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肾综合症出血热护理常规

肾综合症出血热护理常规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点

概念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既往也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出现三大症状(发热、

充血出血、肾损害)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1]。其病理改变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可见内皮肿胀、变性和坏死,引起各脏器病变[1]。

病原学

汉坦病毒:布尼亚病毒科,呈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包膜,负链单股RNA病毒,我国流行者有I型(汉滩病毒型,姬鼠型),其次为II

型(汉城病毒型,家鼠型)。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或pH<5.0易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乙醇和碘酊均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

1.主要为鼠类

①黑线姬鼠:农村

②大林姬鼠:东北林区

③褐家鼠:城市

2.病人仅在病程早期3-5天

内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因

此,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3.病毒的动物宿主:猫、狗和

家兔等。

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传人

罕见,尚未有人与人之间的

水平传播的报道。可有多种

传播途径包括:

1.接触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呼吸道传播

4.虫媒传播(螨媒传播)

5.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1.普遍易感,但多见于青壮

2.隐性感染率低

3.感染后终身免疫

1.地区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

有相对固定的疫区,农村多,常

见村庄或城镇边缘地带,尤其见

于野外作业者(如看渔塘、看田、

看鸭等)。

2.季节性:野鼠型多在秋冬季,

家鼠型则在春夏之间

检查方法

1.血常规: WBC↑,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PLT↓,红细胞及Hb均↑(血液浓缩)

2.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中膜状物(凝血块、蛋质及坏死脱落上皮细胞)。

3.生化检查:BUN、Cr ↑,低血压期pH↓

4.凝血系统检测:DIC:血小板↓;PT延长;Fbg↓,三项中二项阳性时

5.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IgM 1:20阳性,IgG 1:40阳性,相隔1周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

治疗方法1.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2.治疗原则: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近治疗)。

3.救治重点:把好“四关”,休克关、出血关、肾功能衰竭关、继发感染关。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抗病毒治疗,减轻外

渗,改善中毒症状和

预防DIC。

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

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功能。

稳、促、导、透。即稳

定内环境,促进利尿,

导泻和透析治疗。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防治继发感染。

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

作;定期复查肾功能和

血压及垂体功能。

临床护理观察要点

(症状与体征)

正常标准评估发病机制护理措施

发热期

体温36.0-37.0℃[1]

体温39-40℃,以稽留热或弛

张热多见[1][14]。

与病毒感染引起病毒血

症有关

1.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发热时应每4小时监测体温一

次,高热病人应每小时测量。观察是否伴有畏寒、寒战

等症状。

2.遵照医嘱予以适当的降温措施,高热时,以物理降温

(冰敷)为主,不宜用酒精擦浴。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

以防休克。

3.休息:高热期绝对卧床,以减少能量消耗,保持室内

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4.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鼓励

多饮水,促进毒素及代谢产物排除。

5.促进舒适:及时予以口腔护理与皮肤护理:发热唾液

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出现口腔感染,应晨起、

饮食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退热期,出汗多,

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2] [16]。全身中毒症状

1.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及关节肌肉酸痛,与相应部位

毒血症引起的中毒症状,

小V和Cap扩张,血浆

1.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的中毒症状。

2.向患者介绍本病的发展经过,解除其紧张焦虑。

充血和水肿有关[1][14]。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1]。

3.神经症状:部分病人出现嗜睡、兴奋、谵妄、神志恍惚等[3]。外渗,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及器官水肿有关

3.遵医嘱予以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毛细血管损伤表现1.充血性皮疹:皮肤三红(面

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

酒醉貌;粘膜三红(眼结膜、

软腭与咽部充血)[1]。

2.渗出与水肿:球结膜水肿。

3.出血: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

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索状

瘀点。粘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

眼结膜。少数病人内脏出血,

表现无呕血、黑便、咯血[3][12]。

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

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

增加、DIC所致的凝血机

制异常。

1. 密切观察患者皮疹出血情况,早期发现低血压,以

利早期治疗。

2. 观测尿量及外观,及时送检,并准确记录24小时出

入水量。

3.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

低血压休克期低血压

60~90/90~

140mmHg

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

现,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

低血压倾向、低血压。

当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受

到损害,血管通透性增

加,血液外渗,血容量减

少。

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休克

1.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

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

绀。

2.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

3.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可

骤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

同低血压。

1.病人取平卧位,注意给病人保暖和氧气吸入,切忌搬

动。准备抗休克有关药物与器材[20]。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神智的改变;面

色、皮肤的温湿度改变;脉搏和尿量的变化。

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早期、快速、适量输液。

遵医嘱输入液量和扩容药物。定时测量血压,作好记录。

稍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4.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

