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社会主题闻名。在他的一系列剧作中,曹禺展现出了复杂的戏剧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深化了戏剧的内涵,也增强了戏剧的吸引力。

曹禺的戏剧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锁闭世界与旁逸而出的新世界。在他的剧作中,“家”常常作为锁闭世界的象征,而“出走”则成为走出这个锁闭世界、寻找新世界的手段。这种结构模式在多部剧作中得到体现,如《雷雨》、《日出》、《原野》等。

在《雷雨》中,曹禺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典型的封建家庭,而这个家庭又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秘密。主人公们被笼罩在这个压抑的锁闭世界中,如周萍、四凤等,他们为了寻找新生,不得不走向新世界,如周冲。

而在《日出》中,曹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旅馆。这个旅馆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陈白露和其他人如方达生、胡四等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出路。但在这个锁闭世界中,人们只能走向堕落或者死亡。

在曹禺的早期剧作中,这种结构模式表现得尤为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逐渐被打破和超越。在《原野》中,虽然还有锁闭世界的设定,但新世界的出现已经不再是通过出走这种方式,而是通过主人公们的抗争和复仇实现的。

同时,曹禺在剧作中还善于利用情节的设定来加强这种戏剧化结构。他在构思剧情时,一方面会从生活素材和印象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也会对固有的戏剧情节进行化用、重构和再创造。这种手法使得他的剧作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不失戏剧的吸引力。

例如,《雷雨》中的情节设计既遵循了传统戏剧的因果逻辑,又具有现代戏剧的跳跃性和复杂性。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感,又能在思考剧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曹禺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主题思考,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理解和思考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为特点,其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悲剧性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现实主义特征。她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而是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雷雨》中的繁漪和《日出》中的陈白露。

繁漪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一个非常具有个性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她既有强烈的爱情欲望,又有深刻的痛苦和悲剧性。她不仅遭受了家庭的压迫和社会的歧视,还承受了个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她的生活和命运完全被男性所控制,而她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却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悲剧性的命运,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

同样,在《日出》中,曹禺塑造了陈白露的形象,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被迫进入上流社会,成为权贵的玩物和牺牲品。虽然她具有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品质,但她的生活和价值观却被扭曲和改变,最终被迫走向绝路。陈白露的悲剧性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呈现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

除了繁漪和陈白露外,曹禺的其他剧作中也有许多女性形象,如《原野》中的花金子、《北京人》中的愫方等。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迫和排挤,同时也承受着不同形式的精神和物质困境。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命运,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在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不仅是一种个体命运的展示,更是对整个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表现了曹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也表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强烈抗议和谴责。这些女性形象也启示着我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曹禺的《北京人》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的典范,更是一部充满文化哲理意蕴的作品。通过曾家这个没落士大夫家庭的描绘,剧作家展现出封建士大夫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北京人的新形象,从而引发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曹禺在《北京人》中刻画了三种“北京人”的形象:原始北京人、现实生活中的北京人和理想中的北京人。这三种形象相互参照、比较,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剧作家对北京人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

批判性审视。原始北京人代表着不妥协、原始的野性以及勃勃的生命力,是封建士大夫文化尚未被侵蚀的写照;现实生活中的北京人则代表了行将灭亡的朽败的封建士大夫文化,是人性被扭曲、精神空虚的象征;理想中的北京人则是新一代的代表,他们充满“科学、民主”

的精神,是曹禺对新时代、新文化的呼唤。

曹禺通过《北京人》中的人物塑造,呈现出现代中国人性的困境。剧中的主人公曾文清是一个典型的“活死人”形象,他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爱情仅仅是苟延残喘的小小救命稻草。而曾家的女人们则多数陷入痛苦的情感纠葛中,愫芳虽然温厚慷慨,但她的孤独源自于对知己的渴望,她无法走出牢笼。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现代中国人面临的情感困境和精神的迷失。

曹禺还通过《北京人》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冲突。在曾家这个典型环境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权力、文化、道德等各种冲突。比如曾文清与曾思懿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体现了新旧文化观念之间的碰撞。曾文清代表着封建士大夫文化的遗老遗少,而曾思懿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这种文化冲突最终演变为激烈的家庭斗争。

