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B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B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

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

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 A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D )。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罚的法律。

10.根据属人原则,我国的刑法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

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我国刑

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特殊客体和无客体。

13.精神病人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

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承担刑事责任。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

信的过失。

15.刑罚的目的在于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1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17.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减刑裁定之日起计算。

19.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

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犯罪中止是指犯罪未遂或者犯罪行为被阻止而未造成

危害后果的情形。

21.犯罪集团是指由三人以上组成,以实现非法利益为目的,分工明确,组织结构严密的犯罪组织。

22.没收财产是指依法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全部或者部分予以没收。

23.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与犯罪主体、客体、结果等构

成要件相互关联,达到法律规定的构成标准的情形。

24.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指对于同一犯罪行为,如果涉及多个罪名,应当按照各罪名的构成情况分别定罪并处罚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如果涉及同一罪名,但是情节严重,也可以按照刑法规定从重处罚。

25.XXX的行为心理态度是过失,因为他没有预见到自己

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对于XXX的行为应当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规定,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因为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不是直接故意。(4分)

XXX安装电网后没有采取任何防止他人触电的措施,因

此他的心理态度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2分)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5.D

6.B

7.B

8.C

二、填空题

9.对前段的补充、或者是例外情况

10.犯罪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

11.犯罪人、犯罪行为、客观结果、主观方面

12.16周岁

13.患有精神疾病、作案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14.公共利益

21.连续犯:是指在一次犯罪行为中,犯了两个以上的罪名。

22.累犯:是指在服刑期间或者刑罚执行完毕后,再次犯罪的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犯罪未遂是指犯罪主体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自己的原因或者客观情况的干扰,未能达到犯罪的预期目的。其特征包括:犯罪主体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未能达到犯罪的预期目的;犯罪主体已经具备了犯罪的主观方面,但未达成犯罪的客观方面。

24.减刑是指对已被判处刑罚的罪犯,在刑期执行期间,根据其表现和改造情况,减少原判刑期的行为。减刑的条件包括:罪犯已经服刑一定期限;罪犯有悔罪表现,并且有改造表现;罪犯在服刑期间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五、案例分析(16分)

对于XXX、XXX、XXX的行为应当如下认定和处罚:

XXX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追

究其刑事责任。XXX和XXX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犯罪的情节,应当依法从重处罚,可

以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同时,应当追究XXX的刑事责任,对其进行从重处罚。

21.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多次故意犯罪,在同一罪名下

连续多次实施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

22.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到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

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再次犯罪的罪犯。

23.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

中的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行为,停止在未完成形态。

24.减刑是指根据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立功

表现,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并且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25.XXX、XXX、XXX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XXX、XXX、XXX商议并采取残忍手段杀害XXX,具有共同的犯罪

故意和行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XXX属于教唆犯,以金钱为诱惑指使XXX和XXX实施犯罪。XXX、XXX 直接实施了杀害许某某的行为,同属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且作用相当。XXX在整个犯罪中居于指挥地位,对犯罪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与XXX、XXX居于同等地位,不属于从犯。XXX教唆不满18周岁的XXX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1.属地管辖原则:指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时,中国的司法机关有权对其进行管辖和审判。

2.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指在犯罪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法律,并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指在犯罪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如因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完全意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4.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可分为一般客体、特定客体和个别客体。

5.防卫过当: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因为使用过度而造成明显的伤害或死亡,需要负刑事责任。

22.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被追诉前,主动向

司法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23.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包括客体、主体、行为、结果和因果关系等。其特征是客观上有违法行为,主观上有犯罪故意或过失,同时符合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

24.数罪并罚原则是指在一个犯罪事实中涉及多个罪名的

情况下,应当对每个罪名分别进行定罪、量刑,但刑罚可以合并执行。其基本适用规则包括:罪名应当明确,罪行应当独立,罪责应当相对应,刑期应当累加,但总刑期不得超过20年。

25.对于XXX的死亡,XXX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冷漠无情,对于XXX的行为应当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进行处罚。XXX的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交通肇事罪等罪名,应当根据

罪行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进行量刑,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

机统一的整体。(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数罪并罚是对一名犯罪嫌疑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

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

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

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

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对于案例中的XXX死亡,XXX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XXX交通肇事撞倒XXX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XXX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

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XXX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XXX被

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XXX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应当撤销缓刑,根据对其

新罪的判决,将原判刑罚与新罪所判刑罚合并决定执行的刑罚。

5.XXX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6.XXX未满18周岁,不适用死刑。

一、填空题

1.解释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不溯及既往。

3.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

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4.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结果。

5.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

任的自然人和法人。

6.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轻微过失和重大过失。

7.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包

括限制和剥夺某种权益。

8.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财产状况决定罚金数额。

9.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正在侦查阶段的犯罪嫌

疑人如实供述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或准自首。

10.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六个月,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

