是一个有意味的象征,即人们追寻的远方永远也达不到,原始的生命欲求永远也无法被满足。在最后一幕曹禺又再次加深了这个主题,仇虎在森林中迷失自己而且出现各种幻觉和荒诞的体验,这里的森林呈现出恐怖和严肃的面貌,与前面的象征意义形成巨大的张力。在原始社会,森林正是如此,虽然为初民们遮风挡雨,提供生存资料,但同时也危机四伏。面对这些危险和恐怖,初民们的生命活力在一次次地锤打中变得坚韧不拔,拥有发达的肌肉和强健的身躯,燃烧起熊熊的活力之火,迸发出生生不

论曹禺剧作的诗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19291684.html, 论曹禺剧作的诗意 作者:陈越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2期 【摘要】曹禺的剧作,以其独特鲜有的艺术成就立于中国剧坛,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本文以《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剧作为例,具体分析了曹禺戏剧语言的诗意表达,人物形象的诗意气质,剧作整体所呈现的诗意空间。从而跨越剧作文本,与剧作家相遇,见其“诗心”,察其“诗质”,味其“诗意”。 【关键词】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周冲;诗意 中图分类号:J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13-03 一个有趣的现象,2016年高晓松因新歌成为社交网络的热烈讨论对象,其歌词“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一跃成名句,最后只取其缩写“诗和远方”指代理想生活,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新动力。大抵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事物总是会让人向往、憧憬,好比诗和远方的田野,好比空中柔软的云朵,好比不施粉黛的山色,好比林间恣意的清风,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流连忘返,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 什么是诗意呢?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是用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是对生活的提纯与思考,是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熔铸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文本的呈现中,有赞美歌颂,也有批判反思,可委婉含蓄,亦可直抒胸怀,给人以美感或强烈抒情意味,让人沉溺于文本所呈现、拓展的审美艺术境界,感受美好,从而抵达诗意。那么,剧本创作或者说剧作家是如何抵达诗意的呢? 众所周知,曹禺自发表处女作《雷雨》以来,先后创作了《日出》《北京人》等剧作,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经典名作在不同的舞台上以多种容颜面貌,被不同的人演绎、遇见、解读,将中国话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也正因此他的名字被镌写在了中国戏剧舞台的幕布背景之上。六朝旧事随流水,舞台可以落幕,但是他笔下那些人物却以不同的样子活在读者的心中,继续着他们生命的演出,刷新着他们生命的高度,拓展着他们生命的境界,累积着他们生命的厚度。 曹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酷爱戏剧的继母的影响,时常出入戏院,为其成为剧作家埋下了伏笔,再加上后来其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求学的经历,大量地阅读了世界文学和戏剧名著,从而使其在创作中受到了双重影响。不仅深得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戏剧冲突之精妙,亦颇具中国传统戏曲及古典诗词长于抒情、写意之风华,在实际的创作中渗透着着浓郁的诗意。

论曹禺话剧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现代文学》课程作业 题目曹禺戏剧中的“诗意”之我见 班级汉语言文学10-1班 作者房存 学号 11104741 2013 年 1 月 4日

