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最早发明喷气式飞机的是德国飞机设计师。1939年,飞机设计师亨克尔找到研制喷气式发动机屡遭挫折的奥海因寻求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奥海恩是位燃气涡轮专家,他从1934年起就开始研制涡轮发动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次跟亨克尔合作非常兴奋。两位有志青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一个设计飞机,一个设计燃气涡轮发动机,研究工作进展顺利。1939年8月27日,两人心血的结晶He-178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它标志着人类航空中上喷气飞行时代的到来。

德国另一位飞机设计师维利·梅塞施米特研制的Me-163“彗星”喷气式战斗机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受到德国空军的青睐。这位曾设计了二战名机Me-109的著名设计师,深受德国当局信任。研制喷气式战斗机的任务实质上是政府给他下达的。1941年春,“彗星”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当天观看试飞的有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加兰德将军。这位掌握着“彗星”生杀大权的将军,面对这架“怪鸟”般外形的飞机疑窦顿生:这玩艺行吗?然而,事实令他对其利目相看,飞机轻松地飞出了时速650千米。在此后的试飞中,“彗星”曾创造了时速1003千米的高速度。于是,德国当局命令加速研制并生产这种喷气式战斗机。

1942年8月,“彗星”试飞完毕,定型生产。该机使用的喷气发动机可产生2000千克推力,飞行最大时速可达953千米,装有2门航炮。“彗星”参战是在德军日渐溃败的1944年的一天,“彗星”便以它独特的高速优势一举击落了3架美国先进的战斗机P-51,紧接着又“干掉”了2架B-17轰炸机。一时间,“彗星”喷气式战斗机在空中战场上声名大噪。

然而,喷气式战斗机毕竟还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彗星”除在速度上占有优势外,许多方面的性能远不及当时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同盟国在研究了解“彗星”后,很快找到了它的弱点并进行了坚决巧妙的反击,使“彗星”无法发挥作用,成了“短命鬼”。但勿庸置疑,“彗星”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在人类的航空史上具有特殊的位置。

彗星战机简介

二战末期,一种外形奇特、集三个“世界第一”于一身的飞机出现在德国。它就是梅塞施米特飞机公司研制并生产的Me 163战斗机。在当时条件下,其飞行速度极快,飞行中尾后拉着一股烟雾,所以绰号“彗星”。

Me 163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的)可实用的火箭动力飞机、世界上第一种

投入作战的无水平尾翼的飞机、在二战中飞行速度和爬升速度均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军用飞机。

1936年,德国滑翔机研究所开始试制由无尾翼滑翔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组合成的特种飞行器DFS 194。1939年1月,该工程转交梅塞施米特飞机厂继续发展。1940年春,动力飞行成功。1941年春,改进型Me 163的2架原型机先后完成试飞。10月2日,一架飞机达到瞬时速度1002米/小时,使得人类飞行首次突破1000米/小时大关。

1942年8月,实用型的Me 163B又试飞成功。1943年初,德军新组建的实验飞行部队开始为Me 163的实战进行各种试飞和训练。1944年5月,世界上第一支火箭动力战斗机部队——JG400飞行团成立,并进驻特蒙、德哈劳、布兰蒂斯、霍松以及荷兰的芬罗等基地,装备机型就是Me 163B-1战斗机。

Me 163有一个水滴形的全金属机身和一对前缘后掠27度的木质中单翼,机头有一个驱动发电机的小风车,座舱盖隐没在流线形的机身中,机腹是一个着陆用的可收放式滑橇,一对主机轮仅仅用于起飞滑跑,离地后立即抛弃。Me 163的武器有装在机翼根部的2门30毫米机炮,它的动力装置是瓦尔塔HWK 509A形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和氧化剂储存箱设在机身中段。发动机推力为1700千克,每次可工作7分半钟。Me 163战斗机的总产量仅有369架。

量产型Me 163B-1,机宽9.32米,机长5.84米,高度为2.77米(无滑撬),飞机空重190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310千克。飞机最大时速为960千米(10000米高度),升限16500米,爬升12100米高度需时3分30秒,海平面爬升率为每分钟5000米。发动机工作时间为7分30秒,航程约为30-100千米。

1942年,梅塞施米特研制的另一种喷气式战斗机Me-262,其性能就有明显提高。它装有2台容克公司提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共产生的推力达1800千克,试飞时速为960千米,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喷气式战斗机。1944年6月投入空战后第一个月就创下了不菲的战绩,使盟军22架飞机机毁人亡,德国空军飞行员自豪地称它为“空中之王”。

二战期间,盟军装备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只有英国制造的“流星”。其

“流星”喷气战斗机

实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专利是英国人惠特尔于1930年代获得的。由于英国当局不够重视,喷气战斗机的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反被德国人后来居上。直到1943年3月,被命名为“流星”的喷气战斗机才试飞成功。

这是世界上继德国Me-262后第二种实用型喷气战斗机。第一批产品的最大时速为675千米,此后不断改进,主要是喷气发动机的技术日趋成熟,使“流星”的最大时速达793千米。

“流星”和Me-262两种喷气式战斗机,分别装备了盟军和德国军部队,但它们未能在二战的空中舞台决出雌雄。

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牛顿反作用力的第三定律。

第一步,发动机前面装有空气压缩机,现代压缩机分为7--9级,压缩机转子周圈装满叶片,发动机启动后,压缩机旋转吸入外界的空气,外界的空气进入导向器以后,压缩机把气体一级一级向后压,气体的浓度越来越浓,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当气体通过最后一级后,气体压力增大很多倍。然后进入燃烧室,在燃烧室里,喷电打火,喷油燃烧,因气体中含有氧气,气体燃烧膨胀,向后喷出,燃烧室后面是涡轮,涡轮轴上装涡轮盘,涡轮盘周圈装满叶片,涡轮分7--13级,通过涡轮旋转再一级一级向后压,气体通过发动机后部的涡轮一级一级压缩,压力再提高几百倍,最后,通过尾部喷口喷出。产生反作用力,使飞机向前飞。

苏联

1948年,前苏联拉沃奇金试验设计局研制出第一架超音速飞机拉—176。飞机机翼设计成45°角后掠翼,动力装置系推力22千牛的RD—45F涡轮喷气发动机。1948年12月26日,年轻的苏联飞行员奥列格·索科罗夫斯基在试验中心驾驶试验型拉—176前线歼击机进行试飞,在规定的水平飞行中,于7000米高空航速达到1105公里/小时,相当于1.021马赫。其航速大大超过了当时国际航空联合会登记在册的世界记录。1949年1月,试飞员们又连续6次创造了超音速飞行的速度记录。

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

航空事业从“螺旋桨时代”到“喷气式时代”是一个飞跃,喷气式发动机的产生,给世界航空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而喷气式发动机创始人惠特尔(1907——1996)的一生却是山重水复。