曹禺通过《北京人》对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思考。剧中所呈现的人性的扭曲、精神的空虚以及人类面临的困境都引人深思。在曹禺笔下,这些人物既是现实社会中人的写照,也是人类命运的一种象征。

曹禺的《北京人》不仅是一部描绘没落士大夫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戏

剧,更是一部充满文化哲理意蕴的作品。它揭示了封建士大夫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北京人的新形象,同时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文化冲突。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独特见解。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文提要: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结构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

二、语言的艺术 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三、矛盾与冲突 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 《雷雨》的总体构思来自中国社会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着我,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表现的是对人的命运的哲理性思考。《雷雨》人物的塑造均来自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然而,曹禺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印象、心灵感受的积累和提炼上,他还经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感受进行重新组合,虚构出新的人物、新的戏剧情节,从而完成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戏剧作品。

雷雨和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 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雷雨》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宣告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本文试就该剧的结构艺术。 一、以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纠葛为纽结的网络结构 (雷雨)最大的特色是矛盾复杂而高度集中。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爱情纠葛居于核心地位,是全剧矛盾纽结。即他们的相见重逢,派生并推动着剧中所有的矛盾。譬如,鲁侍萍与四凤母女间的矛盾,鲁贵与鲁大海间的矛盾,鲁大海与周萍间的矛盾等。四凤、周萍、周繁漪间固有的矛盾关系也随着鲁侍萍的到来逐渐尖锐起来。 没有30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就没有周萍这颗罪恶的种子;没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离异,也步没有周繁漪和鲁四凤。30年后,命运安排侍萍再一次无意中跨进了周公馆的大门。当她明白了眼前的一切并预感到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他企图挽回既成事实的局面。这样,她的努力便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把戏剧情节推向了高潮——周萍下决心摆脱繁漪的纠缠,带四凤出走,繁漪使用了种种残酷的手段,企图阻止周萍、四风爱情的发展,以保自己那不可寄托的希望,使原来处于潜伏状态的四风、繁漪之间的固有矛盾公开化、尖锐化。与此同时,四凤侍萍母女之间的思想上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个热切的爱,把未来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痴迷的爱情上;一个是坚决要制止这种爱,其理由又是那样的难以述说,只好让心头的旧伤新创任意流血,把千种不幸万般苦楚深深埋藏在心底。他们之间的思想矛盾的产生,使得鲁侍萍与鲁贵之间的本来就不太融洽的并系又产生了新的矛盾。鲁贵是一个流氓无产者,同时也是资本家的奴仆和帮凶。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完全依附于周家。他把女儿视作赚钱的机器,为了赚取女儿的工钱,不惜卑鄙窥探女儿的私情。鲁侍萍是一个深受周家迫害的命运多蹇而又性格顽强的女性。她看透了周公馆高墙里的罪恶,坚决要求女儿离开周公馆,摆脱周家。这样就触动了鲁贵的根本利益。在繁漪同四凤的矛盾关系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周鲁爱情纠葛的纽结作用:有了周朴园和侍萍的离异,才有他同繁漪的结合,才有侍萍与鲁贵的女儿四风。四风来到周公馆这一“偶然”,繁漪同她主仆关系的形成,却寄寓在周朴园同鲁侍萍关系发展必然之中。周萍的介入,又使她俩之间的主仆关系又加上了一层情敌关系,进一步激化了繁漪同四风之间的矛盾。繁漪对周萍的血缘关系的挑破,最终导致了四凤悲剧结局的出现。鲁大海和周萍是亲兄弟,但因生活环境和地位不同,形成了势不两立的矛盾。鲁大海在贫困和磨难中看清了社会的黑暗,认准了自己的敌人。他要反抗,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周萍生活在“封闭的像罐头盒”一样的豪华舒适的家庭,劳苦群众的血和汗喂着他,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贫困,只知道寻欢作乐,为所欲为,一切都必须服从他的意志。当那个家庭不能满足他的欲望,限制了他的意志时,他决定出走,但他出走是为了逃避现实,是为了铸成一桩新的罪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我们把《雷雨》中所有人物之间矛盾关系视为一张网的话,那么周鲁之间的爱情纠葛就是这张矛盾之网的总纽结。 二、人物形象的相互映衬和故事情节的相互补充 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的爱情悲剧在剧中没有正面描写。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

