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肾综合征出血热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全年均可发生,多数地区以11月至次年1月及5-7月为流行高峰期。老幼可患,而以20〜40岁者为多,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高。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有的期可以交叉重叠,轻型和非典型病例五期经过不明显,可越期。

1.发热期:以感染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害为主要表现。

(1)发热:急性畏寒、发热,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持续3-7天。

(2)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三红: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重者呈酒醉面容。

(4)胃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腹泻,可类似于急腹症和急性菌痢。

(5)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有嗜睡、兴奋、烦躁、澹妄。

(6)出血:球结膜、软腭、颊粘膜、咽后壁、腋下、胸背部可见淤点,如呈搔抓样较具特异性,注射部位可见大片淤斑。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第4-8天,表现为热退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可呈一过性低血压直至休克,个别病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9天。可由发热期越期发展而来,亦

可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重叠。尿量<400πι1∕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加重,尚有钠水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少数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9〜14天。本期又可分为:

(1)移行阶段:为尿量在400〜200OnII的一段时间,症状、体征同少尿期。

(2)多尿早期:为尿量增至200OnII以上的最初几天。此期由于肾功能未能恢复,其体内血BUN和Cr继续升高,故表现与少尿期相似,甚至较少尿期为重,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大或较多。

(3)多尿后期:随尿量继续增多,氮质血症缓解,中毒症状消退,但易发生脱水、低钠、低钾,可发生继发感染或休克。

5.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消退,食欲增加,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逐渐升高,开始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幼稚细胞及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第4-6天起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末期和低血压休克期升高。

2.尿常规:第3-4天出现尿蛋白。强调逢尿必查,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对诊断有帮助。尿沉渣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其管型。部分病例尿中可见膜状物。

3.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在少尿期可出现低钾或高钾,以后者多见。血清钠、氯、钙、磷均降低。血BUN和Cr在低血压期即可上升。

4.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下降。部分病例出现DIC,可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异常。

5.肝功能:A1T和AST均可升高,重症血清胆红素可轻度增高。

6.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可用E11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血凝抑制试验,其中以E11SA法最常用。可检测特异性IgM及IgG抗体。IgM抗体滴度1:20为阳性,可做早期诊断。而IgG抗体滴度1:40或1周后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2)特异性抗原:可用E11SA法或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早期患者血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尿沉渣中的病毒抗原,但临床上应用较少。

[治疗]

本病缺少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就地治疗。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和液体疗法,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治疗。重点要把住休克、出血、肾功能不全这三关。

(一)发热期治疗

1.抗病毒治疗:病毒哇1g∕d,静滴,每天1次,共3-7天。可用干扰素IOO万U∕d,肌注,每大1次,共3天。

2.免疫疗法:胸腺肽20mg∕d,静滴或肌注,共5-7天。

3,液体疗法:一般每天补液2500〜3000m1,或按前一天量十呕吐量

十IOOOm1计算补液量,高热多汗另加500m1,使尿量维持在1500/d以上。平衡液是最理想的液体,每天1000-1500m1,余量用葡萄糖液补足。

4.对症治疗: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强烈发汗药物,中毒症状重者,用氢化可的松100〜2001Hgr或地塞米松5~10mg静滴,疗程2-3天。

(2)呕吐:可选用胃复安或维生素B6。

5,防治DIC:发热后期即应开始防治DIC,开始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酎或丹参静滴。另在病程中注意检测凝血时间,如试管法小于3分钟,可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0.5~1mg∕(kg,d)每6~12小时1次至凝血时间大于25分钟即用。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除平卧、吸氧、保暖外,主要为抗休克。

1.扩充血容量:

1)补液种类:以选用平衡盐溶液为主。胶体液如低分子右旋糖酎、20%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等。

2)补液原则:

(1)先快后慢:即最初30分钟输液50OnI1以上,1小时输液达IOOOnI1,2小时内稳定血压后放慢输液速度,根据休克的不同阶段,24小时补液量可达3000~5000m10

(2)先晶后胶:先输晶体液如平衡盐溶液或2」溶液,后输胶体液如低分子右旋糖酎。

(3)晶三胶一:即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3:1,休克难以纠正时也可

2:1或1:1o

(4)胶不过千:即24小时内胶体液不超过IOOOnI1。

2.纠正酸中毒:每次用5%碳酸氢钠5m1∕kg,每日2-3次,一般24小时不超过800-1000m1o

3.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收缩药如间羟胺与血管扩张药如多巴胺联合应用。本类药物适用于积极扩容纠酸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对外周血管阻力高者可选用东葭若碱、山葭若碱。

