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下第一单元3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含解析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下第一单元3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

第3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自主复习】

考点一、中古时期的亚洲

【知识清单】

【名师点拨】

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继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发展、开拓创新等特点。

2.奥斯曼帝国衰落原因

3.日本中央官制

4.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认知深化】

一、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数学: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3.文字:《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沟通作用: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二、阿拉伯人对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比

比较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不同点时间632—1258年1299—1923年

政治

哈里发权力与地方割据势力和部族势力

一直处于一种权力制衡态势

确立了绝对君主制,苏丹统括军、政、神

权,中央集权势力强大

经济

手工业、商业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世界各

地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帝国控制传统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

收重税,导致欧洲商业危机

东西

交流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

流的桥梁;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

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

化的发展

后期对东西方商路的控制,不利于东西

方交流,成为促使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

灭亡被蒙古帝国灭亡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所

推翻

相同点军事均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政治均属于君主专制的帝国

经济一度非常繁荣,都城均属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均由开放自由趋于封闭保守,由包容进步趋于压迫反动

考点二、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

【知识清单】【名师点拨】

1.东非和西非的对比

东非:城市国家,园艺业和环印度洋贸易发达。

西非:多为内陆帝国,政治上注重扩张征服、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对外贸易。2.非洲文明的特点

(1)相对闭塞:受制于地理隔绝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非洲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交流较少。

(2)文明灿烂: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演变和吸收、借鉴相邻地区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非洲文明。

①东北非:因与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交流,东北非较早地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古代文明。

②东非:对外贸易兴盛。

③西非:盛产黄金,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

④南非: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大津巴布韦文化。

3.印加文明的特点

(1)统一的帝国:印加人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这不同于玛雅人的城市国家。

(2)宗教色彩浓厚:宗教在印加帝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印加人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力,更崇拜太阳神。

(3)集权统治:印加实行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首都库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民众的管理。

【认知深化】

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与原因

【课时检测】

1.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这从侧面说明( )

A.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

B.奥斯曼帝国的政策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C.奥斯曼帝国的政策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奥斯曼帝国经济实力强大,能够左右东西方贸易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并且征收重税,这不利于东西方贸易的正常进行,因此从侧面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政策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故B 项正确。

2.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的“文化使者”,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人( )

①发明了10个数字符号②改造了10个数字符号并把它传入欧洲③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并将其加以传播④将中国的某些科技、文化传入西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阿拉伯数字最初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①错误;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3.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于这次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东西方交流学习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C.发生于公元6世纪中期

D.将军是最高统治者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日本仿效唐朝进行的改革。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B符合题意。

4.下表为新罗统治时期的记载。材料信息表明( )

A.中央政权更替频繁

B.中央内部争权日益严重

C.政治统治趋向衰败

D.君主权力逐步得到强化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新罗统治时期叛乱频繁发生,这表明新罗政治统治不稳,逐渐走向衰败,故C项正确。

5.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榈叶的图案,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从中可以看出( )

A.金属铸币的推行有助于强化王权

B.阿克苏姆商品经济发达

C.阿克苏姆金属冶炼业发达

D.阿克苏姆地区农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可以看出阿克苏姆金属铸币图案有助于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生活为政治服务,并非是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故B、C、D三项错误。

6.桑海君主拥有最多的土地,由一村村的奴隶在监工的监督下进行耕种。奴隶劳动在桑海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多半是战争的俘虏。材料反映了( )

A.桑海战争不断

B.在桑海,奴隶是最主要的劳动者

C.桑海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D.在桑海,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桑海还存在着奴隶劳动,君主通过剥削奴隶的劳动获得财富,说明此时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强调战俘往往成为奴隶,但是无法看出战争不断,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战俘成为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但是并未说明是最主要的劳动者,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农业的地位,故D项错误。

7.津巴布韦国家在其鼎盛时期便向外扩张,石建文化迅速向外传播,类似于大津巴布韦的石建出现于高原的东部、西南部、中部和北部。从中可以看出( )

A.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巨石文化并非是津巴布韦独有

C.津巴布韦已经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

D.巨石文明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津巴布韦国家在其鼎盛时期便向外扩张,石建文化迅速向外传播”可以看出津巴布韦对外扩张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A项正确。

8.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废除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需要

B.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C.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答案】 D

【解析】由印加帝国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出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目的,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极权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仅仅是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并未体现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故B、C两项错误。