浅论曹禺 雷雨艺术结构

浅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提纲 、《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雷雨》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闭锁式”结构的杰出范例。阅读剧本,我们不难发现,剧作家把一个有头有尾、过程漫长的故事题材作了三分处理:第一部分,放在舞台上演出的部分——动作最强烈、冲突最尖锐、最能吸引入的部分,经过一天的种种冲突,结果玉石俱焚:四凤、周冲、周萍死去;侍萍、蘩漪发疯鲁大海出走,周朴园成了孤家寡人。第二部分,放在舞台上交代的部分——周鲁两家在这一天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周朴园对侍萍的玩弄、摧残;蘩漪被圈在周家十八年,同样受着摧残和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她抓住周萍不放;周萍厌恶这种关系,与使女四凤相爱等。第三部分,幕后处理的部分,与戏剧发展无直接关系的情节,如侍萍离开周家所受的苦难(带着儿子跳河自尽、无奈嫁给人格低下的鲁贵、远离家乡去济南做工等);周朴园与富家小姐的婚姻及欺骗蘩漪的情节。全部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内,地点集中。三幕在周家,一幕在鲁家,登场人物经过严格的选择,一共八人。作家把一个有三十年长度的故事,取其高潮和结局部分,放在舞台画框中表演,而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则用回顾的方式随剧情的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并迅速推动剧情的进程。这样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不过,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依然有“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两大块,作家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的呢? (一)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雷雨》历时三十年,关系复杂,斗争尖锐,是传统戏剧所难以集中表现的。作家借鉴了欧洲一些戏剧家的经验,形成了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第一幕开始,周宅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矮几上的银烟具。鲁贵用威吓欺骗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鲁贵的卑劣无耻,看到了四风的纯洁善良,而且也了解了许多幕后前情节,如,侍萍马上到,是太太请她来的;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周萍与蘩漪的关系等。在父女俩谈话中间,鲁大海上场,一方面使父女谈话场面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这一对不可调和的劳资矛盾。此间,作家还描写了周萍的颓丧面貌,反映出他内心的空虚与矛盾;写了周冲的过场,为他爱四凤作好了准备。于是,仅在父女俩的对话中,剧中各种矛盾线索已经已经基本交织起来了。作者到此基本交代清楚了三十年前一直延续到开幕时的重要情节。(二)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戏剧第二幕,侍萍刚上场,戏剧节奏还是轻快的。刚见到女儿,她的心情是快慰的。但突然,就象远天飞来一颗炮弹在凝滞的空气中爆炸,气氛一下子充满莫名其妙的紧张。在这里曹禺布下了一件重要的道具——周朴园的旧雨衣(一个穿插了过去和现在,又在现在的戏剧中发挥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的细节)。因为“老爷急着找旧雨衣”,与侍萍谈话的蘩漪不得不出去。侍萍于是有了“发现”的可能。当她环视客厅陈设时,她发现了那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子、大热天还紧闭的窗户……她突然象溜进可怕的梦境,她想赶快带女儿离开,“雨衣”又出现了,蘩漪叫四凤帮着找“老爷的雨衣”,侍萍不得不滞留,却发现了她最担心的事儿已经发生,正当她又准备要走之时,周朴园上场,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漪愤而离去,又因雨衣与侍萍对话,于是揭出三十年前的往事。在《雷雨》中,“发现”的手法用得非常出色,鲁贵发现了周萍与蘩漪的隐情而借机敲诈;蘩漪发现了周萍与四凤的约会而跟踪至鲁家,关上了后窗,于是,侍萍发现了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的恋情。这一发现,促进了戏剧高潮的到来。(三)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论曹禺剧作的戏剧化结构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社会主题闻名。在他的一系列剧作中,曹禺展现出了复杂的戏剧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深化了戏剧的内涵,也增强了戏剧的吸引力。 曹禺的戏剧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锁闭世界与旁逸而出的新世界。在他的剧作中,“家”常常作为锁闭世界的象征,而“出走”则成为走出这个锁闭世界、寻找新世界的手段。这种结构模式在多部剧作中得到体现,如《雷雨》、《日出》、《原野》等。 在《雷雨》中,曹禺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典型的封建家庭,而这个家庭又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秘密。主人公们被笼罩在这个压抑的锁闭世界中,如周萍、四凤等,他们为了寻找新生,不得不走向新世界,如周冲。 而在《日出》中,曹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旅馆。这个旅馆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陈白露和其他人如方达生、胡四等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出路。但在这个锁闭世界中,人们只能走向堕落或者死亡。