1907年6月1日,弗兰克.惠特尔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考文垂。16岁时,惠特尔考入英国皇家空军见习学校,毕业后到克兰威尔的皇家空军学院学习。1927年,21岁的惠特尔就预言:未来飞机将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在毕业论文中,惠特尔提出了新型推进系统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推导出了发动机热力学的基本方程,并且提出飞机的巡航高度可以达到35000米。

惠特尔的大胆设想却没有厂商愿意采用,因此惠特尔的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方案只得先申请专利。这时是1930年,惠特尔年仅23岁。1935年,机遇终于来了,在学友的帮助下,一家由银行家组成的商行决定资助新办的“动力喷气有限公司”,试制惠特尔发明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惠特尔也进入这家公司工作,开始设计第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

过了不到两年时间,第一台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在试车台上运转起来,皇家空军部这时才答应给予资金支持,翌年3月,空军与惠特尔签订了合同,用一台改进的发动机装备飞机。但由于长期辛劳,惠特尔的身体状况已经变得很坏,再加上第一台发动机运转一直不稳定,合作者都离他而去,给惠特尔巨大的精神打击。1938年4月,惠特尔制造了第二台发动机,并稳定工作了两个小时,但最后还是解体了。

在惠特尔郁郁不得志的同时,德国发明家奥海因却后来居上。1937年3月,奥海因研制成功了HeS-3B轴流式喷气发动机,1939年8月,安装此发动机的世界上第一架喷气飞机试飞成功。而由于缺乏支持,直到1940年7月,惠特尔的发动机终于可以稳定工作。41年5月,英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并演示给邱吉尔,却不邀请喷气发动机的发明者惠特尔。

1948年,英国政府终于公开承认了惠特尔的贡献,授予他勋章和奖金,并封他为爵士,晋升准将。1976年惠特尔移居美国,在一所海军学院任教。1996年8月8日,89岁高龄的惠特尔死于肺癌,走完了他山重水复的一生。然而惠特尔开创的喷气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喷气发动机的先驱”。

He-178──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是德国的He-178。

飞机发明几年后,有人就提出喷气推进的理论。最早关于空气喷气发动机的设想是法国人洛林在1908年提出的。他建议,将活塞发动机的排气阀上接一支扩张型的喷管,用燃气从喷管向后喷射的反作用力使飞机前行。1910年,旅居巴黎的罗马尼亚人柯安达进行了最早的喷气式飞机试验飞行。他用一台活塞发动机带动一支管道内的风扇转动,驱动空气向后喷出产生了反作用推力。当年11月10日,从未驾驶过飞机的柯安达用自己设计的飞机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跳跃。这次试飞虽然不算成功,但不少报刊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随后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惠特尔和德国人欧海因各自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喷气发动机的发明。1936年4月15日,欧海因与亨克尔飞机公司签订了研制喷气发动机的合同。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欧海因最终完成了喷气式发动机,定名为HeS3,推力为4000牛,推重比为1.12。

用于试飞的配套飞机于1937年底开始研制,1939年春制造完工,定名为He-178。1939年8月2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个星期,由德国著名试飞员瓦西茨驾驶,亨克尔He-178

进行了首次飞行,成为世界上第一架试飞成功的喷气式飞机。

E28/39──英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930年,英国空军军官惠特尔获得英国喷气发动机设计专利。此后,他试图说服军方和航空发动机企业研制这种新型发动机,但没有成功。1935年,惠特尔的一些朋友开始为他筹集研制资金。同年底,惠特尔设计出第一台试验机,定名为WU。1936年3月,专门研制惠特尔设计的发动机的喷气动力公司正式成立。1937年4月12日,WU试验机首次试车,这是涡轮喷气发动机诞生的标志。WU试验机运行后,英国军方开始给予财政支持。第二台试验机由于涡轮叶片的损坏很快被放弃,这暴露出叶片材料和燃烧室这两个互相牵制的问题。第三台试验机与前两台相比,结构上有了比较大的改进。

1939年6月,二战迫在眉捷,英国空军首脑迫切希望提高飞机性能,认识到惠特尔工作的

意义,最终与惠特尔签订试飞发动机的研制合同,试飞发动机定名为W型。飞机设计和制造工作由格罗斯特公司承担。

1939年9月,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喷气动力公司加紧工作,并得到更多部门支持。1940年7月,惠特尔制造出稳定工作的喷气发动机。随后,英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E28/39由格罗斯特公司的卡特设计成功。1941年5月15日,布罗克沃斯机场,格罗斯特公司首席试飞员萨伊尔驾驶E28/39腾空而起,它的试飞成功比德国的He-178晚了1年零9个月。

Me-262──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喷气战斗机

亨克尔He-178试飞成功后,德国空军开始支持喷气战斗机的研制。其中,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亨克尔公司研制的He-280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62。He-280于1941年4月2日进行了首次试飞,这是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喷气战斗机。1942年7月18日,以尤莫004发动机为动力的Me-262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

He280与Me262竞争的结果是梅塞施密特公司获胜。从飞机的布局和尺寸,它们都十分相似,性能上也难分伯仲。亨克尔公司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与空军首脑的关系不好,经常对德国空军的发展政策提出批评。因此,Me-262成为了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喷气战斗机。1944年6月,Me-262正式投入实战。同年7月25日,一架英军的“蚊”式飞机与Me-262不期而遇,它的飞行速度令“蚊”式飞机的驾驶员大惊,慌忙俯冲加速逃跑。后来面对着盟军的节节紧逼,德国军方决定将Me-262改成战斗轰炸机,以对盟军实施报复性轰炸。Me-262改成轰炸型后可载500千克炸弹,但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速度,灵活性也大打折扣。Me-262喷气飞机的各种改型共生产了1433架,其中战斗型只有约200架。由于生产量小,使用不当,加之技术上尚不成熟,使之没有在二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喷气战斗机的优势已充分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这一点对其他国家发展喷气战斗机产生了极大推动力。

技术转移──美国喷气发动机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背景下,喷气发动机在许多国家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研实力,逐步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1941年初,美国得到英国和德国正在研制喷气发动机的情报。同年3月,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建立了以杜兰德为主席的喷气推进委员会,负责代表政府组织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英国的首架喷气飞机E28/39试飞成功后,美国与英国签订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仿制合同,并将仿制任务交给了通用电器公司。1942年3月,仿制型的IA发动机开始进行台架试验。同年10月2日,一架装有两台IA发动机的试验机进行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喷气动力飞行。IA发动机经过改进后,其生产型J31投入了小批量生产。1943年初,在获悉德国正在研制Me-262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决定研制速度为800千米/小时的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还是交由通用电器公司承担。1944年初,该公司制造出I40发动机改进型,标志着美国在离心式发动机方面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型的I40定名为J33,装备了美国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F-80。同时,通用电器公司还研制成功了相同推力的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1946年,装在F-84战斗机上试飞成功。为了研制优秀航空发动机,美国政府于1940年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究中心。通用电器公司IA发动机试车后,该中心建立了喷气发动机试验设备,对美国战争后期和战后喷气发动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仿制到创新──苏联喷气发动机的突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喷气飞机在战场上得到了使用,以其极快的速度让世人瞩目。战争刚刚结束,更多的国家就开始研制喷气发动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联通过仿制和消化,逐步发展到独立研制喷气发动机。其实,早在1936年,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师留利卡就开始设计和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1941年,法西斯德国的大举进攻使这一项目被迫中止。后来在苏共中央的干预下,研制活动重新展开。但是直到战争结束,苏联都没有研制出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

