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知识拓展: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知识拓展: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之口,他就是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一共留下了23篇对话和3件书札,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依次有这样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探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大智慧结晶,《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才真正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建城邦的政治法律制,而晚期的《法律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法治观的哲学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法律正义论、人治观和法治思想都构筑于“理念”这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上。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不可否认,在古代很多哲学家思想中都牢牢把握着“理性”这一条线,因此柏拉图划分了两种美德,神圣的与人类的,他认为应该按此种美德次序调整一切关系,确定各种善恶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言:“就是一方面,我们说有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存在,并且说每一种美的、善的东西又都有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曾说过,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以及一切诸如此类者本身;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又都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者,而称它为每一个体的实在。”这里所谓“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是指多数的个别事物,所谓“美本身”“善本身”就是指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的“理念”。有些学者将“理念”汉译为“相”,“相”是事物的“本真”,“正义”指人的德性,“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又是最高的正义。因此,“相”的哲学思想本身已蕴涵了对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柏拉图的相论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前期的相论不仅侧重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而且搞不清具体事物中已包含着事物普遍本质,后期柏拉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觉醒和发展,所有事物都有普遍本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相”。这为他

后期继续探讨城邦政治和具体立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柏拉图法律思想的发展

(1)《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思想;柏拉图首先以一个例子引入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探讨。他说“假定我们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入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这个例子跟正义的关系是“有个人的正义,也有城邦的正义”。因此他认为大东西里边的正义可能更容易理解,主张用由大见小的方法,先探讨城邦的正义,然后在个别人身上考察它。他从一个城邦的成长讲起,来考察正义和非正义的成长。。柏拉图认为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由于每个人各自的性格天赋不同,适合做不同的行业,于是产生了分工和交换。随着分工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商业和对外贸易,还有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城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同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城邦保卫者。城邦保卫者包括统治者和辅助者。城邦的护卫者必定是经过良好教育培训,并被证明是最优秀的。这样城邦社会被划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军事护卫者、生产者。人们追求各种美德如智慧、勇气、节制,一个正义的城邦也应该具有这些美德。在一个理想的国家里,智慧、勇敢和节制要有序、合理的加以安排。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正义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当劳动者、军人和统治者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找到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理性居于统率地位,意志则协助理性控制情欲,情欲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当理性、意志和情欲三者融洽无间便产生第四种美德即“正义”,当灵

魂的各个部分和谐结合,因而使一个人同时具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性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德之人。同样,理想的国家或社会组织如同个人的灵魂有三个部分一样也相应地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于是他提出了的两种正义,一是城邦的正义,二是个人的正义。因此,他所认为的正义就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且不兼做他人的事情”。同时,柏拉图从正义论出发,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以此强调法律的权威。

二、《理想国》中的关于人治的思想

柏拉图前期倾向人治,在《理想国》中,强调的是掌握哲学的人治国家。柏拉图崇尚一种王制,或称贤人政治,或称“哲学王”的统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治。他经典的说法是:“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具备真正的知识,才能洞见到真实的世界,从而管理好整个国家。他们属于整个国家的第一阶层:护国者。哲学王不但拥有智慧,而且也是具有极高道德的人,他们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只有哲学家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不会被千言万别的事物多样性弄得迷失了方向。哲学家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看到了群众的疯狂,但他保持沉默,就象一个在暴风卷起尘土或雨雪时避于一堵墙下的人一样,看别人干尽不法之事,而自己终生不沾上不正义的罪恶。“哲学如果能达到它本身一样最善的政治制度,那时可以看得很明白,哲学确实是神物,而其他一切,……都不过是人事。”应该说,追求一种哲学王的政治理想是柏拉图一生的愿望,在理论上,他写了《理想国》,在实践上,他曾试图一位暴君改造成一个哲学王。在实践上他没有成功,但在理论上留下了“哲学王”的政治统治方式。哲学王统治的核心是把“哲学家的智慧”和“国王的权力”结合起来,也就是智慧地统治。这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等级制理论。一个城邦里的人们亲如兄弟,但上天在铸造每个人的时候给每个人加入了不同的质料,结果导致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护国者下面

