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

学设计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

(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

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

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2、《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

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的画卷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再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情境,促进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还体会可以到月色下的意境美。

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读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哪儿美,怎么美”。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板书设计:

走月亮

2、走月亮

月儿明亮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桥果园

(“我”和阿妈)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听到:秋虫唱鸟拍翅膀����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去体会,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把文中优美的句子一一找出,并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范读中深受感染,使他们的语感得到培养。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表达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谢与感恩。这样情感不知不觉的渗透到作品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情读书。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感受自然之美 本组概述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主题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学到的方法快速地在同一单元主题下进行大量的阅读,达到主题阅读倡导的无师自通,“不求知识统一,力求自主创新”的个性化阅读。本设计,我主要是通过“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提炼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然后通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的阅读引领,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迁移《月是故乡明》本单元的相关文章,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内容: 1、部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 2、《月是故乡明》文章:《养马岛日出》《黄山记》《流玉的湖》《江行的晨暮》《桂林山水》《迷人的夏季牧场》《天山行色》。 3、《月是故乡明》诗文:《春江花月夜》《晚春》《钱塘湖春行》 单元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 地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景点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中华诗词魅力。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各景点有名的诗词和楹联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宽带网 一、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二、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三、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一、读有关长城的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 学设计 2021秋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 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 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 (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部编版】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课前解析教学 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本文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中国当代作家。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关注文本:《繁星》一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不同时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从前”我在家乡庭院纳凉时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我在南京住所的菜园看繁星,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如今”我在海上看繁星,觉得自己像小孩睡在母亲的怀里。时间在变,地点在变,我对繁星的喜爱却从不曾改变。 关注结构:围绕观看繁星的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幅图体现“密密麻麻”,第二幅图体现画面寂静,第三幅图体现动感。 关注插图:课文插图体现了第三幅画面,为学生想象画面提供了帮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链接经验 1.出示繁星图片(出示课件3),引导:看到星空,你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浩瀚、美丽、奇特……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文章《繁星》。(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4)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主要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共7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 《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这是单页眉,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走月亮》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情景。《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花牛歌》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繁星》讲述了“我”不同时段在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环境问题,围绕话题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习作要求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本次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3.要求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4.要求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难点 1.要求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2.要求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观潮》2课时 《走月亮》2课时 《现代诗二首》1课时 《繁星》1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1课时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观潮 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最后写潮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感受自然之美,享受生活乐趣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目录: 一、本单元课标要求 二、单元学习目标 三、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单元评价量表 六、单元设计思路 七、大单元学习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课标要求 课标中所关联的本单元的具体要求: 【总目标】 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阅读与鉴赏】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表达与交流】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二、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3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能背诵指定的段落,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3.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摘抄优美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发展性目标】

1.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2.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把推荐理由写充分。 3.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4.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拓展性目标】 在课外阅读中,练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 三、学习内容分析 (一)横向分析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导读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观潮》《走月亮》是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是略读课文。 《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壮观的画卷。《走月亮》是当代作家吴然的散文,以清新的语言、欢快的笔调表现“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带着我们领略自然之美。 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我们与环境”,延伸了四篇课文的主题。习作也与单元主题有着联系:推荐一个好地方。所谓的好地方,可能就有着自然之美。纵观整个单元,各部分内容都和人文主题密切相关、互为补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作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交流平台”总结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声音和味道。单元课后题也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略读课文《繁星》,让学生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 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1观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剧、堤”等15个生字;理解“笼罩、屹立、人声鼎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研究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研究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理解课文词语;懂得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 【教学方法】 想象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放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涨潮时的情形吗?想不想看? 2.播放视频《潮水》。 3.你们喜欢吗?你们知道潮水形成的原因吗?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潮水一般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增大,导致海水受到引力影响,然后出现涨潮。 想不想去看更多的更精彩的大潮呢?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第1课。(板书课题:1.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在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本人想办法办理,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带音生字:罩、屹、鼎、沸、贯、崩、恢 (1)学生自在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罩”是翘舌音。) 过渡:上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笼罩屹立人声鼎沸横贯山崩地裂恢复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相关词语: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方坚定不成坚定。人声鼎沸: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通用17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辨认3组多音字,在不同的词句中选择其正确读音。 3、朗读短语,逐步形成积累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海的美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二、我会认 1、把带有四种偏旁的字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做分组游戏。 2、学生自由读一读,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发现: 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 (相机在四行字的前面板书四个偏旁) 还发现了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提手旁与手有关,如“摇”要用用来摇……)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字的偏旁与宇的意思有关。

