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Me262“燕子”喷气式战斗机

德国-Me262“燕子”喷气式战斗机

德国-Me262“燕子”喷气式战斗机
德国-Me262“燕子”喷气式战斗机

梅塞施米特Me262是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一种有可能改变战局的飞机,给盟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损失的飞机,同时标志着人类航空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的飞机。

研制过程

虽然被视为纳粹德国最后的秘密武器,但其实Me262早在二战前就已经开始研发,名为P.1065计划。该计划于1939年4月首飞,原型机与最后投入实战的Me262非常相似。但由于缺乏经费而拖慢了研发进度,当时空军的高层都认为使用传统战斗机就能够打赢战争,于是把经费投放去研发其他机种。

后掠翼的概念早于1935年由德国气动力学家阿道夫·布斯曼提出,1940年威利·梅塞施密特开始研究这个概念。1941年4月威利·梅塞施密特提议把一对35度后掠的机翼安装到Me262上。然而提议并没有被采纳,1944年提出的两个高速版本HGII和HGIII分别有35度和45度的后掠翼。投产的Me262有一对前缘后掠18.5度的机翼,以维持飞机的重心。Me262V1到V4原型机都是以后三点式(前2后1)机轮支撑,后来发觉在起飞时水平尾翼受到主翼和引擎遮挡而失效,无法拉起飞机。於是在第5架原型机改用前三点式机轮(前1后2),问题迎刃而解。

首次试飞于1941年4月展开,但由于BMW003喷气式引擎尚未研制成功,Me262V1只能在机鼻装上容克的Jumo210活塞引擎试飞。BMW003装上Me262V1后机鼻的活塞引擎仍然被保留着,万一两具BMW003引擎同时熄火,试飞员都能够转用活塞引擎着陆。

1942年3月25日,试飞员弗里茨·温德尔驾驶着有3具引擎的Me262V1升空,升空不久后两具BMW003引擎突然熄火,温德尔发动备用的Jumo210引擎,把原型机从失速的险境救出,安全着陆。

1942年7月18日,V3原型机只带着两具喷射引擎由试飞员弗里茨·温德尔驾驶在德国京茨堡附近的利佛海姆升空。BMW003引擎已经证实不太可靠,V3换装了新的容克Jumo004喷气式引擎。虽然Jumo004

比BMW003可靠得多,但Me262要与阿拉多的Ar234争夺引擎供应。与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劳斯莱斯韦兰喷气式引擎相比,Jumo004的可靠性还是非常之低。

翌年的试飞中,引擎问题仍然困扰着Me262,使得生产速度非常缓慢。1943年11月26日,希特勒参观了Me262的试飞后要求把它改成轰炸机。虽然机身的修改早在1942年便完成,但由于缺乏钨和铬这两种高耐热能力的金属,引擎需要重新设计并使用一些耐热能力较差的合金。到1944年才开始量产。

结构

Me262是一种全金属半硬壳结构轻型飞机,机头尖圆,主翼外形为平直梯形翼,有5°上反角,近三角形的尾翼呈十字相交于尾部,翼尖修圆。流线形机身有一个三角形的断面,半水泡形增压座舱在机身中部,透明座舱盖的活动部分可向右打开,只有左右两框组成,飞行员具有更好的视野。座舱增压系统的增压空气引自发动机的压气机,增压空气进入座舱前经过加热,增压系统在6,000~12,000米高度内使用。前风挡玻璃厚90毫米,椅靠背铺15毫米钢板,均具备防弹能力。EZ-42陀螺瞄准具或莱比16B 瞄准具可用于机炮和火箭的发射瞄准。

机头集中装备4门电气操纵式电击发式30毫米机炮和照相枪。30毫米机炮有效距离大概为600米。后期Me262开始大量装备另一种高效的新式武器航空火箭弹。配备先进的R4M无制导火箭弹,口径55

毫米。一般在两个机翼的下面装备两个火箭发射器,各有17枚火箭弹,总数34发,有效射程为1000米。

采用两台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动机短舱直接安装在后掠式梯形下单翼的下方。作为新型动力装置,Me262采用的是容克公司的尤莫109-004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海平面静止推力899千克,油耗1650千克/小时,自重720千克,推重比(推力/重量之比)1.181,翻修寿命50小时,最大速度达到870

公里/小时,超过盟军所有战斗机150到300公里,即Me262最高速度超过盟军主力战斗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内,前起落架的放出使用冷气(压缩空气),而主起落架在轮舱盖板打开后,靠自身重力作用放下。为此,飞行员不得不频繁的摇摆主翼,以便使主起落架支柱到位并锁住。

缺点

1. 糟糕的发动机和层出不穷的机械故障

Me262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自身技术的不稳定,存在大量的机械故障,很多飞行员没有在战斗中死亡,而是莫名其妙的死在自己的飞机中。战斗的统计中,Me262在战斗中被击落的数量,大约相当于因为机械故障和操作失误坠毁的数量。

最要命的啥事Jumo004B-4发动机,虽然它已经比前辈要稳定的多,但是各种机械故障仍然层出不穷。就算没有这些故障,Me262的发动机在空中也只能飞行17个小时。

Me262的起飞速度要求很高,超出螺旋桨飞机大约200公里/小时,这就对飞机轮胎要求很高。如果轮胎质量较差或者飞行员起飞出现偏差,很容易造成飞机爆胎,造成机毁人亡的情况。另外,Me262的着陆速度也相当的高,一旦飞行员技术不过硬,很容易在降落时候造成起落架折断,一样是机毁人亡。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Me262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低速和低灵敏度状态(不然很容易自己坠毁),非常容易被敌机击落,这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2. 水平面的机动性较差

Me262受自身发动机和机身的限制,其在水平面的加速度较低,也就是旋转角度较慢,改变方向速度较慢。如果Me262在中低空,以中低速水平方向遭遇美军机动灵活的P-51野马的缠斗,Me262是比较难以应付的。P-51在中低速的水平面空战机动性强于Me262。如果Me262飞行员缺乏经验,依靠水平方面的机动性和P-51进行近距离缠斗,那么自然不容易取胜。

初期一些盟军飞行员遭遇Me262以后,努力将其拖入水平面的格斗中,不让Me262高速爬升。一些缺乏经验的德国飞行员有时候也会上当,在格斗中被盟军击落。中后期,德国飞行员们重新研究了战术,一旦遭遇盟军灵活的战斗机,就立即加速爬升,随即俯冲咬尾,避免陷入水平面的中低速格斗。这样一来,盟军战斗机就无机可乘了,他们无法击落Me262,只能依靠水平面机动性逃脱Me262的猎杀。但是,这样做机动动作,却并不容易。一时间,盟军战斗机飞行员焦头烂额。直到他们研究出新的对付Me262的方法。