组织灌注不良而出现紫绀,并促进DIC、脑水肿、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10]。

少尿期

少尿或无尿

约1500ml/d,清

亮、淡黄色

出现少尿(24h<400ml)、无

尿(24h<50ml)[1][14]、蛋白

尿。

肾血管损害使血管通透

性增加,肾间质水肿肾小

球基底膜损伤,肾小管上

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和肾小管阻塞等。

水钠储留使组织水肿加

重。

1.绝对卧床休息。

2.量出为入准确记录24 小时液体出入量;前一天的出

量+500-700ml是第二天的入量。

3.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的意识变化、消化道症状、

出血倾向和呼吸的改变。

4.注意尿的性质,尿量,颜色。及时留取标本进行化验。

5.饮食应给予低蛋白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 、C、K

的食物,少吃钾盐丰富的食物,补充足够的热量。氮质

血症消失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及含钾多的食物。

6.透析期间,应按透析常规护理。

7.观察并发症:可能发生的尿毒症、高血钾、高血容量

综合征、心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出血及继发性

感染等并发症,并做好常规护理[10]。

尿毒症

Bun、Cr升高、血尿、蛋白尿,

消化道症状、酸中毒、高钾血

症,甚至谵妄、昏迷等。

高血容量综合征

血压升高、脉搏洪大,血管怒

张、出血(以消化道出血和颅

内出血最突出)。

水电解质酸碱平

衡紊乱

水电解质失衡:高度水肿、高

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深大

呼吸)。

尿期多尿约1500ml/d

1.移行期:尿量500-2000ml/

2.多尿早期:尿量>2000ml/日

3.多尿后期:尿量>3000ml/

日,逐日增加,一般

4000-8000ml/日,少数可达

15000ml/ 日以上[3]。

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

能尚未完善。

1.注意休息,指导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切勿麻痹大意,

以防发生意外。

2.饮食限量,占出量75%,鼓励病人进食进水,应给予

半流食和含钾食物。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保持水和

电解质平衡,谨防脱水、继发性休克[7]。

3.记录尿量,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尿量增

加。护士要做好出入水量的记录和相关化验检查。

4.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需注意口腔和尿

道卫生,必要时做室内空气消毒。

5.忌用肾损的药物。恢

复期尿量减少约1500ml/d

1.尿量逐渐恢复2000ml以下,

2.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体力

完全恢复需1-3个月。

3.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

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

能减退等症状。

肾功能逐渐恢复。

应嘱患者注意休息,一般为1-3月,补充营养,逐步恢

复正常生活和运动,定期复查肾功能[9][14]。

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

1.心理指导:患者经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极易产生精神上的紧张,造成心理恐惧导致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多和患者及家属沟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五期经过和转归,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6][7]。

2.饮食指导:发热期间消耗多,应注意营养和补充液体,进清淡可口、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挂面、稀粥、米汤、菜汤、糖水、鱼、肉汤和含钾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做好口腔护理。有出血倾向者,膳食应注意无渣,以免诱发消化道出血。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呕吐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足够营养。少尿期,氮质血症病人应注意控制体液量和速度,饮食,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低蛋白质(限制鱼肉蛋),低盐饮食以免加重氮质血症和钠水潴留,后期尿量增多,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嘱患者多饮水。逐渐增加高蛋白饮食的摄入如鱼、肉、蛋等[10][13]。

3.休息、活动指导:发热期至恢复期应卧床休息,之后逐渐恢复活动。因肾功能恢复需较长时间,病人出院后应休息1-3个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安排力所能及的活动, 以不感劳累为宜 [5][19]。

4. 治疗指导:①早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为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持续3~5天。②中晚期主要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用药,如路丁、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DIC发生;③少尿期静脉推注速尿等[15]。指导病人尽量用带刻度尿壶,每次小便后准确测量并记录,同时观察颜色。部分病人尿中出现膜状物,为大量蛋白和脱落上皮的凝聚物,嘱病人及家属不要惊慌,随着肾功能恢复,此现象可逐渐消失。④血液透析是目前重型出血热解除氮质血症、高血钾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发生于病后3~9天,尤其是发热、低血压及少尿三期重叠者易发生,表现为皮肤瘀斑、血尿、便血、鼻出血、咯血及颅内出血等。⑥若病人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或其它精神症状,可能有颅内出血现象,严禁搬动病人,保持安静,并报告医护人员及时处理。⑦鼻出血时一般用明胶海绵填塞鼻腔,若出血严重,用凡士林纱条后鼻腔填塞,维持时间为出血停止后1~2天,嘱病人不要过早自行拔出填塞物,以免引起再出血。

5. 防护指导: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依靠鼠类传播,因此,防鼠灭鼠的工作很重要,居住环境要清洁卫生,对于垃圾和堆积的杂物要及时清理,防止老鼠出没。对于居住环境不佳、常接触老鼠的人群,要接种出血热疫苗[8] [9][11] [14]。野外活动要尽量不去老鼠常出没的地方,做好防护工作。家庭中要勤洗衣物、晾晒

被子,食物和餐具要保证清洁卫生,防止老鼠分泌物的污染。对于哺乳期的妇女,一旦发现患病,要立即停止哺乳,防止发生垂直传播传染给婴儿,定期就诊复查,如出现水肿、尿异常、体重迅速增加等,应及时就诊[4] [17][18]。

【参考文献】

[l] 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马玉秋.张云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07,28(14):1581-1582.

[3] 李兰娟.任红主编.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程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l2,10(21):666-667.

[5] 李双双,张建刚.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4):72-74.

[6] 林莉.韩亚琴.罗德宝. 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2013,34(4):758-759.

