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篇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

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

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

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

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

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

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

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

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

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

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

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0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

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

过程就是地壳物质

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

衰变产生的热能(地

球内能)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

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

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

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

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

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

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

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

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

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

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

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篇二:2013-2014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

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

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

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

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篇三:新课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三知识点总结保你满意

新课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I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

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

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

图的判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 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 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 (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 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 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 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 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上(弦月)上 (半月)上(半夜)西(侧)西(方天空),下下下东东”。 7.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三点共性)、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一、宇宙中的地理要素 1. 宇宙中的地理要素是指宇宙中的物质、绝对空间、相对空间、时间与自然环境等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要素。其中,物质性要素由地球以外的宇宙物质和月球、彗星、矮星等 流体物质组成;绝对空间要素包括宇宙的群星、恒星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相对空间要素 表示物体的关系,特别是地球内部的物体的绝对空间关系;时间要素是指恒星、日月星辰 的运动规律、历法的概念等;而自然环境要素则包括地球表面上所有的形态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沙漠、森林、草原等。 二、地理位置 1. 地理位置是指物体在整个地球(或地图)表面上的绝对位置。描述地理位置时, 首先要指出物体所处地球表面上的位置,然后要指出所在位置处的经纬度值。经纬度值的 具体指标是根据地球表面上的特定点计算出来的,经度值表示的是物体所处的经度线,而 纬度值则表示的是物体所处的纬度线。 三、地理范围 1. 地理范围是指某一地理物体或空间结构所覆盖的地理面积及其特征表现。例如, 河流范围一般指其水体网络以及其周围的曝气带面积、土壤和林地等;城市范围一般指城 市的边界线、着力规划开发的地区以及其内涵的土地、水网等;地区范围指一个地区的边 界线以及其内部的湖泊、河流、森林和耕地等。 四、地理形态 1. 地理形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形态特征,通常由陆地地貌、水体地貌、地表覆盖物 围成的三维立体形态构成。陆地地貌是指由山脉、河谷、高原、丘陵和盆地等组成的陆 地地形特征;水体地貌是指湖泊、河流、瀑布等造成的水体地形特征;地表覆盖物是指雪山、沙漠、森林、草地等地表覆盖物对地形影响的形态特征。 五、地理行政 1. 地理行政是指社会组织空间结构的基础。地理行政按其行政管辖范围可分为国家 行政、省级行政、地市级行政、县级行政、乡级行政等。每一个行政级别都有专门的行政 功能,影响着人们在其行政范围内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 六、地理环境 1.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存在的气候、地貌、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地理环境涉 及到地球各物质与空间要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并通过空间、时间的结构分布而形成的

2021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构造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当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核聚变反映(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重要集中在波长较短可见光某些;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重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重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达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1.太阳外部构造:指太阳大气构造,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标志,周期约为)

1.3 地球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基本特性 二、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种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步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交角。当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和地轴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间之间回归移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人教版和湘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顺序有些不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湘教版)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 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 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充足的。?恰到好处的。 ?适宜的范围。【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 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地球 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 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方向自向。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 约为每小时°。纬度越高线速度越。(0°: km/h;30°: km.h;60°: km/h) 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⑶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 24小时而形成的时间系统。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⑷时区和区时:每隔度划分1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 识点总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 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

2021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含答案

2021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含答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 (很重要) 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4H―――He+能量(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 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 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 作用,产生极光现象;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140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1250多亿个)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很重要) 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 1. 360°/24小时=15°/2. R-地球半径,φ-纬度) 记住: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 60°―837千米/小时。 3.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比较项 自转公转目 示意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 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 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 (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 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总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2022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

第一章宇宙中旳地球 第一节地球旳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旳结合。由物质构成,处在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旳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旳距离。注意:光年是一种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旳鉴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旳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旳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 太阳由近及远)环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由于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构成。月球旳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似,因此我们只能看到月球旳一面。地球与月球旳 间旳互相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地球是一种一般而又特殊(有生命)旳行星。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她恒星系 太阳系 其她行星系 地月系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旳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旳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旳能量。太阳旳重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日珥 太阳辐射波长范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旳能量重要集中在波长较短旳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旳 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旳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旳生物化学能。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旳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旳重要能源。太阳辐射自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旳能源。 3、太阳大气旳分层构造 由于光球层旳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旳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旳重要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旳显示。黑子和耀斑旳活动周期大概是。 4、太阳活动对地球旳影响 (1)对气候产生一定旳影响。黑子与年降水量有一定旳有关性。 (2)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带电粒子轰击高纬大气,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旳运动 一、地球旳运动特点 1、地球旳运动特点

2021最新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 140 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 光年=94608 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地球和月球) 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 2000 多亿个)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总星系 ( 140 亿光年) 河外星系 ( 1250 多亿个) 4.太阳系(很重要) (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太阳。(重要) 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 Ⅰ .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 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 . 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重要) 1. 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 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 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 (大小)适中,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4H ———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 0.15~0.4微米——紫外线, 0.4~0.76微米——可见光, 0.76~4 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 /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1 平方厘米面积上, 1 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8.24 焦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 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很重要) 2.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 (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 11 年;②整体性:群发。 (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 (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下面是烟花美文网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最新最全)

可观测宇宙 ⎩⎪ ⎨ ⎪⎧(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银河系 ⎩⎪ ⎨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 ⎨ ⎪⎧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 ⎨ ⎪⎧地球 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 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 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 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 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 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 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 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 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 表,形成原始海洋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 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 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 2.天体: 3.天体系统: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类地行星 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 6.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1 2 3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 2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 (大气层)太阳活动 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124小时) 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 (2 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经线地方时±经度差/15 , ,时区差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 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度,白天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大于0,黑夜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小于0。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