的阶层就是士兵,除了军人,还包括一些辅佐哲学王的人。他们在智慧上可能有些不足,但是足够担任一些管理工作。在道德上,他们有一些瑕疵,可能对于财富的追求和物质享受还不能完全摈弃。士兵阶层下面就是普通人了。普通人数量最多,也是头脑最简单的人,他的任务就是养活哲学王和士兵,除了管理国家和打仗之外,别的工作都由他们干。这些人在道德上是不值得效仿的,都是一些贪图享乐,一心只想赚取钱财的人。从柏拉图的这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可以看出柏拉图这时的法律思想极权主义相当严重,并且将其变为事实的可能性相当小。

三、《法律篇》中的关于法治的思想;在《法律篇》中,他开宗明义提出:神是法律的制定者,克里特人的这个神是宙斯,斯巴达人这个的神是阿波罗。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法律,这也许是基于这个民族的传统,也有可能基于地理环境;法律可以用于战争的目的,但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通过法律达到和平,正如同在一个家庭里,一个好的家长不是要处罚捣乱的兄弟,而是要达到家庭的和睦一样,法律的目的是和平,立法者的任务是获得最大的善。就一个人而言,他都有和快乐,痛苦的预感叫恐惧,快乐的预感叫相信,就这四个因素加以计算,从而确立是否曲直的时候,这就是法律。

柏拉图指出,法律的权威是至上的,实行依法治国即意味着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阶级都要尊崇法律的权威,自觉接受法律的统治,这是新的法治国最为重要的特征。他明确宣称,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秩序井然,安定有序。所以,服从法律的权威是必要的。他强调法律就是正义的表现,将法律概念与正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律就是理性正义的结果,因此他认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律,人们应该服从人类心中那种永恒的理性的命令。因而他认为法治应该非常重视立法工作。立法应该遵循公正和美德的理念,这也是立法的根本原则。他认为立法应该在自由、团结和统一的国家进行,并要求国民具有理解力。法律应该取得民众的认同。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重视立法技术并有自己的法律大纲。然后,柏拉图强调应该树立法律权威,要求全体公民都要依法办事,“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认为法治可以克服极端自由和专制,只有人们都遵守法律,法律居于官吏之上并被他们服从和遵守,那么这样的国家才有正义。柏拉图特别强调官吏守法,不然就算再好的法律,其法律

的价值都会掠夺。因此,为了保证法律得到公正的执行和遵守,他不仅主张建立完备的司法制度,制定程序法,实行陪审制度,而且认为应该对法官以及其他执法者做出一定的要求,使其遵守法律,成为法律的奴仆和忠实信仰者。

四、柏拉图法律思想中的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柏拉图认为,智慧是至高,凭着智慧一个国王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国王有了智慧,那么他有没有其他治国良法则无关大局。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理想国》里,法律是无足轻重的,甚至受到柏拉图讥笑。他说:“把这些规矩订成法律,我认为是愚蠢的。因为,仅仅订成条款写在纸上,这种法律是得不到遵守的,也是不会持久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国家,他强调哲学王统治,轻视法律,反映了他反民主的人治思想;后期他培养哲学王失败,才转而在《法律篇》中表达了对法治的诉求。因此,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思想经历了由“哲学王”的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就是一个理念的世界,由于现实的挫败,到《法律篇》时,柏拉图开始关注与理念世界相对的现实世界,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但根据理念说,现实事物本质上是不完善的,只是对它的理念的不完美的模仿,它的完善也只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它只能无限地追求和趋近于理念世界。因此,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强调用树立法律权威,用法律的统治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完满,同时也不能忽视“善”的重要性,以尽可能的使现实世界趋近于理念世界。由此可见,从天上之城到地上城邦的构建,从《理想国》中的关注理念世界到《法律篇》中的走向现实世界,也是柏拉图理念思想的发展过程。