在曹禺的早期剧作中,这种结构模式表现得尤为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逐渐被打破和超越。在《原野》中,虽然还有锁闭世界的设定,但新世界的出现已经不再是通过出走这种方式,而是通过主人公们的抗争和复仇实现的。 同时,曹禺在剧作中还善于利用情节的设定来加强这种戏剧化结构。他在构思剧情时,一方面会从生活素材和印象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也会对固有的戏剧情节进行化用、重构和再创造。这种手法使得他的剧作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不失戏剧的吸引力。 例如,《雷雨》中的情节设计既遵循了传统戏剧的因果逻辑,又具有现代戏剧的跳跃性和复杂性。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感,又能在思考剧情的过程中体验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曹禺的剧作以其独特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和深刻的主题思考,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理解和思考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为特点,其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和悲剧性也是其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

浅析曹禺戏剧艺术特点: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 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反映;而对侍萍的翻脸,则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虽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而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这正是易卜生的戏剧观。

雷雨剧作结构分析

《雷雨》的剧作结构分析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话剧舞台上,《雷雨》是一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他的作者曹禺先生,创作出包括《雷雨》在内的数十部经典话剧,大大丰富了戏剧舞台艺术。 纵观戏剧舞台,在15世纪后,人们在总结前戏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三一律”。在这之后的漫长的岁月里,“三一律”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戏剧的发展,人们不断的追求新的戏剧形式,倡导形式自由。但是《雷雨》完美的在“三一律”的既定规则里,创作出了经典之作。《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创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相辅相成。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