在多次研究双方的空战战例以后,盟军高层突出另一种对付Me262的方法。盟军飞行员认为Me262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如果P-51野马从高空加速俯冲攻击,还是能勉强跟的上以中低速飞行的Me262速度的。盟军由此突出一种作战方法:如果遭遇没有准备或者以低速飞行的Me262,盟军战斗机就必须立即爬升,占据高空的位置,然后立即俯冲加速攻击。此时双方速度应该相差不大。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容易得手。实战中,盟军飞机多次利用这种方法取胜。

但是,此种方法只能对付没有经验或者准备不充足的Me262飞行员。一旦遭遇有备而来的Me262,这种方法就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后期,盟军护航战斗机一般飞在重型轰炸机编队的上空,一旦遭遇Me262对轰炸机的攻击,他们立即俯冲迎敌,这样勉强可以减少之间的速度差异。

不过这种方法一是其实用轰炸机做诱饵,搞不好就会有损失。二是对付高速的Me262没有什么把握,最终效果也不怎么样。

迫于无奈,盟军开始找出非常规的手段,也就是袭击正在起飞和降落,并不灵敏的Me262。盟军经常派出轰炸机,反复密集轰炸Me262的跑道,或者派出大量战斗机在跑道上空埋伏,准备袭击起飞和降落的Me262。因为此时Me262最大速度不超过200公里/小时,而且无法机动作战,绝对不是高速盟军战斗机的对手。

德军被迫使用一些可以快速起降的Fw-190螺旋桨战斗机为Me262护航,同时在机场部署一些防空机枪和小口径火炮。

实战

1944年4月,262试飞队在巴伐利亚的列希菲德成立,1944年7月,沃尔特·诺沃特尼获任命为262试飞队指挥官,262试飞队易名为诺沃特尼飞行队。1944年8月,飞行队击落19架盟军飞机,损失了6架Me262。德军原本计划利用Me262打击盟军的护航机队,让较慢的螺旋桨战斗机攻击轰炸机队,但盟军在战斗机数量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令Me262不得不转为打击轰炸机队。由于Jumo004引擎的性能关系,Me262要尽量避免与盟军战斗机缠斗。11月,诺沃特尼被一架美国P-51战斗机击毙,沃特尼飞行队解散。1944年秋天,第51轰炸机联队(KG51)第1大队成为首个换装Me262的队伍。

1945年1月,第7联队成立,成为首个全面配备Me262的战斗机队。同时,第54轰炸机联队(KG54)第1大队换装Me262,其后在两周内损失12架Me262,只取得很少战绩。

1945年2月,由阿道夫·加兰德中将领导的第44喷气式战斗机联队成立,加兰德从一些因为缺乏燃料已不能飞行的部队中挑选了很多有丰富经验的飞行员加入联队。1945年3月18日,Me262战斗机队首次对盟军轰炸机编队发动大规模攻击,隶属第7联队的37架Me262攻击有1,221架轰炸机和632

架护航战斗机的盟军编队,击落其中12架轰炸机和1架战斗机,损失3架Me262。虽然4比1的战果正是德国空军扭转战争局势所需要的,但被击落的盟军飞机只占攻击队伍的1%,效果非常微小。1943年至1944年初,美国陆军航空队不断进行攻击行动,飞机折损率维持在5%,少量的Me262根本不足以增加美国的损失。

数架Me262B型双座教练机都被改装成夜间战斗机,机上配备雷达和八木天线。后柏林第11夜间战斗机联队第10中队服役。1945年首三个月,这几架Me262在柏林附近击落了13架蚊式战斗机。由于缺乏双座教练机,很多飞行员首次飞行喷气式战斗机都在没有教官协助下进行。

尽管Me262有很多缺点,但它的出现是螺旋桨战斗机没落之始。Me262在起飞后可以迅间加速到每小时800公里,比当时一般飞机时速快150公里/小时。很多盟军轰炸机机员都指出他们对Me-262的速度感到非常惊奇,当时很难想像一架非螺旋桨飞机能够达到这么高的速度。而且当盟军当局得知Me262的存在后,并未有知会所有部队。

战争结束时,Me262已经击落超过300架盟军飞机,有28位德军飞行员因为击落超过5架敌机而成为喷气机王牌。德国空军的第一喷气机王牌是10/NJG-11的指挥官库尔特·维尔特中尉,以确认击落22架敌机拔得头筹。日间战果最辉煌者为EJG-2的海因兹·贝尔中校,其于该机型上创造的战果为16架。

1944年7月25日,Me262首次与皇家空军一架“蚊”式飞机不期而遇,尽管前者以663千米/小时的速度俯冲脱离,但仍引起了盟军的注意和惊奇。8月,由翁兰少校指挥的第51轰炸航空团第一次将轰炸型Me262A-2a投入北非战场,但因挂弹后速度降至670千米/小时,常常成为盟军螺旋桨战斗机追击的靶标。加上为预防俯冲引起飞机解体,飞机只许作平飞投弹,造成命中点竟差达到1~2千米。事实证明,Me262根本不适于作为轰炸机使用。真正的战斗机改型Me262A-1a是1944年6月才正式参战的,EK262实验飞行队年轻的指挥官诺沃托尼少校率先击落盟军侦察机一架。8月末,希特勒允许“有限生产”这种战斗机改型。9月,刚刚组建正式战斗部队,即“诺沃托尼司令官飞行队”拥有飞机40架,主要任务是本土防空作战,作战对象是飞入境内的盟军四发动机大型战略轰炸机。在一次战斗中,6架Me262于数分钟内接连击落15架B-17型轰炸机,Me262的大口径航炮开始显示出对大型目标的有效摧毁力,而高速飞行又提高了自身的生存性。10月中旬开始,该部每天出动3~4架,伏击于敌轰炸机航线两侧,三十天内又击落敌机22架。

诺沃托尼毙命后,部队改编为“第7兴登堡飞行团”,由施泰因霍夫上校接替指挥,全团飞机也改装了55毫米的RM4空对空火箭。

至1945年0月的最后一周,该团共击落大型轰炸机45架,战斗机15架。

机头装上FUG-218型雷达的Me262B-1A/U1双座夜间战斗机改型于1945年2月参战,从属于“贝他司令官飞行队”,负责柏林夜间防空。4月又改称第11夜间战斗机中队,至4月底解散前,共击落“蚊”式飞机30架,其中16架系贝他一人所为。

