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汉语言3班赵建洋2011041477

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写赵一曼女士的,但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自己与医院的平淡关系。看到这里,读者不禁感到阿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吧!实则不然,再往后读便会发现“我”因注意到赵一曼曾在这里住过院从而查阅资料,想了解赵一曼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读者。到这里为止,便会发现作者是“以我的口吻讲赵一曼的故事”,是一种内聚焦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我”与赵一曼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人,作者是跨越时空讲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这又与一般的内聚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内聚焦为“同一时空的内聚焦”,那么《赵一曼女士》则采用的是“跨时空的内聚焦”。

既然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那么这个故事必定有揣测、推测的内容及语气在里面。再往下读,果不其然,在写到钟声时,作者说:“我无法猜测赵一曼女士听到这钟声时有怎样的感想,但我能肯定一点……”这句话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读者读到这句话,再看后面关于赵一曼女士在病房中的生活及逃走遇害时的情景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与赵一曼不在一个时空,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呢?”因为这一切只是作者的推测而已。

加上了种种的推测,使得作者这个亿时空的讲述人变得更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使得全篇的内聚焦方式变得更像是零聚焦。在这样的形式下,受述者的每一举每一动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这或

许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要表现出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仅仅以内聚焦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异时空讲述者所知道的那一丁点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内聚焦不利于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形象,而只有通过零聚焦的方式,将赵一曼的事迹讲述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受到感动,从而达到作者作此文的目的。

纵观全文,作者不仅在内聚焦中插入了零聚焦的叙述方式,而且用一句亮明自己立场的话实现了两种叙事方式的巧妙衔接,使得两种叙述手段互不冲突,也使故事的讲述产生出了最好的效果。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3458793.html,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作者:郭赫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9期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当今的大量新闻通讯,广泛借鉴和运用了叙事学上的诸多理论,叙事聚焦就是其中的一种。 叙事聚焦的内涵 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①叙事聚焦在叙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被广泛地接受,他将聚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二是“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三是“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② 这三种叙事聚焦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谁在什么角度上看某个事件的问题。不同的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实际上反映了记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不同立场态度。 通讯叙事聚焦呈现的三个维度 上文所述,热奈特把叙事聚焦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这三种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二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三是外聚焦的大量使用。 第一,零聚焦的充分使用。就聚焦的几种类型来看,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是零聚焦。零聚焦是没有固定点的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一种聚焦方式,它可以随意地移动,可以管窥事件的全貌,甚至纵观古今;也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变化,所以零聚焦又被称为“上帝的眼睛”。零聚焦的使用能够增强通讯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使叙事全面、深入,有立体感。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记者既是观察者,又是文章的作者和主要的讲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安徽阜阳李卫全 很高兴,在写作过程中,在先前毫无写作理论基础下,我发现了'叙述视角'这一重要叙事因素(另外也发现了场景及场景变换),并且一直它. 以下把别人关于叙述视角的文章摘录下来,作为学习之用.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版本一: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摘要】:伴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了解事件概况,他们希望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以及发生原因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特稿这一善于深度解释事物本质的文体应运而生。特稿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其内容详尽,报道深刻,还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对特稿的叙事学分析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南方周末》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2003年,《南方周末》辟出专版刊发特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式特稿”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叙事学角度的分析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特稿和《南方周末》特稿进行概述,并阐述了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四个方面,探究《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第三部分分析《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总结其叙事特点,为特稿写作提供学习范本。本文运用了典型抽样的方法,从2003年《南方周末》特稿诞生之后至2012年底所发表的特稿中,抽取四十余篇典型的特稿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并且为了使研究更具指向性,又将抽选重点放在近五年中所发表的特稿,所选样本题材涉及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和事件类四种类型,内容兼顾农村变迁、社会热点、教育体制、海外传奇等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南方周末》特稿内容的主要方面。采用演绎归纳法、内容分析法和典型个案分析法,结合叙事学和新闻叙事学的

相关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究其叙事策略,力求对新闻采写实践及研究有所助益。【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叙事分析叙事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7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1、对《南方周末》的研究11-122、对特稿的研究12三、相关理论概述12-151、叙事学12-142、新闻叙事学14-15四、研究方法15-17第一章《南方周末》特稿及其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17-221.1特稿的界定17-181.1.1特稿的起源与发展171.1.2特稿的界定17-181.2《南方周末》特稿的发展历程18-201.3对《南方周末》特稿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20-221.3.1可行性分析201.3.2必要性分析20-22第二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22-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2-272.1.1叙述者22-232.1.2新闻叙述者232.1.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3-272.2《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时间27-3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时序27-302.2.2《南方周末》特稿的时限30-322.2.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频率32-342.3《南方周