4.肾上腺皮质激素:休克时可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休克纠正后即停用。

5.强心剂: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可用西地兰0∙4mg或毒毛花昔K0.25πιg十10%葡萄糖40m1,静注,每天1-2次。

(三)少尿期治疗

治疗原则为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疗法和放血

疗法。

1.稳定内环境:供给充足的热量,以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蛋白、低钠饮食为宜。补液原则为量出为人,宁少勿多。日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十吐泻量十500-700m1o主要输人高渗葡萄糖液(含糖量200-300g),一般不输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不补钾盐,输液速度宜慢,必要时加适量胰岛素。

2.促进利尿:少尿期早期可试用20%甘露醇125m1o常用速尿20~100mg.无尿者200~400mg,可重复1~2次,每日总量≤800mg o

3.导泻疗法:可口服甘露醇250g/次或50%硫酸镁20-3OnII/次,

或大黄30g/次,煎服,每日2-3次。若有消化道出血者禁用此法。

4.透析疗法: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以后者为佳,若并有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征等更适合此疗法。

5.放血疗法:一次可放血300-400m1,适用于利尿与导泻不能控制高血容量综合征,又无透析条件者。

(四)多尿期治疗

移行阶段和多尿早期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调整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失水、低钾、低钠等,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补液应以口服为主,静脉补充为辅。尿量超过2000m1∕d时应给氯化钾3-6g∕d,生理盐水500m1∕d。若尿量超过5000m1∕d时,可试用氢氯喂嗪25mg欣,每天1-3次。

(五)并发症治疗

1.出血:系多种因素引起,可用一般止血剂,若有D1C则应给予相应抗凝等治疗。对消道出血者可用凝血酶、云南白药口服。H2受体阻滞剂、立止血等。

2.高钾血症:可用10%葡萄糖酸钙20-3OmI缓慢静注,5%碳酸氢钠60-IOOm1缓慢静注或静滴,葡萄糖液按4g葡萄糖加IU普通胰岛素静滴,并应行透析疗法。1

3.急性肺水肿:严格控制补液量及速度,可选用强心、利尿、扩管、透析等疗法。

4.继发感染:使用不损害肾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第三代头泡菌素。

5.自发性肾破裂: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一)治愈:病程已达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尿常规检查正常。每日尿量在2000m1以内。肾功能检查正常。

(二)好转:病程已达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尿量接近正常。肾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三)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肾功能仍异常。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2021)要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2021)要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HFRS呈世界性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病死率较高,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HFRS 的高发地区之一。 一、流行病学与预防 (一)流行病学 HFRS的传染源是汉坦病毒的宿主动物,主要为鼠类啮齿动物。携带病毒的鼠尿、粪、唾液等污染环境,可形成尘埃或气溶胶被易感者吸入,这是传播的主要方式;还可通过消化道、接触传播,也可能存在虫媒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二)预防 推荐意见1:接种疫苗是预防HFRS的有效措施。对于疫区16~60岁人群,尤其是户外劳动者和从事汉坦病毒实验研究的人员,宜接种双价灭活疫苗。接种部位和方式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接种,每次1.0mL,0、14d 各接种1次,1年后应再加强免疫1次。

二、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一)病原学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4~45d,多为7~14d。典型病例的病程分为5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情重者前3期可重叠,轻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 发热期:急性起病,体温为38.0~40.0,发热期一般持续4~6d。 2. 低血压休克期:发病第3~7病日,常见于由HTNV引起的HFRS 患者。 3. 少尿期:一般出现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约为2~5d,少数可达2周以上。少尿或无尿为此期最突出的表现。

4. 多尿期:多出现于第9~14病日,大多持续1~2周,少数可长达数月。 5. 恢复期: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恢复期为1~3个月,少数重症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但很少超过6个月。 (二)特殊人群的疾病特征 1. 儿童HFRS: 2. 老年人HFRS: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中、低热,少数患者无明显发热。 3. 妊娠合并HFRS:妊娠期妇女患HFRS 的病情常较重,容易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因流产、死胎、DIC、阴道大出血而死亡。 四、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 (二)影像学诊断: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流程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此部分特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普通型及难治型,难治型肾病综合征是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总称。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是指经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2次以上,或一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诊断 1.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是 (1)尿蛋白大于3.5g/d; (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3)水肿; (4)高脂血症。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2.NS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 (1)确诊NS。 (2)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性NS;最好进行肾活检,做出病理诊断。 (3)判断有无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肾炎