至大战结束,各型Me262共生产出1433架(一说1294架)。世界头号“王牌”飞行员埃利希·哈特曼少校在战争后期曾改用此机作为座机,并击落了3架敌机,为其个人击落352架的战绩画上了句号。

战术

反轰炸机战术

攻击轰炸机编队的标准方法是在比轰炸机编队高的高度从后接近,然后以俯冲取得额外速度,再拉起飞机瞄准机群并于600米距离以4门30毫米机炮攻击。

盟军轰炸机机枪手发现他们的电动炮塔在追踪喷气机时有点吃力。但是Me262那种直线接近的方式,再以高速进入火力范围,经过短暂射击后就撤离,令到轰炸机机枪手在搜索目标方面比炮塔的旋转率来得更加重要。

其后,德军发展了新的战术对抗盟军轰炸机的防御。利用Me262携带大量R4M火箭弹,从轰炸机编队侧面接近,并在轰炸机.50寸口径机枪的射程外齐射火箭弹。一两枚火箭弹的威力就足以击落以坚固而闻名的B-17轰炸机。这个战术来得太迟,已经无力改变战况,但它比标准的攻击方法更具效果。这种攻击方式一直沿用到空对空导弹普及才淡出战争舞台。也因为每次都有两至三架Me262一同攻击而被起了一个外号—德国空军狼群。

1944年9月1日,美国空军卡尔·斯帕兹中将指出,如果德军配备更大量喷气机的话,他们就能够增加美国空军轰炸机的损失,令到盟军需要暂停日间的战略轰炸任务。

反喷气机战术

盟军亦迅速发展了一套战术去对抗拥有巨大速度优势的Me262。轰炸机的护航机(特别是P-51)会飞在轰炸机编队上方,以俯冲取得额外速度,缩短与Me262之间的速度差距。Me262的机动性比P-51差,受过训练的盟军飞行员很容易就能够赶上一架转向中的Me262;但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攻击地面上的

Me262,或者在它们起飞和降落时将之击落。因此,盟军会轰炸德军的喷气机基地,又会派战斗机在喷气机基地上空巡逻,随时攻击准备降落的喷气机。德军的反制方式是沿着降落路线架设起防空炮和派传统战斗机保护在起飞或降落的Me262。另一个试验性战术是把氮氧化物容器加装到P-51上。在追击Me262时,飞行员按一下按钮就能够把氮氧化物注入到引擎,以取得额外马力。美国陆军要求比原定计划更早开始生产他们的喷气战斗机P-80,以对抗Me262。美军在欧洲部署了4架P-80,但在其中1架发生严重意外后不得不停飞所有P-80。

1944年10月5日,皇家加拿大空军第401中队的一架喷火式战斗机击落首架Me262。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苏联王牌飞行员伊万·柯杰杜柏驾驶的La-7战斗机在德国东部击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战期间苏联击落的唯一一架喷气机。

虽然英国的流星式喷气式战斗机早于1944年7月服役,但两架流星式飞机从来没有投入实战,起初流星式只在英国上空拦截V-1导弹,其后在欧洲大陆执行任务,却从未有遇到任何战斗。直到韩战才开始出现喷气机对喷气机的空战。

发展

威利·梅塞施密特只把量产型看成过渡型号。他于1940年已经开始后掠翼的研究工作,1944年后掠翼机型已经在图纸上出现。1944年试飞的Me262HG1(高速型)与量产型相比只有少量修改,主要是座舱变得更流线型,HGII和HGIII的改动则相对较大。计划中的HGII修改包括流线型座舱、35度后掠翼和V型尾翼。而HGIII则用传统尾翼、45度后掠翼和把引擎安装于翼根内。

梅塞施密特亦进行了一连串飞行操控的测试,发现Me262在俯冲到时速0.86马赫就会失去控制,并会带动飞机向下压,随着俯冲变得更陡峭,速度亦随之增加,巨大的负G力最后会使机身瓦解。

Me262HG型估计能够在平飞时达到跨音速的速度(0.8~1.3马赫),HGIII计划的极速是在6000米高度达到0.96马赫。

战后,在高速研究中有领导地位的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重新测试了Me262,希望测试可以协助英国突破音障。皇家航空研究院在测试中达到了0.84马赫,并证实梅塞施密特俯冲测试的结果是正确的。苏联亦进行了相似测试。

威利·梅塞施密特死后,一名前Me262飞行员汉斯·基多·穆克宣称他在1945年4月9日一次垂直90度俯冲中率先突破了音障。但他的说法受到极大争议,除了因为单凭回忆外,也没有提供当时的高度以确定他是否进行了超音速飞行(海平面超音速大概是每小时1,235公里)。而且,毕托管(量度速度的仪器)可能因为高速飞行时形成的高压而影响读数。

战后,Me262与很多德军的先进武器一样,落入了苏联和美国手中,双方都充公了很多完整的Me262。在测试中,Me262的速度比英国的流星式还要快,但航程、座舱左右和后方的视线都较差,流星式在高速时也有操控困难的问题。Me262亦比P-80更为适合用于空对空战斗。Me262受到广泛研究,也帮助了美苏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发展。F-86军刀和Su-9(1946年)都受到Me262的影响。F-86使用了Me262前缘襟翼的设计,原型机甚至用到了德国的部件。

捷克斯拉夫飞机公司在战后仍然继续生产双座和单座的Me262。到了1957年仍然有Me262飞行。

2003年1月,美国Me262计划建造的1架Me262B-1c双座机试飞成功,配备通用电气J85引擎,更新了刹车装置和强化起落架。2005年8月,一架全新制造的Me262A-1c试飞成功。第1架Me262A-1c会由私人拥有,而第2架会交付到Messerschmitt,这架Me262已经完成组装,预计在4月末试飞,并于2006年5月在柏林航空展公开展示。