曹禺戏剧中的“诗意”之我见 30年代中期开始,曹禺向剧坛奉献了几部剧作精品,其中尤数《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早期剧作艺术水平最高,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我们细读这些剧作时,不难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现象,感受到其间流荡着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别林斯基曾说:“戏剧应是‘最高一类的诗’。”曹禺的戏剧作品正是诗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是真正的诗化戏剧。他的戏剧,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舞台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他把诗意的发现和现实的揭示有机熔铸起来,使剧作的题旨具有诗意化的象征意义,诗意的潜流在主题、背景和人物身上流淌,诗意的对比渗透在戏剧结构的血躯之中。因而钱谷融先生也说:“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一、近似朦胧的诗歌创作状态 曹禺戏剧的诗意化是从何而来的呢?看作者的气质和创作状态便可得出答案。曹禺不仅是“爱美剧的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而且是一位诗人。年少时的曹禺敏感多愁,同时又富有火热的激情,年轻时的他曾把诗当做一种“超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在诗中“他苦苦地追索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考着人生的课题……从艺术上来说,这些诗体现出他的美学追求,他追求诗的感情,诗的意境,追求思想情绪的诗意表现,这点,对他未来的戏剧创作倒是影响深远的,由此,指示着通向戏剧诗人的路途。”诗人的气质使得曹禺在进行话剧创作时,不像其他剧作家那样先有一个主题然后进入创作,而是有了某种莫名的冲动或灵感时,在近似朦胧的、诗歌或音乐旋律般的感受与想象中,开始他的戏剧构思。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往往富于“诗意”。 这一特点在曹禺前期的创作中尤为明显。比如《雷雨》的创作,最初引发曹禺写作兴趣的,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或整体构思,有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这在作者脑海中构成了《雷雨》最初的“模糊的影像”。进入写作之后,曹禺也不是“一幕一幕顺着写的,而是对哪一段最有感情就先写”。他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于宇宙问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写《雷雨》对于曹禺是迫切的情感需要,而不是抱着写社会问题剧的心态去创作。曹禺写其他剧作时也有类似的情况。据曹禺1981年和田本相的谈话,写作《日出》之前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是剧中人物诵读的那几旬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其后才倒过来逐渐酝酿演化出全剧的具体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那几句诗也可以说是写作的冲动和灵感,对最终形成《日出》至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曹禺的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他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着浓重的诗意,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中,也体现在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艺术性中。因此,本文将分析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探究曹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语言艺术,旨在推进现代戏剧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曹禺话剧的诗化技巧 在曹禺的话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性和美感的张力。对于话剧语言,曹禺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并用一些文学性的手法来增强意义的深度和表达的美感。其中,最常见的诗化手法有以下几种。 1. 修辞手法 曹禺在其话剧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的表现。比如,在《雷雨》中,曹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深夜的雨比作“穿孔的夜空”,把闪电比作“用力的指骨”,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暴和生命的不可抗拒。 2. 音乐手法 曹禺说,“戏剧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艺术,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接近人心灵和情感的”。因此,在曹禺的话剧中,音乐手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比如,在《原野》中,曹禺运用了音乐随笔的方式,用音乐来表现心灵的美感和思想,还用诗歌形式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感受。 3. 意象手法 意象是曹禺话剧的另一个诗化手法。它通过色彩、光影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光线的变化、音效等手法,表现出大自然的狂澜和人类无奈的命运。在《日出》中,曹禺则通过阳光的照耀、白昼的温暖等手法,表现出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无常。 二、曹禺话剧的主题内涵 曹禺的话剧,不仅有着精美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

的思想和社会内涵。在曹禺的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多半与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深化有着紧密关系。比如,《济公》、《雷雨》、《原野》中,曹禺就通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表现出了自然、社会、人类之间的多样化关系。 总之,曹禺的话剧不仅是东方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遗产。他的作品以诗化手法为特色,注重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更好地发掘和体现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推进现代戏剧的研究和创作。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 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而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这正是易卜生的戏剧观。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 《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本文从戏剧艺术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讨论了剧作感人的艺术魅力。《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使得剧中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雷雨》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复杂,虽然全剧只有八个人物,但每一个都极具个性。《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雷雨》的语言极具特色:人物语言本质而又本能,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随处可见简练而有味的潜台词;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人物语言具有诗性的抒情。《雷雨》的这些特点相互融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冲突人物结构语言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禺

的代表作。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欢。《雷雨》是一部很感人的戏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雷雨》一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性强的结构方式和精彩的戏剧语言被人们广为称道,它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本文试图从戏剧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禺《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强。同时,作者在剧中将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喘息之机,这正好与“雷雨”这个剧名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走自己走过的路。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这杂而不乱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矛盾冲突非常复杂,但都以周朴园为中心,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反映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对妻子冷酷专制的统治,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蘩漪的不满和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少爷、资本家老爷和孤苦无告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和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在该剧的第二幕中,这些矛盾冲突有充分的体现。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后半部分,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于是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论曹禺戏剧创作中的诗化特征-毕业论文

