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清单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人类可见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

2.宇宙由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组成,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这类自己发光的星球叫恒星,地球、火星等围绕恒星转的星球叫行星。围绕行星转的叫卫星,比如地球的天然卫星月亮。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最大。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自东向西自转,其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从地球本身看,1)从地球自身条件看,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重力适中,形成了以氧氮为主适于生物生存的大气。2)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和重力收缩,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形成液态水,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差不至于过大,液态水能保存。外部原因:1)稳定的太阳辐射。2)各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面而且方向相同,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内。3)日地距离适中。【必须懂,去找个人听你给TA分析一遍,知道TA懂为止】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晚上比白天要冷有木有啊】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切记!】

1. 太阳常数表示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8.24J/(㎝2?min)。

2. 人类通过生物改良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太阳能。人类位居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各级食物链的生物都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将埋藏在地下数千万年来积累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因而人类是太阳能的主要消费者。【萧老师独家补充,非385的学生不懂滴】

3. 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相应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黑子数目以11年为周期变化,黑子数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引起地球磁暴的耀斑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极地上空与高层大气碰撞于是产生极光。耀斑越强太阳风越强。【这是老师给你们抓的鱼。现在自己去看书“打渔”去,千万学会自己总结,切记,切记】

4.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下垫面(反射率不同)、大气洁净度、气候或天气(阴雨天木有太阳滴),海拔(越高越强,登上的穿棉衣戴墨镜,因为冰雪耀眼太阳刺眼),日照时间的长短(涉及纬度、季节等知识)。【点拨:遇到比较两地太阳辐射总量之类题目,按上面的要素一个萝卜一个坑去套】

这是萧老师总结的本部分的知识点,可能有漏缺,自己补上。建议:列成表格或者关系图。第二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人规定地球来到方向是西方,去的方向是东方,所以地球从任何地方看,都是自西向东.东西方是相当而言的,没有绝对的东、西方。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萧老师补充:在北半球的任何地方观察北极星,可发现天空中的北极星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度刚好等于观察点的纬度,比如赤道上看到北极星是在地平线上,北极看北极星是在头顶。原因自己推导,搞不懂……就慢慢想吧】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

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E1P到E2P地球自转360o,时间为23时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走过的线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旋转体速度快慢的计量值。地球各地角速度相等,约15°/小时,两极为零。

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吗,地轴不转动,所以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球自转导致24h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出现。不是昼夜现象,地球昼夜现象产生原因:1太阳照射,2地球为不透明球体。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公转。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昼夜交替同样存在,只是一个昼夜周期为一年。地球永远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白天黑夜的分界线形成一个大圆即晨昏圈。晨昏圈包括晨线和昏线两段,地球从白天跨入黑夜经过的那段叫昏线,从黑夜进入白天跨过的那段叫做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圈,因此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刚升出或落入地平线。晨昏圈只有在两分日才与经线圈重合。

2.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主要用来分析大气、洋流、河流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河水会向南岸冲刷,南岸受冲刷严重往往河道较深,适宜船舶航行和建设码头。而北岸往往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岛、沙滩。河道较浅。另外如,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

东北信风(北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即信风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响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其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北半球)和西北风(南半球),即盛行西风。【头晕了木有?拿出地图册,对着三圈环流图再看一遍就懂了】

3.地球自转一周360°用掉24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尺度。1=°4min ,15°=1h。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太阳光总是从东方扫向西方。所以,东方总先见到太阳,先正午,先天黑,即时间比西方要早。每条经线都把太阳位于其天顶时当做正午12点,两个正午之间划分为12个小时,于是每条经线都有自己的时间标准。这样由于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如果我们知道了A地的地方时,如何计算出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1°,如果B在A的东面则用加,在西面则用减。经度差的计算,若都是在东/西经区则减,若分属东西经区则加。

【几个练习题练练。学习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注重基础很重要,还记得老师说的那个基础练出的状元彭蔚吧!】

1、当120oE为11点时,求140E为几点?(12:20)2、当20oE为1点时,求40 oW为几点?(前一天21点)3、当80oW为16点时,求70o E为几点?(第二天2点)

时区的换算

全球360个经度,若用360个时间标准,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麻烦。于是,我们人为将地球360个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对应24h每天,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有了划分的时区,计算两地的时间差我们可以先求出两地所在时区,再用时区差来计算】中央经线:每个时区正中央的那根经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度的整数倍,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 (15°×8=120°)。①若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商为时区数②若所得余数> 7.5°时区数为所得商+1。

时区差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用时区数轴,这两种方法也适合地方时计算】

⑴在零时区两侧(或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的换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加减号选取的原则:东加西减时区差求法:同减异加若两地同时位于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减;若一个位于东时区,一个位于西时区,则加.如下图1。要注意的是,如果计算结果小于24小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也不变.如果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日期加上1天,而时间减去24小时;如果计算结果是负数,那么日期减去1天,而时间加上24小时.