[7] 肖秀琴.肾综合征出血热35 例观察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3,15(3),278-279.

[8] 李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及防治策略研究现状[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105-106.

[9] 娄晔詹.立辉.丁新民等.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3),60-61.

[10] 李亚丽.张维华.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临床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13(7),149-150.

[11] 刘生熙.王晓辉.李延泽等.流行性出血热及其预防[J]. 解放军健康,2013(02),16.

[12] 刘文.5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软腭的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524-525.

[13] 刘金丽.王惠琦.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护理[J]. 牡丹江医学院学.2012,33(04),70-71.

[14] 郭祝宽.曲荣波.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及预防措施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07),159-160.

[15] 杨力生.51例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04),410-411.

[16] 高军.牟玲.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治疗[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90-237.

[17] 王仓辉.1例妊娠晚期合并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2),4920.

[18] 程燕,孙祥霞,盛利巧.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临床特点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2002,37(4),278-279.

[19] 邢琳琳.赵丹. 肾综合征出血热143 例责任制整体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123.

[20] 陈新娥.张皎洁.王侠. 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的抢救与护理[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05).446-447.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2021)要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2021)要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HFRS呈世界性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病死率较高,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HFRS 的高发地区之一。 一、流行病学与预防 (一)流行病学 HFRS的传染源是汉坦病毒的宿主动物,主要为鼠类啮齿动物。携带病毒的鼠尿、粪、唾液等污染环境,可形成尘埃或气溶胶被易感者吸入,这是传播的主要方式;还可通过消化道、接触传播,也可能存在虫媒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二)预防 推荐意见1:接种疫苗是预防HFRS的有效措施。对于疫区16~60岁人群,尤其是户外劳动者和从事汉坦病毒实验研究的人员,宜接种双价灭活疫苗。接种部位和方式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接种,每次1.0mL,0、14d 各接种1次,1年后应再加强免疫1次。

二、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一)病原学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4~45d,多为7~14d。典型病例的病程分为5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情重者前3期可重叠,轻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 (一)病程及临床表现 1. 发热期:急性起病,体温为38.0~40.0,发热期一般持续4~6d。 2. 低血压休克期:发病第3~7病日,常见于由HTNV引起的HFRS 患者。 3. 少尿期:一般出现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约为2~5d,少数可达2周以上。少尿或无尿为此期最突出的表现。

4. 多尿期:多出现于第9~14病日,大多持续1~2周,少数可长达数月。 5. 恢复期: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恢复期为1~3个月,少数重症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但很少超过6个月。 (二)特殊人群的疾病特征 1. 儿童HFRS: 2. 老年人HFRS: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中、低热,少数患者无明显发热。 3. 妊娠合并HFRS:妊娠期妇女患HFRS 的病情常较重,容易出现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因流产、死胎、DIC、阴道大出血而死亡。 四、诊断 (一)实验室诊断: (二)影像学诊断: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变化,判断有无休克等表现。 2、观察充血、渗血及出血的表现,如“三红”(颜面部、颈部、胸腹部)、“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呕血、便血和皮肤瘀斑的情况等。 3、注意有无厌食、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等表现。 4、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了解各项检验结果,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 (1)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2)少尿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饮食,限制水的摄入。 (3)多尿期给予含钾丰富的饮食。 (4)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观察充血、渗出及出血的表现,了解化验结果,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4、配合抢救:防止并发症,给予吸氧,注意保暖。 5、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治疗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使其了解本病的各期经过及各期中对休息、饮食、饮水的要求,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休息:按病情轻重继续休息 1-3 个月或更长时间。 3、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鼠类传染的食物及物品。 4、预防接种: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预防接种。 5、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四、注意事项 1、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用乙醇擦浴,药物降温也须慎用。 2、低血压休克期快速扩容时注意观察心功能和有无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3、少尿期严格控制输液量,按“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均匀输入液体。 4、多尿期注意有无低钾、低钠的表现。 5、严格控制输液量,24 小时内均匀输入液体,输入液体量是否合适可用以下指标衡量:收缩压达 90-100mmHg;脉压〉30mmHg;心率≤100 次/分;微循环障碍解除;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

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优质推荐】

肾综合症出血热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优质推荐】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特征。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灌注量改变;③焦虑;④有出血的危险;⑤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 . 体温升高 【相关因素】 病毒血症。 免疫反应。 【主要表现】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达39-40℃,伴全身疲乏,食欲减退等。 【护理目标】病人体温降至正常。 【护理措施】 观察发热的程度及热型、伴随症状并记录。 绝对卧床休息,禁止随意搬动病人。 严密观察病情,每4小时测体温1次,发热末期注意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 遵医嘱及时送检标本,逢尿必查(比重、常规)。 38.5℃时,可在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醇浴、禁忌使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引起休克。 遵医嘱补充液体。液体补充量为:发热早期以每天排出的尿量再加1000ml液体为宜,