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新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在思想内容和悲剧内容的表现上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它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戏剧冲突和独特的结构风格而著称。通过对《雷雨》的结构特点以及戏剧冲突艺术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雷雨》在结构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体现在其多条线索的交织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布局上。整部剧以一个家族的命运为主线,融入了爱情、婚姻、道德、权力等多个主题,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彩。曹禺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和倒叙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而剧中出现的多个反面人物和情节的交织,更是为该剧增添了不少的戏剧张力。 在《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更是令人震撼。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因素的碰撞、对抗,使得故事情节展现出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剧中男主角孙少平对妻子英子的爱情与责任的矛盾,英子与舒绣玉之间的婚姻困境,以及孙家子弟之间的家族斗争等,都表现出了深刻的人性挣扎和社会矛盾。而剧中的反面人物舒绣玉更是塑造的淋漓尽致,她的自私、刻薄、无情,使得整个家族陷入了一场泥潭般的危机之中。这些矛盾冲突不仅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观众对人性与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新论话剧《雷雨》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通过多条线索的交织和丰富的情节布局,该剧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反派人物的塑造都呈现出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使得观众对剧情产生了更深刻的共鸣。我们不妨向《雷雨》这部经典之作学习,深入探讨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以期能够为我们的创作与学习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雷雨》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 《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话剧作家曹禺所著的一部四幕悲剧。曹禺先生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余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剧本虽然写了一出封建旧家族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剧本中充满不义和腐朽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一)《雷雨》的戏剧结构 1.严谨的“三一律”。作为一部四幕悲剧,《雷雨》全篇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即时间地点集中。从 第一幕到第四幕,只有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而场景也大多是在周公馆的客厅。因此而达到了时间,地点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从而构成了严谨缜密的“三一律”,《雷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了“三一律”的话剧。“三一律”对话剧情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束缚,而曹禺先生却恰恰利用这种严谨的格式,把情节高度压缩萃取精华而后呈现在短暂的场景中,从而表现出了情节发展的紧张激烈,暗示了剧烈的冲突,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该剧以发生在周公馆的伦理悲剧为整个戏剧的骨架,把周,鲁两个家庭近三十年的恩怨纠葛集中在了“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左右”,集中在了周家的客厅中,把时间,地点和行动限制在一个舞台上,并由此展开矛盾冲突,激烈地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旧家族的黑暗,抨击了旧社会的罪恶。 2.突转结构。《雷雨》一剧灵活地应用了古希腊式的突转结构,遵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发现”一词 的理解,即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由此达到情节的突转。第二幕里面,周朴园发现三十年前的侍萍,并不是一下就发现,而是逐渐拨开迷雾的。从看到旧雨衣,到听出其无锡口音,再到知道她清楚三十年前女子投河的事情,周朴园想知道往事,可是却又怕真相被揭开,心里是充满矛盾的。后来,周朴园问她姓什么,问她是谁,最终发现面前的鲁妈实际上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此时,剧情突转,周朴园用另外一种语气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从忏悔内疚的心绪转向厌恶排斥的态度,周朴园的态度转变不见一点突兀,揭示了周朴园伪君子的本质。因为发现以及突转手法的熟练应用,他们的情感起伏与性格冲突被体现得格外明显,情节充分了跌宕起伏的戏剧魅力。 3.“追溯式”叙事手法。《雷雨》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 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把本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雷雨》通过追溯昔日的罪恶以揭露周朴园父子两代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周公馆内黑暗的追溯来展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在《雷雨》中,“追溯”的结束并非就意味着戏剧冲突的终结,反而宣告了戏剧冲突的真正开始,《雷雨》是通过“追溯”过去的故事而将现在的故事推向了戏剧的高潮。侍萍的追溯暴露了周公馆从前的罪恶,繁漪的追溯则暴露了周公馆后来的罪恶,而鲁贵的追溯则把侍萍和繁漪的悲剧联成了一体,他们的追溯完成了,周公馆内30多年间的所发生的罪行昭然若揭。追溯就这样在《雷雨》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升华。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戏剧结构 矛盾冲突是曹禺戏剧结构的核心,曹禺早期戏剧的结构设置紧紧围绕矛盾冲突展开,冲突多变且因剧而宜。在多变戏剧冲突下,曹禺早期剧作有共同的精神内质的,即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如《原野》中描绘的原始的美,仇虎在原始森林中奔跑,“大地轻轻地呼吸着,巨树还那么严肃,险恶地伫立当中。”但是,对原始野性的讴歌赞美在曹禺后期剧作中退却消失,戏剧冲突也随之匮乏。而其剧作的整体结构模式则是由锁闭世界和旁逸而出的新世界构成。曹禺以“家”作为锁闭世界的表达方式,而以“出走”作为走出锁闭世界、寻到新世界的手段。其早期剧作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新世界逐步战胜锁闭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生动的体现在里《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雷雨》是封闭式的代表作,而后的《日出》、《原野》则开始体现在封闭世界缝隙中寻找新世界,随着锁闭世界的崩溃,新世界成为丰体结构模式。同时曹禺善于化用戏剧情,情节是戏剧结构的重要因素。剧作构思首要来自对生活素材、印象的重新组合,但是,对固有戏剧情节化用、重构和再创造也是剧作构思的一重要来源。曹禺剧作的诸多情节正是来自对中外戏剧情节的化用和重构。戏剧情节的化用是曹禺剧作结构的一大特色。剧作结构的诗化则是曹禺戏剧的另一大特点。追求诗性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方向,曹禺曾说过《北京人》是他当诗来写的,而另一部剧作《雷雨》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依然存在浓厚的诗意,这使得《雷雨》的环境氛围描写显得异常郁闷