不管我们怎么解释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如何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无可置疑,柏拉图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其法律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法治的发展方向起到导航的作用,而且对于今天的整个人类法治事业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2知识拓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务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柏拉图见证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促使他探求政体的改革,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城邦。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重大。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哲学王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之一。过度民主自由的暴民所导致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悲惨命运,让他看到了古希腊政治的衰变。从而造就了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的终身学术志向。他有过理想国家哲学王的最优方案,也有过依法而治的次优方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如何构建的,看看他是如何从追求人治而转向追求法治的。本文就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背景资料 <一>柏拉图的个人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生育雅典名门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k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呢?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逃亡期间,柏拉图游历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专门从事著述与研究,构建他的理想国。这个学园一直是古代欧洲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对话集》、《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理想国》第一阐明理想国的产生和组成,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第二规定理想国的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重人治轻法治。理想国中的等级制度,统智者——金子——智慧;军人—银子—勇敢;节制、正义属于三个不同等级;劳动者—铜和铁。 柏拉图认为贤人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也就是他的理想国。柏拉图重视立法工作,1,立法只有为之立法的国家应该是自由的。2,这个国家应该是统一的。3,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法律应该具有理解力。全部的善德是制定法律的最高标准。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认为混合政体形式是最好的。柏拉图后期强调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创办了第一学园得。 正义理论 正义论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正义就是制作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她天性的职务。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的时候,人们便获得了正义的德性 分为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道德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最高美德。社会行为的普遍道德标准法律上的这种不平等权力分配强强是道德正义的体现 法律是一种秩序。法律争议是社会各阶层各守其位、各谋其政,不非分越位。 正义是国家的原则 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法律必须体现正义的要求 理想的国家制度 理想的国家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 国家阶级的构成:护国者、辅助者、生意人 在统治者内部实行“共产、共妻、共子”的制度,各不同等级之间的人不能通婚 对统治者进行终身培养教育,从儿童时期抓起 “第二等好的国家” 第二等号的国家的政体应是混合政体,应建立民主制和君主制相结合的混合政体,实际上就是寡头制政体,是贵族制政体 主张限制私有财产,实行法律的统治 哲学王统治与政体理论 最理想的国家就是“哲学王”统治的国家 正常政体,是指依据法律进行通知的政体;变态政体,是指不依据法律进行统治的政体法律和法制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则,它是公道和正义的标志; “我确信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这一点,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柏拉图已经初步具有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立法的最根本原则是要遵循公正和善德的理念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知识拓展: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之口,他就是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一共留下了23篇对话和3件书札,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对话,依次有这样三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三篇对话反映了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理想国》是柏拉图探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重大智慧结晶,《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才真正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建城邦的政治法律制,而晚期的《法律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图法治观的哲学基础——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法哲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法律正义论、人治观和法治思想都构筑于“理念”这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上。他认为,理念法则即是理性法则,理性法则构成法治、政府、国家之现实存在的深刻根基。不可否认,在古代很多哲学家思想中都牢牢把握着“理性”这一条线,因此柏拉图划分了两种美德,神圣的与人类的,他认为应该按此种美德次序调整一切关系,确定各种善恶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言:“就是一方面,我们说有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存在,并且说每一种美的、善的东西又都有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又曾说过,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以及一切诸如此类者本身;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的东西,我们又都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者,而称它为每一个体的实在。”这里所谓“多种美的东西、善的东西”是指多数的个别事物,所谓“美本身”“善本身”就是指美的东西、善的东西的“理念”。有些学者将“理念”汉译为“相”,“相”是事物的“本真”,“正义”指人的德性,“善”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又是最高的正义。因此,“相”的哲学思想本身已蕴涵了对宇宙本质和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关怀。柏拉图的相论确实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前期的相论不仅侧重目的论的伦理道德,而且搞不清具体事物中已包含着事物普遍本质,后期柏拉图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觉醒和发展,所有事物都有普遍本质,也应该有其相应的“相”。这为他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笔记整理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 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 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主要表现: (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 (2)严刑酷法: (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 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 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 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高中历史选修四要点整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 ⑴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⑵人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⑶秦国的实力基础: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⑷个人因素:秦王嬴政锐意进取、广招贤士。 ⑸正确策略:远交近攻、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⑹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锐减。 2、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3、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郡县制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⑴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⑵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三)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 (2)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3)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4)交通上:修建驰道、灵渠 (5)法律上:颁布秦律 (6)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四)对秦始皇的评价 总:中国历史上有为的帝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功: ⑴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 ⑵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⑷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过: ⑴焚书坑儒,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⑵大兴土木,赋役沉重 ⑶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因暴政而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2知识拓展:柏拉图生平及思想