型号

A-1a:燕-战斗机的量产型

A-1a/U1:机鼻加装两门航炮,总共六门,只生产了一架原型机

A-1a/U2:加装额外电子系统的全天候战斗机

A-1a/U3:武装区间侦察机,加装两具Rb50/30照相机,战斗机标准武装之Mk-108型30毫米机炮仅配备一门

A-1a/U4:机鼻只有一门55毫米大口径航炮,仅有两架原型机

A-1b:与A-1a相同,但配备BMW003引擎,极速每小时800公里

A-2a:暴风-战斗轰炸机,装备两具ETC-504挂架,可挂载两枚500公斤炸弹,战斗机标准武装之Mk-108型30毫米机炮仅配备两门

A-2a/U1:安装有瞄准具,只生产了一架原型机

A-2a/U2:机鼻由玻璃组成以容纳投弹手,因Ar-234之开发成功而取消,仅有两架原型机

A-3a:对地攻击机,计划,从未投产

A-4a:侦察机型

A-5a:侦察机型

B-1a:双座教练机

B-1a/U1:由B-1a改装成夜间战斗机,装有FuG218海王星雷达

B-2a:双坐夜间战斗机。加长机身,搭载使用碟型天线的FuG240柏林雷达,仅有纸上计划

C-1a:机尾装有瓦尔特火箭引擎的后燃器实验型,仅有一架原型机

C-2b:机尾装有瓦尔特火箭引擎的后燃器实验型,使用两具与国民战斗机相同之BMW-003引擎,仅有一架原型机

C-3a:机腹装有瓦尔特火箭引擎的拦截机型,未生产

日本仿制品:中岛火龙(未生产)

战后型号:

AviaS-92:捷克制A-1a

AviaCS-92:捷克制B-1a

Me-262A-1c/B-1c:战后由美国复制之型号,无武装,使用两具通用电气公司的J-85涡轮喷气发动机,动力及可靠性皆较60年前之原厂Me-262大幅提升。

技术数据:

翼展:12.58米

机长:10.60米

机高:3.83米

机翼面积:21.7平方米

空重:380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6400公斤

动力:两台900公斤推力Junkers Jumo004B-1

最大速度:870公里/小时

升限:11450米

航程:1050公里

武器:4×30毫米MK108机炮;34×55毫米火箭弹

喷气式飞机BD5 制作指南

Suggested build specs: Material: 6mm Depron or MPF (approx one and a half full sheets) 1000 x 700 sheet Servo’s: 3 x HXT900 9g (or similar) Motor: D2826-6 2200kv Outrunner Motor (or similar) ESC: TURNIGY Plush 40amp Speed Controller (or similar) Prop: GS Sport 6x4E Precision propeller (or similar) Designed and Drawn by: Tony Audsley (Lockey) These are the formers shown in the position they need to go

The Fuselage Skeleton First glue F8 and F9 in place on the “vertical former” Glue the “horizontal former” to the “vertical former” and into F8 Glue the ’’top formers” in place … as shown Glue in place the rest of the formers as shown After gluing, I use a sanding block to sand the formers to follow the shape of the fuselage and make it nice and smooth for the side panels to be glued on.Please note: The side panels and hatch panels are slightly oversize and any excess can be trimmed off after gluing in place Cut 2 x 10mm x 6 mm dou-blers from some scrap foam and glue onto the fuselage sides as shown. This is for sanding and rounding a little

我国战斗机发展历史

XM解密国产战斗机的发展史 近日,由于局势紧,中国军机一直在南海和东海带弹巡航,进行战略值班。我国战斗机发展历史悠久,过程坎坎坷坷,从一无所有到如今领先世界的歼20和歼31,我们作为中国人是非常扬眉吐气的。今天小编就要扒一扒历史,透过xmind 思维导图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国产战斗机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己制造并驾驶飞机的是如,1909年在旧金山如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飞向。北洋时期,各军阀就装备了飞机,引进欧洲的双翼飞机,当时还算非常先进的。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也发展了自己的飞机,大量的美制飞机、制飞机、还有欧洲的飞机,抗战时期,这些飞机也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武器。而反观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直到解放战争后期才缴获了少量的国民党的飞机,并参加了国成立典礼,是中国人民空军的基础。后来的抗美援朝,中国贷款向联购买了米格15战斗机,来迎战美军。

中国第一架自行生产的歼5飞机,是通过仿制联米格15而来,不过只生产短短几年就停产了,转而生产更先进的歼6。歼6是仿制米格17而来,生产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参加过实战,击落多架国民党飞机,一共生产了5000多架,并出口很多个国家,后续衍生型号还能发射导弹。中国生产的歼7飞机也同样大获成功,虽然仿制米格17,但是战斗力却超越了米格21,在中关系处于冰河时期取得图纸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并经历了实战考验。 歼8战斗机被称为“空中美男子”,期初是通过加长加大米格21而来,并且生产出的第一架看上去就是一架放大版的米格21。后来觉得落后,将进气道改为两侧,几首修长,大概就是今天这个模样了。到2011年,除异大量老旧型号的歼8,但是仍有近300架在服役。其实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我国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方案,虽然外国有同类产品,但是我国经历封锁,完全达不到技术,像歼9歼12等都最终纷纷下马。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第一代: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 第三代:可变后掠翼,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 第四代: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四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4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4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4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第五代: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猛禽”、F35“闪电” ,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史称战斗机的“隐身革命”。 4S:Super 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uperior Avioni 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 2 积分 有朋友问我飞机的尾焰是怎么做的,做了一个实例。 这是一个Fire Environment Effect(火焰环境效果),由于实例只是个人经验和点上的认知,我会尽量将Fire Environment Effect相关特性参数写得详细一些,点面结合。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广告 skylark 查看公开信息 发送悄悄话给skylark 查找skylark 发表的更多帖子 查找skylark 发表的精华主题 2005-08-0 9 , 15:56 #2 skylark 钻石会员 UID:1258 5 帖子:839 积分:32 火星币:153 声望:3201 Re: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1、如图Create panel―创建‖面板>Helpers―辅助对象‖>Atmosph eric Apparatus―大气装置‖(从下拉列表中)>CylGizmo―圆柱体Giz mo ▊Radiu s and Height―半径和高度‖ —设置圆柱体Gizmo 的尺寸。 ▊Seed―种子‖ —设置用于生成大气效果的基值。场景中的每个装置应具有 不同的种子。如果多个装置使用相同的种子和相同的大气效果,,将产生几 乎相同的结果。 ▊New Seed―新种子‖ —单击可以自动生成一个随机数字,并将其放入种子 字段。