9.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由此可知( )

A.埃塞俄比亚文字发明和使用时间长

B.阿姆哈拉文为欧洲广泛使用的民族文字

C.阿姆哈拉文是各种文字融合的产物

D.阿克苏姆文字吸收外来文字且影响较大

【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一方面强调了阿克苏姆文字发明以及融合外来文字,另一方面强调了阿克苏姆文字——阿姆哈拉文在欧洲部分地区的传播,故D项正确。

10.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在中国与东非国家文明交流中,东非模仿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从而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故D项正确。

11.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非地区因与古埃及和西亚文明保持密切交流,文明程度较高,故A项正确。

12.(2021·山东高三大联考)一位考古学家说道:“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个事物或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美洲古文明是( )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具有浓郁宗教色彩D.富有文明的多元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美洲古文明由于地理因素,与外界交流少,各自独立相对隔绝,故B项正确。

13.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关于阿兹特克历的用途“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

14.在古代美洲文明的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这主要因为玛雅文明

( )

A.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C.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答案】B

【解析】玛雅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远在公元前1500年,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玛雅文明,被后人称誉为“美洲的希腊”,故选B。

15.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经济衰退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D.民族灭亡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征服美洲后对玛雅文化的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衰退、国家分裂、民族灭亡无关,A、C、D三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非洲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观点1: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观点2: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材料一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周围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此……沿尼罗河上游是苏德沼泽,曾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还有助于说明,欧洲人侵入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是一块“黑暗的大陆”。甚至到1900年,大约还有四分之一大陆未被开发。

材料二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非洲,成为阿克苏姆王国国教。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二者观点。若同意观点1,阅读材料一,分析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若同意观点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

【答案】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同意观点1(非洲文明是封闭的):

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得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少;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到近代以来,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同意观点2(非洲文明是开放的):

外部联系: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国家发展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诸帝国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7-9世纪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下第一单元3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 第3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自主复习】 考点一、中古时期的亚洲 【知识清单】 【名师点拨】 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继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发展、开拓创新等特点。

2.奥斯曼帝国衰落原因 3.日本中央官制 4.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认知深化】 一、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数学: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3.文字:《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沟通作用: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二、阿拉伯人对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比 比较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不同点时间632—1258年1299—1923年 政治 哈里发权力与地方割据势力和部族势力 一直处于一种权力制衡态势 确立了绝对君主制,苏丹统括军、政、神 权,中央集权势力强大 经济 手工业、商业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世界各 地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帝国控制传统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 收重税,导致欧洲商业危机 东西 交流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 流的桥梁;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 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 化的发展 后期对东西方商路的控制,不利于东西 方交流,成为促使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 因 灭亡被蒙古帝国灭亡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所 推翻 相同点军事均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政治均属于君主专制的帝国 经济一度非常繁荣,都城均属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均由开放自由趋于封闭保守,由包容进步趋于压迫反动 考点二、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 【知识清单】【名师点拨】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 解析版)

第5课古代非洲和美洲 要点学纲 一、古代非 洲文明 (一)文明的创造者——班图人 (二)东非古代文明 1.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 2.10—15世纪:产生一系列国家 ⑴产生原因,⑵著名国家,⑶文明概貌:经济特色和对外贸易。 (三)▲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先后兴起 (四)南非:津巴布韦国家 二、古代美 洲文明 (一)文明的创造者——印第安人 (二)△玛雅文明(参见表1) 1.政治统治; 2.社会经济; 3.文化成就。 (三)阿兹特克文明(参见表1) 1.崛起时间和地理范围; 2.政治统治; 3.社会经济。 (四)▲印加文明(参见表1) 1.崛起时间和地理范围; 2.政治统治。 一、古代非洲文明 1.西非居民班图人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 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 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4世纪,兴起于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 地区强国。10—15世纪,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在东 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莎和摩加迪沙。这些国家在 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西非)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成为西非强国。这 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 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4.(南非)14—15世纪,班图人建立的津巴布韦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 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一)文明的创造者——印第安人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 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 和印加文明。 美洲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兴盛期 约4世纪—9世纪玛雅 文明达于极盛,建立众 多的城市国家 16世纪初,阿兹特克国家 进入鼎盛时期,建都特诺 奇蒂特兰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 展到鼎盛时期