战争一结束,苏联就开始利用缴获的资料和设备,在德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仿制德国的尤莫004和BWM发动机。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柯里索夫和库兹聂佐夫设计局就分别仿制成功,定名为PД10和PД20。1947年,苏联开始仿制英国的“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克里莫夫设计局仿制成功“尼恩”,定名为PД45,并装备了苏联第一代后掠翼歼击机米格-15。苏联技术人员在仿制中下了很大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仿制德国和英国的发动机,培养出了自己的研究和设计队伍。1950年,克里莫夫设计局首先在PД45的基础上研制成功BK1离心式喷气发动机。此后,苏联的其它设计局也陆续研制成功自己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经过苏联政府、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只用了五年多就实现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过渡。

X-1──第一架突破音障的火箭飞机

飞机的飞行速度在音速附近时,会有一股强大的阻力,使飞机产生强烈的振荡,它可能消耗发动机全部功率的3/4,致使速度下降。当飞机超过音速时,这些阻力便会大大衰减,因此,音速变成为了飞行速度的一种障碍,俗称为音障。在研制超音速飞机方面,美国走在了最前面。1943年底,美国研究了进行一项超音速飞机特别计划的可行性。1944年初,超音速试验机计划正式出炉,选择了当时发展较快的火箭发动机。这项计划最初确定的型号是MX-324,由诺斯罗普公司研制,飞机长仅4.3米,翼展11米。1944年7月5日,MX-324进行了首次试飞,飞行速度曾达到888千米/小时。但由于它太小,不久就被放弃了。

1945年1月,美国开始研制更先进的火箭试验飞机。这就是X-1火箭飞机。1946年1月19日,第一架X-1首次进行了空投自由滑翔试验。10月7日,第二架X-1进行了自由滑翔试验。12月8日,由飞行员古德林驾驶,X-1进行了首次动力飞行试验,其速度达到880千米每小时。1947年10月14日,由著名试飞员耶格尔驾驶,X-1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超音速飞行。在空投后,耶格尔起动发动机加速,它从10千米高空很快爬升到12.4千米。在这个高度上,它的水平飞行速度超过音速,达到每小时1078千米,约为音速的1.015倍。人类终于首次在水平飞行中超过了音速,长期困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音障难关得以突破。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标志着航空超音速新时代的开始。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

喷气式战斗机在50年代就实现了超音速化,因而现代战斗机一般是按超音速断代的。到目前为止,超音速战斗机共发展了四代。在设计思想上,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以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为主。 1947年10月14日,美国贝尔公司研制的X-1火箭飞机首次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积累了经验。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出现的许多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也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F-100和前苏联的米格-19。

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是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8年开始研制的,其原型机YF-100A

于1953年5月25日完成了首次飞行。米格-19是前苏联第一种实用超音速战斗机,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制。为了研制米格-19,米高扬设计局先制造了一架验证机,它于1952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而经过大量改进的米格-19原型机首飞日期则是在1953年9月18日。因此,究竟这两种飞机谁先谁后,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除F-100和米格-19外,还

有美国康维尔公司的F-102“三角标枪”、麦克唐纳公司的F-101“巫毒”,英国的“猎人”式、法国达索公司的“超神秘”、瑞典的萨伯-35等。这一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是低超音速,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为了实现超音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发动机推力,使用后掠翼布局和三角翼等。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机枪、机炮和火箭弹,后期改型加装了导弹,增强了攻击能力。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性能仍然偏低,速度不够,升限、加速性、爬升率不够高,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相对简单,因而作战能力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50年代后期各国开始发展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速度超过3倍音速。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

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代表机型包括美国洛克希德公司F-104“战星”式、麦克唐纳公司F-4“鬼怪”式、诺斯罗普公司F-5“自由战士”;英国“闪电”式;法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前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苏-17;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和自行研制的歼8等。

为保证性能要求,在气动设计上这一代已过渡到头部尖锐、两侧进气,为改善低速性能有的采用了可变后掠翼。在翼型上,开始采用较薄的超音速翼型。这种翼型前缘尖锐、上下对称,常见的有菱形翼型、六面形翼型、双凸翼型。第二代战斗机的空战武器主要是第二代空对空导弹,并装有第二代雷达,有的还装备了有拦射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速度快、升限高、火力强,因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它的出现使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这一代战斗机研制中,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强调“高空高速”转变为高机动性。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如果一方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好,就很容易变被动为主动。因此,美国在研制新型战斗机时,突出强调高机动性、多用途、可对地攻击等。美国称这样的战斗机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它也由此成了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代名词。为保证有较高的机动性,气动设计上的主要措施是翼身融合体、鸭式机翼、边条翼、前缘襟翼等,并大量应用主动控制技术。

另外,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电子系统、火力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出现了具有中远距攻击能力的空空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和超视距全向攻击能力的导弹。同时,雷达也具有下视能力。尽管电子系统日益复杂,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驾驶员的负担得到减轻,许多飞行和作战功能都能自动完成。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代表机种包括美国的

F-14“雄猫”、F-15“鹰”、F-16“战隼”和F-18“大黄蜂”;前苏联的米格-29“支点”、苏-27“侧卫”和米格-31“猎狐犬”;法国的“幻影”2000;欧洲合作研制的“狂风”等。目前,第三代战斗机是国际主流战斗机,在美国服役的几乎全部是第三代,有些国家则是二、三代并用。

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三代战斗机是当前的主力,其性能比第二代高得多,特别是在机动性能、多用途作战性能以及自动化程度上有了较大提高。但第三代战斗机仍有缺点,包括不具备隐身能力,不能实现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能不高,短距起落性能差,作战半径仍然偏小,可维护性差等。第四代战斗机就是针对这些缺点提出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它将成为21世纪初的主力作战飞机。每一代作战飞机的发展都与历次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有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马岛战争

和海湾战争对各代作战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借鉴。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第四代战斗机的概念,其典型的特性是:飞行高度超过21000米,为避开威胁甚至能飞到30000米高度;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比目前战斗机具有更高的机动性;作战半径达到2000千米;有较长的亚音速飞行时间并能迅速增速到超音速;能携带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等先进的作战武器。

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典型型号有美国的F-22和F-35、法国的“阵风”、欧洲合作研制的“欧洲战斗机”、瑞典的JAS.39和俄罗斯的I-42和苏-37等。根据目前几种第四代飞机的性能,只有F-22全部具备。因而像“阵风”、“欧洲战斗机”、JAS.39和苏-37战斗机有时被称为三代半超音速战斗机。