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常于四肢远端对称分布,多于出皮疹后1~4周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好发于中年女性及青少年,免疫学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以及多系统的损伤,可明确诊断。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或NS,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诊断依据: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且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③肾活检切片找到HBV抗原。 4.糖尿病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NS。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5.肾淀粉样变性病 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NS。肾淀粉样变性常需肾活检确诊。 6.骨髓瘤性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

流行性出血热诊治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诊治方案 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国际上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毒通过多种宿主携带及多种途径传播。临床上本病是一种症状复杂,而又具有特殊经过的急性传染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着许多特殊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促进患者顺利康复,降低病死率,应充分利用各地总结出来的临床诊治经验。 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发病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或病前2月内曾到过疫区,有与鼠类接触史、食过鼠类污染或啃咬的食物。 2.临床特征 (1)突然起病,发热,体温急剧上升,多在39℃以上,一般3~7天降退。热退后,其他症状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全身酸痛,肾区有叩击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毛细血管损伤征象: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呈酒醉貌。软腭粘膜呈网状充血及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形或簇状排列的细小出血点。束臂试验多呈阳性。 (4)肾脏损伤表现:有腰痛及肾区扣痛,出现少尿、血尿、尿中膜状物或多尿及尿毒症表现。 (5)五期病程经过:典型病例具有一五期临床经过。重症病例病期可有重叠,轻型病例或经合理治疗者可出现越期现象(即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或多尿期)。但多数患者具有发热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第3~4病日后多明显增高,有时呈类白血病样表现。杆状核白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多数明显下降。 (2)尿常规: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有时见膜状物。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上升,血浆蛋白下降。 (4)血清学检查:早期患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发病4天以内和间隔一周以上)特异性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可以确诊为现症或近期感染。5病日后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高达1:320以上时,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亦可诊断。 (5)病原学检查:从血清、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查到汉坦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二、早期诊断:指发病后4天内作出诊断。早期诊断,尽早按出血热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在疫区流行季节,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首先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并根据本病与其它发热性疾病的不同点作鉴别。 1.急性发热,全身无力,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发热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肾区叩击痛或全身痛。 3.发热伴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咽部、眼结膜充血、水肿。 4.发热伴有咽部、软腭、球结膜出血点及腋下细小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 5.发热,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减少,杆状核白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6.发热,尿蛋白阳性,且迅速增加。 7.发热伴血清ALT增高,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对以上患者应及时取血,检测特异性抗原、病毒RNA、特异性IgM阳性或双份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由虫媒和感染鼠的排泄物、病人的血液及体液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垂直等途径传播此病;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心理指导: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重且农村病人多见,患者应了解此病的特点和各期临床经过的规律,以缓解恐惧和治疗经费担心等心理。 饮食指导: 发热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素的低渣或流汁饮食,多饮水;少尿期应限制蛋白质、含钾高的食物的摄入,少尿或无尿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口服为主;多尿期应多饮水,补充含钠、钾高的食物,待氮质血症改善后,恢复蛋白质的饮食。 休息活动指导: 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并强调病期全程均应休息的重要性,尤其是低血压期,更要保持安静、禁搬动,至恢复期方能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用药指导: 一、早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为阿苷洛韦;中晚期用药如路丁、维生素C 降低血管通透性,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DIC发生;少尿期静推速尿等。 二、多尿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可出现继发性休克、低钠、低钾症状,用口服补液盐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护理方法指导: 一、发热期限以物理降温为主;禁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免虚脱,加重血浆外渗致休克。 二、准确记录尿量,观察颜色,部分病人尿中出现膜状物,为大量蛋白和脱落上皮的凝集物,随着肾功能恢复,此现象可逐渐消失。 三、血液透析是目前重型出血热解除氮质血症、高血钾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血透后不要压迫穿刺处,如出现伤口渗血、肢体肿胀,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四、鼻出血时一般用明胶海绵堵塞鼻腔,若出血严重,用凡士林纱条堵塞鼻腔,不要过早自行拔出堵塞物,以免引起再出血;剧烈头痛、烦躁或其他精神症状时,可能有颅内出血现象,严禁搬动病人,保持安静,并报告医务人员及时处理。 隔离知识指导: 被病人血液污染的物品及排泄物应经消毒处理,病人更换下的衣服应煮沸或高温消毒灭螨;隔离期限为发病后10天左右。 出院指导: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百科名片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 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目录 疾病名称:出血热肾病综合征 [1]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FarEasthemorrhagicfever,hemorrhagic disease,epidemic,Korea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epidemica,Nidok odisease,Songofever 疾病分类:感染科 疾病描述:冬春季多见,出血热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本病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 中国为重疫区。 疾病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 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 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 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 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 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 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 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出血热陕西省诊疗专家共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3月 为规范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根据本病临床特征和国内外重要文献,2016年开始编写,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于2018年3月发布《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专家组由临床、基础和预防工作方面的专家组成,包括陕西省和部分其他省市的专家。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危害严重,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4]。中国是全世界受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5],陕西省特别是关中地区为该病的高发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社会、学术团体、医疗卫生单位等的共同努力。 本共识旨在为医疗和防疫人员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但不是强制性标准。本共识主要针对成人患者,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可参照成人患者诊疗原则,根据人群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本共识主要针对常见共性问题提供推荐意见,未能涵盖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具体患者时,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当时的医疗资源等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合理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 表1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O cardiac output心输出量 CCO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连续心输出量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VP cent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 eGFR estimated glomerular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filtration rate EH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TNV Hantaan virus汉滩型病毒 IHD 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间歇血液透析 MAP mean artery pressure平均动脉压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反应 PPP, 3P plasma protamine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paracoagulation test RT-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逆转录PCR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普通型和难治型,难治型包括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是指半年内复发 2次或2次以上,或一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诊断肾病综合征需要符合以下标准:尿蛋白大于3.5g/d、 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其中,前两项为必 需项。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确诊肾病综合征、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判断有无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好发于中年女性及青少年,免疫学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