第34讲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4讲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世界各国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具体表现: 1.政治上:欧洲从王权、教权和城市自治并行,到拜占庭和俄罗斯两大帝国得以发展;在亚洲,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在非洲,以加纳、马里和桑海为代表的古国先后兴起;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则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 2.经济上:西欧封建庄园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亚欧帝国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商贸往来频繁;古代非洲和美洲均培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作物,但经济总体落后。 3.思想文化和科技上:区域文化特色鲜明。西欧城市大学得以发展,但天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亚非欧文化各有特色,都城往往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美洲的三大印第安文明均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时期非洲、美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近几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命题分析: 由于原来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是新教材增加部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较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但是一定重视。 备考建议: 1.非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交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 2.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尤其是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3.注意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比较。 时空定位: 主要内容: 知识点1:古代非洲文明; 知识点2:古代美洲文明。 教学过程: 知识点1:古代非洲文明 (一)非洲文明开端:班图人 基础概念:班图人 “班图”意为人或人民,班图人因说班图语而得名,非洲最大的民族,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从公元1世纪开始,班图人不断向南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班图人迁徙对非洲文明影响巨大。 快速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问题思考: 班图人迁徙对文明的影响? 材料在迁徙过程中,班图人与其他族相互融合形成一些新的部落或民族…他们由赤道附近的某一地区扩散到赤道以南的广大地区,并且人口不断增殖繁衍。过去农业是主要的行业,后来畜牧业也成为重要的生计,手工业也日益发达。在迁徙过程中互相流动和混合,大的部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文明 2、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原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3、古代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主要武力方式扩展的条件: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移民的方式扩展的条件:①工商业较发达;②多优良港口;③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4、古代世界的帝国(奴隶制) ①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跨亚欧非的帝国(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②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为跨亚欧非的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 ③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行省制;1世纪基督教产生) 5、古代文明的交流 领域文明交流的表现 技术西亚的农耕、冶铁外传

思想文化①西亚神话传入希腊;②希腊模仿埃及雕刻技术;③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腓尼基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发展为希腊字母和拉丁 字母 人员与物质经贸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遣使往来(东汉甘英出使大秦)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③文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2、封君封臣制度 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内容:①封君:土地占有者,拥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②封臣:领取土地者,效忠封君、服兵役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契约、土地为纽带;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制度 (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2)特点:①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强;②政治: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4、中古西欧的教会 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举足轻重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 政治:最大的组织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王权斗争的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 5、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的表现 ①政治:王权的兴起;②经济:城市的复兴;③文化:大学的建立 6、10—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 兴起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复兴和繁荣 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影响:①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④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出现早期资产阶级。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时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素养检测四中古时期的亚洲 (30分钟5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某人在传教活动中宣称:“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大家都应信仰′真主′,而不要信仰本部落的神。”此人还自称是真主安拉的使者,他是( ) A.释迦牟尼 B.伊凡四世 C.穆罕默德 D.査士丁尼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他是穆罕默德。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 【补偿训练】 某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X畴。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它是哪一某某( ) ①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②经典是《古兰经》 ③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④它是我国今天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穆罕默德”“《古兰经》”结合所学可知,该某某是伊斯兰教。 2.7世纪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的阿拉伯国家的都城是在(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比伦 【解析】选B。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故选B。 3.“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 ) A.攻占拜占庭帝国 B.主动学习东西方文化 C.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广 D.学习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可以判断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开始积极向欧洲扩X,攻占拜占庭帝国,故A正确。4.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以印度教为国教 【解析】选C。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答案为C;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笈多帝国,不是恒河下游,A错误;印度教逐渐发展为主要某某,不是国教,B错误;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D错误。 5.(2020·聊城高一检测)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外历史纲要》(下)思维导图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外历史纲要》(下)思维导图 1.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3.中古时期的欧洲 4.中古时期的亚洲 5.古代非洲与美洲 6.全球航路的开辟 7.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8.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9.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别版) 9.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材版) 10.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1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3.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5.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9.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21.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22.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2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思维导图】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程标准】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思维导图】 【地图补遗】 ① 【注】图①: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 图②:亚述帝国(公元前650年左右) 图③: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王国 ① ② ③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欧洲)的多元面貌。 【名词解释】 中古时期(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主要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思维导图】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含解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1、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路人施舍;主张禁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解放奴隶。这些主张() A.形成了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 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稳定繁荣 C.结束了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D.超越了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 2、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正确的是() A.灭拜占庭帝国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B.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C.商品的重税政策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D.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有学者称:“如果以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能够说明这一看法的历史依据是( ) 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③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④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家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家在地方划分行省 5、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势加,自己和曾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力啊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6、16世纪末,日本大将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侵略朝鲜。因此,朝鲜采取的对策是(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含解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含 解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含解析) 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是中外历史纲要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将介绍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历史背景、文化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等方面。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增进对非洲与美洲历史的了解,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古代非洲历史概述 古代非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埃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非洲人创造的伟大文明。埃及的法老王朝统治了几千年,建立了伟大的金字塔等建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此外,古代非洲还有其他众多文明,如迦纳帝国、马里帝国等。 古代非洲的文化发展是多样且丰富的。在文学方面,埃及的“死书”等著作被视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音乐方面,非洲的鼓乐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并对全球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非洲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古代非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紧密。在贸易方面,伊斯兰教的传播带动了非洲与中东、欧洲等地的贸易活动。此外,随着欧洲探险家的到来,非洲与欧洲的接触越来越多。这也引起了非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古代美洲历史概述