第二节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小说叙事视角公开课

文学类文本复习(拓展2)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课时2) 教学目标: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 3.阅读同一个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

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2)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 拓展:鉴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2)“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3、获奖微型小说,体会第二人称和视角: 拷问(作者:冷清秋) 这照片是被你随手抓拍到的。 先前你都没有意识到会是这样。那只是多年来身为记者的一种本能。收集能触动人心的美好,就“咔嗒”一下快门声,如呼吸一般自如无觉。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3. 4.黛玉的视角看宝玉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汉语言3班赵建洋2011041477 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写赵一曼女士的,但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自己与医院的平淡关系。看到这里,读者不禁感到阿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吧!实则不然,再往后读便会发现“我”因注意到赵一曼曾在这里住过院从而查阅资料,想了解赵一曼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读者。到这里为止,便会发现作者是“以我的口吻讲赵一曼的故事”,是一种内聚焦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我”与赵一曼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人,作者是跨越时空讲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这又与一般的内聚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内聚焦为“同一时空的内聚焦”,那么《赵一曼女士》则采用的是“跨时空的内聚焦”。 既然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那么这个故事必定有揣测、推测的内容及语气在里面。再往下读,果不其然,在写到钟声时,作者说:“我无法猜测赵一曼女士听到这钟声时有怎样的感想,但我能肯定一点……”这句话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读者读到这句话,再看后面关于赵一曼女士在病房中的生活及逃走遇害时的情景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与赵一曼不在一个时空,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呢?”因为这一切只是作者的推测而已。 加上了种种的推测,使得作者这个亿时空的讲述人变得更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使得全篇的内聚焦方式变得更像是零聚焦。在这样的形式下,受述者的每一举每一动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这或

许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要表现出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仅仅以内聚焦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异时空讲述者所知道的那一丁点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内聚焦不利于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形象,而只有通过零聚焦的方式,将赵一曼的事迹讲述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受到感动,从而达到作者作此文的目的。 纵观全文,作者不仅在内聚焦中插入了零聚焦的叙述方式,而且用一句亮明自己立场的话实现了两种叙事方式的巧妙衔接,使得两种叙述手段互不冲突,也使故事的讲述产生出了最好的效果。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简述小说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艺术功能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与分类 “视角”或“叙述视角”(Focalization,Point of View,Viewpoint,Angle of Vision,Seeing Eye,Filter,Focus Of Narration,Narrative Perspective)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批评与分析领域的一个术语,常被用来描述一部作品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方式。i换言之,指作家讲故事的方法以及角度,并通过此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写人物、叙述故事、编织背景等等。该术语源于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亨利?詹姆斯的名作《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 按照斯坦泽尔叙述情景的理论,叙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全知叙述,代表作有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第二类是叙述者就是以人物的第一人称叙述,代表作有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三类是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以亨利?詹姆斯的《专使》、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为代表。 二、小说的三种叙事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 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作为情节、

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ii 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一般来说,这种叙述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交流,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分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同时这种方式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叙述者“我”不可能总是作家本人,因为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叙述角,随着小

叙事学《罗生门》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叙事学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 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 授课老师:李国栋 成绩: 2015年1月