柏拉图生平及思想 柏拉图(希腊语:∏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原名亚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二十岁时,他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到达锡拉库萨,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知识拓展:柏拉图生平及思想

柏拉图生平及思想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预习导引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1.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事迹。 2.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3.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1.重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理念论与理 想国。 2.难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体;如何看待唯 物与唯心的哲学思想。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政治活动 (1)出身于贵族家庭,青年时代的柏拉图便对政治产生兴趣。 (2)伯罗奔尼撒战争暴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柏拉图希望改变雅典民主政体。 2.思想形成 (1)师从苏格拉底,学习研究哲学。 (2)游历地中海诸国,考察各地制度风俗,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的哲学家。 [拓展升华]柏拉图的成长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1)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优越对其成长固然很有利,但不起决定性作用,逆境也出人才。 (2)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其是否胸怀大志、少年立志,并为此终生奋斗。 (3)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广泛结交学者,拜访名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二、理念论和理想国 1.理念论——哲学思想 (1)内容:世界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 (2)实质: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理想国——政治思想 (1)著作:《国家篇》集中反映他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 (2)内容: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组成,三者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 (3)实践:找到“哲学王”的雏形——叙拉古的阿启泰。 (4)评价 ①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

②“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 [知识点拨]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柏拉图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国家,表达了柏拉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柏拉图为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倾注了毕生精力,但由于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脱离了现实,最终也未能实现。 三、柏拉图学园 1.学园概况 (1)建立地点:阿卡德米。 (2)学生来源:大多来自希腊各城邦的上层社会,男、女生平等对待;学生不交纳学费,但须具有初级的数理知识。 (3)课程设置:开设有算术、几何、天文学等。 (4)教学方法:老师采用对话形式教学,学生不必恭恭敬敬、惟命是从,可以自由讨论问题。 2.学园地位 (1)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 (2)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1)是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受到人们的崇敬。 (2)他的思想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 [知识点拨]柏拉图和中国的孔子一样,都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都强调等级秩序,认为不同阶级、阶层都应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并且都主张德治,追求社会和谐。 主题一比较柏拉图和孔子 【史料探究』 史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史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第2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柏拉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柏拉图》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设境亮标】 省教学要求: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自主研读】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二、柏拉图的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三、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四、评价柏拉图 【摘疑】 【精讲释疑】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出身名门:公元前427年出生雅典家庭 2、柏拉图所处时代:战争,雅典同盟战败,暴露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柏拉图希望建立类似政体。 3、追随名师:崇拜,他的死促使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体的成见。 4、游历四方:游历12年,到达小西亚、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终成明哲。 5、创办学校:387BC,阿卡德米学院 Academy 二、柏拉图的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实质是:奴隶制寡头政治的斯巴达打败了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雅典。

②被处死刑 ——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哲学思想) A、观点: ①世界: ②世界——————————————————世界 ③先天固有,学习即是。 B、评价: ①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 ②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 B、观点: ①理想国家: ②国家统治者——“”(最富有智慧,最具有正义感和理性) C、评价: 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三、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教育宗旨:传授;研究;咨询;培养人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2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教案)》