但是极富深意。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西方戏剧的借鉴下,曹禺注重诗意与剧作结合,取得了很高成就。曹禺剧作结构的诗化主要体现于语言和戏剧性情境。 语言风格 曹禺的戏剧语言极具特色,从而使得他在处理戏剧冲突当中,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是优秀戏剧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曹禺戏剧的一大特点,曹禺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如《日出》中李石清:“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寥寥数字,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残忍无情、无耻的思想性格。《日出》中这样的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而曹禺的语言恰巧也有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如《原野》第三幕仇虎在森林中逃跑的幻觉描写,曹禺别开生面地展示了仇虎的内心悲剧冲突,重现了他所遭受的种种不公,他在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作品。该剧以20世纪初的南方小城为背景,以一个富家公子与一个旗人女子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 会上贵族阶层的丑恶和不堪,以及人性的悲剧命运。本文将分析《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 剧冲突艺术,以探讨这部话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分析《雷雨》的结构特点。这部话剧的结构非常严谨,分为上、中、下三幕, 每一幕都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结构紧凑,情节连贯,节奏感强烈。在第一幕,公子(祥林 嫂之子)南天一重新回家,声称要和自己的未婚妻罗瑞玉结婚。在婚礼上祥林嫂母女故事 的揭露。南天生疏罗瑞玉,爱上了大户人家罗明。第二幕,南天帮助罗明虚报战利品,骗 财骗色。第三幕,罗明的真实身份曝光,罗瑞玉自杀,罗明被处死。整个剧情环环相扣, 逻辑清晰,紧张激烈。 我们来看看《雷雨》的戏剧冲突艺术。该剧以南天为主线,通过南天和罗家的父女、 公子和南天、罗家的血海深仇等冲突,将社会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引人注目的是南 天与罗瑞玉的爱情冲突。南天虚伪得体外如乡绅,其实私底下卑鄙阴险。而罗家母女则一 直被南天所害。在这种家族仇恨和爱情纠葛中,戏剧冲突的张力十分明显,观众不断为剧 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而感到扼腕叹息。 剧中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揭示也是《雷雨》的艺术魅力之一。在剧中,南天就是 一个典型的“极品”,他在外表上是一个有教养、有修养、有品位的绅士,但内心却是十 分卑劣和阴险的。这种人物的塑造不仅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上贵族阶层的丑恶和不堪,也对那个时代的伪善和道德沦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爱情和家族情感上,罗瑞玉自愿为 家族名誉嫁给南天,却被南天抛弃,在新生的感情中又面临自杀,这种家族和爱情的关系 也是中国现代话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我们来看看《雷雨》的舞台艺术。该剧的舞台设计和视觉效果非常出色,通过精准的 舞美设计和灯光效果,将20世纪初的南方小城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支撑。该剧还辅以一些传统音乐元素,突出了剧情中的情感高潮 和冲突,使整个剧目更加富有戏剧张力。 新论话剧《雷雨》以其紧凑的结构、深刻的戏剧冲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主题,展 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在今天,我们依然看到《雷雨》中所揭示的那些贪婪、自私、虚伪和道德沦丧的现象,但同时也为那些正直、善良、无私、积极向上的人们所感动。《雷雨》这部话剧作品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也将继续引起观众的关注和 讨论。

浅谈曹禺《日出》的结构特色

浅谈曹禺《日出》的结构特色 摘要:《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在思想上,注重现实,把眼光伸展到社会,明确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在艺术上,力求创新,《日出》的结构与《雷雨》不同,它不是把剧情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而是用众多的人生的零碎来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现实,让剧中人物各自按照生活的逻辑活动,穿插式结构的巧妙运用,更显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把第三幕穿插于第二幕和第四幕之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被损害被压迫者与金钱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冲突,构成了剧作的基本矛盾,作者正是从这里切入,审视金钱社会的人生世相,暗示着一个伟大、公平、合理的社会即将到来。 关键词:日出、深化主题、结构创新、巧妙穿插。