喷气式飞机BD5 制作指南

Suggested build specs: Material: 6mm Depron or MPF (approx one and a half full sheets) 1000 x 700 sheet Servo’s: 3 x HXT900 9g (or similar) Motor: D2826-6 2200kv Outrunner Motor (or similar) ESC: TURNIGY Plush 40amp Speed Controller (or similar) Prop: GS Sport 6x4E Precision propeller (or similar) Designed and Drawn by: Tony Audsley (Lockey) These are the formers shown in the position they need to go

The Fuselage Skeleton First glue F8 and F9 in place on the “vertical former” Glue the “horizontal former” to the “vertical former” and into F8 Glue the ’’top formers” in place … as shown Glue in place the rest of the formers as shown After gluing, I use a sanding block to sand the formers to follow the shape of the fuselage and make it nice and smooth for the side panels to be glued on.Please note: The side panels and hatch panels are slightly oversize and any excess can be trimmed off after gluing in place Cut 2 x 10mm x 6 mm dou-blers from some scrap foam and glue onto the fuselage sides as shown. This is for sanding and rounding a little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 第三代: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 第四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四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4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4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4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第五代: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猛禽”、F35“闪电” ,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史称战斗机的“隐身革命”。 4S:Super 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uperior Avioni 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 2 积分 有朋友问我飞机的尾焰是怎么做的,做了一个实例。 这是一个Fire Environment Effect(火焰环境效果),由于实例只是个人经验和点上的认知,我会尽量将Fire Environment Effect相关特性参数写得详细一些,点面结合。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广告 skylark 查看公开信息 发送悄悄话给skylark 查找skylark 发表的更多帖子 查找skylark 发表的精华主题 2005-08-0 9 , 15:56 #2 skylark 钻石会员 UID:1258 5 帖子:839 积分:32 火星币:153 声望:3201 Re: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1、如图Create panel―创建‖面板>Helpers―辅助对象‖>Atmosph eric Apparatus―大气装置‖(从下拉列表中)>CylGizmo―圆柱体Giz mo ▊Radiu s and Height―半径和高度‖ —设置圆柱体Gizmo 的尺寸。 ▊Seed―种子‖ —设置用于生成大气效果的基值。场景中的每个装置应具有 不同的种子。如果多个装置使用相同的种子和相同的大气效果,,将产生几 乎相同的结果。 ▊New Seed―新种子‖ —单击可以自动生成一个随机数字,并将其放入种子 字段。

skylark 查看公开信息 发送悄悄话给skylark 查找skylark 发表的更多帖子 查找skylark 发表的精华主题 2005-08-0 9 , 15:57 #3 skylark 钻石会员 UID:1258 5 帖子:839 积分:32 火星币:153 声望:3201 skylark 的 博客 梯托诺斯 Re: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2、在战斗机喷气口建两个CylGizmo相关的参数如图: ▊打开圆柱体Gizmo 的Modify panel―修改‖面板。在Atmosphere&Eff ects―大气‖卷展栏上,单击Add―添加‖,然后从―添加大气‖对话框中选择fir e ef f ect―火焰‖。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2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2 对历史型号的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与根据美军过去10年作战行动的经验数据推算而来的估计值大同小异。这里选取的历史型号是F-111B 舰队防空战斗机,A-12 “复仇者’ II 舰载隐形战术轰炸机,及F-35C “闪电” II 打击战斗机。这三个型号执行典型作战任务时均不携带外挂燃油箱,A-12 和F-35C 与第六代舰载战斗机一样,将基本武器载荷容纳于内置弹舱之中,而F-111B 虽然采用外挂武器,但将其半保形挂载于机身和内翼之下,对机翼的升力特性影响微乎其微,可以近似地将其看作内置武器的型号加以分析。F-111B和A-12虽最终未装备部队,但项目中止时研制工作都已相当深入,F-111B 更试飞达1173次,1748飞行小时,因此性能和重量数据应该是比较可靠的。F-111B 使用空重为20911 千克,机内燃油10433 千克,携带6 枚AIM-54 “不死鸟” 空空导弹时的作战半径是915 海里,燃油系数0.3;A-12 使用空重为17690 千克,机内燃油9672 千克,携带 2 枚重型制导炸弹和 2 枚AIM-120 空空导弹时的作战半径是800 海里,燃油系数0.32;F-35C 使用空重为15785 千克,机内燃油8891 千克,根据最新估计携带2 枚907 千克级空地武器和2 枚AIM-120 空空导弹时的作战半径为615 海里,燃油系数0.33。按照10% 燃油储备余量计算,F-111B,A-12,F-35C 的100 海里耗油量分别为518 千克,550 千克,657 千克,平均100 海里耗油量是577 千克;若储备燃油水平取为30分钟余油,则F-111B,A-12,F-35C 的100 海里耗油量分别为508 千克,532 千克,611 千克,平均100 海里耗油量是550 千克。F-111B 的体积和重量都是三个型号中的冠军,燃油消耗率反而是最低的,体型居于末席的F-35C 相比之下倒是只油老虎。这一看似有违常理的现象既有F-111B 的变后掠翼气动效率高,巡航状态升阻比优于F-35C 的截梢三角翼的因素,也与TF30 型涡扇发动机涵道比较大,燃油经济性胜过F135 型发动机密不可分。飞翼布局的A-12 气动效率极高,但其F412 发动机涵道比偏低,燃油经济性不如TF30,因此A-12 的巡航耗油率虽然远低于F-35C,却较F-111B 高出5-6个百分点。作为必须执行制空作战和舰队防空任务的多用途武器平台,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气动布局和发动机设计势必要针对超音速性能进行优化,从而将不可避免地牺牲亚音速巡航效率,即使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其亚音速巡航燃油经济性也很难超过A-12。以A-12的巡航耗油率为标杆,取100海里耗油量532千克,30分钟余油,达到1000 海里的作战半径需要机内燃油11837 千克;若按10% 燃油余量,每100海里消耗燃油550千克计算,则1000海里作战半径所对应的机内燃油量为12100千克。

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选秀内幕

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选秀内幕 已经作为展品的YF-23验证机 编者按:也许再过10年、20年,甚至半个世纪,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1991年美国空军ATF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选型在世界航空史上划时代的意义。这次选型不仅带来了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而且在战斗机发展史上首次将机动性置于此较次要的位置。为了再现当年那场影响深远的竞标,为了更深入的剖析美国空军以及美国航空界对未来空战的理解,本刊特邀请方方先生撰写此文。本刊曾于2005年第5期刊载《王者之翼》一文,结合本文,本刊希望给广大读者展现未来战斗机作战的一般理念及其运用到的航空技术蓝图。 口本刊特约撰述方方