古代美洲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类文明中心。在美洲的南北大陆上,有 着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 玛雅文明是美洲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玛雅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 科学知识而闻名于世。他们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城市和天文观测设施,研究了天文学、数学和日历等领域。 印加文明是古代美洲发展最高峰之一。印加帝国的疆域辽阔,统治 了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印加人建造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城,以及高效 的农田和道路系统。他们的文化和建筑成就令人惊叹。 古代美洲文明还包括其他众多文化,如玻利维亚的提亚瓜纳库文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等。这些文明的兴衰、文化交流等都对古代美 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古代非洲与美洲的交流与影响 古代非洲和美洲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交流与联系。研究表明,古埃 及的法老王朝曾与古美洲的玛雅文明有过贸易往来。考古学发现了来 自古埃及的贵族墓葬物和玛雅文明的文物。 此外,历史上还存在着非洲与美洲之间的奴隶贸易。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将非洲人作为奴隶带到美洲,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提供劳动力。这种奴隶制度对于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对古代非洲和美洲历史的思考 通过学习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的 多样性和发展的复杂性。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历史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和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练习-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5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5] 一、素养达标 1.在北非今埃塞俄比亚地区,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的是(A) A.阿克苏姆王国B.马里国家 C.津巴布韦国家D.桑海国家 解析:时间限定在4世纪,地点限定在北非,这个国家是阿克苏姆国家,A项正确;B项马里国家,D项桑海国家都属于西非,C项津巴布韦国家在南非,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下列有关对桑海的表述,正确的是(B) ①实行中央集权②扩大对外贸易③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④鼓励文化发展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桑海国家中,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故①②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3.8—15世纪,马里逐步强大,一度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同时,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的马里古城是(C) A.君士坦丁堡B.墨西哥城 C.廷巴克图D.特诺奇蒂特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为西非重要文化中心的是马里古城的廷巴克图,C项正确。 4.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他们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这说明玛雅文明(B) A.推行城邦民主政治B.处于原始国家形态 C.城邦之间战争频繁D.属于海洋文明代表 解析:从题干中的“众多城邦国家”“氏族首领……构成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等可知,玛雅文明正处于从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政权转型的过程中,故B项正确。 5.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B) A.经济衰退B.文化浩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重难点突破)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概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空背诵】

【重难突破】 重难点01 旧、新石器时代对比 【即学即练】(2021年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三模)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 A.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 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D.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 【答案】D 【详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体现了一体化的特点。由此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故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多源性和广泛分布都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排除B、C。 重难点02 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 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瓦解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周王室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即学即练】(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二模)据文献记载,楚人是殷人的后裔,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其创始君主是熊绎。《史记·楚世家》曾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此可知,西周初期 A.构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制度 B.分封了异姓诸侯以拓展疆域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确立了君主独尊的集权意识 【答案】B 【详解】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殷人后裔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分封为楚国诸侯,说明西周初期为拓展疆域分封了异姓诸侯,B项正确;直到秦朝时期,我国才构建了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制度,A项错误;西周初期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错误;直到秦朝时期我国才确立了君主独尊的集权意识,D项错误。

2021年高中历史部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含解析)