skylark 查看公开信息 发送悄悄话给skylark 查找skylark 发表的更多帖子 查找skylark 发表的精华主题 2005-08-0 9 , 15:57 #3 skylark 钻石会员 UID:1258 5 帖子:839 积分:32 火星币:153 声望:3201 skylark 的 博客 梯托诺斯 Re:战斗机喷气尾焰特效实例▊▋▌▍▎ 2、在战斗机喷气口建两个CylGizmo相关的参数如图: ▊打开圆柱体Gizmo 的Modify panel―修改‖面板。在Atmosphere&Eff ects―大气‖卷展栏上,单击Add―添加‖,然后从―添加大气‖对话框中选择fir e ef f ect―火焰‖。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2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2 对历史型号的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与根据美军过去10年作战行动的经验数据推算而来的估计值大同小异。这里选取的历史型号是F-111B 舰队防空战斗机,A-12 “复仇者’ II 舰载隐形战术轰炸机,及F-35C “闪电” II 打击战斗机。这三个型号执行典型作战任务时均不携带外挂燃油箱,A-12 和F-35C 与第六代舰载战斗机一样,将基本武器载荷容纳于内置弹舱之中,而F-111B 虽然采用外挂武器,但将其半保形挂载于机身和内翼之下,对机翼的升力特性影响微乎其微,可以近似地将其看作内置武器的型号加以分析。F-111B和A-12虽最终未装备部队,但项目中止时研制工作都已相当深入,F-111B 更试飞达1173次,1748飞行小时,因此性能和重量数据应该是比较可靠的。F-111B 使用空重为20911 千克,机内燃油10433 千克,携带6 枚AIM-54 “不死鸟” 空空导弹时的作战半径是915 海里,燃油系数0.3;A-12 使用空重为17690 千克,机内燃油9672 千克,携带 2 枚重型制导炸弹和 2 枚AIM-120 空空导弹时的作战半径是800 海里,燃油系数0.32;F-35C 使用空重为15785 千克,机内燃油8891 千克,根据最新估计携带2 枚907 千克级空地武器和2 枚AIM-120 空空导弹时的作战半径为615 海里,燃油系数0.33。按照10% 燃油储备余量计算,F-111B,A-12,F-35C 的100 海里耗油量分别为518 千克,550 千克,657 千克,平均100 海里耗油量是577 千克;若储备燃油水平取为30分钟余油,则F-111B,A-12,F-35C 的100 海里耗油量分别为508 千克,532 千克,611 千克,平均100 海里耗油量是550 千克。F-111B 的体积和重量都是三个型号中的冠军,燃油消耗率反而是最低的,体型居于末席的F-35C 相比之下倒是只油老虎。这一看似有违常理的现象既有F-111B 的变后掠翼气动效率高,巡航状态升阻比优于F-35C 的截梢三角翼的因素,也与TF30 型涡扇发动机涵道比较大,燃油经济性胜过F135 型发动机密不可分。飞翼布局的A-12 气动效率极高,但其F412 发动机涵道比偏低,燃油经济性不如TF30,因此A-12 的巡航耗油率虽然远低于F-35C,却较F-111B 高出5-6个百分点。作为必须执行制空作战和舰队防空任务的多用途武器平台,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气动布局和发动机设计势必要针对超音速性能进行优化,从而将不可避免地牺牲亚音速巡航效率,即使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其亚音速巡航燃油经济性也很难超过A-12。以A-12的巡航耗油率为标杆,取100海里耗油量532千克,30分钟余油,达到1000 海里的作战半径需要机内燃油11837 千克;若按10% 燃油余量,每100海里消耗燃油550千克计算,则1000海里作战半径所对应的机内燃油量为12100千克。

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选秀内幕

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选秀内幕 已经作为展品的YF-23验证机 编者按:也许再过10年、20年,甚至半个世纪,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1991年美国空军ATF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选型在世界航空史上划时代的意义。这次选型不仅带来了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战斗机,而且在战斗机发展史上首次将机动性置于此较次要的位置。为了再现当年那场影响深远的竞标,为了更深入的剖析美国空军以及美国航空界对未来空战的理解,本刊特邀请方方先生撰写此文。本刊曾于2005年第5期刊载《王者之翼》一文,结合本文,本刊希望给广大读者展现未来战斗机作战的一般理念及其运用到的航空技术蓝图。 口本刊特约撰述方方

1991年可以算是军用航空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美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选型终十尘埃落定,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完全浮出水面。这次选型对丁未来战斗机发展的意义无疑是极其深远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但1991年那次竞争的结果好像完全颠倒了过来。对于竞争结果的争论,即使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平息。竞争获胜的洛克希德YF-22没有赢得更多的赞誉,倒是落败的YF-23成了众多航迷(也许还有不少业界人士)心中的王者。不可否认,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YF-23那个超前卫的气动设计实在是太漂亮了! 那么在YF-23前卫的气动设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它究竟为什么输掉了这场里程碑式的竞争呢?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下现在,让我们回到上世纪70年代…… ▲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F) 1969—1970年,美围空军的FX计划(新一代重型战斗机,最终结果就是F-15)止处于最后选型阶段,但战术空军司令部已将眼光转向了FX的后继机上。在这段时间,战术空军司令部投资进行了代号TAC一85的项目研究,对FX后继机进行了初步探索。TAC-85研究报告于1971年完成,提出了一个概念原型——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这只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概念,指望能从中看到今天F/A-22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但它的确是迈向第四代战斗机的第一步。此后数年问,战术空军司令部先后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计划,为ATF作技术储备。除了战术空军司令部外,其它相关部门也没闲着。位于莱特·帕特森基地的飞行动力实验

战斗机划分标准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1: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86、xx米格 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4、F5,xx米格 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3: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 xx制 F15、F 16、F 14、F18,xx米格 29、苏

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其中 F15、F 16、米格 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三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 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百度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3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 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3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 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3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4: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 美制F22“猛禽”、F35“闪电”,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四代战机发展历程