糖尿病患者;肾淀粉样变性病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骨髓瘤性肾病也是一种肾病综合征,需要注意鉴别。对于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的疾病,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 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细胞异常增生(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并伴有质的改变。如果病变累及肾小球,可能会 导致肾病综合征。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应该积极防治。其中包括感染、血栓及栓塞、急性肾衰竭以及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对于感染,通常在激素治疗时无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否则可能会诱发真菌二重感染。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选用对致病菌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积极治疗,有明确感染灶者应尽快去除。对于血栓及栓塞,抗凝治疗可给予肝素钠或华法林,同时配合抗血小板药。对于已发生血栓、栓塞者应尽早给予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肾衰竭,可采取襻利尿剂、血液透析、原发病治疗以及碱化尿液等措施。在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疫情严重,全国除青海外均有疫情发生。 一、病原学 本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 病毒,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纤突。其基因组包括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衣壳蛋白。 由于抗原结构的不同,汉坦病毒至少有20个以上血清型。不同鼠类携带不同血清型,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也不一致。其中能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有:Ⅰ型汉滩病毒(Hantavirus,HTNV,野鼠型、较重)、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家鼠型、次之)、Ⅲ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PUUV,芬兰棕背鼪、轻型)、多布拉伐病毒(Dobrava,DOBV,类似Ⅰ型)。 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不耐酸,高于37℃及PH 5.0以下易被灭活,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他动物包括猫、犬、猪和兔。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的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等形成的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 3.消化道感染: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道传染。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经胎盘传染给胎儿。 5.虫媒传播:从恙螨等虫媒分离到汉坦病毒,但传播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重,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31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报告,近年来伴随家鼠型的出现,疫区也迅速蔓延,并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扩散已成为一个严重而急待解决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注解 •附: o1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中成药 1拼音 shèn zōng hé zhēng chū xuè rè 2英文参考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3注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并根据分离地点称为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此后各地相继从不同动物及病人体内分离出许多株病毒,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根据此病毒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目前已将其归入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 ,另立为一个新属,命名为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病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90~110nm,有囊膜,囊膜上有突起。hfrs病毒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为l、m、s三个片段。分子量分别为2.7×106、1.4×106和0.6×106道尔顿。三个片段的碱基序列互不相同,但都具有同样的3′末端,为“3′aucaucaucug”,这一序列不同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属病毒。hfrs病毒具有四种蛋白组成,