•上1记录O返回o下我❽打印© Email•下一记录 【标题】论曹禺戏剧创作中的诗化特征 【作者】周莹 【关键词】诗曹禺戏剧诗意 【指导老师】袁联波 【专业】中文 【正文】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作品一一《诗经》就是一部诗歌总集,在后来的楚辞象征腐诗情境宋词、元曲等等文学形式都可以找到诗歌的影子。中国的曲论家,历来把戏曲看作诗的演变与分支。所谓'‘诗变而词,词变而曲”,所以称戏曲为“剧诗”。无论是在文明戏阶段,中外戏剧遇合中, 中国人对西方浪漫主义戏剧产生的兴趣;还是在80年代以后,中国戏剧家所追求的写意的戏剧观念,所探索的戏剧表现生活的新的方式,都显现者中国人对戏剧中“诗意”的注重。剧与诗的结合,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则是代表。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就让他们可以很自然的将诗的风格融入到戏剧创作中。中国戏剧家的剧作,表现出一种“诗化的内涵”,即通过人的感情世界来观察、表现人生和社会现实。特别是通过人的情感上的痛苦,及其经历的心理历程的表现,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作品中,又往往带有对理想的美好憧憬。其艺术特征便是浓郁的抒情性,人物的语言、形象,如繁漪、屈原、关汉卿等人物,都是诗意抒情化了的形象。这种抒情的特征,又导致剧作家追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注意诗的氛国的营造。这种诗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四方的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中国的民族艺术和传统戏剧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戏曲的诗意抒情传统同西方浪漫主义戏剧的融合,形成了中国话剧的诗化倾向。 由此,中国话剧形成了诗化现实主义风格。它以用汉作为开创者,曹禺和夏衍作奠基者,在后来的发展中绵延流长。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剧作家曹禺先生在其话剧艺术中的"诗化”创作风格。 二、曹禺创作简介 曹禺原划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中学,是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淸华大学四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文学季刊》1934年1卷3期),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淸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开始教弃活动,先后在保左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 写了《蜕变》、《北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78年完成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 作者:赵新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 论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现象 ⊙赵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 摘要:曹禺的话剧创作明显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不仅形式上严格遵守“三一律”,而且 思想内容上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虽然曹禺话剧“西化”现象十分明显,但中国古典戏曲充满诗 歌韵味这一特点深深影响了曹禺,使得曹禺话剧充满了诗意美,诗意成为曹禺话剧创作的自觉 追求和审美目标。曹禺将话剧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造出一种真正贴近本土观众的“中 国式话剧”。因此,欣赏曹禺话剧必须要充分注意其西化和诗化的特点,才能做到对文本的准 确解读。 关键词:曹禺话剧西化诗化 曹禺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其第一部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从曹禺 创作开始,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因此曹禺话剧的西化 现象是十分明显的。曹禺话剧带有一种“诗化”现象,《雷雨》被曹禺称为自己写的一首诗。 那么怎样看待曹禺话剧的西化与诗化呢? 一、曹禺话剧的西化现象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五四时期从西方借鉴移植到我国,经过胡适、曹禺、夏衍、田汉等人的创作探索,逐步奠定了中国话剧的初步形态。因此,中国话剧这种艺术 形式从一开始,就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西化是与生俱来的。虽说曹禺的第一部话 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但是,曹禺话剧创作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从 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1.西方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早期曹禺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基督教文化对他产生的影响。曹禺早期在家人的 引导下,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曹禺少年时期就“翻阅《圣经》”,经常跟从继母去 法国人办的天主教堂观看善男信女们的礼拜日祷告。曹禺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时,“反复研究了《圣经》和《圣经》文学,而且快速迷上了巴赫创作的宗教音乐”。曹禺大学毕业后,曾去河 北女子师范学院讲授《圣经》文学。上述生活经历对曹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了他的人生 观以及创作观,以至于创作《雷雨》时感到人世间的“残忍”和“冷酷”,而“试图从宗教中 去寻求大千世界的真谛”。这种弃恶从善的基督教文化主张,成为曹禺的创作原动力,因此, 曹禺话剧的创作模式、创作主题就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所以曹禺话剧是典型的社会 道德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曹禺研究家宋剑华说,《雷雨》表现的是“迷惘人生的罪与罚”,《日出》表现的是“灵魂的毁灭与再生”,《原野》表现的是“人与人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北京人》表现的是“原始野性的呼唤”。曹禺剧作中的人物也都是“上帝苦难子民”:“贪婪型——周朴园,淫乱型——繁漪,仇恨型——仇虎,市侩型——鲁贵,使徒型——方达生,无辜型——周冲。”曹禺话剧浸透着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如《雷雨》包含了“原罪情 节”“神秘性”及“忏悔意识”,《雷雨》序幕让周朴园走进教堂,尾声让周朴园聆听《圣经》诵读,戏剧正文以回忆形式出现,就好像是周朴园内心的长长的忏悔悼文。毋庸置疑,曹禺话 剧中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基督教影响的例子,但这些影响比起西方剧作家对曹禺的影响究竟还是 微小的。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戏剧结构 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的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而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其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生动的体现在里《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雷雨》是封闭式的代表作,而后的《日出》、《原野》则开始体现在封闭世界缝隙中寻找新世界,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丰体结构模式。同时曹禺善于化用戏剧情,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剧作结构的诗化则是曹禺戏剧的另一大特点。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曹禺曾说过《北京人》是他当诗来写的,而另一部剧作《雷雨》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依然存在浓厚的诗意,这使得《雷雨》的环境氛围描写显得异常郁闷