四代战机发展历程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 喷气式战斗机在50年代就实现了超音速化,因而现代战斗机一般是按超音速断代的。到目前为止,超音速战斗机共发展了四代。在设计思想上,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以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为主。1947年10月14日,美国贝尔公司研制的X-1火箭飞机首次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积累了经验。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出现的许多亚音速喷气战斗机也为实用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F-100和前苏联的米格-19。 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是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8年开始研制的,其原型机YF-100A 于1953年5月25日完成了首次飞行。米格-19是前苏联第一种实用超音速战斗机,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制。为了研制米格-19,米高扬设计局先制造了一架验证机,它于1952年10月进行了首次试飞。而经过大量改进的米格-19原型机首飞日期则是在1953年9月18日。因此,究竟这两种飞机谁先谁后,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除F-100和米格-19外,还有美国康维尔公司的F-102“三角标枪”、麦克唐纳公司的F-101“巫毒”,英国的“猎人”式、法国达索公司的“超神秘”、瑞典的萨伯-35等。这一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是低超音速,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为了实现超音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大发动机推力,使用后掠翼布局和三角翼等。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机枪、机炮和火箭弹,后期改型加装了导弹,增强了攻击能力。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性能仍然偏低,速度不够,升限、加速性、爬升率不够高,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相对简单,因而作战能力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50年代后期各国开始发展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速度超过3倍音速。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代表机型包括美国洛克希德公司F-104“战星”式、麦克唐纳公司F-4“鬼怪”式、诺斯罗普公司F-5“自由战士”;英国“闪电”式;法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前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苏-17;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和自行研制的歼8等。 为保证性能要求,在气动设计上这一代已过渡到头部尖锐、两侧进气,为改善低速性能有的采用了可变后掠翼。在翼型上,开始采用较薄的超音速翼型。这种翼型前缘尖锐、上下对称,常见的有菱形翼型、六面形翼型、双凸翼型。第二代战斗机的空战武器主要是第二代空对空导弹,并装有第二代雷达,有的还装备了有拦射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速度快、升限高、火力强,因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它的出现使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这一代战斗机研制中,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强调“高空高速”转变为高机动性。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如果一方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好,就很容易变被动为主动。因此,美国在研制新型战斗机时,突出强调高机动性、多用途、可对地攻击等。美国称这样的战斗机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它也由此成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 2013-05-05 07:37:11 第一代战斗机是指首批采用喷气发动机的战斗机,其出现时间大约为1944至1953年。由于采用了新式喷气发动机其作战能力比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有 了显著提高。第1代战斗机的外形与使用涡轮螺旋桨驱动的战斗机有些相似之处,如采用直机翼,带机炮,雷达还仅在特殊的夜间战斗机上装备。虽然比起先前的飞 机具有很多优势,但第一代战斗机有着很大缺陷,如其使用寿命很短,发动机可靠性差、体积笨重,其功率也只能进行缓慢调节。第一代战斗机典型机型有二战末期 德国的Me 262和英国的"流星",以及后来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美国的P-80和F-86等。第二代战斗机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研制的战斗机,典型机型如美国F-100"超级佩刀"。由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这时的战斗机作战能力有了大 幅提高。飞机开始使用AIM-9"响尾蛇"、AIM-7"麻雀"等制导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雷达也作为标准配置用于确定敌方攻

击目标。新的飞机设计也层出 不穷,如后掠翼、三角翼、变后掠翼以及按面积律设计的机身等,采用后掠翼的生产型战斗机飞行速度终于突破了声障。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现了战斗轰炸 机(如F-105和苏-7)和截击机(英国"闪电"和F-104)。截击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制导导弹能完全替代机炮、空战将在视距进行的观点,因而截击机 具有较大的载弹量和强大的雷达,这牺牲了速度、爬升率等敏捷性。第二代战斗机包括苏联米格-21、米格-19、苏 -7/-9/-11,英国"闪电",美国 F-8、F-11、F-100、F-102、F-104、F-105等。第 三代战斗机主要是指1960~1970年出现的战斗机。这个时期航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战斗机作战能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引入性能更好的导弹、雷达和其他航 电系统来获得。基于大量制导导弹的实战使用经验,设计人员重新肯定了近距格斗在空战中的地位,机炮再次成为标配,而机动性也再一次成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因 素。航空技术发展在显著提高战斗机能力的同时,使得其研制和使用成本也显著增加。军方早先曾有各种专门用途的战斗机,如夜间战斗机、重型战斗机和攻击战斗 机,面对战斗机的成本暴涨,军方开始将战斗机的任务合并。美国F-4战斗机原先设计成美国海军的一种截击机,但后来

英国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兴衰史

英国制造】喷气式发动机的兴衰史 喷气式发动机的产生,给世界航空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由于它采用了全新的 工作原理,可为飞机提供远远超过其前辈一一活塞式发动机的强大动力,而且它还摒弃了前者所“难以割舍”的痼疾一一螺旋桨,因而大幅度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如今,喷气技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甚至某些航模也采用小型脉冲喷气发动机作为自己的动力装置。然而,当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爵士将这只“丑小鸭”刚刚带到世界上来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英国的喷气发动机发展史,最初也是公司甚至是个人的行为。英国政府最初对这种新锐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着实不敢令人恭维。唯一值得佩服的是,一旦认识到了航空喷气动力产业的重要意义,英国政府就再也没有掉以轻心。 从淡漠到执着在喷气推进领域,英国和美国、法国以及苏联一样,都或多或少从战败国德国那里获得过相关技术,但在后续发展上,几个国家的道路却有较大差异。英国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罗罗公司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史,但其中却处处渗透着英国政府的努力和关注,绝不是纯粹的“公司力量”。英国“台风”战斗机使用的EJ200 喷气发动机性能不俗,但一般人也许想不到,惠特尔当年研究航空喷气发动机时,却四处寻求资助无门,最困难时就连5 英镑的专利延期费用都交不起,原因很简单,当时英国空军认为喷气推进是一项很多人已经研究了很久的技术,惠特尔几乎不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取得成功。 1907 年6 月1 日,惠特尔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考文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童年的惠特尔亲眼看到战斗飞机的空中格斗,从而对空战产生了浓厚兴趣。16 岁时,惠特尔考入英国皇家空军见习学校,毕业后到克兰威尔的皇家空军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就发现驱动螺旋桨的活塞式发动机满足不了飞机高空高速飞行的需要,并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新型推进系统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先将空气吸人,再经过双面离心压气机压缩,然后在单管燃烧

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

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福平张勇 二战以来,航空母舰凭借其强大的攻防能力和巨大的续航、自持能力,一直是世界军事大国的发展重点。舰载战斗机作为航母上装备数量最多、任务最广泛的机种,是实现航母海上攻防作战能力的核心装备,在编队作战指挥系统的指挥引导下,可遂行编队防空、夺取制空权、突击敌海上和陆上目标等多种作战任务,是航母编队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航母编队的绝大多数作战使命都需要并且只能由舰载战斗机承担和完成。 国外舰载战斗机发展现状 目前,除中国外,世界还有9个国家拥有18艘现役航母,其中,美国10艘,印度2艘,英国、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以及泰国各1艘。现役舰载战斗机主要有:F/A-18C/D“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阵风”M、苏-33、米格-29K、“鹞”/“海鹞”等,正在进行研制的主要有F-35C(正在进行试飞考核、2019年2月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由于维护维修费用过高,2006年8月,美国海军退役了全部F-14重型舰载战斗机,截至目前,美国现役航母的主要舰载战斗机为F/A-18C/D“大黄蜂”和F/A-18E/F“超级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是由F/A-18C/D“大黄蜂”升级放大而来。与F/A-18C/D型相比,F/A-18E/F型有更大的机翼面积和更多的机内燃油,作战半径和空中战斗巡逻时间明显增加,F/A-18E/F型的任务半径及航程扩大了40%、续航时间延长了50%。