1991年可以算是军用航空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美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选型终十尘埃落定,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完全浮出水面。这次选型对丁未来战斗机发展的意义无疑是极其深远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但1991年那次竞争的结果好像完全颠倒了过来。对于竞争结果的争论,即使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平息。竞争获胜的洛克希德YF-22没有赢得更多的赞誉,倒是落败的YF-23成了众多航迷(也许还有不少业界人士)心中的王者。不可否认,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YF-23那个超前卫的气动设计实在是太漂亮了! 那么在YF-23前卫的气动设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它究竟为什么输掉了这场里程碑式的竞争呢?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下现在,让我们回到上世纪70年代…… ▲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F) 1969—1970年,美围空军的FX计划(新一代重型战斗机,最终结果就是F-15)止处于最后选型阶段,但战术空军司令部已将眼光转向了FX的后继机上。在这段时间,战术空军司令部投资进行了代号TAC一85的项目研究,对FX后继机进行了初步探索。TAC-85研究报告于1971年完成,提出了一个概念原型——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这只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概念,指望能从中看到今天F/A-22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但它的确是迈向第四代战斗机的第一步。此后数年问,战术空军司令部先后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计划,为ATF作技术储备。除了战术空军司令部外,其它相关部门也没闲着。位于莱特·帕特森基地的飞行动力实验

战斗机划分标准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1: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86、xx米格 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4、F5,xx米格 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3: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15、F 16、F 14、F18,xx米格 29、苏

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 F15、F 16、米格 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三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3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3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 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3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4: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 美制F22“猛禽”、F35“闪电”,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2013-05-05 07:37:11 第一代战斗机是指首批采用喷气发动机的战斗机,其出现时间大约为1944至1953年。由于采用了新式喷气发动机其作战能力比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有 了显著提高。第1代战斗机的外形与使用涡轮螺旋桨驱动的战斗机有些相似之处,如采用直机翼,带机炮,雷达还仅在特殊的夜间战斗机上装备。虽然比起先前的飞 机具有很多优势,但第一代战斗机有着很大缺陷,如其使用寿命很短,发动机可靠性差、体积笨重,其功率也只能进行缓慢调节。第一代战斗机典型机型有二战末期 德国的Me 262和英国的"流星",以及后来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美国的P-80和F-86等。第二代战斗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研制的战斗机,典型机型如美国F-100"超级佩刀"。由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这时的战斗机作战能力有了大 幅提高。飞机开始使用AIM-9"响尾蛇"、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雷达也作为标准配置用于确定敌方攻

击目标。新的飞机设计也层出 不穷,如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以及按面积律设计的机身等,采用后掠翼的生产型战斗机飞行速度终于突破了声障。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现了战斗轰炸 机(如F-105和苏-7)和截击机(英国"闪电"和F-104)。截击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制导导弹能完全替代机炮、空战将在视距进行的观点,因而截击机 具有较大的载弹量和强大的雷达,这牺牲了速度、爬升率等敏捷性。第二代战斗机包括苏联米格-21、米格-19、苏 -7/-9/-11,英国"闪电",美国 F-8、F-11、F-100、F-102、F-104、F-105等。第 三代战斗机主要是指1960~1970年出现的战斗机。这个时期航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战斗机作战能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引入性能更好的导弹、雷达和其他航 电系统来获得。基于大量制导导弹的实战使用经验,设计人员重新肯定了近距格斗在空战中的地位,机炮再次成为标配,而机动性也再一次成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因 素。航空技术发展在显著提高战斗机能力的同时,使得其研制和使用成本也显著增加。军方早先曾有各种专门用途的战斗机,如夜间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和攻击战斗 机,面对战斗机的成本暴涨,军方开始将战斗机的任务合并。美国F-4战斗机原先设计成美国海军的一种截击机,但后来

英国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兴衰史

英国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兴衰史 喷气式发动机的产生,给世界航空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由于它采用了全新的 工作原理,可为飞机提供远远超过其前辈一一活塞式发动机的强大动力,而且它还摒弃了前者所“难以割舍”的痼疾一一螺旋桨,因而大幅度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如今,喷气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甚至某些航模也采用小型脉冲喷气发动机作为自己的动力装置。然而,当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爵士将这只“丑小鸭”刚刚带到世界上来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英国的喷气发动机发展史,最初也是公司甚至是个人的行为。英国政府最初对这种新锐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着实不敢令人恭维。唯一值得佩服的是,一旦认识到了航空喷气动力产业的重要意义,英国政府就再也没有掉以轻心。 从淡漠到执着在喷气推进领域,英国和美国、法国以及苏联一样,都或多或少从战败国德国那里获得过相关技术,但在后续发展上,几个国家的道路却有较大差异。英国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罗罗公司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史,但其中却处处渗透着英国政府的努力和关注,绝不是纯粹的“公司力量”。英国“台风”战斗机使用的EJ200 喷气发动机性能不俗,但一般人也许想不到,惠特尔当年研究航空喷气发动机时,却四处寻求资助无门,最困难时就连5 英镑的专利延期费用都交不起,原因很简单,当时英国空军认为喷气推进是一项很多人已经研究了很久的技术,惠特尔几乎不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取得成功。 1907 年6 月1 日,惠特尔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考文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童年的惠特尔亲眼看到战斗飞机的空中格斗,从而对空战产生了浓厚兴趣。16 岁时,惠特尔考入英国皇家空军见习学校,毕业后到克兰威尔的皇家空军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就发现驱动螺旋桨的活塞式发动机满足不了飞机高空高速飞行的需要,并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新型推进系统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先将空气吸人,再经过双面离心压气机压缩,然后在单管燃烧

