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叙事聚焦

第二节 叙事聚焦

第二节   叙事聚焦
第二节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2.叙事聚焦类型

1、在《聚焦的机制:拓展叙事学工具》一文中,曼弗雷德﹒雅恩(Jahn, 1999)对“窗口聚焦”又进一步完善,并细化了叙述聚焦的范围。他把叙述聚焦分为四种类型: (1)严格聚焦,指的是从确定的时空位置上进行观察的视角; (2)环绕聚焦(ambient focalization),指的是从一个以上的视角来观察故事事件和存在物,如动态的、总结性的或交际性的视角等;(3)弱聚焦(weak focalization),指的是从一个不具体的时空位置上观察物体; (4)零聚焦,指的是“无视角”的视角。

2、在叙述聚焦这一论题上,美国的认知叙事学家赫尔曼1994年在《叙事》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定聚焦》的论文,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对叙述聚焦进行了初步分析,所谓的假定聚焦就是人物或叙述者可能看到或感知到假想事件这一行为。假定聚焦又可分为直接假定聚焦和间接假定聚焦两个类型。

3、里蒙-凯南认为叙述聚焦只存有两种类型:内聚焦和外聚焦。外部聚焦表现为叙事聚焦者,而内部聚焦常表现为人物聚焦者。

4、热奈特根据叙述信息受限制程度的高低,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分法:

1、“零聚焦”或“未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特点是叙事者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也就是托多洛夫概括的“叙述者﹥人物”。一般的叙事作品会采用这一类型,例如《荷马史诗》,侧重于讲述故事的完整性。再如:史传叙事类的著作主要是记叙历史上的人事,要求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进展进行较全面的记录和较公允的评判,零聚焦最适合这一要求。(零聚焦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它也分了三个类型:主观型、客观型以及混合型。主观型自然以第一人称直接叙事,这种在文学作品中不是运用得很广泛。客观型则是以比较隐蔽的态度叙述,就如法国作家莫泊桑在《谈“小说”》中说的那样:“把生活中发生过的一切都精确地表现给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而限于使人们和事件在我们眼前通过。”混合型叙事特点是一方面叙事者能掌握全局、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又能在人物出现内心独白的时候消失,也就是给人物内心活动让位。

2、“内聚焦”,有固定的内视点,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托氏的“叙述者﹦人物”,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例如:《红楼梦》写刘姥姥进大观园,便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来写大观园的事物,许多事物刘姥姥不理解,小说也不作解释,使叙述保持在刘姥姥所感知的范围之内,这属于局部的内聚焦。以叙述聚焦的恒定性为参照范式,提出了内聚焦的三种亚类型: (1)固定式聚焦,意即对事件的叙述始终是从某个单一聚焦人物的视点出发,如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通过斯蒂芬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想展开故事,小说中的主要信息主要由斯蒂芬的感觉意识反映出来。; (2)不定式聚焦,意即对事件的叙述是通过几个不同聚焦人物的视点来完成,如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 (3)多重聚焦,意即通过不同的聚焦人物对同一事件进行多次不同的叙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3、外聚焦,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的叙事”,其特点是读者或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情感,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事件的叙述只局限于从外部视点以及行为报告(behaviorist report)等角度出发,基本上只陈述摄像机所能拍到的东西,即托氏的“叙述者﹤人物”。。如《太阳照样升起》中,聚焦者杰克对自己进行内聚焦,其他人物多为外聚焦,如:杰克“看到”科恩因自己犹太

人身份而感到害羞和低人一等,他学拳击的目的是为了能打翻别人,以此来慰藉和平衡这种缺失。这种情形也可视为杰克的主观猜想 ,杰克对科恩的聚焦仍是外聚焦。如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杀人者》。

在雅恩看来,热奈特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叙述聚焦研究: (1)热奈特第一次对“谁看”(聚焦的主体,表示叙事聚焦,后建议用“谁感知”来代替“谁看”,因为“谁看”太过于具体化和视觉化)与“谁说”(叙述的主体)作了系统的区分; (2)通过结合和调整前人的理论,他给叙述聚焦下了定义; (3)热奈特具体阐述了叙述聚焦的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大致体现了普荣通过视野划分法与托多洛夫通过信息划分法得出的三种叙述聚焦模型。

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学习,我们还应主注意聚焦行为、聚焦主体以及聚焦对象这三个概念。