但是极富深意。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主要体现于语言和戏剧性情境。 语言风格 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是优秀戏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曹禺戏剧的一大特点,曹禺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如《日出》中李石清:“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寥寥数字,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残忍无情、无耻的思想性格。《日出》中这样的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曹禺的语言恰巧也有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如《原野》第三幕仇虎在森林中逃跑的幻觉描写,曹禺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仇虎的内心悲剧冲突,重现了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他在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浅谈话剧《雷雨》诗化现实主义特色

浅谈话剧《雷雨》诗化现实主义特色 摘要:青年时代的曹禺先生意气风发,对《雷雨》做出了坦率的阐述。他力 图与五四以来的“问题剧“划清界限”,虽受了易卜生的影响,却摆脱了对易卜 生的误读、汲取了易卜生创作的精髓。《雷雨》具有诗化现实主义的特色,曹禺 先生声明《雷雨》“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是不可 抑制的“被抑压的愤懑”推动着他创作出了《雷雨》。 关键词:话剧《雷雨》诗化现实主义 曹禺先生之所以形成了诗化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他之所以实现了中国现代 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对接,与他深厚的中国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修养有关,但他 没有使《雷雨》回到传统戏曲中大团圆的结局上去,进一步开拓了中国悲剧作品 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作者在情感的蒸腾和哲学的追索中构造出来的意 象世界,还有不可探测的神秘,都融入这意象世界之中。 一、《雷雨》富有的民族独创性 曹禺先生剧作的民族独创性,不仅在于他写了中国的人事,还在于他是以中 国的艺术精神来消融转化外国戏剧的形式因素的。《雷雨》中的“第九个人物”,就是作家的雷雨般的感情个性所铸成的雷雨的审美意象。作家把自我的审美感受 都凝结在他构筑的审美意象之中了。正是在这里,不仅表现出他不同于易卜生、 契诃夫、奥尼尔的创作个性,而且反映着他在建构他的《雷雨》世界中融合着民 族的审美传统。 曹禺创作的美学特色,不得不提他深切爱护着的序幕与尾声,他之所以认为 删去《雷雨》的序幕与尾声是残忍的肢解,是因为他的美学目标是更深邃的。删 去序幕与尾声,使戏剧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结构是回顾式、宝盒 式或者简单说是天方夜谭式,四幕主戏盛放在头尾之间,故事的结局已定,只是 要人们回顾一下梦境,删去了序幕和尾声也就是删去了母结构,只留下“直挺挺 的躯干”,类似于叙事学上把第三人称转变成第一人称。戏剧的美学效果也因此

曹禺《雷雨》的诗意特征-最新年文档

曹禺《雷雨》的诗意特征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们对《雷雨》的喜爱和追捧表明其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有学者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理解剧作丰富的艺术内涵,有学者则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变化。然而,人们在阐释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如鲁侍萍为什么远离家乡?为什么鲁家一家三口儿都在周公馆做事?笔者认为,这些疑问恰恰与其本身的诗意特征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部话剧来看,而是更应该把它当作一部诗化的剧作来读。1935年,曹禺曾在致《雷雨》的导演吴天、杜宣的一封信中写到:“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者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①按照曹禺的话说,《雷雨》很像诗人创作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需要。作家巴金曾回忆说:“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②综合起来说,“诗意”是《雷雨》给读者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感受,文章尝试从整体上把握《雷雨》的诗意特征。 一 《雷雨》的诗意特征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尤其以周冲为代表,他是情感型的人物,大胆自由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与幸福,最终,他走向了死亡,与其说是命运的不公,不如说是人性选择