四代战机发展历程

四代战机发展历程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 喷气式战斗机在50年代就实现了超音速化,因而现代战斗机一般是按超音速断代的。到目前为止,超音速战斗机共发展了四代。在设计思想上,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以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为主。1947年10月14日,美国贝尔公司研制的X-1火箭飞机首次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积累了经验。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出现的许多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也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F-100和前苏联的米格-19。 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是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8年开始研制的,其原型机YF-100A 于1953年5月25日完成了首次飞行。米格-19是前苏联第一种实用超音速战斗机,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制。为了研制米格-19,米高扬设计局先制造了一架验证机,它于1952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而经过大量改进的米格-19原型机首飞日期则是在1953年9月18日。因此,究竟这两种飞机谁先谁后,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除F-100和米格-19外,还有美国康维尔公司的F-102“三角标枪”、麦克唐纳公司的F-101“巫毒”,英国的“猎人”式、法国达索公司的“超神秘”、瑞典的萨伯-35等。这一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是低超音速,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为了实现超音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发动机推力,使用后掠翼布局和三角翼等。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机枪、机炮和火箭弹,后期改型加装了导弹,增强了攻击能力。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性能仍然偏低,速度不够,升限、加速性、爬升率不够高,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相对简单,因而作战能力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50年代后期各国开始发展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速度超过3倍音速。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代表机型包括美国洛克希德公司F-104“战星”式、麦克唐纳公司F-4“鬼怪”式、诺斯罗普公司F-5“自由战士”;英国“闪电”式;法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前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苏-17;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和自行研制的歼8等。 为保证性能要求,在气动设计上这一代已过渡到头部尖锐、两侧进气,为改善低速性能有的采用了可变后掠翼。在翼型上,开始采用较薄的超音速翼型。这种翼型前缘尖锐、上下对称,常见的有菱形翼型、六面形翼型、双凸翼型。第二代战斗机的空战武器主要是第二代空对空导弹,并装有第二代雷达,有的还装备了有拦射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速度快、升限高、火力强,因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它的出现使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这一代战斗机研制中,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强调“高空高速”转变为高机动性。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如果一方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好,就很容易变被动为主动。因此,美国在研制新型战斗机时,突出强调高机动性、多用途、可对地攻击等。美国称这样的战斗机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它也由此成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3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3 按照1000海里作战半径的性能指标,将机内燃油容量大致界定在11837-13350 千克区间之内后,以机内燃油量除以燃油系数便可得到正常起飞重量。重型战术飞机的燃油系数通常高于同时期的中轻型战术飞机,而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无疑将采用比F-35C 更为先进的材料和设计以减轻结构重量,燃油系数应该有可能超过F-35C 的0.33。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新机型的结构预计将为空战任务按9 g过载强化,自然也就轻巧不到哪里去,加上作为高性能战术飞机,航电,基本武器,动力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一样也不能放水,燃油系数基本上没有高于0.35 的可能。若机内燃油取最低值11837 千克,燃油系数设为0.35,则正常起飞重量是33820 千克,鉴于过去20 年中研制的低可观测性战术飞机重量屡屡超标,设计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时宜留出一定的重量余度,可考虑将定型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设置为36288千克/8万磅级,最大起飞重量若以 F-111B为参照应在40824千克/9万磅级,将是美国海军批量装备的最重型舰载战术飞机。美国海军为CVN-78”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研制的电磁飞机弹射系统(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 EMALS) 的发射能量为122兆焦,可将45360千克/10万磅级的舰载飞机以130节的速度弹射出去,足以支持最大起飞重量40824千克级的六代机;CVN-68”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器发射能量为95兆焦,与电磁弹射器相比颇有不如,但与六代机自身动力相结合,仍可满足其在零甲板风情况下满载起飞的需要。从航母支持能力的角度出发,六代机完全可以按正常起飞重量40824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5360千克设计,其外形尺寸或将接近美军航母曾装备过的A-5”民团团员”型舰载轰炸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最早发明喷气式飞机的是德国飞机设计师。1939年,飞机设计师亨克尔找到研制喷气式发动机屡遭挫折的奥海因寻求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奥海恩是位燃气涡轮专家,他从1934年起就开始研制涡轮发动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次跟亨克尔合作非常兴奋。两位有志青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一个设计飞机,一个设计燃气涡轮发动机,研究工作进展顺利。1939年8月27日,两人心血的结晶He-178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它标志着人类航空中上喷气飞行时代的到来。 德国另一位飞机设计师维利·梅塞施米特研制的Me-163“彗星”喷气式战斗机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受到德国空军的青睐。这位曾设计了二战名机Me-109的著名设计师,深受德国当局信任。研制喷气式战斗机的任务实质上是政府给他下达的。1941年春,“彗星”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当天观看试飞的有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加兰德将军。这位掌握着“彗星”生杀大权的将军,面对这架“怪鸟”般外形的飞机疑窦顿生:这玩艺行吗?然而,事实令他对其利目相看,飞机轻松地飞出了时速650千米。在此后的试飞中,“彗星”曾创造了时速1003千米的高速度。于是,德国当局命令加速研制并生产这种喷气式战斗机。 1942年8月,“彗星”试飞完毕,定型生产。该机使用的喷气发动机可产生2000千克推力,飞行最大时速可达953千米,装有2门航炮。“彗星”参战是在德军日渐溃败的1944年的一天,“彗星”便以它独特的高速优势一举击落了3架美国先进的战斗机P-51,紧接着又“干掉”了2架B-17轰炸机。一时间,“彗星”喷气式战斗机在空中战场上声名大噪。 然而,喷气式战斗机毕竟还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彗星”除在速度上占有优势外,许多方面的性能远不及当时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同盟国在研究了解“彗星”后,很快找到了它的弱点并进行了坚决巧妙的反击,使“彗星”无法发挥作用,成了“短命鬼”。但勿庸置疑,“彗星”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在人类的航空史上具有特殊的位置。 彗星战机简介 二战末期,一种外形奇特、集三个“世界第一”于一身的飞机出现在德国。它就是梅塞施米特飞机公司研制并生产的Me 163战斗机。在当时条件下,其飞行速度极快,飞行中尾后拉着一股烟雾,所以绰号“彗星”。 Me 163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的)可实用的火箭动力飞机、世界上第一种

美国新一代舰载战斗机F-35C的技术参数详解

美国新一代舰载战斗机F-35C的技术参数详解 F-35C是美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的三种基本型别之一。按目前的计划,预生产型F-35C将于2009年第一季度首飞。 与空军的常规起降型F-35A和海军陆战队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F-35B相比,F-35C在尽可能保持三型飞机共性设计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设计差异,以满足在航母上常规起降(即起飞和降落时均有滑跑)的特殊使用要求。 与现役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相比,F-35C将采用许多新的技术而使其性能出现质的飞跃。 F-35C与F-35A和F-35B一样均将采用自主式后勤(AL)保障,而其核心组成部分是预测诊断和完好性管理(PHM)系统。PHM系统强大的机载诊断与故障预测能力将给维修工作带来许多革命性影响,这对维护保障环境恶劣的F-35C舰载战斗机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现状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制的F-35 JSF,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单发超声速隐身多用途战斗机。 F-35在设计思想上强调具备良好的经济可承受性并拥有优异的隐身能力和机动性、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一体化战场通信、新一代任务管理系统,以及更高的瞄准精度、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维护保障性等。 F-35将可内载或外挂西方国家各种先进中、近距空对空导弹,以及多种远程或防区外精确制导攻击武器。 在F-35具有高度共性的三种基本型别中,F-35A已于2006年12月15日实现首飞,而F-35B目前预定于2008年进行首飞。 按目前的计划,美国与参与研制工作的英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挪威等8个国际合作伙伴将总共购买3000多架F-35,用于取代F-16、A-10、F/A-18C/D、"鹞"和"海鹞"等多种现役战术作战飞机。 另外,预计现在装备F-16和F/A-18的其它许多国家或地区今后很可能也采购F-35,包括出口在内的F-35总产量可能高达5000~6000架。 F-35C舰载战斗机预定取代海军的F/A-18C/D"大黄蜂"舰载战斗/攻击机,该机将作为开战之初的首发力量并与F/A-18E/F"超级大黄蜂"并肩作战。