课时作业4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选择题 1.下列封建帝国中,没有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是(A) A.俄罗斯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四个帝国疆域的了解。俄罗斯帝国的疆域地跨欧亚两洲,未曾地跨亚非欧三洲。故选A项。 2.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这本书刚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有关穆罕默德的记述,你不能看到的内容是(D) A.创立了伊斯兰教 B.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C.征服麦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D.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解析: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建立大帝国时穆罕默德已经逝世,故选D项。 3.某历史书记载:“这个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可能为(B)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神圣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解析:据材料信息“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可知,此帝国是阿拉伯帝国,故选B项。 4.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C) A.中国人B.法兰克人 C.阿拉伯人D.罗马人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中关键信息“阿拉伯人的口”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后经过征服扩张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它就是(C)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D.拜占庭帝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后经过征服扩张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是阿拉伯帝国。因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播加

高一历史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单选题 1.菲利浦·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写到:“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政治秩序稳定B.贸易范围广泛C.政教合一突出D.文化发展繁荣 2.有学者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在底格里斯河一带预备的,不是在顿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第聂伯河一带预备的。麦蒙、易斯哈格、撒赖姆、花拉子模和其他阿拉伯学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彼特拉克、但丁、伊拉斯谟等,便是沿着这条路径走去的。”该学者意在() A.说明阿拉伯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B.揭示阿拉伯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C.论证近代文艺复兴发生的必然性D.否定欧洲在文艺复兴中的作用 3.阿拉伯帝国所占领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文明高度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了翻译运动,在整理和翻译过程中,阿拉伯的哲学家们从希腊哲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这一运动() A.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B.旨在保存古代希腊文明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繁荣 4.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以下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阿拉伯帝国B.俄罗斯帝国C.拜占庭帝国D.大英帝国 5.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这说明() A.奥斯曼帝国注重对思想文化控制B.奥斯曼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C.奥斯曼帝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奥斯曼帝国苏丹集权有碍社会发展 6.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古代非洲与美洲 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1.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 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2.在东非,中国瓷器在千百年以后仍是考古学家触摸得到的,不像成千上万匹中国丝绸无影无踪地消失在湿热的气候里,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在东非海岸外沿发现有中国古代沉船。这说明() A.瓷器受到非洲人喜爱B.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 C.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D.宋以后中非交往增多 3.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下列作物是由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的是() A.玉米B.甜高粱C.粟D.马铃薯 4.桑海帝国的统治者把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同时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这表明当时的桑海帝国() A.君主专制强化B.城市治理先进 C.中央集权确立D.政治秩序稳定 5.以下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大纲选录,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一、独特的文字 二、复杂的历法纪年 三、用于祭祀用的金字塔庙宇 四、有壁画装饰的神庙 A.印加文明B.阿兹特克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D.玛雅文明 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①玛雅文明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④阿拉伯文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这些广场都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特诺奇蒂特兰城北有一个用石柱子围成的大集市,每天参与交易的有6 000多人,贸易大都是以物换物,交易的货物有金银珠宝、石器、贝壳、羽毛、粮食、蔬菜、水果、酒、糖、木炭、陶罐、陶壶、花瓶、鸟皮、兔子等。这说明当时阿兹特克人国家() A.集市贸易非常活跃B.城市交通运输发达 C.商业是经济的基础D.广场建筑技术高超 8.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 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 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 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9.古时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发明了“浮动园地”的耕作方法,他们是美洲的() A.玛雅人B.马里人 C.印加人D.阿兹特克人 10.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1.有位荷兰商人在1602年访问非洲西部的贝宁后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进城时,是走在一条未经铺设的大马路上,马路长一里。有一座很高的堡垒,其土墙很厚,周围有一条又深又宽的沟渠。……城里的住宅排列得很整齐,一幢紧挨一幢,间距均等,就像荷兰的住房一样。”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西非国家() A.商品贸易十分发达 B.城市建设规模宏大 C.城市建设规整有序 D.建筑吸收异域特征