1、聚焦行为其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能够感知自己的内心,另一种就是不能够感知内心。从理论上来说,人物和叙事者都有可能进行内外聚焦,所以内外聚焦就涵盖了人物、叙事者两种形式。也就是说,内聚焦分人物内聚焦和叙事者内聚焦,外聚焦也同样分人物外聚焦和叙事者外聚焦。如,老鼠看猫。观众看着注视着猫的老鼠。每一个感知动词(看)在这里都表明一种聚焦活动。

2、聚焦者,即聚焦的主体是诸成分被观察的视点。这一视点可以寓于一个人物之中,或者置身其外。如果聚焦者与人物重合,那么,这个人物将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技巧上的优势。如在亨利詹姆斯《梅西所知道的》中,聚焦始终是与人物相连的,几乎完全围绕梅西,这位对周围发生的关系知之不多的小姑娘,通过小姑娘有限的视觉将事件显示给读者。

3、聚焦对象,它不一定是人物,故事中的所有的成分都可以被聚焦,如客观对象、风景、事件。

实际上,单一叙事视角和多重叙事视角在电影叙事中各有所长,“单一叙述视角讲述的故事,大多追求外部事件的因果关系组织,讲究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陈陈相因。而一个具有多层次叙述视角的本文,其叙事重心会更多地放置在对叙述内涵和深度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刻写上。”前者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曲折多变、紧凑有序的情节,圆满完整的结局见出特色。

文学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电影叙事学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从视点的运用与实践来看,文学叙事学首先影响了电影叙事学,但是,随着电影叙事学的日新月异与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反哺文学叙事学的倾向。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9891218.html, 新闻通讯中的“叙事聚焦” 作者:郭赫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9期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当今的大量新闻通讯,广泛借鉴和运用了叙事学上的诸多理论,叙事聚焦就是其中的一种。 叙事聚焦的内涵 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①叙事聚焦在叙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关于叙事聚焦的理论被广泛地接受,他将聚焦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二是“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三是“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② 这三种叙事聚焦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谁在什么角度上看某个事件的问题。不同的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实际上反映了记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对新闻事件或者人物的不同立场态度。 通讯叙事聚焦呈现的三个维度 上文所述,热奈特把叙事聚焦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这三种叙事聚焦在通讯中的运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零聚焦的充分使用,二是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三是外聚焦的大量使用。 第一,零聚焦的充分使用。就聚焦的几种类型来看,使用得最普遍、发展得最成熟的是零聚焦。零聚焦是没有固定点的对事件进行观察的一种聚焦方式,它可以随意地移动,可以管窥事件的全貌,甚至纵观古今;也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内心细微的心理变化,所以零聚焦又被称为“上帝的眼睛”。零聚焦的使用能够增强通讯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使叙事全面、深入,有立体感。一般情况下,在通讯中,记者既是观察者,又是文章的作者和主要的讲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摘要】:伴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了解事件概况,他们希望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以及发生原因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特稿这一善于深度解释事物本质的文体应运而生。特稿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其内容详尽,报道深刻,还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对特稿的叙事学分析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南方周末》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2003年,《南方周末》辟出专版刊发特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式特稿”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叙事学角度的分析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特稿和《南方周末》特稿进行概述,并阐述了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四个方面,探究《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第三部分分析《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总结其叙事特点,为特稿写作提供学习范本。本文运用了典型抽样的方法,从2003年《南方周末》特稿诞生之后至2012年底所发表的特稿中,抽取四十余篇典型的特稿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并且为了使研究更具指向性,又将抽选重点放在近五年中所发表的特稿,所选样本题材涉及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和事件类四种类型,内容兼顾农村变迁、社会热点、教育体制、海外传奇等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南方周末》特稿内容的主要方面。采用演绎归纳法、内容分析法和典型个案分析法,结合叙事学和新闻叙事学的

相关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究其叙事策略,力求对新闻采写实践及研究有所助益。【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叙事分析叙事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7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1、对《南方周末》的研究11-122、对特稿的研究12三、相关理论概述12-151、叙事学12-142、新闻叙事学14-15四、研究方法15-17第一章《南方周末》特稿及其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17-221.1特稿的界定17-181.1.1特稿的起源与发展171.1.2特稿的界定17-181.2《南方周末》特稿的发展历程18-201.3对《南方周末》特稿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20-221.3.1可行性分析201.3.2必要性分析20-22第二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22-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2-272.1.1叙述者22-232.1.2新闻叙述者232.1.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3-272.2《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时间27-3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时序27-302.2.2《南方周末》特稿的时限30-322.2.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频率32-342.3《南方周