如高热、出汗多,可加至1500ml,以晶体为主,发热后期,适当补充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对抗血浆外渗。 遵医嘱给予抗病毒药及氢化考的松。 协助病人洗漱、大小便、保持皮肤、五官清洁。 【重点评价】 监测病人体温的变化。 观察降温措施的效果。 组织灌注量改变 【相关因素】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害,血浆外渗致血容量减少。 【主要表现】血压下降,四肢发冷,脉搏细弱,尿少。 【护理目标】病人保持良好的组织灌注,表现为血压正常,脉搏有力,尿量正常。【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组织灌注量改变的程度,遵医嘱定期测血压、脉搏,记录24小时尿量。将病人置于休克体位,保暖,遵医嘱给氧 .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遵医嘱扩充血容量,纠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并观察其疗效。 【重点评价】血压、脉搏、尿量、皮肤温度及神志是否正常。 焦虑 【相关因素】 疾病的威胁。 经济状况难以承担治疗费用。 血液透析及其他治疗知识缺乏。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 (一)按传染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按昆虫隔离,隔离期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在毒血症期,患者血、尿可有病毒,具有传染性,应予消毒。 (三)健康教育: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以减少并发症发生,进入恢复期后鼓励病人适当活动。 2、饮食指导: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1)少尿期给予低蛋白、低钾、低盐饮食,并限制饮水量,病人口渴时可多次少量饮水。 (2)多尿早期同少尿期的饮食。 (3)多尿后期给予含钾、含钠丰富的食物,肾功能恢复后给予高蛋白饮食。 (4)恢复期少食多餐、营养丰富、防止暴饮暴食。 (四)口腔护理。 (五)观察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皮肤出血,有无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警惕DIC发生。 (六)发热期护理。 1、按发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禁用退热药物及酒精擦浴,以免进一步引起血管的扩张。 (七)低血压休克期护理。 1、专人守护,随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直至稳定。 2、病人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 3、氧气吸入。 4、准确记录出入量,通过尿量可以了解休克纠正情况。 5、早期、快速适量补液。对年老体弱及原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肺水肿及心衰。 6、如有皮肤粘膜及各腔道出血,应协助医生及时送验标本,以便了解有无DIC发生。 (八)少尿期护理。 1、此期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格限制入量。 2、应量出每日入量为前一天的尿量加400~700ml液体。 3、注意观察、尿毒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及继发感染征等表现。 4、发生尿毒症昏迷时,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 5、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不超过30滴,防止肺水肿。 (九)多尿期护理 1、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休克,此期一般每日尿量可达4000~8000ml,甚至高达15000ml,极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可因失水、低钾、低钠再度休克。 2、注意有无继发感染。 (十)恢复期注意休息,逐步恢复劳动。 三、主要护理问题 (一)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有关。 (三)有感染的危险与艾滋病期常并发机会性感染有关。 (四)恐惧与艾滋病预后不良、疾病折磨、担心受到歧视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由虫媒和感染鼠的排泄物、病人的血液及体液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垂直等途径传播此病;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心理指导: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重且农村病人多见,患者应了解此病的特点和各期临床经过的规律,以缓解恐惧和治疗经费担心等心理。 饮食指导: 发热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素的低渣或流汁饮食,多饮水;少尿期应限制蛋白质、含钾高的食物的摄入,少尿或无尿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口服为主;多尿期应多饮水,补充含钠、钾高的食物,待氮质血症改善后,恢复蛋白质的饮食。 休息活动指导: 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并强调病期全程均应休息的重要性,尤其是低血压期,更要保持安静、禁搬动,至恢复期方能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用药指导: 一、早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为阿苷洛韦;中晚期用药如路丁、维生素C 降低血管通透性,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DIC发生;少尿期静推速尿等。 二、多尿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可出现继发性休克、低钠、低钾症状,用口服补液盐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护理方法指导: 一、发热期限以物理降温为主;禁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免虚脱,加重血浆外渗致休克。 二、准确记录尿量,观察颜色,部分病人尿中出现膜状物,为大量蛋白和脱落上皮的凝集物,随着肾功能恢复,此现象可逐渐消失。 三、血液透析是目前重型出血热解除氮质血症、高血钾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血透后不要压迫穿刺处,如出现伤口渗血、肢体肿胀,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四、鼻出血时一般用明胶海绵堵塞鼻腔,若出血严重,用凡士林纱条堵塞鼻腔,不要过早自行拔出堵塞物,以免引起再出血;剧烈头痛、烦躁或其他精神症状时,可能有颅内出血现象,严禁搬动病人,保持安静,并报告医务人员及时处理。 隔离知识指导: 被病人血液污染的物品及排泄物应经消毒处理,病人更换下的衣服应煮沸或高温消毒灭螨;隔离期限为发病后10天左右。 出院指导:

肾综合症出血热护理常规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点 概念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既往也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出现三大症状(发热、 充血出血、肾损害)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1]。其病理改变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可见内皮肿胀、变性和坏死,引起各脏器病变[1]。 病原学 汉坦病毒:布尼亚病毒科,呈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包膜,负链单股RNA病毒,我国流行者有I型(汉滩病毒型,姬鼠型),其次为II 型(汉城病毒型,家鼠型)。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或pH<5.0易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如乙醇和碘酊均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 1.主要为鼠类 ①黑线姬鼠:农村 ②大林姬鼠:东北林区 ③褐家鼠:城市 2.病人仅在病程早期3-5天 内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因 此,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3.病毒的动物宿主:猫、狗和 家兔等。 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传人 罕见,尚未有人与人之间的 水平传播的报道。可有多种 传播途径包括: 1.接触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呼吸道传播 4.虫媒传播(螨媒传播) 5.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1.普遍易感,但多见于青壮 年 2.隐性感染率低 3.感染后终身免疫 1.地区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见, 有相对固定的疫区,农村多,常 见村庄或城镇边缘地带,尤其见 于野外作业者(如看渔塘、看田、 看鸭等)。 2.季节性:野鼠型多在秋冬季, 家鼠型则在春夏之间 检查方法 1.血常规: WBC↑,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PLT↓,红细胞及Hb均↑(血液浓缩) 2.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中膜状物(凝血块、蛋质及坏死脱落上皮细胞)。 3.生化检查:BUN、Cr ↑,低血压期pH↓ 4.凝血系统检测:DIC:血小板↓;PT延长;Fbg↓,三项中二项阳性时 5.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IgM 1:20阳性,IgG 1:40阳性,相隔1周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护理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急性起病,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三大主征。发热一般为首发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驰张热多见,少数为不规则热。 发热期是HFRS病程的第一阶段,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需4~45d,一般为7~14d。发热期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尚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症状,肾脏等器官损害表现。发热期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各个病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HFRS患者210例,男171例,女39例,年龄14~81岁,住院时间9~39d。重症21例,体温超过40℃11例,肾破裂1例,有明显渗出、出血症状20例。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饮食 HFRS患者由于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出现恶心、呕吐,食欲明显减退或不能进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饮食,逐渐由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普食。宜少量、多餐,采取逐步调整的方法,防止营养失调综合征的发生。 2.1.2 休息 HFRS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早休息对预防低血压休克和减轻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1]。患者入院后在高热期间及发热末期一般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陪护者不能离开。 为保证能够很好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并定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各种护理需求,尽量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为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要求

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常见并发症 护理要点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由鼠类传播,感染汉坦病毒等引起,可造成全身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并发症重,致死率高。 出血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注意观察神志,意识,末梢循环状况,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抽搐,颈强等应给予氧气吸入,镇静,降颅内压,防止颅内出血;如患者恶心,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可能是胃出血的先兆,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此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对于血小板减少者应警惕严重出血情况的发生,有凝血障碍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提高穿刺成功率,注射部位压迫时间延长,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避免空气干燥,嘱患者不要用手挖鼻,以防出血;对于全身出血性紫癜或瘀斑的患者告知其不可用手抓挠;观察出血点状况,根据不同出血部位作相应处理,按医嘱及时给予止血药,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少渣饮食,防止消化道出血;发病早期绝对卧床休息,否则过多活动可加重血浆外渗和组织脏器出血。 继发感染 早期发现感染征兆,如体温升高,中毒症状,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血象变化等。尽量避免反复插管导尿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清洁,以及皮肤护理防止长时间卧床致皮肤破溃,压疮;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减少各种交叉感染的机会;多尿期

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加强营养,给于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心力衰竭及肺水肿 在为患者输液时速度不可过快,即使在多尿期,补液也应适当控制滴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心率增快,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症状,一旦发现立即停止输液或减慢速度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给予氧气吸入,中高流量吸氧(3-5L/min),心力衰竭伴呼吸困难患者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缺氧改善情况[4]。患者少尿期尿量大幅度减少,血容量大幅度增加,会引起一系列危险症状如:血压升高,急性肺水肿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密切观察病情,严格记录出入量,对患者的入水量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不能过量。 颅内高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是否有神志改变,意识障碍,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高热期应给予有效的物理降温(禁止酒精擦浴),以防高热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加重脑缺氧。指导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加重头痛的动作,卧床休息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患者日常生活护理,间断氧气吸入以改善脑缺氧,降低脑血流量。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目前为止尚无特效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隔离治疗,依据各个时期进行对症治疗[3]。治疗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熟知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要点并采取积极措施,可及时发现和防护严重并发症,提高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指南

肾综合征出血热 [诊断] (一)流行病学 全年均可发生,多数地区以11月至次年1月及5-7月为流行高峰期。老幼可患,而以20〜40岁者为多,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高。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有的期可以交叉重叠,轻型和非典型病例五期经过不明显,可越期。 1.发热期:以感染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害为主要表现。 (1)发热:急性畏寒、发热,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持续3-7天。 (2)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三红: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重者呈酒醉面容。 (4)胃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腹痛、腹泻,可类似于急腹症和急性菌痢。 (5)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有嗜睡、兴奋、烦躁、澹妄。 (6)出血:球结膜、软腭、颊粘膜、咽后壁、腋下、胸背部可见淤点,如呈搔抓样较具特异性,注射部位可见大片淤斑。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第4-8天,表现为热退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可呈一过性低血压直至休克,个别病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9天。可由发热期越期发展而来,亦

