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

严承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XX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X户XXX人。XXX至XXX 年,共减少贫困人口XXX户XXX人,贫困村出列XXX个,贫困发生率XXX%。

脱贫攻坚虽然经历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贫困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仍然是全县脱贫攻坚的短板。全县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共有XXX户XXX人,占总贫困人口的XXX%,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贫困户身体素质差、文化水平低、信息来源较少,缺乏发展思路;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三是受市场因素影响,随着物价的波动,部分农产品价格受挫,农户劳动所得不多,严重挫伤了劳动积极性;四是仍有不少贫困户或“安”于贫困,或依赖他人,形成缺乏志气的懒鬼、赌鬼、酒鬼,陷入“因穷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存在“要穷穷到底,政府来兜底”、“靠着墙根

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成,为扶贫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是当前及今后脱贫攻坚的一个系统性工程。通过调查研究,对激发贫困户和培养贫困户内生动力有如下几点建议意见。

一、抓基层党建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深挖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源泉,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基层党组织身处脱贫攻坚的最前沿阵地,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引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路人。发挥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作用,抓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有助于提升党建工作牵引力,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依托基层党组织力量,能够更好地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生产规模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畅通产业链条,引导和帮助更多贫困农户走上增收脱贫的道路。

二、抓政策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相对于物质贫

穷来说,贫困户精神贫穷更可怕,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激发自身发展动力。一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讲习所”的作用,注重讲、习并进,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斗志,充分发挥宣传动员作用,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交流谈心、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帮助其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积极鼓励其树立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不断增强其信心,树立自信,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村规民约的完善,大力倡导村风文明,加强道德教育,传播道德能量,遏制不良风气,让道德精神成为激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自信自坚、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三是抓典型示范。在脱贫攻坚中,先进典型是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除了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外,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典型人物,总结提炼工作特色和经验做法,开展向先进群体学习活动,树立榜样,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想脱贫、思脱贫、谋脱贫的氛围。深入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活动,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伸手要”为“动手干”,并通过这种示范和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能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积极补足贫困户“精神短板”,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

三、抓技能培训

“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XXX县共有贫困劳动力XXX人,大多数的贫困劳动力除了掌握基本种养殖技术以外,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特别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自身发展能力、脱贫能力严重不足,致使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也相对不足。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推动农民就业或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最根本的扶贫手段,是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要保证每个贫困家庭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致富本领,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是培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有针对性,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运用“讲习所”,采取夜校、板凳会、院坝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根据贫苦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摸清他们的就业愿望安排就业,“订单式”进行分类培训,对于从事农业种植、家庭养殖、农产品加工的农户,要对他们进行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市场信息方面的培训;对于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对他们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对于有资源无劳力的农户,引导他们利用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实现资产分红收益。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能力和信心。二是在培训过程中,

既要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也要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既要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要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以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三是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尤其要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鼓励更多社会群体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抓就业引导

一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如安排护寨、护路、护林员、村寨保洁员等岗位,统筹辖区内建设工程、矿区、企业等在用工上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既确保了贫困户的稳定收入来源,又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二是加大贫困户创办微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向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扶持。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

五、抓群众主动性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是脱贫攻坚工作成败的关键。当前,还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认为扶贫工作是乡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甚至认为自己脱不了贫,干部就交不了差,这些充分体现了贫困群众主人翁的

地位没有发挥好,主体能动性低。在脱贫攻坚中,要让贫困群众参与决策,就要在贫困对象的确认、扶贫项目的选择、实施等方面,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注重多征求和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把好的意见建议纳入脱贫工作决策当中,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决策更接地气、更体现民意、更科学,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强化贫困群众的全面参与,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六、抓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抓好产业规划。绝大多数群众喜欢的是“吹糠见米”的产业,为了推进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充分结合村情及群众发展意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立足长远、瞄准中期、抓牢短期”的原则,建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特色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长、中、短期产业,实现以短养长,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培育出贫困户增收项目。二是抓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采取“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特色规模种养,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抓好市场培育。拥有好的产业,还要有好的销路,在产业发展上,由于大多数农产品的储存时间短、欠品牌、农户分散经营、市场信息分析不准

等因素,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严重戳伤了农户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若要从根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一是要求农户和产业规划者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把销售置于生产之前,先找着市场,再考虑投产;二是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依靠共同的品牌优势,建设稳固的直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加快冷链物流的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育,延长这些鲜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有效缓解“难卖”“烂市”的情况。

七、抓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贫困户畏难,认为条件太差,自己难以战胜和克服困难。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支持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让贫困群众拥有直接的获得感,激发致富动力,为产业发展、持续脱贫提供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