⑵过日界线区时的换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相隔时区数±1天

加减号选取原则: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则加1天,减去相隔的时区数;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则减1天,加上相隔的时区数.: 跨日界线相隔时区算法:相隔的时区数=(12-已知地时区数)+(12-所求地时区数)

【全球共24个时区,但有25个时区名,因为东西12区以180°为中央经线,各占7.5个经度。东西12区的地方时一样,但日前相差一天。180°以东是西十二区,以西是东12区】【时区换算的笨办法】

数轴法: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

日界线

有人为的、位置固定180°经线和自然的位置变动的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

如箭头 A、B、C:日期不变

如箭头 D、E:日期加一天

如箭头 F、G:日期减一天

人为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以北半球为例,看右上的图)

在地球表面实际上有两条日期的分界线,一条是上面所讲的日界线,这是一条人为界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永远不变,其西侧永远比东侧早一天。另一条是时间 0:00所在的经线,其两侧日期也不相同,但它在地球表面是不断移动的,每1小时要向西移动15度,其东侧要比西侧早一天。

【以上两个图均是北半球的示例。大家可以将其自转方向标示出来,可以发现按地球自转方向,180°经线一直不断吞噬旧的一天】

左图:180度为人为日界线;西经4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5月1日0点或4月30日24点;非阴影部分为4月30日。

右图: 180度为人为日界线;西经135度为自然日界线,目前的时间为10月1日0点或9月30日24点;非阴影部分为9月30日。

以上两幅图像还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时间的范围和所占的比例,例如在右图中全球7/8的范围是10月1日,1/8的范围是9月30日。

经典例题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201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

A、2010年12月21日4时

B、2010年12月20日4时

C、2011年1月16日17时

D、2010年12月20日10时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20111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

答案:B

【以上就是地球自转的意义全部内容,只要你静下心去思考,没什么难的。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强者的心,永远不要低估你自己】

地球公转

1地球围绕地球和太阳共同的质心公转,【因为相比太阳那个巨无霸,地球太鹅毛,所以也可以看做围绕太阳转】其路径为公转轨道,是一个非常接近于圆的椭圆。所以近日点远日点对地球热量的影响很小。但对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影响,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黄道面和赤道面成23°26′的角度,叫黄赤夹角。同时,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度数相一致,为南、北纬 23度26分。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从而导致了南北半球温度地区的四季现象,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2地球公转的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日出前日落后可以认为太阳高度为负值。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同一地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带夏至日冬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冬至日达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太阳直射时达到最大

值(每年两次)

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纬度地带

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

【现在老师建议你自己把北半球冬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图画出来,依葫芦画瓢,萧老师说你肯定行】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H=90°-|某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即 H=90°—|φ±δ|=90°—纬度差

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注意: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北极点附近为极昼,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北白昼越长。

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9月23日——3月21日):南极点附近为极昼,北极点附近为极夜,全球越往南白昼越长。

以上的规律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上面的图中 A、B、C、D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曲线a表示北极圈上一年昼长的变化情况,曲线b表示的是南极圈的昼长变化,曲线c是赤道上的昼长变化。

经纬线的判读:

经度判读的规律是: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在侧视图中经线表现为弧线,一幅平面图包含了180度经度,再根据图中的经线条数确定每条经线的度数,在A 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45度,在B图中每两条经线的间隔为30度。在极投影图上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的直线,在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上,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东经度为逆时针方向增大,西经度为顺时方向增大。南极投影的图相反。

纬线在侧视图中表现为直线,在极投影图中表现为同心圆。通常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

H和I是两幅立体图其判读方法与极投影图类似。

晨昏线的判读:

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是始终平分赤道。晨昏线的判读规律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晨线位于昼半球的西部边缘,昏线位于昼半球的东部边缘。所以 C图中最左侧的经线为晨线,最右侧的为昏线,而B图正好与此相反。在G图上

晨昏线的左半部分晨线,右半部分为昏线。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读:

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则可判定为夏至日。如 E、G、I图就是夏至日。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是极夜,南极圈内全部是极昼,则可判定为冬至日,如D、F、H 图所示。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极圈内昼夜各半,则可判定为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的经线是平人昼半球的经线,在图 A中它应与晨昏线成九十度夹角;在图B 中它应是午夜0点所对的那条经线;在图F中它应是平分昼半球的那条经线。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读:

各经线地方时的判定可以有三个切入点,一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点,二是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上地方时为18点,三是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然后再根据每15度1小时或每1度4分钟,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例如:A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9点;D图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为22点。

昼夜长短的判定:

首先应明确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春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昼、夜各长 12小时,6:00日出,18:00日落。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夜各长12小时,6:00日出,18:00日落。

其他纬度、其他地点的昼夜长短不一样,在极投影图上,某一地点所在的纬度圈昼弧所跨经度数乘以 4分钟即为昼长。在侧视图上通常只能看到一半昼弧,所以要用这一半昼弧所跨的经度数乘以2再乘以4分钟所得为昼长。

图号直射纬线直射经线节气北京时间

A 赤道东经45度春秋二分日17:00

B 赤道西经120度春秋二分日04:00

C 赤道东经135度春秋二分日11:00

D 南回归线西经150度冬至日06:00

E 北回归线东经135度夏至日11:00

F 南回归线东经90度冬至日14:00

G 北回归线东经30度夏至日18:00

H 南回归线西经60度冬至日00:00

I 北回归线西经30度夏至日22:00

【光线图解题技巧】一、如果是极点俯视图,判断属于哪个半球。二、观察极圈内的昼夜状况。极昼为则代表太阳直射在该半球的回归线上,极夜则代表太阳直射在另一半球的回归线上。三、分析晨昏线。晨昏线若与经线重合则代表日前为两分日。晨线、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点和18点。将白昼平分为两半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将黑夜平分为两半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得出这些信息利用我们上面讲的规律,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都是很容易求的。

第二部分“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结构图

【萧老师的学生一定要会做知识结构图,帮你对知识形成

一个系统的结构,有清晰的条例。尤其是想学文科的同

学,希望你能采纳这个方法】

第三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及地表形态

1.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 33 千米,海洋较薄,约 6 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态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矿物———确定的化学成分、物质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形态:气态(天然气等)液态(石油、汞等)固态(最常见)

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金属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石英,长石和云母(花岗岩中),方解石(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矿产———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才称矿产

矿物不一定矿产

矿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目前约有150种,而矿物超过3000种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地表内形成的叫侵入岩,地表上形成的为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裸露的岩石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如流水、温度、风、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叫风化。【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在寒冷干燥的地区物理风化教常见,如西北内陆地区的风化地幔,典型的如雅丹地幔。在潮湿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做用更强】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成岩,就形成了沉积岩。最典型的沉积岩是石灰岩。

3岩石存在条件发如温度和压力生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改变,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3地质循环

概念:漫长的地质时期,岩石圈和其以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组成地壳的岩石和矿物也会相互转换。

而地质循环的进行,会带动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

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相互关系

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形成高山和低地使地表高低不平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联系,时间上同步,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

用太阳能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削平高山、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全球共分为6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是完全的海洋板块外,其它板块均有海洋和陆地部分。板块只是借用大洲大洋的名字,比如阿拉伯半岛就属于印度洋板块而不是亚欧板块。

六大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一般是板块张裂的地方,或者是海底的火山带,如大西洋的海脊。火山喷出大量物质推动板块向两边运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如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褶皱包括背斜、向斜两种基本形态。断层:沉积岩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包括地垒、地堑两种形式。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5.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最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侵蚀作用,峡谷、蘑菇石、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都是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另一种是堆积作用沙丘、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是典型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现在请回过头去看三大岩石转化关系图,标出各个箭头上表示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还是外力】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我们既不能单纯从人类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出发,罔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破坏大自然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持消极被动的态度,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开发实行原封不动的保护。人类要努力发掘自然潜力,制止自然的危机倾向,是自然景观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到最优化的水平,实现人于自然共同创造。】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

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第三部分知识结构简图

【这个结构图是以地表形态为核心联系相关知识,需要你把地质循环、地球内部结构内容补上】

第三节的大气环境和水循环属于同一部分知识,就是讲水圈和大气圈的内容。大家可以将其归为一类。

第四部分:大气环境

1. 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

2. 低层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组成体积(%)作用

干洁空气N2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O3 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很少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雨、雪、冰、雹、霜、露、雾等对流层内的天气现象都对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影响,对流层空气的清洁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流层也称为天气层。对流层的温度由低层向高空递减,因为下垫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受下垫面的长波辐射作用越弱,温度越低。对流层上冷下热的结构有利于形成空气的对流。热空气含有的水分较多,在膨胀上升的过程中遇冷,水蒸气以凝结核为中心凝结成水滴,成云致雨。对流层在低位地区较厚,高纬地区相对较薄。【地形雨,