小说《竹林中》与电影《罗生门》叙事策略之比较 一、小说《竹林中》和电影《罗生门》主题的不同 《竹林中》是日本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于1922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其最为特别的就是叙事视角的独特性。芥川龙之介通过多端叙述(七段叙述)表达的就是自己内心中对于社会丑恶的无情鞭挞,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怀疑,不用任何陈述性语言,而是通过叙事手法让人性的丑恶清晰地展现出来。作者试图以这个故事来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真相是常常被歪曲隐没的,以致客观真理无从认识,作品暗喻了人心叵测、不可捉摸,表现出强烈的怀疑主义的倾向。用黑泽明的话说“这个小说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 黑泽明最终把《竹林中》和《罗生门》这两部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作品融合到自己的电影《罗生门》中,但是黑泽明对于人性的理解显然和芥川的理解是不同的,比起芥川所表达的人性痛苦的叙事,黑泽叙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希望。电影《罗生门》赞扬了人道主义和道德的复兴,被认为反映了二战后日本呼吁社会精神和道德重建的心声。[1] 本文试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小说《竹林中》与电影《罗生门》叙事策略的异同,阐述对于这两部名作的微薄之见。 二、叙事结构的重新整合 电影《罗生门》在小说《竹林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为故事设定了罗生门下,前来避雨的樵夫、行脚僧、杂工三人根据所见所闻讲述及评论的场景。但是我认为,电影相较于小说最重要的改动有以下三点:(1)增加了一个凶杀案的真相即樵夫叙述其在竹林中所见。樵夫因为小刀隐瞒了一些细节,但是他的讲述具有相对真实性、客观性,因为凶杀案件对其不具有威胁性及利益危害性,他无须为任何人辩护。所以,我认为樵夫的叙述在四个叙述中有更强的可信度。(2)电影巧妙地在小刀上添加了一个珍珠柄,使其由一把普通的小刀变成了价值不菲的财物。同时也加强了樵夫对所见事实叙述的不可靠性,使得故事真相更加扑朔迷离。(3)电影结尾增加了一个樵夫收养弃婴的情节。婴儿本是“希望”的象征,但他出生便遭遗弃又遭掠夺,但樵夫最终做出了收养婴儿的选择,努力承担起一个“希望”的未来。这是樵夫的一种赎罪以及善的回归的象征。行脚僧肯定了樵夫并感谢他让自己恢复了对人的信心。这是对基本的人道主义信念的重新肯定,对人的善性、良知、责任感的肯定。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是导演对原著《竹林中》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我认为,影片结尾的改编更可视为电影艺术自我个性的彰显。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是需要给社会人生以希望,是导演社会责任意识的写照。三、叙事时空与多重内聚焦型叙事 原著小说《竹林中》共有七段叙述(樵夫、行脚僧、捕役、老妪、多襄丸、女人、武士),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出来的是一宗抢劫、强奸、杀人案,小说中大部分人物对案件的描述都是在公堂上进行的,这提供了一个对故事进行回顾的场所。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现不同的场景。樵夫、行脚僧、捕役、老妪四人是在公堂上,面对高高在上的裁判者,对其所问进行回答,是对话的模式。多襄丸的招供体现了对话与独白的交汇。女人在清水寺的忏悔及武士借巫女之口的说明则显示出独白的特征。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真题回放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

结合实例说明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事效果

《文学理论》平时作业 (姓名:杨曼班级:09中文E班学号:094030255) 一、结合实例说明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事效果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二人称叙述是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法国学者热内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一)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叙述。叙述者掌控一切、统摄全局,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张爱玲的《金锁记》就是采用的这种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述方式。通过叙述者的眼光来叙述,用客观的语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揭示了曹七巧、姜长安等人的悲剧命运。我国传统的小说主要是采用全知叙述的叙述视角,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便是主要采用全知叙述方式,事态的发展变化尽在叙述者的掌控之中。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极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读者阅读时相对轻松。但是,这种叙述方式同时也极大地剥夺了读者对作品探索、解释的权利,降低了读者对于作品的参与程度,不利于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现当代文学写作对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少。 (二)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1、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2、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多不知道的内容,这是一种限知叙事,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即这一叙述视角带有强烈的主观色

《故乡》的叙事视角

《故乡》的叙事视角 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存在一个叙事视角的问题,它决定着叙事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来展开作品。在作品的叙事中,作者不可能把客观世界原封不动的搬到纸上来,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个的叙事模式来叙述,这就涉及到叙述视角了。 叙事视角又被称为“透视”、“聚焦”,它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按照热奈特的划分,小说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内聚焦叙事(内部视角)、外聚焦叙事(外部视角)和非聚焦叙事三种类型。非聚焦叙事,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它的叙述者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一局外人的身份,对情节、事件和人物做客观的叙述和介绍。外聚焦叙事,是一种客观的叙事角度。叙事者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少,只叙述从外部直接看到或听到的。内聚焦叙事,是一种限制的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作品中人物的一样多,必须借助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聚焦。叙事视角连接着作者和读者,一方面,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品,传递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产生共鸣,使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实现,同时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叙事作品创作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就成了一个重要作用的问题。这里我就以鲁迅的《故乡》来谈谈内聚焦视角的具体表现。 鲁迅的《故乡》可以说是典型的内聚焦叙事,所谓内聚焦,也就是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这种是视角的好处就在于叙述者在叙述人物的事情时带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时在揭示主人公的心理上有着深刻的见解。 《故乡》采用了二十年后的“我”和二十年前的“我”的交替聚焦,往事的回忆使成年的我转入儿童的我,而这种视角的转换又使叙事状态真正进入儿童的世界。不可避免地这里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种是叙事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即成人视角;一种是被追忆的“我”过去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即童年视角。这两种视角可以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认识程度。 二十年前的“我”眼中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且在生人面前怕羞在我面前话多的小男孩。而二十年后的闰土是木讷,沉默的,并且和我不在亲热叫“我”“老爷”的人。二十年前的我