可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重叠。尿量<400πι1∕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加重,尚有钠水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少数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并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9〜14天。本期又可分为: (1)移行阶段:为尿量在400〜200OnII的一段时间,症状、体征同少尿期。 (2)多尿早期:为尿量增至200OnII以上的最初几天。此期由于肾功能未能恢复,其体内血BUN和Cr继续升高,故表现与少尿期相似,甚至较少尿期为重,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大或较多。 (3)多尿后期:随尿量继续增多,氮质血症缓解,中毒症状消退,但易发生脱水、低钠、低钾,可发生继发感染或休克。 5.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消退,食欲增加,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逐渐升高,开始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核左移、幼稚细胞及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第4-6天起淋巴细胞增多,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末期和低血压休克期升高。 2.尿常规:第3-4天出现尿蛋白。强调逢尿必查,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对诊断有帮助。尿沉渣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其管型。部分病例尿中可见膜状物。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健康教育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二)健康指导 1.高热期给于物理隆温,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皮肤充血出血。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挂面、稀粥、米汤、菜汤、糖水、鱼、肉汤);和含钾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做好口腔护理,发热时要适当增加饮水量。 2.低血压期注意保暖。切忌搬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播抓弓起皮损 3.少尿期要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低蛋白质(限制鱼肉蛋),可采用漱口或用湿棉签擦拭口唇的方法缓解口渴。 4.多尿期病人应摄取高蛋白(如鱼肉蛋等)、高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注意钾的摄入。 5.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忌随意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组织脏器出血。恢复期注意休息,一般为1~3个月,加强营

养,逐渐恢复劳动。 6.灭鼠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常采用机械法和毒饵法等,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期(5~6月和10~12月)前进行。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安装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屋内。 7.疫苗接种;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出血热疫苗能有效预防出血热发病,有效保护率达95%以上。 8.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干燥,用湿式清扫,必要时使用消毒液消毒灭螨。 9.注意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并煮透后方可食用。 10.做好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流行季节避免坐卧草地,不在草地上晒衣服;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应及时消毒包扎伤口;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及急性肾衰竭。此病过去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建议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1 护理评估 1.1 健康史 1.1.1 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鼠,城市疫区以褐家鼠为主,农村疫区以黑线姬鼠为主, 林区以大林婀鼠为主。 1.1.2 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经皮肤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或排泄物感染。 (3)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4)虫媒传播:经由鼠类的寄生虫(如螨虫),亦可能传播本病。 (5)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1.1.3 流行特征城市疫区3~5月为高峰,农村疫区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林区夏秋季为 高峰。我国流行趋势由北向南,由农村向城市扩展。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较多。 1.2 身体状况 潜伏期4~46天,一般为1~2周。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 状和五期经过,轻型病人分期不明显,重型病人前三期可相互重叠。 1.2.1 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39~40℃,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持续3~7天, 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关节肌肉酸痛。多数病人出现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部分病人出现嗜睡、兴奋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充血性皮疹表现为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醉酒 貌以及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渗出与水肿表现为球结膜水肿。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 (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重者可出现管型尿。 1.2.2 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或热退后发生,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 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常发生于病程4~6天,一般持续1~3天。其持续 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正确有关。轻者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为顽固性 休克,易发生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及脑水肿等。 1.2.3 少尿期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一期,亦是本病的极期,多发生于起病的第5~8天,持续2~5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成正比。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临床表现:潜伏期2周(4~16天),典型病例可有发热期、低血容量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这5期。 发热期:病程为1~3天,除发热外主要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伤,多数起病急骤,体温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多见,热程多在3~7天,较少见超过10天[2]。一般情况下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则表现为疲乏,全身酸痛、腰痛等,少数患者也出现头痛、腰痛及眼眶痛,及多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肠道充血,水肿所致,重症患者可出现嗜睡、躁动不安、谵妄等神经症状,毛细血管损伤一般出现于发热2~3天后,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的表现,可见面部、颈部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球结膜水中,轻者眼球转动时结膜有漪涟波,重者成水疱样,发热2~3天可见出现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及蛋白尿。 低血容量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后4~6天,多数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其特点为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的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开始可表现为面热潮红,四肢温暖之后转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等。 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有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严重可有头晕、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等,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深大呼吸,电解质紊乱则以高钾、低钠、低钙为主,水钠潴留则组织水肿加重,可出现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 多尿期:一般发生在病程9~14天,通常持续7~14天,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日,随着尿量的逐渐增加,氮质血症逐渐下降,精神食欲逐渐好转,到后期每日尿量可达400~800ml,甚至更高,若不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则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低钠、低钾等。 恢复期:在病程3~4周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精神食欲基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引言 流行性出血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患者 进入少尿期时,尿量显著减少,而血容量和周围组织的水肿会增加。因此,对于少尿期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需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少尿期 少尿期是流行性出血热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病人进入少尿期后,可伴 有体温上升、水肿、肝脾肿大等病情变化。因此,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病人,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尿量的变化:病人进入少尿期后,尿量会显著减少,通常小于每天400ml,同时伴有蛋白尿、管型尿、白细胞等异常现象。 •体温的变化:在进入少尿期之前,体温通常会持续上升,但一旦进入少尿期,病人的体温会下降,热度会减弱。 •水肿的变化:在少尿期中,病人的周围组织会出现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和腰腹等部位。 其他病情变化 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程中,还有其他病情变化需要注意: •紫癜:在病人出现紫癜后,由于血管的破坏和出血,病情会进一步加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病情加重后,病人可能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包括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心肌功能异常等。 •出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疾病,病人在病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护理措施 观察尿量和尿液情况 对于少尿期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需要密切关注其尿量和尿液情况。如果尿量 持续减少,要及时记录尿量,做好尿量、颜色、透明度等方面的观察。