即暖湿气流受到地形阻挡抬升,空气遇冷,成云致雨。比如山地的迎风坡一般降水较多。地形雨有个特点:在一定海拔以下,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超过一定海拔,降水又开始减少。】4.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对流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逆温经常出现在地形低洼地区平静而晴朗的夜晚。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对流层温度由低往高逐渐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所以晨练并非越早越好,一般以日出后1小时左右,逆温层基本消失后开始适宜。太早了呼吸的全是脏空气。把它告诉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5. 平流层由于含有较多的臭氧,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平流层上热下冷,因此大气稳定,适于飞行。

6. 高层大气密度很低,气压很低。高度电离形成电离层反射电磁波。是极光的形成区域。

7.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参与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云层和尘埃,特点是无选择性。所以,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在树阴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这些都是大气的散射作用的缘故。大气辐射对太阳的散射作用参与的主要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特点是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出蓝色,纯净的海洋也是蓝色。

综上,太阳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区和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可见光集中了太阳辐射一半的能量,所以太阳辐射给予地球表面巨大的能量,是发生在地理环境里各种现象和过程的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8.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因而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又以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高一层大气,使大气保存了地面所放出热量的绝大部分(75%~95%)。因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也主要集中在红外线区,所以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大气逆辐射更强,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所以,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我们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其实就是搞定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能够自己把这个图分析出来就算是学懂了这部分知识,对照那些文字,再把图看三遍】

大气的温室效应,我们应重点弄清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之间的关系。如左图,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简图分析说明大气保温效应的三个物理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增温后又产生大气长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剩余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如左图)。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不同,①等量太阳辐射在地面的散布面积不同

②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程度不同。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地面辐射也就不同。2、下垫面因素。反射的越多,地面得到的越少,地面辐射的越少,大气得到的就越少。【温室效应】

在大气中,有那么一些成分,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合物、氯氟烃、臭氧等气体它们具有与玻璃相似的作用,让阳光到达地球,阻碍热量从地球表面散发出去,从而维持了地球表面的气温,这种效应,就如同温室的作用一样,因此被称为“温室效应”。这些气体被称作“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许多种,但二氧化碳却是其中的主要角色。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却吸收强烈。所以,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工燃料,在此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大约排放出200亿吨二氧化碳。严重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比目前增加1倍。到那时,地球表面温度将平均升高2.5℃。

【萧老师的非主流观点:实际上全球变暖远没有预言的那么严重。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具有强大稳定性的巨系统,具有稳定性维系整体的功能和协调关系。而且组织程度越高其稳定性越强。地球气温增高,散热效应随之加强,同时增大云量和反射率。海洋和大气的热交换层次会增厚,中层和深层的海水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会因为全球增温而增多,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更多,尽管绿色植物死后又会把二氧化碳返还大气,但森冷都是长寿的。此外,近30年的温度变化的实际也证明推测着的预测站不住脚,并未发现海平面明显升高。个人认为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用一种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思维去面对眼前的一切。要学会听取他人意见,更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思辨思维。】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49页)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务必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关系】

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见课本39-40页)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中心;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西北(偏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差。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成因:海陆热力差。

三、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

暖和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

寒潮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

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

【啰嗦几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给大家总结这些知识,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学会这种总结的方法。老师的原则是“方法第一,成绩第二”。相比初中的学习,高中学习特别强调方法,强调效率。老师认为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助我们学习成功的根本。两个月6堂课,老师想跟你分享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太短太短。在以上的知识总结中,老师经过仔细斟酌,把最精华的东西遴选出来,若这能让你真正有所收获,老师将倍感欣慰和幸福。

你的天赋毋庸置疑,希望你更加努力。老师深信,一个勤奋、聪颖的你,只有天空才是你的极限。

萧老师和王老师衷心祝福你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新- -标- 第-一-网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

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 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 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 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 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 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3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 悬崖顶部绝对高度a≤顶部绝对高度(海拔)<a+h最大值a,最小值b,断层处相汇等高线x条,等高距h。 悬崖底部绝对高度b-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b 相对高度(x-1)×h≤相对高度<(x+1)×h