第二单元 第 2 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教课时间: 4 月 29 号主备人:黄涛讲课人 教课目的: 1、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平生事迹, 2、认识柏拉图追求真谛的不懈探究精神, 3、认识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课要点: 1、柏拉图理想国的假想。 2、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课难点: 1、理解并评论柏拉图的思想看法与政治主张。 2、概括并剖析柏拉图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课方法 :自学指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课步骤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柏拉图的平生与他思想的联系 2、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3、柏拉图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生生沟通、合作学习 一、柏拉图的平生 1、身世豪门 2、追随名师:苏格拉底 3、游览四方:西亚、北非、南欧 4、创立学校: 387BC ,阿卡德米学院Academy 二、柏拉图的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联盟战败; 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联盟战败本质是:奴隶制寡头 政治的斯巴达战胜了推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雅典。 ② 苏格拉底被处极刑 ——以上二者裸露民主政体缺点。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 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览四方,观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哲学思想) A 、看法: 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看法或本 质——真切、永久 ① 世界: ② 理性世界——————————————————感性世界:由详细事物构成;物质或现感象性——世界虚假、变化 对峙 ③ 知识天生固有,学习即是回想。 B、评论: 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

第1页/共4页

② 理念论涉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论述 了人的理性关于事物有触动作用,重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踊跃作用。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国家篇》(《理想国》 B 、看法:护国者——执政“智慧之德” ① 理想国家:卫国者——军队“英勇之德” ② 国家统治者——哲学王 “克制之德” 生产者——生产 C、评论: ①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系的缺点,成立和睦稳固的 社会; ②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三、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1、目的:为了培育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状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教育主旨:知识教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育人材 学生根源:拥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同等开 设课程:算、几、天 教课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议论 教课历年:全面、和睦、发展 3、影响: 生命中的转折点,流传政治理想,培育众多人材; 欧洲文化史上大事件,为以后欧洲文教、科技、哲学等发展确定 基础。 四、评论柏拉图 1、遇到人们敬爱,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 学史上是奠定者,世界影响巨大。 2、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知识论、理想国存在限制;但其一 世追求真谛、崇尚美德的境地令人钦佩。 练习反应:见教案1~ 5 BCCAA6~ 10 AAAAB 纠错释疑 拓展延长:古典文化的绚烂时代 1、古代希腊文化的含义及历史地位 ①含义:古代希腊文化是希腊人民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宽泛汲取古代西亚和埃及优异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所创建出来的拥有希腊民族独到风格的文 化,拥有多方面的成就。 ②古典文化:(公元前 5 世纪至前 4 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文化的繁华期间,历史上又称为希腊古典时代。 ③历史地位:“希腊是西洋文化之母”

2020版高中历史选修四:2.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案(含答案)

学案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课标要求]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1.师从苏格拉底 (1)与苏格拉底相处:从20岁起拜苏格拉底为师,并相处8年之久。 (2)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 ①对真理的共同追求中,成为苏格拉底最器重的学生。 ②与苏格拉底相处中,柏拉图发现现行政治制度很不完美。 ③苏格拉底被处死,加深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2.主要思想 (1)理念论。 ①基础和条件:长期游历,接触不少学者名人;研究、汲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理论;创办阿卡德米学园。 ②主要观点:“理念”是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具体事物的“原型”;人们的学习就是回忆,并通过回忆找回对理念世界的认识。 ③评价:理念世界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观念,是唯心主义的;以充满神秘主义气息的学说,开启了认识论上的先验主义传统;通过概念思维而独立建构起来的理论世界,其理念论无疑具有巨大的科学认识方法论的价值。 (2)“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 ①基础:理念论 ②组成与分工 a.智慧的贤哲是统治者,勇敢的士兵是保卫者,能够从事工、商、农业的是生产者。 b.结论:或者由哲学家做统治者,或者使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国家就不可能成为理想的“正义”之邦。 (3)评价:“理想国”只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贵族国家,根本算不上人类社会的理想之国。 (4)实践:企图把叙拉古城邦的统治者塑造成哲学王,并按其设想的模式,把叙拉古变为理想国,最终理想国成为泡影。 (5)《法律篇》:强调法制的作用,认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形式。