二、选择题

1.A、B、C、D。

2.D。

3.B。

4.C。

5.A。

6.B。

7.D。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1)非法侵害必须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2)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3)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4)防卫的对象必须是非法侵害的人。

2.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追诉期限为15年,但是对于特定罪行和特定情况,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延长或缩短。

五、案例分析(16分)

对XXX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室抢劫罪。入室抢劫罪是指

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住宅场所或者其他场所,抢劫财物的行为。XXX以跳窗进入

XXX家中,使用暴力威胁XXX并搜刮财物,符合入室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入室抢劫罪的处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考虑到XXX年龄尚未满18周岁,应

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进行特别管教,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年龄和人身发展状况,采取必要的教育、矫治和保护措施。

1.正当防卫的条件

正当防卫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起因条件,即

不法侵害已经产生并存在;(2)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在进

行并尚未结束;(3)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4)主观条件,即必须

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5)限度条件,

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我国刑法规定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如下:(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

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案例分析

XXX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因此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本案中,XXX以暴力手段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经构成犯罪,且XXX时已年满15周岁,已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此,XXX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XXX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刑法学》(1)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1)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开专) 一、填空题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科学。 2.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刑法)。 3.刑法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阶段性)和(法律性)。 4.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刑法)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 5.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6.刑法条文中用转折词“但是”所引的内容在学理上称为(但书),它表示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情况的(例外)或者是前段情况的(限制)。 7.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和(司法、学理解释)。 8.根据解释的方法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和(论理)。 9.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对刑法规范含义所作的解释。 10.在我国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检察院)。 11.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2.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法按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未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13.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4.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刑)和(承担责任)相适应。 15.刑法的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亦即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16.世界各国立法关于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主要原则有(属地、属人、保护)和 (普遍)原则等几种 17.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保护)和(普遍原则中合理因素)。 18.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19.根据属地原则,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即受我国刑法管辖。 20.根据属人原则,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1.(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我国刑法规定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罚。 22.根据(保护)原则,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23.根据普通管辖权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管辖)的,适应我国刑法。 24、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经过修订后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26.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27.根据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刑法施行前的这段时间内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犯罪)的,依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刑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应刑法。在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B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B )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 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 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 A )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学的基本任务? A. 规范人们的行为 B. 维护社会秩序 C. 保护公民的权利 D. 强制教育罪犯 答案:D 2. 刑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时期? A. 封建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古代奴隶社会 D. 人类社会的起源时期 答案:C 3.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 A. 有罪推定原则 B. 内容完整性原则

C.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权原则 D. 罚金原则 答案:B 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正当防卫? A. 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 保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 C. 保护公共财产免受损害 D.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答案:A 5. 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 A. 研究刑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B. 研究刑事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形态 C. 研究罪犯心理和犯罪动机 D. 研究刑事诉讼制度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

某市发生了一起巨额贪污案。被告人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巨额公款转入他个人的银行账户,并用于购买 了豪华轿车、房产和珠宝等奢侈品。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1.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小李的行为属于什么罪名? 答案:贪污罪 2. 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请分析。 答案:是。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 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情 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 将巨额公款转入个人账户,涉嫌侵吞公共财物,且数额巨大,构成贪 污罪。 3.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李的刑罚应如何确定? 答案:小李的行为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适用刑法第三百八 十八条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判处小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简答题 1. 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规 定和实施。通过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罚的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o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死刑不适用于()。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o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1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15.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16.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17.对于构成累犯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刑事责任能力 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

[2022秋期]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选择题库含答案(分学期版)

[2022秋期]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十年期末考试 (分学期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2年10月16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22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o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C.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0。C.作为与不作为 3.生埋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4.某甲己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員刑时,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6.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0。C. 一年 7.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B.死刑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o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C.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 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 B. 同类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6.死刑不适用于(ABD)o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0。C. 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迫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D.犯罪行为终了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B. 同类客体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D)o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3.犯罪冃的只存在于(B)犯罪中。B.直接故意 4.某甲巳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C.放火罪D.抢劫罪 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D.间接故意犯罪 6.死刑不适用于(ABD)o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B.十年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0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C.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 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 B. 同类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某甲己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B.从轻或者减轻

2023年3月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3年3月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空格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3.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4.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免除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7.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答案]外交特权;豁免权 10.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 [答案]刑事责任;刑罚 1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 [答案]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2.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 [答案]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3.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给不法侵害人造成,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答案]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 14.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 [答案]特殊预防;一般预防 15.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答案]不能辨认;不能控制 16.拘役的期限,为以一以下。 [答案]一个月;六个月 17.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答案]裁定减刑 18.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答案]累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 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21. 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2.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LT