“阵风”M是搭载在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上的舰载战斗机,是“阵风”战斗机的舰载型,“阵风”M的机翼不能折叠。“戴高乐”航母能携带32架“阵风”M舰载战斗机,其中20架在机库中,12架在甲板上。 苏-33是搭载在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的舰载战斗机,主要用于航母的海上防空作战,同时具有一定的对海作战能力。苏-33的起飞方式与F/A-18C/D、F/A-18E/F、“阵风”M不同,采用的是滑跃起飞方式,而不是弹射起飞方式。2013年,俄罗斯军方决定,2015年将用米格-29K舰载战斗机逐渐把老旧的苏-33舰载战斗机换掉,采用这种换装形式的最大原因是,苏-33舰载战斗机的生产线已经关闭,而印度从俄罗斯采购米格-29K 舰载战斗机为俄海军航空兵提供了“顺风车”。 米格-29K是俄罗斯的另一种舰载战斗机,于2004年获得了印度海军的订单。至2013年,印度海军订购的米格-29K舰载战斗机正式服役。米格-29K舰载战斗机被俄方视为4++代多用途飞机,可完成舰队防空、掌握制空权、配备高精度武器全天候打击水面和地面目标等任务。与苏-33舰载战斗机一样,米格-29K也是采用滑跃起飞方式。 “海鹞”舰载战斗机是短距起飞、垂直着舰的舰载战斗机,该机现在主要在印度、泰国的轻型航母上搭载使用,英国皇家海军的“海鹞”舰载战斗机已在2006年3月31日全部退役。意大利、西班牙的轻型航母搭载的“鹞”式飞机,系美国购买英国“鹞”式战斗机后按本国需求改进而成,其技术特性与“海鹞”相当。“鹞”式飞机是英国第一种实用型固定翼短距起降、垂直降落飞机,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战术侦察,“鹞”式飞机的舰载型为“海鹞”。 F-35C是F-35家族中的海军版,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中型隐身多用途舰载战斗机,F-35C的机体与F-35A有80%的通用性,与F-35B有60%的通用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3

美国海军第六代喷气式舰载战斗机前瞻3 按照1000海里作战半径的性能指标,将机内燃油容量大致界定在11837-13350 千克区间之内后,以机内燃油量除以燃油系数便可得到正常起飞重量。重型战术飞机的燃油系数通常高于同时期的中轻型战术飞机,而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无疑将采用比F-35C 更为先进的材料和设计以减轻结构重量,燃油系数应该有可能超过F-35C 的0.33。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新机型的结构预计将为空战任务按9 g过载强化,自然也就轻巧不到哪里去,加上作为高性能战术飞机,航电,基本武器,动力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一样也不能放水,燃油系数基本上没有高于0.35 的可能。若机内燃油取最低值11837 千克,燃油系数设为0.35,则正常起飞重量是33820 千克,鉴于过去20 年中研制的低可观测性战术飞机重量屡屡超标,设计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时宜留出一定的重量余度,可考虑将定型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设置为36288千克/8万磅级,最大起飞重量若以 F-111B为参照应在40824千克/9万磅级,将是美国海军批量装备的最重型舰载战术飞机。美国海军为CVN-78”福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研制的电磁飞机弹射系统(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 EMALS) 的发射能量为122兆焦,可将45360千克/10万磅级的舰载飞机以130节的速度弹射出去,足以支持最大起飞重量40824千克级的六代机;CVN-68”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器发射能量为95兆焦,与电磁弹射器相比颇有不如,但与六代机自身动力相结合,仍可满足其在零甲板风情况下满载起飞的需要。从航母支持能力的角度出发,六代机完全可以按正常起飞重量40824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5360千克设计,其外形尺寸或将接近美军航母曾装备过的A-5”民团团员”型舰载轰炸机。

美国F22猛禽战斗机介绍

F22 Design The Lockheed Martin F-22 Raptor is a single-seat, twin-engine, all weather stealth tactical fighter aircraft developed for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USAF). The result of the USAF's 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 program, the aircraft was designed primarily as an air superiority fighter, but has additional capabilities including ground attack, electronic warfare, and signals intelligence roles.[6] Lockheed Martin is the prime contractor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airframe, weapon systems, and final assembly of the F-22, while program partner Boeing provides the wings, aft fuselage, avionics integr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The aircraft was variously designated F-22 and F/A-22 prior to formally entering service in December 2005 as the F-22A. Despite a protracte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operational issues, the USAF considers the F-22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its tactical air power, and states that the aircraft is unmatched by any known or projected fighter. The Raptor's combination of stealth,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ituational awareness gives the aircraft unprecedented air combat capabilities.[8] Air Chief Marshal Angus Houston, former Chief of the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said in 2004 that the "F-22 will be the most outstanding fighter plane ever built." The high cost of the aircraft, a lack of clear air-to-air missions due to delays in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从喷气式的产生到第一代喷气式战机 最早发明喷气式飞机的是德国飞机设计师。1939年,飞机设计师亨克尔找到研制喷气式发动机屡遭挫折的奥海因寻求合作,两人一拍即合。奥海恩是位燃气涡轮专家,他从1934年起就开始研制涡轮发动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次跟亨克尔合作非常兴奋。两位有志青年密切配合,协调工作,一个设计飞机,一个设计燃气涡轮发动机,研究工作进展顺利。1939年8月27日,两人心血的结晶He-178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它标志着人类航空中上喷气飞行时代的到来。 德国另一位飞机设计师维利·梅塞施米特研制的Me-163“彗星”喷气式战斗机几经周折,最终还是受到德国空军的青睐。这位曾设计了二战名机Me-109的著名设计师,深受德国当局信任。研制喷气式战斗机的任务实质上是政府给他下达的。1941年春,“彗星”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当天观看试飞的有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加兰德将军。这位掌握着“彗星”生杀大权的将军,面对这架“怪鸟”般外形的飞机疑窦顿生:这玩艺行吗?然而,事实令他对其利目相看,飞机轻松地飞出了时速650千米。在此后的试飞中,“彗星”曾创造了时速1003千米的高速度。于是,德国当局命令加速研制并生产这种喷气式战斗机。 1942年8月,“彗星”试飞完毕,定型生产。该机使用的喷气发动机可产生2000千克推力,飞行最大时速可达953千米,装有2门航炮。“彗星”参战是在德军日渐溃败的1944年的一天,“彗星”便以它独特的高速优势一举击落了3架美国先进的战斗机P-51,紧接着又“干掉”了2架B-17轰炸机。一时间,“彗星”喷气式战斗机在空中战场上声名大噪。 然而,喷气式战斗机毕竟还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彗星”除在速度上占有优势外,许多方面的性能远不及当时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同盟国在研究了解“彗星”后,很快找到了它的弱点并进行了坚决巧妙的反击,使“彗星”无法发挥作用,成了“短命鬼”。但勿庸置疑,“彗星”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在人类的航空史上具有特殊的位置。 彗星战机简介 二战末期,一种外形奇特、集三个“世界第一”于一身的飞机出现在德国。它就是梅塞施米特飞机公司研制并生产的Me 163战斗机。在当时条件下,其飞行速度极快,飞行中尾后拉着一股烟雾,所以绰号“彗星”。 Me 163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的)可实用的火箭动力飞机、世界上第一种