第二节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从叙事视角及聚焦看《赵一曼女士》 汉语言3班赵建洋2011041477 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写赵一曼女士的,但作者在开头并不直接写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讲自己与医院的平淡关系。看到这里,读者不禁感到阿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吧!实则不然,再往后读便会发现“我”因注意到赵一曼曾在这里住过院从而查阅资料,想了解赵一曼的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读者。到这里为止,便会发现作者是“以我的口吻讲赵一曼的故事”,是一种内聚焦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我”与赵一曼并不是同一个时空的人,作者是跨越时空讲了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这又与一般的内聚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内聚焦为“同一时空的内聚焦”,那么《赵一曼女士》则采用的是“跨时空的内聚焦”。 既然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那么这个故事必定有揣测、推测的内容及语气在里面。再往下读,果不其然,在写到钟声时,作者说:“我无法猜测赵一曼女士听到这钟声时有怎样的感想,但我能肯定一点……”这句话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读者读到这句话,再看后面关于赵一曼女士在病房中的生活及逃走遇害时的情景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与赵一曼不在一个时空,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呢?”因为这一切只是作者的推测而已。 加上了种种的推测,使得作者这个亿时空的讲述人变得更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也使得全篇的内聚焦方式变得更像是零聚焦。在这样的形式下,受述者的每一举每一动都逃不过作者的眼睛。这或

许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要表现出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仅仅以内聚焦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异时空讲述者所知道的那一丁点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内聚焦不利于表现赵一曼女士的形象,而只有通过零聚焦的方式,将赵一曼的事迹讲述得有血有肉,才能让读者受到感动,从而达到作者作此文的目的。 纵观全文,作者不仅在内聚焦中插入了零聚焦的叙述方式,而且用一句亮明自己立场的话实现了两种叙事方式的巧妙衔接,使得两种叙述手段互不冲突,也使故事的讲述产生出了最好的效果。

叙事学《罗生门》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叙事学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 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 授课老师:李国栋 成绩: 2015年1月

小说《竹林中》与电影《罗生门》叙事策略之比较 一、小说《竹林中》和电影《罗生门》主题的不同 《竹林中》是日本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于1922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其最为特别的就是叙事视角的独特性。芥川龙之介通过多端叙述(七段叙述)表达的就是自己内心中对于社会丑恶的无情鞭挞,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怀疑,不用任何陈述性语言,而是通过叙事手法让人性的丑恶清晰地展现出来。作者试图以这个故事来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真相是常常被歪曲隐没的,以致客观真理无从认识,作品暗喻了人心叵测、不可捉摸,表现出强烈的怀疑主义的倾向。用黑泽明的话说“这个小说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 黑泽明最终把《竹林中》和《罗生门》这两部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作品融合到自己的电影《罗生门》中,但是黑泽明对于人性的理解显然和芥川的理解是不同的,比起芥川所表达的人性痛苦的叙事,黑泽叙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希望。电影《罗生门》赞扬了人道主义和道德的复兴,被认为反映了二战后日本呼吁社会精神和道德重建的心声。[1] 本文试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小说《竹林中》与电影《罗生门》叙事策略的异同,阐述对于这两部名作的微薄之见。 二、叙事结构的重新整合 电影《罗生门》在小说《竹林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为故事设定了罗生门下,前来避雨的樵夫、行脚僧、杂工三人根据所见所闻讲述及评论的场景。但是我认为,电影相较于小说最重要的改动有以下三点:(1)增加了一个凶杀案的真相即樵夫叙述其在竹林中所见。樵夫因为小刀隐瞒了一些细节,但是他的讲述具有相对真实性、客观性,因为凶杀案件对其不具有威胁性及利益危害性,他无须为任何人辩护。所以,我认为樵夫的叙述在四个叙述中有更强的可信度。(2)电影巧妙地在小刀上添加了一个珍珠柄,使其由一把普通的小刀变成了价值不菲的财物。同时也加强了樵夫对所见事实叙述的不可靠性,使得故事真相更加扑朔迷离。(3)电影结尾增加了一个樵夫收养弃婴的情节。婴儿本是“希望”的象征,但他出生便遭遗弃又遭掠夺,但樵夫最终做出了收养婴儿的选择,努力承担起一个“希望”的未来。这是樵夫的一种赎罪以及善的回归的象征。行脚僧肯定了樵夫并感谢他让自己恢复了对人的信心。这是对基本的人道主义信念的重新肯定,对人的善性、良知、责任感的肯定。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是导演对原著《竹林中》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我认为,影片结尾的改编更可视为电影艺术自我个性的彰显。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是需要给社会人生以希望,是导演社会责任意识的写照。三、叙事时空与多重内聚焦型叙事 原著小说《竹林中》共有七段叙述(樵夫、行脚僧、捕役、老妪、多襄丸、女人、武士),小说在故事层面呈现出来的是一宗抢劫、强奸、杀人案,小说中大部分人物对案件的描述都是在公堂上进行的,这提供了一个对故事进行回顾的场所。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话和独白来展现不同的场景。樵夫、行脚僧、捕役、老妪四人是在公堂上,面对高高在上的裁判者,对其所问进行回答,是对话的模式。多襄丸的招供体现了对话与独白的交汇。女人在清水寺的忏悔及武士借巫女之口的说明则显示出独白的特征。