保持良好床位休息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在少尿期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保持良好的床位休息。及时 更换体位,预防压疮,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等。 控制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疾病,对于出血的控制是非常重要 的护理措施。要注意观察病患各出血部位的情况,及时更换干净敷料,照顾好患者的基本需求。 给予营养支持 在少尿期中,病人可能会因为肾功能受损而出现负氮平衡和肌肉萎缩。因此, 需要给予病人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等食品,提高机体抵抗力。 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进入少尿期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都需要密切观察,尤其是需关注尿量、体温和水肿等方面的变化。在护理病人时,需要控制出血、保持良好床位休息、给予营养支持等措施。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使病人度过少尿期,缓解病情,提高治愈率。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损害等为主要特征。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以男性青壮年发病较多。有明显季节性,其中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为本病致病病毒。 本病发病过程复杂,可能与病毒及其产物直接损伤机体尤其是广泛的血管损伤有关(此为引起发病的重要始动环节);此外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亦为主要原因,已知与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的参与以及自身免疫损伤等均密切有关。 三、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7~14天,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亦可有越期或几期重叠现象。 ①发热期: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

伤和肾损害。具体表现为高热,多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热程多为3~7天。发热同时伴有剧烈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征)及颜面、颈部、前胸皮肤潮红(三红征)。全身皮肤、黏膜均可有充血、出血、水肿现象。穿刺部位可见大片瘀斑,球结膜充血、水肿,重者可呈水疱样。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②低血压休克期:多在病程的第4~6天出现,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血压下降,一般持续数小时至3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程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主要为全身小血管病变、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所致原发性休克。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若血容量继续下降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当脑供血不足时出现烦躁、谵妄。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灌注不良出现发绀,并促进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此外,在病程中还可发生因腔道大出血、继发感染、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DIC等引起的继发性休克,应注意与原发性休克鉴别。 ③少尿期:少尿期一般出现于病程第5~8天,持续2~5天,继休克期之后出现,亦可与休克期同时出现,因而要与肾前性少尿鉴别。若尿相对密度>1.20,尿钠<40mmol/L。尿尿素氮与血尿素氮之比>10∶1,应考虑为肾前性少尿。24小时尿量<400ml为少尿,<100ml为无尿。此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多数患者此期由于DIC、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肝素类物质增加而出现出血现象加重,表现为皮肤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护理 目的通过严密观察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得当的护理措施,增加患者舒适感,尽早康复。方法对25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病程缩短,100%治愈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掌握病势发展动态,及时提供有效的、措施得当的治疗和护理,可以缩短病程,尽早治愈出院。 标签:肾综合征出血热;护理问题;观察分析;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既往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典型患者呈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患者出现越期现象,重症患者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重叠,病死率高,易造成肾、心、肝脏器官损害。为提高这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临床上应严密观察病情,掌握病势发展动态,及时提供有效的、措施得当的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病程缩短,尽早治愈出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1998~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25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其中男180例,女73例;年龄20~56岁;重症患者45例,占17.8%。 1.2?护理问题分析及措施 1.2.1?发热的观察分析及护理?最早出现发热类似感冒,体温在38.8~40.5℃之间,同时伴有“三痛”症状,即“头痛、眼眶痛、腰痛[2],有的出现胃肠道中毒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2)以物理降温为主,给予头部冷敷或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忌用大量发汗剂。(3)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保证液体的出入平衡。(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输液反应。(5)饮食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如米粥、细面条、藕粉、蛋湯等。(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重症患者越期或多期重叠现象。 1.2.2?出血的观察分析和护理?主要典型症状为“三红”即颜面、颈部及前胸部皮肤潮红,似醉酒貌。皮肤出血点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臀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重者出现严重出血倾向,鼻出血、咳血、呕血、黑便和血尿。重点观察有无脉细数、冷汗、唇周和指(趾)苍白、发绀、血压下降、尿少等,如有则提示休克。护理措施:(1)患者平卧,切忌搬动,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供给足够热量。(2)密切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血压1次,尤其在发热末期体温下降时,警惕低血压休克期的出现。(3)保持病室清洁、舒适、空气新鲜,病室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20 min,通风时,协助患者盖好被子。温度保持18~22℃,湿度50%~60%,保持病室安静,对探视人员要严格控制及管理。(4)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早期、快速、适量输入液体,根据血压调整药物滴速。(5)给予必要的止血药物,注射部位拔针后压迫时间不得少于5 min。(6)禁食生、冷、硬的食物,进食易消化、少渣饮食。对黑便的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7)密切观察大便的颜色及量的变化,并准确记录,及时送检[3]。(8)准备与抗休克有关的药物机器,做好抢救准备工作。(9)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 1.2.3?肾脏损害的观察分析和护理?少尿期易引起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4]。此阶段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呼吸改变、尿液质和量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增快或深大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全年均可发病,但每年3-5月和10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季节,多见于男性青年农民和工人。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4-46d,平均1-2周。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可分为以下几期。 1.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续3~7d。 (2)全身中毒症状:突出的症状是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及关节肌肉酸痛,并有明显肾区叩击痛。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可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1)充血:颜面、颈、胸部明显充血潮红(三红)似醉酒貌。 2)出血:腋下和胸背部出血,呈搔抓样或条索状,眼结膜充血、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 3)球结膜水肿。 ⑷肾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等表现,尿中可见膜状物。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6天,一般持续1~3天,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重症病人出现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 3.少尿期:为本病的极期,发生于起病后的第5~8天,一般持续2~5天。临床以尿量<400ml为进入本期的标志,表现为 ⑴少尿或无尿。 ⑵尿毒症症状 ⑶代谢性酸中毒 ⑷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⑸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的表现。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一般持续7~14天。尿量从500ml逐渐