美国新一代舰载战斗机F-35C的技术参数详解

美国新一代舰载战斗机F-35C的技术参数详解 F-35C是美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的三种基本型别之一。按目前的计划,预生产型F-35C将于2009年第一季度首飞。 与空军的常规起降型F-35A和海军陆战队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F-35B相比,F-35C在尽可能保持三型飞机共性设计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设计差异,以满足在航母上常规起降(即起飞和降落时均有滑跑)的特殊使用要求。 与现役F/A-18舰载战斗/攻击机相比,F-35C将采用许多新的技术而使其性能出现质的飞跃。 F-35C与F-35A和F-35B一样均将采用自主式后勤(AL)保障,而其核心组成部分是预测诊断和完好性管理(PHM)系统。PHM系统强大的机载诊断与故障预测能力将给维修工作带来许多革命性影响,这对维护保障环境恶劣的F-35C舰载战斗机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现状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制的F-35 JSF,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单发超声速隐身多用途战斗机。 F-35在设计思想上强调具备良好的经济可承受性并拥有优异的隐身能力和机动性、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一体化战场通信、新一代任务管理系统,以及更高的瞄准精度、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维护保障性等。 F-35将可内载或外挂西方国家各种先进中、近距空对空导弹,以及多种远程或防区外精确制导攻击武器。 在F-35具有高度共性的三种基本型别中,F-35A已于2006年12月15日实现首飞,而F-35B目前预定于2008年进行首飞。 按目前的计划,美国与参与研制工作的英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挪威等8个国际合作伙伴将总共购买3000多架F-35,用于取代F-16、A-10、F/A-18C/D、"鹞"和"海鹞"等多种现役战术作战飞机。 另外,预计现在装备F-16和F/A-18的其它许多国家或地区今后很可能也采购F-35,包括出口在内的F-35总产量可能高达5000~6000架。 F-35C舰载战斗机预定取代海军的F/A-18C/D"大黄蜂"舰载战斗/攻击机,该机将作为开战之初的首发力量并与F/A-18E/F"超级大黄蜂"并肩作战。

美军f系列战斗机发展历程.

美国军用飞机命名规则 基本任务或机种类型字母及其含义:A-攻击机 B-轰炸机 C-运输机 E-特种电子设备飞机 F-战斗机 H-直升机 K-加油机 O-观测飞机 P-巡逻机 R-侦察机 S-反潜飞机 T-教练机 U-多用途飞机 V-垂直起落/短距起落飞机 X-研究试验飞机 其中F系列有: 1、F-1"FURY"(狂怒US Navy FJ)

北美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机,外形与F-86“佩刀”很相似。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内臵4门20mm机炮。 2、F-2"BANSHEE"(女妖US Navy F2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单座舰载战斗/侦察机,由FH-1“鬼怪”改进而成。“女妖”这个绰号的来源很有意思:F-2高速飞行时两具蜗轮引擎会发出凄疠的尖叫声。机鼻装备了雷达,还有自动驾驶仪、增压座舱、弹射座椅等新式装备。F-2是韩战的主力舰载轰炸机。

3、F-3"DEMON"(魔鬼US Navy F3H) 麦克唐纳公司研制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只带导弹不用机炮的战机。单发、近音速全天侯战斗机,共生产了522架。 4、F-4"PHANTOM II"(鬼怪II) 麦克唐纳与道格拉斯公司合并后研制的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是一个庞大的“鬼怪”家族,也是第一种海空军的通用战斗机。派生型繁杂。F-4 共生产了5000架,至今仍有800架在埃及、德国、希腊、 以色列、日本、韩国、西班牙、土耳其服役。

5、F-5A/B"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F-5E/F"Tiger II"虎 诺斯罗普研制的双发超音速轻型战机,主要供外削,这从F-5A“自由战士”这个绰号就可以看出。F-5E/F有小部分在美空军服役,主要用途是假想敌。 6、F-6"SKYRAY"(天光US Navy F4D) 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三角翼战斗机。装备20mm机炮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以截击敌机。

从战斗机的发展历程看空气动力学的贡献

摘要战斗机在各种类型的飞机中具有最高的空气动力学要求,其技术水平也最能反映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空气动力学及其他航空科技的阶段性突飞猛进,战斗机的发展也呈现出阶跃的现象。因此,文章从最早的战斗机直至现代最新投入使用的战斗机,乃至正在研制或未来可能出现的战斗机的性能和特点出发,进行了分代,从中可以看出空气动力学对于战斗机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飞机,航空,空气动力学,战斗机分代 Abstract Fighter planes have the highest aerodynamic requirements amongst all aircraft. Their technical level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ith the chang-ing leaps of progress in aerodynamics and related fields,the development of fighter planes also underwent various leaps and bounds.This history may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level,and covers the earliest fighters,modern fighters,those under development, and even those potentially possible.The importance of aerodynamic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s obvious. Keywords airplane,aviation,aerodynamics,fighter plane generations 1航空飞行器的分类 根据克服重力的方式的不同,航空飞行器可以分为轻于空气的飞行器和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包括气球、飞艇等,采用空气浮力克服重力;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包括常见的飞机、直升机等,通过翼型与空气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空气动力克服重力。在历史上,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更早得到发展,但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是现代航空飞行器应用的主流。 按照产生升力的装置的不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可以分为三大类:固定翼航空器(fixed-wing aircraft)、旋翼机(rotorcraft)和扑翼机(ornithop-ter)。这其中,固定翼航空器又可以根据有无动力装置而被分为飞机(airplane)和滑翔机(glider)。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定义,旋翼机可以分为直升机(helicopter)、自转旋翼机(autogyro或gyroplane)和旋翼式螺旋桨飞机(gyrodyne)。 按照用途的不同,航空器可以按照图1的方式进行划分。 在各种飞机中,战斗机具有最高的空气动力学要求,其技术水平也最能反映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各种主流战斗机的性能和技术等方面特点,并进行适当的归类分代,根据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