结合实例说明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事效果

《文学理论》平时作业 (姓名:杨曼班级:09中文E班学号:094030255) 一、结合实例说明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事效果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二人称叙述是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法国学者热内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一)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是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叙述。叙述者掌控一切、统摄全局,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张爱玲的《金锁记》就是采用的这种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述方式。通过叙述者的眼光来叙述,用客观的语言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揭示了曹七巧、姜长安等人的悲剧命运。我国传统的小说主要是采用全知叙述的叙述视角,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便是主要采用全知叙述方式,事态的发展变化尽在叙述者的掌控之中。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极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读者阅读时相对轻松。但是,这种叙述方式同时也极大地剥夺了读者对作品探索、解释的权利,降低了读者对于作品的参与程度,不利于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现当代文学写作对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少。 (二)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1、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2、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多不知道的内容,这是一种限知叙事,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即这一叙述视角带有强烈的主观色

《故乡》的叙事视角

《故乡》的叙事视角 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存在一个叙事视角的问题,它决定着叙事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来展开作品。在作品的叙事中,作者不可能把客观世界原封不动的搬到纸上来,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个的叙事模式来叙述,这就涉及到叙述视角了。 叙事视角又被称为“透视”、“聚焦”,它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按照热奈特的划分,小说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内聚焦叙事(内部视角)、外聚焦叙事(外部视角)和非聚焦叙事三种类型。非聚焦叙事,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它的叙述者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一局外人的身份,对情节、事件和人物做客观的叙述和介绍。外聚焦叙事,是一种客观的叙事角度。叙事者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少,只叙述从外部直接看到或听到的。内聚焦叙事,是一种限制的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作品中人物的一样多,必须借助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角度去聚焦。叙事视角连接着作者和读者,一方面,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品,传递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产生共鸣,使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实现,同时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叙事作品创作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就成了一个重要作用的问题。这里我就以鲁迅的《故乡》来谈谈内聚焦视角的具体表现。 鲁迅的《故乡》可以说是典型的内聚焦叙事,所谓内聚焦,也就是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这种是视角的好处就在于叙述者在叙述人物的事情时带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时在揭示主人公的心理上有着深刻的见解。 《故乡》采用了二十年后的“我”和二十年前的“我”的交替聚焦,往事的回忆使成年的我转入儿童的我,而这种视角的转换又使叙事状态真正进入儿童的世界。不可避免地这里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种是叙事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即成人视角;一种是被追忆的“我”过去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即童年视角。这两种视角可以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认识程度。 二十年前的“我”眼中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且在生人面前怕羞在我面前话多的小男孩。而二十年后的闰土是木讷,沉默的,并且和我不在亲热叫“我”“老爷”的人。二十年前的我

分析分析论述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述效果

一、分析分析论述叙述视角的类型及其叙述效果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作品中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是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的。可分为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以及外聚焦叙述三种类型。下面将逐一分析论述每一类型。 1、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述,是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全知全觉,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累充分的自由。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全景聚焦了爷爷、翠翠、大佬、二佬的生活与心事,使读者为他们之间的阻隔与低劣沟通而着急,为爷爷、大佬的死而哀叹,为二佬的出走,翠翠的懵懂而惋惜。又如宗璞的《红豆》,在描写八年前江玫与齐虹感情的发生、经过及结束时,采用零聚焦的叙事方式,从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江玫与齐虹爱情的始终,进而使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真实化、客观化、全面化。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其次是便