高一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湘教版的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本文将对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规律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包括自然要素和自然景观,地理规律则是对地理环境的总结和抽象。了解地理环境和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认识地球的整体特征。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扁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我们通过地图来描绘地球的各种特征和分布情况。地图有不同的投影方法和比例尺,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对我们进行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非常重要。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的第三个行星,它围绕太阳运动,同时也有自转运动。地球的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太阳系中还有其他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它们的运动规律和特征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第四章陆地与海洋 地球表层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不同的地理单元。海洋则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海洋中有大洋和海岸带两个主要部分。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第五章气候与水文 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统计平均状态。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对我们进行气候调查和灾害预防等

都有重要意义。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循环的科学,水是人类生 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了解水的起源、分布和利用对于合理利用 和保护水资源至关重要。 第六章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包括生物群落、 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等。人类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我们的活动 对生态环境和地球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本文对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内 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研究方法、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 陆地与海洋、气候与水文、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等。通过学习地 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到我 们与地球的关系,并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湘教版)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 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 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充足的。?恰到好处的。 ?适宜的范围。【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 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地球 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 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方向自向。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 约为每小时°。纬度越高线速度越。(0°: km/h;30°: km.h;60°: km/h) 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⑶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 24小时而形成的时间系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⑷时区和区时:每隔度划分1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 识点总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 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篇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 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最新最全)

可观测宇宙 ⎩⎪ ⎨ ⎪⎧(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银河系 ⎩⎪ ⎨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 ⎨ ⎪⎧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 ⎨ ⎪⎧地球 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 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 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 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 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 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 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 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 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 表,形成原始海洋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 (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 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总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 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 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比较项 自转公转目 示意图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清单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人类可见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 2.宇宙由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组成,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这类自己发光的星球叫恒星,地球、火星等围绕恒星转的星球叫行星。围绕行星转的叫卫星,比如地球的天然卫星月亮。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最大。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自东向西自转,其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从地球本身看,1)从地球自身条件看,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重力适中,形成了以氧氮为主适于生物生存的大气。2)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和重力收缩,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形成液态水,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差不至于过大,液态水能保存。外部原因:1)稳定的太阳辐射。2)各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面而且方向相同,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内。3)日地距离适中。【必须懂,去找个人听你给TA分析一遍,知道TA懂为止】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晚上比白天要冷有木有啊】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切记!】 1. 太阳常数表示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8.24J/(㎝2?min)。 2. 人类通过生物改良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太阳能。人类位居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各级食物链的生物都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将埋藏在地下数千万年来积累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因而人类是太阳能的主要消费者。【萧老师独家补充,非385的学生不懂滴】 3. 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相应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黑子数目以11年为周期变化,黑子数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引起地球磁暴的耀斑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风在极地上空与高层大气碰撞于是产生极光。耀斑越强太阳风越强。【这是老师给你们抓的鱼。现在自己去看书“打渔”去,千万学会自己总结,切记,切记】 4.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下垫面(反射率不同)、大气洁净度、气候或天气(阴雨天木有太阳滴),海拔(越高越强,登上的穿棉衣戴墨镜,因为冰雪耀眼太阳刺眼),日照时间的长短(涉及纬度、季节等知识)。【点拨:遇到比较两地太阳辐射总量之类题目,按上面的要素一个萝卜一个坑去套】 这是萧老师总结的本部分的知识点,可能有漏缺,自己补上。建议:列成表格或者关系图。第二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下面是烟花美文网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 磁暴〞现象和“ 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 1 页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制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 局部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 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河外星 银河 其他恒星 太阳其他行星系 地月

日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一样,所以我们只能 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有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源源不断地提供太阳能 运行轨道平安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 气温为150C 有适合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能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 的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例如:煤、 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

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

第一章宇宙中旳地球 第一节地球旳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旳结合。由物质构成,处在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旳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旳距离。注意:光年是一种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旳鉴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旳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旳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 太阳由近及远)环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由于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构成。月球旳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似,因此我们只能看到月球旳一面。地球与月球旳 间旳互相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种一般而又特殊(有生命)旳行星。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她恒星系 太阳系 其她行星系 地月系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旳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旳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旳能量。太阳旳重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日珥 太阳辐射波长范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旳能量重要集中在波长较短旳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旳 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旳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旳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旳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旳重要能源。太阳辐射自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旳能源。 3、太阳大气旳分层构造 由于光球层旳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旳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旳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旳显示。黑子和耀斑旳活动周期大概是。 4、太阳活动对地球旳影响 (1)对气候产生一定旳影响。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旳有关性。 (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旳运动 一、地球旳运动特点 1、地球旳运动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