增至3000ml以上。随着尿量增加,症状逐日减轻。 5.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到2000ml以下,精神和食欲好转,肾功能也逐渐恢复,但需1~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评估要点】 一般情况: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异常,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居住地有无鼠类等。专科情况 ⑴发热类型及持续时间长短。 ⑵有无“三红”及“三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嗜睡、烦躁、血压下降及休克、少尿、球结膜水肿等。 实验室检查 ⑴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正常或偏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若继发感染则白细胞明显增高,血小板减少。 ⑵尿常规;可出现尿蛋白 ⑶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 ⑷血清抗体测定:出血热抗体阳性。 【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2.体液过多:与病变损害肾脏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广泛小血管损伤、DIC、出血等血浆外渗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有关。 4.组织完整性受损:与血管壁损伤造成出血有关。 5.潜在并发症:出血、急性肾衰竭、肺水肿和继发感染。 【护理措施】 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2.进食清淡可口、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除室内异味,每日通风1-2次。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5.加强巡视,早期发现低血压休克及出血先兆症状,如脉搏细弱,口唇发绀、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应立即配合抢救。 6.严格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密切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及尿蛋白的变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总结10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10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进行病情观察及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结果:105例无并发症发生,能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结论:细心病情观察及护理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康复十分重要。 标签: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健康教育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我国主要有两个血清型,即汉滩型(HTNⅠ型)和汉坦型(SEOⅡ型)[1]。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105例。其中,男68例,女37例,年龄11~74岁,平均46.3岁,来自农村患者79例,城镇患者26例。患者均有少尿或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分别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继发感染、高血钾等并发症。其中治愈104例,死亡1例。 1.2诊断方法 检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留早期血清作特异性IgG与IgM间接免疫荧光等试验。必要时作心电图、脑电图、脑脊液检查、血气分析、肝功能或胸部X线等检查。作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把好“五关”(休克、肾功衰竭、大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3护理措施 1.3.1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要求病室应防鼠、灭鼠、防螨、灭螨。患者排泄物及流出的血,应予消毒。高热者物理降温。休克期给氧、保暖、专人护理。少尿期控制液体、蛋白质及钾盐的摄入。准确记录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及精神状况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出院标准及随访;临床症状消失,一般状况良好可出院。肾功能不全恢复缓慢者,可在门诊定期复查治疗。 1.3.2 高热的护理HFRS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但卡他症状缺乏,而常伴

传染科专科护理常规

传染科 第一节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高热患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昏迷患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随时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死亡均进行终末消毒。 3.详细介绍传染病科(院)环境、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疾病知识教育。 4.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5.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的颜色、皮疹、粘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6.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指导患者休息和活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疾病危重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下床活动。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并经常开窗通风。 7.根据各种传染病治疗护理要求,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8.根据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要求,正确采集标本。 第二节传染病疾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目前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甲、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临床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主要体征是肝脾肿大伴压痛,部分患者出现黄疸。 1.隔离:对病毒性肝炎实施接触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2.活动与休息:急性肝炎、肝衰竭、慢性肝炎活动期者应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黄疸消退、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3.饮食:肝炎急性期应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慢性肝炎患者,适当增加蛋白的摄入量;血氨升高、有肝性脑病倾向及症状时,给予低蛋白饮食;严重肝性脑病时严格限制蛋白质;腹水、少尿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 4.病情观察:患者的精神、食欲及乏力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程度如何,皮肤、巩膜黄染情况。了解黄疸的消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5.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对肝衰竭患者应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体重。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6.用药护理: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多,最初治疗的l~2周内可出现流感样症状,患者也可出现发热、疲乏、体重下降、脱发和骨髓抑制,有的患者可有焦虑、易激动、忧虑和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应注意观察与护理。’ 7.健康宣教:应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和活动,饮食上宜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并能提供足够热量的食物,绝对禁洒。遵医嘱用药,所有用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并保证按时服药,忌滥用药物,以免增加肝负担,阻碍疾病恢复。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到门诊复查肝功能、8超和病毒复制指标等。 二、肾综合症出血热护理常规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既往也称流行性出血热。临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