高中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 本单元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封建皇帝。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开展推向顶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开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场下坡的皇帝。 第1课“千古一帝〞始皇★注意问题: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根底;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③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开荒;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完毕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稳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

提高了效率。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③科举:开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根底。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第3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注意问题:稳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奉献;康熙帝与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奉献是保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去除;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③沙俄势力东进。 2、稳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设一府三县,隶属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开发,稳固海防。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④三征噶尔丹,打击XX 蒙古分裂力量。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稳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先哲 第1课先师孔子★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

历史选修4复习资料

选修4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国家秦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④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 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唐太宗 1.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2.用人策略上: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3.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慎用刑法,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5.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6.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7.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8.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9.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三、康熙皇帝 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 A平定三藩之乱。 B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D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E 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册封 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 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选修4-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西方的先哲和科学家(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和 杰出的科学家 知识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统一全国: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制度创设 ①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3)巩固统一 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③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设桂林等三郡。 ④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 ⑤交通上,统一车辆形制,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2.唐太宗 (1)制度:发展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2)法律: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3)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唐初经济逐步复苏的基础。 (4)选官: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康熙帝 (1)贡献 ①平定“三藩”:扫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③抗击沙俄 a.组织战争: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b.签订和约: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与中国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2)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知识点2东西方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②“礼”的思想:“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2)教育思想 ①教学原则: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原则。 (3)思想影响 ①对古代中国: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教案

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课标解读] 古希腊哲学家侧重对人自身的研究,其思想充满人文主义的色彩。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理想国”的设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也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柏拉图的生平事迹是一般性目标,理解其思想主张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既是课标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重点。 【情境激趣诱思】 甩胳膊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开学第一天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任务:每天甩 胳膊300下。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 询问大家坚持的情况,班上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 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80%了。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这时,整个教室 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 【诱思探究】从上面的小故事当中,你感受到柏拉图怎样的精神? 【教材内容详解】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出身名门:前427年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关注政治:青年时代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 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1)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民主制中有不少内容源 自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如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可以选举官员、判决等等,公民大会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这些都与原始 社会的军事民主制有关,这是东方所没有的。(2)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希腊环海、多山、多岛,是一个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航海贸易须以平等交换为原则,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3)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是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力量。(4)小国寡民是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前提。因为直接民主制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中才有可能,特别是像雅典那样的直接民主。(5)奴隶劳动为城邦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物质保障。(6)希腊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营养。 3.对民主政体充满成见:雅典同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使柏拉图感到失望。战后雅典政权以渎神罪判处苏格拉底极刑的事件更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4.游历四方: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在外游历12年,成为知名的哲学家。 5.创办学校:阿卡德米学院。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 材料一见P28图片《苏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见P28《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了苏格拉底的什么精神?对柏拉图产生了什么影响? (2)“对话录”有何特点? 提示: (1)坚持真理、从容不迫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加深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2)就特定的命题展开辩论,借用提问、推理、诱导等方式,一问一答,由近及远,以浅喻深,达到作者预先设计的效果。 例题探究 例题1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雅典,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导致他离开雅典的直接原因是 A.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极度失望 B.热衷于传播雅典的民主思想 C.受城邦派遣去传播希腊文明 D.进行政治考察以便完善自我 解析: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扣上对神不敬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柏拉图由此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深感失望,他选择离开雅典到外地游历。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 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 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 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主要表现: (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2)严刑酷法: (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 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 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①617助李渊起兵反隋 ②618李渊建唐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总结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 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功绩: 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创立儒学的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主要思想: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 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 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