即n、g1、g2和l。n为 ... 白,由s片段编码,其主要功能是包裹病毒rna的三个片段,该蛋白免疫原性强。g1和g2均为糖蛋白,由m 片段编码,上面有中和抗原位点和血凝活位点。这二种抗原位点是独立存在的,但也可部分重叠。l为rna多聚酶,由l片段编码,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hfrs病毒的成熟方式为芽生成熟,其成熟过程与细胞的高尔基氏体和内质网有关。病毒在ph5.6~6.4时可凝集鹅红细胞。多种传代、原代及二倍体细胞均对hfrs病毒敏感,实验室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等来分离培养该病毒。病毒在细胞内一般不引起可见的细胞病变,通常需采用免疫学 ... 检测证实。易感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小白鼠、大白鼠等,但除了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其余均无明显症状。hfrs病毒抵抗力强。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新洁尔灭等也能灭活病毒。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50cm、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目前一般认为病毒直接作用是发病的始动环节,而免疫病理损伤也起重要作用。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高热、寒战、乏力、全身酸痛、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重者还可有腔道或各脏器出血、肾脏损害出现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 ... 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病程早期血液中lge水平增高,提示ⅰ型变态反应可能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另外在早期病人体内即可出现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血小板、肾小球及肾小管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补体水平下降;血清中也可检出抗基底膜和抗心肌抗体,这些现象表明ⅲ型和ⅱ型变态反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也参与了hfrs的致病。 人对hfrs病毒普遍易感。人群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大部分人呈

5.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历年考点串讲 肾综合征出血热 历年必考.考查重点为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应熟练掌握.考试的细节有: 1.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主要为汉坦病毒。 2.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3.典型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一般为发热后期或热退时全身症状加重。 4.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人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5.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最致命的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是高钾、低血钠、酸中毒。 6.患者有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 7.毛细血管损害,颜面、颈、胸部潮红(三红)。 8.肾综合征出血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水肿。 9.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 10.典型病例:中年男性,农民。4d前出现高热、头痛、腰痛、呕吐、腹泻,连续发热4d,鼻出血1次。用对乙酰氨基酚后退热,但出现头晕、尿少、排尿痛。血白细胞18×10/L,中性粒细胞0.60,形态不规则,单核细胞0.12,淋巴细胞0.23,血小板50×10/L,尿中有膜状物,该病应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二、考点笔记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记忆口诀: 农民工人条件差,黑线姬鼠到处爬; 流行发热尿蛋白,三痛三红很厉害, 汉坦病毒找到家;三早一就搞定它。 考点: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汉坦病毒:单链RNA病毒。 2.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5种传播途径。 4.易感性。

考点: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1.发热:弛张热 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 3.毛细血管损害: ①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 ②眼结膜、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咽部充血。 ③腋下和胸背部皮肤出血,常呈搔抓样或条索状。 (二)低血压休克期 多数病人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 (三)少尿期。 (四)多尿期。 (五)恢复期。 考点:诊断 1.临床特征性症状。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尿检:蛋白尿(+++~++++)、管型尿。 (3)血生化:BUN、Cr、血钾等。 (4)凝血功能检查。 (5)免疫学检查 ②特异性抗原检测:早期血清、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考点:治疗 本病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肾综合征出血热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全年均可发生,多数地区以11月至次年1月及5-7月为流行高峰期。老幼可患,而以20〜40岁者为多,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高。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有的期可以交叉重叠,轻型和非典型病例五期经过不明显,可越期。 1.发热期:以感染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害为主要表现。 (1)发热:急性畏寒、发热,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持续3-7天。 (2)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三红: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重者呈酒醉面容。 (4)胃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腹泻,可类似于急腹症和急性菌痢。 (5)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有嗜睡、兴奋、烦躁、澹妄。 (6)出血:球结膜、软腭、颊粘膜、咽后壁、腋下、胸背部可见淤点,如呈搔抓样较具特异性,注射部位可见大片淤斑。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第4-8天,表现为热退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可呈一过性低血压直至休克,个别病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9天。可由发热期越期发展而来,亦