14、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乙杀死,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甲的行为如何认定?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5、王某潜入张某家中,盗窃了张某的电视机、金表、现金等财物。电视机属于王某所犯的盗窃罪中的? A.犯罪对象 B.犯罪客体 C.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 16、下列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的是? A.曹某在日记中写道:“林某太坏了!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他的。”并在日记中摘抄了几种杀人的方法 B.上官某下班时遇到一疯子拿着刀向她乱砍,情急之下,上官某拿起路旁的一根木棍超该疯子打去,将其打昏在地 C.朱某在酒店里当服务员时,遇到一位客人对其调戏,难以摆脱,朱某借口说给其拿白酒去,遂将一瓶硫酸故意当白酒让该客人喝下,客人喝下后整个食道被烫伤 D.秦某被他人捆绑在椅子上,无法搬动铁轨,致使两辆火车相撞,多人伤亡 17、甲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时又盗窃1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盗窃数额应为? A.15500元 B.13500元 C.10500元 D.5000元 18、甲平时喜欢邻居2岁男孩乙,一日,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乙掉在水泥地上摔死。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19、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死了甲,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 甲蓄意谋杀同室居住的乙,一天,甲偷偷在乙的饭菜中投毒,但乙因有急事没有吃饭。据此,回答第20、21题。 20、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犯罪中止 21、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A.从轻或减轻处罚 B.减轻或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 D.减轻处罚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C.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3、关于累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内又犯罪的。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刑满释放,六年后又犯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中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 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o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3.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o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犯罪既遂是指()o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免除 6.缓刑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 B.拘役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7.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 B.十三年 C.十五年 D.十八年 8.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空格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D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A )犯罪中。 A.故意 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 D.既遂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C )。 A.意外事件 B.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 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 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 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7.死刑不适用于( C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C )。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法律解释、司 法解释和部门规章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不溯及既往。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主 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瞒骗和暴力。 1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 法人。

XXX《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XXX《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 答案(试卷号2107)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中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选择从轻或 者减轻处罚。 2.某甲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3.按照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划分,犯 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4.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 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于犯罪时不满 18周岁的人也不适用死刑。 5.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确有悔改并有 立功表现。

6.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盗窃罪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8.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人员包括聋哑人和盲人、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和生理醉酒的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10.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11.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12.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 1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最新XXX《刑法学(1)》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最新XXX《刑法学(1)》选择题题库及答 案(试卷号2107) 最新XXX《刑法学(1)》选择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07)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行为或结 果中至少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2.我国刑法分则中的“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了13种具体 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复杂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行为犯、危险犯和结果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罪人在犯罪量刑时应当从轻 或者减轻处罚。 6.死刑不适用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或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一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限从犯罪行为停止之日起计算。 9.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10.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11.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导致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这属于间接故意犯罪。 12.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罪人在犯盗窃罪、敲诈勒索罪、放火罪或抢劫罪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13.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二十年。

14.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情形有溯及力。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这是一种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罚比刑法轻。 只有B。危害结果是构成所有犯罪的必要条件,其他特征只是辅助性的。 B。精神正常时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可以实施危害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处罚。 B。某甲的行为属于间接故意犯罪,因为他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造成某乙死亡的,但他的行为导致了某乙的死亡。 C。既遂犯是指已经完成犯罪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的人。 C。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XXX《刑法学(1)》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XXX《刑法学(1)》2020-2021期末试题及 答案(试卷号:2107) XXX《刑法学(1)》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犯罪既遂是指(。)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D.免除 6.缓刑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役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7.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B.十三年 C.十五年D.十八年 8.某甲并不具有刑法划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XXX核准 C.XXX判决D.XXX核准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或者是前段的例外。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和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或者具体。 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1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1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跨越必要限度的损害行动。 1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量刑原则。 17.关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或者处罚。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年后,不再追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犯罪的故意 20.犯罪未遂 21.连续犯 22.假释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盗传必究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犯罪既遂是指()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免除 3.缓刑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 B.拘役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4.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A.十年 B.十三年 C.十五年 D.十八年 5.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高级人民法院判决 B.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C.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6.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o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7.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o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8.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a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o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而。 10.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限制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11.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12.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13.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14.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15.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1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的量刑原则。 17.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8.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 (年)年后,不再追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9.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1L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大学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刑法-题库 1、犯罪客观方面 答案: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有:(1)犯罪客观方面为刑法规定而具有法定性。(2)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3)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解析: 2、危害行为 答案: 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危害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静。(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解析: 3、危害结果 答案:

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害的事实。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危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即对直接客体造成的损害。 解析: 4、犯罪主体 答案: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根据主体的属性,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根据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属性,可将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解析: 5、犯罪主观方面 答案: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解析:

6、犯罪故意 答案: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解析: 7、犯罪过失 答案: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解析: 8、意外事件 答案: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

2021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编号:2107)

2021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07〕 盗传必究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 D.抢劫罪 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减轻 D.从轻 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也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o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0.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而。 11.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12.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13.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 14.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15.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6.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7.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18.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