小说叙事视角公开课

小说叙事视角公开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文学类文本复习(拓展2)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总述: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有散文化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更突出的是对叙事技巧,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的赏析。 本讲重点针对小说叙事技巧方面的赏析。 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主要包括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以及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叙述人称(视角)等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叙述人称(视角) 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概念解释: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阅读同一个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2)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享我的快乐,却发现师傅正在和书生商量,想让书生带我下山,启程前我连夜下山给师傅买了药,放在禅房里,并随书生下了山。我不想下山历练,我也不想去找我的父母,是不是师傅不喜欢我了,要让我走,那我听话一点,是不是师傅就会让我回来呢?我不想要父母,我只想陪伴他。 (3) 师傅版:看到门口襁褓中的婴儿,我是有过一瞬间的迟疑的,再看到襁褓上放着的字条,我放弃迟疑,将孩子抱回禅房,纸条上写着:家乡遇难,无力抚养,希望孩子能有个安稳的归宿。我迟疑的原因,是考虑到自身身体不好,害怕不能照顾好孩子,转念一想,我佛慈悲。虽将孩子留了下来,但去留还是由他自己决定吧,再者,能寻到父母总是好些。所以我每天从功德箱拿出一枚铜钱,准备给弥生做盘缠。每遇到山下来的人,我也会和他们谈论一番,找找线索,终于一个寄宿书生愿意带弥生下山,弥生也答应了,心里的石头仿佛落了地,回到禅房,看见桌上放着的药包和弥生留下的字条,一瞬间竟泪流满面。孩子,师傅何尝不希望你一直陪伴着师傅呢?

分析分析论述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述效果

一、分析分析论述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述效果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作品中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是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的。可分为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以及外聚焦叙述三种类型。下面将逐一分析论述每一类型。 1、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述,是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全知全觉,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累充分的自由。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全景聚焦了爷爷、翠翠、大佬、二佬的生活与心事,使读者为他们之间的阻隔与低劣沟通而着急,为爷爷、大佬的死而哀叹,为二佬的出走,翠翠的懵懂而惋惜。又如宗璞的《红豆》,在描写八年前江玫与齐虹感情的发生、经过及结束时,采用零聚焦的叙事方式,从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江玫与齐虹爱情的始终,进而使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真实化、客观化、全面化。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其次是便

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例如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例如宗璞的《红豆》,在文章的开头,讲到江玫回到自己学校时的所见所感,均采用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容易产生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课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例如在《边城》中,读者只可以被动地接受叙述者安排给爷爷、翠翠、大佬、二佬的生活与心事,无法根据自己的思维或情感方式进行构造,因而,常常会觉得文中的有些“误会”太巧(比如误以为半夜唱歌的人是大佬),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文中一些内容的真实性容易引起读者的怀疑,可信度不高;其次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跌宕起伏;最后,这种“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使他们失去想象的乐趣,产生惰性,也使阅读文本的兴趣大大降低。 2、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的叙述作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例如:鲁迅的《祝福》、《孔乙己》、《伤逝》,郁达夫的《沉沦》、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等都是内聚焦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1)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1)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3)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

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小说的叙事视角论述类答案

小说的叙事视角论述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刮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木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子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已》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

散文叙述视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散文叙述视角 篇一: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记叙文的人称:一人称、二人称、三人称 4、记叙文的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以时间转移为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 5、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

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8、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 二、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一:整体感知文段,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主旨 1、常见题型 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①扩展文章标题法;②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③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④一线串珠法(抓线索)⑤六要素法:叙述六要素,连缀成话。题型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方法: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 概括。

题型4、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注意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讽刺了、歌颂了、鞭挞了、揭示了、反映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社会现实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怎么样。 阅读时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首先思考阅读的文章适合用哪种方法概括,其次在概括时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内容,语气要连贯、意思要简明。 考点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