目录 一、开放式结构,连环扣布局 (2) (一)截取了当时半殖民地大都市群众生活的某些画面 (2) (二)常见的“人生零碎”贯穿在一起 (3) (三)以“高等旅馆”的起居室为背景 (4) 二、用喜剧来表现悲剧的人生 (5) 三、框架创新 (6) (一)采用的是人像展览的形式,进行横断面的描写 (6) (二)情节刻画的是人生的零碎,减少情节的起伏 (6) 四、穿插式结构的巧妙运用 (7) (一)具有揭示社会黑暗的现实意义 (7) (二) 对于表现作者在剧作上的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 (8) (三)时间的安排巧妙起到了连接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8) 参考文献: (10)

。 二三十年代的曹禺是一位既年轻又有广泛影响的接触剧作家。《日出》是曹禺早期继《雷雨》之后的又一代表作,也是我国三十年代话剧舞台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剧作。《日出》一剧在戏剧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则不仅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同时也标志着曹禺现代戏剧艺术的成熟。《日出》力图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新的追求。思想上,把眼光伸展到社会,明确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艺术上,追求一种新的结构方式,采用有多少人物便安排多少相关的剧情来安排结构,以一幅相关的社会画面来阐明主题。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串线人物,一方面联系腐朽没落的上流社会,一方面把笔触深入到社会底层,将上流社会荒淫无耻与社会底层人民的走投无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批判了社会的不合理性。 一、开放式结构,连环扣布局 以往的戏剧大多通过矛盾的尖锐化来展现主题,戏剧往往集中于几个人身上,借助情节的曲折和巧合来组织材料。以曹禺本人的作品为例,其处女作《雷雨》采取“锁闭式”结构,从矛盾发展到极端尖锐化的“危机”入手把剧情浓缩到不到二十四小时,地点在周公馆,人物是周、鲁两家人。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物也集中。而《日出》就不同于以上这些结构模式。我这样举例不是说有中心情节和主演人物文章就不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应该是各有其优点和妙处。但比较中,《日出》结构的独特之处就可见端倪了。 《日出》舍弃了《雷雨》“锁闭式”①的结果,采用“开放式”结构。 (一)截取了当时半殖民地大都市群众生活的某些画面 那正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和国民党加紧反动统治的年代。作者截取了当时半殖民地大都市群众生活的某些画面,《日出》通过交际花

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文 题目: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学校: 姓名:

目录 题目 (2) 摘要 (2) 一、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3) (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 (3) (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 (3) 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 (4) (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 (4) 1.序幕 (4) 2.开端 (5) 3.发展 (5) 4.高潮 (6) 5.结局 (6) 6.尾声 (7) (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 (7) 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 (8) 2.人物身世秘密的情节范式 (9) 3.下跪起誓的情节范式 (10) 4.“三角恋”的情节范式 (10) 5.暴力举动的情节范式 (11) (三)从舞台表演看《雷雨》的结构艺术 (12) 1.双线线索 (12) 2.以诗写剧的人物语言 (12) 3.三一律 (13) 4“雷击”的舞台呈现 (13) 三、从中外民族文化心理探究《雷雨》的结构艺术 (14) (一)蘩漪“批”“赞”两重天 (14) (二)“妻离子散”结局的“功”“过” (15) (三)多余人形象——周萍 (16) 参考文献 (17)

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摘要: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迅速发展。他创作的《雷雨》更是世人称赞不绝的佳作,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文章主要从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探讨《雷雨》的结构艺术。 关键词: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 “结构”是戏剧研究的一个中枢性概念。它既包容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因素,又避免了传统理论中内容与形式二元论的机械性。 [1]它是创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需要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处理,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并进行的谋划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正如李渔在《曲话》中说:所谓结构实即戏剧创作之前总体构想,表现为剧本中全局的框架,有机的意象系统。 然而具体到剧本的结构,结构是指剧作者根据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内涵,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轻重和主次合理进行的组织安排,达到一个剧本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弗兰泰格在《戏剧的技巧》中提到的“弗兰泰格金字塔——介绍、上升、高潮、下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关键词:结构矛盾冲突 《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 (一)主题 《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 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