4、用这种方法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呢? (多种形式读“我会认”中的生字) 5、你还认识有这四个偏旁的字吗? (小组互相讨论,进行汇报) 三、我会读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句子,你们读一读,看看大家还能发现什么? 1、出示含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分小组读一读。 2、指名读: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里有两个字是一样的,但读音却不一样) 对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多音字。 3、用它们不同的音来说说不同的词。 4、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交流、巩固学过的多音字) 四、生活识字 老师展示拍摄的照片──学生熟悉的街道和校园。引导学生认读照片上的生字,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身边的汉字。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2、能力目标:知识积累古诗并背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202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组文阅读课》教案

第4课时组文阅读课 ——《趵突泉的欣赏》《三千道瀑布(节选)》《海滨仲夏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各篇文章内容,积累语言。 2.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自然及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运用精读课文想象画面的方法,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说一说印象深刻的画面。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观潮》《走月亮》让我们领略了自然之美。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组关于“自然之美”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慧眼观天下》第33~40页的3篇文章,再次感受自然之美。 (二)阅读感知,完成“活动一” 1.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这3篇文章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学生汇报交流3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趵突泉的欣赏》主要描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三千道瀑布(节选)》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挪威峡湾看到的瀑布群的情景;《海滨仲夏夜》主要描写的是夏天傍晚到月亮升起来时海边的美丽景色。 2.出示“活动一”,小组交流汇报。 (1)出示活动一:通过读这3篇文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找到优美生动、有画面感的句子画出来,抄写在丛书第41页“活动一”的表格里。 (2)学生抄写有画面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内交流:我找到的有画面感的句子是。 3.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 预设一《趵突泉的欣赏》: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预设二《三千道瀑布(节选)》:漫山黄叶中,偶尔还会夹着几棵赤朱斑斓,好似开满花朵;或是一株通红通红,好似高擎着火炬一般。溢满车厢的也全是给太阳晒暖的秋叶的气息了。想想看,从这样金色的山林进入蓝色的峡湾是怎样的优美。 预设三《海滨仲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或其他预设句子汇报…… 教师相机点评: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读来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子,课后可以积累这些优美词句。 (三)说说画面,完成“活动二” 1.出示活动二: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一处,小组讨论,用上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仿写几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想象的画面。 汇报句式:我从文章《》中的第()自然段的句子(),感受到()的画面。 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多感官想象。 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尽量背诵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 (四)读写结合,完成“活动三” 1.出示活动三:假如你有机会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内心所想呢?请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来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这一景观,在小组内讲一讲,之后全班交流。 2.学生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做分享汇报,汇报句式:我向大家介绍的地方是(),它的特别之处是()。 小组内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班级汇报,师生点评,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使用积累的优美生动的、有画面感的词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试二首》教案

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提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感受“倦”、“驮”两字的妙处。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朗读诗歌时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PPT展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

部编版2021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现代诗二首第1课时教案

3*现代(xiàndài)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kuànɡ jià)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xiǎo fú)的描写,简洁(jiǎnjié)的勾勒,散文(sǎnwén)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kèshí) 第一(dìyī)课时 1.认识(rèn shi)本课生字。 2.正确(zhèngquè)、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jiānɡ shànɡ)》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部编版2021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走月亮第2课时教案

2 走月亮(yuè liang) 第二(dì èr)课时 1.有感情(gǎnqíng)地朗读课文,背诵(bèi sònɡ)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nèiróng),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玛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

新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两首秋江的晚上花牛歌繁星

新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两首秋江的 晚上花牛歌繁星 2019——2020学年最新人教版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1观潮教学设计 2走月亮(两篇)教学设计 3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4繁星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研究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讲授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讲授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研究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讲授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

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教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生字。 1)研究“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大荡、沸腾、涨潮…… 2)研究“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研究“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包围、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XXX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诵课文,请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3、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事后的顺序把XXX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 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认“盐、屹、昂、顿、鼎、沸”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潮、据、堤、阔、笼”等15个字。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4.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