从战斗机的发展历程看空气动力学的贡献

摘要战斗机在各种类型的飞机中具有最高的空气动力学要求,其技术水平也最能反映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空气动力学及其他航空科技的阶段性突飞猛进,战斗机的发展也呈现出阶跃的现象。因此,文章从最早的战斗机直至现代最新投入使用的战斗机,乃至正在研制或未来可能出现的战斗机的性能和特点出发,进行了分代,从中可以看出空气动力学对于战斗机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飞机,航空,空气动力学,战斗机分代 Abstract Fighter planes have the highest aerodynamic requirements amongst all aircraft. Their technical level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ith the chang-ing leaps of progress in aerodynamics and related fields,the development of fighter planes also underwent various leaps and bounds.This history may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level,and covers the earliest fighters,modern fighters,those under development, and even those potentially possible.The importance of aerodynamic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s obvious. Keywords airplane,aviation,aerodynamics,fighter plane generations 1航空飞行器的分类 根据克服重力的方式的不同,航空飞行器可以分为轻于空气的飞行器和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包括气球、飞艇等,采用空气浮力克服重力;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包括常见的飞机、直升机等,通过翼型与空气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空气动力克服重力。在历史上,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更早得到发展,但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是现代航空飞行器应用的主流。 按照产生升力的装置的不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可以分为三大类:固定翼航空器(fixed-wing aircraft)、旋翼机(rotorcraft)和扑翼机(ornithop-ter)。这其中,固定翼航空器又可以根据有无动力装置而被分为飞机(airplane)和滑翔机(glider)。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定义,旋翼机可以分为直升机(helicopter)、自转旋翼机(autogyro或gyroplane)和旋翼式螺旋桨飞机(gyrodyne)。 按照用途的不同,航空器可以按照图1的方式进行划分。 在各种飞机中,战斗机具有最高的空气动力学要求,其技术水平也最能反映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各种主流战斗机的性能和技术等方面特点,并进行适当的归类分代,根据各

第四代战斗机 简介

第四代战斗机 百科名片 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它的技术战术指标是根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提出的。现代战争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兵器的对抗转变为海、陆、空军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制空权的争夺。 目录 概述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1:亚音速战斗机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 其他相关 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中国第四代战斗机 相关报道 节目实录 中国四代战斗机-歼20 概述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1:亚音速战斗机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 其他相关 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中国第四代战斗机 相关报道 节目实录

中国四代战斗机-歼20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由于通讯手段和电子雷达、预警设备的发展,使现代战争的战场空前扩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飞机的作战半径也应该相应增加,为此对第四代战斗机提出了超音速巡航的要求;而为了应对敌方强大的电子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的威胁,飞机具有隐身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隐身无疑提高了飞机的生存率。综合起来对第四代战斗机往往要求具有下列战术技术性能: 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通常称为4S标准,因为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即Super Maneuverability Super Sonic Cruise Stealth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翻译成中文就是―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某些翻译为不开加力都超音速巡航,实际上是多余的,因为战斗机巡航状态一般不用加力,加力一般用于对空格斗冲刺等任务)、―隐身能力‖和―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直译)。 关于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国内有一些译作―高可维护性‖,―超视距打击‖等等。按照F-22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官方文档(http://www.lockheedmartin. com/data/assets/corporate/press-kit/F-22-Brochure.pdf)的解释,更倾向于解释为―高信息优势‖,也就是―网络中心战‖。即让战斗机成为网络中心战的一个结点,与其他作战单位共享战斗情报,让战斗机飞行员更充分的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关于翻译成―超视距空战‖的说法,有些网友提出了为什么BVR的疑问,认为不能翻译成超视距空战。―BVR‖,直译为Beyond Visual Range(视距外打击),是一些二代战斗机(比如F-4E)和3代机已经具备的能力,但是因为雷达等硬件和其他配套软件等技术原因,无法使BVR能力达到实用化。如如F15使用远距空空导弹,在视距外攻击的准备时间很短,一旦对方战机接近躲过第一波超视距打击,就进入中近程范围,甚至往往仍然需要空空格斗决定胜负,BVR 只是一种字面意义上都描述。在3代机时代,BVR更多只能说明在空空导弹技术上达到要求,但是对于战机,远远没有进入超视距攻击时代。相对于二代机BVR能力的―超前‖想法,3代机重新回到了重视中距和近距空空格斗能力,能量机动原理(即区分二代机和三代机标准的重要标志)也随之诞生。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直译是―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根据洛马公司的倾向性解释,可以翻译成网络中心战情况下的战场意识能力,即―多次持续摆脱敌机后进入到视距外范围,利

德哈维兰双尾撑战斗机小传——“吸血鬼”的诞生

德哈维兰双尾撑战斗机小传——“吸血鬼”的诞生 二战中以生产“蚊”式木头飞机而闻名的英国德哈维兰飞机公司也是喷气时代的先驱,他们研制的“吸血鬼”是英国第二种实用化的喷气式战斗机,结构简单且性能优良,广受欢迎。“吸血鬼”采用比较独特的双尾撑布局,德哈维兰公司在该机的基础上又研制了改进型“毒液”/“海毒液”,以及更大型的“海雌狐”舰载战斗机,但都无法再现“吸血鬼”的辉煌。1963年德哈维兰公司被霍克·西德利收购,“海雌狐”也成了德哈维兰公司的战斗机绝唱。 两架编队飞行的“吸血鬼”F.3 英国皇家空军军官弗兰克·惠尔特在30年代开始研究涡轮喷气推进技术,很快就有了突破。1940年5月15日英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格罗斯特G.40(也被称为格罗斯特“惠尔特”)首飞,该机安装一台惠尔特公司制造的离心式涡喷发动机,也就是说压气机叶片外形类似于水泵叶片,使用离心原理把空气压缩后再提供给燃烧室,而不是像轴流式涡喷发动机那样由多级串联风扇组成。随着喷气式飞机速度要求的逐步提高,横截面积大、压气效率低的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终走入了死胡同,只有涡轴和涡桨发动机还采用这种结构,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喷气时代的黎明时期,离心式

涡喷发动机的效率高于轴流式,且更易于维护。 弗兰克·惠尔特和他的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模型 格罗斯特G.40也被称为格罗斯特E.28/39(军方招标书编号)格罗斯特G.40验证了惠尔特发动机的可行性,但惠尔特W.1发动机的推力仅为390千克,离实用化要求还差得很远,格罗斯特G.40的性能也落后于同时代的螺旋桨战斗机。之后在战争重压下,英国放缓了惠尔特发动机深入研究的步伐,不过事情在1943年初有了转机。在德国喷气式发动机情报的刺激下,1942年11月英国军方提高了涡喷项目的优先级,罗罗和德哈维兰公司以惠尔特发动机为基础研制的大推力 离心式涡喷发动机也日趋成熟。1943年3月5日格罗斯特的“流星”双发战斗机原型机在德哈维兰“哈尔福德”H.1(由福兰克·哈尔福德少校在惠尔特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推动下升空,标志着英国第一种实用化喷气式战斗机的诞生。 蒸汽朋克风格的惠尔特W.1发动机 保存至今的“流星”原型机DG202/G 福兰克·哈尔福德少校(左)站在“哈尔福德”H.1发动机

美军f系列战斗机发展历程.