中古时期的世界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

中古时期的世界训练题—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 史纲要下册)(Word版,含解析) 中古时期的世界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在11世纪,西欧的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封君要“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据此可知,当时的欧洲() A.封君封臣互有义务 B.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C.封建君臣平等互利 D.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2.9-13世纪,西欧庄园盛极一时。如图是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该图实质上反映了庄园() A.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单位 B.各项设施的基本齐备 C.掌管从生产到精神等各方面 D.耕地全部由农奴耕种 3.14世纪,西欧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同盟并制定了同盟法律,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法律圈”现象,如德意志地区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法律为49个城市所采用。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基督教会实力的削弱 D.欧洲大陆法系的形成4.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5.《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皇帝的地位高于法律的地位 B.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C.皇帝的权威来自法律 D.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6.9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鼓励与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A.引导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7.《全球通史》中写道:“奥斯曼帝国辽阔的边地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贸易区,所有这些货物都可以在那里畅通无阻地买进卖出。帝国地处陆,海会合处。”奥斯曼帝国这一状况()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为帝国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D.导致东西贸易通道被垄断 8.至德里苏丹后期,穆斯林人数在农民人口中有所增加。农耕者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生活模式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随伊斯兰同来的新礼仪被视为是吉祥的而悄然进入了印度教的仪式。这反映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 A.穆斯林在人数上占优势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案 下午3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下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南非地区 大津巴布韦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非洲东非地区文明有何表现? (1)阿克苏姆王国: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 世纪东非国家: 国家兴起: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社会特点: 政治:广泛使用奴隶 农业:园艺业为主(种植瓜果蔬菜) 外贸: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人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城市: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非洲西非地区文明有何表现? 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西非三大帝国) 马里: 政治:①奴隶制②征服加纳,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黄金丰富;控制撒哈拉沙谟商路和黄金交易;出口象牙和奴隶,进口马、布匹和盐;城市繁荣。 文化: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桑海: 政治:①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因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②它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经济:①对外贸易②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非洲南非地区文明有何表现? 发展历程: 今津巴布韦境内的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①在南部非洲,4—5 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②11 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③14—15 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纲要概览

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节人类文明的产生(三个阶段) (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最初产生(文明产生标志性意义) (1)背景: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生产方式:采集+渔猎 ③社会状况:没有阶级和私有财产 (2)表现: ①原始农业:西亚(最早培育——大麦、小麦、豆类)+南亚(芋头)+ 中国(水稻、粟)+中南美洲(玉米、南瓜) ②畜牧业(羊、猪、牛)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1)背景: 生产方式:生产而非采集 (2)表现: ①经济: (分工)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交换)地区之间产品交换和贸易 ②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作的人 ③社会:农耕需要定居,大居住点发展为早期城市 d (三)私有制和剥削的出现 (1)原因: 社会分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出现。 (2)表现: ①经济:产生私有制,社会分化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政治:出现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③社会:出现房屋、墓葬品的差异; ④军事: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与资源进行战争。出现奴隶制度。【奴隶制 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 式】 ⑤文化:文字产生。 第二节 ·西亚地区两河流域

⭐地理条件: ①气候干旱少雨; ②两河提供充足水源。 ⭐时间线: ①公元前9000年左右,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 ②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最初的文明 ③公元前2900年,下游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国家。 ④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 制度。 ⭐特征: ①制度成果:君主专制。 (君臣关系: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员服从命令; 中央-地方关系:城市失去独立地位,需要服从国王命令、向朝廷纳贡) ②文化成果: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内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借贷。 主旨: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东北非的埃及尼罗河 ⭐地理条件 ①地处干旱 ②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尼罗河地理位置→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时间线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特征 ①政治:(制度×2) 官僚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制度。法老被看作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法老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权力; ②文化:(成果×3) 日历:根据雨水制作太阳历 金字塔:①政治:体现法老至上权威②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水平高 莎草被加工为纸:①文化:书写材料②经济:出口物资 ·古代印度: ⭐条件: ①印度河流域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②生产工具进步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2讲 课题37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题37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一、中古时期的亚洲1.西亚国家 (1)阿拉伯帝国 半岛统一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统治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机构辅助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 化 特 点 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 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成 就 文学:诗歌“悬诗”;故事集《天方夜谭》 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天文: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 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长期用作欧洲医 学的标准教科书 数学: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 数字” 地 位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选择性必修3·第3课P18—19)

思维点拨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阿拉伯人重视保护并吸收被征服地区,如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化。 (2)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发明的数字(后称阿拉伯数字)等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2)奥斯曼帝国 建立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扩张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统治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2.南亚国家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链接·选择性必修3·P26—27] 古代印度文化 宗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