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例如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例如宗璞的《红豆》,在文章的开头,讲到江玫回到自己学校时的所见所感,均采用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容易产生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课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例如在《边城》中,读者只可以被动地接受叙述者安排给爷爷、翠翠、大佬、二佬的生活与心事,无法根据自己的思维或情感方式进行构造,因而,常常会觉得文中的有些“误会”太巧(比如误以为半夜唱歌的人是大佬),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文中一些内容的真实性容易引起读者的怀疑,可信度不高;其次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跌宕起伏;最后,这种“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他们被动地跟着叙事跑,使他们失去想象的乐趣,产生惰性,也使阅读文本的兴趣大大降低。 2、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的叙述作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例如:鲁迅的《祝福》、《孔乙己》、《伤逝》,郁达夫的《沉沦》、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等都是内聚焦的叙述视角

散文叙述视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散文叙述视角 篇一: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记叙文的人称:一人称、二人称、三人称 4、记叙文的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以时间转移为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 5、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

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8、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 二、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考点一:整体感知文段,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主旨 1、常见题型 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①扩展文章标题法;②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③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④一线串珠法(抓线索)⑤六要素法:叙述六要素,连缀成话。题型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方法: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 概括。

题型4、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注意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讽刺了、歌颂了、鞭挞了、揭示了、反映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社会现实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怎么样。 阅读时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首先思考阅读的文章适合用哪种方法概括,其次在概括时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内容,语气要连贯、意思要简明。 考点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

深度报道的叙事

深度报道的叙事视角 深度报道很多具有故事性,事实具有令人瞩目惊心。所以,这类新闻因事件本身的重大性以及群众的激愤情绪,这类报道首先就能吸引受众,因而,在讲解这个新闻时,如果再有很好的叙事技巧的话,就很容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运用的一系列悬念,细节特写,人文情怀等表现手法就是一个栏目的叙事技巧,这就是采用复线的叙事方式。单线式为主,体现为一人一事的叙述。报告文学出现全景式结构的文本。此结构以线型中的复线为主,不再局限和拘泥于单一事件或人物的叙议,而是以某一重要事件为叙说主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其“台前幕后”的萌生、发展以至高潮、结局的脉络。 新闻作品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一个对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的叙事过程。它是记者将新闻信息用符号进行叙事的过程,只有通过记者的叙事,新闻形成文本进而才能传播开来,但如何叙事,则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例如《新快报》曾选择4名记者对广州的餐饮酒店进行卧底,然后以日记体的叙事形式把所收集到的新闻事实写出来,四篇报道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角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使报道读起来故事性很强,也很有真实感与现场感。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曾以图标的形式列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模式: 情景 信息 发送者………………………………接收者 联系 代码 在这六个要素中,其中代码指信息所表现的意思,情景指信息所涉及到的词语所指的对象,联系指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 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叙事的基本过程。引用到新闻报道中,就是记者如何根据新闻信息与新闻发生的场景等,联系起来进行叙事,来传播新闻信息的手段。 (一)、深度报道写作的切入口 深度报道不是以揭露丑恶为唯一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深度报道是为了揭露新闻真相,挖掘新闻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剥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背后原因链,从而引起解决的重视与下手点。它最主要的本质任务还是与西方“扒粪运动”一样,以揭露起到监督的作用,达到社会的瞭望哨功能。 因而,深度报道是有鲜明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既然强调主题,就必然要选择好写作的切入口从而恰当地反映主题,同时,这类新闻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已经被事先报道,要么因阻力原因难以揭露,那么,如何使报道不再重复,如何找准揭露的突破口从而顺利进行采访与写作,就需要选准切入口。再之,多数调查性报道的写作,面对的是十分庞杂的材料,那么,如何找到写作的切入口也是颇费脑筋的事,再就是如何简要的把新闻真相陈述出来,也需要找到切入口。深度报道本来就是揭示事实真相,找出新闻背后的本质原因的报道,那么,这就需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切入口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角度能揭示新闻发生的本质与背后的原因,这个切入口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做到痛快有力。如新华视点记者对2000年江西萍乡爆炸案的三篇报道就找准了写作的切入口,先后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有人收钱物理监管——“3.11”事故的追踪与反思》、《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堪忧》,后来又以通讯的形式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 二是要角度独到,站得高,看得远,从这个角度写,能快速地排除枝蔓,理清脉络,抓住主要关键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受众在对调查报道了解接受以后,能清晰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