下的悲剧。周冲在剧作中年龄最小,“有着一切小孩似的幻想”。他在青春年少时爱上了四凤,认为四凤是世界上最令人满意的女子,尽管四凤从未受过教育。在周冲身上,读者看不到一点贵族意识、封建等级思想的观念。他还打算与周朴园商量,把自己的教育费用分给四凤,试想这在周家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随着剧情的发展,周冲几乎是和四凤站到了一起,他要和四凤共同“为着人类谋幸福”,他“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相对于周冲而言,鲁家是一个局促,污秽之地。鲁贵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惦记着钱,到处不忘自己的生意经;鲁大海身上带着火药味儿,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能引爆;鲁恃萍此时正忍受着三十年的屈辱之苦,对不公正的命运发出了十分严厉的抗议声。然而,正是在这个局促、污秽之地,周冲却表现出其极度诗意的一面: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白色的帆张得慢慢地,像一支鹰的翅膀斜帖在海面上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③ 值得注意的是,周冲这段话是在鲁家而不是在周家,不是说给自己的家人,而是说给了周家的“仇人”。从剧作中所有的人物性格来看,这段诗意的内心独白只可能出自周冲之口。如果把剧作的人物按照周家、鲁家分作两个阵营来看,那么这段诗意的独白被周冲在周家说出更容易让人理解。不过,相对于周家人而

刘勇《从戏剧冲突到命运冲突——曹禺剧作的诗性生成》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西方戏剧传统在根本上是一种诗学。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探索,是西方戏剧传统诞生之初的重要命题,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命题。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复仇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环节,但是全剧最后归结到一点,讨论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哈姆雷特》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冲突,它传达的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追问,是对整个人类生存根本价值的纠结和思考。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话剧为何难以成诗?中国现代话剧发生的根本动机与五四时期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为启蒙所用、为中国社会变革所用,这也就注定了它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而不是对宇宙的探索和对命运的追问。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话剧,更多是对现实人生的探讨,而少了一份诗的色彩。拿胡适来讲,胡适的《终身大事》是一部问题剧,反映的是五四“女性解放”的社会问题,他身体力行所推举的“易卜生主义”,“并不是艺术家的易卜生,乃是社会改革家的易卜生”。 到了老舍这里,从《龙须沟》到《茶馆》,老舍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话剧风格:第一是带有浓厚的京味地域色彩,第二是叙事模式的“小说化”:通过一条龙须沟、一个茶馆,串联起几个阶段的历史横截面。这是一种小说式的话剧,这种话剧是独属于老舍自己的,而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话剧创作的突破。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郭沫若,郭沫若的剧,看上去是最接近诗的,我们今天也常常用“诗剧合一”来形容他的史剧创作特点。但诗在郭沫若的剧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的澎湃,一种情绪的偾张、一种抒情的形式。抒情确实是诗的一种表现手法,但诗的本质不是抒情。诗的本质不仅不是抒情,也不是传奇性色彩,更不是忧伤的情调,诗的本质根本上应该是对宇宙未知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中最接近诗的。诗不是曹禺剧作的外形,也不是他抒情的手法,更不是为戏剧场景编制的氛围,而是贯穿于他整个戏剧创作的根本内核。“五四”初期,从胡适开始,提倡的都是问题剧,但深受传统京剧影响的曹禺,却对于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京剧是写意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诗的艺术。传统的京剧,从来讲究的都是一种心领神会。什么动作是骑马、什么动作是坐轿、什么动作是上楼、什么动作是开窗,表演者也早与观众达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默契。走一个圆场,就是行走了千里之遥;甩一面帅旗,背后站着的就是千军万马。 “一桌两椅”的舞台局限非但没有限制住京剧的表达空间,反而滋生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诗意表达。曹禺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京剧艺术的精髓,他对戏剧冲突的设计、对潜台词的运用、对剧本虚实的处理,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源于他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同时,曹禺对西方戏剧本源的把握,让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转型。曹禺剧作从一开始就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人的命运。他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一部一个风格,很难概括,如果要用一个东西来统摄的话,那就是命运冲突构成了这几部剧作的核心本质,对命运的探讨生成了曹禺剧作的诗意。 当《雷雨》面世,几乎所有评论者、读者和编导演都认为这是一部暴露上层社会大家庭罪恶的社会问题剧时,曹禺却说自己的《雷雨》是一首诗;当曹禺写出了比《雷雨》更现实的《日出》时,叶圣陶说《日出》“其实也是诗”;当大多数人都在批判曹禺的《原野》是走进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唐弢说:“‘原野’这个名词意味着多么广阔、多么辽廓、多么厚实的发人深思的含义呵!”所有这些说法都指向一个本质所在,那就是曹禺的剧作是诗的,而不只是剧的。 (摘自刘勇《从戏剧冲突到命运冲突——曹禺剧作的诗性生成》)7.下列对材料中“西方戏剧”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戏剧的发展,并不全是依靠戏剧家和文艺批评家,也有哲学家的功劳,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诗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