可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重叠。尿量<400πι1∕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加重,尚有钠水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少数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9〜14天。本期又可分为: (1)移行阶段:为尿量在400〜200OnII的一段时间,症状、体征同少尿期。 (2)多尿早期:为尿量增至200OnII以上的最初几天。此期由于肾功能未能恢复,其体内血BUN和Cr继续升高,故表现与少尿期相似,甚至较少尿期为重,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大或较多。 (3)多尿后期:随尿量继续增多,氮质血症缓解,中毒症状消退,但易发生脱水、低钠、低钾,可发生继发感染或休克。 5.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消退,食欲增加,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逐渐升高,开始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幼稚细胞及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第4-6天起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末期和低血压休克期升高。 2.尿常规:第3-4天出现尿蛋白。强调逢尿必查,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对诊断有帮助。尿沉渣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其管型。部分病例尿中可见膜状物。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规范 一、定义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2)发病前2个月内与鼠类或其排泄物(粪、尿)、分泌物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3)低血压休克。 (4)肾脏损害:尿蛋白、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5)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测 (1)血常规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3)血生化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敌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增高。 (6)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DNA。 (7)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中至少一项加上发热、充血出血两大主征至少一项,且不支持其他发热性疾病诊断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伤、典型五期经过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异常中至少一项者。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同时找到

肾综合征出血热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肾综合征出血热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性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温病中“伏暑”范畴,主要因外感温热疫毒所致。温热疫毒侵犯肺卫,继之可燔灼于阳明气分;由气及营入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毒热留伏,可耗伤气阴,损伤脏腑,甚则可致内闭外脱等危重病变。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87年卫健委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卫营同病 主证:恶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潮红,目赤,斑疹隐现,心烦,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卫营两清。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方:金银花30g,连翘30g,荆芥10g,竹叶10g,桔梗9g,牛蒡子10g,芦根12g,生地24g,丹皮10g,大青叶10g,甘草6g。 加减:恶寒等卫分证消失,而见壮热、口渴、脉洪数者,去荆芥加石膏(先煎)30g,知母15g;斑疹显露,衄血者,加白茅根20g,水牛角(先煎)10g,赤芍20g。 疗效评估:卫营同病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常见证型,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对脏腑的损害越重,故治疗的关键就是清热解毒,阻止热邪进一步内陷,这是防止出现以后各期被动局面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2、气血同病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腰痛、眼眶痛加重。斑疹色显,吐、衄、尿血,或痉厥,神昏谵妄,口干唇焦。舌绛,苔黄燥,脉数。 治法:凉血清气,化瘀和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6g,黄芩9g,石膏(先煎)30g,栀子10g,竹叶12g,水牛角(先煎)20g,生地20g,玄参12g,丹

传染病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且为轻型的住院患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ICD-10 编码:A98.501+N08.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本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温病学》(林培政,谷晓红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78-2008)》及《传染病学》(第八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分型诊断 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 非典型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营两燔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第一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肾综合征出血热(ICD-10 编码:A98.501+N08.0*2)的患者。 2.疾病分型为轻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特异性抗体检测(出血热抗体)、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 T 、胸部CT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中药注射液 (1)卫气同病证: 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2)气营两燔证: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中药穴位贴敷 4 西医治疗 5.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无头痛、腰痛、眼眶痛等症状,尿量正常。 2.体温正常,充血、出血、渗出等体征消失。 3.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正常,其他脏器损伤恢复正常或轻度损伤。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分型诊断为重型、危重型者,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指南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流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此部分特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普通型及难治型,难治型肾病综合征是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总称。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是指经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2次以上,或一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诊断 1.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是 (1)尿蛋白大于d; (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3)水肿; (4)高脂血症。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 (1)确诊NS。 (2)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性NS;最好进行肾活检,做出病理诊断。 (3)判断有无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肾炎

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常于四肢远端对称分布,多于出皮疹后1~4周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好发于中年女性及青少年,免疫学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以及多系统的损伤,可明确诊断。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或NS,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诊断依据: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且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③肾活检切片找到HBV抗原。 4.糖尿病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NS。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5.肾淀粉样变性病 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NS。肾淀粉样变性常需肾活检确诊。 6.骨髓瘤性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显示浆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健康教育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二)健康指导 1.高热期给于物理隆温,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皮肤充血出血。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挂面、稀粥、米汤、菜汤、糖水、鱼、肉汤);和含钾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做好口腔护理,发热时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2.低血压期注意保暖。切忌搬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播抓弓起皮损 3.少尿期要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低蛋白质(限制鱼肉蛋),可采用漱口或用湿棉签擦拭口唇的方法缓解口渴。 4.多尿期病人应摄取高蛋白(如鱼肉蛋等)、高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注意钾的摄入。 5.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忌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组织脏器出血。恢复期注意休息,一般为1~3个月,加强营