美国军用飞机命名规则 基本任务或机种类型字母及其含义:A-攻击机 B-轰炸机 C-运输机 E-特种电子设备飞机 F-战斗机 H-直升机 K-加油机 O-观测飞机 P-巡逻机 R-侦察机 S-反潜飞机 T-教练机 U-多用途飞机 V-垂直起落/短距起落飞机 X-研究试验飞机 其中F系列有: 1、F-1"FURY"(狂怒US Navy FJ)

北美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机,外形与F-86“佩刀”很相似。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内臵4门20mm机炮。 2、F-2"BANSHEE"(女妖US Navy F2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侦察机,由FH-1“鬼怪”改进而成。“女妖”这个绰号的来源很有意思:F-2高速飞行时两具蜗轮引擎会发出凄疠的尖叫声。机鼻装备了雷达,还有自动驾驶仪、增压座舱、弹射座椅等新式装备。F-2是韩战的主力舰载轰炸机。

3、F-3"DEMON"(魔鬼US Navy F3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只带导弹不用机炮的战机。单发、近音速全天侯战斗机,共生产了522架。 4、F-4"PHANTOM II"(鬼怪II) 麦克唐纳与道格拉斯公司合并后研制的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是一个庞大的“鬼怪”家族,也是第一种海空军的通用战斗机。派生型繁杂。F-4 共生产了5000架,至今仍有800架在埃及、德国、希腊、 以色列、日本、韩国、西班牙、土耳其服役。

5、F-5A/B"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F-5E/F"Tiger II"虎 诺斯罗普研制的双发超音速轻型战机,主要供外削,这从F-5A“自由战士”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F-5E/F有小部分在美空军服役,主要用途是假想敌。 6、F-6"SKYRAY"(天光US Navy F4D) 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三角翼战斗机。装备20mm机炮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截击敌机。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4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4 气动布局和低可观测性外形设计 作为执行制空,防空,侦察,纵深打击,战场遮断,近距空中支援等多种任务的隐形舰载战术飞机,第六代战斗机的外形设计应满足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机动,高亚音速机动,短距起降,雷达信号控制诸方面性能的需要。设想中速度适应范围极大的可变形机翼近几十年内很难成为现实,上世纪曾经风靡一时的可变后掠翼虽然在气动性能上有不少优点,但机械构造复杂,重量代价很大,维护保养困难,且破坏了飞机表面的连续性,有悖于减低雷达反射信号的设计目标,应当不会被六代机采用。在必须使用固定不变的基本机翼构型的情况下,确定整体气动布局的优化范围至关重要。现役的F/A-18E/F和研制中的F-35C舰载打击战斗机的气动布局都是为高亚音速机动性和敏捷性优化的,超音速性能很不理想,反映了这两个型号以精确攻击地面目标为主要使命的设计定位,以及强调高亚音速格斗机动性的空战理念。与F/A-18E/F和F-35C不同,六代机的任务重点将是空中优势,舰队防空,纵深打击。低可观测性超音速巡航战斗机的出现,以及传感器和武器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全新的空战模式,超视距导弹战成为最重要的空战形态。要在超视距空战中制敌而不为敌所制,超音速巡航和持续超音速大过载转向的能力至关重要。超巡赋予我方空空导弹较高的发射能量,使其射程明显增大,而持续超音速机动能力则可迫使敌方导弹在频繁的高速转向中迅速损失能量,射程大打折扣。高机动性,大离轴角格斗导弹的出现,使高亚音速机敏性的战术意义大幅度下降,近距空战的胜负将更多地取决于红外/光电传感器的性能,红外/光电对抗能力的强弱,以及运气的好坏。价格昂贵的重型隐形战斗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超视距空战能力上,应尽可能避免进入格斗空战。而要想避免与敌机过多地纠缠,六代机需要在超巡速度,持久性,以及超音速机动性上胜人一筹,以便有效地控制交战节奏,根据战场形势,或战或走,始终掌握战术主动。

专题研究报告——第五代战机

专题研究报告:第五代战机之F-22 1、战机代次划分 战机的代次划分没有官方的划分标准,只是根据业内专业人士(军事专家)的普遍统一的看法作为参考标准。在俄罗斯和美国,战机的代次划分有些区别,例如:F-22在美国被看作是第四代战机,而在俄罗斯被看作第五代战机。以下采用俄罗斯的划分标准。 1.1第一代战斗机 机炮是主要作战武器;基本没有雷达,主要依靠地面雷达引导才能完成任务;装备第一代涡喷发动机,多为离心式。 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100,苏联的米格-19和法国的“超神秘”等。主要特点是采用大后掠机翼、带加力燃烧室的喷气发动机和简单的光电、雷达瞄准具,以机炮和火箭弹为主要武器,后期挂第一代空空导弹,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本代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和M2级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服役时间不长。 1.2第二代战斗机 近程格斗导弹成为作战武器;装备测距雷达;装备轴流式涡喷发动机。 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4、F-10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和法国的“幻影”Ⅲ等。主要特点是普遍采用大推力新涡喷发动机或涡扇发动机、单脉冲雷达或单脉冲加连续波雷达,以装航炮和第二代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最大平飞速度为M2一级,推重比较高,中、高空飞行性能较好。其中MiG-23等变后掠翼战机被苏联单独列成一代,而西方认为其仍然属于第二代水平。 1.3第三代战斗机 中程导弹成为作战武器,有超视距作战能力;装备脉冲雷达,具有多任务能力;装备涡扇发动机或者第二代涡喷发动机。 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15、F-16、F/A-18,苏联的米格-29,苏-27和法国的“幻影”2000等。主要特点是采用推重比达到8的涡扇发动机、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火控系统、电传操纵系统和先进气动布局等,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最大飞行速度高度与第二代相近,中低空亚音速和跨音速机动性突出,并具有超视距作战和下视下射能力。 1.4、第四代战斗机 超视距作战能力加强,装备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有下视下射能力,装备大推比涡扇发动机。气动布局更加先进,机动能力加强。 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22、F-35,及俄罗斯的苏-47、T-50等。主要特点是具有突出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常规机动性和敏捷性、短起降能力(或全环境作战能力),简称4S。采用推重比10一级的涡扇发动机、相控阵火控雷达、隐身技术和推力矢量技术等,以“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 1.5、第四代半战斗机 具备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和有限的隐身性能,发动机更加先进有装备矢量喷管,机动性能更好。 代表机型是苏35、苏37、苏47、米格31M等。 1.6、第五代战斗机 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高超机动性,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 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22、F35。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的F-22、F-35属于第五代战机。 2、第五代战机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