养,逐渐恢复劳动。 6.灭鼠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前进行。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安装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屋内。 7.疫苗接种;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有效保护率达95%以上。 8.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用湿式清扫,必要时使用消毒液消毒灭螨。 9.注意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并煮透后方可食用。 10.做好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地上晒衣服;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时消毒包扎伤口;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 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中晚期 则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 1.控制感染 发病4日以内病人可应用利巴韦林,每日1g,加入10%葡萄糖液中 静滴,持续3~5日进行抗病毒治疗。 2.减轻外渗 早期卧床休息,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每日 输注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l000ml左右,高热、大汗或呕吐、腹泻者 可适当增加。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以提高血浆 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l0mg静滴,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液 体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胶体溶液常 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由于本期存在血液浓缩,故不宜应用全血。补容期间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正常后输液仍 需维持24小时以上。

2.纠正酸中毒:主要用5%碳酸氢钠溶液,每次5ml/kg;根据病 情每日给予1~4次。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经补液、纠正酸中毒 后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但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 多巴胺l0~20mg/100ml液体静滴,或山莨菪碱(654-2)0.3~0.5mg /kg静脉注射。同时亦可用地塞米松l0~20mg静滴。 (三)少尿期 1.稳定内环境 若尿比重>1.020,尿钠<40mmol/L,尿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比 >10:1,应考虑肾前性少尿。可输注电解质溶液500~l000ml,并观 察尿量是否增加,或用20%甘露醇100~125ml静注。观察3小时尿量若 少于100ml,则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宜严格控制输入量,每日补液 量为前一日尿量和呕吐量加500~700ml.补液成分除纠正酸中毒所需5%碳酸氢钠溶液外,主要输入高渗葡萄糖液(含糖量200~300g),以减 少体内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 2.促进利尿 少尿初期可应用20%甘露醇l25ml静注,以减轻肾间质水肿。用后 利尿效果明显者可重复应用一次,但不宜长期大量应用。常用的利尿 药物为呋塞米(速尿),可从小量开始,逐步加大剂量至100~300mg /次,直接静注,4~6小时重复一次。 3.导泻和放血疗法 防止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少尿期可进行导泻,常用甘露醇2 5g,每日2~3次口服。亦可应用硫酸镁或中药大黄煎水口服。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ICD-10 编码: A98.502+N08.002*) 轻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87 年发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 2.疾病分型 轻型 中型 重型 危重型 非典型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

案。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临床常见证候: 邪袭肺卫证 邪入气分证 气血两燔证 (三)治疗方案 发热期间 表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眼眶及腰痛,面红,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清热透表,解毒祛湿。 【方药】银翘散加味:银花、连翘、板蓝根、鲜芦根各15g,黄芩、薄荷、桔梗、丹皮、丹参各10g,白茅根30g。 表寒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全身酸痛,口渴欲饮,无汗面红。石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散寒解表。 【方药】越婢汤化裁抑:麻黄 10g,石膏30 g,丹参12 g,生姜3片,大枣10枚,甘草8 g。 气分证

【症状】壮热烦渴,汗出气粗,面红如醉。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热解毒生津 【方法】白虎汤加味:石膏30 g,银花、连翘、麦冬、板蓝根各12 g,知母、竹叶、生大黄各10 g,生甘草8 g。 气血两燔 【症状】壮热烦渴,斑疹吐衄。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方药】清蕴败毒饮加减:石膏30 g,知母、神帝、玄参、黄芩、栀子、银花各10 g,丹皮、竹叶各12 g,生大黄8 g,水牛角20 g,甘草8 g。 低血压休克期间 热毒夹瘀 【症状】壮热面赤,吐衄瘀斑,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沉数。 【治法】养阴益气,解毒化瘀。 【方药】生脉散加减:西洋参5 g,五味子、麦冬、黄精、栀子、枳实、大黄各10 g,石膏、板蓝根各20 g,丹参、丹皮各12 g。 水热瘀结 【症状】壮热烦渴,浮肿少尿,四肢厥冷,舌红暗,苔黄厚而干,脉沉细微。【治法】清热利水化湿。 【方药】五苓散加味:茯苓、猪苓、泽泻、丹皮各12g,阿胶、党参、麦冬、黄精、桃仁、红花、赤芍各10 g。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